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人生不慌「糖」從學會自我監測開始

人生不慌「糖」從學會自我監測開始#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的血糖數值,會隨著我們的進食、身體活動、使用藥物而改變,是會起伏有波動的。糖化血色素則可以反映最近三個月的血糖「平均狀況」,它是一個綜合結果,但無法反映每一天人體隨著生活作息、活動量、情緒壓力、運動狀況的改變所產生的血糖變化。如果你想知道此時此刻的血糖狀況、想知道從早上起床、運動、吃三餐,一直到睡覺,身體的血糖是如何跟著在改變,只有透過測量血糖,才能知道血糖在身體裡的變化。為什麼只是測量血糖,就能控制好糖尿病?因為從測量血糖得到的結果,不僅可以反應出食物影響血糖的變化,還可以檢查藥物劑量是不是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血糖會隨著生活狀態而變化,即使只是5分鐘的時間,前後的血糖值就會不一樣,因為它是動態的。即使想要有效率的了解血糖變化,我們也不需要每五分鐘就測一次血糖,只需要掌握在服用藥物、生活作息、活動量、進食等這些重要的關鍵時刻做檢測,就能夠認識自己的血糖數值,進而管理血糖以得到良好控制,這就是為什麼測量血糖就能控制好糖尿病。透過飲食運動、測血糖才能改善血糖經常在跟糖尿病友討論如何改善糖尿病時,糖友常會說:醫生,我可能最近飲食較沒注意,所以這次血糖高了,我回去會多注意我的飲食;又或者是說:最近因為天氣的關係,我的運動量較少,血糖才會降不下來。當他們想透過飲食跟運動來改善血糖,這樣想法的出發點是正確的。除了肯定之外,我會再跟糖友們說,不管是改變飲食或多運動,都可能有效,但真正能幫到你的,是要透過測血糖,來確認是不是有達到你預期的效果。測血糖能夠防範危險測血糖除了得到血糖管控的效果之外,另一方面是顧及安全性的問題,包括血糖太低的危險,或血糖太高的問題。今天如果發生低血糖,但我們身邊沒有血糖機可以量測,不知道血糖值多少?我們就只能猜測某個情況可能是低血糖。糖友常反應肚子餓,假設以這個情況來說,通常低血糖或是高血糖,都會有肚子餓的現象。因此,如果不透過測血糖,不知道實際血糖是多少,就很容易誤判。若是把低血糖誤判成高血糖,就可能要冒著低血糖嚴重到昏迷的危險;如果這是一個高血糖的饑餓感,卻誤會是血糖偏低,那就會再多吃東西;再多吃東西,這樣血糖可以想像會比原來的更高,對身體豈不是很不好?這些血糖值的瞬息變化,都不是在我們不舒服時才去醫院診所測血糖可以得到答案的。這些變化只要透過一台血糖機,幾秒鐘的時間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想要光靠醫院診所的血糖數值,應用在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管理上,來認識生活上的血糖變化,這樣的數據量絕對是不夠的。買血糖機不是挑便宜的就好關於費用的問題,與其去計較哪個試紙有多便宜,想要節省開銷,其實只要有計畫的有效運用血糖機測血糖,就可以控制我們測血糖所需要的花費。不建議刻意去挑選便宜的血糖機品牌,血糖機的選擇還是要以準確性來做為最高考量。如果為了省錢,導致測得的血糖不夠精準,不管是過高還是過低,都會影響到我們在應用這些數據所做的血糖控制的效果。使用不準確的血糖機其實是一種冒險,這個冒險會因為血糖數值的不準確,沒辦法反應出低的血糖而危急身體健康,也會因為血糖值的不準確,造成藥物劑量的增減計算上的誤差。我們花費在測血糖的錢,若不能為我們帶來健康,我們最終還是會因為糖尿病引起的高低血糖併發症,付出更大的代價。因此不要一味追求便宜,而應以有效的花費下獲得健康做為最大考量,若在費用上需要精打細算,不妨跟醫療人員討論,如何在有限的經費之下,有計畫的測血糖,來提升我們應用測血糖的價值,得到最高的效益。(本文摘自/人生不慌糖/樂木文化)

