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10種常見的嬰幼兒洗澡危機

10種常見的嬰幼兒洗澡危機#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採訪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常見的洗澡危機1) 洗澡時間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嬰幼兒洗澡時間不可過久,因為洗太久會使水溫降低,尤其是秋冬季的水溫會降得更快,且寶寶也會開始出現較明顯的情緒起伏,為避免嬰幼兒感冒或產生不耐煩,父母應儘量將洗澡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內。2)洗澡頻率寶寶的皮膚厚度只有成人的一半,爸爸媽媽如果過度清洗,反而會傷害他們的肌膚,且一旦皮脂腺分泌的油脂被洗掉,在冬天也很容易發生皮膚乾癢的情形。潘俊伸醫師強調,如果寶寶未流太多汗或因喝奶時不小心潑濺到身上,冬季時大概一週內擦澡1~2次即可,夏季則建議2天洗1次澡。3)水深高度縱使家長無時無刻陪在寶寶身邊,但在幫寶寶洗澡時,難免出現手滑的時候,如果此時水深過高,寶寶不小心滑進浴盆內,就會發生嗆水或溺水情形。欲把寶寶放在浴盆中清洗身體,建議爸爸媽媽將水深高度控制在10公分以下,最好介於7~8公分之間(大約是成人三分之二個手掌的長度,不要超過一個手掌深),若寶寶已經能靠自己的力量穩穩坐著,水深最高則可到寶寶的腰部。4)水溫適合寶寶的洗澡水溫為攝氏32~36度,夏天可控制在攝氏32度左右,冬天則為攝氏36度,但仍必須觀察寶寶對於水溫的反應,再進行適度調整。潘俊伸醫師指出,縱使冬季天氣冷,家長也不應將水溫調整至攝氏40度以上,畢竟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展完全,將導致體溫突然上升,且溫度太高也會灼傷皮膚,建議家長準備一個溫度計,把洗澡水放好並完成測量後,才可將寶寶放入澡盆,除此之外,還要避免地板濕滑,並遵循先放冷水再放熱水的順序。5)水龍頭與寶寶的距離年紀較小的寶寶,動作與心智尚未發展完全,通常不會主動碰到水龍頭,但8、9個月以上的寶寶,開始對外界感到好奇,會藉由雙手摸索各種新奇物品,所以父母最好不要將寶寶的澡盆放在浴缸裡,建議把澡盆放到乾燥的地板上,才可避免寶寶碰到水龍頭或水管等物品。6)電暖器的擺放位置潘俊伸醫師表示,如果住宅空間允許,建議將電暖器放在浴室頂部,但由於熱空氣上升的原理,有些父母擔心放在浴室頂部,可能無法達到取暖效果;此外,雖然有些市售電暖器強調已通過防潑水檢測,但畢竟會使用到插座,若父母忘記拔掉插頭,仍會導致寶寶發生觸電危險,因此,最好的擺放位置就是浴室門外。7)慎選洗澡玩具為了讓寶寶愛上洗澡,許多家長會購買玩具、浴室專用蠟筆或洗澡書,讓寶寶能一邊洗澡、一邊玩樂。不過,這些產品有可能含有塑化劑、雙酚A或其他化學毒素,寶寶在使用的時候,可能會經由啃咬將這些毒素吃下肚,甚至會遇熱溶解,所以父母應選擇具有安全標章的玩具,並避免購買尖銳、太小的物品。8)不可與成人共用沐浴乳近幾年,新聞不時會出現沐浴乳含有防腐劑,如果長期經由皮膚吸收,恐誘發乳癌,更何況是皮膚比成人更薄的寶寶,因此,建議父母用溫水幫寶寶洗澡、洗頭即可,若擔心無法清洗汙垢,也應購買不含防腐劑、天然的寶寶專用洗沐用品。9)浴室溫度及通風潘俊伸醫師表示,有窗戶的浴室,是最佳洗澡環境,若浴室沒有窗戶,建議夏季在幫寶寶洗澡時將門打開,維持浴室空氣流通,冬季若沒有電暖器幫助提升室內溫度,不開門窗也沒關係,原則上只要大人覺得溫度舒適即可,並將洗澡時間控制在5分鐘之內完成。10)不可獨留寶寶在浴室將寶寶一人留在浴室,是最容易發生的洗澡危機,家長在幫寶寶洗澡之前,一定要把衣物、毛巾、紙尿褲、棉花棒等所有物品備齊,並放在浴盆附近,且洗澡時須全程陪在寶寶身邊,潘俊伸醫師表示:「一點點的水漬,都可能會使1、2歲的寶寶滑倒,很多在浴室發生的溺水案件,也是因為父母轉頭拿個東西或離開寶寶身邊處理其他事情所造成。• 原文刊載於2015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婦安胎密笈 排除流產風險

