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家人支持+醫療協助 避免產後憂鬱上身

家人支持+醫療協助 避免產後憂鬱上身#媽媽寶寶

(文‧整理/彭曉薇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秉萱) 迎接新生命到來固然是件開心的事情,但由於體內荷爾蒙變化、生產傷口疼痛、照顧寶寶力不從心、哺餵母乳之路不順暢、眾人焦點都在寶寶身上,或是親朋好友干涉育兒方式等各式各樣的原因,都可能讓產婦天天掉淚、鬱鬱寡歡,無論怎樣努力都揮不走頭頂上那片厚厚的烏雲罩頂,這代表著媽咪有產後憂鬱症的徵兆,週遭的人應該給予適度關切,協助媽咪走出產後憂鬱之路。 產後情緒障礙影響 產後3到4天,約有3至8成的孕婦會有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現象,通常持續幾天便會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但週遭家人必須要給予強而有力的心理支持。 大約有1成產婦會出現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情形,產生憂鬱、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疲憊、失眠症狀;常有罪惡感或無價值感;飲食障礙、容易流淚、無法專心、對週遭生活及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或常覺得無法應付生活;擔心自己無法照顧好嬰兒;嚴重者甚至有自殺的想法。周秉萱醫師指出,產後憂鬱對於產婦的精神負荷極大,也會影響新生兒的照護品質,國外大型研究發現,未被治療的產後憂鬱症,可能會導致長期負面影響,包含影響親子連結、阻礙小孩認知功能發展及小孩可能會有比較多的負面情緒。 除此之外,約有千分之一的案例可能發展成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出現妄想或幻覺現象,例如媽媽可能會誤認嬰兒已經死亡或被掉包;症狀嚴重的產後精神病患者,還可能會有傷害自己或新生兒的舉動,因此必須多加注意。 如何給予產婦協助 陪伴與傾聽 如果發現產婦情緒低落,出現憂鬱的傾向,應常常給予關心與支持,通常最好的方式是陪伴與傾聽,不建議向產婦說「妳就是想太多」、「這個只要怎樣做就好了」、「沒有母奶就算了」。 注意媽咪情緒、睡眠及胃口變化 產婦如果出現情緒低落、焦躁不安、失眠或是胃口變差、體重下降,家人要警覺到是否出現產後憂鬱的現象,除了關心支持之外,應協助產婦至精神科或婦產科評估,並配合規律就診及用藥,除此之外,可記錄情緒變化及用藥情形,提供給醫師做為治療參考。 產後憂鬱症的治療方式 周秉萱醫師表示,若是過去就有憂鬱症病史的產婦,可參考過去的用藥給予治療,沒有罹患過憂鬱症的產婦,則會根據產後憂鬱症的症狀、嚴重度給予抗憂鬱劑治療,必要時搭配助眠藥物或是抗焦慮劑使用。除此之外,醫師也會採用諮商或是心理治療的方式,協助產婦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治療過程中要配合醫師用藥、規律返診,家人也要了解產婦的情緒變化並給予適時協助,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原文刊載於2015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嬰幼兒燒燙傷」的預防&身心照護

「嬰幼兒燒燙傷」的預防&身心照護#媽媽寶寶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執行長黃惠芬) 六月底的八仙塵爆事件,喚起許多人對於燒燙傷的關注。事實上,「燒燙傷」一直是嬰幼兒容易發生的意外事故之一;因此,對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來說,這些是平日就必須了解的重要課題。   急救首要原則/降溫 一旦不幸發生燒燙傷,首要之急為「降低傷口處溫度」;因此,「沖、脫、泡、蓋、送」的處理順序過程,格外重要。 1)沖/以流動的冷水(15℃~20℃)沖約15~30分鐘,快速降低皮膚表面溫度。 