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中風來得措手不及 動脈取栓救回一命

中風來得措手不及 動脈取栓救回一命#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人前十大死因之一的「急性缺血性中風」,不但會造成病患失能及家庭照護壓力,更使整個家庭及社服支持體系都承受著龐大的壓力。一個人出現腦中風,意味著腦血管血流受阻礙,當大腦血液供應不足,就會缺氧,時間一長大腦功能就會受到破壞,嚴重恐致命,即使救回一命也可能留下失智、失能或癱瘓等後遺症。中風發生 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原本就有心房顫動老毛病的58歲王小姐,平常吃阿斯匹靈以及控制心律的藥物,沒什麼大病大痛。然而在今年的3月中,她在家看著電視,突然感到一陣暈眩和噁心嘔吐感傳來,接著就迷迷糊糊的喪失了意識。家人見狀立刻將她送至急診室,台中榮總的急診醫師評估她的症狀為腦幹的中風,於是先插管保護呼吸道,以及安排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及灌流檢查。神經放射科醫師以動脈取栓手術 解救急性缺血性中風後續,神經內科醫師確診為基底動脈的阻塞,由於NIHSS分數太高,無法使用「靜脈溶栓」處理,於是決定使用「動脈取栓」來進行治療。神經放射科醫師在黃金時間之內將病人基底動脈的血塊取出,在取出之後的血管攝影顯示原本阻塞的動脈已被完全打通。靜脈血栓溶解術必須在中風3小時內執行,否則血栓溶解劑可能讓出血風險大增,而動脈取栓術在腦中風發生6~8小時內都能進行。經過加護病房一天密切的觀察,王小姐恢復狀況良好,意識清楚肌肉力氣也都恢復了。這次的中風研判跟王小姐心房顫動的老毛病有關係,後續心臟科醫師也為王小姐安排了電燒和修補心房中隔缺損,目前恢復狀況良好。預防中風10重點台灣腦中風學會則建議,民眾想預防腦中風,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慢性病要好好治療、控制體重、控制飲食及規律運動。1)嚴格控制三高。2)減重。3)規律運動。4)飲酒適量。5)患有心房顫動患者,必須積極治療、按醫囑用藥。6)控制血糖。7)戒菸。8)調適生活壓力。9)作息規律,不要熬夜。10)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中醫加復健效果更佳 改善中風後遺症

中醫加復健效果更佳 改善中風後遺症#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已有十多年吸菸的習慣,每天得抽上2包菸,一天睡3個小時,生活作息不正常的廖先生,才剛邁入30歲。有天晚上突然出現右半身癱軟、臉部歪斜流口水、右手無力,原以為是太累的他,在休息一晚後竟陷入昏迷狀態,隔天才被家人發現送至醫院,因「出血性腦中風」立即開刀且轉至加護病房,經治療返家後仍無法言語和走路。中風不再是年長者的專利 臨床發現中風患者都是老菸槍年輕型中風常指發生在40多歲以下的病人,近年來人數有逐漸攀升的趨勢。中風常見的發生因子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抽菸等。一般都認為抽菸和肺癌有關係,但臨床發現有很多中風患者都是老菸槍。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阮膺旭醫師表示,抽菸容易導致脂質代謝異常、血液濃稠度升高、血管發炎、血管壁產生斑塊等後遺症,也就是血管硬化容易產生血栓,進而導致腦部血管阻塞。中醫、復健聯手改善 效果更佳針對中風病人的後續治療,復健科提供肢體的復健和語言治療,能夠改善病人的關節靈活度和肌力。中醫阮膺旭醫師則提供中藥調養和針灸治療,針對廖先生易倦怠的問題給予補氣的中藥。在血管阻塞症狀上,使用活血化瘀藥,血液濃稠度高則用躁濕化濁藥,依據病情開出適合病人的專屬處方。針灸則分為頭皮針和體針,頭皮有很多穴位是四肢和軀幹的投射,常用的有百會、足運感區、運動區、感覺區。體針有患側上肢的曲池、支溝、合谷和下肢的血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衝等穴。戒掉菸癮 針久加復健 半年恢復語言與行走能力廖先生戒掉抽菸習慣,由中醫針傷科和復健科聯手協助。大約半年的時間就恢復到能說話表達自己意思,也不用靠助行器走路,心情自然開朗許多。目前國際上已有多篇的期刊證明「針灸」可改善中風的後遺症,當發生中風後要趕快送往醫院作緊急處置,等穩定下來後,要積極的復健和針灸才能掌握治療和復原的黃金期,讓中風對身體的傷害降到最低,平時要注意飲食、多運動、多喝水,才能預防中風的威脅。

非知不可:足底秘密助中風康復?