孕婦安胎密笈 排除流產風險#媽媽寶寶

(文/林宛瑤) (採訪諮詢/台安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蔡可欣) 祕笈1)判斷何時須安胎?若孕媽咪在胎兒未足月以前,有子宮收縮、腹部或下背部疼痛、骨盆感到胎兒向下推動、陰道出血、分泌物變多等症狀,有早產的可能,但胎兒在未滿37週前,器官發展不夠成熟、身體功能不夠完整、體重也未達標準,如果早產就容易有其他併發症。為避免胎兒早產,孕媽咪必須多注意早產徵兆,若有任何狀況,應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請醫師判斷是否需要安胎。若孕媽咪是因為長時間做勞力的動作或工作時間過長,而導致身體勞累不適、下背部痠痛等,待休息後仍沒有改善,也同樣需就醫,以確保胎兒能夠在最健康的情況下出生。祕笈2)了解各時期的安胎方式台安醫院專任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表示,因每個階段的孕媽咪所需的安胎方式不同,且胎兒的大小也可能影響治療的成效,所以醫師會給予最適當的安胎處置,不論是住院安胎或居家自行安胎等,均必須依照醫囑,好好休息、適度活動、按時服藥,才能達到安胎的最大效用。懷孕初期的安胎方式/懷孕的前三個月若有不正常出血,可能是因為高齡或黃體素分泌不足而需要安胎,醫師通常會讓孕媽咪口服安胎藥物或是注射黃體素,以居家自行照護的方法,主要是多臥床休息、避免搬重物、過量的勞力工作等。懷孕初期最重要的就是讓胚胎能夠穩定著床,而黃體素有穩固著床的功能,所以治療會以黃體素為主。症狀較嚴重者,則需要住院觀察。懷孕中後期的安胎方式/蔡可欣醫師指出,當胎兒滿13週以後,因為胎盤會分泌黃體素,此時以黃體素安胎的效果不大,所以會使用預防子宮收縮的藥物,一開始會以口服藥物為主,台灣較常使用的安胎藥物為Yutopar(翻譯為優得舒、妳得寶等),主要功能為放鬆過度緊繃而不斷收縮的子宮,若口服劑量不足,仍然持續密集宮縮,就必須住院安胎治療。另一種藥物為Nifedipine(鈣離子阻斷劑),也是在此階段適用的藥物,因為子宮平滑肌收縮靠的是細胞中的鈣離子,而鈣離子阻斷劑能減少進入子宮肌肉細胞的鈣離子,藉此達到抑制子宮收縮頻率的效果。但因鈣離子阻斷劑有血壓下降的副作用,所以使用上要謹慎。祕笈3)住院安胎的治療有哪些?住院安胎評估與檢查1)抽血及尿液檢查/孕媽咪在入院後,醫師通常會進行一般的尿液及血液常規檢查,用來評估孕媽咪是否有貧血、糖尿病或感染現象,必須先排除這些病因,才能對症下藥,給予適合的安胎處置。2)陰道細菌培養/為避免早產、胎兒感染、早期破水及影響胎兒與孕媽咪健康的因素,醫師會做陰道細菌培養,以排除不利情況發生。3)測量胎心音及宮縮/安胎是為了讓胎兒能在媽媽的肚子裡成長,待成熟後再健康出生,所以在安胎期間,會利用胎兒監測器,觀察胎兒的心跳是否正常,並檢測宮縮的頻率,確保胎兒不會有早產的疑慮。4)超音波檢測/醫師會以超音波來檢測胎盤位置及胎兒成長狀況、羊水量是否正常、整體成熟度是否在標準值內,以超音波觀察的數據來判斷胎兒健康狀況,並藉此了解胎兒的成長環境。祕笈4)居家安胎的注意事項孕婦於住院安胎返家後,仍不可鬆懈,還須注意以下居家安胎事項:1)臥床休息,若無宮縮、羊水破或出血狀況,可先適度地坐著活動,如果狀況良好,才可以下床伸展筋骨。2)避免搬重物、進行激烈運動、爬樓梯、跑步及從事粗重的工作,必須漸進式的執行所有活動。3)觀察胎動、子宮收縮頻率、有無出血或羊水破、分泌物等,若有任何早產現象,就必須返回醫院就診檢查。4)儘量避免性生活、陰道灌洗或有刺激子宮收縮的行為。5)定期至醫院做產檢,並依照醫囑按時服藥或回診。6)因便祕可能會導致排便時下腹部過度用力而刺激子宮,所以居家照護的飲食,一定要多加注意補充纖維,若仍無改善,可請醫師協助給予軟便劑。7)若患有子癇前症者一定要特別注意血壓,如果有出現頭暈、視力模糊、右上腹部疼痛甚至是抽筋等情形,要立即至醫院檢查。8)返家後,孕媽咪也要注意有無體溫升高或發燒等症狀,以掌握是否有感染的徵狀。9)孕媽咪在安胎期間,最重要的還是心理上的放鬆,家人與丈夫的陪伴與支持也是安胎事項中最重要的一點!• 原文刊載於2014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掉髮原因解析 10大減緩掉髮妙招

