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孕媽咪護眼大作戰

孕媽咪護眼大作戰#媽媽寶寶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天主教耕莘醫院眼科醫師楊熹明) 眼睛是靈魂之窗,3C產品崛起後,人們用眼的時間更長,傷害也更大。許多媽媽在懷孕前都有近視的困擾,懷孕後視力似乎變得更模糊,眼睛的組織構造也會出現變化,甚至有許多不適症狀,孕媽咪的眼睛保健疏忽不得。 孕媽咪該如何養護眼睛? 要預防孕期視力退化所衍生出的問題,減輕懷孕的不適症狀,必須做好眼睛保健。除了不要熬夜,也不要用眼過度,長時間使用眼睛如閱讀、打電腦、滑手機等,每30至40分鐘必須休息10分鐘,讓眼睛適度休息。由於孕期荷爾蒙波動,眼淚的成分改變,品質與分泌量皆下降,分泌物也會變多,造成眼睛有黏膩乾澀的感覺。孕媽咪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冷氣房等乾冷的環境,可在室內噴一點蒸氣,增加空氣濕潤度,也可以使用人工淚液保持眼睛濕潤。 護眼操 坊間流傳的護眼操旨在讓視線離開久視的目標,達到放鬆休息的目的,是否有醫療效果仍待考證。楊熹明醫師建議,進行護眼操時,避免直接壓迫眼球以及快速轉動眼球,以免造成眼睛的壓力。眼睛酸澀時多眨眼,促進淚液分泌,也可以熱敷改善。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媽咪也要注意控制血糖及血壓,以免影響視力。 鮮豔食材保健法 與其額外補充營養保健品,不如從日常生活攝取天然營養素,蔬果內含的天然色素具有不同的營養成分,攝取多樣化的鮮豔蔬果可補充各類營養素,有助於視力保健。鮮豔蔬果如金黃色的胡蘿蔔、枸杞有葉黃素,可防止眼睛黃斑部病變。紅色蔬果如紅肉西瓜、番茄、紅葡萄柚等含有豐富的茄紅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茄子、藍莓、蔓越莓、葡萄等紫藍色蔬果中的花青素,其抗氧化能力約為維他命E的50倍,能夠維持良好視力,有效對抗紫外線。 眼睛防曬不可少 皮膚防曬的觀念普及,各式防曬商品琳瑯滿目,任君挑選,但其實脆弱的眼睛也需要防曬。長期過度受到強光照射會導致白內障,短期暴露於強烈紫外線下也會使角膜表皮細胞受損。眼睛防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配戴墨鏡,但鏡片顏色不代表防曬程度,應到合格店家選購有「抗UV400」標誌的墨鏡,以大面積、包覆式的設計為佳,戴帽子、撐傘可增加紫外線防禦力。夏日正午陽光強烈時,儘量避免戶外活動,減少紫外線的刺激。 ※原文刊載於2015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容易發生肩難產的10大高危險族群

容易發生肩難產的10大高危險族群#媽媽寶寶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徐弘治) 在產檯上會發生的狀況很多,即使現代醫療技術精良,還是有很多無法事前預測的產科急症,而肩難產就是醫師可能會面臨的重大挑戰。目前為止,肩難產的風險很難在產前預測出來,如果生產時發生肩難產,胎兒可能骨折,嚴重者會造成臂神經叢損傷,甚至缺氧死亡。 肩難產的徵兆 由於肩難產是屬於主觀判斷,當胎頭伸出來,但因為肩膀卡住,又縮回去,就像烏龜一樣,因而稱為「Turtle Sign」,就會判定為肩難產。而醫師接生時需要將寶寶外迴轉,使其臉朝下配合媽媽骨盆曲線,當寶寶外迴轉後卻無法娩出,也是肩難產的徵兆。胎兒當時尚未能用肺呼吸,仍依賴臍帶,當胎頭縮回去時並不會被悶住,但若是在母體內太久,臍帶被壓住,會導致缺血缺氧而死亡,或發生病變。 容易發生肩難產的高危險族群 1)巨嬰症 統計資料顯示,肩難產案例最常見的是巨嬰症,胎兒若預測體重超過4,500公克,就是高危險因子,發生肩難產的機率約15%。但4,000公克以下的寶寶也有發生肩難產的案例,因此,徐弘治醫師認為,不一定胎兒過大就會出現肩難產,也不一定胎兒小就能順利生產,有50%的肩難產胎兒出生體重小於4,000公克,這只是發生機率與比例問題。 2)高齡初產婦 35歲以上的產婦因為肌肉組織彈性較差,加上營養狀況良好,生下巨嬰的機率高,也容易造成肩難產。 