2)脫/充分潤濕後再小心除去衣物,儘量避免將傷口上水泡弄破。必要時,可用剪刀剪開衣物,並暫時保留黏住的部分。 3)泡/繼續浸泡在冷水中15分鐘,可減輕疼痛和穩定情緒。注意大面積燒燙傷患者,尤其是小孩和老人,應避免長時間浸泡冷水中而致體溫流失的狀況發生。 4)蓋/使用清潔乾淨的毛巾或布單、紗布覆蓋傷口,勿任意塗抹外用藥物或民間偏方。 5)送/除極小且極淺(僅有一度的傷口)的燙傷外,最好前往鄰近的醫院,做進一步的處理。 就醫後的處理&治療 鄭旭棠醫師表示,除了一度的傷口可自行在家處理外(3~5天會好,無疤痕),就醫後,針對不同程度的燒燙傷,會採取不一樣的處理方式;這些處理方式的共同目的,即是「穩定病情」為優先。 淺二度 雖傷及表皮和真皮,但程度較輕,通常只要清潔和保護好傷口,按醫囑定期換藥,14天內就會痊癒,輕微疤痕或幾乎無疤。 深二度 由於受傷較深,醫師必須在患部進行早期清創(清除毛髮、死皮、汙染物),以維持傷口清潔,再使用藥物及敷料包紮並固定於傷口上,且每日需換藥數次;程度更嚴重者,還必須考慮早期植皮。癒合時間超過三星期,會留下疤痕,還要注意某些部位的疤痕可能有攣縮問題(膝蓋、手肘等關節處),也會影響後續復原狀況。 三度 最嚴重的程度,就醫後會有一段時間需要反覆地清創、換藥,之後則必須儘早進行植皮的重建手術,儘早覆蓋傷口,才能預防傷口感染、減少出血、防止體液及電解質流失,進而減緩傷患痛苦。一般的植皮,針對嬰幼兒大多會以取用表層的頭皮為優先。 生理的醫療照護 1)復健&回診/視每個患者的狀況,每天復健、定期回診,都有助於掌握傷口狀態,往真正的復原邁進。 2)出門防曬/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的傷害,致使疤痕顏色變黑。 3)醫療輔具/某些受傷深、面積廣的患者,將可能需要穿戴彈性衣或支架。彈性衣能加壓疤痕,避免疤痕增生,至少需穿著一年以上;支架則能避免關節上疤痕的攣縮變形。 4)藥物/有時會發生傷口搔癢、脫屑的狀況,建議遵照醫師處方藥物來控制症狀。 預防才是根本 前述五步驟的急救措施,多年來在兒燙基金會的宣導下,深植人心。對此,黃惠芬執行長表示,由於民眾觀念的提升,「燒燙傷在台灣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這也是兒燙基金會一直以來全心投入的主要目標。 從環境&觀念開始 她提醒家長,應更嚴格檢視自身行為和自家環境,去除任何可能造成傷害的危險因子。如手拿熱湯時需大聲警示,避免靠近孩子;任何可能造成傷害的設備(如微波爐、熱水壺、電鍋),都應收納在幼童碰不到、甚至看不到的地方。 此外,家長也應盡到教育幼童正確觀念的責任。黃惠芬執行長表示,父母平日應把握機會教育,教導「什麼物品和什麼行為很危險,一不小心就會受傷,讓人不舒服」,持續地灌輸,都有助於在孩童心中建立預防概念。 ※原文刊載於2015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前哺乳諮詢8大好處

產前哺乳諮詢8大好處#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漾媽媽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珏如) 產後餵奶輕鬆上手 能夠順利提供寶寶珍貴的母乳,是每個媽咪的願望,但懷孕時期總是聽說哺乳既辛苦又煎熬,不免讓孕媽咪還沒親身體驗就先感到害怕,其實哺乳的學習可以從產前開始,提早了解母乳哺育相關知識,做好身心的準備,能讓產後的母奶哺餵更順利,避免哺乳時的慌張與疼痛。 1)了解身體的泌乳機制 漾媽媽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珏如表示:了解泌乳機制的媽媽,在明白如何與寶寶的需求達成「供需平衡」後,幾乎無需再為奶水不足或過度刺激而感到心慌或不安,甚至能夠自主的逐漸調節未來奶水的分泌量,輕鬆享受哺乳。 2)掌握正確觀念 哺乳的媽咪為數不少,但每個人的經驗不甚相同,也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由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提供個人專屬的產前哺乳諮詢,可避免哺乳迷思造成媽咪的哺餵困難,常見的哺乳迷思包括:胸部大小與奶水多寡有關、產後的第一天不會有奶水等,陳珏如護理長指出,只要懷孕期間(或孕前月經來潮前)乳房有脹感,產後都會有奶水分泌,懷孕期間乳房受荷爾蒙的影響,乳腺組織增加、胸部脹大,並於懷孕20週左右分泌初乳,所以即使是剖腹產,產後第一天都會有奶水可以哺餵寶寶。 