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用對方法 有助緩和產前陣痛

用對方法 有助緩和產前陣痛#媽媽寶寶

(文/郭盈秀)(採訪諮詢/萬芳醫院產房護理師林靜怡)生產前的陣痛時期,是許多孕媽咪難以忘懷的「痛」。如果選擇自然產的孕媽咪,都需要面臨陣痛,那是否能運用一些方法,讓自己稍微緩和痛楚的程度,並幫助度過產前的這段等待期呢?陣痛,指的是「子宮收縮產生的疼痛感」,通常是一陣一陣的、具有規律性。萬芳醫院產房護理師林靜怡進一步描述,「對於孕媽咪來說,最初的感覺是肚子處有一種緩慢、遲鈍的疼痛,腰部也可能產生痠痛感;之後,漸漸感覺疼痛頻率變短,且疼痛程度也隨之增加。」陣痛‧規律增強的疼痛林靜怡護理師表示,當孕媽咪察覺到下腹部開始悶痛感、卻還無法確定時,建議開始計算疼痛感出現頻率,如出現規則性的疼痛,並且隨著時間持續下去而愈來愈痛,通常這就是真陣痛。當真陣痛出現,代表即將進入到產程。她建議,一旦孕媽咪開始陣痛(但沒有其他狀況,如破水),別急著馬上趕到醫院,可先打電話諮詢醫護人員。他們通常會先評估孕媽咪的主訴不適感後;接著協助孕媽咪及其家人做後續簡單處理。產程三階段孕媽咪進入陣痛期,即代表進入生產過程。林靜怡護理師表示,產程主要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產程:子宮規則收縮~子宮頸口全開。• 第二產程:子宮頸口全開~胎兒娩出。• 第三產程:胎兒娩出~胎盤排出來。其中,陣痛就發生在第一產程;而第一產程又可分為三個時期來說明狀況。她進一步說明,各時期的陣痛感覺、程度等都不同,在孕媽咪上產檯前,護理師會在一旁以合適的方式,協助孕媽咪減緩陣痛所帶來的不適感。潛伏期‧站立&走動可減緩子宮頸口:約開0~3公分。舒緩方式:站立姿,散散步。初產婦的潛伏期時間,可能會比較久。此時期疼痛頻率約每5分鐘一次,多數孕媽咪大部分還可以忍受;建議孕媽咪在身體狀況尚可的程度內,下床散散步。林靜怡護理師說明,多活動可促使胎頭下降,能促進規則宮縮,協助子宮頸口的擴張,有助於加快產程;且在子宮收縮時,採站立姿勢是最能讓產婦感覺不痛,這是因為平躺會減少子宮血流導致肌肉缺氧,進而造成子宮收縮時更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初產婦來醫院待產,子宮頸口只開1~2公分,護理師會先請她多走一走。活動期‧生產球是好幫手子宮頸口:約開4~7公分。舒緩方式:左側躺臥、按摩,或使用生產球等。疼痛的程度加強,而孕媽咪會感覺到整個肚子都很痛,特別是比較下方的位置。林靜怡護理師表示,這是因為胎兒下降,壓迫到的尾?骨所導致。部分孕媽咪會因為忍受不了疼痛而情緒失控,只專注自己的狀況,任何的聲音都無法進入她的耳中,因此護理師或衛教師會在身旁大聲給予協助。過度期‧呼吸有方法子宮頸口:約開8~10公分。舒緩方式:拉梅茲呼吸法。過度期的時間比較短,通常進入這時期的孕媽咪,很快就會進入到第二產程。這時候,胎兒的頭已經漸漸下降,促使孕媽咪會有不自主想用力的感覺(類似便意)。林靜怡護理師補充,也因為如此,過度期不適合使用生產球來舒緩,主因在於難以掌握孕媽咪是否會產生「不適當的用力」,而發生子宮頸撕裂傷、大出血等的狀況,因此多會請孕媽咪使用「呼吸─吐氣」方法緩解不適,直到評估子宮頸口擴張的程度後(初產婦擴張10公分、經產婦擴張8公分),才開始教導用力方式。• 拉梅茲呼吸法到了懷孕後期,多數的孕媽咪會藉由媽媽教室,學習到拉梅茲呼吸法。林靜怡護理師表示,這種呼吸法主要是透過吸氣、吐氣、哈氣、憋氣等呼吸動作,幫助自身適度放鬆肌肉,進而減少子宮收縮所帶來的疼痛感。這時候,由於孕媽咪的專注力已被陣痛影響,通常會由護理師去引導進行拉梅茲呼吸法。• 原文刊載於2014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期間常見的11種感染症

