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中風病友注意!恐好發「肩手症候群」

中風病友注意!恐好發「肩手症候群」#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5歲女性,4個月前因中風導致左側肢體無力,持續復健治療時發現左側手部及肩膀疼痛不適,且末梢腫脹膚色改變無法活動。回診時醫師表示可能是好發於中風病患患側的肩手症候群,給予短暫抗發炎藥物及類固醇治療,並提供物理治療1星期後病狀改善。停止藥物治療,但持續進行物理治療,避免復發。肩手症候群發生機轉和病程不明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專科護理師黃薏謙說明,肩手症候群又稱為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發生機轉和病程不明的疼痛症候群。臨床表現包括慢性疼痛、灼熱感、痛覺過敏、伴隨感覺、運動、自主神經等障礙。雙側皮膚溫度會呈現差異,患側肢體腫脹、皮膚變薄且發亮。臨床需要和蜂窩性組織炎、皮膚感染或深層靜脈栓塞等作區別,也可以利用核醫攝影幫助診斷。保守療法可以物理治療等方法 緩解症狀複雜性局部疼痛的保守療法,症狀出現早期以物理、職能治療,輔以藥物治療為主。施行保守療法目的,除了改善病人症狀,提升生活品質,最重要的是介入的時間點,越早介入,越能緩解症狀。物理及職能治療包括藉由輕輕摩擦或按摩患肢,達到減敏效果;抬高、按摩及壓迫患肢,減少水腫,必要時加上副木輔助;為了預防關節攣縮,被動關節運動也必須視情況及早施行;另外,一些物理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疼痛。針灸亦可達到止痛效果黃薏謙專科護理師表示,除此之外,亦可對病人施行針灸,達到止痛效果。當保守療法無法緩解症狀時,則考慮採取介入性療法來處理,一般需要轉介到醫學中心接受神經阻斷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對付複雜性局部疼痛的最好方式,愈早介入治療,越能避免惡性循環,呼籲民眾及早至醫院求治以及治療。