非知不可:足底秘密助中風康復?#中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風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在台灣是第四大死因。腦中風會造成肢體無力,無法完全自主地控制肢體運動,對於走路功能的喪失造成很大的影響。能夠恢復獨立而自在的走路功能,是中風患者認為最重要的復健項目之一。預防跌倒,訓練站立姿勢平衡足部在人體是最為複雜的結構設計。由於足部需承受身體全身的重量且日常生活多需行走活動,因此足部對於人活動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足部結構不正常、骨頭和肌肉、韌帶間的不平衡,或是部分功能的不正常,都會引起相關的足部症狀。老化經常會伴隨皮膚及壓力感受度的降低,尤其在足底表面,因此容易削弱平衡控制並且增加跌倒或足部不穩定的危險。欲保持穩定的站立平衡,透過足部建立的身體的重心必須被確定在穩定位置。除了神經感受影響之外,老年族群的肌肉相對有較不穩定的趨勢,雖然足弓墊對於扁平足具有減輕足部疼痛與動作控制的效果。一般給予客製化鞋墊,藉由與足底全面接觸,達到減壓及減緩疼痛的作用,但對於平衡的提升,是否能達到促進平衡效益,特別是針對老年族群,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姿勢控制」這個詞彙被廣泛地用於姿勢定向、姿勢穩定與平衡。姿勢的控制(平衡)是一個複雜機制,需要肌肉骨骼系統與神經系統互動合作。肌肉骨骼系統包括:關節活動、脊柱柔軟度、肌肉力量及身體各部位生物力學的結合。神經系統成分包括:動作處理(神經肌肉反應機制);感覺處理(視覺、前庭、本體感覺系統);高階統合處理(預期性和調整性姿勢控制)。(本文摘自/走對路少生病/博思智庫)

輕忽下肢疼痛跛行小心導致急性栓塞!

輕忽下肢疼痛跛行小心導致急性栓塞!#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許多老人家在年紀漸長之後,行動變得緩慢,手腳酸痛,總認為是正常的老化過程,往往延誤了診斷及最佳治療時機。日前一位72歲女性病患因左下肢疼痛,走路出現「間歇性跛行」,至市場買菜短短的路程中需要多次休息,經由週邊血管超音波及動脈攝影檢查後發現,罹患了「週邊動脈阻塞」,接受經皮血管內血管成形術(PTA)及血栓溶解藥物治療,獲得改善。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 易導致急性栓塞、心律不整現代人由於營養過剩、含糖飲料盛行、飲食西化、缺乏運動,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因動脈血管硬化而衍生的健康問題也逐漸增加,而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常導因於動脈粥樣硬化或一些炎性反應過程,導致動脈血管的狹窄或因急性栓子掉落導致的急性栓塞,病患常有心律不整的病史。下肢動脈阻塞心梗、中風機率高,宜及早治療避免憾事單腳突然發生下肢泛白、冰冷疼痛、麻木、脈搏減弱、患肢水腫、毛髮脫落、皮膚潰瘍不易癒合,甚至變紫變黑,甚至有截肢之風險,需與坐骨神經痛作區別。通常下肢動脈阻塞的病患,常合併心臟冠狀動脈、大腦血管及腎動脈的病變,因此罹患心肌梗塞、腦中風及腎病變之可能性相對提高。如能早期診斷治療,便能夠儘量避免併發症及後遺症的發生。目前治療方向有二:1.內科治療:服用阿斯匹靈、控制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禁菸、注意足部的照護,避免傷口的產生。2.手術治療: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已進展為間歇性跛行,休息性疼痛,或傷口癒合不良等嚴重組織缺血的症狀時,就應考慮接受「氣球擴張術」或「動脈繞道手術」的治療。日常預防加強控制體重、多喝水  同時戒菸防動脈硬化日常生活要控制體重、多喝水,每日步行運動:可增加側枝循環的生成,逐漸降低症狀,並接受合適的藥物治療,改善血液粘稠性、降低壞膽固醇脂蛋白(低密度膽固醇脂蛋白,LDL),增加好膽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膽固醇脂蛋白,HDL)、控制血糖於理想範圍、避免脫水,同時最好戒菸(避免二、三手菸)。菸是最大的危險因子,尼古丁會造成動脈硬化,加速血管攣縮,抑制側枝循環的形成。

