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

腰背緊繃、韌帶發炎⋯中醫用「小針刀療法」解慢性疼痛

腰背緊繃、韌帶發炎⋯中醫用「小針刀療法」解慢性疼痛#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和一般針炙治療的不同之處,在於針灸是對特定的穴位做刺激,透過穴位的特殊反應達到治療效果,而小針刀則是著重於軟組織的鬆解及減壓,兩者的治療方向和機轉不同。現代人日夜不離3C產品,長時間坐在辦公及使用電腦,或是坐在沙發低頭滑手機,都會引起脖子、肩膀和上背部緊繃疼痛,甚至造成腰痠背痛。因為工作及生活型態緊繃,慢性痠痛患者愈來愈多,健保署統計,80%的民眾至少會有一次腰背或頸部痠痛的經驗,姿勢不正確已成21世紀文明病的主因之一。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彥融表示,因為姿勢不良,身體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或是重覆勞動造成肌肉過度使用,又或者因扭傷拉傷、跌倒撞傷,都會導致肌肉或韌帶組織損傷,造成急、慢性發炎,長時間下來,也常見伴隨局部軟組織沾黏。結合針和刀的新醫療工具小針刀適合治療軟組織損傷性疾病和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頸肩腰腿疼等疾病。小針刀是將傳統醫學針灸「針」,和現代醫學手術「刀」,結合為一體的新醫療工具。陳彥融曾經收治一名50歲的物流司機張先生,由於經常長途駕駛及反覆搬運重物,時常抱怨下背有疼痛感,經X光片檢查顯示腰椎有退化情形,除了有椎管狹窄及多處骨刺增生外,還伴隨有輕度的脊椎滑脫。雖然尚無手術需求,但患者戴著護腰繼續工作,疼痛感仍逐漸加重,除了長時間開車不舒服外,還沒辦法完整彎腰和抬腿,大幅影響工作。症狀緩解過後,仍應注意後續保養由於張先生長期搬重物,腰椎第3、4、5節都有骨刺,在下背脊椎正中間和兩旁都有明顯的壓痛,臀部也有多處緊繃及壓痛點;由於長時間的坐姿不良及施力不當,除了導致腰椎退化,同時也影響了臀部及下肢肌群連帶發生問題。為了減緩腰椎局部壓迫以及肌肉緊繃造成的疼痛症狀,建議張先生使用小針刀治療,藉由處理腰椎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腰臀部的下肢及特定緊繃之處,以緩解疼痛改善症狀。經過3次的小針刀治療,張先生的疼痛感明顯緩解,彎腰抬腿的角度受限情形也獲得改善。由於腰椎退化屬於慢性疾病,即使症狀緩解過後,仍應注意後續保養,因此,衛教張先生在搬運東西時應採取蹲姿,避免直接彎腰出力,工作出力時應使用護腰,同時配合腰部核心肌群的訓練,以減少長時間駕駛造成的身體負擔,避免疼痛復發。症狀較輕的患者,1~3 次療程即可小針刀治療依疾病複雜度,治療次數也不一,症狀較輕的患者,一般1~3次可以達到8成以上的緩解效果,但有些疾病複雜度較高,則需較多次數的治療,而每次治療期間需間隔1週左右。小針刀治療時間短,不需留針在體內陳彥融表示,小針刀的針刃形狀是平口的,像是一字型的螺絲起子,是一種結合針與刀特性的治療器械。小針刀在剛開始發展時,針刃比較寬,因此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和出血都較為明顯,隨著使用演進改良,現行使用的小針刀針刃已經縮小許多,疼痛感也較少,其治療時間短,也不需留針在體內,過程中僅會感覺入針時的疼痛以及行針時的局部酸脹感,數分鐘即治療結束。和一般針炙治療的不同之處,在於針灸是對特定的穴位做刺激,透過穴位的特殊反應達到治療效果,而小針刀則是著重於軟組織的鬆解及減壓,兩者的治療方向和機轉不同。