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

免打針!震波療法可長期止痛

免打針!震波療法可長期止痛#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苗栗一位55歲的李姓家庭主婦,因為長期右肩疼痛至醫院就醫,經超音波及X光診斷,發現其右肩旋轉肌鈣化性肌腱炎,雖經過數周復健,狀況有改善,但仍殘留疼痛感且關節活動度仍有限,經醫師評估後接受震波治療,在2次治療後整體的疼痛感及活動度都大幅改善。肩膀、手肘、下背 慢性疼痛苗栗公館診所復健科醫師黃維正表示,筋骨慢性疼痛是病患常見的問題,疼痛的部位包含肩膀、手肘、下背、腳底等,然而許多患者因忙碌無法常至醫院復健,或不願意吃藥打針來緩解症狀,針對這些病患,通常會建議他們接受震波治療。肌腱韌帶修復 刺激分泌腦內啡過去震波療法主要使用在治療泌尿系統結石,近年來開始利用其高能量、免麻醉、免開刀、免打針吃藥、無侵入性的特色,廣泛使用在各種慢性筋骨疼痛的治療,也讓病患症狀獲得良好的改善,震波療法主要藉高能量刺激受傷部位,增加血液循環及局部新陳代謝,讓肌腱韌帶部位修復,同時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達到長時間止痛效果。適合針對足底肌膜炎、網球肘震波機分為擴散式及聚焦式2種,擴散式震波的最高能量只集中於治療表層,因此皮膚表層會感覺十分疼痛,且壓力波也無法進入深層組織,若要針對深層的疼痛,建議使用聚焦式震波,經由聚焦式震波讓深處產生氣化泡,有效促進骨折癒合,適合針對足底肌膜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肩部旋轉肌鈣化肌腱炎、肌膜疼痛症候群治療。避免劇烈運動 調整習慣動作由於震波治療主要是刺激受傷部位修復,因此治療後疼痛感是逐步改善的,黃維正醫師建議在接受治療後數周,盡量避免劇烈運動,並調整日常生活中可能造成傷害的習慣動作,搭配適度休息及耐心,才能讓疼痛獲得改善。

慢性疼痛好困擾 增生療法可改善

慢性疼痛好困擾 增生療法可改善#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位40歲女性,因車禍引發頸椎甩鞭症候群及椎間盤移位併神經根病變,經物理治療後,神經壓迫症狀改善,但肩頸部位仍十分疼痛,無論物理治療、按摩推拿或藥物治療均無法徹底改善。之後經由評估建議使用增生療法進行局部注射,一週後,原肩頸疼痛狀況大幅降低,而且後續追蹤不再發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政宜表示,目前增生療法主要用於因為軟組織或關節受傷、退化、鬆弛或修補不完全,導致身體特定部位機械強度不夠所造成的慢性疼痛。治療目的是希望藉由注射,刺激自身免疫修補反應,進而達到增加或維持軟組織強度,從而減緩或治癒慢性疼痛。增生療法可減緩或治癒慢性疼痛林政宜醫師也指出,增生療法的注射針劑從高濃度葡萄糖水、甘油、酚到血小板豐富血漿。對常見如下背痛、膝關節炎、阿基里斯肌腱病變、頸部疼痛、甩鞭症候群後遺症、足底筋膜炎等軟組織及關節疾患,都有很好的治療成效。林政宜醫師說,目前增生療法仍需自費,較適合無法持續復健者,或復健過後仍狀況不佳的慢性發炎病患,但需注意注射前後應避免使用消炎藥物及激烈運動,也建議患者於接受注射前,須經過醫師詳細評估,才能提高治療成功率、避免併發症或副作用的出現。

肩頸痠痛有救!「靜脈光能法」減緩發炎

肩頸痠痛有救!「靜脈光能法」減緩發炎#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你有慢性疼痛的困擾嗎?你有姿勢不良、這裡痛、那裡酸的無奈嗎?除了吃藥緩解疼痛外,或許也能採用另一種輔助治療「靜脈光能療法」,幫助去除疼痛。42歲陳先生近來迷上高爾夫球運動,但因姿勢不良造成肩部疼痛,症狀反覆超過2個月以上,就醫吃藥後成效不彰,聽從醫師建議使用靜脈光能治療,持續約20次後症狀明顯改善。潘俊伸醫師表示,這種療法是一種低能量雷射,透過光纖導管將低能量的紅色氦氖雷射光從手臂靜脈導入,來增加人體細胞能量,進而改善循環、調整免疫與自律神經功能,促進身體自我修復的一種輔助療法。提升細胞自我修復功能 慢性疼痛閃邊去潘俊伸醫師進一步說明,它的原理是透過靜脈雷射作用,提升細胞粒線體的功能,能增加紅血球的帶氧量進而改善新陳代謝和清除體內自由基,降低體內發炎物質,因此對現代人常患的慢性疾病及緩解慢性疼痛有不錯的效果。臨床上多用來減少局部發炎、水腫的關節疾病,或促進傷口癒合及修復神經組織等問題。最後,醫師提醒,此項療法並不能取代傳統醫學治療,有任何疾病還需經由醫師指示和檢查,這僅能作為輔助的治療使用,對於飽受疼痛的患者不失為一項新的治療選擇,目前此療程需自費,費用約3萬5左右。

