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

閃到腰動不了!2步驟急救消痛

閃到腰動不了!2步驟急救消痛#肌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人閃到腰只是貼個藥膏、按摩、吃肌肉鬆弛劑等,但復原不易。因為閃到腰不只是肌肉拉傷,同時腰椎也受到影響,那種疼痛如同電光石火般襲來,所以才說「閃」到腰。閃到腰 其實是腎氣不足造成為何會閃到腰?搬物品或轉個身,甚至打噴嚏、咳嗽都有可能引起閃到腰,這也跟腰的前後肌肉施力不均衡有關。但是,閃到腰不單是肌肉拉傷那麼簡單,症狀發生時,腰椎關節會出現歪斜,導致周遭肌肉組織發炎,也牽動到神經,因此,閃到腰時十分疼痛,常常瞬間不太能動,也不敢動,因為一動就痛。特別是曲蹲準備站起來,要將物品搬起時,會用到腰後兩側的力量,但其實不是該處的肌肉用力,而是橫隔膜要用力,這時,需由腎上腺素所分泌的副腎皮質賀爾蒙,提供能量給橫隔膜,腹部才會有力量撐起或舉起重物。當腎氣不足時,便無法充分供應能量給橫隔膜,於是,有的肌肉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樣一來,因為力量強弱不均,便容易出現拉扯、受傷的情形。腎氣涵蓋生殖、泌尿等系統腎虛者,也就是腎氣不足。腎是現代人重視的抗老化重要的根基,多數人一聽到腎虛,就覺得面子掛不住,且憂心忡忡,其實,腎氣不足的人大有人在,不分男女老少,首先,我們先了解「腎氣」?中醫所說的腎並非只是腎臟,而是廣義的腎系統,涵蓋了生殖、泌尿、生長發育等多項系統功能,這些整體的機能稱為腎氣。在許多中醫典籍中,對於腎有這些敘述: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腎主骨生髓。因此,腎氣足則身強體健、活力飽滿,要抗衰老,腎氣的保養是關鍵之一。 腎氣不足的成年人容易腰膝酸軟、未老先衰、髮脫齒搖、耳鳴或重聽;孩童則是發育遲緩、智力低下。以男女來論,﹁男性精少不育;女性經閉不孕。﹂都會影響性功能與生殖力。初期是腎氣不足,日積月累變成腎陽虛,腎陰虛,元氣每況愈下。要提升性功能,除腎氣提升外,脾胃也要顧好,當身體的耐力足夠,營養吸收能力變好,自然能調節許多功能。容易閃到腰 是腎臟警訊閃到腰,也有可能與腎臟病有關。腎臟若處於長期發炎或有其他疾病的狀態下,也會容易閃到腰。腎臟的神經支與第二腰椎相連,整個腰椎的保養都跟腎氣有很大關係,不論是從內臟或整體系統的角度來看,都有直接的影響。所以,第二椎不正就會影響到腎臟的功能。而腎臟發炎、腎衰竭或腎氣不足,也會影響第二椎的機能,只是需要較長期的時間才會反映出來。(本文摘自/腰椎回正神奇自癒操/風和文創)

長跑忌突然停止 致肌肉、心血管負擔

長跑忌突然停止 致肌肉、心血管負擔#肌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速度緩慢的慢跑,也會對心肺器官、肌肉帶來負荷,屬於高負荷運動。譬如,以某速度跑 10公里以上的距離後,心跳率會升至 170下/分,肌肉會因代謝廢物累積而發熱,過度使用的膝蓋、腳踝及腰部等的關節也持續發燙。跑步後,下肢的關節、肌肉多少會出現發炎症狀。長跑後突然停下 造成肌肉異常僵硬在肌肉疲勞、發炎症狀、高心跳率的狀態尚未恢復,就突然停止運動,代謝廢物會在肌肉中累積,惡化發炎症狀,可能對心血管造成更大的負擔。在全馬跑過 30公里後,身體正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下,突然在廁所、中途補給站停下腳步數分鐘。在這樣的狀態停下來,下肢的肌肉只會越發僵硬,休息完想要跑起來,肌肉卻變得不聽使喚。在比賽後半段,為了舒緩股四頭肌的疲勞,停下來做伸展運動,做完後反而站不起來。在肌肉疲憊不堪時突然停止運動,反而會造成肌肉異常僵硬。為了防止這樣的生理反應,建議做些負擔輕微的「原地踏步」,持續活動肌肉。馬拉松賽後補充高GI值、蛋白質食物通過終點後,攝取醣類能夠有效地補充能量,尤其是GI值高的食品,容易轉換成能量。然後,為了修補長時間運動造成的肌肉分解,不妨適量攝取胺基酸,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與 BCAA的紅肉、魚,像是鮪魚的瘦肉、牛肉等等。比賽後,因為內臟機能低落,建議選擇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相同的食品經過水煮、汆燙、炊蒸軟化後,會比堅硬的狀態來得容易消化吸收,有助於轉換成身體所需的能量。比賽後,跑者可能在慶功宴、檢討會上喝酒。肝臟強悍是跑者的特性之一,所以許多跑者都不容易喝醉。不過,比賽後,尤其是在疲勞的狀態下,肝臟的機能低落,如果飲用量與速度沒有加以控制,容易對肝臟造成偌大負擔,因此切忌猛灌酒精飲料。另外,不同酒類的熱量、營養成分也有所不同,請自行多加注意。(本文摘自/跑步訓練的科學/世茂出版)

