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3件事 自然產前一定要知道!

3件事 自然產前一定要知道!#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新生命的誕生,總為大家帶來無限喜悅,然而,為了迎接小生命的到來,女性必須歷經懷孕與生產,特別是在生產過程中,潛藏不可知的風險,即使是自然產也不例外。小生命的降臨,總為人們帶來無限喜悅,卻也潛藏不可知的風險,過去,流傳著一句極為貼切的話,「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然而,在愈來愈重視生產品質的今日,人們往往忽略了風險的存在。事實上,自古至今,生產的風險未曾消失,若與其他婦科手術的風險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指出,「在先進的醫療設備與技術『加持』下,醫護人員儘可能將風險所造成的影響程度降低而已」。因此,對於生產,孕婦與家人應抱持「生產並非零風險」的觀念,及早做好風險管理,以避免讓意外造成的傷害程度擴大。與剖腹產的風險相比,一般人稱為「自然產」的「陰道分娩」,發生意外的風險雖然較小,但請記住,「低風險」終究不是「零風險」,所以,當產前被評估可自然產時,孕媽咪該知道哪些事呢?1)雖是自然產可能仍須借助外力。經由陰道生產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為不需依靠器械協助的自然生產,以及器械式生產,包括:以產鉗夾住胎兒頭部的產鉗助產,和利用負壓吸住胎兒頭部的真空吸引器助產,但黃閔照祕書長說,「如今,產鉗幾乎已算是失傳藝術了」。一般自然分娩的產婦不需器械的協助即可順利將寶寶生下,不過,生產過程中,若出現胎兒窘迫現象、產程延長或是產婦精疲力盡,為了不讓產婦或胎兒的健康受到影響,此時就必須考慮以器械來協助產婦生產,在子宮頸全開及胎頭已經進入陰道時,他強調,「這是比剖腹產可以更快解決問題的方式」,透過真空吸引器的輔助力量,將寶寶從產道拉出。因為是把真空吸引器的罩杯放在寶寶頭上以將之吸出,因此,寶寶的頭部難免有些皮下腫脹或有血腫的現象,請父母不要擔心,「幾天後多會消失」。黃閔照祕書長指出,「對於使用減痛分娩的產婦而言,使用真空吸引器將寶寶吸出的機會可能會比未用減痛分娩者多一些,因麻醉藥降低反射能力,使得產婦用力效果不佳,所以,需要真空吸引器的輔助力量幫忙把寶寶拉出」。2)歷經產痛仍可能需要挨刀。即使產前被評估可以自然產,卻也可能因在產程中出現一些狀況,而不得不改以剖腹產方式生產,雖然有的媽媽會懊惱「自然產的產痛都痛過了,最後還是要挨上一刀,真是划不來」,然而,與胎兒平安出生相比,相信不少媽媽仍甘願一次承受兩種痛。黃閔照祕書長指出,「原本預估可以自然產,但是當母胎處於緊急狀況,為避免危難發生,就需要改以剖腹產方式生產」,可能導致此一結果的狀況如下:• 產程遲滯/產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產程是指規則陣痛到子宮頸全開;第二產程是指子宮頸全開到胎兒娩出;第三產程則是從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他表示,「產程遲滯」是指第一產程中進入活動期(子宮頸擴張4公分至全開)或在第二產程的時間過久。一般而言,子宮頸擴張4公分至全開,初產婦約需費時6小時以上,經產婦如進度不佳須考量子宮收縮強度不夠或其他原因,即算「產程遲滯」;待子宮頸開全之後,進入「第二產程」,這時胎頭會慢慢往下降以進入骨盆底,產婦會感到疼痛的部位也逐漸往下移,而在第二產程超過2~3小時,胎頭仍無下降之跡象,亦屬「產程遲滯」。黃閔照祕書長表示,一旦產程延長,可能會增加胎兒窘迫的發生機會,這時,產科醫師就得評估是否需要改以剖腹產方式生產。由於成功順產取決於「3P」:Power(產婦肌耐力與子宮收縮力)、Passenger(胎兒大小及位置)以及Pass-way(孕婦骨盆腔及產道的結構),若是因胎兒過大或骨盆過於狹窄,無法經由陰道順利分娩,剖腹產可說是不得不的選擇。  • 原文刊載於2014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心孕期泌尿道感染

