#肌肉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肌肉

黃老師六十二歲,退休後每天到公園跳「元極舞」。上週跳完舞後隔天起床時發現頸部、肩膀和大腿出現疼痛,一向健康的她感到驚訝,認為只是運動過度,好好休息就會恢復。但是情況卻越來越糟糕,全身漸漸變得更僵硬、酸痛,且有輕微發燒,沒有胃口。她自行服用了一些止痛消炎藥,結果症狀仍然沒有消失,便到醫院求診。經由病史、理學檢查及一連串的抽血測試,證實她得了「多發性風濕肌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指出,就如同病名所示多發性風濕肌痛是指多處肌肉疼痛,這種疾病會造成頸部、肩膀、上臂、臀部、大腿及下背多處的肌肉疼痛和僵硬。由於肌肉疼痛的範圍會涵蓋關節如頸、肩、腰及髖關節,所以病人有時候會描述有關節痛。它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是免疫系統錯亂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它好發於五十五歲以上的女人,其罹患率隨年齡愈大而增加,可稱為專屬於老人的肌肉風濕。據國外知名風濕病雜誌研究調查其每年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十五,冬天是犯病的季節。張棋楨醫師表示,多發性風濕肌痛的主要症狀就是多處肌肉有持續性的疼痛,部位如上所述。疾病開始時多半是突然發生的,且無明顯原因。病人睡前可能還好好沒事,隔天起來卻發現身體僵硬酸痛,無法行動自如。而有一些病人的症狀是慢慢產生。當氣候變冷變濕時會加重病情。由於多發性風濕肌痛疼痛的感覺與關節炎的症狀相似,但檢查結果找不到關節炎的証據,類風濕因子也呈現陰性。另外患者常伴隨發燒、體重減輕、倦怠及食慾不振。血液檢查時,病患的紅血球沉降速率異常升高,此為其特徵之一。而肌電圖、肌肉切片及X光檢查均為正常。 張醫師提醒,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多發性風濕肌痛病人會同時罹患巨細胞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最常波及頭部和頸部的動脈,一旦這些血管發炎造成阻塞,會出現頭痛,嚴重時甚至視力喪失。多發性風濕肌痛是一種能定期自癒的疾病。換句話說,它會自然發展,一般而言二至三年後便可能消失,很少有後遺症產生。只要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prednisolone 10~15mg)之後,病情馬上可獲得很大的改善。然而為了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所引起的副作用,可使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或是混合使用,但要花較長的時間。當此病併發巨細胞動脈炎時,就必須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以防止眼盲的發生。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肌肉

「醫生,我最近膝蓋會酸痛,上下樓梯都很吃力,走路也走不遠,而且關節裡還會聽到怪聲音,怎麼會這樣?」、「醫生,我的手關節看起來怎麼歪歪的,而且比較腫,也比以前僵硬,要不要緊? 」、「醫生,我的關節只要一變天就痛!」當聽到有人這樣描述症狀,除了一些常見的關節疾病外,十之八九是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廖俊凱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是老化的結果,主要病變的位置是兩個骨頭的關節接觸面,也就是關節軟骨。尤其是承受壓力較大的下肢關節,如: 膝、股、髖、踝…等,以及活動頻繁的手或足關節,像是足部大拇趾基底(拇趾關節囊炎)及手部大拇指基底關節、指間近端及遠端關節。廖俊凱醫師指出,主要症狀有:早晨關節僵硬,坐、站或蹲等之動作轉換困難,大腿或膝蓋在行走或活動時疼痛,關節腫大和變形,在活動關節時,常可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響。在X光片上,可看到軟骨受到傷害及磨損,關節表面凹凸不平和關節腔變窄,以及骨刺的產生。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老年人、停經婦女、體重過重者、過去有骨折、膝部韌帶或半月板受傷的病史的人、有長短腳的人、曾有職業或運動傷害的人、或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者。其治療可分為非藥物及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含病患的衛教,例如:走路時使用拐杖輔助,以減輕受損之髖關節或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避免需要蹲踞、彎腰的動作,以免加重關節負擔…等。超重的人應該控制飲食、減輕體重。做適度的運動,像是氧運動及肌肉伸展的運動,以維持關節的柔軟度,增進肌肉的力量與協調控制,進而降低對關節的壓力。如此可將此病的不適降至最低並延緩惡化的速度!藥物治療的目標在於症狀及疼痛的緩解,和延緩病情惡化。止痛普遍使用「普拿疼」或非類固醇抗炎藥,若病患是消化道潰瘍、出血的高危險群,則可以考慮新一代的COX-2選擇性的抑制劑。此外,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也有助於症狀的改善,但長期使用會造成軟骨的傷害,或引發關節感染。廖俊凱醫師指出,目前關節內注射玻尿酸(hyaluronic acid)已經被證實可以增加關節液的黏綢度,產生關節潤滑的作用,進而改善膝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最後,服用葡萄糖胺(glucosamine) 跟軟骨膠(chondroitin sulfate)也可以保護軟骨,減緩症狀。一旦得了退化性關節炎,應和醫師作詳細的諮詢與討論,選擇最適當、有效的方式,儘早處理才是上策。廖醫師提醒,切忌病急亂投醫,服用來路不明摻有類固醇的偏方,雖然疼痛得到一時緩解,卻引發了月亮臉、下肢水腫、腎功能受損骨質疏鬆等類固醇的副作用,得不償失。◆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 1. 年齡 > 50歲以上2. 盛行率為女性大於男性3. 體重過重者 (尤其是婦女)4. 常待在冷氣房的人5. 患有骨質疏鬆症者6. 患有風濕性關節炎者7. 運動員8. 經常蹲著工作者、姿勢不良者9. 曾受膝關節外傷者,如骨折、韌帶損傷

