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

粽子吃多易便秘 鳳梨、木瓜助消化

粽子吃多易便秘 鳳梨、木瓜助消化#原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粽子是端午節不可少的應景食物,只是,有些人會因此連續好幾天都吃粽子,以致體重急增、脹氣、消化不良、便秘等問題找上門,除此之外,對於罹患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言,恐使血壓、血糖、痛風數據飆高,身體跟著抗議。對此,臺中慈濟醫院王筱淇營養師建議民眾,吃完粽子後,可食用鳳梨、奇異果、木瓜等酵素多的飯後水果,促進腸胃蠕動,讓大家可以安心過端午。豆沙粽熱量高到破表 相當於15顆方糖只是,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琳瑯滿目的美味粽子,且隨著端午節接近,有越來越多粽子陸續登場,鹹粽、甜粽、南北粽等都具有獨自的特色,使得民眾們愛不釋手,每種都不想錯過。因此,王筱淇營養師表示,粽子雖然看起來可愛,但一顆台式粽的熱量相當於2~3碗飯,就算是看起來熱量不高的豆沙粽,糖類也佔總熱量近90%,達15顆方糖之多,所以,每當端午後都會有民眾到醫院報到,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應忌口,以免為一時口欲傷身,得不償失。避免4種飲食習慣 健康吃粽好放心王筱淇營養師表示,吃粽子會造成身體不適,最主要來自4種不良習慣,只要能盡量避免,就能減少不適:1)兩顆粽子當正餐,不搭配其它食物/由於一般肉粽多以糯米製成,消化較慢,腸胃功能本來就不好的人更容易脹氣,單吃粽子則會膳食纖維不足,導致解便不順,糖尿病患則易造成血糖升高。2)吃粽子愛沾醬料/國人吃粽子習慣沾甜辣醬、醬油膏,都屬於鹽份較高的調味料,而北部常含菜脯等較鹹的配料,對於腎臟病患易造成血壓上升的負擔。3)南部粽脂肪、熱量高/因為南部粽裡頭的焢肉與花生粒脂肪多、熱量高,有些人還加上花生粉,不只易肥胖也會造成高血脂現象。4)甜粽易使血糖高/愛吃甜粽的人往往都會再加上砂糖或蜂蜜,攝取過多精製糖類的結果,除讓血糖升高也會囤積出體內的腰內肉。端午安心吃 謹記三少一多最後,為了讓民眾們可以安心吃粽,健康過端午,王筱淇營養師表示,只要謹記三少一多(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的口訣,並搭配6招吃粽原則,就可以安心:1)選用五榖雜糧包成的粽子,減少脹氣機會。2)避免三餐都以粽子當主食,搭配燙青菜、蔬菜湯,以增加膳食纖維,避免消化不良、便秘與血糖升高。3)飯後水果選用酵素多的鳳梨、奇異果、木瓜等,促進腸胃蠕動。4)一定非要用醬料時,改以沾食取代直接淋在粽子上。5)挑掉內餡裡的肥肉與菜脯,花生粉能免則免。6)甜粽每次不超過一顆,不再額外加糖或以代糖取代