腰痠背痛不用忍? 9成可有效控制

腰痠背痛不用忍? 9成可有效控制#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腰痠背痛是現代人的文明病,隨著活型態的改變與人口的老化,其盛行率也向上攀升。背痛的原因很多,部分經外科手術後會有明顯的改善,然而療效因人而異,臨床上,如果手術後病人症狀沒有改善,仍然持續腰痠背痛或下肢疼痛,或是無法得到滿意的療效,通稱為「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一位80歲阿嬤因為骨質疏鬆造成脊椎多處壓迫性骨折,終日折磨。成大醫院外科部住院醫師阮威勝表示,過去對疼痛之刻板印象是要忍痛、耐痛,但其實九成的疼痛是可做有效控制的,現在對疼痛的觀念是要勇於說出。根據研究,對於這類慢性疼痛或頑固性疼痛,脊髓刺激療法可減少患者五到七成的疼痛感,減少藥物的服用量及副作用。脊髓刺激療法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從背部切開一個小傷口,放入一條細小的電極導線,並連接埋於下腹部的神經刺激器。神經刺激器會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流,抑制從患處傳送至腦部的疼痛訊息。相較於脊椎手術,「脊髓刺激療法」風險較低、併發症較少。另外,對於糖尿病及高血脂病人因下肢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的缺血性下肢疼痛及間歇性跛行,脊髓刺激療法不僅能減輕疼痛,還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使截肢比率降低至大約三成。對於無法以傳統保守方式緩解其神經疼痛之病患而言,脊髓刺激療法可提供做為另一治療選擇,以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來提昇此類病患的生活品質。(圖片來源/成大醫院提供)

上班族操勞 肩頸痠痛找上身

上班族操勞 肩頸痠痛找上身#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台灣按摩舒壓館一家一家開,有些還是24小時營業,讓許多忙碌一天的上班族都想去按摩推拿店舒緩筋骨,根據統計,現代上班族10人中就有9人有肩頸痠痛的問題,若忽視痠痛的小問題,長期下來極可能演變成慢性疼痛!上班族平時的一些習慣,當心肩頸痠痛跟著來,如長時間講電話(一邊打字、一邊講電話,耳邊的話筒夾在肩頸)、長時間低頭盯著電腦、久站久坐、翹腳、彎腰駝背(姿勢不良)、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及愛喝冰冷飲料,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背過重或長時間背包包,及熬夜、睡眠不足、工作壓力大造成長期緊張縮脖子,也會造成肩頸痠痛。上班族平常可採熱敷、按摩肩頸,幫助解除疲勞,潘懷宗博士解釋,因為「按摩」的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對解除疲勞有很大的幫助,然而我們的疼痛大多源自於「骨骼、與「關節」,目的不同不應混為一談。應該先改善「發炎」部分,在不痛的狀態下才去做按摩會比較好。熱敷的效應,讓部位溫度升高,增加血液循環,使肩頸代謝速度增加,紓解疲勞。一般人一有腰痠背痛,第一個想到的多是買痠痛藥布,也有不少人喜歡用辣椒膏,但卻誤以為貼辣椒膏應越辣越好,因此而皮膚過敏。 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謝霖芬表示,市面上各種貼布商品琳瑯滿目,但其主要成分大多是薄荷、辣椒素與甲基水楊酸為主,通常只能提供短暫辣涼感覺,能暫時減輕疼痛,並無法真正消炎止痛,唯有選擇消炎止痛成分貼布,才能有效治療發炎肌肉。而如何從吃的方面著手呢?潘博士說,這個能幫助抗發炎的天然食材「辣椒」,是個讓人又愛又怕的食物,每多人不知道其實辣椒的辣度越辣,抗發炎的效果越好,因為辣椒素是辣椒獨有的成分,也是辣味的源頭所在。辣椒越辣,含有的辣椒素越多。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辣椒素具有抗發炎、鎮痛及防癌等作用。因此辣椒、蒜頭、洋蔥等屬於抗發炎食物,所以適度的吃辣椒可以預防舒緩肩頸痠痛的問題。