懷孕期間常見的11種感染症#媽媽寶寶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林姿吟)雖然每個人都可能就各種因素,而有分別易罹患的感染症;但針對女性在懷孕期間,某些感染症狀,是否會造成哪些重大影響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林姿吟表示,一般成人可能罹患得到感染病症,孕媽咪也可能得到;且孕媽咪身體狀況特殊,有些症狀可能影響胎兒,宜小心關注為佳。陰道炎&陰道滴蟲• 症狀/陰道炎是由於念珠球菌所感染,其患者的分泌物增加、呈起司塊狀,有搔癢感;陰道滴蟲患者會產生大量泡沫狀、帶有魚腥臭味的分泌物,也會有搔癢感。• 影響/患病的孕媽咪容易早期破水、早產,需小心後續的可能感染問題;胎兒可能會在通過產道時受到感染,嚴重時還會發生敗血症、腦膜炎等。泌尿道感染• 症狀/孕期的分泌物多,且膀胱有被壓迫而解不淨的感覺,有的會尿急而來不及上廁所(急性症狀);如果上行感染,還會產生灼熱感、發燒,引發膀胱炎、腎盂腎炎等。• 影響/必須小心上行感染,影響其他部位;一旦發炎,將導致子宮收縮,甚至可能早產,母體和胎兒將會有感染之虞。感冒• 症狀/好發於春、秋兩季交替之際,潛伏期一至三天,患者通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咳嗽、鼻塞、流鼻水等症狀;如果是流感,還可能會發高燒、全身肌肉痠痛。• 影響/對於抵抗力較弱的孕媽咪,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而痊癒,需小心併發支氣管炎、肺炎等症,嚴重時可能死亡;胎兒則受巨細胞病毒(CMV)影響腦部發展,甚至可能流產、早產或胎死腹中。B型鏈球菌• 症狀/大部分孕媽咪沒有病徵,少數會泌尿道感染。• 影響/可能早產、早期破水。主要影響在於胎兒,其容易在經過產道時受B型鏈球菌的感染,引發呼吸道問題、心律和血壓不穩定;嚴重時會導致敗血症、發燒、肺炎、腦膜炎,甚至死亡。腸胃炎• 症狀/腹痛、嘔吐、食欲不佳、倦怠等,最明顯的就是「腹瀉」的狀況。如果是細菌型腸胃炎,還會合併發燒症狀。• 影響/對孕媽咪影響較大,需小心腹膜炎,甚至是急性腸胃炎引起的子宮收縮,進而導致早產。德國麻疹• 症狀/好發於春、冬季,通常會先有輕度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類似麻疹),約一至三天,症狀就會消失;但約50%患者發病時無明顯發疹,有的會關節痛或關節炎。• 影響/如果孕媽咪受到德國麻疹病毒感染,可能會流產、胎死腹中,或有較高機率產下先天性缺陷嬰兒,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開放性動脈導管、心房或心室瓣膜缺損、紫斑、黃疸、腦膜炎等。水痘• 症狀/發燒、腹痛、肌肉或關節痠痛、全身皮膚出現水痘,約十至二十天後結痂。部分成人患者的狀況較嚴重,引發水痘性肺炎等。• 影響/如果在懷孕前期感染水痘,則會使胎兒罹患先天性水痘症候群,生下的新生兒有低體重、瘢痕性的皮膚病變、眼睛缺陷、四肢發育不全、中樞神經異常等。如果懷孕中期得水痘,影響較小。皰疹• 症狀/單純性皰疹像是小水泡,在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現,尤其是口腔、生殖器;帶狀皰疹(台語俗稱皮蛇)會出現紅疹、水泡及神經痛,造成痛苦;與患者曾罹患水痘有關,其病毒平日潛伏在神經節中,當免疫力減弱,病毒便活化而沿神經皮節散布,造成帶狀皰疹。• 影響/皰疹病毒會侵害胎兒的皮膚、眼睛及中樞神經系統,可能會造成胎死腹中;如果存活下來,新生兒在這三方面也可能有嚴重的疾病。菜花• 症狀/又被稱為「尖型濕疣」,位於皮膚和黏膜的部分損害,外觀為乳頭狀、菜花狀等突起贅生物,多數患者不痛不癢,有的會出血;而女性好發於陰部。• 影響/懷孕期間,菜花症狀容易發作,造成孕媽咪不適,對胎兒發展沒有影響;如果自然產,則有垂直感染的疑慮。披衣菌• 症狀/陰道分泌物很多,主因在於子宮頸、子宮內膜受到感染,即尿道、陰道、骨盆腔炎等都可能發生。另外,披衣菌的患者有較高比例同時患有淋病。• 影響/未婚女性感染到披衣菌,容易上行感染而導致不孕。孕媽咪如受到感染,可能會早產、早期破水;胎兒則可能生長遲滯,出生後罹患肺炎、結膜炎。弓漿蟲• 症狀/常生食、家中長期養貓者罹患此症機率高;通常無外在症狀,須透過抽血檢查而確診;部分患者眼睛不適、發燒、喉嚨痛、淋巴腺腫大等。• 影響/被感染的孕媽咪多數無症狀,部分容易疲倦、淋巴腺腫大,嚴重者流產;可能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甚至侵犯到肺、肝、心、肌肉、腦等處,產生先天性的病變(智力、水腦等)。• 原文刊載於2014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燙傷怎麼辦?

