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莫名暴肥別輕忽 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上身

莫名暴肥別輕忽 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上身#健康醫療網

2020-02-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日前有女藝人因暴肥,整個人看起來胖了一圈,原本以為是服用類固醇害的,後來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多囊性卵巢症」 (Polycystic Ovary  Disease,簡稱P.C.O.D)。 多囊性卵巢症 不孕因素之一 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全台估計有一到二成的育齡婦女飽受多囊性卵巢症所困擾,由於患者臨床上的表現非常分歧,例如出現肥胖、血中高胰島素、男性荷爾蒙過高、外表男性化(多毛症)、青春痘、卵巢功能不良、不會排卵、卵巢囊腫及月經不規則或無月經等症狀。目前有四分之一不孕症患者是因為不排卵造成,其中多數原因就是多囊性卵巢症所導致。 多囊性卵巢症症狀多元 診斷依據有這些 李世明醫師說,多囊性卵巢症患者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會發現兩邊卵巢長出許多小囊(內含有卵子),這些小囊大小約2~8mm,小囊數目每邊卵巢約10個以上,這種卵巢我們稱為多囊性卵巢。這些小囊會分泌雄性荷爾蒙進入血液中,使女性患者出現月經不順(月經稀發或無月經症)、肥胖、多毛、長青春痘或禿頭等症狀。由於臨床症狀表現多樣,目前診斷多囊性卵巢症的依據包括下列幾項: 1.慢性不排卵(即每年月經少於八次)。 2.男性化(多毛、青春痘)表徵,或血中男性荷爾蒙過高。 3.超音波檢查卵巢顯示有12個以上的小囊腫(小於1.0cm ) ,且無成熟的卵泡。 4.不孕症。 5.血液中胰島素濃度夠高等因素。 多囊性卵巢症病因未明 肥胖加重症狀 李醫師補充說明,多囊性卵巢症的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有多重致病因子,包含環境與遺傳基因間的相互作用。早期認為是卵巢的病變,在後來的研究發現,可能是大腦下視丘及腦下垂體的病變,最近的案例探討卻又進一步發現它是胰島素功能缺陷所造成,至於是否有家庭遺傳目前都無定論,而肥胖會造成多囊性卵巢症的表現更明顯。由於患者的組織無法把醣類有效的送進到細胞內燃燒,導致血中胰島素過高,久而久之後會造成腹部脂肪堆積,出現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壓等「 三高」 症狀的代謝症候群。 醫籲及早治療 改變生活型態是根本 多囊性卵巢症對女性的健康影響相當大,一定要及早預防及接受治療,由於發生的原因多樣,治療上要根據患者的需求來決定。李世明醫師建議,生活型態的改變是改善多囊性卵巢症的基本方式,正確的減重及適度的運動可以明顯改善身體新陳代謝及胰島素功能,減少糖尿病及心臟病的發生。另外,服用口服避孕藥可以調節月經及治療青春痘、多毛症問題;使用降血糖藥物可以改善組織對胰島素敏感度,以降低血中胰島素濃度,不過療程較長,效果就較為緩慢。對於不孕症患者,建議可合併口服排卵藥或注射排卵藥來誘導排卵。 本區內容是由個人維護,若有不當資訊請通知客服協助處理或移除,謝謝。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5094/莫名暴肥別輕忽 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上身

