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男性30而禿!正確治療觀念不到兩成

男性30而禿!正確治療觀念不到兩成#壓力

一般而言,遺傳性掉髮(雄性禿)多半開始於25-35歲間,但臨床上則因人而異,理論上青春期後有雄性荷爾蒙分泌,就可能出現雄性禿。雄性禿的致病機轉主要和遺傳及雄性激素有關。大部份雄性禿患者有家族病史多來自直系親屬的遺傳,也可以是隔代遺傳。至於雄性激素是如何影響雄性禿的產生呢?在頭皮有5a還原?可以把血液中的睪固酮(testosterone)還原成有活性的DHT(二氫睪固酮),DHT再作用在毛囊上,使毛囊退化萎縮,頭髮生長減慢,髮量減少,形成雄性禿。一項針對台灣地區一千三百名有掉髮困擾的男性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台灣有掉髮的男士,約60%其開始掉髮的年齡小於30歲。工作、學習過於辛勞、壓力大是掉髮年齡提前的主要原因,這種現象在白領男性中更加明顯。事實上,很多35歲以下的掉髮患者因為形象問題已經影響了求職和升遷,有一部分男士甚至在擇偶方面也遇到了困難。在治療掉髮的積極度上,臺灣近三成(27%)掉髮狀況的男性在半年內會採取行動,其中約32%會尋求專業醫師的治療,如以調查人數、採取行動及去皮膚科就診的比例算起來,選擇去看皮膚科醫師的男性僅有5%。換句話說,有許多男性不清楚醫學治療及非醫學治療的方式,往往費時費力又花錢,不僅沒有解決落髮問題,甚至還延誤最佳治療時間。遺傳性掉髮是有醫學實證的方法來治療的,最早是Minoxidil生髮水,功用是促進血液循環及刺激毛囊。但它的作用機轉與DHT無關,不能保護毛囊避免被DHT攻擊,對早期輕微患者效果較佳,長出來的也是較短小的細毛為主。目前市面上另有口服藥可抑制DHT,只要患者接受正確、及時的治療,雄性禿患者有機會不再掉髮和再生新髮。治療掉髮一定需要先找皮膚科醫師診斷,確認掉髮原因,而且愈早治療,效果也愈好。案例林先生,雖然很早就發現自己有掉髮問題,但以為是工作壓力大的關係,一直沒有採取行動,過了快一年的時間,發現掉髮問題還是沒有改善,最後在同事的建議下到皮膚科治療,現在不再繼續掉髮,前額髮線也不再繼續往後退。林先生在選擇治療方法上完全沒有嘗試其他偏方或廣告產品,他認為有醫學實證的治療比較值得信賴,治療效果及成本也會比較有效益。有些患者自行處理問題,根據坊間廣告選購各式治療掉髮的產品,由於不瞭解掉髮的原因不同,因而延誤治療時機,等到頭髮掉得差不多了才到皮膚科來就診,反而增加治療困難度。有些患者自行處理問題,根據坊間廣告選購各式治療掉髮的產品,由於不瞭解掉髮的原因不同,因而延誤治療時機,等到頭髮掉得差不多了才到皮膚科來就診,反而增加治療困難度。坊間對抗禿髮的偏方千百種,例如使用生薑、大蒜、粗鹽塗抹等偏方,然而,這些非正規療法未必真能達到促進頭髮生長的效果,卻很有可能因為刺激引發頭皮紅腫或過敏等副作用,故切勿使用來路不明或是未經醫學證實的偏方,應儘早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協助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好發於年輕乳癌病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好發於年輕乳癌病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壓力

