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

想清熱排毒 這8種食物要多吃!

想清熱排毒 這8種食物要多吃!#食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醫有句話叫做「藥食同源」,意思是光是每天吃的食物就足以發揮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效。你可能也聽過「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這句話,可見飲食比補品的作用更大。食物除了可以補充氣力之外,還具有如藥物般積極治療疾病的效果。事實上,很多中藥材都是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食材,例如甘麥大棗湯有鎮定作用,主要用於心虛熱、情緒起伏大、歇斯底里等症狀。食物跟藥只有一線之隔,在基準線以內是食物,超過則變成藥。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忙著尋找好藥,只要挑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就能發揮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效果。八種清熱食物 幫你排熱毒熱分為很多種,有些藏在身體深處,有些接近皮膚,另外還有所謂的燥熱和濕熱之分。熱的種類和性質不同,用來清熱的食物也略有不同,如下:1. 薄荷薄荷是一種極芳香的植物,如薄荷糖就有一股辛辣勁涼的味道,雖然辣味食物通常為熱性,但薄荷則是涼性。薄荷整株都散發著薄荷香氣,主要成分是薄荷醇,鼻塞時一聞,鼻子就通了。薄荷香實際上作用於肺和肝,因此當喉嚨或鼻子發熱腫痛時,薄荷可以發揮降火的作用,還能清除眼睛和頭部的熱。薄荷因為香氣濃烈,不易生吃,所以主要是泡茶喝,或是乾燥後加在芳香用品中。因為薄荷的香氣很容易溢散不見,沖泡薄荷茶時可先讓熱水稍微冷卻後,再放入五至六片薄荷葉即可。2. 牛蒡子牛蒡子就是大家熟悉的根莖植物牛蒡的種子,我們常吃的根部本身就是涼性,其種子也具有味辛、涼性的特質,有清熱之效。尤其牛蒡子作用於肺和胃,能有效清除風熱引起的熱毒,以及消除熱毒引起的皮膚發炎。牛蒡子歸肺、胃經,尤其對肺作用較大,能消除肺和支氣管的炎症,有效化痰止咳,像是治療扁桃腺發炎、感冒喉嚨痛、咽喉炎等症狀的「銀翹散」,就添加了牛蒡子。3. 桑葉桑葉是桑樹的葉子,味苦甘,性寒有利清熱。它的功效可作用於心、脾胃、大腸、膀胱、肺、肝等五臟六腑,其中最主要是肺和肝,可降肺火、潤燥、清除風熱引起的熱毒,並且有效舒緩肝熱造成的眼睛充血。除此之外,桑葉還能降血糖及血壓,有益於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壓。4. 菊花菊花味甘、辛、苦,芬香性涼,濃烈的香氣可進入肺和肝以疏散風熱,恢復被肝熱傷耗的肝功能。此外菊花還可以清除裡熱、消除炎症。熱往上竄使眼睛充血疼痛時,也適合服用菊花。雖然現在菊花常拿來泡茶喝,但以前老祖先就會在春天摘菊花的嫩芽,汆燙後食用,夏天用菊花葉來包飯或肉,秋天則用菊花瓣來做煎餅。除此之外,包括菊花花瓣在內的其他可食用花瓣,也能用來做韓式拌飯。5. 葛根葛根是乾燥後的葛藤根部,味甘辛,性涼。飲酒隔天可喝葛根汁解渴,那是因為葛根能清除酒精引起的胃熱。葛根主要作用於肺和胃,可疏散皮膚、胃、肌肉裡的濕氣和熱,且不僅是單純清熱而已,還能補充肌肉的津液,放鬆僵硬的肌肉。葛根主要用於茶飲,也可以將生葛根打汁飲用。但若想把葛根茶當水來喝,必須注意用量,避免喝太多易造成水毒,建議泡濃一點、喝少一些。6. 蒲公英指的是整株曬乾後的蒲公英,味甘苦,性寒。蒲公英可清熱解毒、淨化血液,尤其對清除肝熱效果顯著,適合肝不好而引發的急性肝炎、黃疸,或是熱旺盛而少尿的人。此外,它還可以消除熱毒引起的癰腫。蒲公英又分為白花和黃花兩種,用來當藥材的是韓國當地種植的白花蒲公英,雖然西方黃花蒲公英並非完全無藥性,但與韓國現產的蒲公英仍有所差異,也不適合韓國人的體質。平常可將白蒲公英和春天生長的野蒜醃製,做成好吃的涼拌菜。7. 蘆薈蘆薈是指蘆薈的莖部,味苦性寒。用於肝和大腸,適合肝或大腸熱旺盛的人。熱多容易便祕,這時候吃富含水分的蘆薈可以軟化因熱而乾硬的糞便,有益於排便。將蘆薈塗抹在熱毒引起的皮膚炎患部,也有很好的療效。8. 黃豆芽又名大豆黃卷,其實就是我們常吃的黃豆芽,豆芽湯、辣涼拌菜、韓式拌飯都少不了它。這項常見的食材富含水分、性涼,有很好的清熱效果,它不僅可以消除脾胃的熱,還可以清腎熱以恢復其功能,讓小便更順暢。(中醫師教你排熱治病:簡單5招調整飲食、清熱解毒,改善三高、過敏、不孕及過動症等疾病,2週讓你煥然一新!/聯經出版公司 )

