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了解B型肝炎 減少對母胎的影響

了解B型肝炎 減少對母胎的影響#媽媽寶寶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許淳森) 檢測/追蹤/治療/防範 B型肝炎,是台灣地區的流行疾病之一。平日只要照顧得宜,一般人都能和B肝和平共存;然而,對於孕媽咪和胎兒來說,只要一有不慎,B肝卻可能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若能了解B肝可能造成的影響,定期追蹤與防範,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認識B型肝炎 B型肝炎,是由於人體受到B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導致肝臟細胞發炎、損傷的肝臟疾病。在亞洲地區,B肝可說是嬰幼兒時期容易被感染的疾病之一;且受感染者的年齡愈小,成為慢性B肝帶原者的機率可能愈高。 感染途徑 雖然B肝病毒具有高度的傳染力,但主要是透過血液、黏膜、體液、分泌物、唾液(若口腔內有傷口而接觸到)等進入體內而感染;因此,共用針頭或注射器、針灸、共用牙刷或刮鬍刀、穿耳洞、紋眉、刺青、性行為等,都是可能的感染途徑。對於B肝帶原的孕媽咪來說,則可能透過「垂直感染」的方式,直接將B肝傳染給新生兒。 相關檢查 主要可透過抽血檢驗,得知是否為B肝帶原者。抽血後送至實驗室檢驗,以了解血液中關於B肝的三種血清反應(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HBsAb、核心抗體HBcAb),進一步確認是否為B肝帶原者。 B型肝炎對母胎的影響 一旦孕媽咪為B肝帶原者,更需要時時留意自身的肝功能狀況。許淳森醫師表示,若症狀惡化,勢必對母體和胎兒造成極大的影響。 孕婦 相關資料指出,懷孕期間,孕媽咪體內的荷爾蒙分泌變化,將可能抑制B肝病毒的活躍性,減少發病的機率;對此,許淳森醫師表示確實有此說法,但他也說「實際上,目前沒有足夠的研究資訊可以完全證實此狀況」;且只要B肝帶原者的狀態穩定、無任何症狀,懷孕後,B肝並不會對母體產生太大影響。 許淳森醫師說明,若B肝帶原的孕媽咪體內產生發炎反應,依據個人不同狀況,除了身體的不適外,甚至可能產生一連串的產科併發症:子宮早期收縮、破水、早產等,嚴重影響孕程的穩定性。 胎兒 如果B肝帶原孕媽咪的病況不佳(甚至有肝硬化的情形),勢必會對胎兒造成影響,如無法好好從母體吸收營養,進而發育不良、生長遲滯,而有胎兒過小的狀況,可能早產、最嚴重者可能胎死腹中。此外,胎兒還可能在未出生前,就已經受母體垂直感染而罹患B肝。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腸病毒又出沒!成人幼兒當心注意

腸病毒又出沒!成人幼兒當心注意#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詹弘毅) 季節已入秋,而這段換季期間正是腸病毒流行的尖峰時刻,且隨著幼兒園開學,爸爸媽媽也不得不開始擔憂,若寶寶不小心在學校被感染了怎麼辦?因此,平時應先了解腸病毒特性及傳染途徑,並教導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實達到預防效果。 腸病毒特性 腸病毒是一種微小的RNA病毒,目前共有67型,大致可分為29種克沙奇病毒(包含23種A型與6種B型)、31種伊柯病毒、3種小兒麻痺病毒及腸病毒68至71型,其中小兒麻痺病毒在台灣已絕跡。