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

中風後憂鬱女多於男!醫教「5招」把握復健黃金期

中風後憂鬱女多於男!醫教「5招」把握復健黃金期#復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中風一直是許多病人與家屬的夢靨,除了高死亡率外,容易造成肢體障礙的後遺症。此外,很多家屬會發現病人在中風後整個情緒控制變糟、甚至意志消沉,對於復健非常挫折或是興趣缺缺,很有可能就是罹患憂鬱症了。中風後憂鬱症的機率憂鬱症是中風後重要的後遺症之一,常於中風後3個月內出現,一般比例約30~40%,女性多於男性。根據雙和醫院研究,發現中風後第1週憂鬱症發生的比率約12%、第1個月後持續攀升到約20%;若是經情緒評估量表篩檢,所有的患者不論中風後第1週及第1個月的憂鬱指數都達到病態的程度,同時也至少有70~80%患者焦慮指數達到病態程度。目前已知中風後憂鬱症的產生與中風的腦部病變部位、神經受損的程度,以及日常生活功能障礙的嚴重性有關。較大的腦部損傷,位於左側前額,及無法自我照顧日常生活能力的中風患者,較容易有憂鬱症狀。憂鬱症常見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復健動機差、對事情失去興趣、情緒低落、莫名的哭泣、睡眠困擾、悲觀想法、或甚至想死、想自殺的念頭...等等症狀。由於中風的黃金復健期是在中風後3~6個月,而中風後憂鬱症會減低患者做復健的意願,而減緩中風恢復的速度,甚至錯失中風黃金復健期的機會。目前已有證據顯示憂鬱症會影響中風病人的身體和認知功能,減低患者復健動機和意願、妨礙復健的成效及減緩中風恢復速度,甚至增加死亡的風險。因此家屬一定要密切觀察中風病人的情緒問題,並且適時尋求醫療的協助。如何照顧憂鬱症的家人1.陪伴:親友的陪伴永遠是對於病人最大的支持,但照顧這件事情不是只有1、2天,會是個長期抗戰。因此會建議家屬可以輪班陪伴,並且針對病人的狀況可以填寫照顧日誌,舉凡病人的心情、胃口、復健的狀況、醫囑等等,讓接手的家人可以清楚知道病人的最新動態。2.適度關懷與信任:不要過度關懷,會造成病人的挫折感,這點需要全家人一起來做,對於來訪的親友也溝通清楚。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情,可以多跟病人討論,如果他目前狀況可以做得到的,就鼓勵病人去做,建立信任感。3.訂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增加成就感:透過每天給予一些可達成的小任務,讓病人可以自己努力來完成,都可以幫助病人增加成就感,舒緩心情。4.語言並非唯一溝通管道:由於中風有可能導致語言能力受損,因此如何改用圖片、標語或手寫等方式來讓病人可以表達自我想法,正確的溝通方式對於穩定病人情緒非常重要。5.適時尋求醫療協助:中風後憂鬱症的治療,首重心理輔導、親友的支持關懷和鼓勵復健,近年來已有效果明顯副作用較少的抗憂鬱劑,對中風後憂鬱症的患者有所幫助。貼心小提醒腦中風雖然是無預警突然發生,但是可以治療的,如何把握黃金復健期就很重要,千萬勿信民俗療法。另外目前政府也有推出PAC計畫,可以提供部分病人1個考前衝刺班的概念,可以多跟醫生討論喔!(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中風與憂鬱症:影響後續復健成效的關鍵因素|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中風兩年手腳不靈活 針灸復健恢復日常活動