3)乳房評估 藉由評估孕媽咪乳房,可及早發現是否有哺乳困難的情況,除了可提早學習因應方式,當產後寶寶一開始無法順利含乳時不會過於緊張,也能學習乳頭護理、產前擠乳與乳垢清潔的相關知識。 4)評估生活型態 全職媽媽、職業婦女與假日媽媽的哺乳計畫會有不同,其中牽涉到工作時間分配、哺育方式等差異,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透過評估產後的哺乳需求,提供適合自己的哺乳建議與收集奶水的方法,也能針對不同的生活型態或乳頭大小推薦合適的吸乳輔具。 5)預先認識可能遇到的乳房問題 許多哺乳媽媽,對於突然遇到的乳房問題,常常會把網路上以訛傳訛的資訊當做解決問題的方法,結果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常見的狀況包括:乳房腫脹要用力按摩推開、脹奶會導致乳腺炎、到底要熱敷還是冷敷,或乳頭有小白點時用針挑掉等,陳珏如護理長指出,溫敷乳房的目的在於促進循環,通常建議於哺乳或擠奶前進行,而哺乳、擠奶後,若媽咪仍覺得乳房脹痛,則可以冷敷(10~15分鐘)的方式鎮靜乳房、解除脹痛;當乳頭出現小白點時,可以橄欖油或泡鹽水的方式處理,飲食上也需注意是否過於高油或高奶,同時,媽咪應多讓寶寶吸吮乳房。 ※原文刊載於2015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常見5大皮膚疾病

孕期常見5大皮膚疾病#媽媽寶寶

(文/林宛瑤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朱宮瑤) 正確保養與用藥.緩解不適 懷孕期間,除了外觀體型改變之外,生理機能也會有所變化,導致肌膚出現搔癢或病變;搔癢的部位可能出現在全身各處,經常讓孕媽咪困擾不已,甚至影響情緒,因此,了解孕期可能發生的皮膚疾病,預防並及時治療,才能幫助緩解肌膚不適。 懷孕期間常見的皮膚疾病 孕期常見的皮膚疾病包含妊娠型類天皰瘡、癢型蕁麻疹丘疹斑塊、妊娠型異位性皮膚炎、膿皰型乾癬、妊娠型膽汁淤積皮膚炎,各有不同的表現形態。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朱宮瑤主治醫師提到,有些皮膚疾病比較良性,僅有皮膚問題,但有些可能會引發子宮胎盤異常而影響胎兒發育,如妊娠型類天皰瘡、膿皰型乾癬、妊娠型膽汁淤積皮膚炎等,這三種懷孕相關的皮膚疾病對胎兒來說有危險性,而癢型蕁麻疹丘疹斑塊與妊娠異位性皮膚炎則比較不會造成胎兒的問題。 孕期肌膚保養重點 為了預防懷孕期間出現異常搔癢的症狀,朱宮瑤醫師建議,孕媽咪可以擦一些乳液來保濕,透過乳液的滋潤及按摩,會讓皮膚變得比較好,進而預防孕期皮膚不適。 季節性保養 •冬季/有許多冬天的皮膚問題與缺乏保養有關,若有乾燥搔癢症狀時,注意洗澡的水溫不要太高,清潔完成後記得擦上適合自己膚質的保濕乳液,可以順便進行肌膚按摩,讓皮膚能充分吸收,只要做足保濕工作,就能幫助減緩皮膚不適。 •夏季/懷孕時的體重變化,會導致身體負擔較大,到了夏天經常汗流浹背,如 果因悶熱或清潔不夠徹底,可能引起黴菌感染或汗疹,因此,除了清潔要多加注意之外,衣服也要選擇透氣材質,出汗後儘量更換舒適衣物,避免悶出病來。 孕期用藥停看聽 孕婦用藥的安全等級分為A、B、C、D、X,A級是最沒有致畸形之慮,為最安全的藥物,在人體已做過對照組研究,有足夠證據證明用於懷孕初期及後期皆不會造成胎兒之危害,維他命即屬此類,這類藥物極少,因為很少研究會在孕婦身上做實驗;B級是指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對胎兒沒有危險性,但未對孕婦做過對照組研究;或是動物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對孕婦所做的對照組研究中,無法證明對懷孕初期及後期之胎兒有害,如普拿疼和大部分抗組織胺藥物;C級為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沒有對孕婦做過對照組研究,或者有些藥物尚未做過動物試驗及人體試驗,均屬於此一等級的藥物,只能在臨床使用上,利益大於潛在危險性的前提下才使用;D級則是有足夠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除非評估此類藥物對孕婦有益,或緊急時權衡利害才使用;X級則在動物或孕婦實驗中已證實對胎兒有害,且使用後其危害明顯大於其益處,是孕婦的絕對禁忌。 ※原文刊載於2015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6方法解決產後落髮的困擾

6方法解決產後落髮的困擾#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邱品齊) 對產後媽咪來說,除了要適應生活習慣的偌大轉換,還必須面對生心理改變所帶來的壓力,其中最能引起許多媽咪共鳴的話題,想必就是「產後落髮」了。產後落髮的髮量可能會比平常掉髮量多出將近10倍,經常使媽咪感到恐慌,甚至擔心自己無法回到產前的狀態,進而引起壓力,造成更嚴重的落髮,難道產後落髮真的無法改善嗎? Part1 知識篇 對於產後落髮的話題,許多媽咪其實一知半解,不是擔心一輩子再也無法回到蓬鬆秀髮,就是害怕長髮比短髮更容易掉落,因而總是留著一頭俐落短髮。產後落髮並非代表身體狀況不佳,而是懷孕過程中因為賀爾蒙的變化加上與頭髮生長週期同步進入休止期所致。但毛囊仍保有再生功能,所以媽咪不用過度擔心頭髮再也長不回來。 頭髮的生長週期 頭髮的生長過程可分為三個週期,分別是生長期、退化期與休止期,生長期大約可維持2~5年左右的時間,之後便會進入休止期與退化期;而孕婦體內分泌的動情素,能夠延長頭髮的生長期,所以在懷孕期間的頭髮其實會變得又黑又粗,到了分娩之後,才會邁入落髮階段。 如何測量落髮異常現象? 幾乎所有媽咪都會出現產後落髮現象,但症狀也有輕重之分,邱品齊醫師說明:「若要測量自己的落髮情形是否過於異常,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夾在髮根,由下往上輕拉,一般落髮量只會在2根以下,5根以上就算是異常,而產後媽咪可能會掉到10根左右,若數量超出這個範圍許多,建議媽咪應至診所諮詢皮膚科醫師。」 產後落髮可隨著時間變長而逐漸改善,但如果媽咪壓力過大或遺傳等因素合併圓禿,就必須經由治療才可復原,值得慶幸的是,發生圓禿的比例較產後落髮低,通常攝取均衡營養,並請家人協助照顧寶寶、適時放鬆身心,就可以讓掉髮現象改善並長出新髮。 Part2 改善篇 產後落髮通常在半年到一年內都可自然恢復,不過如果平時過於疲勞、營養攝取不良或睡眠不足,可能會使落髮情形更加惡化,若過了一年之後仍無改善,建議尋求皮膚科醫師幫助,並適時使用相關藥物及產品。只要透過改善日常習慣等做法,便能使症狀稍微減緩,讓自己避免處在過大的壓力之中,媽咪不妨參考專業醫師的建議,調整目前的生活模式,或許會有不錯的成效! 1)溫柔清洗頭皮 邱品齊醫師表示,媽咪在洗頭時應避免用指甲摳頭皮,以免對頭皮帶來刺激,使落髮量變得更多。此外,過度用力按摩頭皮,也無法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及增加毛髮生長,因此輕輕沖洗掉殘留在頭皮的洗髮精才是最好的做法。 2)整理頭髮有訣竅 如果擔心落髮過於頻繁,在整理頭髮的時候,將馬尾輕輕紮起固定住頭髮即可,但切記不可綁太緊,以免拉扯頭皮;且建議媽咪每天可更換不同造型,讓頭髮分線的部位有所改變,才不會因為固定使用同一條分線,造成附近的頭髮無法順利重新生長。 ※原文刊載於2015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10大孕期睡眠困擾解析