中風後憂鬱症危機 5年內死亡機率高

中風後憂鬱症危機 5年內死亡機率高#中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六十二歲的陳太太在兩年前因左腦發生「缺血性腦中風」,導致右側肢體無力,並罹患失語症。但她積極地做復健,右側肢體的力量恢復情況良好,漸漸地,她能夠自行活動,語言能力也明顯進步了。只是她因為講話速度變慢了,有些字眼想不起來,需要人提醒,因此,常常不肯參加親友們的聚會。心理上,也會有中風的後遺症不過,親友們一開始對於她婉拒邀約的事不以為意,因為她原本是個活潑、外向的人,雖然曾經中風,可是大家認為既然她幾乎完全康復了,假以時日,她應該會慢慢走出來,回到像從前一樣積極、活躍地過日子。然而,陳太太變得愈來愈自我封閉:以前喜歡的電視節目,現在都不看了;食欲差,睡不好,而且變得沒有自信,不敢獨自走出家門,甚至出現「想死」的念頭!到了這個地步,家人們才警覺到她可能患了憂鬱症,趕緊帶她看精神科門診。不能小看的「中風後憂鬱症」中風的症狀視腦部受損的部位和面積大小而異,嚴重者會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有生命危險;輕者則有偏癱、失語和行動不便等神經障礙。雖然有少數人能完全康復,不過,大部分的病患或多或少都會留下後遺症。因此在中風的急性期,著重在搶救生命,減少腦部受損情況,並預防再度中風;之後的復健,則著力於肢體康復和語言治療。然而,中風患者的心理層面卻常被忽略,例如憂鬱症。雖然在臨床上不太被注意,但有關「中風後憂鬱症」(poststroke depression)的研究其實非常多:大約有三成的中風病人會出現憂鬱症狀,在中風後三個月左右最容易發生,甚至會罹患重鬱症,並且演變成反覆發作的慢性病。而這些在中風後約三個月出現憂鬱症的患者,產生神經障礙的情況較嚴重,常常無法回歸工作軌道,生活品質也較差,在往後五年內的死亡率更是比較高。研究並顯示,中風後,因神經障礙的症狀嚴重、生活無法自理、經濟條件差,以及社會支持網薄弱,比如缺少家人的支持等因素,較易誘發患者得中風後憂鬱症;若之前就得過憂鬱症、中風或其他慢性病,也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年紀大了,本來就有可能罹患老年憂鬱症,中風後更容易產生憂鬱症;原本活力充沛的年輕人突然偏癱或行動不便,打擊太大,也可能出現憂鬱症。所以年齡不是主要的因素,而男性和女性罹患中風後憂鬱症的比例,也沒有明顯的差別。關於抗憂鬱症藥物的研究既然有高達三成的中風病人會發生憂鬱症,又無法精準預測誰會得憂鬱症,那麼在病人中風後就開給他抗憂鬱症藥物,是不是就能預防憂鬱症的發生呢?有一篇發表於二○一三年的論文,透過對八個小規模臨床試驗作統合分析,共有七百七十六位無憂鬱症的中風患者,結果發現:中風之後,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三個月到一年後,憂鬱症的發生率比服用安慰劑者低,顯示抗憂鬱症藥物有可能預防中風後憂鬱症的發生。另外,也有許多小規模的臨床藥物試驗顯示,要治療中風後憂鬱症,除了由心理治療著手之外,抗憂鬱症藥物的療效也明顯比安慰劑佳,大約八成病人有進步。抗憂鬱症藥物最常見的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但因抗憂鬱症藥物仍有副作用,在臨床上要用來預防或治療中風後憂鬱症,必須先經過審慎評估,目前並非常規的治療方式。最佳的治療是「預防」其實,最好的治療當然是「預防」。要預防中風後憂鬱症發生,除了病人自己要積極地接受治療、配合做復健,家人支持與親朋好友的鼓勵也很重要,協助中風者做好自我調適、心理建設,以及嶄新的生活規劃,就有可能隨著復原情況進步,遠離憂鬱。陳女士中風之後的復原良好,過去沒有憂鬱症病史,社交支持網也完整,卻仍然發生憂鬱症,原因令人百思不解。但試想:一個原本行動自如的人突然中風了!衝擊之大,難免會引發焦慮和憂慮。如果患者中風後過了三個月,情緒仍然低落,且食欲差,變得對原有的嗜好沒興趣,老覺得疲累而提不起精神,睡眠品質差或白天嗜睡,自覺一無是處,甚至出現了想死的念頭,就要思考是否罹患了中風後憂鬱症,要盡快陪伴患者去看醫生。因此,家人與醫護人員的觀察和警覺性非常重要。(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面癱是中風?從症狀分辨顏面神經麻痺

