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冬天眼睛很乾好難受 眼科醫師教你緩解乾眼症

冬天眼睛很乾好難受 眼科醫師教你緩解乾眼症#健康醫療網

2020-01-22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冬天冷風一波波襲來,雙眼竟變的灼熱異常、刺痛難耐,像是有沙子卡在眼睛裡,卻始終弄不出來,小心你乾眼症發作了。對此,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眼科醫師William Dupps提出5種舒緩乾眼症的小技巧。 眼科醫師5招小技巧 擺脫乾眼症 William Dupps指出,乾眼症是因為眼睛產生的眼淚不足,或眼淚質量不佳的情況。這會造成眼睛不夠濕潤,進而出現不適症狀,如紅、癢、乾澀、酸澀、灼熱感及異物感,在寒冷的月份尤其容易出現乾眼症狀。 (1)使用人工淚液: 人工淚液是乾眼症最主要治療方法,可以在一般藥局買到,William Dupps則推薦請眼科醫師幫忙,才可挑選最適合的種類。 (2)多吃魚或亞麻籽: 許多人都知道omega-3脂肪酸對心臟有益,但研究表明,omega-3脂肪酸也有志助於預防乾眼症,多吃好脂肪的患者,乾眼症的風險較低。醫師建議,多吃一些含有omega-3的食物,例如金槍魚、鮭魚等魚類,或亞麻、大麻籽、核桃等。 (3)檢查環境:  許多人在家沒事,開車出門到達目的地後,卻乾眼症發作,請調整車上空調葉片,避免風吹入眼睛。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室內空調,尤其需要在一間房間內長時工作,且會開暖氣的話,可以使用增濕氣。 (4)求助醫師換藥: 對於較嚴重的乾眼症患者,僅憑非處方眼藥水和居家護理並不足夠。請諮詢醫師,有些眼藥水有助於增加眼淚的產生,減輕眼睛發炎情況,並改善眼淚中的油脂濃度;某些口服抗生素也有助住改善眼淚油脂和發炎。此外,在更嚴重的情況下,由患者本身的血液製品產生的特殊血清滴劑,也可能會有幫助。 (5)手術改善: 若上述療法都無法改善,可能須借助「淚小管栓塞法」治療,即以栓塞法將淚小管開口加以阻塞, 讓眼淚留在眼睛表面。William Dupps補充,該手術無痛且迅速,可以選擇用暫時性、可溶解的栓塞,也可使用永久性的矽膠栓塞,留住眼淚。 參考資料: 1.5 Ways to Say Goodbye to Dry Eye 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5-ways-to-say-goodbye-to-dry-eye/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750