收假後甩油減脂把握黃金期「凍」起來! 讓你躺著也能瘦

收假後甩油減脂把握黃金期「凍」起來! 讓你躺著也能瘦#健康醫療網

2020-02-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隨著7天年假結束,許多人都會對在假期間因為吃飽睡飽、身形默默腫了一圈而懊惱,根據國民健康署數據調查,每年春節連假過後超過3成民眾體重增加,平均增重接近2公斤,尤其是靠運動也不好搞定的腰腹、蝴蝶袖、側腰與大腿內外側等部位,不只是影響外觀,更是影響健康。知名聯合診所院長盧靜怡提醒,春節連假後是減脂的「關鍵7天」一定要把握,民眾常見的春節高油、高糖份且多酒肉的飲食習慣,最容易快速累積的就是腰腹部的內臟脂肪,長期可能容易導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又稱「3高」的代謝性疾病。 新一代「冷凍減脂」 輕鬆拿回緊緻曲線兼顧健康 盧靜怡院長表示,多數民眾因為年節聚會以及生活作息不正常影響下,不僅「腹」債累累,連帶運動減肥也感覺累累,如果是想針對一些不完美部位進行體態雕塑,尤其是節食、運動也都難以消除的「頑固型脂肪」,建議可藉由醫美科技「冷凍減脂」,以非侵入式低溫方式進行塑身療程,全程以低溫4度C冷凍,讓體內脂肪自然凋亡,隨著代謝作用自然排出體外,全程無痛、不留疤,且零恢復期。 盧靜怡院長服務的診所引進新一代探頭,躺/坐著治療時間只要35分鐘,一次療程約減少25%的多餘脂肪;吸附感更舒服,治療範圍也更大,針對大面積減脂或局部雕塑各有其應對手把,適合給想治療多處脂肪囤積的怕動刀愛美人士們,在合格醫師的專業操作下,安心打造緊實線條與完美體態,健康也能一起顧好顧滿。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80/收假後甩油減脂把握黃金期凍起來 讓你躺著也能瘦

植髮一定要剃頭髮? 運用隱痕密技破除植髮迷思!

植髮一定要剃頭髮? 運用隱痕密技破除植髮迷思!#健康醫療網

2020-02-11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謝醫師,我掉髮很嚴重,想植髮,讓髮量增多,可是做手術不想剃頭髮,也不想要有疤痕,希望植髮後,髮型可以更自由、多變,也可以像美國NBA球星那樣,後面、兩側頭髮推短……」 身為皮膚專科醫師,同時對改善掉髮問題、植髮有深入研究的謝宗廷醫師表示,在診間,常遇到患者有上述需求,事實上,目前只要透過FUT隱痕美形植髮,必要時,疤痕處輔助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療程,便能讓患者在植髮後自由變換髮型,外觀幾乎看不到疤痕痕跡。 需大量植髮、效果立刻顯現 較適合FUT植髮 在植髮科技上,目前以FUT(Follicular Unit Transplantation)與FUE(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為主,FUT需取下患者後腦勺處細長頭皮,再將毛囊分離出來移植到落髮位置,而FUE則是運用特殊毛囊鑽取器取得後腦勺毛囊,再進行植髮。謝宗廷醫師分析,與FUT相比,FUE植髮不會有明顯傷口,因此很受歡迎,但接受FUE植髮時,大都需要剃髮,因此若有大量植髮需求,又不希望剃光頭被同事朋友發現,FUT植髮會比較適合。 民眾一聽到FUT植髮,常擔心後枕部疤痕明顯。謝宗廷醫師指出,FUT隱痕美形植髮與傳統FUT植髮很不一樣,這種植髮方式包括術前頭皮彈性評估、專業隱痕縫合技巧等重要環節,未來頭髮只要有兩三公分的長度就看不出縫合的痕跡,如果真的想剃非常短的髮型,疤痕處可搭配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進行修飾,讓隱痕效果更加乘。 隱痕專業技術 讓手術更「不著痕跡」 謝宗廷醫師解釋,患者接受植髮前,一定要經過頭皮彈性評估,頭皮彈性不佳的患者,就不宜接受FUT手術,但可以在手術前以特殊的按摩手法增加皮膚彈性,術後頭皮就不會有緊繃感。植髮過程當中,藉由隱痕縫合法,讓毛髮可以從疤痕處長出,疤痕就會很不明顯,另外醫師在手術過程中利用高倍放大鏡仔細檢視血液循環,避免破壞血管神經等重要組織,也是讓疤痕細緻的重要因素。 疤痕也可以植髮 修飾疤痕秘密武器 頭部如果因為外傷、或是接受頭部手術等有疤痕的患者,除了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也可以考慮疤痕植髮,因為受傷的地方常會連毛囊都受到破壞,也因為缺少了頭髮,疤痕就會很明顯。現在的醫療科技藉由移植毛囊到疤痕的地方,使疤痕上面再次長出毛髮,自然就變得不明顯許多,不過謝宗廷醫師也提醒,須至少等受傷半年後疤痕穩定沒有發炎了,才能接受植髮手術。 蟹足腫體質 一定要事先告知 謝宗廷醫師也提到,如果有蟹足腫體質,民眾就診時,一定要告知醫師,這類患者就不適合接受FUT植髮手術。植髮前一定要慎選醫師,並經過仔細評估,效果才會提升,整體髮型也才能更濃密、更有型。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38/植髮一定要剃頭髮 運用隱痕密技破除植髮迷思