腳麻只能跛行 腿部中風拖久恐截肢

腳麻只能跛行 腿部中風拖久恐截肢#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俗稱「中風」意即急性動脈阻塞或破裂造成無血流供應組織的疾病,大部分用來意指腦部血管的病變,但其實四肢動脈亦可能發生。中風絕大部分是由於血栓栓塞導致,其中又以動脈硬化引致血管狹窄進而形成血栓最為常見,然而還有一部分的血栓栓塞是因為來自心臟內形成的血塊導致的。腿部動脈血管阻塞 造成痠、麻、痛、無力而跛行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表示,腿部動脈血管阻塞其實是個廣泛且常見的疾病,只是鮮少被注意到。如同知名的廣告的台詞「腳麻是要怎麼走」描述的就是動脈阻塞後跛行的症狀,而跛行的意思就是行走一段距離後腳便會痠、麻、痛、無力、痙攣,這只是腿部或骨盆部動脈阻塞的早期症狀。到更嚴重便會足部皮膚蒼白發紫同時合併持續性疼痛,尤其是氣溫越低症狀越嚴重,然而最嚴重的症狀是慢性傷口潰瘍、嚴重細菌感染及腳趾發黑壞死,一旦到發黑壞死或感染造成敗血症,往往需要截肢才能保住性命。雖然截肢是為了保命,但有研究統計截肢住院期間68天內有18%死亡率,成功出院的一年內也有34%的死亡率,說明下肢的血管阻塞不僅可能造成高死亡率,這樣的疾病也是身體健康的指標,換言之,有這樣的疾病表示其慢性疾病可能控制很差且嚴重影響身體機能。三高、抽菸、年紀、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為風險因子什麼樣的慢性病可能造成腿部動脈血管阻塞?其實就如同其他心血管疾病,典型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煙、年紀、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另外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中,腿部血管阻塞和慢性腎臟病相關性最高,特別是到洗腎程度的病人又會合併血管嚴重的鈣化。腿部血管阻塞也是一個身體健康的指標,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腿部血管阻塞是全身性血管病變的一個分類,一旦腿部血管阻塞,其他部分的血管也很可能有阻塞。例如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進一步造成心肌梗塞及腦部血管阻塞造成腦中風,都可能造成死亡或是嚴重失能的情形。腿部血管的阻塞也可能不是慢性病造成的,像是車禍外傷、下肢或骨盆處的手術或是自體免疫引起的血管炎、抽煙的化學物質阻塞,還有來自他處漂來的血栓所引起的血管栓塞,大部分是因為「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造成左心房有血栓然後引起急性的血管阻塞,而少部分是因為血液本身凝血的問題造成的血栓。一旦有大量急性的血栓栓塞,即使經過緊急去除血栓治療,仍有10至15%機率截肢,30天內死亡或截肢機率也高達15至25%,實在不可輕忽。微創、局部麻醉技術 也被應用於處理腿部血管阻塞隨著醫療進步,微創或局部麻醉的手術方式越來越盛行也越來越進步,利用X光血管攝影及導管方式治療已成為目前處理腿部血管阻塞主要的手術方式,使用局部麻醉且僅有3mm傷口就完成診斷及治療,且大部分的病人在手術隔天即可出院,傷口也僅需換藥3天,相較於開刀手術,對病人、家屬及社會照護等的負擔都少了許多。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黃柏森醫師表示,目前研究顯示用導管治療慢性周邊血管狹窄的再阻塞率相較開刀接血管高,開刀短期暢通成功率接近100%而導管治療平均約8到9成。由於目前從事導管治療腿部血管阻塞的醫師不多,這樣的疾病也不是廣為了解,病人往往都到最嚴重的程度如慢性傷口、壞死或嚴重感染等,才尋求診斷及導管的治療。這種情況下的血管往往都是完全阻塞甚至鈣化嚴重,這對導管治療來說極其困難,所以成功率下降且手術時間會延長許多,即使如此,導管治療腿部血管阻塞還是必須的,因為這往往是挽救病人免於大範圍截肢.保存其行走能力的希望。