笑口常開多休息 4步驟簡單增免疫力

笑口常開多休息 4步驟簡單增免疫力#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很多,不外乎壓力過大、生活不規律、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等。自律神經一旦失調,身心就會出狀況,免疫功能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自律神經失調,才是提升免疫力的不二法門。只要做到下列幾點,就能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增進免疫力:1) 避免囤積壓力/人活著就有壓力,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壓力的囤積。有時不妨「糊塗一點」、「大剌剌一點」,一點一點地適度發洩心中的壓力,千萬不要一下子釋放過度,否則會傷害NK細胞活性,得不償失。2) 白天勤活動,晚上好好休息/自律神經順應體內的生理時鐘,調整身心各種機能,要是生理時鐘遭到破壞,免疫力勢必跟著降低,所以應避免晚睡或熬夜,才能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3) 順應氣候的自然變化/讓身體自然順應氣候變化,是對自律神經的一種良性刺激。無視生理時鐘的生活方式,只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免疫功能無法正常運作。4) 笑口常開/不管有沒有遇到開心的事,永保笑容就對了。多項科學實驗證明,「笑」能夠提高NK細胞的活性,是最能增進免疫力的絕招。現在開始就笑口常開,保持好心情吧!(本文摘自/免疫細胞才是最好的醫生/采實文化出版)

一緊張就偏頭痛?肌肉緊縮恐害病!

一緊張就偏頭痛?肌肉緊縮恐害病!#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時我們因為頭痛而照電腦斷層攝影(CT)和核磁共振攝影(MRI),卻檢查不出個所以然。明明已經痛到受不了,檢驗結果居然毫無異常,真令人錯愕又難以理解。感到緊張時 壓力荷爾蒙​會損壞身體相信大家都有因生活壓力而頭痛的經驗。後頸僵硬,肩膀也會變得沉重,頭痛的感覺從後頸部延伸至耳朵後方和臉頰一側;嚴重時,甚至會感到頭暈和噁心想吐。因為就像偏頭痛般單邊疼痛,因此誤以為是偏頭痛,相當擔憂。事實上,因為壓力所產生的頭痛,多半屬於「緊張型頭痛」。當我們感到緊張或充滿壓力時,身體會分泌一種名為兒茶酚胺的壓力荷爾蒙,它會使血管收縮、肌肉緊張。當這個狀況發生在頭皮肌肉時,便會誘發頭痛。其實,壓力荷爾蒙是用來保護我們免於受傷,多虧它,當我們遇到交通事故或危急狀況時,才能立即提高警覺;然而,當壓力反覆且持續存在時,壓力荷爾蒙反而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因為過度的肌肉緊張會使肌肉緊縮,血管收縮後,也會阻礙血液循環而使身體受損。按摩頭皮、頸部肌肉能降低痛感想要改善緊張型頭痛的最佳方法,就是盡量避免壓力,並養成不急躁,每次只解決一件事的習慣。雖然很難做到,但請先試著從「每次務必達成10個目標」的野心,改成「只要能達到6個目標就好」,慢慢調整自我心態。此外,當頭痛發生時,也可以用手指按摩頭皮,若能同時加上紓緩頸部肌肉的按摩,效果更好。只要按壓脖子和頭部交接的部位,就能減輕頭痛。下次頭痛時,也就不一定非得吃止痛藥了。背部痠痛幾乎都是「肌肉痛」引起我們常聽到「背部痠痛」、「膏肓痛」等說法,背部痠痛幾乎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疼痛之一。這個現象經常出現在長期使用電腦、搬家、做粗重工作、大掃除後;此外,像是轉動全身的高爾夫球、桌球、網球、羽毛球等運動過後,也會產生背部痠痛。有此困擾的人,通常睡覺起床後會腰痠背痛;伸懶腰時,背部會有疼痛感,身體靈活度不佳。所謂背部,就是從頸部下端到腰部上端的部分,這裡有肌肉、背脊、肋骨、肩胛骨等組織,在肋骨內還有心臟和其他內臟。原則上背部痠痛大部分是因為肌肉痛所致;至於膏肓痛則起因於肌肉問題,它指的是肌肉緊縮或僵硬時所引起的疼痛。其中,姿勢不良時,會導致肌肉過度緊張;而過度緊張的肌肉會緊縮而出現疼痛症狀。緊縮的肌肉變僵硬時,突然間的動作可能使肌肉互相碰撞,出現像被「扭擰」的疼痛感,且會持續—短則2至3天,嚴重時可能維持1週以上。(本文摘自/痛症按摩拉筋全書/采實文化)