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詹弘毅表示,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若在攝氏4度以下的環境,甚至可存活至數週,如果將腸病毒患者使用過的用品或食品冷凍數月,解凍後也具有傳染力,可見其生命力之強韌;嬰幼兒一旦被腸病毒感染,就常會出現典型的泡疹性咽峽炎及手足口症狀,所以腸病毒也常被稱為「手足口病」。 他指出:「腸病毒最喜歡溫暖氣候,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其實一年四季都會出現病例,但主要的傳染高峰期仍為每年的4月~9月,不只嬰幼兒,就連成人都有感染可能,差別在於成人的發病率不如幼兒高,縱使罹患腸病毒,症狀可能輕微僅類似感冒,有時反而更容易忽略,進而成為幼兒之間的感染媒介。」 傳染途徑 腸病毒主要透過飛沫、糞口及接觸分泌物造成傳染,如果寶寶碰到腸病毒病患的水泡、口水、糞便或食用過的食物,甚至在打噴嚏或咳嗽時,吸入空氣中漂浮的腸病毒,都會受到感染。詹弘毅醫師表示,寶寶康復之後,口腔皮質及糞便的分泌物,還是會持續排出病毒,口腔排出的病毒可持續1週,糞便排出的則會長達至6~8週,雖然傳染力不會這麼強,但還是要多加小心。 如何預防 酒精之所以能夠殺死病毒,是因為酒精可以溶解病毒的「脂質外套膜」,但腸病毒的特性為沒有外套膜,所以普通的乾洗手乳液、酒精及碘酒其實對預防腸病毒沒有太大的效果。詹弘毅醫師指出,爸爸媽媽在處理病童的口鼻分泌物及排泄物之後,都要以肥皂搓洗雙手,指縫之間也要勤加注意清潔,針對2、3歲以上的寶寶,還可訓練他們養成戴口罩的良好習慣,並使用稀釋過的漂白水擦拭家具與玩具。「漂白水濃度應以500ppm(0.05%)為標準,家長可準備5%濃度的漂白水約20c.c.,加入2公升的水即完成,如果家中已有病童,漂白水濃度可增加一倍(20c.c的漂白水約加入1公升的水)。此外,腸病毒較怕高溫,在攝氏50度以上的環境就會被消滅,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將寶寶穿過的衣服曬乾、烘乾,或適時帶著寶寶到戶外曬太陽,讓腸病毒漸漸失去活性。」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多管齊下/提供完整防護 不怕登革熱來襲

多管齊下/提供完整防護 不怕登革熱來襲#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競瑩) 防治登革熱須從個人做起,從提升免疫能力到清潔居家環境,除了確實配合政府宣導,疑似感染時,也要與醫療院所密切合作,才有助於讓整體疫情迅速退燒。 避免叮咬 預防重於治療 有效避免登革熱的方法莫過於著重事前預防,帶寶寶外出時,提醒家長要做好防蚊措施,並著淺色長袖上衣與薄長褲,必要時套上淺色系襪子,避免直接穿著涼鞋,此外,若幼兒於戶外活動量大,氣喘吁吁的大量二氧化碳比較容易招來蚊子,防蚊液建議要勤於補擦,也可避免頻繁流汗造成防蚊效果大打折扣。學齡前兒童若感染登革熱,症狀常伴隨噁心、嘔吐、味覺改變或食欲不振,請家長勤於觀察,不要延誤送醫時機。 居家環境勤維護 外出時透過積極防護避免叮咬,家中室內環境也必須保持清潔,才不會讓蚊子有棲息與產卵的空間,建議室內善用紗窗、蚊帳,或是在空氣流通的情況下使用電蚊香,居家環境也要定期清除積水,並留意積久未清理的大型垃圾與倉庫中是否有汙水積存,以免造成蚊子繁衍後代的溫床。 黃競瑩醫師指出,蚊子的後代孑孓,在雌蚊產卵後約需7~10天的孵化期,家中如果有固定儲水的容器(例如:插花容器或舊式冰箱底盤),建議每7天內一定要進行換水,並在換水時,透過刷洗容器的動作,預防蟲卵附著殘存。 不同防蚊產品搭配使用 防蚊成分中,目前公認防護效果最佳的化學成分為DEET,又稱為敵避、敵避胺與避蚊胺,不同防蚊商品通常在防蚊成分的調配上不盡相同。