冬季要運動、不要傷害

冬季要運動、不要傷害#肌肉

臺灣之光王建民跑壘受傷,今年戰績幾乎交了白卷;跆拳女將蘇麗文也在奧運場上受傷,錯失得獎機會。其實,隨著運動人口增加,但保健知識的不足,運動傷害的案例愈來愈多,專業的運動員尚且如此,一般民眾更應該多留意。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指出,運動傷害的發生,原因不外:熱身不夠、配備不足、技術訓練不當、場地不適合、身體狀況不佳、水分補充不夠等。而常見的傷害則可分下列幾種: (一) 肌肉拉傷:占運動傷害的10%~30%,且常被忽略低估。肌肉拉傷分三級,第一級為輕微肌束斷裂,第二級為部份肌束斷裂,第三級則是肌束完全斷裂。肌肉拉傷最常發生在腿及腱肌、比目魚肌、股四頭肌及三角肌等處,急性期(48~72小時內)應予冰敷及適當固定,不宜按摩,以免造成進一步傷害。 (二) 肌腱拉傷:肌腱為肌肉與骨頭相接處,承受的單位面積拉力較大,肌腱拉傷的原因多半為用力不當,或是肌腱構造先天有缺陷。其斷裂位置常見於跟腱、旋轉肌腱、肱二頭肌及股四頭肌,一旦斷裂發生,往往是完全性的斷裂。 (三) 關節脫臼:常發生於肩關節、肘關節或指關節。關節脫臼為一緊急情況,常合併神經受損,若處理不當會造成永久性損傷;因此郭醫師提醒,千萬不可自行關節復位,或隨便採用民俗療法,以免損害擴大。 (四) 韌帶拉傷:韌帶將骨頭與骨頭連接起來,,以維持關節的穩定。當受到外力撞擊、或關節有異常範圍的活動時,就會造成韌帶撕裂或斷裂,使關節活動受限、不穩定甚至關節血腫,於急性期需減少活動、冰敷消腫,並及早進行關節的復健。至於韌帶是否需修補或重建,可待急性血腫消除後,進一步檢查,視個別情況處理。 (五) 過度使用症候群:病變的位置,因年紀和運動類別而異,通常發生於過度訓練的選手,也可能發生在一般家庭主婦身上,甚至像流行電玩WII都可能造成病例。郭家孝醫師表示,大家耳熟能詳的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是這個症候群中較常見的,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休息,或輔助一些藥物治療,嚴重時可考慮局部注射消炎藥物。當然,預防重於治療,事前的妥善準備,以及對運動的正確認知,才是避免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運動雖然是促進身體健康所不可或缺的,但千萬不要因為不當的運動造成傷害,反而減少了運動的益處。

