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科

情人節遇感情危機?醫教你:先「這樣想」才能享受幸福

情人節遇感情危機?醫教你:先「這樣想」才能享受幸福#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今天就是214西洋情人節,想好要怎麼和男/女朋友度過了嗎?然而身心科醫師指出,近日因感情問題的求診者不在少數,多是源於自身情緒或維繫情感關係所產生困擾、壓力等,導致出現情緒障礙而求助於身心門診。情人節前後,常見感情困擾者求診身心科澄清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怡如表示,在過往諮商與治療過的個案中,特別在節日前後,多有因感情問題而求診者,主要可歸類4大族群:1. 想脫單卻長期單身者見他人雙雙對對,自己卻形單影隻,深陷持續的失落、壓力、憂鬱等不適,嚴重影響日常作息,也就是常聽到的「情人節恐懼症」。2. 過度迷戀對方卻陷入抑鬱心理學稱之「暈輪效應」(halo effect),是指因迷戀而過分放大對方優點,深入交往後才驚覺原本對方並非自己想像的如此完美無缺,因而陷入低潮與抑鬱。3. 夫妻多年,遇感情觸礁夫妻之間問題無法用溝通化解,將走向離婚危機,因而求助輔導。4. 本身有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或焦慮症患者擁有對社會通俗節日的期待;然而另一方面,卻也懼怕因自身疾病影響情感關係發展。感情無完美,3建議教你「在選擇中享受幸福」在身心科門診中輔導這些個案時,陳怡如表示所抱持著的想法為:「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不是追求成功,而是學會如何在每次選擇中,享受幸福。」因此,她也提供幾點建議:1、 兩性關係中,尊重對方是獨立的個體,有其特有的生命經歷,給予空間,以欣賞、包容來代替控制與佔有。2、 熱戀過後,提醒自己感情不是世界的全部,多愛自己,珍惜擁有的其他人事物;退讓、委屈,會讓自己在關係中找不到定位;怨懟、報復,有可能導致兩敗俱傷。3、 世上沒有完美,用「正念」學習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珍惜每一刻。正念(Mindfulness)是指不帶任何評價的讓自身感知每個經驗的當下,在開展的覺知與認識中,練習讓身體、情緒、想法、念頭等心理狀態,導向放鬆、減壓、平靜與自在的專注狀態。陳怡如提醒,在感情關係當中,不要害怕負面情緒,勇敢面對憂鬱等情緒,可諮詢專業醫師,共同找出問題根源。單身且對情人節有壓力者,可事先安排活動,與朋友或家人聚餐,或多參與社交活動、認識朋友,轉換情緒,別讓該擁有的幸福從手中溜走。

