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星光三班帶領大專青年 響應國際G-BAT拒菸連署活動

星光三班帶領大專青年 響應國際G-BAT拒菸連署活動#壓力

剛出爐的星光三班第一名徐佳瑩,與其他一同經歷總決賽嚴峻考驗的戰友林芯儀、黎礎寧、簡鳳君,還有好久不見的蔡忠穎,在激戰過後,特別有始有終做志工,再次撥空與董氏基金會董事姚思遠、終身義工孫越和陳淑麗,一同整理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響應G-BAT (Global Battle Against Tobacco)國際青年拒菸聯署活動的聯署布旗;一共彙集了831面布旗,若以每面布旗150個簽名計,則共有超過12萬個學子參與聯署;所有布旗將於8月底將所有布旗寄達印度主辦單位,使得2009年3月於孟買舉行的「世界菸草與健康大會」會場外,全球都看得到來自台灣的拒菸連署布旗旗海飄揚,為台灣青年響應國際拒菸活動,畫下圓滿的句點。董氏基金會董事、文化大學法學院院長,同時也是此次促成台灣青年響應國際拒菸行動的靈魂人物姚思遠表示,董氏基金會是在今年4月獲印度反菸團體邀請加入G-BAT國際青年拒菸聯署活動,由於這是一個全球性且深具意義的行動,因此董氏毫不猶豫同意,成為全球第一個響應的國家;當時星光三班的前十強特別全員到齊,與總統府副秘書長葉金川、青輔會主委王昱婷、教育部政務次長呂木琳、台灣國際醫學聯盟秘書長黃嵩立和董氏基金會終身義工陳淑麗共同登高一呼,目標號召至少十萬名大專院校學子站出來,以具體連署行為,向國人、乃至世界發聲,展現台灣青年的拒菸決心。姚思遠說,台灣青年踴躍響應國際拒菸行動的表現,甚至獲得國際知名且最具權威的「Tobacco Control Journal」期刊八月號刊載介紹,同時刊登出5月份活動記者會上的大合照,凸顯台灣為全球第一個響應「無菸青年-拒絕菸品廣告促銷及贊助」行動的國家;而印度主辦單位也將申請金氏紀錄,讓台灣青年拒菸聯署的積極行動,得以列入金氏紀錄榜上第一名。董氏基金會終身義工孫越看著好幾疊堆如山高的聯署布旗,很欣慰地表示:很高興看到我們的年輕一代願意站出來、勇敢表達自己的拒菸理念,希望這股拒菸的熱情可以持續擴散,讓更多的同儕朋友以及家人們,都能理解菸害的可怕以及菸商的技倆;他自己也是從青春期染上菸癮,傻傻地吸了37年菸後才下定決心戒菸,如果當年自己周遭環境有如此濃烈的拒菸氛圍,或許就不會誤染菸癮了。終身義工陳淑麗也表示,很高興星光三班的同學能夠有始有終參與拒菸行動,其實不只他們身體力行,甚至包括他們母校的學弟妹,像是徐佳瑩的母校中台科技大學、林芯儀的母校南亞技術學院、黎礎寧的母校台中技術學院,還有蔡忠穎的母校義守大學,學弟妹們都非常熱情響應,早早就將完成聯署的布旗寄回,精神可嘉!新科冠軍徐佳瑩說:參加總決賽的壓力真的很大,但是儘管壓力再大,也從沒想過要用吸菸來抒壓;在總決賽上又唱又跳、表現亮眼的林芯儀則說:其實對我們幾個而言,唱歌就像命一樣重要,唱歌最重要的是肺活量,在星光大道的比賽中還要邊唱邊跳,真的就是挑戰肺活量,而要有好的肺活量,第一個就是不能抽菸!看到認識同學的名字,出現在母校連署布旗上而顯得相當興奮的黎礎寧,以及簡鳳君皆深表認同地表示,自從上回看到黃靖倫拿著新加坡菸盒警示圖文的照片,就開始會特別注意菸害的資訊,雖然她們都不吸菸,可是周遭有不少吸菸的朋友,甚至很多人都覺得吸菸很酷的印象來自演藝圈,所以她們覺得自己更責無旁貸,積極用行動來為演藝人員平反! 蔡忠穎也表示,他一直都有在注意菸害的資訊,因為台灣即將新法上路,明年1月起,公共場所及三人以上公司室內都全面禁菸,且必須張貼明顯禁菸標誌;室內禁菸,台灣雖然不是世界第一,但是2009年新法上路的這一大步,絕對是讓2,300萬人的健康人權獲得基本保障的里程碑。