應對長輩問候攻勢? 求生指南「必備錦囊」

應對長輩問候攻勢? 求生指南「必備錦囊」#健康醫療網

2020-01-22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返鄉過節時許多親戚朋友的問候,許多人都會感覺不知道怎樣面對回應才好,答這也不是答那也不是,本來應該是充滿喜氣與家人團聚的過年,反而變成想要迴避與壓力的社交場合。 破除「人比人氣死人」魔咒 怎麼解看這裡 諮商心理師陳劭旻說明,長輩與親戚的問候之所以會成為壓力,原因是很多對話容易出現不同的價值評斷,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或者是與社會普遍價值的比較,而讓人陷入不斷需要證明自己夠好的窘境。因為比較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怎麼說別人都可以要求更多,回答時不能夠直白回答自己真實的狀態,好像需要努力去證明自己已經「夠好」,而否則就得面對到「你不好」的否定。 例如還沒結婚的被逼結婚、結婚了被逼生小孩、生小孩後被逼問怎麼照顧、工作收入多少,達到一個階段都在被期待下一個階段。做為年輕一輩,對於被問候當然會感覺厭煩,但可能需要體諒有些長輩不是刻意刁難,而是他們並不習慣、也不知道如何關心晚輩,心中其實只是想問「你還好嗎?」,問出來的卻是「你有沒有做到什麼」。 心理師角度提供建議 三項應對親友指南 1.使用開放問句,少用是非句 比起問「你工作找到了嗎?」,「你最近的工作狀況如何?」更容易引發更多對話,也讓對方容易回答。如果對方是以是非句的方式詢問,而你願意與對方多一些對話,也可以試著讓對方知道改用開放句會讓你更願意回答,促進一段真正有溫度對話的發生。 2.面對不想要的對話,適當運用回避與稱讚 有些人的問問題的目的不是關心別人,而是希望透過對比呈現自己的優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而已。面對到這樣的人,比起積極證明自己做得夠好、讓關係變得很僵,還不如配合對方一下稱讚他,對方滿足了就會很快結束對話。如果不想要對話進行的話,直接離開、適度給自己一些空間休息也是好方法,強迫自己去配合容易產生更大的壓力。 3.比起等待不想要的對話,不如積極創造想要的對話 如果覺得對話進行的方式不喜歡,比起等待親戚自己轉換話題,更積極的方式去尋找相對比較喜歡、可以對話的親朋好友,開啟自己想要進行的話題,營造過年時屬於自己的舒適圈。 其實過年原本聚會的用意,是讓親朋好友有機會進行情感交流,只是方式不適當時反而造成壓力。因此不管是年輕一輩還是年長者,都可重新檢視一下自己如何調整,在難得碰面時讓真正的關心傳達給彼此,也讓過年重新成為一個連結關係的節日,而不是碰了面反而是壓力,淪為考驗家族關係的試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928/應對長輩問候攻勢 求生指南必備錦囊

寒假+年假 慎防「網路遊戲障礙症」上身!

寒假+年假 慎防「網路遊戲障礙症」上身!#健康醫療網

2020-01-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寒假和農曆新年假期即將到來,家中若有孩子習慣長時間待在電腦前,或是連吃飯都手機不離身狂打遊戲,這時最好提高警覺,留意是否已經影響孩子生活作息及社交狀況,甚至情緒控管問題,避免「網路遊戲障礙症」(Internet Gaming disorder)上身! 高中生沈迷網路遊戲生活失控狂罵人 父母頭痛帶他求診精神科 一名就讀高二的安安(化名)自從上高中後就沈迷網路遊戲,自己用壓歲錢上網買了最新配備的遊戲桌機,放學後或假日幾乎人機不離身,上床睡覺前還要打手遊,隔天不但上學遲到,上課也睡覺、打盹,無法專心在課業,被老師責罵時就開始翹課。父母接到學校通知後開始管制他玩遊戲時間,引起他情緒失控且拒絕溝通,最後連使用斷網和沒收手機等方式都不見效,還對父母怒目相視、口出穢言,家長驚覺孩子性情大變,擔心出現精神疾病,趕緊帶他到精神科求診,經診斷罹患了「網路遊戲障礙症」。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科技技術不斷提升,人手一機已經成現代人生活趨勢,善用科技產品雖然可以為生活帶來方便性、提升工作效率,但過度依賴或沈迷也會造成許多後遺症。2018年6月底,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正式宣佈將「網路遊戲障礙症」納入精神疾病,原因就是這個疾病不但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也會衍生出家庭及人際關係衝突,嚴重可能造成社會安全隱憂。但是要確診此病非常不易,需要有長達一年的症狀表現,很容易讓患者及身邊的人輕忽,因此提醒大眾應該正視「網路遊戲障礙症」問題! 「網路遊戲障礙症」 治療方式多元 楊聰財醫師說明,目前「網路遊戲障礙症」的盛行率統計,男性為8.4%,女性則為4.5%,顯示男性罹患比率明顯高於女性。臨床診斷上除了觀察患者對上網打遊戲的依賴程度外,造成日常活動優先順序產生變化也是一個重要指標,也就是患者明明知道過度依賴網路遊戲是不好的,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甚至合併專注力下降、情緒易怒、憂鬱及焦慮、睡眠不足及家庭人際互動衝突等問題。 對於「網路遊戲障礙症」患者的治療,除了視生理功能進行藥物治療外,也會合併認知行為治療,讓患者了解應該扮演的社會角色及分析情緒失控來源,並協助患者學習時間管理(Time)、情緒管理(Emotion)及聯盟管理(Alliance)等技巧,簡稱「TEA管控原則」。除此之外,也會誘導他尋找替代的興趣,例:出外走走、跟朋友聊天或聽音樂等,或透過家庭心理會談共同面對問題及了解彼此想法,指導家長溝通技巧,多使用三明治表達法:「肯定」、「提醒」、「鼓勵」,提升親子溝通效果,讓家庭更和樂共處。 孩子出現下列五項 求助精神科醫師 楊聰財醫師提醒,臨床上觀察到不只是孩子在網路遊戲出現過度依賴問題,近來網路社群、論壇及大量免費影片和戲劇也讓社會大眾的依賴性愈來愈高。提醒寒假及春節連續假期期間,除了要注意家中青少年使用網路遊戲的時間外,上班族也不要一直上網,盡量抽空外出走走或培養戶外活動興趣,避免現代3C文明病上身。 「網路遊戲障礙症自我檢測表」 1整天過度專注於網路遊戲 (嗜賭症內的網路賭博除外) 2當停止或減少網路遊戲時,出現戒斷症狀(例如:焦慮、易怒及悲傷)。 3耐受性: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網路遊戲上。 4反覆努力想要控制網路遊戲的使用,卻徒勞無功。 5除了網路遊戲,對先前的嗜好與休閒都喪失興趣。 6即使知道心理、社會功能出現問題,仍然繼續過度使用網路遊戲。 7對家人、治療師或他人欺瞞自己使用網路遊戲的情況。 8常使用網路遊戲來逃避或紓解負面的情緒(如:無助感、罪惡感、焦慮感) 9因參與網路遊戲而危及、或喪失重要的人際關係、職業、教育或功過機會。 以上於過去十二個月中,出現上面五項(或更多)者,就有遊戲障礙症症狀。確診須由專業精神科醫師鑑定評估。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933/寒假+年假 慎防網路遊戲障礙症上身