腰痛一年 9顆爆裂型突出椎間盤作怪

腰痛一年 9顆爆裂型突出椎間盤作怪#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40歲的女業務長期腰痛,除了要跑業務趴趴走,同時也為長期腰痛所苦,由於她擔心手術傷口大、恢復期長,因此只要腰痛,就自行服用止痛藥,陸陸續續長達一年的時間。有次起床引發劇烈坐骨神經痛,到院接受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取出爆裂型突出椎間盤高達9顆。長期腰痛 取出9顆爆裂型椎間盤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患者不僅腰部一動就痛,腰部直不起來,更牽連到臀部、大小腿後側的痠、麻、痛,更是痛到不能走路。經過診斷及檢查,患者是因第五腰椎與第一薦椎間的爆裂型的急性椎間盤突出壓迫腰椎神經,引起劇烈坐骨神經痛。楊椒喬醫師指出,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避免破壞與拉扯脊椎旁大面積的肌肉與組織,同時保護脊椎神經不受傷害,總計竟取出高達9顆椎間盤突出,其中3顆大小還超過1公分。術後患者馬上止痛、立即下床,並在隔天就能出院返家。椎間盤只要突出1公分 就會引起劇烈疼痛椎間盤突出可說是一種文明病,幾乎每3個人中就有1人遭受或曾經遭受過這種疾病的折磨。椎間盤突出最常發生在40至50歲之間的病人,其中大約90%的椎間盤突出影響第五腰椎和第一薦椎神經根。一般椎間盤突出只要1公分左右,在壓迫到脊髓和脊髓周圍的神經時,即會引起患者劇烈疼痛。而這位患者的椎間盤被爆裂式的擠壓出脊椎前後側,十分罕見,難怪如此疼痛。院長楊椒喬醫師提醒,患者在術後1~2個月內必須避免提重物,避免過度彎腰,避免劇烈的活動,並應維持良好的姿勢,以避免造成椎間盤的壓力,才是避免再度復發的不二法門。 (取出的爆裂型突出椎間盤高達9顆。/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提供) (其中有3顆爆裂型突出椎間盤大於1公分。/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提供)

情緒勒索想自殺 失眠是警訊!

情緒勒索想自殺 失眠是警訊!#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壓力大到晚上老是失眠、早上工作老是感到焦慮,有時甚至嚴重到想自殺,當心這些徵兆是警訊!一位32歲的女性空服員,10多年來長期受失眠困擾,加上與家人關係緊繃,曾有過自殺念頭。接受臨床心理師治療一段時間後,不但取消自殺念頭,也逐漸遠離安眠藥的依賴。精神失常 70%患者有失眠症狀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白世安表示,在他輔導的個案中,約有70%患者受失眠所苦,這名患者在當學生時就有不愉快的經驗,讓她在20多歲就必須靠安眠藥才能入眠。當上空服員後只要一上飛機就焦慮不安,睡眠品質更加惡化,加上與家人關係不親密,情緒近乎崩潰,到醫院精神科看診,給她藥物治療外,建議她接受臨床心理治療。白世安臨床心理師表示,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個案,心理和生理的因素交互影響,就像難於鬆開的繩結,緊緊交纏著患者的身心。經心理師教導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想像式放鬆訓練、冥想感覺訓練等,才讓她從專注、放鬆、轉念、靜心到解放自己身心,循序漸進到加強自我訓練。結束療程後兩個月後,不但睡眠品質改善,心理狀態也輕鬆多了。失眠焦慮伴隨工作壓力、失業問題最多白世安心理師發現,在失眠和焦慮的患者中,常伴隨有工作壓力、失業、親子關係不良等問題最多。有失眠和焦慮的民眾最好即早尋求精神科醫師診療,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會做最好的評估,接受臨床心理治療是讓患者藉由種種自我訓練和認知,看見內心深處的自己,跳脫情緒勒索的陰影,在治療過程中將獲得雙重效果。