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

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肌肉

肩頸痠痛、頸背疼痛、上肢麻痛或感覺異常,是現代人非常常見問題。若是情況嚴重,甚至會有上肢肌肉無力、萎縮或是導致下肢步態不穩情形出現。這種狀況若是在老年人身上出現,多半是因為頸椎椎間盤產生退化再加上骨刺形成,使得頸椎脊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所造成。若是發生在年輕人,大多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激烈頸部運動或車禍外傷,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破裂,甚至是提早退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脊椎外科團隊從95年起採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來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病人,成效斐然。術後,病人頸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狀疼痛有立即性改善,而且術後頸部活動並不受限,所以很快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上。骨科醫師江長蓉指出,這種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近幾年來,在歐美及日、韓等國都是積極發展,因為這種手術提供頸椎病變病人另一種解除疼痛,又能保留頸椎活動度的方法。江醫師表示,經由該手術可以成功解除病人症狀,但是經過手術處理的那一節椎間盤從此就會失去分擔重力及扭力功能,使得壓力會重新分配至上下椎節,如此一來,鄰節椎間盤就必須負擔較大工作量,因而可能提高發生退化性病變的機會。她還說,當同時有多節頸椎必需進行手術時,骨融合後,頸椎活動將會明顯受限制。人工椎間盤發明就如同人工膝關節及人工髖關節一樣,要在減輕病人疼痛同時,又能夠維持原本頸椎活動度。行政院衛生署規定,只有接受過專門訓練的脊椎外科醫師可以執行這項手術,目前許可使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有3種。雖然設計上略有差異,但是都有不同大小組件,可以依據病人本身椎體大小來選用最適當的人工椎間盤。藉由人工椎間盤植入,可以重建椎間盤高度,以維持神經洞大小,也可維持頸椎正常曲度及前後左右活動能力,使頸椎穩定性更高,讓病人回復到正常頸椎生理活動。江長蓉強調,雖然首例頸椎人工椎間盤於2000年1月才植人體內,但目前追蹤報告均指出,病人在術後可以保有正常頸椎功能。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最主要適應症為椎間盤突出或破裂造成頸椎神經壓迫,或是退化性頸椎病變合併神經壓迫或輕微頸椎不穩症。若是有嚴重頸椎滑脫症及不穩、頸椎變形、頸椎感染性病變、頸椎腫瘤或骨質疏鬆症者,則不適合接受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

辦公族減壓保健法-肩膀斜方肌運動

辦公族減壓保健法-肩膀斜方肌運動#肌肉

電腦族、坐辦公室的人、總機小姐、計程車司機等必須長時間坐著的人,做事情時,常不自覺的會聳肩(注意一下,寫字時也會)。這在短時間內還可以,但如果長時間如此是不行的,只要超過半個小時不休息,就很可能已經超過了身體的負荷。如果常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覺得肩膀很「沈重」,但既非痠麻、也非疼痛的感覺,且自己去捏一捏,會覺得又舒服又痠痛時,就表示斜方肌(脖子到肩膀之間的肌肉)已經疲憊,開始抗議了。臺安醫院復健科鍾佩珍醫師建議,每隔卅到四十五分鐘,就可以做做此一動作,可以使斜方肌獲得舒緩,及降低頸椎神經根被壓迫的可能。■ 動作一:找張椅子坐下,但椅子必須有邊緣可以抓著。 左手抓椅子的邊緣,身體及頭部儘量向右邊倒,維持廿秒。 換邊,右手抓椅子的邊緣,身體及頭部儘量向左邊倒,同樣維持廿秒。 左右交替,各四次。如果動作已經很純熟,已經可以感受到做動作一是拉到那一部位的肌肉時,則在做動作一時,可以增加另一手的動作。■ 動作二:同動作一的步驟1。 同動作一的步驟2,但右手繞到後頸部,壓住耳後的骨頭(乳突骨)。此時動作會有二個著力點,一個是抓住椅子下緣的左手,另一個是按住乳突骨的地方。此時斜方肌可以更充分的達到拉筋、伸展的效果。維持廿秒。 換邊,同樣維持廿秒。 左右交替各做四次。◎ 注意:動作一在做的時候,要注意是往側面倒,身體不要往前或後傾,否則所用到的肌肉完全不一樣。剛開始做此動作的人,不建議做動作二,如果身體前後傾又壓錯地方,反而不好。動作二壓乳突骨的手,力量可以自我調節,但不要壓到感覺不舒服或疼痛的程度。很重要的是,抓椅子下緣的手,只做固定之用,不要過度用力。曾有人因動作錯誤,發生手指彎曲肌的肌腱炎,若因此而造成扳機指,就更划不來了。◎  禁忌:鍾佩珍醫師提醒,已有頸椎關節炎或頸椎椎間盤突出,又壓迫到神經根的患者,平時頸部會痠痛、手臂痠痛、下臂痠麻者,因做此動作容易加強不適感,所以不要做,先治好再說。