揮之不去的慢性疼痛

揮之不去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

疼痛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據知名風濕期刊雜誌調查統計,幾乎有一半的美國人,在一生中都經歷過慢性疼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 張棋楨醫師說明慢性疼痛的定義與原因,慢性疼痛持續六個月以上。涵蓋的種類包括刺痛、撞擊痛、燒燙痛、悶痛及尖銳痛。這些疼痛可能是持續的或間歇地,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據統計,關節痛、背痛、軟組織痛與頭痛是最常見的慢性疼痛。張醫師表示其原因為它可能和原先存在的疾病相關,或由於意外傷害、感染、神經受損、動過手術、情緒壓力引起。以下為一些常見的慢性疼痛與原因:◎ 關節炎:即關節發炎,可侵犯身體任何關節,可能是單一或是多處關節。它的誘因很多,包括受傷、感染、老化、新陳代謝、免疫系統錯亂或基因遺傳。最常見的關節炎有三種: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性關節炎。◎ 背痛:大部分的背痛發生在下背部(腰椎),它是承受體重的位置,也是身體前傾、後仰及側彎的支靠點。長期背痛的原因可能是肌肉拉傷和痙攣、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脊椎退化、骨質疏鬆或缺乏運動。◎ 局部性軟組織痛:軟組織是指關節及骨頭外的構造,包括關節囊、肌腱、韌帶、肌肉、肌膜及滑囊等,因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或受傷而造成局部慢性疼痛,例如五十肩、媽媽手、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扳機指、足跟痛、肌肉肌膜疼痛等。◎ 全身性軟組織痛—肌纖維痛:全身性的肌肉疼痛及僵硬感,且身體各處有特殊壓痛點。主要是關節附近的組織疼痛。病人常伴有失眠、疲勞、四肢麻木、腫脹、腸胃障礙及對天氣及溫度變化敏感。與壓力、睡眠不足、生理或心理的創傷有關。◎ 頭痛:所有疼痛中,頭痛是最常見的。一般常見為壓力性頭痛、偏頭痛及聚集性頭痛。◎ 頸部疼痛:姿勢不良或受傷造成頸部肌肉、韌帶或肌腱拉傷,導致頸痛。大部分持續幾天或幾星期,偶爾會轉變成慢性。其他如椎間盤突出或頸椎關節退化,骨質疏鬆也會導致頸部疼痛及僵硬。◎ 臉部、嘴巴和下顎疼痛:此疼痛大都因為牙齒、牙齦或牙根肉的問題。有些疼痛可能是由臉部的三叉神經痛或顳顎關節病變有關。◎ 內臟器官牽引痛:當內臟器官出現問題如子宮內膜異位、間質性膀胱炎、大腸激燥症,經由神經的傳導會造成腹部疼痛。另外癌症亦會引發慢性疼痛,通常來自腫瘤壓迫神經,影響血流或內臟器官功能或由於癌症治療後造成。◎ 不明原因痛:有時候,慢性疼痛並沒有明顯的原因,即使做過很多檢查,仍無法診斷。但這不表示疼痛不存在,心理問題與此較有關。◎ 慢性疼痛的處理與治療:處 理慢性疼痛,最棘手的就是尋找病因對症治療。方法包括藥物、復健、手術。診斷慢性疼痛發生的原因,最好集合許多的專門醫師(如風濕科、疼痛科、神經科或骨 科)來作判斷。至於治療方式則要不斷地與醫師溝通並密切合作,千萬不要為求速效,經常換醫師逛醫院,反而無法解決問題。