寶寶燙傷怎麼辦?#媽媽寶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燙傷中心主任暨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游家孟)寶寶燙傷時有所聞,2014年5月,婦產科護士幫女嬰洗澡時,不小心放入攝氏60度熱水,導致女嬰全身36%的2度及3度燙傷,主要集中於身體下半部;7月則有出生3小時的新生女嬰,因醫護人員疏失,全身20%慘遭電毯二度燙傷,讓人光看就膽戰心驚,這些人為疏失所造成的燙傷,只要多一份關注就能避免傷害發生,而平常照顧寶寶應該怎樣避免燙傷?燙傷後該怎麼辦呢?注意!家中暗藏燙傷危機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燙傷中心主任暨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游家孟指出,寶寶燙傷可分成0到1歲、1到3歲、3到6歲三個階段,而這之中最容易燙傷是1到3歲,此時正是寶寶開始學走路及肌肉發展時期,最喜歡跑來跑去、抓東抓西,此時無論是在哪個地方,意外都很有可能突如其來的發生,因此大人必須緊盯著寶寶的一舉一動,避免發生遺憾。燙傷類型‧急救處理方式熱液燙傷/寶寶在六個月大到一歲時,正在學習爬行,只要媽媽或是主要照護者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像是在端熱湯、煮火鍋、泡咖啡、泡茶等多種熱液,儘量放置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但要注意是否有桌巾或是電線插頭,以免寶寶好奇拉扯,把熱液拉下來後,一不注意就可能會燙傷,而要給寶寶食用任何熱飲前,務必確定溫度是寶寶可接受後再做進食動作。在熱液燙傷第一時刻,耳熟能詳的「沖脫泡蓋送」不再是口號,家長及周遭人員必須立即動作,游家孟醫師說明,「沖」是迅速使用流動自來水做沖洗動作或把受傷部位浸泡冷水,快速降低皮膚表面熱度;「脫」是充分將受傷部位泡濕後,再小心翼翼地除去寶寶身上衣物,必要時可使用剪刀剪開衣服,若衣服是燒起來就會黏住皮膚的人工纖維,則先不要處理,並儘量避免將水泡弄破;「泡」是持續浸泡於流動的冷水30分鐘,但若擔心寶寶失溫則可使用溫水;「蓋」是使用乾淨的床單、布單或紗布覆蓋患部,可避免傷口感染及寶寶失溫;「送」是立刻送往鄰近醫院處理,傷勢過大則最好前往有燙傷中心的醫院進一步治療。• 接觸性燙傷/接觸性燙傷顧名思義就是接觸到熱源導致燙傷,最常聽到的就是碰觸到鍋子外面的高溫或是碰觸到機車的排氣管,游家孟醫師舉例近期臨床案例,由於六個月以下寶寶對疼痛感應度較差,無法準確分辨是痛或癢,即便被燙到也只是覺得不舒服,但可能不會有任何哭鬧的反應,而媽媽購買熱湯麵後,放在寶寶旁邊並未用任何衣物遮擋就騎摩托車返家,而寶寶尚未反應過來,等媽媽抵達目的地,將湯麵移開才發現寶寶已經整片二度接觸性燙傷;接觸性燙傷當下則按照「沖脫泡蓋送」步驟施行急救,但有水泡時則必須小心避免將水泡弄破,以免感染。• 電灼傷/由於接觸高壓電或是電插頭所引起的灼傷,像家中各種電器設備會使用插座或延長線,寶寶若不小心咬電線或拉扯後,就可能會觸電灼傷;若是電器灼傷,在急救前,必須先切斷電源或用絕緣體將電源移開,觸電嚴重發生呼吸或心跳停止情況,則應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及體外心臟按摩術急救,而電傷情況嚴重時,不同於燒燙傷的處理方式,當下不必經過沖水,直接送醫治療即可。• 火焰燒傷/由於火災、瓦斯爆炸或酒精燃燒造成的火焰燒傷,身上若著火時必須先「停止」,切忌四處奔跑,以免助長火勢,周遭的人則可使用棉被或大衣將著火處滅火;再來「倒下」,用雙手將臉部掩住,確認地板上沒有助燃物後就地臥倒;接著「滾動」,透過就地臥倒的方式在地上翻滾;最後「冷卻」,等將火完全熄滅後,依照先前提及的熱液燙傷急救方式「沖脫泡蓋送」處理即可。• 化學性灼傷/游家孟醫師建議家中最好不要放強酸、強鹼等危險物品,更不要使用各式各樣的瓶瓶罐罐來裝這些危險液體,他更以週遭親友案例說明,使用裝咳嗽藥水的瓶子來裝強鹼放廚房,媽媽有事出門請阿姨來照顧小孩,阿姨誤以為是咳嗽藥水就餵給小孩吃,結果就發生憾事,寶寶的喉嚨跟食道完全被灼傷,嚴重時還可能傷及呼吸道,導致嗆入性傷害。由於家中常有通樂或鹽酸等清潔用品,寶寶不清楚拿起來喝,就可能造成危險性,若被化學性物品傷害到,第一時間就要大量沖冷水半小時,特別是強酸溶液一定要馬上沖冷水稀釋,這動作遠比立刻就醫還要重要,因為無論成分及酸鹼度,使用大量自來水沖洗,才能降低皮膚表面化學物品濃度。• 原文刊載於2014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從寶寶便便看健康