中風後未規律服藥 復發致臥床失能

中風後未規律服藥 復發致臥床失能#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資深教授,花大把時間教學、做研究。日積月累的疲勞,加上沒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有一天早上醒來,發覺左半邊肢體不聽使喚,口齒不清,緊急就醫被診斷為急性缺血性中風。但他認為,西藥吃多了會產生副作用且傷身,所以未規律服用藥物,沒想到短時間內再度中風。因第二次的病況比較嚴重,留下了不可恢復的後遺症,結果需要長期臥床,最好的情況也只能輪椅代步,失去了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系系主任陳廷耀指出,上述情況在門診並不少見。有些中風病友雖然是高知識分子,卻不太願意聽從醫師建議,一出現二度、三度中風,情況便急轉直下,生理機能難以恢復,令人惋惜。中風復發 失能、失智風險大增一旦曾經中風過,再次中風的機率就會顯著上升。「當再次中風,症狀往往更嚴重,肢體障礙加重,失能風險也會升高」,根據陳廷耀主任觀察,因中風而住院治療的病友中,約一、兩成的人是二度中風,有人甚至三、四度中風。中風復發會對生活、生理機能造成莫大影響,陳廷耀主任表示,中風病友不只要維持健康飲食、生活習慣、嚴格控制三高指數,更要規律服用藥物。若是缺血性中風,則需要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保持血液循環通暢,以減少中風復發風險。慎選藥物 減少腸胃道出血對於廣大缺血性中風病友,應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中風復發。目前第一線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主,但有些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腸胃道不舒服的副作用,其中嚴重的話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及胃潰瘍。而患者年齡越大,副作用的風險也越高。陳醫師分析,年長者常患有多種疾病,有些人同時服用其他消炎止痛藥,加上腸胃脆弱,服用阿斯匹靈後,腸胃道較容易出血、潰瘍,通常患者會有解黑便、胃痛的情況。當出現上述藥物副作用,除了治療,後續也得考慮改換成副作用較少的抗血小板藥物,在預防中風復發之際,也降低藥物副作用機率。陳醫師強調,中風病友用藥時,一旦出現藥物副作用,建議馬上就醫,千萬不可自行停藥。一定要和醫師討論是否改換藥物,或採行其他解決策略,避免自行停藥而釀成中風復發悲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中風後手痙攣 肉毒桿菌素緩解肌張力