放任血糖飆高不忌口 男子頭暈脫水險失明

放任血糖飆高不忌口 男子頭暈脫水險失明#健康醫療網

2020-01-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去年(2019)年初,一名40多歲男子因為頭暈、嚴重脫水被送進急診室,經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HbA1C)數值竟高達15.2%,超過標準值兩倍餘,轉診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後,得知男子雖然有糖尿病家族史,但因為本身從事糕點業,平時並不忌口,進一步更發現他雙眼已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經評估給予胰島素治療,治療迄今半年,糖化血色素順利降到6.9%,配合醫師的運動處方和飲食控制,終得以遠離失明威脅。 胰島素治療助保護胰臟 減少糖尿病併發症 收治此患者的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葉峻榳醫師表示,當時患者雙眼已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的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初期即採用胰島素治療以積極控制血糖,避免視網膜繼續惡化。此外,現階段也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提早使用胰島素不僅對胰臟有保護的效果,還有助於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血糖不控制 面臨洗腎風險 然而,許多患者對胰島素心存誤解,認為胰島素會導致洗腎,其實,糖尿病最後會走到洗腎有很大原因是因為血糖控制不佳所致,儘早使用胰島素調節血糖,反而有助於降低洗腎風險。葉峻榳醫師進一步解釋,胰臟就像一間公司,胰島細胞是公司內的員工,原本5個員工可以妥善處理分泌胰島素的工作,當患者血糖長期超標,其中3個員工受不了而離職時,剩下的2個員工就需要加班處理5個人的工作,長期下來,員工過勞導致工作出問題,而使用胰島素就像雇用新的員工去協助分擔工作,讓公司可以恢復運作,正常分泌胰島素,維持血糖穩定。 胰島素治療選擇多 主動諮詢醫師 葉峻榳醫師也強調,現在有許多胰島素種類,包括控制飯前血糖的長效型胰島素、針對飯後血糖的短效胰島素,不過患者對一天多次的治療方式通常難以接受。所幸,隨著糖尿病治療的演進,現階段有複方控糖筆可做選擇,經臨床試驗證實,可兼顧飯前和飯後血糖,同時又能減少打針次數,呼籲患者在血糖控制與治療上有任何疑慮時,可主動向主治醫師諮詢。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870/放任血糖飆高不忌口 男子頭暈脫水險失明