小心孕期泌尿道感染#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蕭聖謀主任)【案例分享】34歲的玫湘,懷孕已經6個多月,但在1個月前,她發現自己有頻尿的現象,排尿時有灼熱感及疼痛感,也常常覺得腰部痠痛,困擾至極的她開始懷疑,是不是泌尿道發生感染?由於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的變化,讓許多準媽媽容易遇到泌尿道感染的問題,不僅自己感到不舒服,也深怕泌尿道感染會影響到胎兒的健康。但是泌尿道方面的問題,總是令許多準媽媽難以開口求醫,到底該怎麼預防及治療,也成了不少孕婦應學習的課題。• 造成泌尿道感染的原因根據統計,大約每6位女性之中,就有一位曾發生過泌尿道感染,尤以懷孕女性為甚。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蕭聖謀主任表示,懷孕中的婦女,容易因為體內荷爾蒙分泌變化,導致輸尿管擴張,使細菌上升至膀胱,再加上逐漸擴大的子宮壓迫到膀胱,種種原因,皆會促使泌尿道成為細菌易孳生的環境。此外,除了孕婦以外,容易憋尿或是以往曾經罹患過泌尿道感染的婦女,也都屬於罹患泌尿道感染的高危險群;不過,除了懷孕女性以外,其他族群很少會發生嚴重的併發症。如果準媽媽忽視頻尿警訊,小心將可能演變為急性膀胱炎或急性腎盂腎炎;若是罹患急性腎盂腎炎,除了母體有生命安全上的疑慮之外,甚至會提升胎兒早產的風險。為了避免以上症狀,平時就應養成多喝開水,並定時解尿的生活好習慣。• 泌尿道感染並無好發時期蕭聖謀主任指出,泌尿道感染並沒有特別的好發時期,如果保養得宜,就算是得病率較高的懷孕期間也可免於細菌感染。不過,準媽媽在懷孕初期與懷孕後期必須特別注意,因為在懷孕初期,子宮會漸漸變大,壓迫到前方的膀胱,便容易造成準媽媽增加小便的次數;到了懷孕後期時,胎兒頭部向下,將再度壓迫到膀胱,因此又會出現較明顯的頻尿情況,若沒有定時解尿,讓尿液在膀胱中停留太久,可能就會出現發炎現象。• 感染途徑泌尿系統會受到感染,通常有許多案例都是因生活習慣所造成,例如長期處在悶熱、潮濕又不通風的環境,就會造成陰部容易孳生病菌,進而導致泌尿系統發炎,且女性陰道原本就具有鏈球菌及陰道菌等菌落,若不重視衛生保健,也會成為致病因素之一。此外,到了懷孕中、後期,準媽媽的輸尿管蠕動速度會變慢,若沒有定時解尿,便會導致尿液無法順利排出腎臟及膀胱,造成相關部位產生發炎現象。• 感染症狀蕭聖謀主任表示,泌尿道感染大致分為兩個部位,分別為上泌尿道及下泌尿道。若感染的器官為腎臟或輸尿管,稱為「上泌尿道感染」;反之,感染部位如果位於膀胱、尿道擴約肌或尿道,則稱做「下泌尿道感染」。泌尿道遭受感染時,大多患者都會出現急尿、頻尿、排尿異常等狀況,且排尿的時候,尿道及尿道口會伴隨疼痛,嚴重者甚至會尿中帶血。若感染部位為腎臟,除了出現上述症狀之外,準媽媽也會發燒、感到疲憊、噁心或嘔吐感,連帶還會引起腰痠背痛等不適。最嚴重的,就是演變為尿路感染,細菌可能會藉由血液感染到其他部位,引起敗血症;有些尿路感染的患者則沒有任何症狀,但可從尿液檢驗結果檢查出有尿路感染的跡象。• 孕婦泌尿道感染恐造成早產如果準媽咪忽視泌尿道感染問題,延遲就醫治療的時間,約有3成的比例會演變成急性膀胱炎,有些甚至會演變為急性腎盂腎炎,而後者會造成患者嘔吐、發燒、噁心及腰痛等症狀,需住院用抗生素治療。此外,一旦尿液在膀胱積存太久,會孳生細菌,進而沿著輸尿管上行至腎臟,而腎臟遭受感染的準媽媽當中,約有4分之1的患者血液中含有細菌,造成胎兒早產或罹患敗血症。