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

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

2008/10/16(2022/3/15 18:30更新)

肩頸痠痛、頸背疼痛、上肢麻痛或感覺異常,是現代人非常常見問題。若是情況嚴重,甚至會有上肢肌肉無力、萎縮或是導致下肢步態不穩情形出現。這種狀況若是在老年人身上出現,多半是因為頸椎椎間盤產生退化再加上骨刺形成,使得頸椎脊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所造成。若是發生在年輕人,大多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激烈頸部運動或車禍外傷,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破裂,甚至是提早退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脊椎外科團隊從95年起採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來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病人,成效斐然。術後,病人頸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狀疼痛有立即性改善,而且術後頸部活動並不受限,所以很快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上。骨科醫師江長蓉指出,這種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近幾年來,在歐美及日、韓等國都是積極發展,因為這種手術提供頸椎病變病人另一種解除疼痛,又能保留頸椎活動度的方法。

江醫師表示,經由該手術可以成功解除病人症狀,但是經過手術處理的那一節椎間盤從此就會失去分擔重力及扭力功能,使得壓力會重新分配至上下椎節,如此一來,鄰節椎間盤就必須負擔較大工作量,因而可能提高發生退化性病變的機會。她還說,當同時有多節頸椎必需進行手術時,骨融合後,頸椎活動將會明顯受限制。人工椎間盤發明就如同人工膝關節及人工髖關節一樣,要在減輕病人疼痛同時,又能夠維持原本頸椎活動度。

行政院衛生署規定,只有接受過專門訓練的脊椎外科醫師可以執行這項手術,目前許可使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有3種。雖然設計上略有差異,但是都有不同大小組件,可以依據病人本身椎體大小來選用最適當的人工椎間盤。藉由人工椎間盤植入,可以重建椎間盤高度,以維持神經洞大小,也可維持頸椎正常曲度及前後左右活動能力,使頸椎穩定性更高,讓病人回復到正常頸椎生理活動。

江長蓉強調,雖然首例頸椎人工椎間盤於2000年1月才植人體內,但目前追蹤報告均指出,病人在術後可以保有正常頸椎功能。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最主要適應症為椎間盤突出或破裂造成頸椎神經壓迫,或是退化性頸椎病變合併神經壓迫或輕微頸椎不穩症。若是有嚴重頸椎滑脫症及不穩、頸椎變形、頸椎感染性病變、頸椎腫瘤或骨質疏鬆症者,則不適合接受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