從寶寶便便看健康#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小兒部黃清峯主任)不要小看糞便,雖是食物殘渣排泄物,但觀察糞便可從中獲得諸多訊息,因為身體健康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而腸道健康又與大便的情況密不可分。透過觀察嬰幼兒的便便性狀,更是了解嬰兒消化狀態的一項重要方式!糞便,其實隱藏許多攸關健康的訊息,從內容物來看,包括纖維質、消化後的食物殘渣、細菌分解後的物質、腸道細胞、細菌與膽汁等,三軍總醫院小兒部黃清?主任指出,「從糞便型態可判斷內容物的變化,顏色來自膽汁的染色;如消化不良從殘渣可知哪些食物不易消化;糞便的氣味由糞臭素引起,若氣味有所改變,可能是細菌感染;這些都可觀察腸道的功能是否出現狀況」。對於嬰幼兒而言,觀察便便狀況,是掌握其健康狀態的一種方式,需要父母幫寶寶換尿布時多加留意!2項觀察重點說分明黃清峯醫師表示,觀察寶寶的便便,可從以下2項重點來看:• 次數/新生兒的解便次數較多,往往「吃一次,解一次」,如果是喝母乳的寶寶,少量多餐,一天可能有8~12次的解便,總讓不少父母擔心寶寶沒吸收到營養,他解釋,「這些解便並不是剛剛吃進去的,而是前幾餐吃的食物,消化後的成果」,只要寶寶體重穩定增加,請父母不要擔心寶寶沒有吸收到營養。至於新生兒為何會邊吃邊解?黃清峯醫師說,「這是胃直腸反射,只要有食物進入胃裡,腸子就會出現反射性蠕動增加,因而排出便便。不過,當隨著年齡增加,便便的次數也會隨之減少,出生一星期後,一天約4次;兩歲的時後,一天便便約有一至二此次」。另外,寶寶排便時,好像全身都很用力,小臉蛋漲得紅通通的模樣,為何會這樣?他解釋,「因寶寶年紀小,神經發育還不完全,無法控制括約肌的肌肉,只要一個排便衝動即引起全身肌肉收縮」,當孩子愈來愈大,神經發育日益成熟,將不再出現此可愛模樣。黃清峯醫師強調,「雖然新生兒剛出生時一天可能有8~12次的解便次數,但這是平均統計的數字,每個寶寶的實際狀況變異性大,母乳寶寶的狀況差異更大。因母乳容易消化吸收,尤其寶寶喝自己媽媽的乳汁,吸收狀況更好,有時會好到沒有殘渣存留,而較少形成大便;當吸收效率愈來愈好,後來有的寶寶會7~10天才解一次」。只要寶寶排便順暢,便便呈軟糊狀、顏色黃黃的,且體重有所增加,「表示寶寶吃與吸收的狀況不錯,請爸媽不必擔心」。至於配方奶寶寶,正常狀況下,平均每1~2天要解便一次,通常1天會有1次、最多2~3次,他補充,「排便次數也與個人習慣有關,有的一天好幾次,有的是一天一次,這就有如分期付款跟一次付清,付款方式不同,但總價相同」。• 顏色/關於嬰幼兒的便便顏色,首先分為胎便和嬰兒期便便說明:胎便新生兒出生後,通常在兩天之內會解大便(大部分的寶寶在一天之內),胎便黑黑綠綠且黏黏的,是出生前在胎兒腸子中形成的,內含大量的膽汁色素、胎毛、胎脂,以及一些腸內脫屑等物質,黃清峯醫師指出,「如果寶寶沒有解胎便,就要小心是否有罹患疾病,常見的是胎便阻塞症候群,少見的則是巨結腸症」。若是胎便阻塞症候群,醫護人員會以37℃生理食鹽水灌腸稀釋胎便,利於解出;如懷疑是巨結腸症,必要時,將會安排進一步檢查,他說,「雖然疑似案例多,但確診的案例少」。嬰兒期便便出生後最多4天,大便受到食物的影響逐漸有所改變,顏色漸漸變成黃色或有一點綠色,此為「轉換便」,質地黏糊且不成型,之後就是嬰兒期的大便,「依母奶或配方奶而有不同型態,母乳寶寶的便便稀稀水水,顏色淺黃;配方奶寶寶的便便通常呈糊狀或約略條狀軟便,顏色為深黃,但有時因配方奶中含鐵質較多或腸道內細菌種類的因素,而出現綠色便。當寶寶滿4~6個月大,糞便更會因副食品的內容而有不同狀態」。隨著便便顏色不同,表示寶寶可能面臨不同的狀況:• 灰白色/黃清峯醫師提醒,「父母幫寶寶換尿布時,不要忘記以健康手冊的『嬰兒大便卡』比對便便顏色」,正常的糞便顏色是7~9號,「因膽汁顏色為鮮黃或鮮綠色,順利排出的膽汁跟大便混合,糞便就會呈黃色或綠色,如果不是7~9號,呈現特殊的淡黃或灰白色便,務必儘速帶寶寶就診」。他解釋,「若寶寶有肝炎,有如生產工廠問題,無法產生膽汁;如為膽道閉鎖,則是工廠沒問題,但輸出膽汁的管線有問題,而使膽汁鬱積在肝臟,破壞肝細胞,影響肝臟功能,造成肝臟日趨纖維化、硬化」,如果是膽道閉鎖,最好在出生後兩個月內完成手術,預後將有明顯改善。他強調,「為了把握治療的黃金期,只要對便便顏色有所懷疑,就應儘快帶著事先準備的便便及寶寶就醫」。• 紅色/若寶寶尚未滿月,發現便便有血絲,黃清峯醫師指出,「可能是媽媽吃到讓嬰兒過敏的食物」;若寶寶已開始吃副食品或成人食物,可能是吃了蕃茄、紅色西瓜或火龍果後,所造成的短暫異常便便顏色,通常沒什麼關係;若是出血性的紅色便,則可能消化道出血,需要就醫檢查;萬一出現的是草莓醬般的黏液血便,則要懷疑是否為嬰幼兒腸套疊;如果便便又黏又稀,大部分是病菌性腸炎,如果加上血絲黏液便,就要懷疑感染如沙門氏菌等的細菌性腸炎。• 綠色/黃清峯醫師表示,「綠色便便的成因多種,可能是代謝出問題,因為膽紅素的產量高,連帶使膽青素增多,造成便便呈現綠色」;若寶寶喝配方奶,也許是鐵質含量高,沒有吸收完全而排出,於是解出了綠色便便。某些寶寶腸道內細菌種類的因素,也會比較容易解綠色便便。 • 原文刊載於2014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媽咪記憶力會變差? 4大方法幫助維持良好記憶力

