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變

血糖管理差 恐引發心血管、腎病變

血糖管理差 恐引發心血管、腎病變#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少蔬果、少運動,就算是沒有遺傳體質、身材標準的年輕人,都有可能罹患糖尿病,也使這項慢性疾病,成為健康的最大殺手。血糖管理不佳 增致死風險愛胰協會游能俊醫師表示,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做好血糖管理,所引起的併發症,因為血糖管理不佳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腎病變等併發症,大幅提升生命威脅風險,而低血糖則可能會造成昏迷,甚至有致命危險。像是控糖作家順子提到,自28歲那年被檢查出患有第1型糖尿病後,利用定時記錄不同食物,在各項活動中記下對血糖升降的影響,打造出一套飲食準則,使血糖能夠一直維持平穩。消炎藥、類固醇 也會影響血糖值游能俊醫師說,應由服用的藥量來評估測量血糖的次數,約每日2~4次,但全台有173萬人接受糖尿病治療,僅有半數患者家中備有血糖機,而真正做到定時測血糖者也僅有2成,是造成血糖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等藥物,也會造成血糖值浮動,若糖尿病友因為疾病需要服用此類藥物,則應該與醫師討論血糖藥的調整,並更確實紀錄三餐飯前血糖,以利醫療團隊能更準確給予服藥指示。4方配合 助血糖維持平穩醫師強調,飲食均衡,做到確實量血糖並完整紀錄,配合醫師指示用藥,並且每週運動150分鐘,不要超過2天不運動,能夠使血糖維持在平穩狀態,也是血糖管理的最佳途徑。

飲食不忌、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患當心腎病變

飲食不忌、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患當心腎病變#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腎衰竭是糖尿病眾多併發症之一,糖尿病導致腎病變的原因為血糖控制不好、高血壓飲食不節制、遺傳等因素,以上因素容易發生糖尿病腎病變,營養師表示良好的血糖控制、嚴格控制高血壓,以及正確的飲食原則能夠避免早期腎病變。 腎病變該怎麼吃?飲食把握低蛋白、高纖維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蔡秀雯營養師表示,早期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在飲食上應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但因為減少蛋白質的量所以要注意熱量維持是否足夠,餐與餐之間務必補充低蛋白澱粉,注意血糖的平穩性,還有高纖維食物的攝取。蔡秀雯營養師也說,腎臟病患者必須限制蛋白質,因此可選擇含氮較低的澱粉當點心,例如:粉粿、仙草愛玉、或鹹的米苔目、冬粉,飲料部分可飲用不加糖咖啡、清茶,而烹調用油以飽和脂肪酸低的植物油為主,如以沙拉油、芥花油、橄欖油取代豬油及奶油。蔡秀雯營養師叮嚀腎臟病患者在攝取低蛋白甜點時,應注意水份的攝取,避免水腫問題。他也強調,妥善的控制血糖、血壓,並且正確、規律的飲食,除了可以預防早期腎病變,也能減緩腎病變的惡化,另外重要的是病人需與醫師密切配合,才能預防各種併發症。

糖尿病老翁險洗腎 飲食控制解危機

糖尿病老翁險洗腎 飲食控制解危機#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若飲食控制不佳,易發生腎病變!台北中山醫院腎臟科方家浩醫師表示,長期飲食控制不當,血糖、血壓容易不穩定,久而久之恐危及腎功能,提醒糖尿病患者千萬留意飲食控制,避免引發糖尿病腎病變而終身洗腎或死亡。方家浩醫師說,75歲的楊先生患有25年糖尿病病史,2個月前家人緊急送醫,經醫師診斷罹患第三期糖尿病腎病變,主因乃是患者因長期飲食控制不佳,導致他的血壓及血糖相當不穩定;楊太太多年來為了先生的飲食烹調費盡心思,甚至焦慮到失眠,最後聽從醫師與營養師建議,除了定期看診服藥外,每日3餐與醫院營養組搭伙,沒想到2個月後,患者糖尿病病情穩定,蛋白尿指數也獲得改善,免於洗腎危機。糖尿病腎病變發生率達3成!方家浩醫師進一步說明,糖尿病腎病變之於糖尿病患者,為常見的慢性併發症,發生率高達3成,其中90%患者為第二型糖尿病合併腎病變,且值得注意的是,腎病變的年齡層偏高,銀髮族需更加小心;患者血糖若持續升高,易造成腎臟肥大,導致腎絲球硬化,最後腎功能惡化,恐需洗腎度日或引發死亡。中山醫院營養組林素貞營養師也表示,多年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容易因飲食控制不佳,長期攝入過多高糖或高蛋白質食物而引起腎病變。對此,建議糖尿病患者可採取低鹽飲食,或是參考醫院營養組設計的健康菜單,幫助控制病情。● 菜單範例/如午餐患者可吃蔥爆豬柳80g、彩椒雞片40g、配上少許蔥餅(低蛋白澱粉0.5份)、時蔬1碗、8分滿白飯和葡萄110g;晚餐患者可吃炒牛肉40g、炒素雞40g、少許冬粉、時蔬1碗、8分滿白飯和蘋果125g。

糖尿病患者應多控制飲食 避免併發腎病變!