• 感染後有可能再度復發蕭聖謀主任表示,只要泌尿系統受到感染,都有可能再度復發,這是因為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很容易附著在尿道上,如果體內的抗生素無法一次殺死這些細菌,就會再度引起感染。其中,罹患腎盂腎炎的患者,復發機率大約為6%~8%,若檢驗尿液之後發現有大量細菌,有2、3成的患者過幾天後可能會演變成腎臟發炎或敗血症,不可不慎。 • 原文刊載於2014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哺乳媽咪必知:母乳保存法

哺乳媽咪必知:母乳保存法#媽媽寶寶

(文、整理/李佩璇)(採訪諮詢/台灣母乳協會秘書長高宜伶、知名部落客Vera)最近有愈來愈多媽咪加入哺育母乳的行列,但隨著產假結束之後,有些媽咪必須回到職場上班,或是有出差及短期出遊的計畫,為了讓寶寶能持續喝母乳,就必須擠出來保存,但母乳該怎麼保存才不會變質呢?• 收集母乳的原則母奶媽咪可依自己的習慣,清潔雙手後,以手或擠乳器收集母乳,儲存在奶瓶或母乳袋中,並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以職場媽咪為例,如果工作場所有冰箱,可在下班前把當天收集好放在冰箱冷藏的母乳,依照寶寶每餐的分量,分裝在奶瓶或集乳袋中,再帶回家。如此一來,每次擠出的母乳都在冰箱中變成同一溫度,再分裝成寶寶每次要喝的分量,每次回溫只要拿出一包集乳袋(或奶瓶)即可,不會因為參雜到不同溫度的母乳而腐敗。工作場所如果沒有冰箱,使用保冰袋加上冰包,其實也綽綽有餘,有些較專業的擠奶器具包,背包內已設計好保冷袋。• 保存母乳的工具市面上常見的儲乳工具,主要有集乳袋及集乳瓶兩大類。集乳袋通常是透明的塑膠袋,常見有50ml、80ml、100ml、160ml、200ml等不同容量,並且可以密封,建議依照寶寶一餐的奶量選用適合的容量,並依照產品指示將封口密封後寫上儲存的日期及容量再冷藏或冷凍。必須留意的是,集乳袋是消耗品,只要裝過母乳就必須拋棄,設計上不能重複使用,以免乳汁受到感染。集乳瓶的外觀和奶瓶類似,通常直接連接在集乳器的下方,不管是手動或電動的集乳器,都可以購買該廠牌的集乳瓶使用,通常媽咪們會以家裡的奶瓶交替使用,選擇上以無雙酚A材質為優先。集乳瓶和奶瓶相同,可以重複使用,每次用完必須謹慎清洗和消毒,避免殘留奶水讓細菌有機可乘。• 吸乳器的選購原則建議媽媽在懷孕後期時,就可以思考未來要以什麼方式哺餵母乳,再決定是否需要購買集乳器。職場媽咪可以在產假即將結束之前,按原定計畫先在家嘗試使用集乳器,習慣使用方式並估算大約要多久擠一次、一次會擠多久。至於要買手動還是電動,則依照媽咪的習慣,只要用得順手即可。上班如果有擠乳的時間壓力,可以考慮購買省時省力的雙邊式電動吸乳器;若平常都是親餵,只是短時間內無法親自哺乳,像是出遊等,則可以用雙手擠乳、購買單邊手動擠乳器或向親友暫時借用。家有早產兒或初期哺乳困難的媽咪,可考慮向廠商租用專業型擠奶器。• 考慮吸乳器的頻率親餵的時候,寶寶吸吮媽媽的乳頭喝到奶水,有特定的吸吮節奏,感覺上是「吸、放、停」的吸吮頻率,如此才不會讓媽媽的乳頭受傷,而寶寶也才有足夠的時間吞嚥奶水。因此,在選購吸乳器時,應了解「吸力強並不等於吸力好。」吸乳器的吸吮頻率應該接近寶寶的吸吮節奏,才不會造成媽媽的乳頭受傷。• 出國存母乳:Vera教妳好方法身為日本東京通的Vera,即使在有了兒子ㄉㄨㄞ ㄉㄨㄞ後,還是常常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去日本,因此研發出一套出國也能擠母乳的經驗法則(下列狀況皆以東京為例),提供給要短期出國旅遊或出差的媽咪參考!• 出國擠乳前必須先做的準備要踏出國門之前,必須先確認自己的目的、行程,如何在旅途中安排可以擠乳的時間和地點。首先Vera建議,訂機票時先跟航空公司確認少量母乳與保冷劑是否可帶上飛機,偶爾候機時剛好要擠乳,就會攜帶少量的母乳隨身。有些航空公司會要求保冷劑必須託運,否則可能被海關人員丟掉。不過,Vera以自身經驗來說,通常跟海關說保冷劑是為了保持母乳低溫,同時看出媽咪攜帶擠乳器材,一般不會被刁難,但強烈建議媽媽們出發前必須先跟航空公司確認好,以免有突發狀況。  • 原文刊載於2014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媽咪急產應對守則