趕走冬日憂鬱!抗憂鬱藥怎麼吃才安全?藥師現身說法

趕走冬日憂鬱!抗憂鬱藥怎麼吃才安全?藥師現身說法#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深冬時節,日照減少又常濕冷、灰濛濛的天空容易讓人心情沉悶,疫情也可能讓今年冬天愁上加愁。最新研究發現,疫情對全球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2020年憂鬰和焦慮人數悄悄上升,導致全球近5千3百萬人罹患憂鬱症,7千6百萬人焦慮不安。「憂鬱症」是一種會影響情緒、思考、行為及活動力等的疾病,低落的情緒會持續表現,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症狀包括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失望,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體重顯著減輕或增加、疲倦等。憂鬰症成因與輕、中重度治療方法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趙必暉表示,現階段雖未確切了解憂鬱症的成因,但臨床上普遍認為,與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太低有關。輕微憂鬱症可以採用非藥物治療,如心理治療,幫助病人用正向眼光看待事物,即便諮商結束,效益還會持續。若發展成中重度,可能已影響到工作、生活及課業表現,採以心理諮商合併藥物治療,被認為是最佳的組合。趙必暉指出,過去在藥物治療選擇,第一代抗憂鬱藥主要是非專一性抑制神經傳導物質代謝,補充失衡不足的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如三環抗憂鬱藥(如imipramine, doxepin),或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等。而新一代抗憂鬱藥: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選擇性血清素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s)等,就提升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來說,較有專一性,療效佳且副作用較小,是目前治療首選。抗憂鬱藥要吃多久才有效?服用抗憂鬱藥,通常需要1~2周才開始見效。服藥6~12周,藥效才能完全發揮出來。如果2~4周仍未見改善,建議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調整治療計劃。許多病人擔心服用抗憂鬰藥會上癮、戒不掉,所以抗拒服藥;其實抗憂鬱藥已被證實,並不會造成藥癮。趙必暉提醒,已有在服藥的患者,切勿自行貿然停藥,尤其是已經服用超過4周以上,若猝然停用,1~2天內有可能會發生停藥症候群,例如:焦慮不安、失眠、頭痛、疲倦、易怒、類流感症狀、噁心或憂鬱症復發。抗憂鬰藥常見的副作用有腹瀉、噁心嘔吐、性功能障礙、嗜睡和體重增加。趙必暉建議,若患者無法忍受副作用,希望換藥或停藥,應先與醫生討論,通常需要數周的時間逐步減量,讓身體慢慢適應。服用抗憂鬰藥應注意與食物的交互作用趙必暉補充,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患者,尤其是單胺氧化抑制劑,應避開富含酪胺酸的食物如:經過發酵、醃漬的加工品,包括起士乳酪、醃漬肉品(臘肉、香腸、培根)、優格、酒類、味增等。酪胺酸是一種幫助人體調節血壓的胺基酸,會受單胺氧化酶調節與分解。若又攝取高酪胺酸的飲食,體內酪胺酸會快速累積,引起嚴重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on crisis)。如果正在服用抗憂鬱藥,趙必暉表示應特別注意以下2點:1. 應與醫師或藥師確認,服用的藥物是否為單胺氧化抑制劑?如果是,用藥期間應避免富含酪胺酸食物、節制飲酒。2. 如果同時出現以下症狀,有可能是高血壓危象,應儘速就醫: 嚴重頭痛 噁心與嘔吐 胸痛 身體出汗 視力發生變化 心悸 呼吸急促 流鼻血 意識混亂趙必暉提醒民眾,應遵醫囑按時服藥,千萬不要自覺症狀好轉,擅自減藥或停藥,容易使憂鬱症復發,甚至惡化。如果服藥後出現不適或副作用,應盡速回診就醫,唯有正確使用藥物,康復之路才會走得更順暢。