產後掉髮原因解析 10大減緩掉髮妙招#媽媽寶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京硯聯合診所皮膚專科院長蔡逸姍醫師) 正常頭髮的成長周期蔡逸姍醫師表示,頭髮不會無止盡一直長下去,在自然狀態下都會經歷三個時期,分別是生長期、退化期、休止期,周而復始的不斷生長和掉落,直到毛囊的生命結束為止。懷孕前後髮量會有何變化?通常會在產後3個月開始掉髮,每個媽媽掉髮速度不同,產後掉髮是整個頭部的頭髮均勻掉落,不會像俗稱「鬼剃頭」的圓形禿一樣,圓圓的禿掉一塊,頂多前額的地方掉落較多,過6至12個月後會陸陸續續長回來,再次進入生長期,長出新的頭髮,除非產後掉髮合併其他病症或是過度掉髮超過1年以上,就建議到皮膚科接受檢查。10大減緩產後掉髮妙招1)心情愉悅輕鬆/由於產後頭髮屬於正常休止期掉髮,所以大部分無法阻止掉髮,但是若清楚知道產後掉髮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就不必過於擔憂,因為這個階段肯定會過去,若是擔憂不已,反而會因為憂心過度掉更多,不妨保持良好情緒和樂觀心情來輕鬆看待。2)飲食均衡補充/產後均衡攝取五穀根莖類、蔬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水果類及油脂類等六大類食物;另外,頭髮最重要營養來源就是蛋白質及維他命H生物素,所以,若加強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或維他命H,也能幫助頭髮長長。3)忌重口味飲食/飲食上避免重鹹、重辣、重油、重甜的飲食習慣,控制鹽、醬油、味噌、醬料等等含有較多鹽分的飲食,因為這將會造成頭皮更重的負擔。4)正常生活作息/寶寶出生後,媽媽們為了照顧寶寶,適應全新的生活型態,還得應付突如其來的大小狀況,很難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在勞心費神又傷身的情況下,掉髮情況可能夠嚴重,因此建議媽媽們應該儘量多利用時間休息,充足的睡眠才能夠增進新陳代謝,使頭皮血液供應順暢,毛囊獲得足夠養分。5)撇除網路偏方/不要為了治療產後掉髮而聽信偏方,將生薑、大蒜或米酒等刺激性物品往頭上猛擦,誤以為會促進頭髮生長,卻反而可能造成頭皮過敏潰爛。蔡逸姍醫師更強調,網路上來路不明的偏方藥品千萬不要嘗試,在購買前建議消費者停看聽,先確認是否有經過衛生署許可及實驗證實。6)洗頭輕柔按摩/洗頭時不要太大力,可以用輕柔的力量按摩頭皮,避免用力的按摩頭皮及拉扯,這種方式並不會促進血液循環及生長,保持頭髮和頭皮清潔,有利於頭髮生長。7)選用適合洗髮精/產婦千萬不要因為擔心產後掉髮,就連續很多天不洗頭,這樣反而可能造成毛囊堵塞發炎而掉髮,應定期清洗頭髮,清洗時要挑選適合自己的洗髮用品,在淋浴時順著頭髮生長方向輕洗,若是挑選含有能強健髮根及改善髮質的功效更好。8)正確梳理頭髮/原本產後頭髮就處於「休止期」,經由綁頭髮時的拉扯或綁馬尾拉得很緊時,反而會掉得更快,建議每天換不同髮型,不要用力去拉扯頭髮;梳理頭髮時則先處理遠端髮梢,最後再慢慢梳理近端的頭髮,而梳理頭髮時挑選齒距寬的木梳或除靜電髮梳,可減緩靜電產生後拉扯頭髮的情況。9)避免同時染燙/蔡逸姍醫師表示,不建議染燙同時做或是燙玉米鬚,因為燙玉米鬚會使頭髮看起來變得蓬鬆,髮量看起來比較多,但會傷害髮質,且燙髮及染髮的化學藥劑若頻繁使用,會使頭髮糾纏打結,也很容易就會脆弱斷裂;平時則儘量避免使用高溫的電棒捲等造型器材,以免髮根毛囊萎縮受損。10)適量塗生髮水/蔡逸姍醫師指出,若覺得掉髮嚴重,希望讓頭髮儘快長出來,建議可以使用含有2%以上Minoxidil成分的生髮水,經實驗證實可治療雄激素性禿髮者,特別是女性使用的效果更為明顯,現在則被廣泛運用於生髮水中,可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及刺激毛囊生長,使頭髮變得較為粗及堅固,但通常要持續使用4至6個月以上才會有效果。• 原文刊載於2014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發疹子 有哪些常見疾病?