孕媽咪急產應對守則#媽媽寶寶

(文/李佩璇) (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新聞報導中看到有孕婦在計程車或救護車上產子的消息,難道真的會生這麼快嗎?事實上,有些媽媽確實可能在短時間內生下寶寶,稱為「急產」,婦產科醫師提醒,急產仍有風險,尤其對這些來不及趕到醫院而生在路上的寶寶來說,更是危險!相信許多產婦都有到了醫院卻被「退貨」的經驗,尤其若是預計生產醫院離家裡較遠,真的是很麻煩!因此醫師和護理師也會在最後幾次產檢時給予衛教,教產婦怎麼分辨假性陣痛及產兆,大概什麼時候要來醫院。但有些媽咪卻擔心被退貨,產兆發生後沒有及時到院,卻不巧有急產的現象,就有可能把寶寶「生」在去醫院的途中,因此,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提醒,若有了明顯產兆,還是建議產婦跑一趟醫院比較安心!• 怎樣稱為「急產」?一般人對生產的印象,就是會花上大半天,中間可能因為愈來愈頻繁的宮縮而痛很久。黃建霈醫師指出,從產兆開始出現,一直到胎兒完全娩出,這個過程不到3個小時,就稱為急產。在醫學上對急產的定義則為:第一胎初產婦,每小時子宮頸擴張的速度大於5公分;經產婦,每小時子宮頸擴張速度大於10公分。這樣子宮頸快速擴張的現象,就是有急產的狀況。黃建霈醫師表示,在臨床上急產的機率不高,大約不到1%,初產婦較少有急產的情形。曾經也有遇過產婦對於產兆的感受較不敏感,當產兆一開始出現時產婦沒注意或是沒感覺,所以當媽咪感覺到產兆時,其實已經不是產程的開端,所以入院之後生得很快,產婦就會感覺產程變短了。• 急產高危險群要注意雖說一般產婦大約需要6至18小時的產程才能順利分娩,但有些情況特殊的媽咪,還是可能遇到急產。黃建霈醫師提醒,對有些產婦來說,產兆不太容易分辨,加上產程的快慢和變化差異非常大,因此建議急產的高危險孕婦,一旦有了產兆,就要馬上到醫院檢查,不需要在家計算宮縮頻率,以免來不及讓醫療人員協助接生寶寶。• 曾有急產經驗通常經產婦比初產婦發生急產的機率大,若上一胎(或前幾胎)曾有過急產經驗的,這一胎也很可能發生。另外有些產婦的子宮頸比較鬆,宮縮不必到很劇烈的程度,子宮頸就有開指的現象,也屬於急產的高危險群。此外,自然產的經產婦子宮頸曾經被撐開過,要再次撐開就比較容易,因此前面生了愈多胎、愈密集的經產婦,發生急產的機率自然愈高。• 寶寶的體型較小在例行產檢時,醫師總會耳提面命,要孕媽咪控制體重,免得寶寶太大生不出來,相對的,如果在超音波預估中,胎兒的體型小、體重輕,頭圍也比較小者,又剛好碰上孕媽咪骨盆和身材較高大,也可能生得太快而變成急產。• 適當催生預防急產黃建霈醫師指出,在35週或36週產檢時,會測試媽咪是否感染乙型鏈球菌,若確認感染的話,自然產的媽咪必須在胎兒通過產道之前,施打4個小時的抗生素,來防止乙型鏈球菌對胎兒的威脅,若在施打抗生素的4個小時內胎兒就娩出,還是有感染的危機,胎兒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因此,如果孕婦為急產的高危險族群,醫院離住家很遠,又有乙型鏈球菌的問題,綜合評估下有時間安排的需求,也可以跟接生醫師商量,提早到醫院催生,較能控制寶寶出生的時間,避免因急產而來不及打完抗生素或到醫院的問題。