中風兩年手腳不靈活 針灸復健恢復日常活動#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黃太太四年前因中風送醫,雖然度過危險期,也努力復健,但左邊肢體無力的症狀卻遲遲未改善,無法行走、左手張力過大、攣縮,無法舉起、拿東西,讓她生活品質大幅下降。中風兩年後,雖然早已過了黃金復健期,黃太太仍求診中醫,希望輔以中醫治療,讓復原更順利,醫師針灸頭皮的運動與感覺區穴位,一星期治療兩次,配合原有的復健運動,持續兩年,黃太太已能用柺杖行走,手也能高舉過肩,恢復日常活動。中風後的身體症狀分為腦部受損造成的核心問題、疾病衍生出的周邊問題腦中風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一大主因,往往嚴重影響病患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因此中風後的復健非常重要。然而中風急性期過後,每個病患表現出來的症狀各有不同,常見如:肢體無力、肩頸痠痛、不良於行、講話不清楚、消化不良等,這些症狀可不一定都是中風直接造成的。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師李昌狄表示,中風後的身體症狀有些是腦部受損直接造成的核心問題,如腦部管理手腳的運動感覺區域受損,導致手腳無力、不良於行;有些則是疾病衍生出來的周邊問題,如肌肉緊繃、痠痛,進而影響復健成效。核心症狀需要長時間修復,並不保證一定能復原,而中醫的強項是改變周邊問題,若能輔以針灸,緩解周邊問題造成的不適感,便可能提高病患的復健意願與成效,達到良性循環,長時間下來就有機會進一步改善核心症狀。以黃太太為例,兩年前來院時,除了行動不便的問題外,尚有排便不順、頭痛、手麻腳麻問題,李昌狄利用針灸,逐一解決;而左手無法舉起、伸直、腿部無力、不能站起的情況,再分別針灸位在頭皮的運動與感覺區穴位、手部的靈骨大白穴、腿部的腎關穴、四肢穴和足三里等主要穴位,達到改善手腳張力、加強肢體力量、腦神經鎮靜的效果。每次針灸完,黃太太都覺得舒服許多,回家便積極復健,一周來院兩次,持續兩年,現在已能舉手、拿東西、抬腳、用拐杖行走了,生活品質大幅改善。西藥治療復發率可減少58% 若中西合併可降低61%研究指出,中風後若患者僅以西藥治療,復發率可減少58%;若僅以中醫針灸治療,則可減少50%的復發率;但若中西合併,就可降低61%。李昌狄表示:「針灸跟復健是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互相加強的。即便過了中風三個月的黃金治療期,若能堅持治療與復健仍會有機會改變,所以不要輕言放棄。」此外,也提醒民眾,預防中風與復發最重要的還是飲食跟危險因子的控制,先做好預防與控制,再搭配針灸才能擁有更好的復健成效。

跟金牌國手玩闖關賽 PK身體素質

跟金牌國手玩闖關賽 PK身體素質#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東京奧運因新冠肺炎延期,讓原本蓄勢待發的選手被迫拉長戰線,打一場365天的延長賽,對身心都是很大挑戰;一度傳出打算在東奧結束後退役的世界球后戴資穎,日前受訪時也坦言,太久沒出賽怕會生疏,需要參加一些模擬賽,找回比賽節奏。大家不經想問,小戴能不能眾望所歸為台灣抱回金牌?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分析,這一年讓選手有充裕的時間養傷,把體能調整到最佳狀態,2021一樣可以有好的表現。東奧延期 選手有充裕時間養傷備戰戴資穎、郭婞淳、李智凱、鄭兆村等大家熟悉的選手,他們締造佳績風光背後,誰不是滿身傷,20年來,林瀛洲多次擔任中華代表隊的隊醫,陪選手四處征戰,是他們堅強的靠山,還曾經一個人負責照顧300多名選手。他表示,以往賽事總是接踵而來,受傷只能先救急,讓傷勢不要惡化,可以繼續出賽,現階段選手除了如常訓練,復健科治療方式多元,選手也有時間接受效能較持久、需要較長時間修復的治療。一名專業又受信任的運動醫療照護者,可以讓選手的運動生涯延長、甚至更上一層樓,但信任感無法短時間建立,尤其選手的健康狀況至關重要,像是明天就要上場,今天身體有點小狀況,必須找可以信任的人幫忙解決問題,對選手而言,這輩子所學所練都要在明天展現出來,如果這個照護者給的建議不適合,可能比賽成績就毀了。林瀛洲會這麼受選手信任不是沒原因。大學時是籃球校隊,也曾有過選手夢,他很能理解運動員的想法和需求,以及對訓練和比賽的渴望,有時不需言語就能心神領會。他說,有效治療,不僅是將受傷部位治療好,還要觀察選手的練習方式,找出選手特別容易受傷的位置,安排後續復健訓練計畫,讓選手在短時間內復原,盡快回到運動場。因此,光有醫學知識還不夠,必須深入了解每種運動特性及賽事規則,有時還要客串心理師,減少他們對賽事的不確定性。運動醫學專家 首度與民眾面對面分享運動知識林瀛洲回憶,2014年亞運登場前兩個月,空手道選手文姿云扭傷腳踝,他評估傷勢後,安排一連串治療及復健計畫,讓文姿云在亞運時身體回到巔峰狀態,不僅順利摘金,並在四年後的亞運連莊金牌。協助選手奪牌,是身為一名專攻運動醫學的醫師最開心的事。有感於防疫期間,民眾生活型態改變,外出運動意願降底,可能造成免疫力下滑,反而增加感染風險,一向致力學術發展交流的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在「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首度站上第一線和大眾面對面,盼透過科學方式鼓勵大眾在家也能健康運動,同時預防肌少症;也希望提供正確知識,釐清似是而非的運動觀念。時間:即日起至12/6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特色:12/5(周六)13:00「宅健人闖關遊戲」,奧運國手文姿云、林郁婷、譚雅婷、王子維將和民眾一起闖關PK身體素質,會後還有林郁婷、王子維簽名會。

