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牙齦紅腫、流血 當心牙周病傷腦部

牙齦紅腫、流血 當心牙周病傷腦部#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的牙齦又流血了?」「可能是火氣大,喝點青草茶、苦茶或綠豆湯降降火氣好了!」據衛生福利部委託牙醫師公會進行的最新調查發現,有高達八成的民眾有牙周病,其中牙齦紅腫、流血都是牙周病前兆。但是有72%的民眾,卻認為這些是因為睡眠不足,還有五成四的民眾以為,這只是吃了油炸等上火食物引起火氣大罷了。三軍總醫院牙周病科主任黃仁勇提醒,大家都以為牙齒不過是「口腔疾病」但其實,現在已經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牙周病可能是「牽一『齒』而動全身」的大問題。「身體每個部位都要好好照顧,否則可能引發連鎖效應!」黃仁勇說,多數人都以為牙周病只是單純口腔的疾病,即使有牙齦流血、牙齦紅腫,甚至是蛀牙等等現象,往往因為怕看牙而忍住不治療,卻反而造成全身性的問題。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 你的牙齒顧好了嗎?研究發現,現代人最害怕的「失智症」可能與牙周病有關。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比健康人提早二十年掉牙,原生齒只有一般人的三分之一。兩年前臺灣高雄醫學大學發表的研究也指出,牙周病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較無牙周病者高出七成。 是牙周病引起失智症?還是失智症患者不會照顧牙齒而使牙周病更惡化?黃仁勇說,目前的研究都是從醫療回顧或是健保資料庫發現它們的相關性,還不清楚二者的因果關係。但是根據之前研究發現,牙周病和心血管疾病確實有關。因為當牙周病的細菌,和發炎物質在血液中循環時,不只心臟病致死率是一般人兩倍,中風機率也是一般人的三倍!過去不認為牙周病的細菌和發炎物質會影響腦部,甚至造成失智。但現在顯示,牙周病的確有可能隨血液循環而傷害腦細胞。為什麼牙齒不好,會讓失智惡化?除此以外,牙周病患者容易掉牙,牙齦脆弱咀嚼易引起疼痛,所以許多老人家常因「牙口不好吃不下飯。」黃仁勇提醒,營養也和智能有很大的關係。現在也有新的研究發現,牙周病可能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腸胃不好影響營養吸收,可能使失智更惡化。「身體每個部位都要好好照顧,否則可能引發連鎖效應!」黃仁勇說,多數人都以為牙周病只是單純口腔的疾病,即使有牙齦流血、牙齦紅腫,甚至是蛀牙等等現象,往往因為怕看牙而忍住不治療,卻反而造成全身性的問題。目前發現和牙周病有關的疾病,不只有失智症,以及前面所提到的心血管疾病、中風等風險。牙周病還可能使關節炎惡化,甚至引起肺炎。在許多養護機構中都發現,使用呼吸器的病患如果有牙周病口腔沒有照顧好,細菌可能吸入深部肺部引起肺炎。那要如何保護牙周呢?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保護牙周健康的牙膏或是清潔產品,但如果已經有牙周病,一定要進行治療。筆者曾有位長官,有天發現牙齒會動搖,一天早上起床,居然一排牙齒都掉光!黃勇仁建議,一旦發現牙周有狀況,即使症狀輕微都要趕快就醫治療。輕微的牙周病治,只要清除牙齒、牙齦的菌斑、牙結石等……若到很嚴重,牙齒鬆動了才就醫,可能就要拔牙、切除生病的牙齦、重建牙齦以便裝上假牙,治療過程相對複雜,更要耗時數個月到一年左右才能治好。(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心房顫動幾乎無症狀 中風率卻高5倍