針對獨特基因找解方 精準醫療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針對獨特基因找解方 精準醫療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健康醫療網

2020-02-1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越來越多臨床證據顯示,癌症病患若接受從精準醫療選出的標靶藥,可獲得比常規用藥更佳的療效;而標靶新藥正朝精準化、通用化邁進,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精準的治療,讓療效更好。針對部分病患獨有的基因突變如NTRK融合基因,不分癌別,可經TRK抑制劑治療,只要有此類型基因突變即可使用,都有機會大幅提高治療成效。 全球醫藥專家 : 精準基因檢測 有利標靶新藥治療 因應台灣市場的新藥臨床應用,台灣癌症基因檢測公司邀請世界知名藥廠負責開發TRK抑制劑的醫藥專家Marc Fellous醫師來台,與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趙毅教授、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戴明燊主任、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劉妙真醫師、與該公司的技術長陳淑貞博士,在精準醫學會議中從策略面及臨床應用面充分探討相關議題。 醫藥專家Marc Fellous醫師提到,精準醫學確保了每次治療都可用到對的藥物,而癌症基因檢測可找出核心的癌症驅動基因(Driver genes),進行精準投藥以達到最佳效果。精準醫學的普及影響了臨床試驗的設計,在更具開放性的籃式臨床試驗(Basket Trials)中,各種癌症病患只要具特定基因突變皆可參與,讓以往較無機會參與試驗的罕癌病患,也多了標靶新藥治療的可能。 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 一次搞定數百基因用藥需求 根據標靶新藥TRK抑制劑臨床試驗結果先前的臨床分析可知,總共有近50%橫跨十幾種癌症的成人及兒童病患,經基因檢測發現帶有可用藥的基因突變,舉例來說,在標靶新藥TRK抑制劑臨床試驗結果指出,具NTRK融合基因者,若使用NTRK inhibitor治療,其反應率高達79%;現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可短時間徹底檢查高達幾百個基因的用藥需求,一次完成,比傳統一次檢測一個基因的方式更準確又便利,也不用一直跟患者取檢體,將檢測效益最大化。 陳淑貞博士指出,融合基因的構造雖複雜,但現已有不同檢測可選擇;相較於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檢測蛋白質,基因檢測技術可更準確的找出融合基因,而螢光原位雜合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需更多檢體,透過NGS檢測RNA只需少量檢體即可進行,檢測DNA雖有機會發現更多基因突變,但未必都有意義。 運用基因檢測尋找合適用藥 罕癌個案覓得生機 近期的精準腫瘤醫學試驗如I-PREDICT、TARGET與WINTHER等,都證實精準醫療可供病患進行更準確的治療及預測。2019歐洲腫瘤醫學年會最新的研究發現,晚期乳癌病患的存活時間(PFS)經精準醫療後更可達到10個月;三總血腫科戴明燊主任即分享精準醫療之經驗於高齡80歲的罕癌個案,透過廣泛型癌症基因檢測找出藥物相關基因突變、予以治療。 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劉妙真醫師表示,一名53歲甲狀腺癌個案因為咳血、呼吸很喘,將近兩個月都只能坐著睡覺才來求診,經檢查發現脖子長了18公分大的腫瘤,肝也有近3公分大的腫瘤,切片進行廣泛型癌症基因檢測後,結果發現帶有NTRK融合基因,並且透過與藥廠的合作,將病人納入相關藥物的恩慈療法,協助病患得到極佳的後續治療機會。 突破用藥限制,精準醫療讓許多癌症病患獲得更佳治療選擇及成效,只要與醫師充分討論,都有機會得到不錯的效果。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60/針對獨特基因找解方 精準醫療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HPVDNA高致癌型篩檢精準揪出致病基因 罹癌風險評估不再模稜兩可