壓力大要注意 常在周一出現心臟病

壓力大要注意 常在周一出現心臟病#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儘管沒有任何一項研究特別強調工作壓力對生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但我們仍可以從其他方面的研究看出心理壓力和其他疾病之間的相關性,譬如肥胖、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憂鬱症、腸胃問題和氣喘等疾病的罹病風險,都會隨壓力增加而提高,甚至惡化。壓力會導致心臟病「壓力會導致心臟病」的說法雖然已是陳腔濫調,但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心臟大概是全身最強壯、最無敵的器官;畢竟,每一天它都要泵送大約兩千加侖的血液量,平均一天要跳動十萬次以上。然而,這些豐功偉業並不表示它就能對心理壓力的微妙影響力產生免疫力。我們最常在星期一(一週的第一個工作日)出現心臟方面的毛病,這一點並不讓人意外。再者,假如你生活中的主要工作是照顧行動不便的親友,更需要注意這一條法則,因為不少研究顯示,身為伴侶照護者的人比較容易早亡。(與沒有扮演照護者的同齡人相比,他們的死亡率高出百分之六十三。)長保工作行程的規律性 做一些能提振心情的小動作既然人生中難免會遇到工作壓力,那麼我們該怎麼樣降低它對我們的影響呢?長保工作行程的規律性,並且做一些能夠提振心情的小動作,都有助你工作上保持適當的態度。提供一些方法供你參考:午休時間在陽光普照的街道上散散步;在辦公室多製造一些走動的機會,譬如你可以站著講電話,或是邊講邊隨意走動;接電話之前先深吸一口氣;工作時放一些輕柔的音樂;與其去酒館藉酒消愁,倒不如去健身房揮汗運動;工作告一段落的時候,花個幾分鐘去逛逛自己最愛的部落格或是網站;以及訂出每天收發電子郵件的時間。調查指出,每個人每天花在收發電子郵件上的時間,平均占了工作時間的百分之二十三,檢視收件匣的頻率大約是每小時三十六次。但是每看完一封信,就必須花至少一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重新把心思放回原本正在進行的工作上,因此訂出固定的收信件時間很重要,才能避免頻繁收發信件造成的壓力。(本文摘自/拒絕生病 無病生活從65件日常小事開始/地平線文化)

情緒差超火大 學會6招助緩解

情緒差超火大 學會6招助緩解#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往往是導致憂鬱症最重要的因素。尤其當現代社會充滿忙碌、競爭和不確定感時,壓力簡直如影隨形,從學童到老人都可能有壓力上身的問題:小孩子要面對課業和考試,以及同儕相處的壓力;上班族要面對工作和升遷的壓力;父母要面對教養孩子和經濟的壓力;高齡退休族要面臨健康和孤獨的壓力。如果沒有好好紓解和管理,生活可能就會變成一只壓力鍋。56%的母親容易生氣、焦躁不安、睡眠不足曾經有機構調查現代媽媽的壓力指數,發現有56%的母親感嘆壓力很大,常常超過腦力的負荷,整天有如陀螺般打轉,容易生氣、焦躁不安、睡眠不足、思緒混亂,沮喪程度到達嚴重程度。面對憂鬱和壓力,我們可以從日常小事開始,學習良好的壓力管理,培養健康的生活態度,適度地紓壓和釋放情緒,讓壓力變成一種督促我們成長的動力,而不是傷害身心的罪魁禍首。要學會情緒及壓力管理,可以在平時多多進行以下的練習:1)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現在社會很重視EQ(情緒智商),也就是碰到困難、挫折或人際衝突時,要能夠坦然接受,從容應對,甚至可以聰明地化解,化阻力為助力,讓身心經常保持平衡狀態。要展現高EQ,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要遇到緊急情況或不如意的事就抓狂,不要聽到別人的批評就發怒,也不要遇到難關就悲觀沮喪、意志消沉。努力鼓舞自己往正向的角度去思考,以幽默和輕鬆的態度面對挑戰,保持彈性進行自我修正,想辦法避免、減少或轉換壓力源,提升自己的抗壓能力。2) 充分活在當下/當我們專注於當下、渾然忘我,就比較能夠放下擔心和煩憂。建議讀者最好找到生活的目標及重心,或培養一些嗜好和興趣。當我們主動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情,例如打球、爬山、種花、畫畫,或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不但不會累,還會有很多快樂和成就感,是很好的紓壓方式。3) 良好的時間管理/現代人多半非常忙碌,蠟燭兩頭燒,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常常覺得被時間壓力追著跑,恨不得每天可以多出幾個小時。所以,良好的時間管理和分配非常重要。4) 宏觀的視野/有時候,我們會鑽牛角尖,以為凡事非黑即白,執著於非如此不可,但事與願違,便會在心理上給自己造成許多壓力。最好平時就多閱讀,多聽演講,多與人生閱歷豐 富的長輩交流,擴展朋友社交圈,多學習他人的經驗,就有機會看到不同的人處理問題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跳脫自己的慣性模式和看事情的角度,增加思考的廣度與多元性。例如,看到孩子功課不佳,就非常擔憂或生氣,怕孩子比不上別人,未來沒有前途。這時候,如果可以看看許多成功人士的例子,或者跟一些朋友談談,會發現一枝草一點露,成績並不是孩子的全部,只要轉換心態,鼓勵孩子找出自己的興趣去發展,說不定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只要觀念改變,看事情的角度也會跟著改變,親子之間的衝突和壓力也會大大減少。5) 善用人際及社會網絡的支持/天有不測風雲,人生在世,總會碰到處理不來的壓力事件,需要別人的建議或幫助。例如,上班族最常碰到的問題之一,就是父母生病,必須請假去醫院照顧,工作上需要同事幫忙分擔,家務事也需要有人幫忙處理、接送和照顧小孩等。這時候,如果有適當的外力協助,壓力就會輕鬆很多。人和人之間的往來是互相的,平日就要多多與人為善,主動付出關懷,彼此幫助,建立真誠的友誼和社會支持的網絡。有些親友是很好的傾聽者,可以互吐苦水、訴說心事;有些親友見多識廣,可以提供有效的建議;有些親友熱心助人,可以提供人力或經濟上的支援??當我們身邊有一群強力的親友團,不但可以讓自己免於孤單,遇到任何狀況也不必擔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安心和穩定的力量。如果,當憂鬱和壓力上身時,身邊沒有適合的傾聽 或陪伴對象,甚至親友就是自己的壓力源,有理講不清時,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或政府部門的協助,例如,張老師專線、生命線等。有鑒於許多男性朋友比較不容易跟熟人講心事,過去的內政部也曾成立男性關懷專線有專人提供諮詢建議。如果情況嚴重,無法從談話中獲得紓解,最好就尋求專業醫師或心理師的協助,讓 情緒壓力釋放,以免累積出大問題來。6) 適度飲食及運動/當人體處在高度壓力下,身體會分泌一種壓力荷爾蒙,叫做可體松(cortisol)。可體松大量分泌時,人的代謝速率會改變,所以,壓力是導致肥胖的因素之一,長期飲食失衡也會影響情緒、危害身體健康。建議每次感受到壓力特別大的時候,可以適度補充鈣、鎂、維生素C,有助於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與傳遞,也有穩定情緒和抑制交感神經的作用,讓心情保持平靜。如果感覺壓力排山倒海而來,更好的做法是暫停一 下,英文叫做time out,暫時放下手邊工作,出去走一走、運動流汗,可以快速放鬆心情,釋放身體細胞所累積的情緒與壓力。(本文摘自/珍愛生命,希望無限/心靈工坊出版)