對抗通膨、職場壓力 可利用紓壓課程

對抗通膨、職場壓力 可利用紓壓課程#壓力

樂樂幾年前大學畢業後進入銀行擔任業務員,當時她靠發卡抽佣金成為人人稱羨的金飯碗,可是近幾年的卡債風暴,業務擴張不易,收入減少一半,只好在單位要求下轉任催收員。現行政策要求催收員不得口出惡言,卻有不少欠卡債者對她態度惡劣、語多威脅,造成樂樂心理壓力很大,最近非常擔心達不到業績而被裁員,一週有好幾天會失眠…自從近來國際油價帶動國內各種物價上漲,國內各上班族的薪資並無成長,荷包實際變得更薄,抒解職場壓力因此也成為心理健康的重要議題。臺北市衛生局表示,職場壓力的調適不良常會導致心理症狀如焦慮、注意力不能集中、焦躁、易怒、家庭關係失調、人際社交意願低落,生理症狀則像是腸胃道疾病、肌肉緊張、或失眠等。更極端的狀況,反映在近年來臺北市自殺死亡人數增加幅度較大的91年(增加31人)及94年(增加105人),主要承接就業經濟壓力的25到64歲男性族群,也是自殺死亡人數最明顯增加的族群。近年臺北市衛生局的自殺防治工作中,一直相當注重職場心理健康的推廣。由最新的96年生命統計數字亦顯示,臺北市自殺死亡人數大幅下降2成,最主要的降幅即反映在「中壯年男性」死亡人數之減少,這證明職場心理健康宣導是重要預防心理困擾的策略。為了持續強化職場心理健康促進工作,臺北市衛生局最近特別結合張老師辦理企業員工的免費職場健康講座及工作坊。根據張老師基金會近來一項對金融從業人員的調查中,在168人次服務對象中,這些上班族評估自己經常出現的困擾類型佔全體比例,依序是夫妻、親子關係(66%)、工作倦怠(50%)、管理知能(34%),而評估偶而出現的困擾以同事相處佔全體的66%為最高。因此從上班族的心理困擾類型來看,未必一定與工作有關,也可能是家庭人際關係加上工作的壓力。針對上述上班族的生活困擾議題,衛生局與張老師共同規劃一系列的免費職場紓壓講座,包括職場壓力檢核、放鬆訓練、時間管理及人際關係溝通等問題對症下藥,籲請企業主多多利用本資源,以提升員工心理健康及職場適應力,有意者可逕向衛生局提出申請或洽市民熱線1999轉7162。

物價飆漲、生活壓力大 醫師呼籲培養良好紓壓管道

物價飆漲、生活壓力大 醫師呼籲培養良好紓壓管道#壓力

最近,您是否常有一種莫名的煩躁感?或者和他人談不到幾句話就不耐煩?面對『煩』事,可要小心了,光田綜合醫院提醒民眾應尋求良好的抒發管道,以免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物價飆漲、社會事件與負面訊息不斷,民眾不僅荷包縮水,連好心情也跟著縮水。身心科溫偉鈞醫師指出,生活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隨時隨地都有不同的資訊刺激我們的思緒與情緒,身心狀態就像是即將爆炸的壓力鍋,一不小心就可能觸動爆炸的開關。大部分民眾雖還不至於到躁鬱症或憂鬱症的程度,但『煩』幾乎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有許多民眾發現自己的脾氣變得易怒,但總不以為意,直到衝突爆發或傷害到周遭的人時,才知事態嚴重,後悔莫及。有的人甚至以喝酒、自殘、哭鬧、摔東西等不當的方式紓解壓力,輕則造成自己與他人的困擾,重則釀成社會問題。溫偉鈞醫師表示,如果發現自己會對以前不在意的小事感到生氣、煩躁,無法有效控制情緒時,最好尋求良好的情緒發洩管道。情緒抒發的方式因人而異,有人透過運動,有人反而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閱讀書報會比較有效,也有人是到卡拉OK歡唱幾小時,或到電影院看部電影,就能讓情緒與壓力得到紓解。醫師也特別提醒民眾,對他人多點耐心、多點包容,以正面、積極的鼓勵取代負面、消極的批評抱怨,無法有效紓解情緒問題時,也可至身心科接受專業的諮詢。