奶粉食安問題頻傳 醫師:配方奶製程可這樣把關

奶粉食安問題頻傳 醫師:配方奶製程可這樣把關#健康醫療網

2020-01-2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奶粉食安問題頻傳 跨國生產鏈品質難以把關 近年來食安問題頻傳,2008年中國爆三聚氫氨毒奶粉事件,不只中國本土的品牌出現問題,許多跨國至中國設廠的大型國際品牌也受到汙染。嬰兒以奶為主食,奶粉食安成為父母最為頭疼的問題。 在中國大陸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外,全球各大洲也陸續傳出奶粉製程發生汙染的問題。民眾對食安的關切延續至今,天下父母心,為了讓寶貝吃得無慮,父母常常傷透了腦筋。 歐美高端技術「液相勻化」風行 避免跨國生產鏈的風險 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說明,目前市面上關注較多的話題,莫過於歐美高端製程技術之一的「液相勻化」式產品。會造成風潮,在於其確保食品安全的特殊製程技術。 這類的高階製程,可讓牧場的新鮮奶水,在集乳後24小時內,馬上在當地製成配方奶粉。這可以避免傳統的跨國式製程,從不同的國家地點集乳,再送往奶粉工廠所在地製作攪拌,在層層跨國集乳、運送過程中,可能造成的變質和汙染。液相勻化式的產品,避免集乳至奶粉成罐間冗長製程中的汙染風險,也避免各地乳源品質良莠不齊、難以管理的問題。 寶寶營養攝取自然純淨 嚴謹挑選配方奶製程 李世明醫師表示,寶寶的食物首選是母乳,但門診統計顯示,約百分之十的媽媽有奶水不足的困擾,須依賴配方奶粉。嬰幼兒年紀小、體積小,身體構造都在發育中,如誤食NG奶粉,就可能對嬰兒造成極大的傷害。究竟該如何選購安全的產品?學會辨認安全的奶粉製程,就成為關鍵。 選購認證把關配方奶粉 寶寶健康成長 李世明醫師強調,寶寶成長必須具備的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乳糖、維生素、礦物質在各家產品都有,所以是否需要額外攝取其他非屬必備的營養素,就由父母們自行定奪。 但應選擇符合規範,於乳源產地直接製作,並擁有多項國家認證的配方奶粉。這些認證替消費者多一層嚴密把關,父母在選購時,也更有保障,父母買得安心,寶寶吃得開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888/奶粉食安問題頻傳 醫師配方奶製程可這樣把關