這樣玩小孩!小心罹嬰兒搖晃症

這樣玩小孩!小心罹嬰兒搖晃症#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嬰幼兒會被劇烈搖晃的情形常常是因為寶寶哭鬧不安,而照顧的大人無法安撫讓小孩安靜下來時,因氣憤或挫折的情緒導致失去控制,將小孩緊抓抱起劇烈且無數次快速地搖晃嬰兒,此為「嬰兒搖晃症候群」,後果可能造成小孩的腦損傷、失明、癱瘓、抽搐痙攣,甚至死亡。發生的年齡從新生兒至4歲都有,大部分病例發生在1歲前。造成嬰兒搖晃症的7個危險動作 過度猛力上下或前後搖晃寶寶。 反覆將小孩拋向空中,例如「拋高高」遊戲。 把嬰兒放在大腿或膝蓋上用力晃動,例如「搖到外婆橋」遊戲。 抱著嬰兒像旋轉木馬般旋轉。 用力將寶寶摔在床墊或沙發上。 乘坐沒有辦法支撐嬰兒頭部的摩托車。 乘坐時未依規定使用的汽車安全座椅。搖晃可能造成出血或神經傷害嬰兒(特別是新生兒),頭部組織尚未發育完全、腦部的水分含量較高、髓鞘化未完全、囟門沒有閉合,小腦袋就像是易被破壞脆弱的豆腐,受到不適當搖晃時,可能會出現看不到的損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督導長劉文琪表示,寶寶的身體比例與大人不太一樣,頭通常佔了身體全長的1/4,加上3個月前的寶寶脖子和腦部柔軟且脆弱無力,脖子內部重要的各種組織(如管控呼吸反應的頸椎)卻又非常重要,若不當的搖晃(特別是如拋接等上下方向搖晃)導致受傷,便極有可能使寶寶於未來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嬰兒因被搖晃造成腦部更被扭曲和壓迫,造成腦部程度不等的傷害:(1)腦部的表淺靜脈連結著腦部和硬腦膜,而硬腦膜緊貼在顱骨內側,當這橋樑靜脈受到牽扯而超過它們的彈性張力時,就會破裂出血,造成硬腦膜下血腫或蜘蛛膜下出血。(2)腦部撞擊到頭顱骨的內緣,造成腦組織直接的受傷。(3)腦部深層的組織和神經纖維,在劇烈搖動時被破壞斷裂。(4)嬰兒被搖晃時停止了哭泣也停止呼吸,使得身體特別是腦部氧氣的供應不足,進一步造成腦組織不可逆性的傷害。(5)受傷的腦細胞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導致腦組織的缺氧更嚴重或直接造成腦細胞破壞死亡。嬰兒搖晃症的臨床症狀除了劇烈搖晃會造成嬰兒或寶寶受傷,其他動作也可能導致傷害。當孩子發生搖晃症候群時,身體會出現非常不舒服徵召,寶寶可能會出現不明原因尖銳的哭鬧、不安煩燥的情緒,若伴隨四肢無力、腦部不自主放電而出現的抽筋狀況,甚至是昏迷、嗜睡、不停流口水、嘔吐、呼吸加快、體溫下降、心跳過慢都應盡快就醫,並把觀察到的所有細節告訴醫師。嚴重者可能呈現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甚至死亡。其他常合併的發現有視網膜出血,顱骨骨折,肋骨、鎖骨骨折,頭臉或身體皮膚瘀血等。後遺症如:失明、癱瘓、學習障礙、動作發育遲緩、語言障礙、腦性麻痺、動作發育遲滯、癲癇。後續可能需安排許多復健,如物理、職能及語言等治療,長期仰賴藥物控制癲癇,造成孩子生活適應、自我照顧能力、自我形象、情緒、人際、學習等問題。安全抱小孩 避免無法挽回的遺憾小兒科醫師叮嚀家長,大部分嬰兒在出生後數個月內會有情緒不易安撫或哭鬧的情形,大人要學習如何處理,不管任何理由絕對不能搖晃小孩。抱寶寶時,頭、脖子、背部要維持一直線,一起移動,大人雙手同時托著寶寶的頭與背,切記一定要把頸部支撐好,避免頭部劇烈搖晃。萬一不小心真的搖晃了嬰兒,切記要立刻送醫,就診時一定要告知醫師,及早診治有助避免無法挽回的結果及減少後遺症的發生。另外,可參考國民健康署健康99網站「嬰兒搖晃症候群」動畫影片(https://youtu.be/NqvdMtmtkbc),讓照顧者更清楚了解其成因及症狀。