心房顫動幾乎無症狀 中風率卻高5倍#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2歲的陳爺爺除了高血壓、糖尿病,也是心房顫動患者,5年來皆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去年底,陳爺爺外出運動時不慎跌倒,頭部撞擊地面,意識不清。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持續出血,還好陳爺爺服用的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能快速恢復凝血功能。投以反轉劑10分鐘後抽血確認凝血功能恢復正常,便進行手術將血塊移除。心房顫動可能形成血栓 增加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明,全台約2%民眾患心房顫動,且心房顫動的比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65歲以上約5%,80歲以上高達10%。心房顫動依發生頻率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3類,無論是哪一類,患者心跳頻率異常、不規則,可能形成血栓,血栓剝落順著血液流至腦部造成阻塞,就可能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比同年齡正常人死亡率高2倍、中風率高5倍,且心臟衰竭、失智以及住院率等也高出許多,但高達75%的患者卻幾乎沒有症狀,察覺不易。民眾可透過每日測量血壓與心跳檢測,若手邊僅有血壓機,則可透過短時間內測量3次血壓,如果血壓數值差異超過10以上,合併平時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時,應盡速諮詢心臟科醫師,切勿忽視罹患心房顫動的可能性。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減少出血風險 專一反轉劑預做準備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適吉表示,過去為了預防中風,多採用傳統藥物華法林,但出血風險較高、濃度控制不易、和食物藥物交互作用多,且若需要恢復凝血功能則需注射維他命K、或輸血漿,恢復時間長。現在多改以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比華法林減少了43%大出血及68%腦出血的風險,對亞洲患者而言相對安全。透過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守護心臟,減緩不適症狀及預防中風,並妥善評估用藥風險規劃。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同時,應同步考量於意外發生時,是否有專一反轉劑可作為守備。專一反轉劑通過健保給付 嘉惠意外需手術的患者專一反轉劑於2017年上市,然而過去有患者因經濟壓力因素無法透過反轉劑守備,或所服用的新型口服藥物無法對應專一反轉劑而喪失寶貴生命。所幸今年5月1日專一反轉劑通過健保給付,嘉惠危急時刻(如發生意外需手術)的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因有專一反轉劑,投藥後可以立即恢復凝血功能,降低患者意外失血死亡的風險,儼然成為心房顫動患者最關鍵的守備用藥。蔡適吉醫師提醒,危險與意外暗藏於日常生活中,應注重疾病風險管理詢問,當意外發生時,才能讓生活能多一層守備之力!

「通血路」藥別共享 副作用恐出血

「通血路」藥別共享 副作用恐出血#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爺爺小中風治療後,神經科醫師開給他俗稱「通血管」的藥物,過程中陳爺爺不斷詢問藥物的使用目的及成效,也疑問於為什麼這個藥需要一輩子一直吃?「通血管」的藥物這麼好,是不是可以當成保健藥品與家人一起服用?中風過的病人 一輩子都需要服「通血路」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陳郁欣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口語俗稱的「通血路」藥物,其實就是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劑,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伯基、阿斯匹靈、保栓通、普栓達、可邁丁、艾利克等藥品。神經科醫師一般開這類藥品的適應症是給曾經有缺血性腦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的病人。此外,心律不整的病人若是算出風險指數過高或是無症狀頸動脈直徑狹窄,也可能需要服用這種藥物。基本上中風過的病人,需要一輩子都服藥,至於服用的藥物種類,會視病人缺血性中風與有無心律不整等其他疾病,依醫師專業考量有不同的處方調整與藥物選擇。抗凝血藥物副作用易出血 不可與人共享藥物陳郁欣醫師說明,使用藥物是為了預防發生下一次中風,病人需要遵循醫師囑咐的劑量、頻率服藥,這樣醫師才能於每次回診追蹤時準確掌握藥物與病況的變化,並適時調整藥物。但病人若誤以為「通血路」的藥很好而「呷好到相報」或擅自調藥,自己當醫師或與家人朋友一起當成保健藥品服用,萬萬不可。所有藥物除了適應症外,也有副作用。抗凝血藥物的作用雖「通血路」,但是副作用是容易出血,例如牙齦、腸胃道、泌尿道,甚至大腦都有可能,服用藥物的病人需留意出血的副作用,並在回診時與醫師討論,必要時醫師會搭配其他藥物避免副作用。治療時是取其對疾病的效益大於副作用,一般民眾若使用不慎對健康會有重大危害,千萬不可與人共享藥物。

