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科

術後反而失落 身心科醫6撇步來救援

術後反而失落 身心科醫6撇步來救援#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八旬阿嬤因為腰椎坍塌壓迫坐骨神經,接受減壓手術,雖然手術成功,術後卻出現經常性失眠,經主治醫師轉至身心內科,發現原來阿嬤對手術期待過高,以為手術成功就不用接受復健,導致陷入失落感、憂鬱、焦慮情緒並合併失眠。醫師提供患者與家屬「術後三箭」,有助於患者術後迎接新生活。以為腰椎術後一勞永逸免復健 阿嬤焦慮、憂鬱合併失眠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身心內科醫師顏弼群表示,阿嬤就診時一直叫苦,卻無法說出苦處何在,因此以心理治療為主要治療法,先從阿嬤的失眠症狀切入,引導阿嬤說出心中真正的煩惱,再感同身受方式了解她的嚴重失落感,最後澄清腰椎手術後仍須接受復健療程。同時合併藥物治療,減輕阿嬤的焦慮感和憂鬱情緒。隔周回診時,阿嬤表示已了解術後仍需積極復健一段時間才能完全康復,所以心情平靜很多,也睡得著。顏弼群醫師提供的認知治療,不到一周就發揮功效,穩定阿嬤的情緒。患者及家屬「術後三箭」 克服身心問題顏弼群醫師說明,這類個案是因患者只關注自己身體的病痛,而無法反思是否已清楚疾病本質、是否已充分了解術後復健時程,由於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的落差,導致一直陷入負面情緒,術後反而更焦慮、鬱悶,並以失眠、焦躁、易怒及憂鬱來表現。顏弼群醫師提供患者與家屬「術後三箭」,克服術後的身心問題。「患者三箭」為:1) 信念要堅定/術後疼痛一定會減緩,只要給神經足夠的時間復原,切勿躁進。2) 持之以恆/術後物理治療不可缺,需踏踏實實走完整個療程。藥物服用也不可間斷。3) 心裡苦要說/復健過程中,症狀起起伏伏很常見。定期與精神科醫師或身心內科醫師會談,有助完成復健療程。「家屬三箭」則是:1) 不做情緒承擔者/切勿隨病人情緒起舞,勿去承擔患者壓力。多安撫病人,例如回應「醫師說認真做復健就會好,所以我們按時繼續做復健,好不好?」2) 勿涉入過多個人情緒/盡量站在第三人客觀立場看事情,並且過好自己的生活。3) 知識帶來安心,空言帶來焦慮/多與主治醫師溝通,了解病程及治療計畫。安撫家人時具體說明內容,家人心裡會更有踏實感。

玩夾娃娃機成癮?行為出現3特性當心

玩夾娃娃機成癮?行為出現3特性當心#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人都有玩過夾娃娃機的經驗,各種可愛的玩偶推疊在明亮的透明櫥窗中,伴隨輕快的舞曲,投十元就可以試試自己的技術或運氣。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只是娛樂,但是卻有人抓到無法自拔!35歲的林姓男子本從事電梯維修業,沉迷娃娃機玩到錢不夠,瞞著老婆辦理信用貸款,最後為了娃娃機花費和貸款犯下竊案,毀了原本穩定的工作和生活。心理學研究 輕快音樂、明亮顏色可引發人的興趣安南醫精神科主任張俊鴻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可愛的玩偶有療癒的作用,在嬰兒的心理研究中就發現,新奇的事物和明亮的顏色都可以引發人們好奇與興趣。輕快的音樂也可提升心情的愉快與衝動購物的機會,商業心理學很早就發現撥放大聲的舞曲可以增加民眾衝動購物的行為。夾娃娃機會不會讓人成癮?張俊鴻主任表示,從腦科學的角度,人的大腦有個俗稱快樂中樞的獎賞回饋系統,1953年的加拿大奧茲和米爾納以老鼠研究,在老鼠腦部插入電極,老鼠籠裡面有個桿子,壓桿子就會電極老鼠的大腦,而老鼠竟然不吃食物,寧願一直去壓桿子。這些腦區主要包含了腹側被蓋區、伏隔區、前額葉皮質。在傳統的成癮研究就發現古柯鹼、酒精、安非他命可以誘發這些腦部區域活性增加;有趣的是新的研究發現熱戀期(3個月內)、吃巧克力、幽默的笑話也會增加這些腦區活性。推測玩夾娃娃機可能促發這個系統,多巴胺大量分泌,產生愉悅感覺。疑似成癮 可到身心科進一步評估成癮有3大特性:耐受、戒斷和失控。現在新的研究發現某些行為也會成癮,例如玩夾娃娃機,可能要越夾越大或越多的娃娃才覺得愉悅(耐受),不能玩的時候就坐立難安覺得煩躁(戒斷),開始影響工作上學甚至把薪水花光貸款(失控)。但是有這3大特性不代表就是成癮,建議還是要進一步評估。如果疑似成癮無法自拔,張俊鴻主任建議,可到醫療院所身心科做進一步評估。很多人其實合併其他身心症。例如64至90%青少年物質成癮至少有其他精神共病例如憂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需要一起治療,改善的效果才會好。非藥物的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神經生理回饋、學校團體治療、家庭團體治療、正念治療、治療性營隊等。