糖尿病患者應多控制飲食 避免併發腎病變!#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知道,有許多腎病變的患者,很高的比例都是因為糖尿病惹禍嗎?豐原醫院腎臟病個案管理師呂玉華表示,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目前醫院慢性腎臟病患者中有40%的病人皆是因糖尿病腎病變所引起。控制糖尿病 飲食管理很重要而為了預防糖尿病腎病變的產生,糖尿病病患的飲食,一定要多加控制,像是低鹽、低油等飲食觀念及如何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以減少糖尿病腎病變發生。糖尿病個案管理師賴昱臻表示,糖尿病是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或功能減低所引起的一種新陳代謝發生障礙的慢性疾病,門診衛教中較常發現有些病人美食當前難以克制,有些則是不敢吃多也不敢吃水果反而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如何正確的調整飲食、控制飲食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或略輕,臨床症狀往往可以改善許多,而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血糖穩定較易控制亦能降低體重及脂肪。營養師賴侑伶提醒,控制血糖的順位需接受營養師所建議的六大類飲食均衡攝取,並著重主食澱粉量與水果量的控制(因屬於影響血糖之主要食物類別),再而依據血糖情形定時定量使用醫師所開立血糖用藥及養成每日運動習慣,才能達到將血糖、血脂及血壓控制穩定,避免全身性之併發症產生。

你的腎健康嗎?高危險群應小心謹「腎」

你的腎健康嗎?高危險群應小心謹「腎」#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因為飲食習慣或是生活習慣不佳的原因,導致糖尿病成為了國人的文明病,然而,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除了會併發其他身體器官之病變,甚至會讓腎臟產生病變,進而導致腎衰竭;對此,新樓醫院衛教師蔡璻奾提醒民眾,應好好控制血糖變化,來預防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蔡璻奾解釋,高血脂、長期吸菸、血糖或血壓控制不佳,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因素,都是造成糖尿病腎病變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患者,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有家族性腎臟疾病,以及藥物濫用者,也都是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所以,這些民眾應定期作腎功能檢查及尿液篩檢,以防腎病變。那麼如果腎臟出現毛病,有那些症狀可以發現呢?蔡璻奾說明,腎臟病早期症狀,包括血壓變高、下肢水腫、蛋白尿、血尿、夜尿次數頻繁、少尿,另外隨著腎臟功能繼續惡化,當身體無法承受多餘水份或過多的代謝廢物堆積在體內時,腎衰竭的症狀就會陸續出現。對此,蔡璻奾呼籲,民眾應正確的認識糖尿病,嚴格的控制血糖,維持正常血壓,配合飲食控制與適度的運動,戒菸戒酒,依醫囑使用藥物,勿濫用成藥,勿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定期做腎功能監測,才能預防糖尿病對我們的傷害,減少糖尿病腎臟病變的發生。

止痛藥成分勿合併服用 恐致腎病變

止痛藥成分勿合併服用 恐致腎病變#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阿斯匹靈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都是大家熟知的止痛藥成分,在衛生署健康電子報中指出,若乙醯胺酚與阿斯匹靈兩者合用,很可能提高因使用止痛劑而導致腎病變、尿毒症及腎臟泌尿系統惡性腫瘤的風險。因為阿斯匹靈有消炎、解熱以及鎮痛效用,乙醯胺酚只有解熱與鎮痛作用,但高劑量的阿斯匹靈有腸胃刺激的副作用,為降低腸胃刺激,又要維持產品的止痛效果,目前我國比照日本在劑量減半的前提下,准予止痛藥中合併使用阿斯匹靈及乙醯胺酚兩種成分。電子報中指出,乙醯胺酚藥品多數屬於指示用藥,也是家中的常備藥,民眾可於藥局經由藥師或藥劑生指示購買服用,遇上頭痛、發燒、感冒等小毛病,有人很自然地就拿起來吞服。尤其是患有肝、腎疾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在服用乙醯胺酚藥品前,更應先請教醫師、藥師、藥劑生。大家都有接觸止痛藥的機會,民眾也不必太恐懼,只要了解藥物的功用,服用時確實遵循說明書之規定,切勿長期自行購買服用,且避免再併服其它止痛藥,將可能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將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根據過去食品藥物管理局設置的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過去曾有疑似用乙醯胺酚發生與腎臟相關的不良反應,其中1件因未使用過量而致肝腎衰竭、1件為併服其它止痛藥而發生急性腎衰竭現象,電子報中也提醒應注意產品說明書上的警語,「服用本類製劑三天後,發燒、疼痛症狀未見改善,應停藥就醫。」以及「成人不得連續服用本類製劑超過7天,小孩不得超過3天。」,建議民眾從最小建議劑量開始服用。