6大問題可用針刀治療1.骨質增生:由於退化或是長期勞損,在頸椎、腰椎或其他關節附近產生骨質增生壓迫的情形,也就是俗稱的「骨刺」。2.腱鞘發炎:因為出力不當或過度使用造成腱鞘發炎疼痛,例如媽媽手(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板機指(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 3.肌筋膜發炎:於肌肉的筋膜組織發炎造成的急慢性疼痛,在局部常有壓痛、硬結、條索、緊繃、沾黏、增生等。4.肌腱及韌帶發炎:由於過度使用或是外力造成的肌腱及韌帶發炎,如肘關節肌腱附著處發炎,造成網球肘或高爾夫球肘,或是膝蓋扭挫傷時,造成的周圍韌帶組織損傷等。5.關節病變:如椎間盤突出、脊椎退化性疾病等,造成疼痛和壓迫症狀,尚無立即手術需求者。6.因組織沾黏、增生或攣縮造成神經血管壓迫:常見局部有麻木或感覺異常,合併放射性或特定角度的疼痛。5種情形不適合針刀治療由於小針刀治療的傷口會比針灸稍大一些,出血情形較明顯,感染的風險也略為增加,以下5種情形不適合針刀治療。1.發燒,有全身性感染情形,或局部明顯紅腫熱痛有感染情形者,不建議針刀治療。2.凝血功能異常者,血小板比較低,凝血因子不足,容易出血不止者,不建議小針刀治療。3.開放性傷口。4.局部組織壞死或深層有膿腫。5.惡性腫瘤生長處。針刺時間短,略有打針般的疼痛感陳彥融進一步說明,小針刀治療過程中,患者會在入針過皮時,有比較明顯的疼痛感,在深層行針治療時會有脹、麻和酸等感覺,刺激量大時,則會有較強烈的酸脹感,治療後酸脹感可能留存數小時,約1~3天就會緩解。小針刀治療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局部出血與疼痛,出血時,以乾淨棉枝或棉球局部加壓就能止血,在3~7天可能仍會有輕微疼痛或瘀青,此屬正常現象。約1個禮拜左右就會消退,同時可搭配消腫止痛的藥物,一方面緩解治療處的疼痛感,另外也有助於組織復原和症狀改善。另外,採行小針刀治療必須熟悉解剖構造,治療過程一定要避開重要的神經和血管或組織,選擇在安全的地方下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小針刀治療後注意事項1.傷口感染為避免感染,小針刀治療前後都會做消毒的動作,但患處在治療過後2小時內不可碰水,2小時後則可沖澡或洗手。在1天內不要浸泡在水中,如泡澡、泡溫泉等都需暫時避免,以預防感染。2.局部出血在治療過程中偶會有出血情形,只要局部加壓止血即可,治療過後當天不要在出血點熱敷或是大力按摩,2、3天後可以溫敷按摩就可以。3.局部疼痛及傷口復原治療過後局部仍會殘留部份酸痛感,可搭配消炎止痛的中藥緩解疼痛感。飲食務必清淡,避免烤、炸、辣等刺激性或高甜度的食物,以免影響患者修復,也盡量避免過度出力,注意休息與適當功能復健。4.適度休息及保養療程結束後要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休息,讓損傷處能完整修復,避免復發。治療後要維持正確的姿勢,配合肢體伸展和復建動作等,都有助於患處復原,特別是關節病變的患者更需注意姿勢保健,如腰椎問題者需注意出力及負重姿勢,頸椎問題者需注意頭頸的重心位置,長時間固定姿勢工作者,需要間隔一段時間起來活動。治療後續若有任何不適或症狀變化,則需盡速就醫檢查治療。延伸閱讀:預防偏頭痛除了預防性藥物 針灸也許是另外一種非藥物的選擇針灸後有這些狀況,恐蜂窩性組織炎、癱瘓、死亡,找對醫師很重要(本文獲常春月刊授權轉載,原文為:姿勢不良肩頸卡卡,小針刀鬆解腰痠背痛) 