心靈抒壓

心靈抒壓#壓力

在每天的生活當中,我們難免會經驗到壓力,什麼是壓力呢?簡單的說「壓力」等於是「身心力量所花費的程度」,舉凡生活方面:睡眠狀況不佳,和親戚朋友發生衝突,夫妻的相處問題,子女管教問題,經濟問題,甚至家居環境,交通擁塞等問題;工作方面:同事相處問題,與上司的溝通問題,工作厭倦,想要換工作,學生的課業問題等,皆可形成壓力。壓力並不都是不好的,當壓力不十分嚴重時,可激發個人潛能,達成最佳的成就,同時也使得個人的生活滿意度提昇;如果壓力持續太久或強度過高,超過個人所能因應之能力,如此便會產生問題,包括心理、生理的適應不良。當壓力使您產生下列情形時,可能您承受的壓力已經過度了。1. 生理方面:皮膚問題,如長青春痘,一些自律神經失調而產生的症狀,包括暈眩、頭痛、頭昏、胸痛、手腳出汗、呼吸困難、發冷、反胃噁心、想吐、腸胃不適、厭食、拒食、頸肩背肌肉緊繃或酸痛、心悖、血壓增高等。2. 心理方面:一、 情緒反應:焦慮、緊張、不安、易怒、缺乏耐心、失眠、多夢、情緒低落、容易疲倦、經常哭泣、過度敏感、神經質。二、 自我認知:自卑、自我否定、低自尊。三、 退縮反應:逃學、曠課、嗜睡、暴飲暴食或胃口差、藉口拖延、沉默、沉迷於自我幻想的角色中。四、 反抗反應:自誇、唱反調、無理粗暴、反抗權威、打架鬧事、暴力傾向等不當行為。五、 其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健忘、煙酒藥物用量增加。由此可見,壓力對人的影響不僅心理反應,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是很大。而大多數的人往往只察覺自己的生理變化,忽略了壓力對心理的影響;『壓力檢測儀』能夠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的壓力狀態,以便早一步面對壓力,解決壓力。如果您正處於過度壓力時,以下提供您一些心靈舒壓的方法:(STRESS)S- Support & Share當我處於壓力事件時,家人、朋友、宗教團體等的相互支持、分擔與分享,往往是我們處理壓力的第一步。T- Time & Teaching (Guidance)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時間來排解,加上別人的指導開解,能夠縮短療傷止痛的時間。R- Relaxation & Returning to Regularity平時學習一些肌肉鬆弛法、冥想及自我暗示放鬆訓練,配合『壓力檢測儀』的評估,可以累積抗壓的能量;遇到壓力時,盡快恢復規律生活,也是抒解壓力的捷徑。E- Exercise & Encouragement養成運動的習慣,培養休閒活動的興趣,家人及朋友適時的鼓勵,都能使我們儘早擺脫壓力。S- Strengthening of Defense Mechanism平時透過閱讀,看電影,聊天等心靈溝通,可以多瞭解自己,建立對事情更多元更健康的看法。S- Self-understanding & Symptomatic control如果身心的症狀明顯,經過上述方法還是無法抒解,建議您尋求專業的協助,早日擺脫壓力的束縛。 瞭解自己正處於過大的壓力,是心靈抒壓的第一步,配合『壓力檢測儀』的評估,可以讓您更瞭解自己,您的人生會更美好。