孕媽咪記憶力會變差? 4大方法幫助維持良好記憶力#媽媽寶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身心醫學科暨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蔡佩蓁、臺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劉怡里)是否常常聽到周遭媽媽們,總說著懷孕後記性變差的經驗談?抑或是妳親身感受體驗後,認為確實如此?究竟孕媽咪在懷孕後,記性是否會變差呢?若想提升記憶力該怎麼做呢?就讓臺安醫院身心醫學科暨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蔡佩蓁及臺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劉怡里,為妳一一解答。記憶力定義‧種類你我身處的環境中,每天都充斥著難以計量的訊息量,無論是周遭形形色色的招牌、工作上不斷寄來的電子郵件、路上店家叫賣聲、鄰居煮飯的油煙味或狗狗經過腳邊想要討撒嬌的磨蹭等,這些訊息無論是視覺、聽覺、嗅覺或觸覺,要記住或忽略,都看人們如何去消化及記憶,然而記憶力是什麼呢?如果成為孕婦後,記性是否真的會變差呢?蔡佩蓁醫師說明,記憶力就是人類將自己思想的資訊內容或過去所經歷過的人事物,透過儲備、保持、回憶與使用等步驟,在人們腦中的反映。記憶可分成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及長期記憶等,舉例來說,走在路上看到招牌內容感興趣,就是感覺記憶;看到上面的電話號碼,想記住後打電話去詢問就是短期記憶;若是每天不斷反覆地看跟使用,就會變成長期記憶。懷孕vs.記憶力‧國外研究結果不管是親身體驗,還是周遭懷孕媽咪經驗談,蔡佩蓁醫師透露自己都曾經感受及聽過孕期記憶力會變差的說法,且必須持續懷孕生產後一陣子才會漸漸恢復,國外也曾針對懷孕是否影響記憶力的看法進行研究。澳洲學者Julie Henry及Peter Rendel,針對懷孕婦女記憶力是否較差進行的小型研究,發現懷孕婦女對於常規執行的記憶能力未有明顯差異,像是常用的家人手機號碼仍然會記得,但對於記住新事物的能力較差,例如記住新朋友的電話號碼或生日等;另一方面,由澳洲學者Professor Helen Christensen進行的大型研究,則未發現婦女懷孕期間記憶力較差。蔡佩蓁醫師解釋,影響研究結果的原因,可能有研究測驗工具不夠敏銳,因此測驗不出記性變差的結果,或是人們總主觀認為懷孕記性不好是正常的事情,當孕期記性差就會立刻歸因於懷孕造成,因此導致研究結果差異。孕期影響記憶的原因記憶力本就屬於變動型態,會受到各種情況干擾,即便是自豪記性很好的人,也可能受到其他原因影響,像是當下情緒、周遭的情況、人們各自動機,看你有多需要或想不想記住此項事情及事情的重要性等。蔡佩蓁醫師說明,孕期記憶力受到影響可歸因於荷爾蒙變化、情緒起伏、生活型態的改變等,人們原本在一天當中要記住許多生活的小細節,但是孕期要專注的事項更多,感興趣的資訊也會更為專一,因此忘卻較不感興趣的事情是正常現象。維持記憶力4撇步若懷孕期間容易忘東忘西,在生活習慣或心情上可做調整,蔡佩蓁醫師建議可照著以下「小撇步」來維持記憶力。1)勤做筆記‧隨時隨地記錄/孕媽咪可準備小本子,隨時隨地有事情就記錄起來,以便自己忘記時可以觀看,現在智慧型手機也有許多記事功能,善用身邊小工具記錄也是好方法。2)深層睡眠‧良好睡眠品質/維持睡眠品質及足夠的睡眠時數,雖然不用因為懷孕就特別將睡眠時數加長,但重點在於要睡得好,有良好的深層睡眠,因為睡眠品質比幾點入睡和睡眠時間長短來得重要,讓身體全然的放鬆及調整,有益於大腦休息及器官排毒。3)心情愉悅‧調整生活習慣/懷孕期間,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保持心情愉悅,都能有助於維持記憶力,孕媽咪可在身體許可下,多動腦、多動手,做運動或興趣愛好,來提振精神及維持好心情,將積壓於心中的鬱悶全部抒發。4)安撫提醒‧親友全力支持/若孕媽咪已經對於自己容易忘東忘西很在意,身邊的親朋好友就不該不斷提起健忘引發的事件,應該要支持孕婦,並盡到安撫及提醒孕婦的責任,避免孕媽咪心情一直處於焦慮的狀態。• 原文刊載於2014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4大關鍵因素 孕婦失眠原因大盤點