事實上,以黃建霈醫師的臨床經驗顯示,在最後幾次產檢時,醫師透過內診會稍微看一下子宮頸,如果是急產高危險群,加上有乙型鏈球菌問題,並且子宮頸已經開始有變化,醫師會與產婦商量是否要直接住院催生,並配合抗生素的施打。黃建霈醫師指出:「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看子宮頸的狀況,就可以幫忙抓個大概時間,大概多久之後會生,有時孕媽咪沒有感覺到產兆,但產程確實已經有啟動的跡象,而有乙型鏈球菌感染的自然產婦,必須預留時間打抗生素。」  • 原文刊載於2014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溫柔生產:用媽咪想要的方式迎接新生命

溫柔生產:用媽咪想要的方式迎接新生命#媽媽寶寶

(文、整理/李佩璇)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婦產部染色體檢驗中心主任黃貴帥、三軍總醫院產房暨產後病房護理長孫良雯、邱明秀助產所助產師邱明秀)孕媽咪從懷孕的那天起,就開始思考生產會是什麼感覺?在台灣,大部分的孕婦都是在醫院產檢和生產,分娩時按照醫療流程被一視同仁,內診、入院待產、胎兒監視器、產檯生產,但在這一連串的生產過程中,產婦也許有個別的需求,溫柔生產是以產婦的角度出發,讓孕媽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迎接新生命。• Part1)溫柔生產‧分娩的另一種選擇在以往的生產經驗中,有些產婦遭遇的是一連串的醫療處置,在簡媜的《紅嬰仔》一書中,曾經敘述生產媽咪的徬徨和無助:「大約七點鐘,我被推入真正佈滿刀光劍影的『產房』,住院醫師加上護士,四、五個人走來走去,各忙各的,不時傳來機械器具的聲音,……沒有一隻蚊子過來向我說明接著打算怎麼做?當然,更不會有安慰、鼓舞的話語。沮喪及無助籠罩著我。」新生命的誕生本該是愉快喜悅,過程卻被忐忑和徬徨占滿,於是,有愈來愈多的婦產科醫師、專業助產師、護理師及產婦,察覺到生產的主體應是產婦和新生兒,現行的醫療方式是否適合每一位產婦?在醫院制度明快的節奏和制式的醫療施行中,產婦是否有其他的選擇?溫柔生產的概念油然而生,幫助產婦們找回生產時應有的溫馨和滿足,將生產這件人生大事,關注在產婦和新生兒身上。• 撰寫生產計畫書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婦產部染色體檢驗中心主任黃貴帥,在三軍總醫院推行溫柔生產已經行之有年,他表示:「孕媽咪剛懷孕時,我就會鼓勵她們去思考,自己想要以什麼方式迎接新生命,也就是撰寫屬於自己的『生產計劃書』;決定想要怎麼生之前,必須了解『生產』完整的過程是如何,產婦身體會有什麼變化?胎兒在肚子裡正在做什麼?這些都有賴於醫護人員細心的衛教,以及孕媽咪要有願意學習和了解的態度,生產才會更加順利。」生產計劃書中應該包含什麼呢?黃貴帥醫師舉例:「產婦可選擇較少醫療介入的方式生產,像是不需要剃毛、灌腸、產前不需要禁食、減少內診和胎兒監視器的次數等,這些細節都可以思考。」黃貴帥醫師也鼓勵孕婦參加溫柔生產相關的媽咪教室,聽取助產師、護理師和陪產員的建議,並參考其他媽咪的生產經驗等,都有助於思考自己要用什麼方式生產。• 醫療院所中的溫柔生產在醫院服務超過10年以上,三軍總醫院產房暨產後病房護理長孫良雯指出,溫柔生產除了規畫生產計畫書之外,更重要的精髓是與陪產醫療團隊建立默契和信任感,尤其「父親」的角色更是重要,傳統的爸爸只能在產房外面焦急踱步,其實從待產開始就可以給產婦很大的力量。以三軍總醫院而言,從單獨的待產室、護理師協助不同舒緩陣痛方式及姿勢(生產球、待產散步),或者是自由選擇的生產姿勢等,「待產→生產→產後」這三個方面都要顧及。