8旬老翁這2藥併用 竟致胃部大出血

8旬老翁這2藥併用 竟致胃部大出血#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0歲老翁因為是中風高風險群,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來避免中風,他也一直有消化道問題,消化功能不是很好。前陣子,老翁突然膝蓋疼痛,需要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舒緩膝蓋不適,沒想到阿斯匹靈與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併用,竟引發胃部大出血,家人趕快陪他急診,緊急接受照胃鏡、輸血治療,好不容易轉危為安。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主治醫師林浚仁指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病友與抽菸族群等,都是中風高風險族群。國際一項大型研究也發現,亞太地區前十大中風危險因子中,高血壓、肥胖、飲食太鹹與不運動等,也和血壓問題息息相關,因此對於中風高風險族群,控制三高、戒菸是預防中風的重要關鍵。曾中風族群規律用藥 才能避免二度中風除了三高、抽菸族群,過去曾有中風病史及心房顫動患者等,再次中風發生機率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如果過去曾發生缺血性中風,就得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幫助預防再次中風;若是心房顫動患者,則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降低中風的發生率。以過去曾發生缺血性中風的患者來說,規律服用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有助血液循環保持通暢,減少再次中風風險。不過,有些患者長時間服用阿斯匹靈,卻產生胃潰瘍、胃出血、腸胃不適等副作用,特別是原本胃就不好與年長患者,更容易產生副作用,患者若同時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胃潰瘍、胃出血很可能加劇,甚至需要急診。上述80歲老翁就是典型病例,此時就得考慮先停藥,等情況穩定,再改換其他新型、較不傷胃,且出血風險較小的抗血小板藥物,這樣中風風險才不會暴增。出現藥物副作用 一定要盡早與醫師溝通、討論林浚仁醫師提醒,無論天氣寒冷、炎熱,都要記得補充水分,水分攝取不足,中風風險也會上升,而戒菸更是重要。此外,許多再次中風高風險族群以為光靠調整飲食習慣、多運動,就能避免中風,事實上,高風險族群必須規律用藥,才能真正預防中風再發生,若出現藥物副作用,千萬別擅自停藥,一定要與醫師討論。如果出現一隻眼睛看東西突然黑黑的、矇矇的,或半邊肢體無力、臉部不協調、說話困難等疑似中風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爭取黃金救援時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8旬老翁反覆中風 心房顫動在作怪

8旬老翁反覆中風 心房顫動在作怪#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一冷,早晚溫差過大,對於心房顫動患者可是一大考驗,稍有不慎,就可能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有位八十歲的趙爺爺已經中風好幾次,所幸都是小中風,經家人緊急送醫急救,並未造成肢體殘障;在醫師詳細檢查下,找到病因,原來他罹患心房顫動,心臟亂放電,心跳速度忽快忽慢,成為腦中風、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9成65歲以上台灣老人心房顫動不自知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說,心房顫動在亞洲各地的盛行率逐年攀升,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心房顫動最可怕的併發症是缺血性腦中風。研究證實,心房顫動患者罹患缺血性中風機率為正常人的三至五倍,死亡率為一般人的二倍,但因症狀不明顯,以致患者較難確診,疏於治療。根據2017「台灣萬人心房顫動藥局篩檢活動」初步數據顯示,近九成65歲以上患有心房顫動的老年人卻不自知。而國內調查也發現,超過七成五的心房顫動患者因沒有症狀,以致出現致命危機時,才被確診出來。趙子凡指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較高,而隨著年齡增長,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三高疾病,罹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65歲以上老人應主動做心房顫動篩檢趙子凡提醒,已經確診心房顫動的民眾,務必在醫師評估後,配合醫囑,持續用藥,切勿自行停藥。至於一般民眾,如果是年齡超過六十五歲,應該主動接受篩檢,因為有七成五的心房顫動患者無症狀,可以經由心電圖、監測心房顫動的血壓計,來了解自身狀況,多一項檢查、多一道把關,如果能夠提早確診,持續用藥,就能減少腦中風等悲劇,降低健保花費及社會資源。(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針灸加西藥治療 降61%中風復發率

針灸加西藥治療 降61%中風復發率#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每年約有1萬7千人會因為中風而導致日常生活失能,是成人身障的第一要因。中風在急性發病期後,於慢性期所留下的後遺症,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中風患者在急性期過後,都會有一些後遺症,例如半身不遂症。研究顯示,不論在中風急性期或緩解期,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高患者的療效與生活品質,愈早接受治療,療效愈佳。針灸刺激患側、舒緩健側痠痛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建閔表示,除了復健外,可透過針灸的補瀉手法,並輔以藥物、艾灸以調整全身氣血平衡,讓後遺症能早日減少或緩解。針刺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幫助恢復或重建。對於患側廢用性萎縮有增進刺激的作用,對於健側因長期代償而造成的痠痛亦有減緩作用。利用針灸、復健將有助於腦組織及肢體功能的恢復。陳建閔醫師說明,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接受針灸的中風患者,可降低5成再次中風風險;接受西藥治療者,可減少5成8再次中風風險;而接受針灸及西藥合併治療,則可減少6成1再次中風風險,接受針灸治療療程次數愈多,發生再次中風的風險愈低,尤其以年輕及女性中風患者成效最好。中風失能率高 持續針灸、復健成關鍵陳建閔醫師提醒除了針灸治療,不論是中風後緩解期或預防中風,均可依其體質予以藥物治療或保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為中風危險因子,平時杜絕油膩、高鹽分飲食,還有控制體重及戒菸。一般人突然中風,通常會沮喪、對外界冷漠逃避。此時患者最需要旁人的善意與愛心對待,慢慢適應生心理上的困擾。對於半身不遂或癱瘓的病人,除須經常變換體位、按摩患肢,平時亦應多注意保暖,並鼓勵病人多作活動,以促進氣血循環,防止肌肉萎縮、關節變形。讓病患對日常復健充滿信心,早日恢復正常獨立生活。中風失能率高、復發率高、併發症多,患者持續受針灸與復健治療,並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自努力肢體功能鍛煉是促進肢體機能恢復的不二法門。