HPVDNA高致癌型篩檢精準揪出致病基因 罹癌風險評估不再模稜兩可#健康醫療網

2020-02-1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林太太(化名),大學畢業便步入婚姻,育有兩個孩子的她,產後不忘遵守每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某次因分泌物過多及異常出血求診,檢查後診斷為第一期子宮頸腺癌,年紀輕輕的她對於罹癌幾乎無法接受,但幸好及早發現,經手術後狀況穩定,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 子宮頸癌主因:「HPV病毒16、18型」 收治該名案例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葉聯舜醫師說明,林太太所罹患的是子宮頸腺癌,因為病灶位置在子宮頸管內,發病初期受限抹片採樣的死角影響,常無法及時發現。子宮頸癌的風險因子很多,但其實高致癌型人類乳突病毒(HR-HPV)感染才是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因素。不過,大部分的感染會自然痊癒,但若當「高致癌型HPV病毒16、18型」持續不斷地在體內滋長,導致身體難以產生足以對抗的免疫反應時,HPV病毒便可能轉變為持續性地感染源,進而引起輕、中、重度的子宮頸癌前病變。 HPV DNA高致癌型篩檢 精準揪出致病基因 所幸,精準醫療興起,目前已可透過病毒的基因檢測精準地了解HPV感染情形及罹癌風險,並得以及時採取應對措施。葉聯舜醫師表示,由於子宮頸癌的發病進程較為緩慢,從癌前病變演變為侵襲性的子宮頸癌需花上四至五年的時間,但是,這段期間其實是患者最關鍵的「黃金預防期」,只要在原位癌之前接受治療,都有很大的機會能治癒。 過去,抹片提供了臨床上了解細胞是否有不正常變化的證據;現在,醫界再合併HPV DNA高致癌型篩檢,可以提前在細胞病變之前進行更敏感的HPV病毒篩檢,尤其是HPV病毒16、18型,從事發的最源頭開始考察,一旦發現患者有高致癌型HPV感染,便能進一步精準評估罹癌風險值,同時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大幅提高了子宮頸癌的可預防性。 子宮頸癌患者年輕化 醫籲提早25歲篩檢 最後,葉聯舜醫師叮嚀,臨床上確診為子宮頸癌的患者年齡愈來愈年輕,相較過去為女性把關的三十歲開始抹片與六分鐘護一生,已不足應付現在大環境的威脅,因此提前至二十五歲就應開始定期接受檢測,更為提高檢測精準性,須謹記採取子宮頸抹片以外,合併HPV DNA高致癌型篩檢,定期三年追蹤一次,為健康把關,別讓罹癌風險模稜兩可。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75/HPVDNA高致癌型篩檢精準揪出致病基因 罹癌風險評估不再模稜兩可

胃癌也有HER2陽性! 乳癌標靶藥助胃癌患者延命

胃癌也有HER2陽性! 乳癌標靶藥助胃癌患者延命#健康醫療網

2020-02-10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胃癌治療有新選擇!根據105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位居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由於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被當作一般腸胃疾病而輕忽,4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只能靠化療。但國外研究發現,約有5~10%的胃癌患者屬於HER2陽性胃癌,這類患者若能使用乳癌標靶用藥,反應治療率達近一半,有助延長存活期、降低死亡風險。 呼吸困難陷昏迷 婦人就醫竟是晚期HER2胃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白禮源醫師曾收治一名40幾歲家庭主婦,因喘不過氣、昏迷不醒被緊急送醫,初步懷疑有肺炎問題,沒想到進一步檢查竟是HER2陽性胃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和腦部,遂與家屬溝通,給予化療合併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 而在經合適的藥物治療後,腦部和肺部的胃癌細胞消失,婦人恢復清醒,也不再老是呼吸困難。遺憾的是,當時抗HER2標靶藥物沒有健保給付,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礙於經濟壓力,自行延長每次用藥的間隔時間,最終導致疾病控制不佳,支撐1年半後還是憾然離世。不過,目前胃癌抗HER2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患者應積極治療,不要放棄希望! 胃癌不一定會胃痛! 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4成確診已是晚期 白禮源醫師表示,很多人以為胃癌一定會胃痛,但事實上很多病人不見得會以胃痛為表現。一般來說,胃癌初期,患者可能會因為腫瘤導致胃部蠕動變差、胃阻塞,而出現脹氣、反胃、胃口不好等症狀。 但這些症狀在空腹、咖啡喝過量、壓力過大造成消化不良等情境下也都可能發生,因此極易被民眾忽略。如果等到上腹疼痛,甚至吐血、解黑便,或者是胃部觸摸到硬塊時才就醫,往往已是胃癌晚期。 根據臨床統計,約有4成的胃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手術只能靠化學療法協助。因此,民眾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疑似消化不良症狀,且持續1、2個月沒有改善,就該儘速就醫進行胃鏡等相關檢查,釐清原因較有保障。 不再單打獨鬥! 晚期HER2胃癌,標靶治療合併化療新趨勢 一旦確診為晚期胃癌,特別是在過去被視為不易治療的HER2陽性胃癌,也不要放棄希望!白禮源醫師表示,根據台灣各大醫院資料,大約有5~10%胃癌患者屬於HER2陽性類型,過往只有化療可用,但近年研究發現,常用於HER2陽性乳癌治療的標靶藥物,對於改善HER2陽性胃癌也有一定的助益,合併化療使用,可以增加化療的有效率,提高反應治療率,延長存活期和降低死亡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胃癌HER2標靶藥物近日已納入健保給付,期望未來能造福更多胃癌患者,避免上述婦人的憾事再度上演。只是,每個人的病況不一,建議患者治療前還是要多諮詢醫師,進行綜合性評估。 另外,在生活照護上,白禮源醫師提醒,慢性胃發炎、EB病毒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以及酗酒、高鹽、亞硝酸鹽和醃漬類食品吃太多等,都是胃癌的可能危險因子,無論是胃癌患者或一般民眾,都應小心防範,守「胃」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27/胃癌也有HER2陽性 乳癌標靶藥助胃癌患者延命