「父母不信我被強暴」少年以血寫祕密日記

「父母不信我被強暴」少年以血寫祕密日記#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養魚男孩有著寬而大的額頭和瘦長的手腳,總是穿著他們高中的運動服。在他木訥的外表下,有著混亂、毀滅,卻又生機勃勃的內心。他一開始是因為長期頭痛,被小兒神經科轉介過來的。媽媽絮絮叨叨地滔滔抱怨了一大篇。「醫生,他本來都很乖啊,功課也都不錯,只是特別喜歡養魚,養得整間都是,我實在受不了。可是高一開學後就常常說頭痛,每次一痛就會說沒辦法去學校,看了很多醫生也都沒好。後來神經科就說要來看身心科,說他是壓力太大。才學生而已,這麼單純,是會有什麼壓力……」媽媽的連珠炮聽得我頭都有點痛了。我眼前的養魚男孩迴避著視線,不發一語。「以前不會這樣嗎?國中的時候呢?」我直接問孩子,擋住傾身向前想發言的媽媽。「還好。」淡淡的兩個字,訴說的大概是不被理解的憤怒。這次門診,不管我說什麼,養魚男孩說出口的從沒超過兩個字。資訊過少,我只好向媽媽詢問其他背景資料,得知養魚男孩是家中頗受期待的長子。爸爸開店,都要很早起床,養魚男孩假日也會在店裡幫忙。爸爸比較軍事化教育,覺得男孩子就該有男孩子的樣子。陸續回診幾次後,養魚男孩仍然是省話一哥,媽媽依然瘋狂抱怨。而他的頭痛依舊頑固。有時我盯著他寬闊的額頭,都覺得那好像是一塊千古山壁,裡面不知是否有著滾燙的岩漿。終於有一次,媽媽去洗手間,沒有跟養魚男孩一起進來,我和他在診間大眼瞪小眼。我眼睛掃了下他的手提袋,問他:「你在看什麼書?」他頓了一下,反問我:「你想看嗎?」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非常火紅的一本書。「你喜歡這本書嗎?」我問。「很可怕……太寫實了。」他說著說著,竟然有些發抖,我瞬間感受到一陣恐懼。「你覺得哪些部分最寫實?」他沒答話,默默從提袋中拿出一本像日記的東西,眼看正要遞到我手中,診間門突然被砰地一聲推開,媽媽邊擦著手邊走了進來。養魚男孩手一縮,日記又落進他的提袋裡。接著,他輕輕地對我搖了搖頭,我只好東拉西扯,草草結束了這次門診。血腥氣撲面而來,拘謹的紅色字跡寫成一行一行控訴下次他又來,我沒忘記上次那個差點打開的祕密盒。請媽媽離開後,他很快拿出了那本日記。一翻開,血腥氣撲面而來,上面拘謹的紅色字跡寫成一行一行的控訴。更令我難受的是,原本是白色的筆記本,被某種液體塗成了咖啡色。「這是?」我指著咖啡色的部分問他。他默默捲起袖子,一道一道的傷痕密密麻麻的,液體的來源不言可喻。第一頁寫著:「今天買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幾乎沒辦法讀,太可怕太寫實了。讓我想起一年前,公車上那件事……那男人粗暴的手指,抓著我最脆弱的地方,我想大叫,可是我不行,一個男生這樣太丟臉了。那些臉孔都冷漠地望著車窗外,沒有人看見一個少年正在被強暴。」突然間,那些血跡似乎都不算什麼了,文字書寫的內容可怖千萬倍。我一定是緊皺著眉頭,因為當我抬頭望著養魚男孩,看見他的表情也十分猙獰痛苦。「有別人知道這件事嗎?」我聲音乾乾的。「我有跟爸媽說,他們覺得這不可能發生。」看我疑惑,他繼續解釋,「他們覺得男生不會遇到這種事。他們說,就算真的發生,沒有證據,也找不到犯人了,叫我放下,不要再去想這件事,專心念書,上好大學。」養魚男孩生在傳統的家庭,被寄予傳統男性形象的期望,應該要陽剛、頂天立地,因此遇到這樣「丟臉」的事情時,他無處訴說,夜夜做著擺脫不掉的噩夢。每天要搭公車通學的他,總是一上車就左顧右盼,高度警覺。雖然沒再遇到過那樣的事情,但每個穿著西裝的男子都讓他心驚膽跳。老師說可以在坐車時背單字,對他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說得越多,下次血書的內容好像就會減少一點「我喜歡養魚勝過人。