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除新冠肺炎外,台灣在愛滋防治上也超前部署。截止2019年底,台灣愛滋防治已達「88-92-95」,表現居全球前段班,且連兩年呈現新感染者人數下降趨勢。不過,最新「愛滋認知大調查」顯示,逾5成民眾對愛滋普遍存在負面觀感,在滿分10分正向態度支持分數中,台人平均只有3.9分,顯示社會對愛滋與感染者具相當程度的歧視。疾病獵巫恐導致感染者不願出面篩檢及治療,歧視與標籤化感染者可能成為防疫破口,專家強調,感染者經穩定治療與常人無異,籲民眾建立正確認知,以同理心弭平歧視,打造平權社會。愛滋認知大調查,10分為正向支持,台灣民眾認為社會對愛滋或感染者的態度僅3.9分僅約半數台灣民眾完全認同感染者在生活面向都應該被平等友善對待為了解國人對於愛滋的認知與觀感,台灣愛滋病學會與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進行的「2020年愛滋認知大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對愛滋與感染者具有歧視,以1~10分(1分為具有歧視、10分為正向支持)評斷社會對愛滋或感染者的態度,台人平均僅得3.9分。在此社會氛圍下,有超過5成的民眾對愛滋有負面印象,認為愛滋是21世紀的黑死病、骯髒的性病;25%認為感染者是同志或私生活亂而受感染。該調查更發現,僅有不到半數的台灣民眾認為感染者完全不需對自己感到羞愧,以及在生活各方面應被平等友善對待,與其他人沒有差異,比例分別占47.5%與55%。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莊苹指出,感染者或有高風險的民眾會內化這些負面的社會烙印,讓他們害怕被人發現、不敢與人建立關係,甚至拒絕篩檢與就醫。台灣民眾愛滋認知與預防行動更存有明顯落差,調查發現超過8成的民眾自認為了解愛滋/愛滋病毒,但卻僅有3成民眾知道愛滋可以透過藥物預防。其中,有性經驗的民眾(664位)中,更有超過半數從未想過要做篩檢或甚至不知道有愛滋篩檢!莊苹理事長表示,台灣民眾對愛滋的認知落差,不僅形成對愛滋不友善的社會環境,更可能因為已感染但未確診就醫,而成為防疫上的破口。U=U, 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已獲證實 終結愛滋將可實踐 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愛滋感染者穩定接受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ART)後,健康狀態及平均餘命與常人沒有差異,且若血液中病毒量抑制在200 copies/ml(每毫升所含病毒複製數)以下,維持6個月以上即稱為U=U (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也就是「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將不會再透過性行為將愛滋病毒傳染給他人。U=U經多個國際大型研究,共統計超過10萬次相異伴侶間性行為證實,此外包括聯合國愛滋規劃署(UNAIDS)與美國疾病管制署等101個國家、共990個權威單位也同時支持,為愛滋領域的重大里程碑,科學已證實治療愛滋病的意義,但社會的認知應該與時俱進!U=U對愛滋防治的意義:代表終結愛滋流行是可能實踐的目標,感染者穩定接受治療就不會成為感染源,可減少新增感染者幫助整體愛滋防疫,即為以治療為預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 TasP)的觀念。U=U對感染者的意義:感染者不用再擔心會透過性行為傳播病毒,可以放下心中的罪惡與焦慮感,更安心的與他人互動、交友與戀愛。U=U對社會大眾的意義:當感染者穩定接受治療,便將與常人無異,「2020年愛滋認知大調查」網路問卷調查發現,近5成民眾認為,當知道U=U後,對愛滋/愛滋感染者會較不害怕1。U=U的觀念普及,將有助於扭轉社會大眾對於愛滋的刻板印象。為了在2030年達到「零感染」、「零死亡」與「零歧視」的目標,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提出90-90-90計畫,在2020年達到90%的感染者了解自己的感染狀況、90%知道自己狀況的感染者可以接受適當治療、90%接受治療的感染者成功抑制病毒量。截止2019年底,台灣已達到「88-92-95」,為全球前段班,但距離第一個90的目標還差一點,洪健清理事長表示,台灣95%接受治療的感染者血液中病毒量已受抑制,唯有社會更加友善才能幫助感染風險者願意進行篩檢、及早開始接受治療。洪健清理事長強調,愛滋病毒不挑人,只要有性行為就有感染的風險,民眾首要正視風險、加強預防意識才能避免新增感染。「用藥預防」: 穩定使用愛滋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全程戴套」: 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定期篩檢」: 只要有過性行為就應該要做篩檢;持續有無套性行為者,則建議每3個月至6個月至少篩檢1次獵巫行動加深社會烙印,唯透過正確愛滋知識才能止步負面循環、推進零歧視疾病平權社會今年初以來,導致全球超過700萬人感染新冠肺炎、至少40萬人死亡的新冠肺炎,形成全球恐慌。在防疫過程中,台灣頻傳民眾對海外歸國者、居家檢疫者甚至醫護人員「獵巫」。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呂昌榮諮商心理師分析,出於「過度好奇」、想要「取得掌控權」、希望遠離感染源「自我保護」或因「從眾心理」隨他人起舞等因素,導致民眾自認為協助找出感染源是在「伸張正義」,進而展開獵巫行動。呂昌榮諮商心理師強調,獵巫會讓特定族群被貼上標籤,將彼此一分為二,這樣的烙印將在社會上留下深深的傷痕。1980年代的新興傳染病愛滋病,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當初的社會烙印至今仍根深蒂固。呂昌榮諮商心理師進一步透過「健康烙印與歧視架構」分析,對疾病的無知與恐懼促動烙印的形成,進而使感染者成為獵巫的對象、遭受言語霸凌、被社會排擠等,而這些負面的經驗又再次增強社會烙印,導致部分民眾篩檢意願下降,而延誤治療或難以持續穩定治療等,進一步影響到感染者的生活品質以及整體愛滋防疫。唯有透過建立正確的愛滋知識、克服恐懼,從根源阻斷引發烙印的因素才有機會終止負面循環。台灣愛滋病學會以及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共同呼籲,希望用知識跨越恐懼,以同理心看待感染者,打造零歧視疾病平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