9大食物發芽還能吃嗎?營養師解密

9大食物發芽還能吃嗎?營養師解密#食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食物發芽了但捨不得丟棄,而將發芽處切除挖去後繼續烹煮,但究竟洋蔥、大蒜、地瓜、生薑、芋頭、紅蘿蔔、花生、馬鈴薯以及糙米等九項食材發芽了還能吃嗎?這個問題經常困擾著民眾,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提醒馬鈴薯發芽後應整顆丟棄,而花生發芽與發霉不同,發芽的花生營養價值高,但發霉的花生則不能食用。馬鈴薯和花生 若發芽應丟棄不可食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表示,馬鈴薯在發芽後會釋放茄鹼的神經毒素,就算加熱也不容易完全去除,食用後會出現頭暈、噁心、腹瀉等中毒現象,因此建議馬鈴薯若發芽應丟棄別食用了。另外但其實花生發芽本身是沒有安全問題的,花生芽有抗氧化、抗發炎等功能。不過由於花生如果不新鮮或是保存不當,容易感染黃麴毒素。黃淑敏營養師表示,黃麴毒素一種由黃麴菌及其他多種黴菌所產生的代謝物。主要生長於穀物中,包括:大麥、小麥、花生、豆類、芝麻等,其中相對濕度愈高之穀物愈易受污染,所含毒素也愈高。其毒性會影響肝臟,可能使肝臟硬化甚至會導致肝癌。黃淑敏營養師提供幾個選購花生須注意的事項一、花生仁的表皮光滑,有新鮮光澤,顆粒飽滿肥大,沒有皺紋或凹陷。二、帶殼花生,裡面的花生仁與殼之間,搖動時有聲音。花生殼不可有破損。三、帶殼花生其表面乾燥,避免潮濕。最重要的是,不要採買太多,趁新鮮食用完畢。若無法一次吃完,請放置密封罐妥當保存。花生含油脂量高,也應避光,以免油脂酸敗,影響健康。洋蔥、大蒜、地瓜、生薑、芋頭、紅蘿蔔、糙米 若發芽仍可食用一般來說,洋蔥、地瓜、大蒜、紅蘿蔔等食材在發芽後仍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不過營養師也提醒發芽之後,食材的品質、口感及營養會下降,因此食材皆應趁新鮮食用。