養魚的世界很單純,你給牠們陽光、空氣、水,牠們就會活著,覓食,繁殖。但人太複雜了,人所組成的世界變因太多,人有情緒,太難解了。」經過幾個月的諮詢後,養魚男孩這樣跟我說。他養熱帶魚,學校生物老師對這方面的知識已經不及他豐富,他自己找了大學的教授,做科展、開辦小學生營隊。「在海邊的晚上,我一個人帶著手電筒去探險。其實晚上的海邊很熱鬧,沙灘上跟潮間帶都有很多生物活動,聽著潮水的聲音,我心裡好像就可以比較安靜。」養魚男孩心裡很吵,但他很難說出口,整個人就像沉在深深的海底。每次到診間,我依然要盯著他堅硬的額頭好幾分鐘,他才會浮出水面,打破沉默。不知是不是我的錯覺,他說得越多,下次血書的內容好像就會減少一點。我跟他媽媽談過幾次,媽媽表示實在不知道怎麼和他談心。不善言詞的爸爸更是不談則已,一談到兒子的憂鬱就大動肝火。有一次,男孩說他情緒狀態不佳,實在沒辦法早起去店裡幫忙,爸爸氣到罵他自甘墮落當個瘋子,然後把他房間裡的魚缸全部放乾水,魚兒全部丟棄。於是下次回診,日記本的咖啡色更深了……「那些熱帶魚都死了,再也不能回到海裡了。」一行紅色的字寫著。我邀請爸爸來門診和我談談,但爸爸總是說他要工作沒辦法。媽媽雖然希望可以居中扮演溝通橋梁的角色,但她本身的急性子,也很難與步調很慢的養魚男孩搭上線。有時我也會懷疑,在沒有爸媽參與的情況下,我到底可以幫上孩子什麼忙呢?養魚男孩在一次又一次生死衝撞中,即將躍入大海不知不覺,養魚男孩就這樣和我從高一談到了高三,每次開始之前,他那長長的沉默,彷彿成了我們之間一種心領神會的儀式。不變的深藍手提袋、運動服、寬闊的額頭;他依舊偶爾說頭痛,常常覺得情緒低落,或是與爸媽衝突之後,自我傷害。而我們討論的主題,從房思琪、養魚、爸媽,慢慢變成大學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和面試。「如果特殊選才,我應該可以申請海洋系。」養魚男孩提到。「爸媽那邊呢?」我記得他爸媽希望他讀資訊或工程相關的科系。「不知道欸,最近他們倒是沒說什麼,可能是放棄我了吧。」他苦笑著說。我一邊翻閱著他獨力準備的備審資料,一邊跟他提點面試技巧,突然想起他那本血淚斑斑的日記,好像很久沒出現了。「你那本日記呢?」我問。「噢,很久沒寫了欸。」他不好意思地搔搔頭。「我最近都在發IG和粉專。醫生,你要看嗎?」他拿出手機,熟練地打開他的IG。我看著裡面滿滿的魚、珊瑚、海草,也有幾張他笑得開懷的照片。「這是我去海邊小學帶營隊的照片,那邊的小孩都很歡迎我們,而且學校旁邊就有很豐富的潮間帶生態,晚上我也帶幾個有興趣的小朋友一起去夜遊。」他開心地介紹著。「爸媽現在好像比較沒有干涉你做這些事了欸。」我突然發現。「好像是欸,我說我要去念海洋系,他們也默默就簽名了。」養魚男孩靦腆地笑著。我突然看見他爸媽像板塊漂移一樣的緩慢改變──雖然嘴上不說,也不出現在診間,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漸漸鬆開了對孩子的框架。孩子成長的環境慢慢改變了。於是,養魚男孩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衝撞中,辛苦地長成更靠近自己的形態,身體更加強壯,魚鰭更加有力。如今,在即將登入大學的現在,他即將躍入大海。我瞥見他腳邊的提袋中放著書。「最近看什麼書呢?」他默默拿出一本《普通心理學》。「看不太懂,不過,有空閒的時候就慢慢看。」他邊翻邊說,上面有些劃記。孩子的進化速度與能力,總是讓人驚嘆,就像養魚男孩的成長持續發生著。給他們適當的陽光、空氣、水,他們終會長成足以獨當一面的樣態。(本文摘自/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寶瓶文化)