6成上班族天天午餐外食 謹記4原則降低負擔

6成上班族天天午餐外食 謹記4原則降低負擔#原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忙碌的上班族們,除了認真工作外,也要重視自己的健康,且據2013年全國職場健康促進暨菸害防制現況調查資料顯示,職場員工午餐外食情形最多,每週午餐外食5天以上者占61.4%,早餐及晚餐外食5天以上者分別占55.5%及26.6%。外食熱量高 謹記4少原則當個外食達人外食雖然美味、方便、多樣,但普遍都有高熱量、多油、多鹽、多糖及少纖維等問題,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上班族掌握4少外食選擇原則,並學習均衡、定量的搭配方法,才能當個外食達人:1)少油/高脂肪飲食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促進動脈硬化及導致肥胖,建議可多選擇清蒸、川燙等,取代油炸、煎的食物,並少食用酥皮、油漬等油脂含量較高的加工食品。2)少鹽/攝取太多的鈉,會增加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及中風的可能,每天調味的鹽份不應超過一茶匙鹽。3)少糖/國人習慣飯後一杯含糖飲料,但市售飲料含糖量高,不利體重控制,攝取過多的糖還容易會造成代謝異常及齲齒,國民健康署建議養成喝白開水習慣較健康。4)少熱量/高熱量密度食物,如油炸、高脂、高糖的食物,容易造成熱量攝取過多,所以要減少高熱量食物攝取,也要注意份量是否適中。餐餐均衡、定量食在健康最後,提醒各位民眾,除了要遵守4少原則外,也要學習午、晚餐搭配技巧,攝取均衡營養,規劃每餐食物份量,才能吃的健康:1)一碗五穀飯/未精製的全榖根莖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較飽足感,且能有效預防大腸癌、降血壓及便秘等。2)一個手掌大豆魚肉蛋類/豆魚肉蛋類富含大量蛋白質,提供人體建造、修補組織以及調節生理功能,但應注意減少油炸品攝取,以白肉代替紅肉,多選擇瘦肉並去除皮脂,避免攝入過多油脂。3)一碗蔬菜/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降低血膽固醇,每餐應攝取一碗蔬菜,並以當季盛產為主,不僅新鮮、便宜,品質也較好。4)一份水果/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能促進身體的代謝、助消化,建議每餐食用一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的水果,且勿以果汁代替,若要喝現榨果汁,切記不濾渣、不加糖。

血友病患受傷恐致後遺症 控制出血是關鍵

血友病患受傷恐致後遺症 控制出血是關鍵#原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基因缺陷的疾病,且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101年因罹患血友病而就醫者全國有1306人,而這種疾病除了會影響血液的凝血時間延長外,並不會傳染給他人,所以不論是生理、心理、社交與情感問題上都與一般人無不同。只是,血友病是一種慢性疾病,病患在一出生時就可能遇到出血的問題,尤其是嚴重型的病患,更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情況的出血,例如:長牙時的牙齦出血、學走路的跌倒碰撞等,若沒即時給予治療,將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甚至造成終身遺憾。謹記生活4原則 也能快樂過生活雖然血友病患者有凝血功能上的問題,但衛生局提醒民眾,只要在生活上多注意以下4點原則,也能安心又放心:1)可以出遊/須經過醫師評估同意才可進行旅遊活動。2)旅遊時應準備好物品/旅遊時除了要攜帶醫療用品外,也要查詢有關的保險資訊,另外要配戴醫療警示的標誌,或在皮夾中放關於患者的醫療資訊、用藥劑量等及緊急聯絡人電話。3)避免進行不合適的活動/若要進行高強度、不適合的運動時,需經醫師評估。4)運動不是禁忌/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發展強健的骨骼與肌肉,也可以保護關節免於日常生活外傷的傷害。最後,衛生局提醒各位家長在照顧血友病童時,最重要的就是與孩子一起了解血友病,也要懂得照顧孩子,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下成長,儘量減少可能面臨的出血問題,只要能控制出血問題,血友病患也可以快樂生活。

