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新舊世代大PK!新手媽咪育兒觀念解析

新舊世代大PK!新手媽咪育兒觀念解析#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採訪諮詢/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隨著時代演進,許多醫療研究已推翻過去的傳統觀念,且為了方便父母帶小孩,育嬰用品也不斷推陳出新;因此,相對也有越來越多新手媽媽採取了不同以往的育兒方式。根據《媽媽寶寶》雜誌最新調查結果,我們能得知新舊時代的育兒觀念差異,並請專業的小兒科醫師一一揭開各種迷思。DATA-問卷調查調查日期:2014/02/17~03/16調查方式: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有效份數:1107信心水準:95%在傳統社會中,老一輩的家長在照顧孩子時,大多都是根據自己兒時的經驗來帶寶寶,或是聽從親戚及街坊鄰居口耳相傳的「育兒妙招」,雖然不會出現大問題,但其中不少觀念的可行性仍存有疑慮;慶幸的是,拜科技進步與網路發達所賜,我們獲取資訊的管道也變得豐富,因此大多數的現代媽咪也能擁有較多元化的育兒觀念。破解傳統迷思Q1 :寶寶不喝水,就讓他喝葡萄糖水?傳統社會中,不少媽咪碰到孩子不願意喝水,第一個反應就是餵寶寶喝下甜甜的葡萄糖水,藉此提升孩子喝水的意願。國內的資深育兒專家-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周怡宏醫師表示,雖然父母的目的是希望寶寶能適時補充體內水分,防止口渴、脫水等情形發生,但是在這個看似善意的出發點背後,爸爸媽媽卻忽略了「該如何讓寶寶喝白開水,而不是喝下糖水」的問題,畢竟葡萄糖水的熱量比白開水高,喝多了也會使寶寶增加不必要的體重。其次,市售葡萄糖水的產品內容好壞,也令人質疑。周怡宏醫師指出:「某些市售的葡萄糖水成分,究竟是純粹含有葡萄糖,還是參雜維生素或其他不明物質,消費者不得而知,且是否專為嬰幼兒設計,也無法確信,尤其來路不明的廠牌更令人擔憂,爸爸媽媽不應為了哄寶寶喝水,就購買葡萄糖水給他喝,以免對寶寶的身體造成負擔。」‧ 解開迷思寶寶喝水的時機,並非由成人所控制,有時爸媽一廂情願地希望他喝水,但當下他卻不覺得口渴,就會出現抗拒的行為。若要使寶寶順利喝下白開水,父母必須配合寶寶的生理狀況,選擇對的時間點餵他喝水,通常都能事半功倍,例如外出玩耍、洗澡後、遊戲結束時,都會使寶寶因為體能活動而出汗,這時就能提高他的喝水意願,因此家長只要增加寶寶活動的頻率,就可適時幫他補充水分。此外,如果寶寶已經到了可以吃副食品的年齡階段時,建議父母可以依照1:2~3的比例,用果汁機把蔬果和水分攪拌均勻,讓寶寶喝下淡淡的蔬果汁,也比直接餵他葡萄糖水還要好。‧ 是否認同是9%否91%Q2:食物要先嚼爛再給寶寶吃? 為了讓寶寶吞嚥更順利,有些家長會先把食物嚼爛再餵食寶寶,甚至有一部分的家長相信,成人體內的抗體也能因此進入寶寶的體內,提升免疫力,但這種做法恐怕會使寶寶的口腔受到細菌感染。周怡宏醫師表示,成人口腔有許多細菌,在嚼食物的過程中,口腔內的細菌容易附著在食物上,進入寶寶的口腔內,雖然其中也含有對人體有益的菌種,但如果寶寶抵抗力較弱時,這些細菌就會造成感染,更遑論用這種方法來提升孩子的免疫力了。‧ 解開迷思副食品以研磨器或攪拌器打碎食物即可,儘量不要沾到成人的唾液,以免產生衛生上的疑慮,且父母也不要太常與寶寶進行一些過度親密的接觸,否則爸爸媽媽口腔中的細菌也容易殘留在寶寶的臉上或口腔內。‧ 是否認同是7%否93%Q3:用布尿布比用紙尿布好? 一般大眾對於布尿布及紙尿布的印象大概都是「布尿布比較不傷害寶寶肌膚、紙尿布用過即丟,便利性高」;不過,周怡宏醫師表示,這兩種類型的尿布,無所謂好或壞,基本上是取決於家長的個人選擇。他指出,依照目前的流行趨勢,紙尿布比較受到爸媽們的青睞,雖然使用布尿布的確較為環保,但因為現代媽咪的工作時間較長,使用紙尿褲不但能省去許多洗滌時間,且許多大型廠牌的紙尿褲不斷推陳出新,針對材質、透氣性、隔離措施、尿濕顯示設計等功能,已比以前的紙尿褲品質提升不少。‧ 解開迷思寶寶到了5、6個月大時,開始會學習翻身、爬行、坐姿,包尿布時可能會不小心讓尿液滲出,流汗頻率也會變多,所以此階段應更為重視孩子的屁股乾爽,而不是只是考慮布尿布或紙尿布的好處。