目前三軍總醫院致力於在醫院裡推行溫柔生產,黃貴帥醫師表示,一開始協助的住院醫師對於這樣的接生方式都很驚訝,與他們在學校受過的訓練有些不同,但在幾次的協助生產經驗下來,發現只要給予產婦合適的環境、正確的衛教,她們都能讓生產過程更順利,去年底三軍總醫院甫通過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人性化生產照顧,足見溫柔生產在醫療院所內已經是一股力量,鼓勵媽咪選擇生產的醫療院所時,可以更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詢問醫療團隊配合的可能。• Part2)居家生產經驗分享溫柔生產並非死板的方法,因此沒有特定的步驟,或者一定要怎麼做才對,但最需要的是產前知識的收集,並且尊重產婦的決定和信心,當然,也要跟家人及陪產團隊取得共識。生產是一件私人且溫馨的事情,當宮縮來臨時,產婦會希望用自己舒服的姿勢緩解,最好是在安靜、熟悉且充滿安全感的地方,由丈夫在一旁給予協助,因此有許多產婦選擇了居家生產的方式,藉由助產師協助,實踐溫柔生產的過程。本次經驗分享特別感謝邱明秀助產師的協助,身為資深助產師的她,協助過無數產婦居家生產,讓產婦們擁有美好的生產經驗,以下皆為邱明秀助產師接生過的個案,透過他們親身的經驗分享,讓讀者更了解居家生產的感受!• Yvonne媽咪居家生產建議想要進行居家生產的媽咪,務必記得生產是夫妻兩人的事,若老公反對一定是出於擔心、害怕和失去,夫妻別因此爭吵,一定要經過溝通,並諮詢助產師及定期產檢,再決定是否要實踐居家生產。居家生產需要完全的正面信念與能量,老公不要輕忽自己的力量,有另一半的支持與肯定,太太們能更堅強面對生產時的不適。只要經過充分了解,居家生產能帶給家庭另一種不同於在醫院生產的凝聚力,產婦相信自己和助產團隊,生產會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 原文刊載於2014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生兒臍帶照護:謹記消毒、乾燥兩大原則

新生兒臍帶照護:謹記消毒、乾燥兩大原則#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採訪諮詢/新光醫院嬰兒室護理師王心怡)對於不少新手爸媽來說,新生兒的日常照護是一大挑戰,尤其碰到尚未脫落的臍帶,便容易慌了手腳,深怕一個不小心,消毒殺菌的過程沒仔細做好,就會引起細菌感染。本文將由專業的嬰兒室護理師來告訴爸媽們,如何簡單把握新生兒臍帶照顧的兩大原則。一般來說,新生兒的臍帶大約在出生後兩週內掉落,這段期間內,爸爸媽媽必須要注意新生兒的臍根部消毒與乾燥這兩個步驟,並隨時注意有無感染、化膿的情況出現,待臍帶順利掉落之後,也宣告著寶寶又邁向成長的一大步。• 臍帶的功能大多數的哺乳動物,在出生之前都具有臍帶這個結構。當胎兒還在媽媽子宮內的時候,母體會藉由兩條臍帶動脈,將養分、氧氣輸送給胎兒,而胎兒體內的廢物,也可以經由一條臍帶靜脈輸出體外。當胎兒娩出母體之後,臍帶就會在數分鐘內停止脈動,喪失其功能。• 胎兒剛出生時的處理方式新光醫院嬰兒室護理師王心怡表示,胎兒出生之後,醫師以無菌技術阻斷臍帶血流及剪斷臍帶,產房護理師接著在距離寶寶臍根部1公分處夾上臍夾,接著進行初步消毒與止血的動作,再用紗布覆蓋。把寶寶送到嬰兒室之後,護理師會幫寶寶把紗布拆掉,並檢查臍帶的外觀與功能是否異常,例如從臍帶斷面觀察是否有兩條動脈與一條靜脈的切口,若發現血管有缺陷,就會請醫師評估,執行更精密的檢查;如果都沒問題,醫護人員幫寶寶洗完澡之後,就會為肚臍進行第二次的消毒工作。• 臍帶何時會自然脫落?王心怡護理師表示,原則上,殘留在寶寶肚臍的臍帶,會在7~14天之內掉落,但每個寶寶的狀況不太一樣,主要還是以寶寶的肚臍乾燥程度決定掉落速度,如果肚臍越乾燥的寶寶,臍帶掉落的速度也會較快,而且較不易有感染問題。 • 原文刊載於2014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會讓準媽媽視力減弱?