寶寶發疹子 有哪些常見疾病?#媽媽寶寶

(文/林宛瑤) (採訪諮詢/書田診所皮膚科雷射美容中心主任醫師徐嘉琪)• 脂漏性皮膚炎/書田診所皮膚科雷射美容中心徐嘉琪主任醫師表示,新生兒至四個月大的寶寶,最困擾家長的就是此症,大約有九成的寶寶會有脂漏性皮膚炎。剛出生的寶寶可能不會出現症狀,但滿月後就會慢慢出現,兩、三個月大的時候最嚴重,可能在臉部、頭皮或身上皺摺處出現黃色的油性結痂,伴隨著些許的紅腫,嚴重時可能會滲出組織液,大約在四個月大以後才會漸漸復原。發生原因與症狀:發生脂漏性皮膚炎大多為體質性的問題,每個寶寶的症狀輕重不一,症狀較輕微,好發於頭部及臉部,若較嚴重時,可能出現在身上的皺摺處,包含脖子、關節及包尿布較常接觸的腹股溝處。另一個因素為黴菌,因為皮屑芽胞菌過度的增生,而使寶寶患有此皮膚病。而脂漏性皮膚炎並不會讓寶寶感到很癢,而在患部不停搔抓。•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為過敏體質而造成皮膚上的濕疹,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反覆出現大約半年的時間,寶寶在四個月大以後,發疹子的原因就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若發生在特定位置,可能長大後就容易有過敏體質,因此,父母更要細心照顧,此時的過敏可能會跟著寶寶一輩子,所以不可輕忽!發生原因與症狀:異位性皮膚炎起濕疹有特定的部位,其好發於手臂、大腿及小腿等,通常會讓皮膚粗糙,嚴重則會出現紅疹。若濕疹出現在四肢外側的位置,可能長大後也會有異位性皮膚炎。大約兩成的寶寶會有此病症,需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在兩歲大以後,異位性皮膚炎的位置會改變,疹子會長在軀側的部位,如手肘內側、膝蓋後側(膝窩)等。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大多為過敏體質,而通常父母也是,但父母不一定也會有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是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症狀。伴隨著發燒的發疹疾病• 玫瑰疹/玫瑰疹通常會出現在三歲以下的孩子,是一種病毒型的感染,不太會有後遺症或併發其他症狀,但需注意其發燒時的溫度較高。寶寶在感染病毒後先有發燒的症狀,大約會持續發燒三天的時間,一退燒就開始發疹子,起疹子的部位在身上,顏色較淡且不明顯。退燒以後,其活動力及食欲很快就會恢復,患部也不會搔癢,所以不需特別擦藥或治療。但必須注意其特點為,退燒了以後,疹子才會出現,所以必須辨別起疹子的時間,以免與其他疾病混淆。• 猩紅熱/猩紅熱的症狀與感冒或腸胃炎類似,能透過飛沫感染,通常有發燒、喉嚨發炎及出疹的情況,其發疹的型態為帶紅色的點狀疹,可能從脖子到四肢都會有,觸感較粗糙,好發於腋下、脖頸部、腹股溝等,舌頭也會出現俗稱的草莓舌,會在發燒1至2天後出現疹子,皮疹大約在3天後慢慢消失。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與其他人共用餐具或接觸性的用品。若已確定為猩紅熱,則依醫囑按時服用藥物並多休息。• 麻疹/麻疹是病毒感染所致,可經由飛沫傳染,故傳染性高。其潛伏期間約10天左右,發病初期會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伴隨著發燒、咳嗽、結膜炎等,在疹子出現前,口內頰黏膜會長出白斑。身體的紅斑則會從臉部開始,一路向下延伸,通常不會發癢,但疹子可能會結合成一塊大的斑,約3天後漸漸退掉,需特別注意的是,寶寶若有麻疹,較可能會有腦炎及肺炎的併發症,所以應給予寶寶施打麻疹疫苗,而得過麻疹後,終身都有免疫力。• 水痘/水痘的潛伏期間較長,大約2至3週,其症狀與感冒類似,會起發燒、喉嚨痛及頭痛等。寶寶會在發燒後出現疹子,好發部位在臉部及胸腹部,疹子會從紅色疹發展至膿疱的型態,也會擴散到全身。此類疹子會讓寶寶搔癢難耐而不停搔抓,如果把膿疱弄破,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感染,所以父母必須特別注意。讓寶寶接受常規的疫苗接種,可產生抗體,預防水痘的感染。• 原文刊載於2014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10大症狀教妳辨識懷孕 懷孕初期的照護與禁忌