肺癌損命 14招4食物抗空汙防肺癌

肺癌損命 14招4食物抗空汙防肺癌#食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研究結果亦顯示,習慣生吃蘋果、番茄和香蕉者,其肺功能在十年間衰退的速度比一般人慢了80%。即便是曾吸菸者,戒菸後才開始採用此種飲食法,也能修復受損的肺臟機能,所以研究人員推論,這三種蔬果對於空汙導致的肺損傷,確實有修復的效果。除了多吃蘋果、番茄和香蕉之外,我們如何在日常作息中,保護自己呼吸道的健康呢?潘老師特別整理了14招抗空汙的方法,來與大家分享。● 生活作息要規律:適量喝水,適當運動,增加自體對抗疾病的免疫力。● 善用app :民眾可上環保署網站,下載環境即時通,點選想要查詢地區的空氣品質, 檢視各項環境指標,可以取得即時空汙資訊來避開空汙嚴重的時間與路段。空氣不佳時勤戴口罩、少出門 外出時若空氣品質不佳,記得戴口罩,或儘量減少出門,更不可以去戶外做運動。● 多搭乘公共運具:少開車或騎摩托車。汽機車所排放的廢氣中,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及鉛等,都會散布在空氣中。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就能有效減少暴露在廢氣的時間及機率。● 多吃蔬果少肉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估計,世界上馴化的反芻動物每年釋放一億噸甲烷,甲烷是一種比二氧化碳強二十五倍的溫室氣體。若是減少肉類消耗,多吃些含有高量抗氧化劑的紫色、紅色、黃色和橙色蔬果,將可減少將近三分之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支持有機栽種:有機食品內含較多的酚類,較一般食品所含抗氧化劑高出六○%。且推廣有機農業,除了可以降低環境汙染、防止土壤流失、還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不僅能有效減少農藥及殺蟲劑等進入人體,危害健康,又能友善我們居住的環境。● 多喝天然好茶:空氣汙染會增加身體的氧化壓力,使得體內的自由基含量提升。多喝些富含兒茶素(EGCG)的綠茶當然有助於清除人體的自由基;另外,紅茶含有茶紅素和茶黃素, 也是不錯的選擇。● 注意室內空氣品質:一般室內環境通風不良,容易造成室內空氣品質大幅降低,建築材料(如花崗岩、磚砂、水泥、夾板、塑膠地板、黏著劑、油漆、家具……等),都可以是室內空氣汙染最主要的來源。因此,使用環保建材,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才能維持室內空氣品質,保護身體健康。● 留意室內空氣流通:當室外空氣品質為綠燈時,應開窗通風。根據美國環保署(EPA)的研究顯示,室內空氣汙染比室外要高二至五倍。尤其臺灣氣候終年溫暖、潮濕,室內溼氣重,容易衍生呼吸道及皮膚等相關問題,還是要時常開窗通風、透氣,並搭配除濕機與空氣清淨機。● 選擇天然清潔用品:許多家用清潔用品,含有刺激性的化學物質,會將有毒汙染物釋放到空氣中。建議可以多用天然無毒的醋、檸檬、小蘇打粉等替代。● 個人確實清潔:從室外進入屋內,要確實執行個人衛生防護,例如洗手、洗臉、清潔鼻腔。女性化妝用品也要選有抗汙染(antipollution)效用的產品。空氣汙染除了危害健康,也是導致皮膚產生不適與老化的元凶,所以當外面空氣品質不佳時,回到家後一定要徹底清潔暴露在空氣中的肌膚,避免有害的懸浮微粒繼續附著在皮膚上。● 空氣不佳時不騎單車:避免在空氣品質不良的情況下騎單車。在上、下班尖峰時段,汽機車排放廢氣的濃度會達到最高點,行人在路上行走,應至少離開汽機車排氣管十至十五公尺或站在有風的地方,以減少吸入汙染的空氣,並儘量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尤其是銀髮族、兒童及慢性疾病患者更要注意。● 避免吸入煙霧:要避免吸入過多PM2.5細懸浮微粒,除了要戒菸、更要避免二手菸、烹煮食物時記得開抽油煙機、減少寺廟拜拜時,燒香及燒紙錢的煙霧。● 勤動員改善空汙:每人一通電話或一封信,要求政府或民代改善空汙。維持乾淨無毒的空氣品質是每位國民的責任,應該持續要求民代,向中央政府傳達民眾極需乾淨空氣品質的訴求。健康密碼抗空汙四食物除了每天二顆蘋果或三顆番茄之外,又應該從哪些食物,得到有益於肺部的營養素呢? ❶ 多吃富含β胡蘿蔔素及玉米黃質(crytoxanthin)等抗氧化物的食物包括紅蘿蔔、紫色高麗菜、茄子、玉米、南瓜、木瓜等,都能夠保護肺部,預防肺癌。❷十字花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例如花椰菜內含有β—胡蘿蔔素、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還有豐富維生素C 等,可有效預防肺部疾病。並改善呼吸道相關疾病的症狀❸豆類食品二○一一年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指出,常吃豆類食品(豆腐、豆漿)的女性比不常吃的女性可以減少23%罹患肺癌的風險,而不吸菸的民眾若常吃豆類食品會比不常吃的人更可以減少38%罹患肺癌的風險。(本文摘自/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出色文化)