4大關鍵因素 孕婦失眠原因大盤點#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美邑) 面對懷孕過程,多數女性在生理和心理都會出現變化,尤其是生理層面的改變,讓許多準媽媽應變不暇,加上睡眠品質受影響,脾氣也會變得較容易焦慮,與家人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可能也會發生摩擦,造成媽咪心情低落。雖然這些生理狀況無可避免,但只要一一找出原因,並加以克服、治療,相信妳在懷孕階段也能當個自信樂觀的孕媽咪!Part1)3種失眠類型• 短暫性失眠/在失眠類型當中,短暫性失眠的症狀最輕,治療相對也較簡單,且持續時間通常不會超過一個月。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美邑表示,不少準媽媽在懷孕前期,會因為荷爾蒙因素影響和生活改變,而出現短暫性失眠的症狀。• 短期性失眠/若準媽媽的失眠情形介於一到三個月之間,可能就是罹患了短期性失眠。就孕婦而言,會罹患短期性失眠的原因通常在於懷孕之前,有時候就會因為緊張、壓力而產生短暫性失眠,到了懷孕階段時,症狀加重,進而演變為短期性失眠。此外,懷孕前期賀爾蒙的變化,以及準媽媽期待新生命的興奮、緊張,或是後期頻尿嚴重造成夜間睡眠不佳,也會讓整個懷孕的過程中前後各三個月都有可能發生短期性的失眠。• 慢性失眠/如果失眠情況每週大於三次且持續三個月以上,則是罹患了慢性失眠。林美邑醫師表示,大部分的準媽媽若出現失眠困擾,通常都屬於短暫性或短期性失眠,只要生產過後,就能慢慢恢復,但如果演變成慢性失眠,可能是懷孕之前就有長期的失眠問題,也有些人產後因荷爾蒙分泌的影響,準媽媽的情緒和社交生活可能會出現一些負面問題(如產後憂鬱症),讓失眠狀況更加嚴重Part2)造成孕婦失眠的4大因素1)荷爾蒙分泌/林美邑醫師指出,懷孕初期時(大約8~10週),不少準媽媽會出現孕吐症狀,睡覺時可能就會引發胃食道逆流,病情嚴重者會感到胸悶、胸腔灼熱,影響睡眠品質。此外,隨著懷孕時間增加,女性體內會不斷分泌雌激素和黃體素等荷爾蒙,這些體內激素除了讓孕婦感到身體不適、想吐,也會讓準媽媽的情緒起伏變大,導致「哭點」和「笑點」變低,甚至會造成一些憂鬱症狀發生,使準媽媽無法獲得一夜好眠、白天精神不濟,如此惡性循環之下,便開始會產生短暫性的睡眠障礙。2)睡眠姿勢/睡姿良好與否,除了會影響準媽媽睡眠品質之外,孕婦們不可不知的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習慣,也可能關係到胎兒的健康安全!以往,曾有非洲學者針對嬰兒死胎進行研究,發現在睡覺時較習慣仰躺的孕婦,胎兒發生死亡的風險高出5~6倍,雖然此份報告仍有待商榷,加上造成胎兒死胎的因素諸多,不宜直接斷定其準確性,但對於這個結論,也有醫師初步推估,認為可能是準媽媽在仰躺時,子宮會直接壓迫到下腔靜脈,導致準媽媽的靜脈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出現血壓下降、胸悶等症狀,若因此影響到子宮血液循環,使胎盤血流減少,胎兒就會缺氧,準媽媽也會睡得不太安穩。3)飲食習慣/有些孕婦在懷孕時,可能會改變胃口,尤其早期受孕吐影響,容易出現較大變化。林美邑醫師依自己的門診經驗表示:「每個人對於食物喜好的改變,會依體質而有所不同,在我的門診當中,有不少孕婦因為食之無味而變得更喜歡重口味的食物,像是料理食材時必須多加調味料,或是經過油炸之後才願意食用,反而太清淡的都無法提升準媽媽的食欲。我認為,這些媽咪在懷孕之後,可能對於肉類的腥味出現排斥反應,一旦使用調味料或油炸方式掩蓋過食物原本的味道,她們才比較能夠順利進食。」不過,如果食用過多油炸食物或重口味食物,將會使血壓上升、干擾體內激素,並出現消化不良及胃灼熱等症狀,甚至增加消化系統工作的時間,對睡眠皆會產生影響,因此,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也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4)心理因素/懷孕對不少準媽媽來說,確實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在開心迎接新生命到來的同時,會懷疑腹中胎兒究竟能不能渡過關鍵的前三個月,懷孕中期則煩惱胎兒能否順利吸收營養、器官發展是否完善;到了懷孕後期,又必須擔心分娩過程會不會出現一些突如其來的問題……種種疑惑與猜忌,都讓許多準媽媽傷透腦筋,面對日漸累積的心理壓力,以及突然變換的生活規律,就算原本沒有睡眠問題的女性,在懷孕期間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影響,導致夜晚輾轉難眠。• 原文刊載於2014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骨盆大小會影響產程嗎?