以濃度來說,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建議,為確保安全,成人使用的濃度不應超過30%~50%,小朋友則更建議使用濃度10%~30%。2個月以下的寶寶,不建議使用含DEET產品。此外,若同時有為寶寶進行防曬,建議先擦防曬品再擦防蚊液,以避免防蚊效果不彰。關鍵時候,建議家長可依需求,以多種防蚊方式進行防護,並確實將環境整頓清潔,避免蚊子孳生。 孕婦可否使用含敵避產品? 以目前的研究資料看來,局部噴在皮膚上並不用完全禁止,但若孕媽咪有所不安,建議除了搭配多種不同的防蚊措施,或將防蚊方式著重於衣物遮蔽,若有使用天然的防蚊產品,須勤於補擦,室內如果有使用電蚊香,也應於離開後再使用,並注意空氣流通。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一致性/規律性/穩定性 穩定寶寶情緒的方法

一致性/規律性/穩定性 穩定寶寶情緒的方法#媽媽寶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黃偉俐)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黃偉俐建議,想要有一個情緒穩定的寶寶,父母應該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在照顧小孩的過程中要秉持著一致性、規律性及穩定性的原則,才能在照顧寶寶時更加得心應手。 穩定寶寶情緒妙招 生理需求是穩定寶寶情緒的重要角色之一。吃飽或尿布乾淨與否,是決定寶寶感覺舒適的重要環節,假如寶寶經常處在不舒服狀態,會使他變成難照顧、愛哭鬧。此時,家長可以先從筆記本記錄找出「一致性」,養成寶寶定時定量飲食的「規律性」,而周遭環境的「穩定性」也是培養的關鍵。 一致性/記錄寶寶生理時鐘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為了清楚理解寶寶情緒,黃偉俐醫師建議家長開始作筆記,記錄喝奶、換尿布、起床、哭鬧時間與哭鬧原因,連續記錄一段時間後,就可以知道寶寶的生理時鐘及生活模式。觀察出端倪後,也就可以知道何種方式能讓寶寶不哭鬧。 規律性/觀察寶寶日常反應 當長時間觀察寶寶的特質之後,父母就能發覺寶寶會呈現某種「規律性」,某些父母有時為了處理寶寶不肯睡覺的情況,瞭解寶寶一上車就會睡著,甚至會因此開車逛到寶寶睡著為止,因為車子晃動及引擎發出聲音的規律性,剛好譜出寶寶喜歡的交響樂,因此能讓寶寶安穩入睡。 穩定性/照顧者不慌不忙 新手爸媽照顧寶寶時,最重要是別慌亂,秉持一致性和規律性,若寶寶哭鬧、不程中讓寶寶穩定擎聲音響樂,讓寶寶穩定下可真實存在的,不要你不開心,父母情緒穩定與否,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若此時家長情緒溫和且不慌不忙,再慢慢地撫摸,與寶寶做肌膚接觸,就可以讓寶寶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安全感對寶寶的重要性? 寶寶10個月至1歲半時,開始會出現分離焦慮,當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離開身邊時會顯得緊張、怕生,分離焦慮的狀況,通常在3歲前會消失,若3歲後的狀況沒有減緩,寶寶可能會更怕生,但黃偉俐醫師認為,對於年紀過小的寶寶來說,情緒中並不存在「安全感」,只存在「滿足」或「不被滿足」,所以培養父母與主要照顧者的育兒教養一致性、規律性及穩定性,就能幫助寶寶的情緒保持正向與穩定。 ※原文刊載於2015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如何分辨溢奶與吐奶