食物寒涼性味?顛覆你的刻板印象

食物寒涼性味?顛覆你的刻板印象#食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網路流通的時代,人們可以更快速地得到資訊,但卻不一定是「正確」的知識。於是生活中營養迷思百百種,飲食謠言更是滿天飛,未經證實的報導與渲染,難免造成民眾困惑與恐慌。透過蔡營養師的專業背景與觀點,有助於關注食安與營養的讀者,破除以訛傳訛的營養迷思與不實傳言,建立正確的食品與醫藥知識。Q:蔡營養師你有所不知,每到時序入冬,冷氣團發威的時候,我的手腳冰冷得跟什麼一樣。我知道自己是「冰山美人」寒系體質,雖然營養均衡得天天五蔬果,可是我看好多蔬果都被列為屬性寒涼,寒性體質是不是吃了後手腳會更加冰冷呢?A:以中醫「藥食同源」的觀點,食物可分成「四性」或「四氣」,也就是「寒」「涼」「溫」「熱」,而介於這四性之間的,稱為「平性」。以現代的營養科學觀來說,我們著重的是食物成分的營養素價值,也就是水果含有的微量營養素,如:維他命、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以及天然的植化素,如:類胡蘿蔔素、花青素等⋯⋯。Q:那這些營養素或成分,與寒系、涼系的食物分類有關嗎?A:完全沒有關連,也沒有影響。甚至我可以這麼說,若每一餐,都要考量所謂的傳統觀念,即以食物「四性」的分法:「寒」「涼」「溫」「熱」來決定食物攝取的多寡或頻率,這就顛覆了均衡飲食原則。比如說,多數的堅果類,如:瓜子、杏仁、葵瓜子、芝麻、核桃等⋯⋯幾乎被認為是熱性食物,老一輩會認為,體質躁熱、容易上火者,要少吃為宜。這就很可惜。因為堅果種子的營養素密度很高,可以提供人體很好的必須脂肪酸,例如alpha- 次亞麻油酸及脂溶性維他命E,保護我們細胞膜表面,不受氧化自由基傷害,堅果種子類的膳食纖維也不錯,我會鼓勵成人應每天吃一份不調味、不加工的堅果種子。Q:蔡營養師,那體質虛寒者要多吃熱性食物,如:人參、薑、辣椒、花椒……等,體質躁熱者要多吃降肝火的食物,例如:火氣大時,大家都會說,來一杯苦瓜汁或青草茶消消火,我覺得有點像是陰陽調和,來進行互補的概念。A:中醫的藥膳食療與現代的營養科學觀是不同的角度。有一些說法比較是穿鑿附會,或是老一輩口耳相傳的刻板印象。熱性食物是指這些食物吃進身體後,身體產生的反應,多數的香辛調味料都被認為是熱性食物,因為這些調味料通常被烹調成熱呼呼的料理食用,吃完之後,身體產生了熱量,達到暖活(中醫上稱為活血)作用。像我們熟知的藥膳鍋、人參湯,或者使用大蒜、薑、麻油等食材來烹煮的傳統料理,有些會加入米酒,酒精有促進微血管舒張的作用,吃了之後,可能手腳不再那麼冰冷。而我們所熟知的多數水果,如:西瓜、芭樂、木瓜多是生食或冷藏後食用,打成蔬果汁後,也是冷飲居多。炎熱的時候,食用水果自然會產生一種消暑的感覺,而這些食物水分居多,也有解渴的作用,所以才有「體質躁熱者多吃寒系食物」的說法。本次搜查結論1. 老一輩傳統觀念的「寒、涼、溫、熱」四性分類的食物觀念,缺乏營養均衡的重要原則,有些是舊有觀念、憑藉過往經驗而積累的刻板印象,並未考量到食物真正本質上的營養素密度與含量。2. 人體的消化器官是精密奧妙的,所以對多數健康成人來說,任何水果、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吃。在營養科學上,沒有所謂禁忌或特定食用時間。唯一要注意是有些敏感族群,一次攝入大量的高鉀水果,可能會有腸胃不適的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宜過量。(本文摘自/營養關鍵32問/遠流)