面癱是中風?從症狀分辨顏面神經麻痺#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季節交替之際,感冒早上起床後一邊的臉不能動,眼睛閉不起來,嘴巴也不能動,一直流口水,是不是中風了?其實這是顏面神經麻痺,是一種急性的神經發炎疾病。中風通常合併同側手、腳的癱瘓 甚至意識改變發炎的神經是支配臉部表情的顏面神經,症狀表現會出現臉部單側抬頭紋減少、眼瞼閉合不全、法令紋減少、嘴角歪斜等為主的症狀,甚至有可能伴隨味覺、聽覺、淚水異常及耳後疼痛感。有些患者會誤以為是中風,分辨方式為中風通常會合併同側手、腳的癱瘓,甚至是意識改變,與只有單側臉部麻痺的顏面神經麻痺不同。衛福部桃園醫院中醫科醫師廖述禮說明,顏面神經麻痺可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中樞型常見於中風、腦部外傷、腦部腫瘤等腦部疾病;周邊型則常見於病毒感染,其中最常見的是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約80%患者可在發病後3個月恢復。按摩臉部4要點 刺激穴位助恢復治療上,除了西醫常規治療外,中醫針灸治療也有顯著效果。籍由針刺的刺激,急性期可以減緩神經發炎及顏面部脹痛、不適;恢復期則可幫助臉部神經、肌肉功能恢復。儘早介入治療,縮短恢復時間及減少後遺症發生。廖述禮醫師表示,希望有面癱問題的患者治療後,都可以早日擺脫口眼歪斜的困擾。也可以配合臉部按摩幫助恢復面部肌肉動作,藉由面部穴位刺激來達到治療效果。以食指及中指指腹,操作方式如下:1)由眉頭沿眼眶上緣向外推到眼尾,再由眉頭沿眼眶下緣向外推到眼尾。可刺激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穴、四白穴。2)由鼻翼外側沿顴骨下緣順推至耳前。可刺激迎香穴、顴髎穴、下關穴、聽會穴。3)由唇上下緣外推至嘴角,再向外至耳朵下緣。可刺激水溝穴、口禾髎穴、地倉穴、頰車穴。4)每個動作可重複操作3-5次,每日做2-3次。

腦部受損難再生 中風就醫分秒皆關鍵

腦部受損難再生 中風就醫分秒皆關鍵#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體或走路不平衡、視力模糊或複視、臉不對稱(嘴角歪斜)、手臂無法完全舉高、口齒不清表達困難,有這些症狀恐怕是腦中風,請盡速就醫!腦部受損難再生 腦中風名列前5大死因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醫師方楨文表示,中風有缺血與出血2種,缺血性腦中風在台灣佔大宗,是指人的血管中因為各種原因出現血栓,阻塞腦部的血流,腦細胞得不到血液氧氣而壞死。腦部有各項身體功能的指揮中樞,一旦受損難以再生,腦中風因此長期名列國人前5大死因之一。即使保存性命,也常遺留各項長期功能缺損,對日常生活功能影響很大。這些輕重、長短不一的後遺症,常常耗費很多金錢、時間、人力才有機會彌補,間接對於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每延遲1分鐘打通血管 近2百萬個腦細胞受損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任饒敦表示,腦中風是血管堵塞,希望能盡快將血管打通,恢復血流。最常用的方法是從血管裡施打血栓溶解劑,然而這是一把兩面刃。如果中風症狀出現後3小時內給予,有機會可以打通血管,且出血的機率不高,但如果超過3小時,出血機率就會大幅增加。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微細管路深入腦血管取出血栓,雖然可以拉長診治時間,但研究指出,每延遲1分鐘,就有近2百萬個腦細胞受損。腦中風黃金就醫時間 每分鐘都很重要腦中風的治療好壞,在發生後幾小時內就大致底定,而這每分鐘都很重要。如果要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就要讓所有適合患者在最短時間內治療。這樣的理想需要患者、119系統、醫療院所接力合作,環環相扣。首先患者需要能夠察覺腦中風可能症狀,並清楚中風快速處理的觀念,盡速前往醫療院所的急診尋求協助。如果懷著等一下看看會不會比較好的心思,很可能延誤病情,錯過分秒必爭的寶貴治療時間。119系統可以擔任中繼站,初步判別是否為腦中風,並了解鄰近急救責任醫院的位置遠近與治療量能,好讓患者盡速抵達適當的醫院接受治療。醫療院所擔任主要的治療角色,必須結合各個相關專長科別,建立快速反應流程,加速治療進行。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劉宏輝副院長表示,動脈取栓術逐漸普及,腦中風治療從黃金3小時進步到黃金6小時或黃金24小時,呼籲民眾更加注意腦中風症狀,並提高警覺,第一時間處理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大腦,將中風傷害減到最低。