避免血壓變化大 這2時段應減外出

避免血壓變化大 這2時段應減外出#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來天氣多變化,如果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症狀,應該要儘速就醫接受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定期檢查血壓,控制脂肪及鹽分的攝取量、戒菸、少喝酒、控制體重及適量運動等,並注意腰圍變化,男生不超過32吋(90公分)、女生不超過31吋(80公分)。清晨5至6時、晚上8到9時血壓易變化長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添加衣服,尤其是清晨5到6時以及晚上8到9時,這2個時間氣溫低,容易導致血管收縮,使血壓變化,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要注意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壓升高,誘發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提醒民眾天氣已入冬,溫度下降,要關心家中長輩,罹患慢性病民眾更要加強保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林俊立表示,應注意室內外冷熱溫差,加強保暖,以及保持規律運動習慣。避免於寒流時於戶外運動,也別忘了運動前先暖身,運動時若胸口悶痛、冒冷汗,極可能是心血管問題,應儘速就醫。掌握中風徵兆 「臨微不亂」4口訣速送醫冬季吃鍋物時,少吃高鹽的醬料。如想要小酌暖身,應注意每日酒精建議攝取量,男性30 克以下,女性 20 克以下。提醒三高與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定時測量血壓,避免熬夜,保持6小時以上充足睡眠。若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立即就醫:1)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很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治療。有冠狀動脈疾病史者,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緊急救護。2)中風徵兆/「臨、微、不、亂」4大口訣,「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協助民眾及時評估腦中風徵兆、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遠離腦中風失能及死亡風險。

視線有黑影 婦開車險撞人才知眼中風

視線有黑影 婦開車險撞人才知眼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高不控制除了中風之外,也有可能導致視網膜靜脈阻塞,就是俗稱的眼中風。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婦人,平時並未吃藥控制血壓、飲食不忌口,出現右眼視力模糊的況狀,她一開始還以為自己老花眼,直到開車差點撞到行人,才發現右眼下方出現黑影遮蔽視線。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提醒,若發現看到黑影、畫面空缺等疑似眼中風的情形,應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預後效果佳。無視高血壓 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視力模糊不少人退休後就開始過著遊山玩水的生活,發展自己的興趣,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婦人熱愛手工藝,也時常開車出遊,視雙眼為第二生命。但她未按時服用降高血壓藥物,飲食葷素不忌,導致微血管壓力升高、循環不良,出現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症狀。婦人右眼視力模糊,卻以為自己是老花,直到自己開車差點撞到人,才發現原來右眼角下方已有黑影遮住視線,趕緊就醫求助。眼中風導致黃斑部水腫 嚴重恐視力下降負責收治婦人的的陳珊霓主任指出,婦人出現視力模糊的情形已經1個月,經過OCT(光學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婦人出現嚴重的黃斑部水腫,黃斑部厚度是正常人的2倍,確診為「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BRVO)」。陳珊霓主任解釋,分支視網膜靜脈會造成黃斑部水腫,導致視力下降,由於無痛感,僅出現視力空缺、模糊或看東西扭曲的情形,常讓患者輕忽,延誤治療而導致視力下降。眼內注射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治療陳珊霓主任表示,過去會以雷射、類固醇治療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但治療副作用多,恐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讓不少醫師裹足不前。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Anti-VEGF)新藥出現,能抑制不正常新生血管的生長、減少視網膜積液滲漏,大幅提升治療成效。患者往往透過眼內注射的方式治療,症狀就能得到改善,且此要經申請通過後可獲健保給付,無疑減輕患者一大負擔。眼中風非三高患者專利陳珊霓主任指出,三高患者並不只是會導致動脈硬化、微血管病變,年齡增長、抽菸、過度飲酒,都可能導致血管阻塞,甚至會引起眼中風。民眾除了平時控制三高外,飲食也應遵循少油、少鹽、多蔬果的原則;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才能守護靈魂之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