電腦族關鍵六招 預防「滑鼠手」

電腦族關鍵六招 預防「滑鼠手」#肌肉

一位28歲小姐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往往連續好幾個小時坐在辦公桌前寫字、打電腦,半年多前開始感覺手指麻麻痛痛的,手腕也總是很不舒服、無法使力。起初動一動、甩一甩手就好了,慢慢地,怎麼動、怎麼甩也不能改善手麻無力的狀況。經醫師檢查,才發現罹患了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賴彥廷醫師指出,「腕隧道症候群」又稱「腕道症候群」,俗稱「滑鼠手」,是一種常見的職業病。此病在女性的發生率較高,約有一半的病患是雙手皆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大多數患者是需要反覆手腕動作或使用震動機器的工作,好發於電腦使用者(因從事鍵盤、滑鼠的操作)、木匠、裝配員、工地電鑽工人、炒菜師傅等等,諸如此類需要做重覆性腕部活動的職業。在這裡,賴彥廷醫師提供民眾「腕隧道症候群」的六大預防及治療方法。1. 日常活動的改變:盡量避免手腕反覆彎曲的動作,或是減少其使用頻率,例如打電腦、切菜、炒菜等等;若是必須做反覆手腕的動作,建議民眾應該每隔15分鐘,就要記得讓手腕放鬆、休息一下。2. 休息及保護:為避免腕隧道症候群患者的正中神經受到進一步的傷害,在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初期(急性期)即須前往復健科尋求治療,最好要量製「手腕固定支架」。一般是把手腕固定在背屈約10°~20°的位置,以避免手腕彎曲過度;此固定支架是由復健科的職能治療師專門設計及製作,它可以讓腕隧道有較大的空間,進而減少神經所受到的壓迫,病患在白天和晚上都可配戴。3. 復健治療:復健治療的項目包括有:超音波、經皮電刺激、紅外線、熱敷、水療等。另外,復健治療師所設計的手腕關節運動,也可以讓神經肌腱在腕隧道內滑動得更平順,通常都有不錯的成效。4. 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了非類固醇類止痛藥、血液促進循環劑、維生素B群、利尿劑、一般酸痛藥膏等等。5. 局部注射:腕隧道症候群患者嚴重麻痛且影響日常生活時,可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方法。此舉可立刻緩解症狀,但大多只是短暫性的效果,因此並不建議病患經常注射。6. 手術治療:若手腕神經已經嚴重受損,甚至開始肌肉萎縮時,病患必須考慮儘早接受手術治療。一般手術是切開壓迫正中神經的橫腕韌帶,手術後,病患更記得要進一步尋求「復健治療」,協助受傷的肌肉恢復功能,以期達到最好的療效。最後,賴彥廷醫師呼籲,經常手指麻痛、手腕不舒服或無法使力的民眾,應盡快尋求復健專科醫師的協助與診察。若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卻一直輕忽不理,手腕神經壓迫太久而造成不可逆的受損時,會連手術治療也無法痊癒的,不可不慎乎!

如何為孩子選擇適當鞋子

如何為孩子選擇適當鞋子#肌肉

兒童的行走姿勢和組織結構隨著發展年齡而變化,因此選擇鞋子的原則應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鞋款。一歲剛學走路時,身體搖晃較大、腳底充滿脂肪墊,因為踝足肌力與動作發展不成熟,所以走路時容易產生足外翻,看起來像是扁平足,此時家長不用擔心,這是屬於正常現象,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江長奇表示,這時候可以給予孩子以輕薄與保護功能為主的鞋子,因為足弓尚未發展成熟,不需要選擇有足弓墊的鞋款。這個年紀的兒童發展屬於感覺探索時期,不妨給予孩子在安全的地方赤腳走路,讓孩子有機會以腳底皮膚接觸地面,增加各種觸覺刺激。孩子經過一年多的走路歷程,隨著足底壓力的施予與粗動作的發展和生活經驗的刺激,肌肉力量慢慢成熟、足底筋膜慢慢呈現彎曲,形成所謂的足弓,因此是否為扁平足應等到三歲的時候再觀察。江組長指出,三歲後由於活動量激增、足部組織改變,此時的鞋款應以較佳的包覆性與彈性為主要訴求,一般而言以運動鞋款較適合。由於亞洲人的腳形偏向寬扁,而歐美人士的腳形偏向細長,因此在眾多歐美設計的鞋款中不一定都適合亞洲人,而且每個廠牌的大小型號不一定相同,選購鞋子時最好是帶孩子親自試穿。通常買鞋子的時間,江組長建議可選在傍晚,因為傍晚的時候腳形會變大,可以避免買到太小的鞋子。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鞋子,可依尋下列幾個重點:1. 將鞋墊拿起,讓小孩踩在鞋墊上,足部鞋墊最寬的地方必須符合足部最寬的地方。2. 對於一般孩子選擇鞋形以直形為主,不內偏也不外偏。3. 試穿時,留意腳尖到鞋尖間要有一指寬的空隙,腳趾能在鞋內蜷曲不感覺壓迫。4. 鞋內足弓的位置與高度盡量與足部吻合,避免刻意選擇足弓突出的鞋款。5. 鞋腰高度需足夠且撐性好,穿上去時腳踝不產生空隙。6. 後鞋跟需選擇支撐性較佳的鞋款。7. 綁鞋帶的鞋款包覆較佳,但是為了避免兒童無法自行穿脫,可選擇魔鬼氈或鞋帶扣代替。8. 兒童應避免穿戴高跟鞋或鞋跟較高的鞋子,避免因足部壓力分配不均所形成的足部變形。9. 如發現孩子走路內八或外八,可與治療師討論如何選擇適當的鞋款搭配適當的鞋墊。 醫生也建議,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家長最好還是儘快帶孩童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每日勤走健康多 掌握訣竅不酸痛