壓力的因應

壓力的因應#壓力

伴隨著壓力所產生的情緒上及身體上的壓迫狀態是不舒服的,所以人們總會試圖去做些什麼,以期降低壓力;至於如何因應及減輕壓力,可透過以下方法來達成:一、降低可能的壓力源: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內,對於壓力的衝搫產生「免疫」效果。「預防勝於治療」,預防是面對壓力的第一道防線,以下這些方法是可以幫助我們預防及因應壓力。促進社會支持:人不可能獨立於社會而生活,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我們會尋求別人的協助與安慰。每個人能承受的壓力有一定的程度,如果都是一個人獨自承當,很容易產生一些壓力反應,更嚴重者會有瀕臨崩潰之虞;若能適時尋求協助及支持,則較能分散壓力,進而幫助自己渡過難關。改善個人控制力及堅忍度:當生活變得有壓力時,缺乏強烈自我控制感的人,往往會覺得無助,且害怕他們的努力會導致失敗。如何提昇個人的控制力?這個過程可以從小就開始提供一個具刺激挑戰性的環境,訓練孩子的個人控制力及堅忍度,使他們具備處理壓力的因應策略。組織個人世界,使它變得更好:當我們做任何事感到來不及或者相信當天並沒有充足的時間完成工作,就經常感受到壓力。透過「時間管理」可以更有效的運用自己的時間,減少時間的浪費及可能發生的壓力源。運動以增加體能:增加身體體能可以保護人們免於壓力對健康所產生的傷害性效果。運動後,可以增加個人的理智功能及個人控制力,以降低焦慮、憂鬱、敵意及緊張。壓力事件的準備:從交通阻塞身陷車陣,到開始上學或幼稚園、工作負荷過重、結婚或離婚及遭逢巨變災禍等,藉由對這些事件的準備,經常可以降低壓力發生的可能。二、降低壓力反應:壓力管理當壓力真的已經發生時,有些方法是可以降低壓力的反應效果,我們把這些方法稱為壓力管理。(一)藥物治療:是一個快而且直接的降低壓力支應的方法。傳統常見的藥物有BZD及阻斷劑,主要是用來降低生理上的焦慮感。BZD是由中樞神經作用,減弱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傳導;阻斷劑則是經由輕緩心跳速率,達到降低壓力的反應效果。另有一種新型的抗焦慮劑,雖然作用時間效慢 (需經過兩星期到一個月時間調整劑量),但較少副作用,可提供另一種選擇。(二)行為認知治療:透過行為的改變及思考歷程的改變,可以協助我們因應壓力。肌肉放鬆及敏感遞減法:漸近式肌肉放鬆生物回饋示範法認知/行為取向多元取向治療(三)冥想及催眠我們生活裡的各種活動與變化是個人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平時多多觀察自己,了解自己,認識壓力的反應效果,減少壓力來源,進而運用壓力來鞭策自己,不斷求新求變,如此一來,您就是駕馭壓力的高手。萬一遭遇自己無法承受的壓力,儘快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可減輕壓力造成的衝擊,重回積極進取的人生。

不景氣學著適應

不景氣學著適應#壓力

國人出現身心症狀的患者已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據估計,至少百分之廿的人有身心或心理症狀。引起身心症狀的原因包括先天體質問題,成長過程及教育、環境因素的影響等;其中,環境因素的影響,佔了很重要的地位。環境帶給人的壓力很大時,有些是可以自己放掉的。例如工作壓力大,可以設法減少一些工作、不把自己逼得太緊張,減少壓力的存在;但景氣、政治等環境因素,卻不是自己可以去除、控制的,在壓力無法去除的情況下,身心症狀便越來越嚴重了。不過在經濟不景氣及社會不安定的情況下,仍有人可以適應的很好,面對各種亂象仍吃飽睡好;因為環境因素所引起的壓力,通常不是短期內可以消除的,學會如何適應,便是身為現代人都應該要具備的。除了在上位著要努力思考這些「害人」的問題、尋求改善之外,面對時局的紛擾,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 張典齊建議,不妨採取下列的方式來因應。1.) 媒體上的報導如果令人感受到壓力而不適,那麼不妨少看或選擇性的觀看,只要適度的了解即可,以免反而不安、情緒不穩、吃不下飯等;尤其是call in的節目,會激發情緒的反應(這也正是節目收視的來源),如果已有情緒上的困擾,就不要看(看了也無法改變局勢)。2.) 必須有現實感。景氣不是每天憂鬱就可以變好的,政治也不是每天焦慮就可以改善的,選舉時好好掌握自己的一票,每天對自己說「煩惱無法改變大局」,接受現有的局勢。3.) 不要讓景氣不好、局勢不安等念頭佔據自己整天的思想,與親友在一起時,也不要老是討論這種話題,以免讓自己整天的情緒都陷在其中。4.) 如果覺得已經造成一些不適的症狀,例如胃口受到影響、失眠、身體不適、脾氣變壞等時,不妨先考慮情緒是否已經受到社會環境過大的影響,在醫師或專業人士的協助下,去面對、適應它。

疲倦嗎?小心成為亞健康一族!