如何分辨溢奶與吐奶#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梁昭鉉) 當了媽咪之後,對溢奶及吐奶這些名詞一定不陌生,但實際碰到寶寶溢吐奶時,仍舊會手足無措且擔心不已。雖說溢奶和吐奶都可以隨著寶寶逐漸長大而獲得改善,但有些吐奶卻是因疾病所引起,家長應多用心觀察寶寶溢吐奶的頻率及程度,並視情況帶寶寶就醫,以免錯過發現疾病的黃金時機。 溢奶與吐奶的定義 乍看之下,溢奶與吐奶是很相似的詞彙,其相異之處在於寶寶從口中排奶的方式有所不同。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梁昭鉉解釋,「溢奶」是指寶寶喝奶後,有少數幾口奶水從胃部回流至口中,並沿著嘴角溢出,待寶寶4個月大之後,溢奶情形便會逐漸消失;吐奶原因則牽涉到胃部神經反射的動作,若消化道系統或其他器官處於非健康的狀態,奶水就會從胃部以噴射狀的方式,直接嘔吐出來,甚至有可能會經由鼻孔湧出,寶寶相對也會比較不舒服。 造成溢奶的原因 梁昭鉉醫師表示,新生兒剛出生時,胃部賁門的括約肌力量較不足,無法將胃袋關緊,如果剛喝完奶就讓寶寶直接躺下來或寶寶喝太多奶引起脹氣時,便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奶水一旦從胃裡回流至口中時,就會造成溢奶。 有將近五成的寶寶,出生後都會出現胃食道逆流的情形,而嬰幼兒胃食道逆流的好發月齡大約在寶寶4~6個月大的時候,隨著寶寶逐漸長大,賁門的括約肌也會越來越發達,到了1歲左右,僅剩5%~10%的寶寶還有胃食道逆流問題,過了1歲半之後幾乎都能自然改善。 造成吐奶的原因 寶寶吐奶的原因,大多會指向可能促使胃部收縮的病理型因素,例如腸胃炎、幽門狹窄、腸道阻塞不通、先天性腸胃道發育不良、腸套疊後期等,有些代謝性的疾病也會引起酸血症和吐奶;如果是腸道阻塞不通造成的吐奶,父母可觀察寶寶吐出來的奶水是否含有黃褐色的膽汁。 梁昭鉉醫師說明:「若因腸胃炎引起吐奶,就要儘量讓寶寶避免食用奶、蛋、豆類等會讓寶寶脹氣的製品(為補充蛋白質,可改食用肉類),待康復後才慢慢恢復喝奶與奶量;但如果是幽門狹窄或先天性的腸胃道發育不良(例如腸扭轉)等因素,就必須依賴外科手術治療才能改善吐奶問題。」 吐奶會造成的影響 梁昭鉉醫師指出,如果寶寶吐奶頻率過於頻繁,父母一定要帶著寶寶至小兒科,請專業的小兒科醫師檢查是否由病理性因素引起,就算非病理性原因,也有可能是因配方奶不合適所造成的過敏反應,應與醫師討論過後,才能改變做法,達到治標治本的目的,否則寶寶若長期處於吐奶、腹瀉或脹氣的狀態,除了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之外,還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 ※原文刊載於2015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零歧視 你該知道的孕期職場權益

懷孕零歧視 你該知道的孕期職場權益#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林秀怡祕書長) 為了讓媽咪在懷孕期間能安心養胎並兼顧工作,法律明確的保障了孕媽咪的職場權益,只要有正確的認識,孕媽咪在妊娠期間也不怕孤立無援,更不必擔心會因此工作不保。 孕期安胎請假 為使孕媽咪安心的度過孕期,勞動基準法規定,除了病假的申請之外,孕媽咪只要有醫師為安胎所開立的居家臥床診斷,即可申請安胎假(2年內最長可申請1年,但仍須依醫師開立的診斷證明為依據),請假期間雖不支薪,但卻能讓媽咪安心請假養胎,不用擔心影響考績、工作不保。 