10大孕期睡眠困擾解析#媽媽寶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科產科、產房兼病房主任王樂明) 孕期睡眠困擾的原因 造成孕期睡眠困擾有許多原因,身體變化的不適將為孕媽咪帶來許多困擾,脾氣變得暴躁、看到喜歡吃的食物卻沒胃口、孕肚過大讓骨盆腔有痛感、走路太久腳會痠痛、睡到一半腳抽筋、整天都頻尿、腰痠背痛、肌肉疼痛、胃灼熱、晚上睡覺有夢魘或打呼,王樂明醫師將針對這些惱人的情況一一解析。 1)嗜睡或無力感 懷孕初期體內荷爾蒙急速變化,為了要提供子宮適宜的懷孕環境,所分泌的激素「黃體素」在初期將會上升,讓孕媽咪可以適應身體突如其來的變化。黃體素會影響人的中樞神經,常常讓人有想睡的感覺,但懷孕中期後,等到身體已經適應變化,嗜睡或無力感的情況將會改善。 2)孕吐 懷孕約5週後就可能有孕吐的徵兆發生,也就是俗稱的「害喜」,但每個準媽媽的情況不一,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孕吐,少數個案則會從得知懷孕那刻起吐到生產前。孕吐原因在於HCG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動情激素、黃體素產生變化、新陳代謝改變、腸胃蠕動減慢,症狀輕微者稱為妊娠嘔吐,嚴重者則稱為妊娠劇吐,當嘔吐次數頻繁到無法進食任何食物,導致孕媽咪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體重下降時,這時候就必須要住院觀察,以免讓孕吐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及母胎健康。而孕吐通常都會發生在早上,尤其是刷牙時會加劇嘔吐感。 3)頻尿 懷孕初期與後期是頻尿狀況最嚴重的階段,懷孕後期由於胎兒在子宮內逐漸長大,使脹大的子宮壓迫在膀胱上,導致儲尿功能下降,造成孕媽咪頻尿,即使沒有尿液也會有尿意,使其不得不從睡夢中起來;有些孕媽咪則會出現泌尿道感染,嚴重者甚至會有發炎狀況。 4)胃灼熱(火燒心) 懷孕期間,分泌黏液的細胞是為了保護胃壁而分泌黏液,但因為懷孕造成變差,故會造成分泌相對較多胃酸,胃酸過多感覺像胃潰瘍有灼熱感,加上括約肌閉合不當,會使得消化液或食物碎屑返回食道,讓人產生噁心、打嗝、脹氣及其他不舒服的症狀。 5)夢魘 孕媽咪發生夢魘的情況為少數,但是部分孕婦進入懷孕後期會越來越緊張,處於高壓力狀態,擔心生下來的寶寶會有缺陷或產後應該如何帶養寶寶等,每天東想西想,導致日有所思、夜有所想,造成晚上會出現令人驚恐的夢境。 ※原文刊載於2015年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RS-CoV病毒防治重點

MERS-CoV病毒防治重點#媽媽寶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製署防疫醫師詹珮君)   預防措施 雖然台灣迄今尚未有MERS-CoV病毒境外移入病例,但是仍然必須提高警覺,遵守以下方式,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苦主。 ‧避免前往流行病傳染區域,若非不得已必須前往,請勿接觸駱駝或生飲駱駝等動物奶,以降低受感染可能性。 ‧非必要時,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並且儘量減少到人群聚集,或是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活動,若非不得已前往,請戴上口罩。 ‧注意個人衛生及手部清潔,時常使用肥皂、清水來洗手,或是隨身攜帶酒精性乾洗手 液,以此來保持手部衛生。 ‧避免與有呼吸道症狀者密切接觸;若自己有呼吸道症狀期間,請戴上口罩,並儘可能與別人距離保持1公尺以上。 ‧咳嗽、打噴嚏時,用衛生紙遮住口鼻,然後將紙丟進垃圾桶,若來不及遮掩時,請以衣袖代替。 孕婦是否為MERS-CoV高危險群? 詹珮君醫師提及,目前MERS-CoV病毒孕婦是否為高危險群,仍然是未知數,因為病例太少,沒有足夠有效的科學證據能證明,但若是以SARS或H1N1新型流感為例,兩者皆觀察出孕婦具有高風險,容易導致流產、早產或死產;因為孕婦在正常情況下,已經容易出現胸悶、呼吸不順,甚至喘不過氣的狀況,若得到一個專門攻擊呼吸道的病毒,更加劇呼吸困難的情況,所以孕婦本身應多加注意,避免至高風險國家旅遊,除了產檢,避免非必要的醫療院所拜訪,戴口罩並勤洗手,保護自己。 我國因應作為 政府各單位為加強各項MERS-CoV防疫作為,以強化疫情監視與風險評估、邊境檢疫、病原檢驗、醫療體系整備、風險溝通及國際合作等6大因應措施,嚴密監控疫情發展,適時公布最新防疫資訊,讓國人充分瞭解,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1)加強疫情監測及隨時進行疫情風險評估,修正MERS-CoV「防治工作手冊」、「疫調單」、「個案處置指引」及「自主健康管理通知書」等內容,公共衛生部門及醫療院所,依此進行演練及整備訓練。 