恐慌症莫名來襲?應至身心科就診

恐慌症莫名來襲?應至身心科就診#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恐慌發作有可能起因於某些特定疾病或物質的使用,常見的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內耳功能異常、以及某些心臟疾病等,而物質方面包含咖啡因、安非他命、古柯鹼等中樞神經刺激劑的中毒都有可能發生恐慌發作,惟有先排除這些狀況才可以考慮患者有恐慌症的可能。30歲的A先生,有一天晚上看電視時,突然覺得胸悶吸不到氣、心跳很快、手部發麻、頭暈、覺得快暈倒甚至快死掉了。跑了數次急診,每次的檢查都沒有特別問題,但是開了一顆粉紅色橢圓形的藥丸給他,請他先三餐使用,之後長期使用並增加劑量。後來朋友建議他去看身心科,醫師告訴他這叫「恐慌症」,經過抗憂鬱藥物治療後,他的恐慌發作次數越來越少,一天只須吃一次藥物,即使發作也只是輕微症狀。恐慌症可能有的症狀恐慌症發作通常為數分鐘到數小時,有強烈害怕或不適感受,合併下列症狀中四項以上:●心跳加速或心跳強烈●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嗆到似的梗塞感●冒汗、發抖或顫慄●胸痛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感覺異常,麻木或刺痛的感覺●冷顫或覺身體發熱●頭痛、不穩感、頭昏沉或快暈倒的感覺●失去現實感、感覺事物不真實,失去自我感、感覺與自己疏離患者接下來會不斷擔憂下次何時再發作,產生「預期性的焦慮」,並且為了避免再次發作,而開始畏懼任何可能造成恐慌症發作的情境。例如:之前曾經在開車時發作,患者就會因此害怕開車、逃避開車,這樣的想法和行為會產生惡性循環。臨床上患者初次就醫,時常已經看過很多科別,或是常跑急診,而各項檢查數據顯示沒有異常,這時候有經驗的醫師就會建議患者轉至身心科。恐慌症會突然有焦慮、恐慌、有強烈的死亡威脅林新醫院身心科主任蕭宇廷醫師表示,恐慌症好發於年輕人或中年人,100個人中就有1~4個人罹患,而女性罹患的機率則比男性高2~3倍。恐慌症的患者平常好好的,但在某個時刻,猛然感到一陣焦慮、恐慌、有強烈的死亡威脅感、覺得自己快要死了,病人常誤以為是心臟病發作。發生的原因包含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異常、遺傳基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飲食等。通常病人較多以下特質:神經敏感、凡事要求完美、好勝心強,生活上容易有長期壓力,且容易有預期性焦慮。蕭宇廷主任説,恐慌症本身並不會造成身體實質上傷害或生命威脅,但會對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臨床上要注意是不是有合併憂鬱症、物質濫用、或是自殺的風險。有一些患者長期靠鎮定劑緩解症狀,殊不知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甚至會讓情況更為惡化。恐慌症是可以治療穩定的疾病,其主要治療方式包含藥物與認知行為的治療。林新醫院身心科蕭宇廷主任建議,當有上述的症狀時,應儘速至身心科就診,讓專科醫師診斷,由醫師安排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不要延誤而錯失治療先機。並在症狀穩定後,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減少再次復發的機會。

術後反而失落 身心科醫6撇步來救援

術後反而失落 身心科醫6撇步來救援#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八旬阿嬤因為腰椎坍塌壓迫坐骨神經,接受減壓手術,雖然手術成功,術後卻出現經常性失眠,經主治醫師轉至身心內科,發現原來阿嬤對手術期待過高,以為手術成功就不用接受復健,導致陷入失落感、憂鬱、焦慮情緒並合併失眠。醫師提供患者與家屬「術後三箭」,有助於患者術後迎接新生活。以為腰椎術後一勞永逸免復健 阿嬤焦慮、憂鬱合併失眠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身心內科醫師顏弼群表示,阿嬤就診時一直叫苦,卻無法說出苦處何在,因此以心理治療為主要治療法,先從阿嬤的失眠症狀切入,引導阿嬤說出心中真正的煩惱,再感同身受方式了解她的嚴重失落感,最後澄清腰椎手術後仍須接受復健療程。同時合併藥物治療,減輕阿嬤的焦慮感和憂鬱情緒。隔周回診時,阿嬤表示已了解術後仍需積極復健一段時間才能完全康復,所以心情平靜很多,也睡得著。顏弼群醫師提供的認知治療,不到一周就發揮功效,穩定阿嬤的情緒。患者及家屬「術後三箭」 克服身心問題顏弼群醫師說明,這類個案是因患者只關注自己身體的病痛,而無法反思是否已清楚疾病本質、是否已充分了解術後復健時程,由於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的落差,導致一直陷入負面情緒,術後反而更焦慮、鬱悶,並以失眠、焦躁、易怒及憂鬱來表現。顏弼群醫師提供患者與家屬「術後三箭」,克服術後的身心問題。「患者三箭」為:1) 信念要堅定/術後疼痛一定會減緩,只要給神經足夠的時間復原,切勿躁進。2) 持之以恆/術後物理治療不可缺,需踏踏實實走完整個療程。藥物服用也不可間斷。3) 心裡苦要說/復健過程中,症狀起起伏伏很常見。定期與精神科醫師或身心內科醫師會談,有助完成復健療程。「家屬三箭」則是:1) 不做情緒承擔者/切勿隨病人情緒起舞,勿去承擔患者壓力。多安撫病人,例如回應「醫師說認真做復健就會好,所以我們按時繼續做復健,好不好?」2) 勿涉入過多個人情緒/盡量站在第三人客觀立場看事情,並且過好自己的生活。3) 知識帶來安心,空言帶來焦慮/多與主治醫師溝通,了解病程及治療計畫。安撫家人時具體說明內容,家人心裡會更有踏實感。