疼痛讓你睡不好?!六招提昇睡眠品質

疼痛讓你睡不好?!六招提昇睡眠品質#慢性疼痛

疼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病患主訴。睡眠則是維持身體健康的生理現象。許多有疼痛的患者,經常會感到睡眠品質下降。同時因睡眠不足,也會進一步影響日間的功能,甚至加重疼痛的程度,造成惡性循環。對於許多慢性疼痛患者,如何獲得一夜好眠常常是相當困難。北醫附設醫院復健科兼睡眠中心醫師 - 康峻宏表示,臨床上對於評估慢性疼痛患者的睡眠時,包含詳細的疾病史、睡眠習慣、疼痛嚴重度、藥物使用 情形、心理評估、日間活動或是工作等。有時需安排進一步的睡眠檢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睡眠障礙。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睡眠障礙,如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等,也可能以疼痛的主訴表現。對於如何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睡眠,康峻宏醫師說有下列幾種原則:1.調整原藥物使用的時機:對於某些關節炎的患者,經常會出現不活動後的僵硬感,甚至干擾夜間睡眠。若能適當藥物使用的時機(如將消炎藥改至晚餐後使用),常可以減輕關節僵硬疼痛對睡眠的干擾。2.選擇可以幫助睡眠的藥物:某些治療慢性疼痛的藥物,如三環抗憂鬱劑,或是抗癲癇劑,也有助眠效果,可以同時減輕疼痛及幫助睡眠。使用較長效的藥物,也可避免因睡中藥物濃度不足,而使得疼痛會干擾睡眠。3.適當運動:許多慢性疼痛患者都有活動量不足的問題,並可能會對身體健康及睡眠造成進一步影響。應請教醫師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及肌力訓練,不但可以增加腦內啡濃度而改善疼痛,同時也能改善睡眠品質。另一方面適當的戶外活動,接受合適的日照刺激,也能增加睡眠約日節律穩定度。4.維持良好睡眠衛生:包括定時上床及起床、不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活動、不使用酒精助眠、不過量攝取咖啡因提神等,儘量勿因疼痛而一直躺床休息,這個舉動會使得疼痛與床產生不正常的聯結,進而造成入睡時焦慮及失眠。5.維持社交活動:慢性疼痛患者常因症狀而減少社交活動,但退縮及孤獨感往往會加重憂鬱或焦慮的情形,這些情形都會對原有疼痛及睡眠會有進一步影響,適當參加家庭或是社交團體有助於改善此種情形。6.練習放鬆技巧:可以自我練習放鬆技巧或是呼吸運動,不但可以減輕焦慮,還可以改善疼痛及睡眠。康峻宏指出,睡眠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疼痛則是臨床最常見的問題。可想而知,若失眠及疼痛一起出現,是多麼惱人及痛苦的問題。雖然對於許多慢性疼痛患者,不一定能將疼痛完全解除,但減少疼痛對患者日常生活及情緒的干擾,是治療慢性疼痛最重要原則。透過藥物的調整及非藥物的治療,許多患者都能重拾自己的生活,活得更快樂!

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

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慢性疼痛

『當身體不適時或開刀後令人感到疼痛難耐、痛澈心扉、痛不欲生時,您一定要忍受嗎?』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麻醉科龔家騏主任表示,基於尊重生命及重視人權,該院自今年起將『疼痛』視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後的第五個生命徵象,並將疼痛強度正式納入監測人體生命徵象的一部份。換言之,住院病人每天都可獲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疼痛等生命徵象的持續性評估,護理人員會將每天評估的疼痛分數記錄在『生命徵象紀錄單』上,如此一來,當醫師查房檢視病歷時,對於疼痛處理的情況便能瞭若指掌,進而得知是否需調整藥物或改變處置方法。疼痛評估的工具是以0-10分的數學法併用六個臉部表情來分類,分數1-3分屬於輕度疼痛,4-6分屬於中度疼痛,7-10分屬於重度疼痛。在今年疼痛治療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住院期間病人的疼痛問題經治療後,疼痛分數由最高痛不欲生、嚴重疼痛的9分降至輕度疼痛的2分,整體治療後疼痛分數的平均值是3分,屬於偶爾會忘了疼痛存在的輕度疼痛,顯示病人的疼痛問題在住院期間都可以獲得緩解。根據統計,12歲以上、超過20%的成人在三個月內都曾出現過各種身體上的疼痛,而且女性的發生率比男性高,疼痛不僅是大部份疾病伴隨的症狀,也常是病患求診的原因。疼痛不僅在生理上會讓身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使心跳、血壓上升,嚴重時更會造成心肌缺氧,也會影響呼吸、使腸胃蠕動變慢、排氣時間延長,甚至會減低免疫力,增加感染機會、影響身體復原。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成人有慢性疼痛的問題,32%-96%的病患在手術後都經歷過疼痛,其中70%的病人會覺得非常痛;至於癌症後期造成的疼痛更是高達80-90%。在慢性疼痛的長時間影響下,更會有引發憂鬱症的疑慮。 龔家騏主任指出,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宣佈『免於疼痛是一種基本人權』,而自2004年起每年10月國際疼痛醫學會(IASP)都會選定一個主題,發起為期12個月的『全球抗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pain)活動,要求正視疼痛醫療,除了呼籲醫護人員要積極評估疼痛與治療疼痛,也希望病人能主動參與疼痛問題的處理。因此,民眾切勿有『疼痛忍一忍就會過去』的想法,另外,一些錯誤的觀念也應該被導正,如:50%的病人認為止痛藥會影響傷口瘉合,22%的病人認為使用病患自控式止痛給藥會有造成藥物過量或上癮的問題。 龔家騏主任表示,除了將疼痛列入第五個生命徵象外,也重視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除了一般常態性的疼痛治療、疼痛會診外,也提供手術後病患自控式止痛、無痛性腸胃鏡檢、減痛分娩等服務;更開設『疼痛門診』,提供介入性疼痛治療,利用各種方式的注射或神經阻斷術以治療各種急慢性或神經性疼痛。期盼透過各類的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協助民眾向疼痛說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