3)前胎是巨嬰 曾經生過巨嬰寶寶,之後再產下巨嬰寶寶的機率較大。但有時是父母身材都高壯,造成寶寶過大。 4)糖尿病 孕婦本身有糖尿病或是妊娠糖尿病,若是血糖控制不佳,胎兒過大,肩難產的機率會增加。 5)胖媽媽 若是產婦BMI值大於25kg/m2,由於脂肪較厚,胎兒較大,容易造成肩難產。 6)第二產程延遲 經產婦平均分娩時間大約1小時,初產婦約2小時,但現在營養豐富,胎兒普遍較大,因此可能延長產程,造成第二產程延遲,需要藉由產鉗或真空吸引處理,可能會發生肩難產。 7)經產婦生育多次 生育過多次的媽媽,寶寶可能會越生越大。 8)過期懷孕 超過預產期,懷孕達42週的孕媽咪,肩難產的機率會增加到30%。 9)男嬰 一般而言,男嬰體重比女嬰重,體重超過4,500公克的機率較高,因此,懷男寶寶的媽咪風險也較大。 10)懷孕期間體重增加過多 孕期體重增加過多,除了媽媽產後瘦身不易,也容易養出過大的胎兒。 ※原文刊載於2015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遠離孕期頭痛10妙招

遠離孕期頭痛10妙招#媽媽寶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  孕期頭痛是許多媽咪的痛楚,每當頭痛起來,擔心吃藥會影響到腹中胎兒,痛苦只能自己承擔,為了逃離頭痛的魔掌,專業醫師將教導孕媽咪減緩孕期頭痛的好方法。 1)補充咖啡因 咖啡因對於頭痛有止痛的效果,也能夠刺激自主與交感神經,讓人有提神、舒緩緊繃神經的作用,因此不想吃藥的孕媽咪,當頭痛時可以喝含有咖啡因的飲品,一般建議孕媽咪一天最多不能攝取超過2杯咖啡,每杯容量約150c.c.至250c.c.為原則,或以攝取不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為主,對胎兒的影響都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2)飲食規律 血糖太低時可能會導致頭痛,所以定時定量的三餐規律飲食,對於孕媽咪來說非常重要,千萬不能因為事情繁忙而耽擱;另外,避免食用經過統計證實容易誘發頭痛的食物,例如巧克力、柑橘類、紅酒等,但每個人的情況不一,孕媽咪仍然可自行調適。 3)睡眠規律 孕媽咪過於疲勞會引發頭痛,因此儘量讓自己維持8小時的睡眠時間,若突然感到頭痛或頭暈時,可以找安靜、陰暗、涼爽的環境小憩,趁著躺下來休息的期間,慢慢使頭痛的感覺過去,若仍然無法緩解,則可以即時諮詢醫師。 4)適度運動 孕媽咪可以適度運動,若是懷孕過程穩定,身體狀況允許時,可以快走半小時來放鬆肢體,尤其推薦可做孕婦瑜伽,幫助提升孕媽咪身體平衡及血液循環,減緩壓力導致的不適。 5)舒緩按摩 當出現偏頭痛症狀時,讓自己待在舒服的環境中,喝杯溫開水,輕輕揉捏按摩太陽穴或背部,抑或是慢慢轉動頭部和肩膀,接著再按摩頭部及聳肩來放鬆身心,但必須注意按摩的力道不要過大,以免因疼痛而導致不舒服。 6)冰敷‧熱敷 冰敷可使人對於痛覺沒那麼敏感,所以可以將冰敷墊使用毛巾包裹後,放在太陽穴及肩頸部來回冰敷,就能夠緩解頭昏腦脹的情形;熱敷對於緊縮性頭痛很有效,若肩頸壓力過大也很容易造成頭痛,因此可以找條熱毛巾,放在肩頸的部位熱敷,能夠幫助緩解頭痛,還能放鬆頸部及肩部肌肉。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掌握7大應對技巧 輕鬆度過寶寶厭奶期

掌握7大應對技巧 輕鬆度過寶寶厭奶期#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樂寶兒婦幼健康聯盟護理主任薛惠珍)  寶寶不吃,通常是媽媽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深怕孩子缺乏某些營養素長不高、長不壯,其實,只要是非病理性的厭奶行為,通常都是暫時性的生理反應,原因可能與寶寶注意力被轉移或環境有關,建議媽媽先不急著擔心,並改以嘗試用調整環境或改變餵食習慣的方法來因應這個過渡時期。 1)單純的飲食環境 建議媽咪可以從寶寶出生後,讓他習慣在固定的位置安靜喝奶,避免多餘干擾,一方面有利於減少寶寶分心的機會,另一方面則可以培養他定點飲食的好習慣,以避免日後若開始學習吃飯,發生需追著寶寶餵食的情況。 