心肺復健提升心肺功能 讓心重生

心肺復健提升心肺功能 讓心重生#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身體一向很好的69歲張先生,退休後仍天天下田照顧自己的開心農場,沒想到今年2月突然胸悶冒冷汗,送至奇美醫學中心後發現主動脈剝離,緊急手術後性命無礙也恢復不錯,兩週後順利出院。出院之後張先生發現活動時越來越容易喘,雙腳也越來越腫,經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檢查確診為「心臟衰竭」, 3月再次住院接受心導管治療後,開始進行心肺復健運動,持續三個月後追蹤心肺運動測試發現運動功能顯著提升,拿鋤頭耕田都沒問題了!心肺運動好處3大好處目前醫學上並無「治癒」心臟衰竭的特效藥,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心臟衰竭病人也需長期接受藥物及飲食控制,除了定期回心臟科追蹤吃藥控制之外,進行心肺復健也是治療中很重要的一環。經研究顯示:進行規律運動後能提升氧氣在體內的利用率,進而減少日常活動對心臟的負擔,讓病人「很有感」。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心肺運動好處如下:1. 降低死亡率與住院率2. 提升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3. 血壓、血糖、血脂一併控制!該如何進行有效且安全的運動?這就仰賴復健科醫師的專業評估。開立運動處方就如同開藥方,會依每個人狀況不同做調整。完整的心臟衰竭治療計畫須包含心臟科醫師的藥方及復健科醫師的運動處方,兩者缺一不可。心肺復健三階段何時適合開始心肺復健?其實在住院期間,甚至在加護病房內,只要經復健科醫師評估後,就可以開始。心肺復健共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急性住院期由物理治療師教導緩和、漸進式運動,從床上運動開始,逐步進展為坐、站、以至行走甚至爬樓梯。避免病人因臥床太久而肌力萎縮或併發肺炎。同時衛教病人及家屬運動的好處,以及回家後如何安全進行運動。第二階段:亞急性門診復健+居家活動期延續第一階段運動,依個人狀況從低強度運動漸增為中強度,由於此時身體狀況尚未很穩定,至門診復健可依心肺運動測試評估運動風險、並在運動時同步監測心臟狀況。治療師也會繼續衛教安全居家運動方式、並給予心理支持。此階段目標是順利讓病人回歸職場、勝任多數日常生活活動、甚至休閒娛樂,同時培養運動習慣。第三階段:居家維持期目標為繼續維持體能,並養成每周運動至少三次之良好習慣。門診復健3大好處1.安全風險低在開始門診復健之前,會先安排心肺運動測試,以測得病人當下的心肺功能、有無潛在危險,並依檢查結果訂定專屬病人的運動處方。處方內容包含運動頻率、強度、時間、運動類型。運動類型又分為有氧、肌力訓練、及伸展運動三大類。在門診復健時,會在運動中同步監測血壓、心律、心電圖變化、血氧,可依狀況隨時調整運動處方。若出現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缺氧等變化,也能在第一時間應變處理。在奇美醫院,我們運用中央護理站搭配行動無線裝置,能同時監測多位病人,將風險降至最低。2.規律運動、定期追蹤門診復健會幫病人安排固定的時間,平均一周2-3次,如此就能幫助病人培養固定運動的習慣、督促病人不偷懶。每3-6個月會再追蹤心肺運動測試,一方面能再依測試結果調整運動處方,另一方面也讓病人看到努力後進步的成果,增加自信心跟動力。3.做伙運動不孤單來門診復健能同時認識其他病友,大家互相交流彼此的運動方式、飲食菜單及運動成效,是很棒的經驗分享。而治療師也會持續衛教居家運動,讓病人在家也能做安全又有效的運動、進而養成終身運動習慣。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龔聖淳表示,心肺復健已被證實為一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治療。不僅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更能降低心衰病人的憂鬱、焦慮,可說是同時提升生理及心理狀態的特效藥。