癌因性疲憊症 身心困擾恐惡化病情

癌因性疲憊症 身心困擾恐惡化病情#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小姐確診乳癌後,情緒越來越差、每天都在哭,覺得沒有未來,也不想與人互動,朋友認為她得憂鬱症。確診惡性腫瘤後,心理健康狀況持續處於不良狀態,癌症病人情緒難免隨著疾病與治療狀況起伏。伴隨對於疾病的恐懼,患者往往表現煩躁、沮喪等不良心理狀態。腫瘤患者心理困擾 常見失志症後群、憂鬱郭綜合醫院身心科主任黃泰銘說明,面對腫瘤病人持續許久的低落心情及負面言談,周遭的人除了不捨、著急,也常會有種使不上力的無奈或氣憤感。癌症病人要面對有關心理困擾的問題,也常常被忽視,常見症狀有:失志症候群、癌因性疲憊。失志症後群和憂鬱都容易引起癌症病人的自殺意念,但其壓力程度有差異。失志症後群的癌症病人仍有改變的動機,但憂鬱的癌症病人缺乏動機。失志的核心症狀是存在的痛苦及絕望,從程度輕微的沮喪、意志消沉到深度絕望。失志症候群的癌症病人會有失去對生存的價值感,常有早日離世的想法,憂鬱只專注於自己的一切罪惡感,有太多負面及錯誤認知。兩者皆須被鼓勵走向人群獲得社會支持,但憂鬱症病人除精神上支持,藥物的輔助也是必須的。癌因性疲憊症 可考慮採認知行為治療黃泰銘主任說明,癌因性疲憊症也是癌症病人常面臨的症狀之一,是因癌症引起的身心疲憊症,總存在無助感、長時間感到疲累,體能、情緒及認知功能的筋疲力竭。癌因性疲憊症帶來的影響如疼痛、噁心或掉髮,常令癌症病人困擾。癌因性疲憊症也會與焦慮、憂鬱等等並存或互相影響。癌因性疲憊症可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幫助病人培養一套有效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得應付技巧,取代不理性且引發情緒困擾的認知。飲食方面可諮詢營養師食用高營養食物並配合運動。如果無法改善疲憊或緩解疲憊惡化,就應考慮給予藥物治療。癌症、心理衝擊互相影響心理因素與癌症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罹患癌症後的病人又會有新的心理衝擊,這些情感因素又反過來促進癌症發展,進而影響治療效果。癌症恢復期的病人,消極悲觀的患者治療效果差,藥物副作用明顯,也會加速病情惡化,預後不佳,即使病情暫時控制,復發和轉移機會也會增加。應避免消極負面情緒以及外在不良環境刺激,懷著開心及樂觀的心情,對於抗癌有很大的幫助。心理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恢復。隨著醫療進步,癌症存活率上升,病人與家屬要面對個長時間與疾病相處、適應疾病治療中所帶來的衝擊,病人的心理問題及困擾,更是醫療照顧上不可忽視的要項。