2)順勢添加或變化副食品 寶寶4~6個月或約1歲時,剛好都是面臨轉換食物的階段(從流質食物到半流質食物、從半流質食物到固體食物),此時建議媽咪可以順勢為寶寶添加副食品或在副食品的變化上,給予更多的菜色選擇,以引起寶寶的食欲。 3)少量多餐 在寶寶年紀還小時,讓寶寶喜歡吃飯、樂於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因為孩子不吃而對他發脾氣,讓他對飲食情境有不愉快的體驗或聯想,以後可能會讓他對吃飯這件事心生抗拒,因此,當孩子不吃時,家長須避免強迫或高壓餵食,改採少量多餐的方式,反而較容易提高寶寶的接受度。 4)愉快的用餐氣氛 若媽媽在餵食時,情緒常常處於低氣壓,寶寶就會覺得喝ㄋㄟㄋㄟ或吃飯不好玩,因而排斥這樣的餵食,建議家長在餵寶寶喝奶或吃飯時,用心營造愉快的用餐氣氛,讓孩子在好心情的影響下,對食物有比較多的接納。 5)更換不同的奶嘴 當寶寶越來越大時,原本小圓孔的奶嘴孔,可能因為流速太慢讓寶寶不耐煩、不願多吸,此時媽咪可嘗試替換十字孔的奶嘴,不但孔徑較大,也比較能配合寶寶不同的吸吮節奏。 6)為寶寶按摩 按摩對嬰兒有許多的好處,不但能提供安撫,還能藉由觸覺刺激,促進寶寶的生長發育,寶寶若因為長牙出現厭食行為,媽媽可以為他進行口腔按摩,以紗布巾溫柔按摩牙床或以乾淨雙手輕輕按壓口腔外部,可以舒緩孩子長牙的不適;腹部的按摩,也可以幫助食物的順利消化,讓寶寶較明顯因為感覺飢餓而更願意進食。 7)把握半睡半醒時間 吸吮能力是嬰兒與生俱來的能力,當寶寶出現厭食行為時,建議父母可以把握在孩子半睡半醒的時間餵食,寶寶比較不會有太多的抗拒。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了解B型肝炎 減少對母胎的影響

了解B型肝炎 減少對母胎的影響#媽媽寶寶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許淳森) 檢測/追蹤/治療/防範 B型肝炎,是台灣地區的流行疾病之一。平日只要照顧得宜,一般人都能和B肝和平共存;然而,對於孕媽咪和胎兒來說,只要一有不慎,B肝卻可能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若能了解B肝可能造成的影響,定期追蹤與防範,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認識B型肝炎 B型肝炎,是由於人體受到B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導致肝臟細胞發炎、損傷的肝臟疾病。在亞洲地區,B肝可說是嬰幼兒時期容易被感染的疾病之一;且受感染者的年齡愈小,成為慢性B肝帶原者的機率可能愈高。 感染途徑 雖然B肝病毒具有高度的傳染力,但主要是透過血液、黏膜、體液、分泌物、唾液(若口腔內有傷口而接觸到)等進入體內而感染;因此,共用針頭或注射器、針灸、共用牙刷或刮鬍刀、穿耳洞、紋眉、刺青、性行為等,都是可能的感染途徑。對於B肝帶原的孕媽咪來說,則可能透過「垂直感染」的方式,直接將B肝傳染給新生兒。 相關檢查 主要可透過抽血檢驗,得知是否為B肝帶原者。抽血後送至實驗室檢驗,以了解血液中關於B肝的三種血清反應(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HBsAb、核心抗體HBcAb),進一步確認是否為B肝帶原者。 B型肝炎對母胎的影響 一旦孕媽咪為B肝帶原者,更需要時時留意自身的肝功能狀況。許淳森醫師表示,若症狀惡化,勢必對母體和胎兒造成極大的影響。 孕婦 相關資料指出,懷孕期間,孕媽咪體內的荷爾蒙分泌變化,將可能抑制B肝病毒的活躍性,減少發病的機率;對此,許淳森醫師表示確實有此說法,但他也說「實際上,目前沒有足夠的研究資訊可以完全證實此狀況」;且只要B肝帶原者的狀態穩定、無任何症狀,懷孕後,B肝並不會對母體產生太大影響。 許淳森醫師說明,若B肝帶原的孕媽咪體內產生發炎反應,依據個人不同狀況,除了身體的不適外,甚至可能產生一連串的產科併發症:子宮早期收縮、破水、早產等,嚴重影響孕程的穩定性。 胎兒 如果B肝帶原孕媽咪的病況不佳(甚至有肝硬化的情形),勢必會對胎兒造成影響,如無法好好從母體吸收營養,進而發育不良、生長遲滯,而有胎兒過小的狀況,可能早產、最嚴重者可能胎死腹中。此外,胎兒還可能在未出生前,就已經受母體垂直感染而罹患B肝。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腸病毒又出沒!成人幼兒當心注意