半夜常被左手痛醒 此療法助一夜好眠

半夜常被左手痛醒 此療法助一夜好眠#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7歲男子罹患脊髓空洞症,4年歷經三次手術僅改善左手無力症狀,卻仍經常痛到無法成眠,導致精神狀況不佳,接受多種治療均不見效。所幸最後透過脊髓電刺激療法治療,疼痛指數從10分降至3分,終於讓他能一覺到天亮。患者表示,10多年前發現罹患脊髓空洞症,接受多次手術後,雙手僵硬及攣縮的情況雖有改善,但左手掌至手肘依舊會疼痛,半夜經常被左手痛到無法成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雖嘗試各種止痛藥都無法止痛,令他苦不堪言。體內放入電極導線 抑制疼痛訊息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指出,針對肢體的疼痛、手術後殘留的疼痛、不明原因發生的疼痛、如火燒般的疼痛,稱為「難治性慢性疼痛」,常見於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外傷導致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神經根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一般會先透過口服止痛藥、肌肉注射止痛劑或患者自控式止痛等方式改善,若上述方式改善效果有限,則會評估透脊髓刺激療法治療。脊髓刺激療法是在患者頸椎或胸椎放入一條細小的電極導線,並連接埋於鎖骨下方的神經刺激器,經由神經刺激器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波,抑制從患部傳送到腦部的疼痛訊息,以降低疼痛感。患者平時可透過體外遙控器調節電源開關和刺激強度,裝置後通常能減少5至7成的疼痛,並減少藥物的服用量,降低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能使睡眠時間增加,提升生活品質。可能與電磁能產生反應 出國安檢需出示證明因電流直接抑制疼痛部位,對身體其他部位不會有不良影響,也不會傷害神經組織,也不必擔心觸電情形,電池的壽命約5到8年左右,會因設定或使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別。當電池沒電時,需再次做手術更換電池。另外,此裝置可能與電磁能產生反應,應避免與防盜裝置接觸,若因出國經過機場的安檢裝置時,務必向相關人員出示證明,以避免神經刺激器受到干擾。林志隆提醒,脊髓刺激療法在疼痛治療中,屬於較昂貴的治療方式,建議治療前應經過審慎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以達到最佳療效。

慢性疼痛別忍了!高頻熱凝治療新選擇

慢性疼痛別忍了!高頻熱凝治療新選擇#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一項針對國人職場健康調查報告中顯示,「酸痛」高居文明病的第一名。酸痛、慢性疼痛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許多上班族常會有肩頸酸痛、下背痛、肌肉疼痛等問題,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生活品質。台中烏日區一名41歲蔡姓上班族,長期受下背痛之苦,吃藥或復健治療效果不佳,也擔心長期服用止痛藥產生副作用,更不想開刀接受手術治療,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外科鍾偉安主任表示,針對此類型的患者建議可接受「高頻熱凝療法」治療,不但讓疼痛得以緩解,也能阻斷或緩解發炎與疼痛的反應,減痛效果明顯,通常可以維持3~6月以上。鍾偉安主任解釋,「高頻熱凝療法」是利用細探針將高頻率的電流所產生的溫度,傳達到病變的位置,透過機器精準控制溫度、電流、時間長短等,有效地阻斷神經细胞組織發出的疼痛訊號,提升神經對「痛」的耐受度,是一種透過微創疼痛治療技術,目前在國內已被證實是安全且有效阻斷疼痛訊息的療法。蔡姓上班族接受高頻熱凝療法後改善許多,不僅只需局部麻醉更不用住院,對於繁忙工作的上班族來說十分便利,並開心地表示再也不用忍受疼痛了!高頻熱凝療法可以針對疼痛部位進行微創侵入性治療,是許多飽受慢性疼痛之苦的民眾在手術以外的治療新選擇!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外科鍾偉安主任提醒,此治療法針對造成疼痛的軟組織(如: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有較佳的治療成果,但對於腰椎滑脫、狹窄或者椎間盤突出破裂等症狀則不建議採此治療。如果民眾發現自己有慢性疼痛的情形,千萬不要隨意進行民俗療法或忍耐,務必及早就醫接受完善的治療。