疼痛非忍不可嗎?讓疼痛專科有效解除身體警報

疼痛非忍不可嗎?讓疼痛專科有效解除身體警報#健康醫療網

2020-01-20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惠虹報導 一名年長的阿伯黃先生(化名),因為帶狀疱疹疼痛萬分,經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疼痛科來尋求減輕疼痛的方法,醫師在阿伯的患部位置脖子上打了一針,施打前還跟阿伯說,這針可以解除疼痛,但效果也許是暫時的,沒想到下週黃先生回診時,很高興的告訴醫師,他已經完全不再痛了。 以注射治療為主 運用神經阻斷原理來減痛 收治該病例的疼痛科主任溫永銳醫師、也是現任疼痛醫學會理事長表示,能一次注射後完全不痛可能是極少數案例之一,然而能解除該案例的疼痛還是教人振奮。醫師從患部神經節、周邊神經根或纖維,或脊髓,以各類麻醉及止痛藥物注射或神經解套,可解除疼痛,效果可維持幾小時、幾天、甚至數週左右,雖然是暫時性的,但的確可以運用阻斷原理達到減痛目的。 溫永銳醫師說,疼痛科的介入性治療是指非口服藥物、而以注射治療為主。以神經阻斷、調整、破壞與增生治療等,有別於開刀手術,採微創或侵入性較低的注射手段,為病患減輕部位的疼痛。 介入性治療為病人減輕疼痛 減輕對止痛藥依賴 以帶狀疱疹為例,一開始可能是刺痛感,如果發作在腰腿部,患者會以為是背痛、脊椎痛或坐骨神經痛,因疼痛趕緊掛急診,檢查後卻發現沒有任何問題。等到過兩天長出水泡,才知道是帶狀疱疹,患者已痛到睡不著、想大哭也很無助。儘管皮膚科醫師會先投以抗病毒或神經痛藥物,還是有病人痛到受不了、甚至服用到近嗎啡等級的止痛藥,還是無法解除疼痛,這時就可請求疼痛科來介入治療。 另外,對大部分帶狀疱疹神經痛患者,疼痛雖會慢慢消失,仍須忍受至少兩三週以上,忍痛對患者是相當殘忍的。若及時求助疼痛科,可以神經阻斷暫時解除疼痛;溫永銳強調,比起服用止痛藥僅有兩三小時的效果,神經阻斷方法可維持兩三天、甚至更久,連續施打幾次,疼痛逐漸下降後,再改採藥物控制即可,日子才會舒服。 神經阻斷遏阻痛感傳遞 PRP增生治療修復發炎 神經阻斷術包括「神經(暫時)阻斷」、「神經解套」、「神經破壞」及「神經調節」等。「神經破壞」是以電燒等方法中斷傳導;至於「神經調節」,是以電療或脈衝射頻來減弱神經細胞間的訊息傳遞或軸突傳導抑制疼痛,「神經解套」是解除神經沾黏引起的疼痛。此外,還有 「PRP增生治療」,以注射自體血小板,對軟組織、肌腱等受傷部位進行修復治療。 溫永銳醫師解釋,疼痛科介入治療的時機,從疼痛初發生、或癌末到臨終,都涵蓋在疼痛科範圍。他表示,疼痛科雖非萬能,對疼痛的認識進展與處理,比其他領域掌握認識更多。 神經損傷、癌末疼痛 可到疼痛科尋求解方 過去很多患者骨頭疼痛會找骨科、肌肉痠痛找復健科、神經痛找神經內外科,肚子痛找腸胃科;疼痛科雖然以治療慢性疼痛為主,很多慢性疼痛,到後來可能原疾病已不存在或還存在,但後期產生的疼痛難以承受時,都可尋求疼痛科給予減痛治療。 溫永銳醫師呼籲,適合介入性疼痛治療的對象除了癌症末期疼痛,還有末期疾病、老年退化、神經損傷等造成的慢性疼痛,這些都可以考慮先以神經阻斷方式減輕疼痛及減少用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4763/疼痛非忍不可嗎? 讓疼痛專科有效解除身體警報