骨盆大小會影響產程嗎?#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部分圖片提供/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副院長張建玫)案例分享:可鈺在產前未進行骨盆大小內診的項目,胎兒體重也在正常範圍內,但在自然產的過程中,她無法充分使力,且骨盆體積疑似偏小,因此臨時緊急改為剖腹產,也就是俗稱的「吃全餐」,讓她日後必須同時承受這兩種生產所帶來的傷口疼痛。骨盆大小不但會影響到自然產的進程,也可能主宰準媽媽的生產方式;不過,如果依照傳統婆婆媽媽的規矩,以觀察女性臀部的方式來判別骨盆大小,就過於以偏概全了,真正的判定方式,應依據專業的醫療器材與內診,結果才不會與骨盆的真實大小相差甚遠。• Part1觀念篇:骨盆形狀分四類人類與靈長類哺乳動物的骨盆,並非全部長得一模一樣,依照類型,可簡單歸納為四大類,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副院長張建玫表示,第一種類型就是女性骨盆,特徵是圓形或橢圓形;第二種類型為男性骨盆,稜角較多,有點類似一個愛心的形狀;第三種類型是人猿形骨盆,特徵為前後寬、左右窄;最後一種類型則為扁平形骨盆,形狀和人猿形骨盆相反,特徵是前後窄、左右寬。在這四種類型當中,最適合生產的就是女性骨盆與人猿形骨盆。骨盆大小不應以肉眼判斷「哎呀,看妳這個屁股,以後一定很會生小孩!」相信到了現在,聽過這句話的女性依舊不在少數,縱使是熟人之間的玩笑話,也代表這種做法在以往的傳統社會曾經盛行過一段日子。張建玫醫師指出,欲判斷骨盆大小,並非依照民間說的「從女性背影來看屁股大或小」,相反地,應以現代的科學方式來進行判讀,像是照射X光或利用內診,來為女性的骨盆進行大小診斷。骨盆大小會影響產程嗎?骨盆大小是否影響產程,自古以來就是許多婆婆媽媽關注的焦點,甚至有人會說「挑媳婦時,要選屁股又圓又大的女性,才會生得快」!針對這個疑問,張建玫醫師表示,影響產程進展與自然產是否成功的要素,大致上可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產道與骨盆大小、胎兒大小、子宮收縮力道與準媽媽生產的施力情形,因此,骨盆大小的確會影響產程順利與否。不過,這種說法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有其道理,但並不代表骨盆大就一定生得快,必須視當時的胎兒大小與準媽媽的健康狀況而定。• Part2測量篇:骨盆腔X光攝影張建玫醫師指出,為測量骨盆大小是否能適應自然產,以往有醫師會使用骨盆腔X光攝影,幫準媽媽在骨盆正面與側面分別照相,便可測量胎兒頭部大小與骨盆之間的對稱關係,再歸類為偏狹窄、中等或適當寬度,若屬於偏狹窄的數值,自然產的成功率相對較低,就有機會達到剖腹產標準。不過,準媽媽在照射X光的時候,尚未進入產程,一旦進入待產階段,女性體內將會分泌鬆弛素,使骨頭和骨頭之間的韌帶變得更柔軟,讓骨頭能輕易分離,便有助於胎兒分娩。換句話說,就算在照X光的時候發現骨盆較小,但在生產之際,骨盆也有可能會擴張,因此準確度只有七成,骨盆腔X光攝影並不能完全做為是否應剖腹產的根據,且在懷孕階段照射X光,會有致畸胎的風險存在,加上在生產過程中,子宮頸有無全開與胎頭是否完全下降,也是影響產程的重要關鍵,所以現在已經越來越少準媽媽會進行這項檢查。人工內診懷孕至35~37週之間,通常許多醫師都會建議準媽媽應進行乙型鏈球菌的篩檢,以確認產道是否有細菌存在。在檢查過程中,會用棉花棒取孕婦的陰道分泌物,有些醫師會順便為準媽媽內診,用手指評估左右兩邊恥骨的角度是否大於90度,也會測量胎頭距離陰道的長度,以及恥骨聯合上方的骨骼和胎兒頭部距離,但由於每位醫護人員的經驗不同,所以準確度並不是百分之百,甚至不同醫護人員評估出來的結果相差頗多,僅具有參考價值。• 原文刊載於2014年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從肌膚接觸開始 掌握產後哺乳的關鍵