懷孕會讓準媽媽視力減弱?#媽媽寶寶

(文/曾詠蓁)(採訪諮詢/台北慈濟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沈姵妤、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吳佩青)懷孕時近視為何會增加?眼睛也常感到痠澀?眼科醫師表示,這是孕期荷爾蒙波動的現象,只要不是妊娠疾病引起的眼睛病變,產後會恢復正常;中醫師則從調養氣血的角度來進行全身性的體質調理,幫助孕媽咪緩解眼睛不適。美如一直都是隱形眼鏡一族,自從懷孕以後,她發現視力變差,閱讀時覺得視線有些模糊,眼睛也很容易痠澀疲勞!有鑑於之前媒體常報導3C產品會導致視力惡化,讓喜歡滑手機的她感到擔心,生怕自己已變成深度近視或是有其他眼睛病變!本想去眼科再配一副新的眼鏡,不過眼科醫師告訴她:懷孕時不是重配眼鏡的好時機,寶寶出生後,她的視力應該就會恢復了!讓美如放心不少,只是不免覺得疑惑:懷孕為何會影響視力?不少準媽媽發現,懷孕時視力好像變弱了,原來的鏡片度數變得不夠,眼睛也容易乾澀!台北慈濟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沈姵妤表示,孕期因為荷爾蒙的變化,角膜水腫變厚,也容易產生乾眼症狀!不過只要不是因為妊娠疾病控制不佳所導致的眼睛症狀,產後多會慢慢恢復正常,準媽媽不用太擔心。常滑手機導致視力惡化現代人工作離不開電腦,回家離不了電視,若通勤過程中眼睛又離不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眼睛什麼時候可以得到休息?不管是眼科醫師還是中醫師,都強調讓眼睛適時休息的重要,靈魂之窗也是會過勞的,休息的時候閉眼、望遠、按摩、遠離3C產品,讓你的雙眼雪亮久久。女性懷孕視力減弱的原因沈姵妤醫師表示,女性懷孕時視力減弱,有可能是因為原本就有的眼科疾病,或是妊娠疾病所導致的症狀。• 既有眼疾/很多媽媽都是近視患者,而且因為現代人習慣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常常使用3C產品,導致容易罹患深度近視(600度以上),得乾眼症的比例也會增加!懷孕的媽咪體內荷爾蒙波動,容易產生水腫問題,水腫也會發生在角膜上,當角膜含水量增加,近視也會增加;另外,角膜的弧度也會有變化,使得眼球的屈光度或一般講的度數或散光有改變。不過這只是短暫的,隨著孕期結束、水腫消退,視力就會恢復,因此在度數不穩定的狀況下,不建議孕媽咪在懷孕期間做雷射治療近視或重配眼鏡度數。眼睛乾澀也是很多孕媽咪的苦惱,因荷爾蒙的變化所導致,淚腺的分泌也會受影響,淚液的分泌可能減少,因此會有眼睛乾澀不適的症狀。孕媽咪也容易發生色素沉積在眼周的情況,會覺得好像黑眼圈加深,還好這只是影響外觀,而且產後就會逐漸改善。• 妊娠疾病/沈姵妤醫師指出,比較需要擔心的是妊娠疾病控制不好所引起的眼睛症狀,由於目前高齡孕婦的比例不斷攀升,較容易併發妊娠方面的疾病,若表現在眼睛,就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1)子癇前症/在懷孕時有不正常的血壓升高情形,其中約有5%~8%的人會合併眼睛方面的問題,全身性的血管會膨脹,也會使視網膜發生水腫、視網膜動脈或靜脈阻塞,類似小中風的症狀,導致視網膜、玻璃體的出血,使視力受到傷害。2)妊娠糖尿病/懷孕時出現糖尿病的情況,使眼睛水晶體的含水量忽然增加,會出現類似白內障的症狀!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產後仍要持續追蹤,因為約有1/5的人會變成持續型的糖尿病。如果是原本就有糖尿病的女性要懷孕,要確認糖尿病是否控制得宜,因為懷孕會使糖尿病控制更困難,並且可能使原疾病的惡化加速,產生糖尿病的眼睛病變,造成視網膜血管增生,也可能導致視網膜及玻璃體出血、黃斑部水腫等症狀,嚴重時會有失明危險。提早檢測 預防視網膜剝離• 深度近視/深度近視是指一眼近視達600度以上,這類近視患者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孕期的近視可能又會加深,增加視網膜剝離的風險!因此沈姵妤醫師建議想要懷孕的高度近視女性,可預先做散瞳檢查,看周邊視網膜是否有破洞或退化,若有上述問題,門診時可用雷射修補視網膜上的裂孔,避免大範圍的視網膜剝離。• 血液濃稠/血液濃稠的準媽咪,孕期可能會造成溶血症,不但有可能造成羊水栓塞,也易使視網膜因充血而栓塞,導致視網膜水腫與剝離。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準媽媽若又是高齡產婦,更容易發生因妊娠疾病所導致的視網膜剝離,要特別注意。 • 原文刊載於2014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辨真假陣痛