柔軟伸展做得好 是肌肉訓練的基石

柔軟伸展做得好 是肌肉訓練的基石#肌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柔軟伸展操中最受歡迎的動作,就是前彎。站著做前彎、坐著做前彎……,這些動作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在中小學測量體適能時,也都做過各式各樣不同的前彎伸展。原則上,前彎彎得越下去,代表身體的柔軟度越好。許多人的觀念是「身體夠柔軟,感覺就會很健康……」。但這不只是感覺而已,而是真的能代表健康的指標之一。前彎訓練腰、臀、大腿柔軟度 解決腰痛問題首先,我想先稍微談一談,為什麼我會秉持著「前彎很重要」的想法。我在國高中時期一直持續練體操,曾經立志參加全國運動會和全國高中運動會。但是,在高中二年級時,卻罹患了椎間盤突出,導致腰部及右腳痛到完全動彈不得。當時我接受了某位教練的指導,徹底進行了提高腰部、大腿後側、臀部柔軟度的訓練。我一直記得這件事,因為後來我僵硬的腰部竟然慢慢地變成像蒟蒻一樣柔軟,同時腰部疼痛的問題也消失了。就結論而言,我能克服腰痛,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找回了大腿後側的柔軟度;而前彎要彎得下去的關鍵,就是要充分伸展大腿後側的肌肉。柔軟度做得好 進而達成肌力訓練及體態目標身為一名健身教練,每天都在指導許多學員如何鍛鍊身體。因此,針對如何強健身體,我提出了「鍛鍊身體的金字塔原則」(參閱上圖)。假使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是理想中的強健體魄,那麼位在最底部的就是「可動範圍=柔軟度=前彎做得好」。身體的健康如果只是暫時性的、不能長久維持,那麼便一點意義也沒有了。因此,我希望大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提高身體的柔軟度,打好鍛鍊身體的基礎:前彎能力。(本文摘自/前彎,最強舒筋活血法/采實文化)

研究:25歲開始 肌肉量就逐漸減少

研究:25歲開始 肌肉量就逐漸減少#肌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透過伸展運動,至多只能練出身體的柔軟度。當身體的柔軟度提升至某種程度後,還必須接著做肌力訓練。一定要進行肌力訓練的原因,是它可以提升肌肉的品質,而且還能維持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的肌肉量。肌肉量在25歲後開始減少 40歲後明顯下降一旦肌肉減少,代謝就會變差,進而導致肌肉無法有效保護身體及關節,造成各種疼痛傷害。然而,透過伸展運動並無法增加肌肉量,也無法培養出體力。事實上,研究結果已經發現,肌肉量在二十五歲過後就會開始逐漸減少,自四十歲開始將明顯下降。尤其是下半身、軀幹的機能會明顯衰退;假使放任不管,一旦年紀到了八十歲之後,肌力只會剩下三十歲時的一半,其中位於軀幹的肌肉腰大肌,具有彎曲髖關節、使骨盆立起等作用;當這部分的肌肉開始衰弱,便會對前彎動作造成不良影響。換言之,隨著年齡增長,維持肌肉量也變得越來越重要。3種肌力訓練 姿勢比次數更重要我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鍛練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肌力訓練,都是可以鍛練到前彎柔軟度相關肌肉的運動。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中,將介紹包含大家熟悉的深蹲等運動。建議初學者或是沒有運動習慣者,先從負荷量「小」的運動開始做起,等到這項運動能夠輕鬆完成後,接下來再繼續進行負荷量大的運動。以下是注意事項:● 姿勢比次數更重要。● 不要憋氣,自然呼吸。● 肌力訓練兩天做一次就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正確姿勢。若過於著重次數但姿勢不正確的,不僅效果不佳,甚至可能會導致運動傷害。(本文摘自/前彎,最強舒筋活血法/采實文化)