玩夾娃娃機成癮?行為出現3特性當心

玩夾娃娃機成癮?行為出現3特性當心#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人都有玩過夾娃娃機的經驗,各種可愛的玩偶推疊在明亮的透明櫥窗中,伴隨輕快的舞曲,投十元就可以試試自己的技術或運氣。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只是娛樂,但是卻有人抓到無法自拔!35歲的林姓男子本從事電梯維修業,沉迷娃娃機玩到錢不夠,瞞著老婆辦理信用貸款,最後為了娃娃機花費和貸款犯下竊案,毀了原本穩定的工作和生活。心理學研究 輕快音樂、明亮顏色可引發人的興趣安南醫精神科主任張俊鴻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可愛的玩偶有療癒的作用,在嬰兒的心理研究中就發現,新奇的事物和明亮的顏色都可以引發人們好奇與興趣。輕快的音樂也可提升心情的愉快與衝動購物的機會,商業心理學很早就發現撥放大聲的舞曲可以增加民眾衝動購物的行為。夾娃娃機會不會讓人成癮?張俊鴻主任表示,從腦科學的角度,人的大腦有個俗稱快樂中樞的獎賞回饋系統,1953年的加拿大奧茲和米爾納以老鼠研究,在老鼠腦部插入電極,老鼠籠裡面有個桿子,壓桿子就會電極老鼠的大腦,而老鼠竟然不吃食物,寧願一直去壓桿子。這些腦區主要包含了腹側被蓋區、伏隔區、前額葉皮質。在傳統的成癮研究就發現古柯鹼、酒精、安非他命可以誘發這些腦部區域活性增加;有趣的是新的研究發現熱戀期(3個月內)、吃巧克力、幽默的笑話也會增加這些腦區活性。推測玩夾娃娃機可能促發這個系統,多巴胺大量分泌,產生愉悅感覺。疑似成癮 可到身心科進一步評估成癮有3大特性:耐受、戒斷和失控。現在新的研究發現某些行為也會成癮,例如玩夾娃娃機,可能要越夾越大或越多的娃娃才覺得愉悅(耐受),不能玩的時候就坐立難安覺得煩躁(戒斷),開始影響工作上學甚至把薪水花光貸款(失控)。但是有這3大特性不代表就是成癮,建議還是要進一步評估。如果疑似成癮無法自拔,張俊鴻主任建議,可到醫療院所身心科做進一步評估。很多人其實合併其他身心症。例如64至90%青少年物質成癮至少有其他精神共病例如憂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需要一起治療,改善的效果才會好。非藥物的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神經生理回饋、學校團體治療、家庭團體治療、正念治療、治療性營隊等。