改善過敏、免疫 試試「減敏飲食」

改善過敏、免疫 試試「減敏飲食」#食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減敏飲食是目前大家最為熟知的飲食方法,可以針對過敏、免疫問題,或是腸漏症等問題,提供一定程度的症狀改善。首先,我們會先詢問病人是否知道哪些食物會觸發症狀,也許病患原本已經知道自己對牛奶不耐、喝酒會發疹等,再根據檢測結果,確切了解會引起病人免疫反應的食物來源。一些常見會引起急性過敏的食物,比如:蝦、蟹、草莓;或是牛奶、雞蛋和小麥這些誘發 IgG 引起的延遲性敏感反應,依據醫生對於病患疾病階段的評估,來決定飲食控制的程度,從降低攝取量到嚴格控制三至六個月的禁食,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建議有不同的「減敏飲食」規劃。1) 儘可能避開所有已知、會觸發 IgE 的急性過敏來源。2) 評估可能缺乏酵素而造成自己不耐受的食物,例如:乳糖不耐受或高組織胺的海鮮不耐受。3) 檢測是否有IgG 觸發的延遲性敏感反應,也就是俗稱的「慢性食物過敏」,台灣常見的來源有牛奶、雞蛋。4) 按照醫師的診斷,以輪替飲食的方式降低攝取量,或是限定期間禁食。醫師評估病患的狀況,如果只是一般輕微問題,考慮到營養均衡,不會太嚴格限制飲食。如果 IgG 觸發的延遲性敏感反應報告結果為輕度或中度,可以用「輪替飲食」的方法,將引起免疫反應的食物,每三天一間隔食用。主要目標是降低攝取的頻率,減輕消化的負擔,訓練身體對食物的耐受性。輪替飲食範例(四天):如果報告檢測出對雞蛋、牛奶、起司、鰻魚、杏仁、海帶有延遲性敏感反應,為觸發 IgG 免疫反應的食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奶類                     牛奶、巧達起司        羊奶雞蛋        蛋白、蛋黃肉類        雞肉           牛肉、羊肉   鴨、鵝          豬肉魚類        鱈魚           鮭魚、鱒魚   鰻魚        鮪魚、鰹魚澱粉        小麥、大麥     稻米、小米   燕麥、黑麥  玉米豆莢類    綠豆、四季豆         豌豆、花豆堅果        核桃           葵花子     杏仁        腰果、開心果蔬菜        韭菜、空心菜 花椰菜、油菜  A 菜、胡蘿蔔    彩椒、茄子、菠菜菇類        蘑菇、香菇          木耳        海帶水果        柑橘類       木瓜      芭樂     鳳梨減敏飲食相當簡單,也比較好執行。曾有一位 30 歲女性,在門診主訴體重逐年增加,生理期不規則、經前症候群嚴重,有非典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連帶著總膽固醇指數也開始異常上升,病人甚至開始擔心會有不孕的問題。當我幫她做慢性食物過敏的檢測時,報告測出對非常多食物都有延遲性敏感反應。根據臨床經驗,列出了需要控制的食物項目,並以她的飲食和烹飪習慣作為參考,提供了幾種簡單的食物。結果在短短十天的飲食控制下,審視飲食紀錄和飲食控制前後的症狀,發現將近一半的症狀都已獲得改善,頭痛、肌肉痠痛、肌肉僵硬、眼睛發癢的問題,通通都消失了。根據檢測結果列出的禁食清單:牛奶、雞蛋、小麥(勾芡、裹粉)馬鈴薯、玉米、黃豆及黃豆製品、薏仁、花豆、葵花子、核桃生薑、筍、海鮮類(九孔、蛤、魷魚、牡蠣)。減敏飲食示範菜單餐次        食物名稱        份量         重量 (g)早餐        白飯          1/2 碗      50          海帶          1         15          青江菜      1 盤         310          味噌          1 大匙     18          白芝麻油        1 大匙     5早點        杏仁粉      1         7午餐        白飯          3/4    150    豬大里肌        1 掌心大 70          空心菜      1 盤         155          甘藷葉      1 盤         125          大豆油      1 大匙     5          白芝麻油        1 大匙     5