「前彎」測柔軟度 過僵硬恐身體不適

「前彎」測柔軟度 過僵硬恐身體不適#肌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現在請大家直接站起來,前彎看看。請將雙腳打直,維持站立的姿勢將身體往前傾倒。從頸部至臀部脊椎的線條,還有臀部、大腿、小腿肚,直到阿基里斯腱的位置,是否有全部被伸展開來的感覺呢?運用身體後側肌肉 背部、臀部、大小腿後側身體後側的肌肉,正是前彎時會被使用到,也就是會被伸展開來的肌肉部位。大家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暸,要是這些部位的肌肉都很僵硬,完全伸展不開來的話,就會呈現直立且動彈不得的狀態,根本無法往前彎。前彎時主要會運用到的肌肉,如下圖所示,大致上分成背部(豎脊肌、背闊肌)、臀部(臀大肌)、大腿後側的肌肉(大腿後肌)、小腿肚的肌肉(腓腸肌、比目魚肌)。前彎程度象徵肌肉是否僵硬 身體不適的指標前彎很厲害的人,這些部位的肌肉既柔軟又有彈性;因為肌肉能夠充分伸展開來,前彎動作才能順暢完成。反之,前彎很吃力的人,代表這些部位的肌肉都很僵硬。事實上,身體後側的肌肉僵硬,除了會造成前彎彎不下去之外,也會導致各種身體不適,千萬不可輕忽。(本文摘自/前彎,最強舒筋活血法/采實文化)

跑步不見得傷膝蓋 反降關節炎風險!

跑步不見得傷膝蓋 反降關節炎風險!#肌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已經習慣經常走路,現在我們卻由機器代勞所有的事情:車子、電梯、洗衣機和洗碗機。每天快走一小時,可以選擇一間離工作地點十五分鐘遠的咖啡廳或餐廳,以它為端點,一天來回走兩次。你可以選擇在週末走路到平常你會坐車前往的地方。騎腳踏車、跑步 都是良好運動每兩天騎腳踏車、跑步、游泳三十到四十分鐘,週末則做兩小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裡有一台健身腳踏車,還有一台可以在外面騎的腳踏車。十分鐘之後,你應該會滿身大汗。如果你在街上騎,設法往上坡騎至少十到十五分鐘。每隔兩天騎大約四十分鐘,週末則兩小時。腳踏車比跑步好,因為它可以減少膝蓋的壓力。然而,根據一個長期的研究顯示,健康年長者如果經常長跑,未必罹患骨關節炎,因為長跑而導致的傷害可能不如大家認為的那麼常見。另外一個針對七萬四千七百五十二位跑者所做的七年追蹤研究,發現跑步可以同時降低體重和罹患骨關節炎的風險。游泳也是另外一個很棒的運動。現代人少活用身體肌肉 肌肉缺乏挑戰我們過去習慣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但是現代人卻使用手扶梯、電梯而不爬樓梯,使用灑水器而不使用水管、使用洗碗機而不用手洗、用推車載東西而不是裝在手提袋裡自己拿。身體的每一條肌肉都需要經常接受挑戰,因為肌肉會為了回應受傷而生長、變得更強壯。比方說,如果你很久沒有一次迅速地飛躍六個階梯,那麼之後再做同樣的動作,就可能使你腿部的幾條肌肉受傷、甚至疼痛。顯然你的腿部肌肉已經受傷了,此時只要供應足量的蛋白質,就可以激活「肌肉衛星細胞」。因此,只是從事有挑戰性的簡單日常動作,都會使肌肉稍微受傷和重建。肌肉訓練應酌量 避免讓已發炎肌肉受傷但是,就跟營養一樣,如果體重太重,或者如果你不斷地讓已經在發炎的肌肉或軟骨受傷的話,小小的傷也可能變成大傷。所以,肌肉訓練必須保持平衡,以避免急性的傷害,同時也必須避免造成緩慢長期的傷害,例如,運動員如果經常忽略疼痛並且繼續施加壓力給受傷的膝蓋,他們的膝蓋和臀部就會看到這樣的傷。(本文摘自/長壽健康飲食法/遠流出版)