10大症狀教妳辨識懷孕 懷孕初期的照護與禁忌#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美邑)懷孕初期的母體變化1)月經沒來/月經沒報到是懷孕的第一徵兆,女性最快可從受精後9~12天之間,利用尿液試紙為自己驗孕。2)全身發熱且疲倦想睡/身體在排卵後,會因黃體激素分泌增加,使基礎體溫上升進入高溫期,一旦受精之後,會持續高溫,同時黃體素也會不斷增加,使肌肉放鬆,呈現無力狀態。3)孕吐/通常在懷孕8~10週時為最高峰,14~16週之後會逐漸趨緩,約有四分之三的孕婦,會出現嘔吐和噁心症狀,極少數人會因為嚴重嘔吐導致脫水,而需住院治療(稱做「妊娠劇吐症」)。4)口腔疾病/懷孕後,唾液會趨於酸性,且黏性增加,牙齦組織容易腫脹出血,加上孕吐及飲食習慣改變,牙齒便容易殘留食物殘渣,若疏於口腔清潔,甚至會造成牙結石及牙周病等病變。5)乳房腫脹/如果腫脹的狀況持續好幾天,甚至出現劇烈疼痛的感覺,可能是纖維囊腫所引起,此時要趕緊就醫。6)陰道出血/少部分的人會有著床期出血,其出血量少,為褐色或暗紅色的分泌物,通常維持1~2天,大多出現在受精後的兩週內,若出血量多且為鮮紅色的血,應及早就醫,以排除子宮外孕、脅迫性流產、子宮頸息肉等問題。7)頻尿/準媽媽忽視頻尿警訊,將可能演變為急性膀胱炎或急性腎盂腎炎;若是罹患急性腎盂腎炎,除了母體有生命安全上的疑慮之外,甚至會提升胎兒早產的風險。8)脹氣與便祕/有些準媽媽在懷孕前從未有便祕情況,但懷孕之後卻常為便祕所苦,這是因為子宮漸大,進而壓迫直腸,使腸子無法正常蠕動及消化。服用鐵劑,也容易引起排便不順。9)陰道分泌物增加/懷孕之後,動情素會增加分泌量,導致陰道黏膜細胞增生、子宮頸腺體增生黏液分泌增加;不過,分泌物只要是透明、稍微黏稠但無味的物質,都算是正常現象,若陰道酸鹼值改變,就容易發生念珠菌感染。10)情緒不穩/個性原本就較多愁善感的女性,懷孕後通常會更容易想哭、生氣,因為在胎兒還沒出生之前,仍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加上對分娩的恐懼,造成準媽媽容易情緒不穩。懷孕初期照護篇• 產檢頻率/林美邑醫師表示,目前健保有給付10次的產檢,通常建議在懷孕第28週之前,每個月須檢查1次;第28?36週時,就要開始縮短產檢頻率,變成2週檢查1次。進入第36週後,每週都要檢查1次。• 衛生習慣/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平時如果每半年就看一次牙醫,懷孕期間可縮短至每3個月就檢查一次牙齒。此外,準媽媽須避免憋尿、泡澡、泡溫泉等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的生活習慣,應採取淋浴,並堅守多喝水、多排尿的原則。• 性生活守則/懷孕初期與後期應暫停性行為,在懷孕中期,性生活也必須避免過於激烈,男性生殖器官不宜太深入,若具有流產史、陰道出血、子宮曾動過手術的準媽媽,最好懷孕期間都不要有性行為。懷孕初期禁忌篇• 戒除菸酒習慣/準媽媽應戒除吸煙、喝酒等習慣。吸煙或是吸到二手煙的孕婦,會影響胎兒視力、聽力與神經消化系統,增加先天畸形、早產、自然流產與胎兒體重不足等危險性;酗酒易增加流產機率、子宮及陰道感染,寶寶出生後,可能也會罹患「胎兒酒精症候群」。• 必須減少食用的食物/含咖啡因飲品必須減少攝取,例如可樂、茶類、咖啡,避免影響睡眠品質;生冷食物、高糖與高脂肪食品也不可過度攝取,以免細菌感染或是吃進太多空熱量。建議維生素A酌量攝取,否則可能會造成胎兒方面的問題(維生素A的衍生物──A酸,是會引起胎兒畸型的藥物)。• 原文刊載於2014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招揭密追奶真相 保持好心情‧抗戰非難事