食物涼才放冰箱?NG保存恐有4危機

食物涼才放冰箱?NG保存恐有4危機#食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想吃得營養、安心又美味,正確食物保存很重要。最新「食物保存迷思調查」卻顯示,國人食物保存觀念普遍不足,平均得分竟不到40分,更有近8成國人對於食物保存相關認知不及格,僅1.9%民眾能正確回答全部的問題。錯誤食物保存易造成食物浪費,更會使營養流失或甚至提高食物中毒風險。營養師李婉萍提醒國人注意領「鮮」2原則:抗氧與控溫,否則不僅無法攝取營養享受美味,更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冰箱NG習慣 食物保存4危機根據蕃薯藤於本月「食物保存迷思調查」發現,國人普遍對於食物保存觀念錯誤,8成民眾誤認冰箱內的分層只是為了滿足不同體積食材,更有75%國人習慣將熱食在室溫中放涼後再放入冰箱。李婉萍營養師發出警告,這些常見迷思可能造成以下4大傷害:1) 產生毒素/調查中近75%民眾會將熱食放置數小時後才放進冰箱,避免影響冰箱壽命。李婉萍營養師警告,食物不應在室溫貯放逾2小時(包含解凍或醃漬食物),易使細菌在危險溫度帶(5°C~60°C)大量繁殖,此溫度範圍更可能產生仙人掌桿菌等耐熱毒素,即使其後再經烹煮也不能消除。2) 食物變質/許多民眾沒有定期整理冰箱的習慣,常在冰箱有東西發霉或發出怪味道才開始清理,很可能使健康亮起紅燈。食物在與氧氣作用產生乙烯及異味分子,或與酶或微生物(細菌、黴菌、酵母菌等)作用後而容易產生變質,食用變質食物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或使活性氧累積,對細胞中DNA、脂質、蛋白質等物質產生破壞或導致病變發生。3) 營養流失/解凍肉流出血水會影響風味及營養,然而血水流出是可以避免的,但調查顯示近一半國人不知道這個常識。不僅魚類、肉類如此,蔬果等食物的不當保存,往往容易使其中養份轉換為氧化作用能量被消耗,或水溶性維生素隨水分蒸發、呼吸作用流失。4) 色香味盡失/部分民眾以為,溫度愈低,食物保鮮效果就愈好。然而溫度過低或結凍時間過長。會使食物內水份結成過大冰晶,造成細胞膜(壁)的變形與破壞,不僅影響食物色澤與潤澤口感,營養更容易隨水分流失。真空保存降低氧化 保持溫度防破壞營養針對居家食物保存方法,李婉萍營養師提出領「鮮」2原則:抗氧加上控溫,幫助國人鎖住食物中的營養和風味。避免食物氧化,真空保存是上策。真空保存除能減緩氧化所造成的營養素的流失、大幅降低食物腐敗的機會,也能留存食材水份,以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即使一般冷藏,部份蔬果會自然釋放乙烯(植物激素)加速熟成水果和蔬菜,產生氧化反應而腐壞,杜絕空氣接觸有助於減少乙烯濃度影響減緩蔬果熟成,民眾可以分裝保存或以具吸附或分解乙烯功能的包裝保存以達保鮮效果。食物最佳保存溫度為±1℃,遠離-2 ℃結冰點,避免水份變成冰晶對細胞膜造成破壞,有效保留食物水份及養份。若肉品須長期保存,應急速冷凍使冰結晶微小化,才不會破壞食材組織,避免營養流失並保留口感。習慣將熱食放涼才放進冰箱的民眾,切忌於室溫放置食物超過2小時以免大量細菌繁殖。為避免細菌造成交叉感染,保存食物時也應進行分層、分裝方式,並盡量避免食物堆疊。高油烹煮易造成烹飪者、食用者身體負擔李婉萍營養師表示,要保留最多營養,使用微波爐相較於其他解凍方式更能均勻解凍食材,保留食材口感,同時也能避免錯誤解凍使血水產生而致水溶性營養成分隨之流失。高油烹煮方式最易對身體造成負擔,烹飪時也應避免大火快炒、減少油煙產生,建議民眾可藉烹調器具輔助,以低油或無油料理方式達到同樣的美味效果。最後應依照個人使用習慣、健康需求等挑選使用最方便的烹調設備,提高下廚意願,更有自我控管營養調配的好處。