心悸當習慣 血栓成中風不定時炸彈

心悸當習慣 血栓成中風不定時炸彈#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76歲的李爺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平時經常出現心悸的症狀,但由於早已習慣而延誤就醫,直到近期回診時再次心悸發作,醫師立刻為他安排24小時的心電圖,結果發現,一天當中居然有高達七成的時間,心跳都是不規律的,透過心臟超音波更顯示,左心耳內已出現血栓;所幸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一個月後,左心耳內已無血栓現象,目前仍持續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血栓與中風的發生。心房顫動患者75%沒症狀!恐因習慣成自然收治該名病例的汐止國泰醫院心臟內科葉勳龍醫師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常見的症狀包含心悸、暈眩、胸悶,但卻有高達75%的心房顫動患者是完全沒有症狀的;然而,嚴格來說,並非無症狀表現,而是患者已習慣因心房顫動所引起的不適,因此忽略治療的重要性。忽略心房顫動 腦中風發生率高5倍!葉勳龍醫師說明,心臟跳動需仰賴體內電氣傳導,但若心房內電氣傳導不規則,使心跳紊亂,便是心房顫動。當心房顫動引發亂流,可能會形成血栓,若血栓順著血液流向左心室通往大腦時,就可能會引發腦中風,也因此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發生率高出常人5倍;因此,可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來預防中風。心房顫動患者的專一守備之力 反轉劑可恢復凝血功能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顧名思義就是對抗血液凝結,當血液不易凝結,便不易產生血栓,藉此預防中風發生;但患者面臨意外時,卻可能因抗凝血功能導致血流不止而失去寶貴性命!所幸,目前已有健保給付通過的專一反轉劑,能短時間內與抗凝血劑中和,即刻恢復凝血功能,讓患者能在與時間賽跑的狀況下,以最快的速度接續下一步緊急治療,成為危及時刻的最佳守備之力。預防心房顫動 每天測量脈搏與血壓最後,葉勳龍醫師提醒,預防心房顫動可透過定期量血壓及心跳,並觀察每一次的心跳是否規律,同時控制三高、戒菸、少喝酒、維持正常作息等,冬天則要注意保暖,上班族則要避免過勞,因為腎上腺素分泌也可能促使心房顫動發生,預防心房顫動與中風從日常做起,但倘若出現不適症狀時,務必要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脾氣大又急躁 當心高血壓、中風上身