台灣女性癌症中,乳癌死亡率居於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四位,新增案例中約有七成是早期乳癌,而50歲以下為主要罹病年齡層。根據台大醫院一份針對台灣地區癌症病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風險調查報告顯示,50歲以下罹病之乳癌病人較易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傾向。其中最易產生過度擔憂「乳癌復發」的狀況,和信治癌中心內科 劉美瑾主任表示,目前台灣地區早期乳癌病人治癒率高,零期病人10年存活率幾近百分之百,一期及二期病人治癒率也有八成及六成以上。而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張金堅教授也呼籲國內醫師亦應適時給予病人治療信心,以減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生。目前乳癌術後須合併放射性、荷爾蒙及化學藥物等輔助治療以降低疾病復發。民眾一旦經醫師診斷為乳癌病人,即會依照腫瘤細胞表皮上之荷爾蒙受體反應做陰性或陽性的分類,並進一步根據荷爾蒙受體的反應,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目前台灣地區早期乳癌病人約有七成是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ER+),過去主要接受以不含歐洲紫杉醇之傳統化療,並合併荷爾蒙類藥物治療;而荷爾蒙受體陰性(ER-)病人因對荷爾蒙藥物的反應不明顯,則健保優先給付合併歐洲紫杉醇藥物的術後輔助性化療。含有歐洲紫杉醇藥物之治療計畫,效果優於傳統化療計畫,可以降低18~28%的復發及27~30%的死亡風險。而交叉比對歐洲紫杉醇藥物於荷爾蒙受體反應陽性與陰性(ER+/-)之治療差異結果發現,兩者之治療效果一樣;甚至在荷爾蒙受體反應陽性病人的治療上還可較現行治療計劃降低三成的復發風險。同時醫師應該給予完善的照顧,則可減少化療之副作用發生,使病人能有機會提高治癒率。一般乳癌病友最常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象為:擔心乳癌再次復發、再次想起接受乳癌檢查及治療時不愉快的感受或畫面、刻意避免想到和乳癌或健康有關的事情以及容易受到驚嚇等四種表現。其中以擔心乳癌再次復發最為顯著,張金堅教授建議,乳癌病友於治療時,醫院應給予便捷的檢查流程及友善的醫療環境,以免除病友不愉快的印象,並且適時給予治療信心,病友也要充分信任醫師規劃的治療計畫。而家屬除了持續給予關心與照護外,若病友有憂鬱或情緒低落等現象,也應該尋求心理諮商等治療方式協助病友宣洩情緒與壓力。

工作過量卻不過勞的六個方法

工作過量卻不過勞的六個方法#壓力

根據洛桑管理學院(IMD)全球競爭力報告,2006年台灣平均工時為2,256小時,謹略低於韓國2,439小時、墨西哥2,385小時、香港2,348小時,以及印度2,277小時。【工作量大不過勞的六個方法】《威力午睡》越來越多醫學報告證實,工作日下午抽空睡20-30分鐘,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降低錯誤以及減少人際衝突。這種短而有效的充電方法。 《學習新嗜好》抽空報名學習一種新語言、球類運動或是樂器,給你不隨意加班的正當理由,又可以認識新朋友,靈活你的大腦與創意,提供更多與客戶聊天的話題。你將發現同樣的錢拿去繳學費,比買名牌衣服的投資報酬率高出許多。 《不把電腦帶回家》下班後不只是你的筆記型電腦,最好連PDA、黑苺機全部都留在公司。這樣做會強迫自己工作時更有效率,下班時心情更輕鬆,更可省下家裡的電費。 《工作與家庭清單》許多人或許已經養成隨時寫下需要完成的工作清單,但是卻很少人寫下為家人的需求清單。記住!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不就是讓家人幸福嗎? 《長假不如短休》上班族與其引頸期盼一年一度的出國旅遊,不如妥善安排每天上班時的短休。在桌上放個計時器或網路下載提醒軟體,每隔50分鐘就讓自己從位置上起身,不管是喝口水、伸展筋骨、深呼吸、上洗手間,都能讓你疲勞的肌肉以及腦袋得到適時的休息。 《勤練放鬆技巧》讓自己表情輕鬆,腦袋清楚。許多人或許會說:「放鬆?這有什麼困難。」但是卻看見太多病人深受頭痛、失眠、焦慮、憂鬱等症狀所苦。心理諮商師邱永林指出偏偏這些都是身心長期無法有效放鬆的後遺症!除了上面提到的行為技巧,想要放鬆最首要還是心態和價值觀必須作調整! 人類的身體跟心智就像一組彈簧,既不能永遠緊繃,也不能永遠放鬆,否則就會失去最佳狀態!有智慧的人會在緊張的工作中,發現值得輕鬆面對的趣味;也會在放鬆的生活時刻中,領悟到嚴肅的生命意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