慢性疼痛不敢運動 恐肌力衰弱更嚴重

慢性疼痛不敢運動 恐肌力衰弱更嚴重#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某處患有慢性疼痛毛病的人變得越來越多,只要看醫院的骨科門診和整骨院裡總是擠滿高齡人士,即可證明這點。很多人罹患腰部、髖關節和膝蓋等部位的慢性疼痛後,開始過於保護身體而不運動,我負責的患者也都處於同樣的情況。你是否過於保護身體?然而,過於保護身體會出現圖中的惡性循環。因為身體感覺疼痛而開始過於保護身體,使得運動量變得越來越少,最後導致肌力衰弱。對疼痛感受過於敏感,感覺疼痛似乎變得更劇烈,籠罩於「或許一輩子都治不好」的絕望感中,開始宅在家裡。因恐懼疼痛而不敢活動身體,是導致長期臥病在床和罹患失智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認為就算年紀已達高齡,積極運動同樣很重要。不能過於保護身體你的腿部和腰部是否虛弱無力?最近你是否稍微走一點路,腿部和腰部就開始感覺疲累,上下樓梯時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出現這些狀況的人,腿部肌力可說相當衰弱。若是肌力衰弱,據說容易跌倒的風險比正常情況高出四倍以上,必須特別注意。若腿部肌力衰弱,髖關節與膝蓋將無法完全發揮功能,不僅腿部難以做出抬高的動作,步幅也會變得比較狹窄。若步幅變窄,身體就容易失去平衡;為了保持平衡,就容易在無意識下用拖著走的方式走路。這麼一來,有可能在上下樓梯與高低落差較多的戶外發生意外,甚至連待在家裡都很危險。只要地面的高低稍微出現一點落差就會跌倒,甚至在一些事先無法預料的地方發生意外,例如不小心絆到棉被或地毯的邊緣就摔倒。不能認為這不過就是跌倒而已,千萬不可輕忽這件事的重要性。對高齡者來說,只要稍微跌倒一下,就可能受重傷。尤其是女性隨著年紀增長,骨質密度也會跟著減少,很多人因此罹患骨質疏鬆症。對於患有骨質疏鬆症的人來說,跌倒可不只是跌倒而已,很有可能立刻就骨折了。運氣更差的狀況,可能導致腰部與腿部等下半身骨折。這跟上半身的骨折不同,下半身的骨折很麻煩,因為不僅會讓人無法自行站立,連走路也會變得更困難。針對高齡者的情況而言,骨折後骨頭完全恢復至原先狀態的人,只占整體的兩成,其餘八成的人不可能恢復至原本的狀態。另外,實際上有超過五成的人連日常生活都必須由他人照護。一旦生活開始需要他人照護,將漸漸演變為需要長期看護。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的二○一三年「國民生活基礎調查概況」,報告顯示需要看護的項目中,骨折、跌倒位居第四個主要原因。說明至此,為了將來不必處於需要看護的狀態,想必各位已經明白重點在於透過防止肌力衰弱以避免跌倒。(本文摘自/遠離長照人生的奇蹟抬腰術:不管幾歲開始都有效的腿臀肌力訓練/出色文化)

針灸舒緩疼痛 有益放鬆筋膜、心情

針灸舒緩疼痛 有益放鬆筋膜、心情#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病人該不該用針灸來治療疼痛?我打電話給大衛.尤勒,他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傳授醫師們針灸的方法。尤勒是一位健壯、練達的中年人,五十多歲的他有一頭沙褐色的頭髮,渾身散發足以感染他人的熱情。針灸使筋膜鬆弛、平緩心情 進而減緩疼痛尤勒在德國出生,但在以色列長大,曾在以色列軍中擔任救援和撤退醫護隊,後來就讀醫學系。在軍中服務時,他發現自己經常面臨生死攸關的情境,這樣的工作讓他覺得很有意義,該完成的任務幾乎都非常清楚。「有了軍中的經驗,」他告訴我,「我想要做一些跟傳統醫學不太一樣的事。我對針灸感興趣,是因為針灸採行全身觀點,兩千多年來不曾改變,它背後一定有一些恆真的價值與智慧。現代醫學事情變化太快,我們經常採行某種方法,過了十年才發現那方法是錯的,用鴉片劑來治療慢性疼痛就是一例。」尤勒不太確定針灸為什麼可以減緩疼痛。根據他的說法,針灸可能對疼痛病人做了三件事: 讓筋膜組織面鬆弛且鎮定,對於轉移性疼痛可能有益。 針灸有平緩心情的效果,這會因而影響生理疼痛的知覺。 針灸有助於重獲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冥想、瑜珈等方式 亦可減緩慢性疼痛換句話說,針灸讓身體脫離「或戰或逃」的模式。「很多時候,理解疼痛只是確認病人正在承受痛苦這件事而已。」尤勒這樣說。另一種治療方式是內觀冥想。《神經科學期刊》近期有篇文章指出,內觀冥想對於減輕疼痛的效果優於安慰劑。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指出冥想時大腦會被激活的區域,正是其他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指出的慢性疼痛會激活的區域。至於冥想是否會有內生鴉片釋放的效果?不同研究有不同的結論。慢性疼痛還可以運用的治療方式包括瑜伽、物理治療、脊椎按摩、催眠、運動、伸展、太極,以及認知行為治療法。大量運用這些非傳統治療選項確實有困難,主要的限制來自保險公司。希望美國的健保系統會偏向以價值為基礎,讓這些治療成為鴉片治療或其他傳統治療失效時的另一種選擇。(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寶瓶文化)