脾氣大又急躁 當心高血壓、中風上身#中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有位年約五十歲的未婚女性,因為突然的中風,在親人的建議下來到我的診間。她的親人告訴我,她獨自經營一家五金行,脾氣不是很好。讓我覺得訝異的是,她沒有任何高血壓病史;在一般人的認知中,中風的人通常有高血壓病史,並且長期服藥。「妳是不是個性很急的人,連稍微等一下都不行?」遇到這類病人,我都會這樣問他們,「是不是常發脾氣,且樣樣事情都要別人聽妳的,當別人不聽的時候,妳就會生氣?」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肯定的,因為很多高血壓、中風的人,都有一種性格形態個性急,而且很容易發脾氣。人有所謂的自律神經,它會影響整個心血管系統,又分為長期因素和短期因素。所謂長期因素,醫學界的說法為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血壓、動脈硬化及血管阻塞等;但身心靈的原因並非如此簡單,而是一個人生命愈接近中老年的時候,快樂因子愈少,愈缺乏彈性的狀況。人的頭腦變得固執的同時 血管就會開始硬化我常講,一個人的思考如果缺乏彈性,每天的生活沒變化,起床、工作、吃飯、睡覺,都是一板一眼,毫無變化,代表這個人沒有成長,且有固執的一面。人的頭腦變得固執的同時,血管就會開始硬化。因為血管的彈性,代表一個人生命的彈力。彈力就像一顆充氣飽滿的球,丟下去,可以彈起來。一個生命沒有彈性的人,做事就不會變通,他人不照自己的意思就生起氣來;個性急躁,任何事要馬上處理,也容易造成自律神經的亢奮,因而失眠,心血管也容易出問題。尤其年紀愈大,固執和執著面愈容易顯現出來。而心血管疾病在於整套系統出了問題,若只想靠血管繞道手術或放支架解決,是行不通的。就像冠狀動脈手術,它是一種心臟血管繞道的手術,這條血管不通,就把另外一條接過來,像替代道路一樣。我們都知道,開闢再多的道路,若沒有解決塞車的根本問題,交通依然無法改善。而我們所學的身心靈概念,就是讓整個系統脫胎換骨。透過修持和心念的改變 肉體會跟著變化有時候,長期因素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包括動脈硬化,即動脈管壁的狹窄硬化。血管的彈性問題,用橡皮筋來比喻最貼切:橡皮筋放太久會彈性疲乏,一拉就斷,新的橡皮筋怎麼拉都很有彈性;花園裡的橡膠水管若長期曝曬在太陽下,也會變得脆硬,容易因外力裂開。我們的血管也是同樣狀況。但是人的血管不是水管,人動脈的管壁不是橡皮筋,意思就是說,它是可改變的,並不會因年紀愈大,血管一定會脆硬,失去彈性。這就是身心靈很重要的觀念,透過修持和整個心念的改變,我們的肉體會跟著變化,甚至到八、九十歲,血管仍能和年輕人一樣有彈性!簡而言之,人若有顆年輕的心,即使年紀大了,心靈能量仍是不斷流動的,而肉體能量就是來自心靈。就像水一樣,若能流動就是活水;身體處於活水狀態,怎麼可能中風?怎麼可能高血壓呢?讓心靈能量像活水如果讓我們的心靈能量像活水,活水養的魚和死水養的魚絕對不一樣。有人在高山上用泉水來養鱒魚,後來也用同樣的水養吳郭魚,結果養出來的吳郭魚鮮美程度可拿來做生魚片。人的心靈如果可以像活水,整個系統從心臟到主動脈都可以流動,那麼造成血管疾病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都不是問題,真正關鍵在於生活有沒有失去彈性、人有沒有生命的活力。人會愈活愈不快樂,是因為能量已經停止流動。我四十多歲了,仍充滿活力和熱情,即使到了七十歲,相信自己也是如此。人生就是要變化,像活水般流動;如果心靈能量夠充沛,代謝自然會正常。卡通《櫻桃小丸子》裡的爺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總是傻傻地,卻笨得很可愛,任何小事在他的眼裡看來,都會變得很有趣!生活方式的改變,能改善長期性的心血管老化問題。因為生命能量已經不同,人可以活到很老依然很健康。最重要的是,人一定要活到老動到老、活到老學到老。(本文摘自/誰說慢性病不會好:10大慢性病的身心靈療法/賽斯文化)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學會https://www.facebook.com/TSHM2075/