申請職務調動 勞動基準法第51條規定,懷孕期間,女性可申請轉調至較輕易勝任的工作職務,僱主不得拒絕,且不能因此減薪,若有違反,可處新台幣3萬元以下罰金。但林秀怡祕書長也指出,若公司不同單位原本就有不同的薪資標準,公司可與勞工協議要求依照欲前往部門之薪資水準調整,唯僱主不能要求年資重算。 育嬰假 有鑑於雙薪家庭的普及,政府為使勞工能兼顧工作與家庭,產後到寶寶3歲前,夫妻可個別向僱主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即俗稱的育嬰假),且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向勞工局申請就業保險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最多6個月),此外,留職停薪期滿後,若申請復職,僱主不得無故拒絕,若原單位已無職缺,也須提供其他與原職務同職等的工作替代。 彈性工時 因為體恤職業婦女的辛苦,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9條規定,若勞工受僱於僱用30人以上之事業單位,為撫育未滿3歲的子女,得向僱主申請彈性工時,僱主不但不得拒絕,也不能將此申請視為缺勤或考績扣點等負面評價處理,其中可申請的彈性工時方式包括/ 1)每天減少工作時間1小時,但減少的工作時間,不得請求報酬。 2)經雙方同意,可彈性調整工作時間。 流產也有產假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5條明訂,除了分娩前後給予8星期產假之外,妊娠3個月以上流產者,應給予產假4星期;妊娠2個月以上未滿3個月流產者,給予產假1星期;而妊娠未滿2個月流產者,也應給予產假5天。此外,女性員工懷孕期間,也規定僱主須給予產檢假5日;男性員工在老婆生產時,也有陪產假5天,且無論產檢假或陪產假,期間僱主薪資都須正常給予。 ※原文刊載於2015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三階段超音波解析

懷孕三階段超音波解析#媽媽寶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陳芊彣) 懷孕期間,孕媽咪最期待產檢時可以透過超音波來看看胎兒的情況,但超音波在孕期各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及超音波照片的密碼代表意義為何,由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陳芊彣為你說明。 產檢超音波種類 懷孕三階段的超音波,懷孕12週以前是確認胎兒位置,20週左右是檢查胎兒結構,24週以上則是檢查胎兒大小及胎位,但坊間醫師不見得每次都會用超音波檢查寶寶的生長發育,且對於超音波的內容規範,僅要求基本頭圍、腹圍、腳長等生長測量,以至於曾有新聞報導媽咪於胎兒出生後,發現沒手或沒腳;所以若已經在20週健保給付的超音波檢查中,仔細確認胎兒的四肢及各個器官,接下來就不需要每次產檢都進行超音波檢查了。 陳芊彣醫師表示,超音波是人類耳朵聽不到的聲波,音波從扇形探頭射出,碰到觀察物回彈,再由探頭偵測訊號,經處理後以二維影像呈現,用來觀察胚胎個數、胎兒心跳、著床位置、發育情況、校正預產期、觀察孕婦子宮與卵巢是否正常,並且排除子宮外孕、萎縮卵、葡萄胎等不正常妊娠可能性;透過電腦運算,將2D超音波擷取的二維畫面加以堆疊成立體影像,就是3D超音波,所以必須有良好的2D超音波器材,才能夠照出好的3D超音波畫面;4D立體超音波相似於3D超音波,利用超音波顯像原理拍攝胎兒面容表情,差別在於4D是胎兒的動態畫面,但相較之下,2D超音波才是具有醫學診斷價值的檢查,建議想要照立體超音波來留做紀念的孕媽咪,可安排在懷孕28週左右進行。 