中風後手痙攣 肉毒桿菌素緩解肌張力#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肉毒桿菌素不只能用在美容微整形,也是中風患者的好幫手。注射肉毒桿菌素治療,解決因肌張力太高的疼痛與日常清潔不易的問題,使肌肉達到放鬆的效果。55歲的謝先生為中風患者,一年多前某日突然右手拿不起牙刷,緊接著右腳無力跌倒,家人聞聲趕到只見病患跌坐在地,右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緊急送醫診斷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黃金3小時內施行「靜脈血栓溶解」注射,病患自住院期間開始到出院後,積極接受物理與職能復健,配合中醫針灸,復原到能拿輔具行走。中風病患 每3至4位就有1人肢體痙攣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蔡青芳表示,最讓謝先生困擾的後遺症是右側肢體痙攣,肌肉持續痙攣疼痛,右上臂夾緊困難打開,腋下清潔不易,右肘與右手腕彎曲緊繃,每當復健伸展時就疼痛不已,甚至右手握拳打不開,連剪指甲都困難。若持續生長的指甲嵌入手掌,可能造成感染發炎。因此接受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調解神經與肌肉傳遞,改善肌張力過強,緩解肢體痙攣,配合規則物理與職能復健,及規律的中醫針灸,三合一治療下,提高復原成效。蔡青芳醫師說明,常見的腦部或脊髓系統損傷,如梗塞型腦中風、出血型腦中風、頭部外傷、腦性麻痺、脊髓損傷等,損傷後肢體張力增強,肌肉緊繃僵硬,持續過久造成肌肉纖維化、肌腱短縮,甚至關節變形、伸展困難,這種現象稱為「痙攣」。除了局部疼痛,也造成復健困難,攣縮處不易清潔,影響生活品質。根據醫學文獻統計,中風後肢體痙攣比例約佔25%至30%。中樞神經若嚴重受損,肢體痙攣現象甚至可能在中風後1至2週就出現。健保有條件給付 每年3次注射肉毒桿菌素口服抗痙攣藥物雖可緩解,但有嗜睡虛弱等全身性副作用。蔡青芳醫師表示,目前年滿20歲以上,中風後經復健、輔具或藥物治療6個月以上,肢體痙攣影響日常生活,痙攣程度符合MAS 2或3級,排除臥床與手臂關節活動度已固定無法伸展。經區域級以上醫院神經內科與復健專科醫師診斷,健保局審查核准後,健保可每年給付最多注射3次。一般而言,肉毒桿菌素注射藥效可維持 3至6個月,重症肌無力患者,懷孕或哺乳婦女不可接受注射。

中風把握復健黃金期!在家也能做3招

中風把握復健黃金期!在家也能做3招#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資深音樂人袁惟仁及前行政院長陳先後傳出腦中風。隨著天氣忽冷忽熱氣溫變化大,除了要當心別中風之外,一旦不幸中風,專家提醒,生命徵象穩定後儘早開始復健治療,把握這原則,不僅可以避免臥床,且有高達7到8成的人可以恢復行走能力,回到原來生活,不讓中風拖垮一家人。中風後6個月內為復健黃金期 恢復能力最快56歲的陳先生半年前因突然半邊肢體無力送醫,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並有右半側偏癱的後遺症,生命徵象穩定後馬上前往接受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表示,陳先生原本無法自己轉位下床,也沒法從輪椅上站起來,經接受翻身、轉位及坐到站等練習,6個月後漸漸能在不需家人輔助下,自行完成一些日常生活活動。活力得中山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徐佩萱表示,中風復健很重要,只要能越早開始復健,就越能達到較好的恢復。通常中風後的6個月內為復健黃金期,恢復運動能力最快,偏重於讓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功能為主,包括翻身、床上坐起、床上移位到輪椅、行走及上下樓梯等。復健同時也能防止關節僵硬、孿縮及褥瘡。除了醫院復健 還可做3招居家復健徐佩萱物理治療師提醒,復健期當中,除了患者意志力和心情調適,還需要家人的幫助。因為中風患者通常有半側偏癱,常會忘記使用患側,家屬一定要常在患側,和病人溝通互動。除了醫療機構的復健治療外,徐佩萱物理治療師並提供3招自己在家可常做的復健運動,可早、中、晚做3遍,每一遍10下,恢復原來的生活:1) 拱橋運動/採屈膝仰臥,抬高骨盆離開床墊,維持5至10秒,放下休息數秒。可誘發步態站立時所需的骨盆運動,並達到下背與髖部伸展的肌力訓練,也有助於床上活動、使用便盆、減壓、下肢穿衣及從坐姿到站姿的練習。2) 好手帶壞手運動/採坐姿,雙手交叉,好手帶壞手高舉至頭部再慢慢放下。可增加肩關節活動,避免孿縮。3) 推毛巾運動/坐在桌前,雙手互握置於毛巾上,盡量向前推出。可促進上肢肩胛活動、手肘伸直及髖關節屈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