3招揭密追奶真相 保持好心情‧抗戰非難事#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國健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薛惠珍)產後乳房及乳汁變化• 荷爾蒙變化/不少媽咪認為產後2、3天才會開始出現泌乳反應,但其實媽咪生完寶寶之後,馬上就會分泌初乳。國健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薛惠珍表示,女性在分娩之後,體內的泌乳激素便會逐漸運作,有些準媽媽甚至在懷孕5個月時,就會分泌一點點白色的乳汁,因為此時體內的荷爾蒙都已開始運作了,所以建議產後媽咪儘早哺餵母乳。• 乳房變化/分娩後的2、3天之內,產婦可能會覺得乳房變熱或是腫脹,但乳汁仍可順利流出,這種情況就是俗稱的「脹奶」(醫學上稱為「乳房充盈」)。為避免時常脹奶,只要乳房一出現膨脹感,就必須讓寶寶吸吮或是動手擠出乳汁,等乳汁排出之後,就能減緩腫脹不適的感覺。薛惠珍老師表示,寶寶在吸吮乳汁時,能刺激母親體內分泌催產素,催產素可使乳腺管周圍的細胞收縮,並將乳汁擠向乳導管,儲存於乳竇當中,待下一次刺激乳頭時,就會出現噴乳反射,有利於擠奶時的順利與否。• 乳暈變化/觀察乳暈時,周圍有一點一點的咖啡色突起物,薛惠珍老師指出,這些點狀的隆起物稱為「蒙哥馬利腺」,可以分泌油脂,對乳房與乳頭來說,具有潤滑與保濕的效果,因此,為避免寶寶在喝奶時會傷到媽咪的肌膚,不少產婦的乳暈會變得又大又黑。• 乳汁變化/乳汁可分為三階段:產後3天內為初乳、5~10天是過渡奶、10~14天之後則稱為成熟乳。每個階段分泌的母乳成分,都適合該階段寶寶成長所需,初乳的成分中,含較多蛋白質,乳醣與脂肪則較少,至於過渡奶與成熟乳的脂肪較多,蛋白質則逐漸下降;此外,早產兒所喝到的母乳也會與一般寶寶有所不同,通常蛋白質成分會偏高,而乳醣較低。薛惠珍老師建議:「寶寶在喝奶時,母乳會分成前奶和後奶,前奶的蛋白質與乳醣成分較多,喝到後奶脂肪才會開始變多,所以媽咪一次餵奶中,最好不要兩邊乳房各餵一點,應待一邊乳房吸好再換成另一邊的乳房哺餵,否則寶寶喝到的脂肪太少,就會很容易覺得飢腸轆轆。」揭密追奶真相• 第1招:正確飲食/薛惠珍老師表示,其實只要讓寶寶多喝奶,母乳就能達到正常供應,並不需要特別去「追」,且媽咪必須攝取多樣化飲食,澱粉類也不需特別抗拒,才可獲得各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根據統計結果來看,韭菜、麥芽、人參等食物的確會使某些媽咪發生退奶情形,但還是建議媽咪不要為自己設限太多,如果只有一、兩項食物列入忌口的名單內,尚屬可接受的範圍,最主要還是要保持輕鬆心情,因為有許多媽咪都是因為工作或照顧孩子的壓力,才會影響母乳量與品質。至於素食媽媽應多攝取含有鈣、鐵、維生素B12、醣類、脂肪與蛋白質的食物,避免營養失衡。」此外,薛惠珍老師說,飲食多寡並不會明顯影響泌乳量,但如果一天攝取的熱量低於1,500大卡,就有可能會造成奶量減少。針對營養學的觀點來看,母乳媽媽在一天之內,攝取的熱量可以比一般女性多出500大卡。• 第2招:適量運動/媽咪進行大量運動之後,身體會分泌乳酸,可能會使母乳變得有點酸,導致寶寶不太想喝奶,所以薛惠珍老師建議維持適度運動即可。「雖然加強運動並不會使母乳量明顯增加,但每週最好運動5次,一次45分鐘,除了可增強心肺功能,還能達到減重效果。」• 第3招:按摩輔助/薛惠珍老師表示,其實目前並不特別鼓勵以按摩的方式增加乳汁分泌,除非是碰到疲累或是乳汁無法順利分泌時,才會建議利用按摩來幫助放鬆並刺激泌乳。按摩之前,可用溫水淋向背部或是泡溫水澡,身體洗淨之後,再喝一杯不含咖啡因的熱飲,在桌上呈現趴睡的姿勢,請家人在肩胛骨與脊椎處以手指進行環狀按摩,媽咪自己也可以在乳房周圍以擠乳的手勢,輕壓乳房。• 原文刊載於2014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掌握催生時機 降低胎兒死亡率及併發症