解析超音波密碼 每一張超音波照片都是孕媽咪的珍藏寶貝,但超音波上總出現許多英文字母與數值,彷彿天文數字般,搞得孕媽咪頭昏腦脹,陳芊彣醫師將一一說明解析,帶大家解開每一個密碼。 AC(Abdominal Circumference)/胎兒腹圍 測量胎兒腹部一圈,來推估發育情形及是否有異常。 AFI(Amniotic Fluid Index)/羊水量/羊水指數 以孕婦肚臍為中心,分為上下左右四個區域,利用超音波將這四個區域的羊水深度測量出來,並且相加後就得到「羊水量/羊水指數」。 APTD(Ante-posterior Trunk Diameter)/腹部前後徑 測量胎兒腹部前後的厚度,屬於懷孕中期以後,檢查胎兒發育及推算體重的重要數據。 BPD(Biparietal Diameter)/頭骨橫徑 測量胎兒頭部兩邊直徑的數據,透過數據顯示能夠判斷胎兒的腦部在整體比例中,是否有過大或過小的情況,可查探出是否有水腦症或小頭症的可能性。 ※原文刊載於2015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婦感冒用藥‧把握5原則

孕婦感冒用藥‧把握5原則#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蔡可欣) 電視新聞上,不時會出現「懷孕婦女因擔心影響胎兒,所以感冒期間完全不敢吃藥,結果咳嗽幾週後,強大腹壓使胎兒從子宮滑脫到陰道,最後竟造成流產」等新聞。當準媽媽感冒時,應該經由醫囑安心服藥,才能保障母胎安全、健康生產。 懷孕用藥注意事項 1)妥善收藏藥袋及藥盒 蔡可欣醫師建議,如果已有懷孕計畫,或是懷疑自己可能已經懷孕,剛好最近又服用過藥物(或即將有用藥需求),請務必將藥盒或藥袋留下,待看診時就可詢問醫師藥物是否會為胎兒帶來影響,以便討論日後的處理方法。 2)避免服用來歷不明的藥物 準媽媽應避免服用來歷不明的中藥,蔡可欣醫師指出,有些中藥的藥性或許沒問題,但藥材是從第三世界國家進口,可能含有重金屬或不知名的化合物,長期服用之後可能會產生腎毒性或肝毒性症狀。 3)不建議留下吃剩的藥物 一般剩下的藥物多是退燒藥、咳嗽糖漿等,必須看當時醫師給的是原裝藥還是分裝藥,沒開封的原裝藥可依其保存期限冰在冰箱裡,但如果是分裝藥,或是已開封的原裝藥,就不建議保存,療程結束後應將藥物回收處理掉。特別要注意的是,沒用完的藥品不應隨意丟棄,例如將藥水、抗生素倒入馬桶、洗手檯沖掉,這麼做會造成環境汙染、影響生態,甚至可能不知不覺間,使病菌發展出難纏的抗藥性。目前許多社區藥局或是各醫院都設有藥品回收站,準媽媽可將不要的藥水、藥粉、藥錠倒入夾鏈袋中(抗生素除外,一定要送回收站處理),加水稀釋後,再加入茶葉渣、咖啡渣、衛生紙等密封起來,丟入垃圾桶即可。 4)懷孕的類固醇藥物使用 蔡可欣醫師指出,若孕婦本身有自體免疫力系統方面的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有在使用類固醇,懷孕初期的影響不大,甚至一般外用的類固醇藥膏,不要大量或長期使用也是安全的。「對某些準媽媽而言,早期使用這些藥物反而有利於安胎,且若經醫師診斷後,認為不服藥便可能提升流產風險,準媽媽還是必須遵從醫囑吃藥。」她說,和所有藥物一樣,過度使用類固醇也會影響內分泌和新陳代謝,所以應聽從專業醫師的建議。 5)保養品也須慎用 有些準媽媽可能認為保養品並非藥物,所以在使用時就比較沒這麼注意成分及其所帶來的影響,蔡可欣醫師表示,除了含A酸的產品不可在懷孕與哺乳期間使用之外,果酸、杏仁酸、左旋C之類的產品基本上都可安心使用,但若非必要最好儘量少擦。 ※原文刊載於2015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