吃「幸福感」食物 預防經前症候群

吃「幸福感」食物 預防經前症候群#食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部分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咖啡因會加重經前症候群的症狀,因此當經前感到不適時,最好減少含咖啡因食物,如:咖啡、茶、可樂。此外,盡量避免抽菸、喝酒,因為會加重經前的不適感。而適度的運動可以提高腦內啡的分泌,讓人心情愉快,減少憂鬱的發生。提高血清素濃度 可穩定情緒經前症候群除了荷爾蒙之外,和體內血清素不足也有關係;血清素又被稱為「腦中的幸福因子」,會讓人產生愉快的感覺,提高血清素的濃度可以穩定情緒緩解經前的情緒波動,也可以幫助消除水腫及乳脹感、減低疲勞感,而這種具有「幸福感」的食物並不難取得。雞胸肉、牛肉、乳製品、堅果類、香蕉、菠菜、扁豆、帶皮的馬鈴薯、燕麥粥、純巧克力都含有較高的血清素。有經前症候群女性缺乏鈣、鎂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血液中的鈣、鎂,比起沒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低而且在補充鈣與鎂之後,經前症候群的症狀會得到改善,富含鈣質的食物有:黑芝麻、小魚乾、黃豆、牛奶、花椰菜、芥藍菜及甘藍菜等;富含鎂的食物則有:葵瓜子、南瓜子、腰果、白芝麻、菠菜、黑豆、花生、糙米及五穀麵包。另外,維生素B6有助於腦中血清素的生成。(本文摘自/女中醫教妳解決惱人的婦科問題/高寶書版出版)

「慢性過敏」難辨 心血管疾病上身

「慢性過敏」難辨 心血管疾病上身#食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免疫功能良好,就代表不會經常感冒生病,免疫力提升,意謂著身體將遠離疾病威脅,處於健康狀態。當外來病菌入侵到身體,導致發炎等過敏現象,正是免疫系統啟動防禦機制,提供保護作用。免疫系統對我們來說,可說是身體抵抗外來侵略者的第一道防線。慢性過敏症狀晚顯現 難以連結食物過敏是一個好的現象,因為有外來的物質入侵到身體,所產生的一種自然的自我保護反應,只是有時保護太過頭,產生一些不舒服的症狀,最常見的就是全身起紅疹,或是身體發癢。有些人吃了不乾淨的海鮮後,整個嘴巴紅腫,如果仔細把這些部位進行切片或檢查的話,會發現有很多免疫細胞在裡頭浸潤,其實就是身體在自我保護的一種表徵,然而過度保護,反而衍伸出其他問題。起紅疹或嘴巴腫起來,這些顯而易見的突發性徵狀,屬於「急性過敏」。最常見的過敏食物,有奶蛋類、花生、小麥、海鮮等,很多人喝牛奶會拉肚子、吃花生誘發氣喘。另一種「慢性過敏」,症狀並非立即顯現或不明顯,可能在四十八小時後才出現,又稱為「延遲性的過敏反應」。由於發作時間太晚顯現,使得我們難去連結。一個人可能對小麥有慢性過敏,當下吃了一塊麵包,兩天後覺得頭痛、渾身不對勁,卻很難聯想到頭痛是因為麵包,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導致後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所以慢性過敏需要重視。「排除飲食」做紀錄 慢慢剔除過敏原目前坊間有針對「急性過敏」和「慢性過敏」的檢測方式,抽血分析哪些蛋白質會產生免疫反應,這些檢驗報告作為一個參考,雖然症狀並非無藥可醫,卻沒辦法釐清報告的正確性,由於各個實驗室所設的參數值不同、標準不一,了解體內產生免疫物質的程度,藉此判斷是否對某種食物過敏,這份報告仍可作為參考之用。此外,仍可使用「排除飲食」,以自己為實驗對象,譬如說今天吃了五種食物,接著觀察兩天後會不會覺得頭痛或是不舒服,然後先把其中一樣最有可能引發過敏的食品拿掉,再接著繼續吃三、四天,觀察身體狀況有沒有好轉。此方法施行起來有其難度,一來要完全避開某種食材,二來實行上必須間隔數天,還要自己詳列飲食紀錄,但仍不失為一種自我嘗試。(本文摘自/血糖代謝自癒力:不生病的營養健康療方/博思智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