掌握催生時機 降低胎兒死亡率及併發症#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台北馬偕醫院婦產部高危險妊娠專科主治醫師彭成然)催生時機催生可避免哪些後遺症?從臨床經驗來看,有些懷孕超過42週的準媽媽,會出現羊水變少、胎盤鈣化等現象,若選擇繼續妊娠,胎兒並不會繼續成長,反而會體重變輕、皮膚乾燥及減少體內脂肪,出生後的死亡率將比在42週前出生還高;此外,若懷孕足月且發生破水,卻尚未出現產兆,容易導致產程延長,造成逆行性感染(例如絨毛膜羊膜炎),且時間越長,感染風險便越高。碰到這些案例,通常醫師都會建議催生。• 適合催生的時機:孕婦因素/準媽媽一旦罹患因產科引起的併發症(例如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等)或早期破水,懷孕34週之後,就可以執行催生,此時胎兒的肺部已發展到一定的成熟度,即使出生也不會造成太大的風險;但如果症狀較嚴重,準媽媽已出現急性高血壓、血壓不穩或肝腎功能異常等,就必須立即進行催生,以免使孕婦遭受生命危險。此外,妊娠已達41週或是胎兒生長過快,出現與孕婦的身材比例不對稱等情形,也會建議準媽媽不妨考慮催生,以降低剖腹產機率。• 適合催生的時機:胎兒因素/彭成然醫師指出,如果胎兒出現生長遲滯現象,待準媽媽懷孕滿32週之後,每兩週就要檢查一次體重,若胎兒預估體重依舊沒有增加或體型未出現明顯變化,且合併胎盤血流不佳,就必須見機催生;此外,胎兒若有先天性染色體或器官重大異常等問題,待醫師評估之後,隨時都有可能需要催生引產。• 適合催生的時機:非醫學因素/若準媽媽以前曾有過急產史,加上住家離醫療院所又有一段距離,就可以和醫護人員討論是否有提早到醫院催生的必要。彭成然醫師表示,在美國、澳洲等土地較寬廣的國家,很多民眾的住家都離醫院很遠,所以這些國家的孕婦都會因此而有催生考量。雖然台灣很少有這種案例,但如果準媽媽連續兩胎皆為早產,通常在懷第三胎時,醫師也會請媽咪提早住院觀察。催生方法• 物理催生/彭成然醫師指出,催生就是模擬正常自然產的情況,基本上一定會配合子宮收縮及子宮頸軟化,通常可分為物理催生與藥物催生。物理催生方式通常是等準媽媽的子宮頸軟化、張開後,再採用人工破水,藉此加速產程,或是刺激孕婦的乳頭,讓孕婦體內的催產素自然增加。• 藥物催生/藥物催生可主要分成兩種方式,分別為靜脈點滴注射催產素及前列腺素陰道塞劑。催產素和前列腺素的功能不太一樣,催產素主要是增強子宮收縮頻率和強度,前列腺素除了能增加子宮收縮頻率之外,還能讓子宮頸變軟,待子宮頸軟化之後,子宮頸口就能擴張,進而讓孕婦順利分娩。常見的催生問題• 催生出現的副作用/使用前列腺素陰道塞劑之後,可能會出現發燒、腹瀉、噁心等症狀,這些在臨床上都是很常見的副作用現象;而催產素會採用點滴注射,若不慎施打過速或產婦對於藥物過敏,則可能會發生水中毒、低血鉀症、腦水腫等併發症,但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及醫療院所都很熟悉這些藥物用量,也會利用機器幫浦調整點滴速率,所以基本上都很安全。彭成然醫師表示,若要催生,幾乎都會使用藥物來增強子宮收縮頻率,但有些準媽媽會因為體質不適應等因素,導致子宮過度收縮,如果引起胎盤血液循環不佳等情形,可能會使胎兒血流不足。此外,以往也曾出現過孕婦因催生而發生子宮破裂的意外,但發生率極低,之所以會有這種情形,可能是準媽媽的子宮以前曾動過大型手術,或是上一胎剖腹產,這一胎採取自然產所導致。• 不可催生的情形/催生只適用於自然產媽咪,所以不能催生的族群,基本上和無法自然產的族群相同,例如胎兒心跳異常、胎位不正、前置胎盤、呼吸窘迫或多胞胎(其中一胎胎位不正),就會需要剖腹產;如果準媽媽曾經因為子宮肌瘤而開刀,或罹患過內科疾病,在不能接受太大壓力及過度換氣的狀況下,也不建議自然產與催生。• 原文刊載於2014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嬰幼兒腸胃殺手病:小心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的侵襲