癌因性疲憊症 身心困擾恐惡化病情

癌因性疲憊症 身心困擾恐惡化病情#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小姐確診乳癌後,情緒越來越差、每天都在哭,覺得沒有未來,也不想與人互動,朋友認為她得憂鬱症。確診惡性腫瘤後,心理健康狀況持續處於不良狀態,癌症病人情緒難免隨著疾病與治療狀況起伏。伴隨對於疾病的恐懼,患者往往表現煩躁、沮喪等不良心理狀態。腫瘤患者心理困擾 常見失志症後群、憂鬱郭綜合醫院身心科主任黃泰銘說明,面對腫瘤病人持續許久的低落心情及負面言談,周遭的人除了不捨、著急,也常會有種使不上力的無奈或氣憤感。癌症病人要面對有關心理困擾的問題,也常常被忽視,常見症狀有:失志症候群、癌因性疲憊。失志症後群和憂鬱都容易引起癌症病人的自殺意念,但其壓力程度有差異。失志症後群的癌症病人仍有改變的動機,但憂鬱的癌症病人缺乏動機。失志的核心症狀是存在的痛苦及絕望,從程度輕微的沮喪、意志消沉到深度絕望。失志症候群的癌症病人會有失去對生存的價值感,常有早日離世的想法,憂鬱只專注於自己的一切罪惡感,有太多負面及錯誤認知。兩者皆須被鼓勵走向人群獲得社會支持,但憂鬱症病人除精神上支持,藥物的輔助也是必須的。癌因性疲憊症 可考慮採認知行為治療黃泰銘主任說明,癌因性疲憊症也是癌症病人常面臨的症狀之一,是因癌症引起的身心疲憊症,總存在無助感、長時間感到疲累,體能、情緒及認知功能的筋疲力竭。癌因性疲憊症帶來的影響如疼痛、噁心或掉髮,常令癌症病人困擾。癌因性疲憊症也會與焦慮、憂鬱等等並存或互相影響。癌因性疲憊症可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幫助病人培養一套有效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得應付技巧,取代不理性且引發情緒困擾的認知。飲食方面可諮詢營養師食用高營養食物並配合運動。如果無法改善疲憊或緩解疲憊惡化,就應考慮給予藥物治療。癌症、心理衝擊互相影響心理因素與癌症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罹患癌症後的病人又會有新的心理衝擊,這些情感因素又反過來促進癌症發展,進而影響治療效果。癌症恢復期的病人,消極悲觀的患者治療效果差,藥物副作用明顯,也會加速病情惡化,預後不佳,即使病情暫時控制,復發和轉移機會也會增加。應避免消極負面情緒以及外在不良環境刺激,懷著開心及樂觀的心情,對於抗癌有很大的幫助。心理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恢復。隨著醫療進步,癌症存活率上升,病人與家屬要面對個長時間與疾病相處、適應疾病治療中所帶來的衝擊,病人的心理問題及困擾,更是醫療照顧上不可忽視的要項。

少年讀書壓力大罹強迫症 不斷擔心家裡會失火

少年讀書壓力大罹強迫症 不斷擔心家裡會失火#身心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若孩子突然產生怪異行為,家長就得多加注意。台中就有一名國三張姓少年,在校成績優異,自我要求甚高,常常熬夜苦讀,為的就是希望考上一所好學校,不料近期張姓少年的性格突然轉變,時不時會過度擔心家人的安全,在校期間還會打電話不停向父母關切生活狀況,例如,父親出門是否戴安全帽?母親過馬路是否小心?家裡的電線是否會走火?等等,所幸父母驚覺不對,趕緊帶孩子到身心科看診,才被診斷為強迫症。強迫症通常為壓力所引起大里仁愛醫院身心內科醫師官達人表示,此青少年的症狀為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簡稱強迫症,目前致病的成因不明,但許多研究顯示與腦部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問題有關,此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期發病,平均發病年齡是20歲,兒童青少年中男比女多且發病年齡早。強迫症有兩大評估指標大里仁愛醫院身心內科主任官達人提到,50~70%的強迫症是因某些壓力所引起,患有強迫症的青少年常有兩大指標為「強迫性思考」、「強迫性行為」,症狀是多為重覆出現的思想或行為;強迫性思考是一種不想要、侵入性、衝動或影像的想法,當症狀出現時,通常患者感到很討厭、無意義、無法接受,或很難擺脫,伴隨而來的是不舒服的感受和焦慮,讓人有一股衝動想去擺脫它。常見的強迫性思考的例子包括,擔心與人握手會被沾污、一再懷疑自己已做了某些行動,諸如行車中傷及他人或離去時未鎖門、東西凌亂或不對稱時會強烈不舒服,當強迫思考出現時,可運用其他的想法來對抗或抵消它,不讓它出現。強迫性行為是重複性的行為(如洗手、排序、檢查等)或心智活動(如祈禱、計數、重複默念字句等)。假如不做強迫性行為,焦慮會一直增高,而在做了強迫行為之後可以暫時降低焦慮,但也因此不斷地強化個案去執行強迫性行為的動機。有關治療兒童青少年強迫症,官達人說明,不能完全套用成年人的治療方式,必須依據兒童青少年的個別特性,由家庭、學校和醫院等各方面互相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適當地誘導孩童去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教導放鬆技巧的訓練,並給予解釋、安慰、鼓勵等,逐步設法減輕焦慮的感覺;雖藥物治療可以對症狀的減輕有很大的幫助,但如果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及行為療法同時並行,效果會比單靠藥物來的更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