腸病毒又出沒!成人幼兒當心注意#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詹弘毅) 季節已入秋,而這段換季期間正是腸病毒流行的尖峰時刻,且隨著幼兒園開學,爸爸媽媽也不得不開始擔憂,若寶寶不小心在學校被感染了怎麼辦?因此,平時應先了解腸病毒特性及傳染途徑,並教導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實達到預防效果。 腸病毒特性 腸病毒是一種微小的RNA病毒,目前共有67型,大致可分為29種克沙奇病毒(包含23種A型與6種B型)、31種伊柯病毒、3種小兒麻痺病毒及腸病毒68至71型,其中小兒麻痺病毒在台灣已絕跡。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詹弘毅表示,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若在攝氏4度以下的環境,甚至可存活至數週,如果將腸病毒患者使用過的用品或食品冷凍數月,解凍後也具有傳染力,可見其生命力之強韌;嬰幼兒一旦被腸病毒感染,就常會出現典型的泡疹性咽峽炎及手足口症狀,所以腸病毒也常被稱為「手足口病」。 他指出:「腸病毒最喜歡溫暖氣候,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其實一年四季都會出現病例,但主要的傳染高峰期仍為每年的4月~9月,不只嬰幼兒,就連成人都有感染可能,差別在於成人的發病率不如幼兒高,縱使罹患腸病毒,症狀可能輕微僅類似感冒,有時反而更容易忽略,進而成為幼兒之間的感染媒介。」 傳染途徑 腸病毒主要透過飛沫、糞口及接觸分泌物造成傳染,如果寶寶碰到腸病毒病患的水泡、口水、糞便或食用過的食物,甚至在打噴嚏或咳嗽時,吸入空氣中漂浮的腸病毒,都會受到感染。詹弘毅醫師表示,寶寶康復之後,口腔皮質及糞便的分泌物,還是會持續排出病毒,口腔排出的病毒可持續1週,糞便排出的則會長達至6~8週,雖然傳染力不會這麼強,但還是要多加小心。 如何預防 酒精之所以能夠殺死病毒,是因為酒精可以溶解病毒的「脂質外套膜」,但腸病毒的特性為沒有外套膜,所以普通的乾洗手乳液、酒精及碘酒其實對預防腸病毒沒有太大的效果。詹弘毅醫師指出,爸爸媽媽在處理病童的口鼻分泌物及排泄物之後,都要以肥皂搓洗雙手,指縫之間也要勤加注意清潔,針對2、3歲以上的寶寶,還可訓練他們養成戴口罩的良好習慣,並使用稀釋過的漂白水擦拭家具與玩具。「漂白水濃度應以500ppm(0.05%)為標準,家長可準備5%濃度的漂白水約20c.c.,加入2公升的水即完成,如果家中已有病童,漂白水濃度可增加一倍(20c.c的漂白水約加入1公升的水)。此外,腸病毒較怕高溫,在攝氏50度以上的環境就會被消滅,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將寶寶穿過的衣服曬乾、烘乾,或適時帶著寶寶到戶外曬太陽,讓腸病毒漸漸失去活性。」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多管齊下/提供完整防護 不怕登革熱來襲

多管齊下/提供完整防護 不怕登革熱來襲#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競瑩) 防治登革熱須從個人做起,從提升免疫能力到清潔居家環境,除了確實配合政府宣導,疑似感染時,也要與醫療院所密切合作,才有助於讓整體疫情迅速退燒。 避免叮咬 預防重於治療 有效避免登革熱的方法莫過於著重事前預防,帶寶寶外出時,提醒家長要做好防蚊措施,並著淺色長袖上衣與薄長褲,必要時套上淺色系襪子,避免直接穿著涼鞋,此外,若幼兒於戶外活動量大,氣喘吁吁的大量二氧化碳比較容易招來蚊子,防蚊液建議要勤於補擦,也可避免頻繁流汗造成防蚊效果大打折扣。學齡前兒童若感染登革熱,症狀常伴隨噁心、嘔吐、味覺改變或食欲不振,請家長勤於觀察,不要延誤送醫時機。 居家環境勤維護 外出時透過積極防護避免叮咬,家中室內環境也必須保持清潔,才不會讓蚊子有棲息與產卵的空間,建議室內善用紗窗、蚊帳,或是在空氣流通的情況下使用電蚊香,居家環境也要定期清除積水,並留意積久未清理的大型垃圾與倉庫中是否有汙水積存,以免造成蚊子繁衍後代的溫床。 