疲倦嗎?小心成為亞健康一族!#壓力

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針對十萬人次受檢者的健診記錄中發現,近8成民眾均有亞健康症狀出現,如果你有以下七大亞健康症狀,就要特別注意。七大亞健康症狀分別1.疲倦/精神不濟、2.睡眠品質不良、3.頭痛/頭暈、4.消化道(胃/腸)不適 、5.胸悶/呼吸不順、6.過敏/鼻炎/咳嗽、7.肌肉酸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亞健康指的是人體介於健康和疾病間的臨界點,可往好的方向恢復健康,也可往壞的方向發展疾病,若長期忽視便可能衍生疾病,引發健康危機!40多歲的王小姐,長期以來一直有過敏、易疲累的困擾,平日外出逛街才半小時,身體累積的疲憊感就像經過激烈運動一樣,可是透過各項檢查,卻一直找不出造成身體不適的原因,也苦於無法改善。許多民眾都有類似王小姐的情況產生,但由於還稱不上嚴重疾病,因此常常加以忽視,殊不知身體器官功能已出現問題,長久累積中造成慢性疾病形成。由於一般民眾多認為,沒有生病就等於健康,像疲倦、頭痛等症狀,只要適度休息就會好轉,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且過去的醫學觀念裡多偏重疾病的治療,故健康檢查都只在乎提早幫受檢者找出疾病徵兆,卻忘了症狀背後隱含著個人心理、生活習慣等問題。然而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因此健康檢查應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在疾病形成前便及早針對治病因子進行改善,徹底落實預防。為了幫助民眾從日常生活中做好健康管理,針對個人的生活習慣進行調整,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引入國外風行已久的預防醫學新思維,成立聯欣診所,以「全人觀點」為中心,創新業界推出「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由「預防、專業、身體功能、整合、營養」五大元素結合,幫助民眾從生活中落實健康。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提醒民眾:「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故健康檢查應從全人的角度出發,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而非只是疾病的篩檢。真正的預防醫學目的是不要發生疾病,最好方式就是從前端的健康管理及保養做起,整合個人所有關係健康的資訊,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最佳效果。

誤以為無病=健康

誤以為無病=健康#壓力

49歲的陳先生是知名企業負責人,生活忙碌,平常喜歡打高爾夫球,健診報告中核磁共振、胃鏡、X光、超音波,結果皆顯示器官功能正常,但鐵蛋白指數偏高,顯示身體發炎的指標異常,即使清淡飲食、運動、早睡,症狀也不見改善。不知道自己身體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也讓陳先生慌了手腳,擔心是大病來臨前的徵兆。在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專業醫療團隊接觸後,透過身體全面性功能分析,發現原來過敏、解毒基因弱及睡眠時會打呼引起的缺氧竟是造成鐵蛋白過高的主因。經由透過飲食控制減低過敏,並適時補充營養素加強解毒功能,搭配口腔肌肉訓練及鼻貼片輔助,調整2週後成功改善睡覺打呼造成缺氧的問題,精神狀況也變佳,半年來鐵蛋白更從500 ng/mL降到300ng/mL (正常是400ng/mL以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從累積14年的健診資料庫中發現:高達8成的受檢者,處於亞健康狀態,雖然健診結果並無太大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卻還是會有疲倦、焦慮、壓力、失眠、免疫力下降等困擾產生。你我週遭都有類似陳先生這樣身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知如何做好健康管理的例子存在。由於過去的醫學觀念裡多偏重疾病的治療,故健康檢查都只在乎提早幫受檢者找出疾病微兆,卻忘了症狀背後隱含著個人心理、生活習慣等問題。為了打破民眾對無病=健康的迷思,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引入國外風行已久的預防醫學新思維,成立聯欣診所,以「全人觀點」為中心,創新業界推出「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由「預防、專業、身體功能、整合、營養」五大元素結合,落實平日的健康保養。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故健康檢查應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而非只是疾病的篩檢。真正的預防醫學目的是不要發生疾病,最好方式就是從前端的健康管理及保養做起,整合個人的所有關係健康的資訊,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最佳效果。」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李文雄總經理表示,「夠過聯安及聯欣診所共同合作,可以將健康管理的服務從1日延伸到364天。」由聯安為民眾在1日健診中,發現健康問題,進而透過聯欣提供的364天健康管理服務,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生活健康層層把關,替客戶落實全年健康保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推出的「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幫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做好健康資產管理,讓他們在事業上全心衝刺,提升自我競爭力。一推出已吸引近2百多名客人詢問,甫成立1個多月以來,已有近40名知名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加入。顯見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在個人健康管理照護上有極大需求,並有愈來愈多人願意在自己的健康上做投資,預計未來也將帶動醫療服務與個人健康管理新風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