從肌膚接觸開始 掌握產後哺乳的關鍵#媽媽寶寶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馬偕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李美玉)產後哺餵母乳,儼然成為當前新手媽咪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但背後所蘊含的意義,更是需要母親和其家人的了解與協助。然而,許多新手媽媽難免會遭逢初次哺乳的一連串狀況,而疲累不堪、挫敗不已。專業且兼具國際泌乳顧問資格的護理師要來為媽媽們說明,如何掌握關鍵(時間、姿勢、訣竅等),幫助自己在產後哺乳的路上,能夠漸入佳境!近年來,「哺餵母乳」儼然成為全民運動,但每個媽媽的生理與心理、家庭和外在環境等都不同,因此可能面臨到任何問題。本身具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資格的馬偕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李美玉,根據多年來的經驗表示,愈來愈多的孕媽咪在懷孕初期就會開始主動找資料,例如網路、與醫護人員討論或開始與有經驗的朋友分享心得,雖然產前做足功課,但難免在自己剛開始實際哺乳時,仍會遭遇挫折。因此,她認為,唯有「掌握產後關鍵要素」,從時間、空間到方法,讓媽媽和寶寶有個好的開始,相信往後數個月到數年的哺乳歲月裡,都會是親子間最難忘、美好的回憶。• 住院時 母嬰共同學習是關鍵李美玉副主任表示,整體來說,媽媽和寶寶的哺乳第一關鍵時刻,集中在「產後住院期間」,只要能在這段時間,讓寶寶習慣且正確吸吮、媽媽學會餵奶,往後的過程通常比較順利,所以住院期間不斷地練習掌握技巧,並與醫護人員討論,顯得極其重要。寶寶關鍵期:肌膚接觸時/新生兒一離開子宮,如果立即被放到產婦肚子上,會自然探索媽媽的身體,往乳房方向爬行;這就是所謂「肌膚接觸」。李美玉副主任認為,人類本來就有尋找食物的本能,母乳是嬰兒時期的主食;因此,如果能好好運用這段「黃金時間」,引導嬰兒在一開始就認識和熟悉媽媽,產生依附感,通常往後的哺乳也較不會有困難。媽媽關鍵期:產後住院時/除了藉由產檯接觸,引導出嬰兒的尋乳本能外,她表示,媽媽們也應該把握產後住院的短時間內,儘快了解和學會哺乳的技巧與注意事項。從媽媽抱嬰兒的姿勢、擠乳手法(如需要排空時),到寶寶想喝奶的跡象、含乳位置、吸吮後反應等,都需要經由學習才能熟悉,如果能趁住院時學會或遭遇問題便即刻尋求協助,以後遭逢的困難會比較少。• 親子同室 不應只有母嬰剛出生的寶寶,經由產檯上的肌膚接觸,建立親子之間對媽媽更強烈的依賴感;因此,在母嬰親善醫院裡,會鼓勵「親子同室」。但李美玉副主任認為,顧名思義,親子同室不應該只有母親和嬰兒,而是「全家人、尤其是主要照顧者」一起參與、共處在同一個空間。以小家庭為例,當媽媽哺餵母乳時,爸爸在一旁可幫忙照顧辛苦的媽媽(如按摩放鬆)、給予精神支持;雙方也能提早熟悉寶寶狀況、學會如何照顧,一旦有任何哺乳問題,也能即刻獲得醫護人員解答;更重要的是,還能建立依附感、信任感與親密關係。因此,她建議周遭親朋好友,為這個「新家庭」保留自我空間,等滿月後再考慮探訪較佳。• 第一手掌握資訊 餵奶不煩惱對於新手媽媽來說,生產後到出院前的這段「親子同室時間」,就是學習哺餵母乳的最佳時間。李美玉副主任表示,剛生產完正值坐月子期間,建議採取「親餵」方式,而最佳餵奶姿勢是躺餵,讓媽媽不但能逐漸習慣寶寶喝奶的節奏,當寶寶休息時跟著小憩,不但較省力,對母體恢復也有幫助。「唯有直接去哺餵,然後觀察,才能立即發現問題,儘速解決」,她認為,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就是媽媽們最好的取經來源,且學到的都是最新、最正確的資訊。等到出院回家後,除了可隨時利用母乳哺育諮詢專線外,也可尋求母乳支持團體,或搜尋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網站的「母乳哺育」專區、下載「母乳一指通」APP,相信都能在哺乳方面獲得莫大幫助。• 原文刊載於2014年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