黃競瑩醫師指出,蚊子的後代孑孓,在雌蚊產卵後約需7~10天的孵化期,家中如果有固定儲水的容器(例如:插花容器或舊式冰箱底盤),建議每7天內一定要進行換水,並在換水時,透過刷洗容器的動作,預防蟲卵附著殘存。 不同防蚊產品搭配使用 防蚊成分中,目前公認防護效果最佳的化學成分為DEET,又稱為敵避、敵避胺與避蚊胺,不同防蚊商品通常在防蚊成分的調配上不盡相同。以濃度來說,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建議,為確保安全,成人使用的濃度不應超過30%~50%,小朋友則更建議使用濃度10%~30%。2個月以下的寶寶,不建議使用含DEET產品。此外,若同時有為寶寶進行防曬,建議先擦防曬品再擦防蚊液,以避免防蚊效果不彰。關鍵時候,建議家長可依需求,以多種防蚊方式進行防護,並確實將環境整頓清潔,避免蚊子孳生。 孕婦可否使用含敵避產品? 以目前的研究資料看來,局部噴在皮膚上並不用完全禁止,但若孕媽咪有所不安,建議除了搭配多種不同的防蚊措施,或將防蚊方式著重於衣物遮蔽,若有使用天然的防蚊產品,須勤於補擦,室內如果有使用電蚊香,也應於離開後再使用,並注意空氣流通。 ※原文刊載於201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一致性/規律性/穩定性 穩定寶寶情緒的方法

一致性/規律性/穩定性 穩定寶寶情緒的方法#媽媽寶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黃偉俐)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黃偉俐建議,想要有一個情緒穩定的寶寶,父母應該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在照顧小孩的過程中要秉持著一致性、規律性及穩定性的原則,才能在照顧寶寶時更加得心應手。 穩定寶寶情緒妙招 生理需求是穩定寶寶情緒的重要角色之一。吃飽或尿布乾淨與否,是決定寶寶感覺舒適的重要環節,假如寶寶經常處在不舒服狀態,會使他變成難照顧、愛哭鬧。此時,家長可以先從筆記本記錄找出「一致性」,養成寶寶定時定量飲食的「規律性」,而周遭環境的「穩定性」也是培養的關鍵。 一致性/記錄寶寶生理時鐘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為了清楚理解寶寶情緒,黃偉俐醫師建議家長開始作筆記,記錄喝奶、換尿布、起床、哭鬧時間與哭鬧原因,連續記錄一段時間後,就可以知道寶寶的生理時鐘及生活模式。觀察出端倪後,也就可以知道何種方式能讓寶寶不哭鬧。 規律性/觀察寶寶日常反應 當長時間觀察寶寶的特質之後,父母就能發覺寶寶會呈現某種「規律性」,某些父母有時為了處理寶寶不肯睡覺的情況,瞭解寶寶一上車就會睡著,甚至會因此開車逛到寶寶睡著為止,因為車子晃動及引擎發出聲音的規律性,剛好譜出寶寶喜歡的交響樂,因此能讓寶寶安穩入睡。 穩定性/照顧者不慌不忙 新手爸媽照顧寶寶時,最重要是別慌亂,秉持一致性和規律性,若寶寶哭鬧、不程中讓寶寶穩定擎聲音響樂,讓寶寶穩定下可真實存在的,不要你不開心,父母情緒穩定與否,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若此時家長情緒溫和且不慌不忙,再慢慢地撫摸,與寶寶做肌膚接觸,就可以讓寶寶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安全感對寶寶的重要性? 寶寶10個月至1歲半時,開始會出現分離焦慮,當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離開身邊時會顯得緊張、怕生,分離焦慮的狀況,通常在3歲前會消失,若3歲後的狀況沒有減緩,寶寶可能會更怕生,但黃偉俐醫師認為,對於年紀過小的寶寶來說,情緒中並不存在「安全感」,只存在「滿足」或「不被滿足」,所以培養父母與主要照顧者的育兒教養一致性、規律性及穩定性,就能幫助寶寶的情緒保持正向與穩定。 ※原文刊載於2015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