高壓常喊累 奧少年都是「亞健康」害的

高壓常喊累 奧少年都是「亞健康」害的#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奧少年」真的不是我的錯!碰到小事就喊累、壓力大,其實7成8的年輕人抗壓荷爾蒙都太低!根據國內預防醫學機構研究顯示,老是被嫌「抗壓力不足」的年輕族群,明明應該活力充沛,卻容易伴隨、緊張、胸悶、頭暈症狀,顯得懶懶散散、做事易怒急躁。18歲的張姓男大生是標準外食族,高糖飲食的結果讓他的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常感到疲憊、頭暈又常失眠,檢查發現他的抗壓荷爾蒙僅有0.65(標準值為1.63)。常攝取加工食品、油炸品 最容易提升身體壓力王峰醫師表示,抗壓荷爾蒙通常在20歲後達到高峰,35歲後逐漸下降,上述患者才18歲,就已經達到低點,可見營養攝取與抗壓指數有極大的關係。許多民眾健檢結果無異常,確時常伴隨疲倦無力的「亞健康」症狀,代表你的身體正處在健康的及格邊緣。王峰醫師表示,常攝取加工食品、油炸品、高糖精緻飲食等族群,最容易提升身體壓力,多攝取好的油脂、優質蛋白質、含B群、葉酸的食物、或者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或堅果都可以幫助抗壓,避開「亞健康」困擾。抗壓賀爾蒙不足 全身系統都會受影響想了解自己的耐壓指數,只要透過唾液、抽血檢查,並由醫師解答報告,就能簡單找出身體是不是在鬧脾氣。抗壓荷爾蒙不足,與許多疾病的出現有關,不論是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皮膚免疫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可藉由抗壓指數找出免疫系統的好壞程度,並藉此改善生活習慣。王峰醫師表示,想要找回健康元氣、擁有絕佳抗壓能力,除了安排全身健檢外,均衡營養、充足睡眠外,適時與心理諮詢師對談也都是降壓的好方法。找對抗壓方法,別讓身體再到「亞健康」邊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