久坐久站傷筋膜!姿勢正確很重要

久坐久站傷筋膜!姿勢正確很重要#肌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俗話說:「做哪行,像哪行。」每天重複的動作會造成某些固定的姿勢,減少某些筋膜的柔軟度,便能減少能量損耗。但若這種型態太過頭,局部筋膜過度緊繃,反而會導致神經壓迫、筋膜紊亂、身體其他官結肌肉過度使用等代償的副作用。體質、工作、運動 皆會影響筋膜型態人體自然地處於中立位置時,對全身的骨骼關節筋膜壓力最小,最不易造成痠痛及退化問題。現代生活最大的通病就是久坐。每個人的筋膜型態各有不同,這是筋膜為了適應身體狀態而產生的自然慣性。影響筋膜型態的因素如下:1) 體質/韌帶鬆弛軟Q或筋膜緊繃硬邦邦。2) 工作型態/久坐、久站、低頭、蹲跪、搬重物。3) 日常運動型態/高爾夫、棒壘球、桌球、長跑等。肌肉緊縮或伸長都無力 應正確使用、訓練久坐對人體的傷害就像抽菸一樣嚴重。上班族、低頭族、電腦族因為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肌肉不平衡,導致頸部前傾、圓肩駝背的「猿人姿態」,稱為「肩頸症候群」,又名「上交叉症候群」。之所以稱為「交叉」,是因為出現問題的肌群剛好一前一後形成交叉的態勢。擺脫久坐痠痛的方法如下:1) 改善全身骨骼排列2) 維持正確姿勢3) 伸展放鬆後實行核心訓練、運動訓練人體肌肉的特性是緊縮太久會無力,過度伸長也會導致無力!只有各個肌肉在正確的位置時,肌肉才能發揮正常的力量及作用撐住身體。所以無論伸長或緊縮的肌肉都需要再次訓練及活化。肌肉在正確位置時張力正常、儲備的力量最大,才能發揮正常功用。(本文摘自/顧好下肢筋膜,全身痠痛out!/如何出版)

足底筋膜炎不簡單!5大問題須考量

足底筋膜炎不簡單!5大問題須考量#肌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全身筋膜是相連的,受傷時並不能只處理引起疼痛的那個點。以足底筋膜炎為例,從前的觀念認為:足底筋膜是單純一個肌腱筋膜點發炎,以及足跟骨刺的問題。其實並非如此單純。足底筋膜炎除了發炎點的疼痛之外,更像是一種過度使用的退化性肌腱炎,並且與足底肌肉、小腿肌肉的筋膜之間拉扯的力量有關。足底筋膜炎 與體重過重、高足弓有關因此,體重過重、過度使用、小腿緊繃、扁平足、高足弓的因素皆要考慮進去。堡醫師在診間檢查足底筋膜炎患者時,除了發炎的肌腱點外,也會檢查是否有高低足弓、足部小肌肉、小腿後側及前側筋膜僵硬的問題。現代筋膜學說發展後,我們漸漸了解:腳底前後側的筋膜、小腿後的筋膜都是相連的。此筋膜甚至相連到內臟、頸部以及頭部!全身筋膜彼此相互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有時頭痛需醫腳,腳痛反而要看頭!許多人在下肢筋膜改善後,腸胃功能、骨盆、頸椎問題也一併好轉了。足底筋膜受損 需擴及小腿、大腿伸展治療足底筋膜炎成因,是累積性的筋膜使用過度造成緊繃問題,治療時除了針對肌腱附著點(著骨點)外,還需要放鬆鄰近筋膜張力,以及矯正身體力學的問題,也就是扁平足、高足弓要合併一起治療。每天日行萬步,若造成足底筋膜再次受傷,破壞大於重建速度,當然無法康復。足底長期承受全身的重量,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部位,足部不健康的人,肩頸、背部遲早出現問題!足底筋膜炎其實不是只有單點的問題,還牽涉到:1) 肌腱炎單點治療/儀器治療、震波治療、增生療法。2) 周圍筋膜的治療3) 足底的伸展放鬆+小腿筋膜、大腿後側筋膜的伸展放鬆4) 生物力學的改善/是否一併處理扁平足、高足弓?5) 動作控制/臀肌是否短縮、睡著了?(本文摘自/顧好下肢筋膜,全身痠痛out!/如何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