每日勤走健康多 掌握訣竅不酸痛#肌肉

走路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現代化的便捷,日漸被荒廢。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台灣民眾有40%是缺乏運動或運動量不足的,尤其是坐辦公室的白領階級、26~45歲,普遍都是不愛運動的「懶人族」。男性超過1/3、女性超過2/5,並無參與運動的動機或習慣。無法從事運動的藉口不外乎:沒時間、無適當的運動環境、沒有運動夥伴陪伴、上健身房要花錢…等。名詞-「坐式生活」,指的是個體多以靜態或小範圍活動為主的生活型態,如:朝9晚5的辦公室工作人員,下班後只是坐在沙發上觀賞電視節目。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林雪驥主任表示,這樣的生活方式,個人體能會衰退的很快。走路其實是最好的運動,WHO談到如何預防癌症和心臟病這兩大現代文明病時,都直接提醒世人要多走路!運動生理學教授林正常博士指出:「走路是人類最自然的運動,也是最為放鬆的運動,走路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心,還能讓人腦筋清晰,深入思考,取得靈感。」全世界健走的人口達1億7千萬人,是慢跑人口的4.6倍。足證健走平易可行。運動醫學的研究:走1步,可以牽動到全身95%的肌肉,走30步相當於消耗1大卡的熱量,所以走萬步可消耗至少300大卡熱量,約等於成年人一天所多攝取的熱量。走路是最不具傷害性的運動,每踏出一步,膝-腳承受了1.5倍體重的力量,相對於慢跑卻是2~3倍,快跑更達7倍以上,對於膝關節的傷害最少。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短時間的溫和體能活動 (例如走路10分鐘),對身體健康有顯著的改善。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系主任謝明哲談到走路的益處如下:降低心跳速率並強化心肌功能、降低體內壞的膽固醇、增加好的膽固醇、燃燒脂肪、幫助控制血糖、鍛鍊結實肌肉、促進新陳代謝、釋放腦內啡。林雪驥主任指出,正確的走路法應考慮以下幾點:■ 距離-「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衛生署的研究顯示,臺灣地區成年人每日平均步行步數約在6500步 (國外相關資料為 5000~7000 步)。最早提出「一萬步」口號的是1960 年代日本九州大學的吉城旗野(Yoshiro Hatano)博士,40多年來已廣泛為歐美引用。■ 速度:(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徐錦興教授建議)(1)  漫步健走 (散步):每小時 4.8 公里以下。適合初入門者(2)  適能健走 (快步):每小時 4.8 到 9.6 公里。適合一般愛好運動者。(3)  強力健走 (快步):每小時 4.8 到 9.6 公里,但增加擺動及負重。適合鍛鍊體適能者。(4)  競賽健走 (競走):每小時 12 公里以上。朝競賽奪標者。■ 強度:每天走30分以上、每週走5天以上,運動後每分鐘心跳加上年齡,等於170下。■ 姿勢:脊樑挺直、抬頭挺胸、縮小腹、雙肩放鬆、臉朝前,視線望向前方15~20公尺。手肘微彎、膝蓋伸直、依循腳跟→腳掌→腳尖方向移動重心,腳尖踢出的幅度向外5~10度,標準步伐=身高 × 0.3。■ 時間與環境:最好的時間在清晨4點到6點(太陽初昇時),黃昏6點到10點間,氣溫在20℃~30℃之間,選擇車少、樹多且空氣新鮮的地方。公園、運動場等場地寬敞、路障較少的地方。不常運動的人一開始可能會雙腿酸痛,來自於肌肉中的葡萄糖燃燒所產生的乳酸,不過身體會自行調整,習慣運動後改利用脂肪酸當作能量時,肌肉便不至酸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