95%椎間盤突出 是脊椎末2層問題

95%椎間盤突出 是脊椎末2層問題#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大多數(約95%)的腰部椎間盤突出都出現在脊椎的末兩層,L4-5和L5-S1。因為這裡承受了最多的重量,所以這結果一點也不奇怪。這裡的神經和粗大的骶骨和骨盆緊緊纏繞,承受著彎腰、抬起物體和扭轉等動作的主要壓力。當病人有椎間盤突出時,我通常會建議他們「不要彎抬扭」。疼痛防礙日常功能 藥物須搭配物理治療當我們決定注射藥物時,我們會盡力對準疼痛出處,好減少疼痛和發炎。然而,我會謹慎地知會病人,這個程序多少帶點試誤性質。如果有殘餘的疼痛,我們會尋找第二個目標,例如腰椎小面關節或骶髂關節。如果疼痛的是肌肉或肌筋膜,我們可以用激痛點注射。如果危及日常功能,或是病人害怕做一些可能讓疼痛惡化的事情時,就必須搭配物理治療。在疼痛管理上,多模式策略是重要的。「注射後,」病人問道,「我還有辦法知道我會不會做了什麼傷害身體的事呢?」「幸運地是,」我回答,「我們的身體夠聰明,雖然我盡了全力關閉疼痛訊號,減少你的痛覺,但身體仍舊會傳遞警告訊號給你。」保守治療後仍疼痛 建議求診脊椎外科經過保守治療後,如果疼痛仍舊持續,或是有神經功能缺損(像是虛弱或麻痺感),我會讓病人去找脊椎外科醫師。脊椎外科有兩種:神經外科和骨科。他們在住院醫師訓練階段都受過外科專業訓練,在這個階段後,許多人也在脊椎外科方面接受更多訓練。證據仍有爭議。在我自己的觀察中,一半以上的病人在注射後,疼痛都得以減緩,時間通常從幾週、甚至幾個月不等。如果問題是可以自行改善的,像是新的椎間盤突出,除非發生了嚴重的神經根壓迫或狹窄,最好還是不要進行手術。(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寶瓶文化)

改善慢性疼痛 治本靠簡單3步驟

改善慢性疼痛 治本靠簡單3步驟#慢性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最新醫學發現,肌肉細胞會因不常使用而自動萎縮,「久坐少動,對身體的戕害就跟吸菸一樣」。少動族如何抵消久坐帶來的負面影響?神經膠質細胞 與痛感關係密切所謂慢性疼痛,是原本很單純的疼痛機制卡在某個點上,就像唱片跳針卡住,動彈不得,疼痛訊息進入「疼痛迴圈」一再重複播放。在這種情況下,疼痛訊息傳導不再是單一方向(從疼痛接受器經周邊神經傳至脊髓和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在抵達脊髓之後,變成往四面八方炸開來,首當其衝的正是「神經膠質細胞」。大腦的結締組織絕大部分由神經膠質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原先被當作神經系統的黏著劑,不過最新研究指出,膠質細胞在神經系統所有功能裡都扮演極為活躍的角色,包括大腦發展、體內動態平衡、資訊的處理、學習和記憶、髓鞘的形成、某些神經元的再生。因此,神經膠質細胞在我們的感知(以及痛覺)經驗裡,其實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能減輕痛覺,也能使痛感加劇,甚至完全扭曲我們對疼痛的感受。止痛藥能緩解疼痛 但治標不治本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麻醉學教授奎恩博士(Dr. Elliot Krane)在TED演講中提到慢性疼痛十分難纏,還會隨著每一次觸發變本加厲。一再重複的迴圈模式,是慢性疼痛治療如此困難(甚至無法對症下藥)的部分原因。有些止痛藥可能暫時關掉了疼痛訊號,另一些則透過降低身體發炎程度的方式,使身體不再處於隨時可能引發疼痛的情況。但除非我們更動神經傳導的路徑,否則慢性疼痛的迴圈是不可能中斷的。運動3步驟 中斷慢性疼痛迴圈我們有可能重新改寫痛感程式嗎?的確有可能。目前像奎恩博士這樣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針對神經膠質細胞進行程式改寫的藥物;不過,最有效的還是採用自然的長程解方,也就是透過溫和的運動治癒疼痛。運動,是我們跟不適應環境(因而產生突變)的細胞,進行溝通的一種方式。透過益身操,我們可以說服這些細胞放棄原來有害的行為模式,停止傳遞或加強額外的疼痛訊息。鬆開凍結的結締組織,一步步改善所有體內的生理互動,就有效治癒慢性疼痛。簡單3步驟,有效中斷「疼痛迴圈」:.雙腳打開至舒服的寬度站好,不要太寬也不要太窄.雙手自然下垂,放在身體兩側,輕鬆呼吸,全身放鬆.讓身體緩慢輕輕地左右擺動,順時鐘和逆時鐘的脊椎轉動(本文摘自/零痠痛益身操/天下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