一握拳就走筋 嚴重需手術重建與復健

一握拳就走筋 嚴重需手術重建與復健#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40歲A先生,某日在工作中發現右手掌中指指關節腫脹疼痛,一開始不以為意,等到腫脹消除後卻發現只要一握拳,掌背肌腱便會出現偏移的現象。經診斷為「矢狀帶斷裂引起之肌腱脫位」,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採行手術治療。目前症狀已改善,且能回復正常工作。柳營奇美醫院骨科劉宣志醫師表示,矢狀帶位於掌指關節伸肌肌腱兩側,主要功能為維持肌腱在握拳及開掌等活動時的穩定性,避免肌腱在滑動時出現偏移之現象。在外力撞擊下,矢狀帶會因此而出現斷裂,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亦會因軟組織退化,有時也會造成自發性斷裂。矢狀帶斷裂 發生機率以中指最多一但矢狀帶發生斷裂,便會引起手背肌腱在滑動時偏移而造成不穩定,病人會覺得在握拳時筋“卡卡的“或是”走位“,西方俗稱此為boxer’s knuckle,意即拳擊手的指節,因爲拳擊手常反覆撞擊致使矢狀帶斷裂。大多數病人透過臨床表現、病史及理學檢查即可有效獲得診斷,而少數未完全斷裂之情況,則可透過骨骼肌肉超音波或是核磁共振檢查進行診斷。發生機率以中指最多,依序為無名指,小指與食指。斷裂處多發生於橈側(拇指側),造成背側肌腱在握拳時往尺側(小指側)偏移。手術後仍需搭配復健治療在治療方式上,可因病人需求及發生時間而有所不同。在急性期(受傷後1~2週內)可以採取保守治療,使用護木固定保護並維持手指於伸展姿勢4~6週,使斷裂之矢狀帶有機會自然癒合。若保守治療無效,或是就醫時間超過2週,則建議施行手術治療。手術主要目的是重建斷裂的矢狀帶,採行局部或全身麻醉,目前大多以自體肌腱作為重建材料,門診手術後即可返家休養。術後再搭配復健治療,約8週後可恢復正常握拳開掌活動,若是職業拳擊手,約3~4個月就可重回擂台。劉宣志醫師建議,民眾如發生類似狀況時,應儘早至醫療院所尋求諮詢,早期發現可採取保守治療。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或是有較高活動及功能需求者,可採取手術治療進行矢狀帶重建,術後搭配良好的復健,仍能恢復正常功能。

打球聽到啪聲斷裂 該開刀還是復健?