冷鋒一波波 掌握訣竅控糖不失溫

冷鋒一波波 掌握訣竅控糖不失溫#健康醫療網

2020-02-0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人愛吃補,適逢冷鋒來襲氣溫驟降,許多人經常選擇食補滋養受寒勞累的身體,坊間薑母鴨、麻油雞等進補名店大排長龍。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飲食控制,當心攝取過多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進補不成反而導致血糖飆升,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 糖友進補小訣竅 營養師提5點 糖尿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除了按時服藥及定期追蹤,均衡飲食亦是重要的一環。對於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如何兼顧穩定血糖與營養是一大課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診所營養師黃小芳提出五項注意要點,讓糖友補得暖身又放心: 1.澱粉適量:澱粉攝取應控制得宜,若吃了鍋物內的澱粉類食物,如:玉米、南瓜、冬粉、米血、甜不辣和麵線等,應避免再吃白飯或其他澱粉主食。 2.少油脂多纖維:肉類應以瘦肉為主,過多的油脂不僅影響飯後血糖,也會增加糖友們血液中膽固醇。纖維則有助於穩定飯後血糖,建議用蔬菜、菇類或蒟蒻來取代部分的肉類。 3.食用順序:正確的食用順序可以減少腸胃負擔,也可以減少澱粉類的攝取,建議先吃蔬菜墊胃,接著是豆魚蛋肉類,再補充一些蔬菜,最後才是主食。 4.避免喝湯:進補湯品中含有許多隱形脂肪,湯底又常添加酒精或中藥,讓糖友攝取過多的膽固醇、酒精或鈉磷鉀。如果還是嘴饞,建議先瀝掉油再喝湯,再開始煮食材。 5.避免含糖飲料:許多人在進補時常以含糖飲料解膩,建議糖友可用水或無糖綠茶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糖份。 飯後血糖別忽略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 氣溫波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節,糖友們更該嚴格把關血糖值。開業新陳代謝科醫師游新強調,自主量測飯前與飯後血糖是糖友必須養成的習慣,其中飯後血糖容易被忽視,卻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之一;餐後血糖高代表身體葡萄糖耐受性不佳,若長期放任飯後血糖失控,患者的器官如同長時間泡在糖水中,不僅連帶影響飯前血糖,還可能造成視網膜病變、腎功能下降,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甚至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共病。 均衡飲食+監測血糖 搭配胰島素治療控血糖 除了均衡飲食和監測血糖,適時搭配胰島素使用將能有效改善血糖的控制情況。根據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普遍較晚開始胰島素治療,平均延遲約10年才願意接受注射,注射時糖化血色素已逼近10%。游新醫師表示,常見患者因為怕麻煩或聽信迷思而拒絕使用胰島素,導致治療延誤或併發症風險增加;從臨床經驗來看,患者只要願意克服心理的障礙,提早接受胰島素治療,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狀況。 隨著現代醫藥科技發展,控糖藥物的便利性與效用與時俱進,游新醫師提到,現階段有涵蓋多種機轉的複方控糖筆,一天只需使用一次,能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患者接受意願較高。對於治療方式的轉換,從事醫療工作的患者和年輕糖友接受度最高;游新醫師也分享,曾經手數名口服藥適應不佳的年輕患者,嘗試不同治療組合仍無法改善血糖;在醫師的評估與建議下,改用胰島素控制血糖,不僅沒有出現不適的狀況,便利的用藥方式也增加患者按時服藥的意願,輕鬆達到控糖目標。 過完農曆新年,糖尿病患者應更加注意飲食均衡。游新醫師指出,經過長期醫病關係的建立及觀念的導正,願意接受臨床胰島素注射比率逐漸提升,建議患者如有如有血糖控制狀況不佳,或不適應目前的治療方式,應主動和主治醫師討論,經全方位評估,共同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44/冷鋒一波波 掌握訣竅控糖不失溫