照顧家人中風有不敢說出的苦 善用長照資源喘息

照顧家人中風有不敢說出的苦 善用長照資源喘息#健康醫療網

2020-01-16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長時間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常常讓照顧者苦不堪言又備感孤單。雖然政府及民間單位積極推廣長照服務,但許多地區仍礙於照服員人手不足,許多喘息服務看得到,卻吃不到。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研擬一套互助喘息服務,規劃讓四組有失能家人的家庭在特定時間,共同到「復華照顧咖啡館」,輪流由其中兩組人照顧四位失能者,分攤減輕照護壓力。 照服員人手不足 照顧者須互助共享資源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說明,因為照服員工作辛苦,長處於人力不足的狀態,在還未申請到照服員到府服務之前,其實這些家庭可以互相協助、共享資源。 雖然計畫還在研擬階段,在不斷討論時也同步篩選的情況下,最後有8組家庭配合加入。商討過程中亦邀請許多專家共同參與,目的希望能讓家屬認同,並找出最適宜的作法。 在此計畫中,家庭之間更必須建立互相的信任感,才能放心將自家的長輩交由其他人照顧;所有參與服務的家庭,甚至要做好所有準備,因為任何狀況都可能發生,若有小失誤也不能互相埋怨。陳秘書長表示,所有細節都還在調整修正,以盡可能完善規劃,好讓服務的家庭,成為彼此的新家人。 突然的照顧重擔 安排好階段計畫 陳秘書長表示,最常接受到照顧者的壓力有六種面向,除了生理上的疲憊,如睡眠中斷長期睡不飽,還有似乎看不到盡頭的心理壓力,如沒有好轉可能性的重度失能者,家屬壓力尤為沉重;以及為照顧患者,照顧者必須中斷人生目標,如求學、求職等,延伸出後續的社交中斷、經濟中斷,更會因此影響家庭關係。建議民眾在遇到家人需要照顧時,要有計畫性的安排後續不同階段的照顧,盡量讓輕度患者復健、自理生活,避免過度依賴產生退化。 善用支援服務 長照之路更輕鬆 法國賽諾菲藥廠長期持續熱心參與公益活動,且深感失能家庭照顧的艱辛,特別捐款予家總研擬此套互助喘息服務,支持照顧者分擔壓力,並在咖啡時光中交流照護心得,獲得更多努力前進的力量。法國賽諾菲藥廠更長期推動中風預防及照護醫療衛教活動,為中風病友、家人打氣鼓勵,陪伴病友家庭走過低潮。陳秘書長也強調,家屬一定要懂得求助專業,而且盡可能避免離職以做好長期照護規畫;善用長照資源才能讓照顧者及被照顧者雙方都能減輕壓力。目前也有長照四包錢相關資源,無論是自行照顧、申請外籍看護或委託照顧機構者,都可撥打1966或0800-507-272了解自己是否符合申請資格。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849/照顧家人中風有不敢說出的苦 善用長照資源喘息

了解自己和家人的用藥 可能是保命關鍵?

了解自己和家人的用藥 可能是保命關鍵?#健康醫療網

2020-01-16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醫生,就是這包藥!」急診患者郭先生的太太從包包中拿出藥袋並告知醫師,醫師經藥物判斷病患為心房顫動患者,平日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因此,若要為診斷為急性腦梗塞的郭先生進行後續緊急靜脈血栓溶解,就必須先恢復凝血功能。還好該藥物有恢復凝血功能的反轉劑藥物,才能及時讓郭先生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成功保住性命,恢復神經功能! 收治該名患者的聯新國際醫院中風醫療中心陳右緯醫師表示,郭先生是早上於家中看電視時,突然出現意識不清且出現右側肢體癱瘓的現象,急診中風醫療小組初步評估他為中風,立刻進行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沒有出血情形,醫療團隊便依照服用抗凝血劑的梗塞型中風治療流程進行急救處置。 心房顫動患者術前需恢復凝血功能 避免手術中出血休克 陳右緯醫師說明,由於郭先生平常並不是在聯新國際醫院就醫,再加上事發突然,所以也沒有攜帶健保卡在身上,所以無法以雲端藥歷查詢到過去病史及用藥記錄,幸好郭太太機靈的隨身攜帶平日服用的藥物及藥袋,才能讓醫師準確判斷患者正在服用治療心房顫動的抗凝血劑。更為關鍵的是,該藥物剛好有幫助快速恢復凝血功能的藥物,因此能及時針對阻塞的腦動脈施打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 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平時可透過停止用藥來恢復凝血功能,但通常需要停藥多日才能有所效果。陳右緯醫師提到,對於發生重大出血事件及危急時刻需要進行緊急手術的患者來說,必須要先恢復患者的凝血功能,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手術治療。 了解自己和家人的用藥 也是保命關鍵 心房顫動是一種較嚴重的心律不整,好發年齡於60歲以上,疾病會導致心臟不規律收縮進而產生血栓,若血栓流入腦部造成阻塞便會發生腦中風。而心房顫動的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因此,患者除了規律用藥外,應積極與醫師討論用藥選擇,更重要的是規則服藥細心監測,才能降低腦血管堵塞及出血的風險。 陳右緯醫師呼籲,病人及家屬應對所服用的藥物有所認知外,並應積極與醫師溝通了解藥物特性;而郭先生的案例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郭太太及時提供抗凝血劑的用藥資訊,幫助醫療團隊在事發當下能有立即的正確處置判斷,及時透過對抗凝血劑專一作用的反轉劑藥物恢復凝血功能,因而改善預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831/了解自己和家人的用藥 可能是保命關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