慢性病患怎健康過新年?把握幾項原則

慢性病患怎健康過新年?把握幾項原則#原則

「過年」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歡樂時分,家家戶戶都快樂的準備迎接新年,傳統市場、年貨商場,到處擠滿人潮,各種應景食物供不應求,春節期間,家家桌上免不了大魚大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除了注意飲食外,仍應把握幾個重要原則:規律服藥、定期監測、規律生活與運動,才能將慢性病控制好,以便輕鬆過好年。依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國人高血壓、高血糖控制率,分別為29.2%、30.4%,顯示罹病者對疾病的控制情形仍需加強,因此,衛生署邱署長文達在農曆過年前呼籲慢性病患者遵守下列幾個原則,加強疾病控制。規律服藥春節期間慢性病患者仍須按照醫囑規律服藥,尤其是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患者,不可因過年而忘記服藥或自行停藥。再過幾天就要過年,慢性病患者應該趕快檢視自己的用藥,看看是否有欠缺,若發覺有藥物不足夠的情形,需於過年前準備足夠藥量,避免過年期間醫院放假,自己用藥也跟者放假。定期監測定期監測對慢性病患者非常重要,尤其是高血壓患者在家應自行量血壓,糖尿病患者也應在家自行監測血糖,並做記錄,若發現劇烈變化或異常,應即刻就醫。注意飲食春節假期,親朋好友相聚一堂,豐盛筵席無可避免,享受美食的同時,不要過度攝入高油脂、高鹽、高糖的食物,尤其是,火鍋湯頭、醬料、丸子等,因含鹽高,所以高血壓、心臟病及腎臟病患者,不宜食用過多。另外,過年期間不管是自己準備食物,或一起出外用餐,蔬菜、水果類之食物最易被忽略,提醒天天五蔬果的原則,最後謹記「健康飲食要少油、少糖、少鹽、高纖及多蔬果」。規律生活與運動過年聚會打牌或打麻將常久坐或日以繼夜,這種生活型態對身體代謝造成很大影響,記得要定時起來動一動且不要玩樂過度,也不要憋尿造成膀胱負擔;建議仍要保持規律生活、避免熬夜。春節期間也不要擱下平日規律進行的運動,規律運動可以改善身體組成及維持良好的基礎代謝率,並增加免疫系統的功能;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建議成人每週運動五次,每次累積30 分鐘以上的中等費力活動,如健走、游泳、打球等,達到「動動150、健康一定行」,也就是儘量每天依自己的體能情況,達到「微喘但仍可交談」的運動強度,以「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為原則,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掌握上述控制慢性病的幾個原則,相信全國民眾都可以過一個健康快樂的新年。

手術安全輕忽不得 掌握響應、回應、反應三原則

手術安全輕忽不得 掌握響應、回應、反應三原則#原則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宣導手術安全重要性,加強民眾與醫療人員對於病人手術安全觀念的重視,於12日下午舉行臺北區域醫療網「病人安全我會『應』」活動,希望向全民宣導手術安全重要性,建立醫護人員與民眾間良好互動,提升全民「手術安全」的觀念,減低醫療傷害與糾紛的機會。臺北區域醫療網是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基隆市衛生局、宜蘭縣政府衛生局、金門縣衛生局及連江縣衛生局共同建立的醫療區域網絡,配合行政院衛生署與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推動本項病人安全活動,推廣對象也由醫療機構與醫護專業人員延伸至民眾端,期將手術安全的觀念深植於民眾,建立醫護人員及民眾對於手術安全的自我意識,呼籲民眾掌握三「應」原則(響應、回應、反應),讓自己也成為照護自己健康的團隊成員之一,為自己的就醫安全把關。手術安全不單只是衛生體系推行的重點政策,也是目前全世界各國都積極呼籲、共同推行的一個預防醫療不良事件發生重要措施,病患及家屬除「關心」、「參與」就醫過程外,對診治疾病方式更有「表達」的權利與義務,強化病患主體性,透過良好的醫病關係互動,減少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醫護管理處針對三「應」原則說明如下:回應:回應醫護人員的問題。醫護人員詢問病人姓名,是為了核對就醫對象、確保沒有弄錯人。反應:民眾應主動向醫療人員反應自己的重要特殊健康狀況,像過敏史、生過什麼重大疾病、開過什麼刀,或是身上有沒有裝人工器官,就醫時主動告訴醫護人員,就能幫助他們更快瞭解自己的狀況,提出最適當的治療方式。響應:民眾可多參與病人安全活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