【武漢肺炎】全台頂尖專家籲組國家隊 科學家商討解藥、疫苗現況

【武漢肺炎】全台頂尖專家籲組國家隊 科學家商討解藥、疫苗現況#健康醫療網

2020-02-07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我們像一盤散沙,縱使有過去無比豐碩成果和熱情,卻缺乏組織和領導者,專家會議呼籲,政府盡快成立研究小組。」力抗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日前包含中研院、國衛院等產官學界等科學家齊聚,研擬科學抗疫相關對策。召集人清華大學教授李家維表示,台灣從純化病毒,後續疫苗研究都有豐碩成果,籲請成立研究小組,統籌後續藥物、疫苗研發。 台灣成功分離病毒株 有利檢測、治療開發 位居全球第四快,台大醫學院率先成功分離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針對這項成就重要性,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對於後續病原探討,病毒與人類細胞的互動,對免疫的影響,如何快速診斷、治療等都有很大的幫助,病毒株研究目前都在疾管署管制下與學界合作,確保安全無虞。 檢疫部分,國衛院副院長司徒康惠提到,快速、方便檢測的試劑,需要可以辨認病毒的單株抗體,透過在2003年SARS疫情間,國防醫學院預防研究所和國衛院合作,產製一批的單株抗體,從中挑選可高度辨識SARS的單株抗體,將利用分離出來的病毒株,來驗證快速篩檢的試劑。 疫苗研發是長久戰 不寄望別國,台灣已啟動 針對疫苗研發,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提到,疫苗是預防病毒最好的方式,但傳統流感病毒去活化方式製作新型武漢病毒疫苗似乎不太可能,較可能是針對病毒表面的醣蛋白來開發疫苗。 他也強調,疫苗是施打健康人體,安全性很重要,因此美國是過訊息RNA製作疫苗,可能3個月內可以臨床實驗,最快3年後才可以用,是長期抗戰,民眾別誤以為疫苗能馬上有。 本土疫苗廠則回應,春節時已經啟動,要找出候選疫苗。 台灣可製抗病毒馬血清 治療緊急、重症案例 由於疫苗費時,在藥物研發方面,司徒康惠提到抗病毒的馬血清,是救命的替代方式。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劉士任說明,台灣已有抗蛇毒血清技術,可用來生產抗病毒血清,但並不是傳統藥物,驗證若可行,將來用作重症、緊急醫療時使用。 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祖安則進一步表示,老藥新用是另一個尋找藥物的方法,SARS、MERS和武漢肺炎都是冠狀病毒引起,三者基因相似度近8成,已有一類抗愛滋病毒的藥物,在SARS、MERS動物實驗效果良好,也有單獨人類治療個案報導。他認為,要測試該藥物與其他藥品的組合效果,根據癌症雞尾酒療法的重要性,「我們不只要找一個藥物,而是要找到一組可以合併使用加成療法的藥物。」 李家維說,這類藥物,政府已經去接洽,台灣有能力人工合成,研發疫苗、藥物都如此,不能仰望其他國家,他國一定都會自己先用,有剩才會給台灣。 他也強調,「我們像一盤散沙,缺乏組織和領導者,專家會議呼籲,政府盡快成立研究小組,是學界推動研發的基礎。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挑戰。」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04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