少年讀書壓力大罹強迫症 不斷擔心家裡會失火

少年讀書壓力大罹強迫症 不斷擔心家裡會失火#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若孩子突然產生怪異行為,家長就得多加注意。台中就有一名國三張姓少年,在校成績優異,自我要求甚高,常常熬夜苦讀,為的就是希望考上一所好學校,不料近期張姓少年的性格突然轉變,時不時會過度擔心家人的安全,在校期間還會打電話不停向父母關切生活狀況,例如,父親出門是否戴安全帽?母親過馬路是否小心?家裡的電線是否會走火?等等,所幸父母驚覺不對,趕緊帶孩子到身心科看診,才被診斷為強迫症。強迫症通常為壓力所引起大里仁愛醫院身心內科醫師官達人表示,此青少年的症狀為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簡稱強迫症,目前致病的成因不明,但許多研究顯示與腦部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問題有關,此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期發病,平均發病年齡是20歲,兒童青少年中男比女多且發病年齡早。強迫症有兩大評估指標大里仁愛醫院身心內科主任官達人提到,50~70%的強迫症是因某些壓力所引起,患有強迫症的青少年常有兩大指標為「強迫性思考」、「強迫性行為」,症狀是多為重覆出現的思想或行為;強迫性思考是一種不想要、侵入性、衝動或影像的想法,當症狀出現時,通常患者感到很討厭、無意義、無法接受,或很難擺脫,伴隨而來的是不舒服的感受和焦慮,讓人有一股衝動想去擺脫它。常見的強迫性思考的例子包括,擔心與人握手會被沾污、一再懷疑自己已做了某些行動,諸如行車中傷及他人或離去時未鎖門、東西凌亂或不對稱時會強烈不舒服,當強迫思考出現時,可運用其他的想法來對抗或抵消它,不讓它出現。強迫性行為是重複性的行為(如洗手、排序、檢查等)或心智活動(如祈禱、計數、重複默念字句等)。假如不做強迫性行為,焦慮會一直增高,而在做了強迫行為之後可以暫時降低焦慮,但也因此不斷地強化個案去執行強迫性行為的動機。有關治療兒童青少年強迫症,官達人說明,不能完全套用成年人的治療方式,必須依據兒童青少年的個別特性,由家庭、學校和醫院等各方面互相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適當地誘導孩童去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教導放鬆技巧的訓練,並給予解釋、安慰、鼓勵等,逐步設法減輕焦慮的感覺;雖藥物治療可以對症狀的減輕有很大的幫助,但如果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及行為療法同時並行,效果會比單靠藥物來的更佳。

震災「震」壞了健康 醫師籲:勿過度煩惱

震災「震」壞了健康 醫師籲:勿過度煩惱#身心科

日本嚴重的地震、海嘯與核災猶如鋪天蓋地一般將災民拖進了人間煉獄,而台灣作為鄰近國家更是感同身受,對於災害最新狀況無不隨時掌握,密切關心。但對大災難的恐懼與生命無常的不安,已開始在民眾的心中發酵,醫院身心科近日觀察到門診有增加1~2成民眾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甚至導致原本控制良好的恐慌症、憂鬱症再度發作。因此醫師要特別提醒民眾關心災情之餘,也要適時的放鬆心情、正向思考。如果有壓力過大、失眠、情緒失控、發呆沮喪、恐慌等難以調適的身心症狀時,建議可向醫院的身心科醫師尋求諮詢與協助。曾太太是嫁到大甲的家庭主婦,日本震災發生後,關心災情的她就隨時鎖定新聞電視,每次看到哀鴻遍野的慘況和生離死別的畫面就想起921南投娘家房屋全毀,好友罹難的傷心往事,這幾天她常常莫名的傷心哭泣、觸景生情,晚上也想事情想到睡不著,搞得精神不濟頭痛欲裂,只好到醫院掛病號。光田綜合醫院身心科溫偉鈞醫師解釋,由於台灣與日本都是地震、海嘯、土石流甚至核安問題需要特別關注的國家,善良的台灣民眾對於日本的災害特別能感同身受。加上最近幾日各國際媒體24小時播報日本的災情與驚悚畫面,可能也勾起了許多人對於過去921震災、88風災等可怕災害的傷痛回憶,進而影響心理。大部分的人在歷經或目睹災變發生時,都可能出現如情緒失調、沮喪憂鬱、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程度不一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大部分人通常都能慢慢自我調適,不會長期影響,但少部分民眾可能會影響個人生活作息、人際關係甚至引發恐慌症、憂鬱症的發作。溫醫師要特別提醒民眾,關注國際重大災情固然重要,但是過度的憂鬱煩惱對身心健康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建議大家心情低落不安時,可以外出找親友分享心情或適當運動,都有助於壓力的紓解。收看災情報導時,也多由人與人的大愛互助、親情或生命可貴等正面角度來思考,就比較能避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如果有上述較嚴重的症狀發生時,也可到醫院身心科求助,千萬別讓震災「震」壞了身心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