分辨真假陣痛#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麗雲)陣痛是臨盆前的產兆之一,準媽媽可以根據這個指標,決定自己是否應該入院待產。但是,妳知道陣痛也有真性與假性之分嗎?若經醫師診斷為假性陣痛,準媽媽通常都必須先回家休養,等到真性陣痛來臨時才能再度入院待產,除了浪費體力多跑一趟醫院之外,也讓準媽媽的心情更加忐忑不安,本文教妳如何分辨真假陣痛,並結合其他產兆來把握待產最佳時機。不少準媽媽感到肚子疼痛時,都會誤以為自己即將臨盆,便趕緊連絡家人,請家人陪伴至醫院生產,但有時候卻因為假陣痛而被退貨,造成心情低落。其實,只要準媽媽冷靜觀察,還是能簡單分出真陣痛與假陣痛的差別,就算分辨錯誤被「退貨」也別傷心,有了一次的經驗,準媽媽往後就能更準確分辨出真假陣痛的不同之處。陣痛的定義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麗雲表示,根據臨床上的說法,陣痛的定義是「孕婦懷孕滿37週之後,子宮開始出現規則性的收縮」。規則性收縮的表現是大約每10分鐘內,子宮會出現3次陣痛,內診時會合併子宮頸擴大且胎頭下降,子宮頸也會變薄、往外張開,屬於臨盆前的徵兆之一;如果只有收縮,但胎兒的胎頭尚未下降,就不算是真的陣痛。陣痛原因至今不明周麗雲醫師指出,至今為止,其實仍無法確切說明孕婦陣痛的真正原因,主要取決於母體及胎兒因素,以下為兩者說法:• 胎兒因素/目前有一派研究指出,在懷孕過程中,子宮處於被抑制的狀態,一旦胎兒成長至一定程度後,就會開始分泌一些荷爾蒙或是控制機制,提醒準媽媽「我可以出生了」,進而讓前列腺素、催產素及其他荷爾蒙發生變化,促使子宮出現收縮反應,將胎兒順利分娩,但其中可能還包含許多更複雜的機制,至今仍無法給予完整且確切的解釋。• 母體因素/周麗雲醫師表示,另一派的說法是待胎兒足月後,母親的大腦會先分泌催產素,進而使子宮分泌前列腺素,讓子宮開始進行規律性的肌肉運動,慢慢進入分娩程序。假性陣痛的出現時機?周麗雲醫師表示,從臨床案例來看,假性陣痛較容易從第二孕期開始出現,越接近第三孕期時,次數可能會越來越頻繁;由於假性陣痛與真性陣痛頗為相似,因此準媽媽其實也可以將之視為「子宮練習收縮」的現象。真假陣痛應如何分別? 雖說真性陣痛與假性陣痛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還是可以從頻率、規律性及疼痛部位,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一旦準媽媽靜下心來仔細觀察,或許就能避免被醫院退貨的事情發生。• 真性陣痛/周麗雲醫師指出,真性陣痛來臨時,子宮大概每5分鐘會先收縮一次,每一次疼痛大約維持30秒~1分鐘,進行內診時,子宮頸開口會介於0~3公分之間;接著,慢慢會變成每3~4分鐘收縮一次,子宮頸開口擴張至3~7公分。越接近分娩時刻,真性陣痛會越來越強烈,且收縮時間也會拉長,頻率也會增加,等到子宮頸開口達到10公分及胎頭下降,就可進行生產。此外,碰到真性陣痛時,服用止痛藥不會出現明顯的止痛效果,且準媽媽會先感到後腰疼痛,越接近生產時,疼痛部位則會慢慢移轉至下腹。• 假性陣痛/假性陣痛時,子宮收縮的頻率並不規則,且陣痛的強度、時間間隔都不會逐漸增加,周麗雲醫師形容:「比較像是女性經痛的感覺」。假性陣痛的疼痛部位也和真性陣痛有所差異,假性陣痛的部位通常會集中在下腹或鼠蹊部,若躺下或改變姿勢,疼痛情況可能會減輕,且服用止痛藥後會出現止痛效果。 • 原文刊載於2014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