2)加強邊境檢疫措施,提供出境旅客最新疫情及衛教資料,並通知民航業及旅行業者,針對前往南韓旅客,提供預防資訊;針對入境發燒的旅客,於檢疫站加強檢疫措施。 3)完備檢驗量能,針對病原檢驗的能力已經於2012年即建置。 4)加強風險溝通及民眾衛教,積極宣導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民眾若從疫情流行地區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先撥打專線,確實掌握先機,減少不必要暴露風險。 5)醫療體系及防疫物資整備,將所有預計會用到的醫療器材及口罩等準備完善。 6)透過國際衛生條例聯繫窗口(IHR),掌握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其他國家疫病防治第一手資訊,與國際同步調整國內防疫作為。 ※原文刊載於2015年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三階段學習重點 輕鬆成就寶寶的如廁練習

三階段學習重點 輕鬆成就寶寶的如廁練習#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咕咕園托嬰中心林芝鈴園長) 寶寶如廁能力的養成,是正式邁入幼兒期之前的一個重要學習,雖然如廁訓練比起其他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需要耗費較多心力,但若循序漸進給予引導,寶寶也能較快進入狀況、完成學習。 1歲~1歲半‧認知建構 從寶寶1歲開始,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即可以在適當的時機點讓他認識廁所與馬桶,例如:爸媽上廁所時,讓寶寶知道廁所的位置與使用馬桶的方式,讓他初步先建立起對廁所環境與馬桶的好奇和認知。 學習重點:善用寶寶的模仿能力 1歲開始,寶寶對於大人的一舉一動逐漸展現優越的模仿能力,對於如廁行為雖然不熟悉,卻能藉由觀察,將大人的舉動默默記在心中,因此,建議此階段,爸爸可以帶著兒子、媽媽能夠帶著女兒一起如廁,讓寶寶漸漸熟悉廁所環境與如廁行為的發生。 1歲半~2歲‧熟悉與接受 1歲半開始,寶寶已經對廁所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有些比較敏感的寶寶甚至已經能夠表達想換尿布的意願,此時,爸爸媽媽可以觀察,若寶寶每天大號的時間都差不多,且大號時會中斷玩耍停下來用力,就可以開始教導寶寶認識自己的便溺行為,例如:「寶寶在便便了唷!」或教導寶寶在感受到小便或大便時拍拍尿布以告知更換等,而為寶寶洗澡時,若寶寶剛好小便,也可以藉機告訴他這是在尿尿。 學習重點:熟悉馬桶 此階段可以讓寶寶每天開始學習坐在自己的小馬桶上,例如:喝水或用餐後30分鐘,可以脫掉寶寶的尿布,讓他試著坐在自己的小馬桶上,但不強迫他一定要完成如廁動作,此時的重點在於讓他熟悉並願意坐在小馬桶上,但若真的有大便或小便,可以因為他完成動作而稱讚他,並讓他認識小便與大便的樣子與如廁的流程。 2歲~2歲半‧熟練並習慣 林芝鈴園長表示,平均而言,寶寶約略2歲,可以逐漸控制大小便,在有尿意或便意時,能開始學著稍微等待,再到廁所解尿或解便,因此,爸爸媽媽此時可以開始正式訓練寶寶練習如廁,脫掉尿布,每40分鐘~1小時(喝水或餐後30~40分鐘)帶寶寶到廁所引導他大小便,讓他逐漸習慣在廁所完成大小便的動作。 學習重點:21天持續學習 習慣的建立至少須持續21天不間斷,此階段確實的執行能穩固寶寶的認知,讓習慣更快的被穩定建立,因此,若21天中有長程的出遊計畫,建議可先將如廁訓練延後執行,否則一旦中斷,可能又要從頭開始,林芝鈴園長表示,2~3歲是為寶寶將先前給予的認知建立連結(現階段良好習慣)的開始,若延續性不夠,很容易因為1天的破壞就前功盡棄。 • 原文刊載於2015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