嬰幼兒腸胃殺手病:小心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的侵襲#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認識輪狀病毒:輪狀病毒的特色】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病毒由核酸分子(DNA或RNA)和蛋白質構成,型態不像細胞,而是經由一個外殼來包覆住一段DNA或RNA的生命體,且必須寄生在活體內才得以繼續生存;常見的DNA病毒有B型肝炎病毒、玫瑰疹病毒,輪狀病毒則屬於RNA病毒。相較於DNA病毒,RNA病毒變異性較高,所以處理起來也較為棘手。輪狀病毒的外觀有如輪子一般,成人與兒童皆為輪狀病毒的感染對象,但由於出生6個月以內的寶寶,體內還有來自母親給予的抗體,成人則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因此,6個月至5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最容易受到感染且症狀較嚴重的族群。• 主要症狀/輪狀病毒的臨床表現有點類似腸胃炎,寶寶受感染後,起初會有輕微的發燒、咳嗽或流鼻水等症狀,過了半天至一天後,就會陸續出現嘔吐與腹瀉情形。劉明發醫師指出,受輪狀病毒感染的寶寶,會排出稀黃色的水樣糞便,但只要開始出現腹瀉症狀之後,嘔吐情形就會減緩,若妥善加以照護,通常能在3~7內痊癒。• 傳染途徑/輪狀病毒的傳染途徑為糞口傳染,但就廣義來說,一旦碰過病患使用的物品,也能造成接觸性傳染,尤其是餐具、玩具及錢幣等日用品,更容易造成抵抗力弱的寶寶遭受感染。此外,如果照護者為寶寶換尿布的過程中,沒有確實清洗雙手,也很容易會將病毒傳染給寶寶。• 日常預防/勤洗手是簡單又實用的預防方法,家長只要善加叮嚀,並維持家中物品清潔,生活環境及日用品也須定時消毒,才可將病毒量降到更低,便能減少寶寶病從口入的機會。此外,感染過一次輪狀病毒之後,並無法終身免疫,但有研究顯示,服用疫苗的寶寶,抵抗力會比未服用疫苗的寶寶較好,縱使遭受感染,症狀也能減輕約60~75%,家長不妨帶著寶寶到醫院接受口服疫苗,可為寶寶增加一層安全屏障。劉明發醫師建議,家長應讓寶寶在出生後2~8個月內,將輪狀病毒疫苗口服完畢(目前市面有二劑與三劑疫苗),以避免服用輪狀病毒後引起的腸套疊風險。【認識諾羅病毒:諾羅病毒的特色】輪狀病毒可藉由口服疫苗來預防,但諾羅病毒沒有口服或注射疫苗,且特色是容易變種(常見的為第一型及第六型,變種之後,目前第二型是最流行的病毒株),若引起流行,相對會顯得防不勝防。諾羅病毒的傳染力與生命力都非常強韌,在環境中可存活至28天,僅需少量的病毒顆粒即可致病,疾病分佈至全球,劉明發醫師指出,根據估計,美國每年大約有900人因諾羅病毒或其所造成的併發症,最後不幸死亡。• 主要症狀/罹患諾羅病毒之後,患者會出現輕微發燒、嘔吐、腹瀉、全身無力與酸痛等症狀,大多數的患者會先嘔吐,接著才會腹瀉3~5天,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這兩種症狀,除非症狀嚴重,否則醫師也不會建議馬上使用止吐藥或止瀉藥,如此一來才能幫助身體適時排出這些病毒。• 傳染途徑/諾羅病毒會經由未經消毒煮沸的水源傳染,除此之外,生菜沙拉、冰品、帶殼海鮮、覘板、床、廁所、電話、把手等,也常常是接觸性的傳染媒介。劉明發醫師指出,帶殼海鮮會自行濃縮受汙染的水,在過程當中,也會提升諾羅病毒的濃度,所以常成為傳染諾羅病毒的食物,以往也曾有廚師與顧客皆因此受到群聚感染。• 日常預防/預防諾羅病毒的做法,就是飲用煮沸後的開水,所有食物都應徹底洗淨及煮熟,吃不完的剩菜須用保鮮膜包住,並放入冰箱冷藏,避免病毒滋生;如廁後、進食前以及幫寶寶換完紙尿褲之後,皆應勤洗手或以酒精消毒,並定時以漂白劑消毒居家環境。針對第一型與第六型的諾羅病毒,也有噴鼻疫苗可供使用。• 原文刊載於2014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