打球聽到啪聲斷裂 該開刀還是復健?#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年近40歲的吳姓上班族利用假日與老同學們相約打籃球,在將對手蓋了一記火鍋之後,腳一著地便聽到斷裂聲,緊接著吳男就痛到無法站立。至骨科求診,在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右膝「前十字韌帶斷裂」。通常在受傷初期(急性期),由於關節內血腫的關係,膝關節會腫脹及疼痛。此時期以消腫止痛為主,除了一般常說的PRICE (Protection保護、Rest休息、Ice冰敷消腫、Compression壓迫消腫、Elevation抬高消腫)之外,尚需配合消炎止痛藥物及枴杖的使用,嚴重腫脹時,甚至需要抽取關節內淤血,以減輕關節內壓力。十字韌帶受傷 常發生在突然外力十字韌帶是膝關節中最大、最重要的韌帶,負責維持關節的穩定。常發生在運動傷害、摩托車車禍和摔傷,假日揪打籃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網球、橄欖球、曲棍球、舞蹈、體操等,都是容易因為激烈運動而拉斷十字韌帶,其中以籃球為最常發生。國軍台中總醫院骨科陳建甫醫師(目前支援南投醫院)表示,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機轉常是一個突然外力加諸於膝關節而致產生膝外翻、跳躍、急停、轉身、瞬間改變方向、著地不當、或過度伸直的扭轉,而導致膝關節內的前十字韌帶斷裂。接受韌帶重建可幫助病患再恢復從事劇烈運動,且可延後關節退化的時間。無論是否開刀 都要復健若沒有進行手術的患者,在一、兩個月之急性期過後,膝部腫脹會逐漸消退,走路也逐漸恢復正常。但是病人會發現膝關節鬆鬆的、前後搖晃,上下樓梯會明顯的有膝蓋跑掉的感覺,且會恐懼跑或跳,大腿肌肉也出現萎縮的情形。如果膝關節長期處在不穩定的狀況,高達九成的人可能會接續傷到半月板;若時間更久,則有超過八成的人軟骨磨損,提早出現膝關節退化。嚴重的前十字韌帶斷裂,將使許多運動員無法再接受訓練或上場比賽。前十字韌帶斷裂的患者在透過膝關節鏡進行重建手術,可以恢復不錯的膝關節穩定度,且傷口小,術後恢復快,在持續接受復健後可漸進的從事運動相關活動,恢復運動能力。復健可提早到受傷或是手術隔天就開始,大大減少十字韌帶斷裂產生的後遺症。陳建甫醫師提醒在運動前暖身、拉筋要確實,有助於肌肉彈性、運動戴護具;平時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以保持肌肉強度;劇烈運動時應避免不必要的衝撞等以預防十字韌帶等運動傷害之發生。

中醫加復健效果更佳 改善中風後遺症

中醫加復健效果更佳 改善中風後遺症#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已有十多年吸菸的習慣,每天得抽上2包菸,一天睡3個小時,生活作息不正常的廖先生,才剛邁入30歲。有天晚上突然出現右半身癱軟、臉部歪斜流口水、右手無力,原以為是太累的他,在休息一晚後竟陷入昏迷狀態,隔天才被家人發現送至醫院,因「出血性腦中風」立即開刀且轉至加護病房,經治療返家後仍無法言語和走路。中風不再是年長者的專利 臨床發現中風患者都是老菸槍年輕型中風常指發生在40多歲以下的病人,近年來人數有逐漸攀升的趨勢。中風常見的發生因子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抽菸等。一般都認為抽菸和肺癌有關係,但臨床發現有很多中風患者都是老菸槍。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阮膺旭醫師表示,抽菸容易導致脂質代謝異常、血液濃稠度升高、血管發炎、血管壁產生斑塊等後遺症,也就是血管硬化容易產生血栓,進而導致腦部血管阻塞。中醫、復健聯手改善 效果更佳針對中風病人的後續治療,復健科提供肢體的復健和語言治療,能夠改善病人的關節靈活度和肌力。中醫阮膺旭醫師則提供中藥調養和針灸治療,針對廖先生易倦怠的問題給予補氣的中藥。在血管阻塞症狀上,使用活血化瘀藥,血液濃稠度高則用躁濕化濁藥,依據病情開出適合病人的專屬處方。針灸則分為頭皮針和體針,頭皮有很多穴位是四肢和軀幹的投射,常用的有百會、足運感區、運動區、感覺區。體針有患側上肢的曲池、支溝、合谷和下肢的血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衝等穴。戒掉菸癮 針久加復健 半年恢復語言與行走能力廖先生戒掉抽菸習慣,由中醫針傷科和復健科聯手協助。大約半年的時間就恢復到能說話表達自己意思,也不用靠助行器走路,心情自然開朗許多。目前國際上已有多篇的期刊證明「針灸」可改善中風的後遺症,當發生中風後要趕快送往醫院作緊急處置,等穩定下來後,要積極的復健和針灸才能掌握治療和復原的黃金期,讓中風對身體的傷害降到最低,平時要注意飲食、多運動、多喝水,才能預防中風的威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