預防中風復發 就算感冒也別自行停藥

預防中風復發 就算感冒也別自行停藥#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50歲男性過去曾中風,必須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保持血流通暢,預防中風復發。他一直以為抗血小板藥物不能與感冒藥併用,有一次感冒,便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結果感冒痊癒,卻因再次中風、掛急診,差點失去性命! 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中風中心主任林君襄指出,統計數據顯示,每次發生中風,患者腦部就會受破壞,生理年齡便退化20-30歲,患者再度中風,死亡、失能風險都會上升;而中風復發機率,與血管硬化程度、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控制、心房顫動的病史等息息相關。 缺血性中風患者經過治療後,必須終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視醫師依病情建議),以免再度中風,林君襄主任表示,在門診中,有時會遇到患者自行停藥,結果三天沒吃藥就中風復發、回醫院急診。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降低中風復發風險 目前針對防治中風復發的第一線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主,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有效預防中風復發;不過,約有3成的患者可能產生胃潰瘍、腸胃道出血、腸胃不舒服等副作用。 林君襄主任表示,服用阿斯匹靈後產生副作用的患者,以年長者占多數,有些70-75歲長輩因腸胃大量出血、解黑便而嚴重貧血,導致頭暈、極度虛弱,需要緊急照胃鏡、輸血,才能避免情況惡化。這類患者痊癒後,就要考慮使用新型抗血小板藥物,一方面降低再度中風機率,另一方面也減少藥物出血副作用。 多注意中風徵兆 把握3小時黃金治療期此外,阿斯匹靈屬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當患者正服用其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就得小心兩種藥物加乘作用,可能造成腸胃出血。林君襄主任強調,患者用藥有疑慮,或出現不適症狀,千萬別自行停藥,一定要和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需要更改藥物,或尋找其他解決辦法。一旦自行停藥,很容易再度中風,釀成悲劇。林君襄主任也提醒,民眾若出現手腳無力、講話不清楚、眼歪嘴斜等症狀,務必馬上叫救護車、送急診,且要到可以執行緊急溶血栓、取血栓的醫院,爭取3小時黃金治療期。有些長輩出現上述症狀,以為自己太累,或想等兒孫下班再處理,延誤治療時機,拖越久,身體所受傷害越大。此外,曾中風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方面,也要控制三高問題,飲食要均衡,也要規律運動、多休息、補充充足水分。早晚溫差大時,多注意保暖,才能維持心血管健康,避免中風再度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中風後竟言語障礙?治療、照護有訣竅

中風後竟言語障礙?治療、照護有訣竅#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3歲男性中風後發現自己說話時總是無法準確發音,不斷嘗試卻越來越糟,因此感到非常沮喪,隨後被轉介並接受語言治療,才逐漸重拾說話信心。運動性言語障礙如何造成?中風、腦傷、腫瘤造成神經受損 言語肌肉控制失調運動性言語障礙主要由於中風、腦傷、疾病或腦腫瘤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或周邊神經系統受損,使得言語肌肉控制失調(肌肉麻痺、無力、聲調控制不佳、動作不協調),並出現呼吸、發聲、共鳴、構音及韻律控制問題,影響說話清晰度。運動性言語障礙可分為2類:1)吶吃/執行言語動作的神經肌肉受損,使構音器官運動時產生不協調的情況,出現語音含糊、說話音量改變、音調改變、語速改變等表徵。上述言語特徵會依神經肌肉受損位置不同改變。2)言語失用症/因大腦負責計畫及排序說話動作的部位受損,導致說話時語音錯誤不一致,可能伴隨用力、不斷修正與嘗試發聲的行為。運動性言語障礙 治療採個別化語言訓練桃園醫院新屋分院語言治療師劉書君說明,言語失用症能在自然情境下,自發說出適當話語(如:打招呼時反射性說早安、得到他人協助馬上說謝謝),但若刻意要求患者說出特定話語,反而導致錯誤。協助運動性言語障礙的患者,分為治療及照護2層面。運動性言語障礙患者需要擬訂個別化的語言訓練,必要時搭配藥物治療及手術。輕、中度的運動性言語障礙患者,語言治療訓練可有效改善說話情形;但重度的運動性言語障礙患者,上述語言訓練效果較有限,必須再更進一步依照個案能力,配合非口語的溝通策略來促進其功能性溝通能力。家人及照護者協助運動性言語障礙患者時,可參考6個重點:(1)與患者對話環境安靜;(2)避免溝通時間過長、複雜及強迫性的對話模式;(3)提醒患者以簡單句表達,甚至搭配圖像、手勢、表情及書寫等方式;(4)對話時耐心並給予充分時間,或猜測患者的意思或簡單提示;(5)避免指正及要求患者,盡量正面鼓勵引導;(6)重度患者不必堅持以口語溝通,可以嘗試注音符號、圖片、溝通本、電腦打字等,協助患者溝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