嘔吐、昏迷不醒 男腎臟病變

嘔吐、昏迷不醒 男腎臟病變#腎病變

葉女士的生涯規劃是在退休後,陪著患有糖尿病的老伴一起開車環島旅行。她開心地選在七夕情人節出發,途中她的丈夫經常嘔吐,還怕掃興而欺騙太太自己是暈車,三天後先生在突然昏迷不醒。葉女士一開始以為是農曆七月撞邪卡到陰,連忙帶他去附近廟裏求神拜拜,直到發現毫無起色,才慌張前往醫院就診,發現是腎臟病變。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葉時孟說,國人常見的慢性腎臟病在初期不一定有任何不適,這些腎臟病惡化進展通常相當緩慢,但等到有症狀時又已經太晚。葉女士的先生送到醫院時,發現他因糖尿病造成血管病變,進而造成腎臟功能損傷時,已經是無法改變的慢性腎臟病第五期。一般腎臟病早期沒有症狀,病人大多不會自己注意到,所以尿液檢查、血液檢驗、超音波掃描等定期檢查是非常重要。其它例如發現自己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和倦怠都是慢性腎疾的相關身體警訊。而如果是腰側疼痛、血尿等異常症狀十分明顯時,也要儘速就醫檢查診治。延伸閱讀「腎臟病變」: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009

糖尿病足潰瘍、組織壞死 高壓氧治療免除截肢夢魘

糖尿病足潰瘍、組織壞死 高壓氧治療免除截肢夢魘#腎病變

59歲郭女士(化名),有多年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病史,近年來更併發慢性腎衰竭而接受常規的腹膜透析治療。月前,左側末端的兩個腳趾,因為感覺遲鈍而產生不自覺的外傷,起初不以為意,沒想到範圍不但變大且出現黑色壞死的現象,經醫生診斷後告知:由於下肢動脈循環不良,需要做膝下截肢的手術,病人為求保存肢體的完整,無法接受截肢手術的建議,進而輾轉到新店耕莘做進一步的處理。該院新陳代謝科裴馰主任安排住院之後,除積極控制血糖外,並由高壓氧科做傷口附近的經皮氧分壓(TcpO2)檢查,為使病人在高壓氧治療下療效更加完整,同時會診心臟血管科王禎煜醫師處理病人下肢動脈的問題,經過磁振血管攝影的檢查,証實病人有下肢動脈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隨後更以血管氣球擴張術(PTA)來打通動脈狹窄的部份,在做完一連串的檢查及處理之後,再搭配密集的高壓氧治療,傷口附近的氧分壓從原來接近的臨界值上升至兩倍,之後,在整形外科劉鳳明主任的細心治療下,病人只做了左腳兩趾的傷口處理而保留了完整的小腿,不但改善原有的問題更保存病人的肢體功能。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高壓氧醫學科 - 陳紹原醫師表示,糖尿病佔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5%的糖尿病患者會因足部問題而就醫,15%的患者在一生中會發生足潰瘍,足部問題也是糖尿病患者住院最常見的原因。此外,45-70%的截肢是因本疾病所造成的,可見糖尿病所造成的合併症,對病患的影響相當大。糖尿病足潰瘍的處理原則包括三部分:首先是以藥物控制血糖及感染,再來是外科手術清創與局部血管血流重建,最後再輔以高壓氧治療,活化缺氧的組織。高壓氧治療對於糖尿病足潰瘍的治療是一個很好輔助療法,它可使截肢的機會減少,傷口復原機會增加,且縮短治療的療程。陳紹原醫師指出,高壓氧治療可快速提高體內氧氣濃度,並促進新血管生成,使缺氧的不健全組織活化,所以能幫助的潰瘍癒合,對於糖尿病足的潰瘍患者,施以二十次以上治療後,往往會有很大的改善。郭女士接受高壓氧經皮氧分壓的檢測發現組織周圍的含氧量非常低,而因本身又有下肢動脈循環不良的問題,為使病人在高壓氧治療下療效更加完整,經過磁振血管攝影的檢查,證實病人有下肢動脈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隨後更以血管氣球擴張術(PTA)來打通動脈狹窄的部份,使血循更加順暢。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它不僅是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及腦血管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原因,它也是造成周邊血管阻塞,導致病患肢體缺血而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酸麻,間歇性跛行,疼痛,到最後不可逆的壞死及潰瘍,最後截肢。一旦有症狀時,就必須積極的進行檢查和治療,以避免後續症狀的持續惡化。陳紹原醫師說,檢查項目包括:(1)上下肢血壓的比值(2)周邊血管超音波及運動量測試(3)更進一步的檢查則包括了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血管核磁共振攝影或導管血管攝影(4)高壓艙經皮氧分壓(TcpO2)的監測可了解病人在正常環境及高壓氧環境下傷口附近氧氣的含量。當症狀無法以藥物改善時,就應該即早治療,例如運用動脈血管內介入治療(動脈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術等等)的技術應用於足部,否則等到病情惡化到形成潰瘍,壞疽時才接受這些治療,通常是無法逃避截肢的命運。陳紹原醫師提醒,希望使大家能明瞭嚴重的糖尿病足合併下肢動脈阻塞,截肢並不是唯一的結果,在積極的血管重整(動脈血管氣球擴張術)之後,配合完整的高壓氧治療,只需做部份傷口處理,還是可以保持完整的功能,當然注意足部安全、控制血糖的穩定,更是避免問題產生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