周怡宏醫師建議,白天期間,寶寶上完廁所且沖洗乾淨之後,應有一段晾乾屁屁的時間,家長不需立刻幫寶寶包尿布或穿褲子,大約維持20~30分鐘,避免讓寶寶的屁股有任何物品束縛,就可減少寶寶發生尿布疹的機率,對於往後訓練大小便,也能奠定基礎。‧ 是否認同是45%否55%Q4:寶寶睡前要喝多一點奶才比較好睡? 以往有許多長輩在孩子睡覺之前,會多餵一點母奶,藉此幫助寶寶早點入睡或是讓他能戒掉夜奶,根據此次調查結果,我們發現有將近半數的填表者,也認為應該在寶寶睡前增加餵奶量。不過,周怡宏醫師表示,不管白天或夜晚,都應維持固定比例的奶量,雖然傳統社會的家長會認為孩子「吃得飽才睡得好」,但就醫師的觀點來看,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因為寶寶的消化道已經習慣處理固定的奶量,如果刻意在睡前增加分量,除了會造成腸胃負擔,睡覺時身體也不能完全放鬆,反而會讓寶寶睡得不好。‧ 解開迷思為了讓寶寶有個好眠,父母不妨於睡覺前幫他洗個溫暖的熱水澡,按摩身體,或是陪他玩一些睡前較為靜態的活動,消耗精力,必要時讓寶寶含著奶嘴,都是能幫助他入睡的好方法。‧ 是否認同是40%否60% • 原文刊載於2014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大象腿ByeBye!預防孕期水腫

大象腿ByeBye!預防孕期水腫#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任裘志信)香霖目前懷孕已屆滿30週,她發現自己的四肢已出現明顯的水腫現象,尤其雙腳更為明顯,就算每晚睡前抬腳,情況依舊沒有改善,讓愛美的她,自信心非常受挫。究竟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她消除水腫呢?懷孕期間,準媽媽會因為荷爾蒙分泌增加以及子宮變大,壓迫到靜脈血管,影響淋巴血液循環,造成下肢水腫。不過,如果臉部和雙手都發生嚴重水腫,準媽媽就必須注意,有可能是出現子癇前症或其他疾病的症狀,因此不可輕易忽視孕期水腫的情形。• 荷爾蒙變化導致孕期水腫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任裘志信指出,一般女性在懷孕期間會因荷爾蒙變化,使體內增加約 6~8公升的水分,其中有2~3公升會分布於身體的組織間隙,若組織間隙的水分越多,準媽媽水腫的情形也會相對嚴重。此外,孕婦的血漿滲透壓也比常人較易下降,導致水分無法順利留在血管內,將提高水分滲透至組織間隙的機會,若體內鹽分過高,水分也容易滯留在體內,造成孕期水腫。• 懷孕後期症狀較嚴重懷孕未滿20週之前,子宮變化不大,不太會使其他器官或血管遭到壓迫,除非荷爾蒙分泌不正常,否則水腫情形通常不明顯;隨著週數增加,症狀將會越來越明顯,到了懷孕後期時,逐漸變大的子宮會壓迫靜脈血管,使靜脈回流速度變慢、血液淤積,導致靜脈高壓現象,使血管內的水分滲透至組織間隙。裘志信醫師表示,此階段會有超過 8 成的孕婦會發生水腫症狀,症狀輕重將取決依準媽媽的體質,有人僅出現腫脹、雙腿沉重、無法順利穿鞋等現象,有些人甚至會因此壓迫神經,造成雙腳麻痺。• 可使用手指按壓來確認病情裘志信醫師表示,準媽媽容易發生水腫的範圍多半位於膝蓋以下,例如足背、腳踝、小腿前方、足脛等部位,而自行確認水腫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用手指往足脛處按壓,如果皮膚沒有馬上彈回原處,就代表可能有水腫現象,反彈速度越慢,代表水腫現象越嚴重,必要時必須尋求治療。此外,雙腿的水腫現象不一,有時候可能只有一隻腳的症狀比較嚴重,會因為準媽媽的體質而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醫院可提供專業評估方式準媽媽平常只要利用手指按壓皮膚,就能簡易評估水腫程度,裘志信醫師表示,醫院也有一些專業的方式可提供測試,進而推知可能引發水腫的其他因素:1)一般健康檢查/有些醫院在進行健康檢查時,會為民眾測量足脛的浮腫程度,且評斷標準細分為4種程度,最嚴重者為按壓之後,肌膚深陷大於8毫米者,甚至需要用藥物控制。2)產檢時的尿液及血液評估/若身體無法順利攝取蛋白質,將造成體內蛋白質總量變少,也會導致血漿滲透壓降低、水分滯留,因此在產檢時,若發現尿蛋白呈現陽性反應,準媽媽可請醫師進一步測試24小時內的尿液總蛋白量;除了驗尿之外,抽血也可測得白蛋白指數,藉此獲得相關數據。3)超音波檢查/腎臟疾病或出現腹水等問題,也會引起水腫,可請醫師以超音波方式及抽血檢查肝腎健康狀況。• 不可輕忽其他疾病引起的因素若準媽媽忽視水腫症狀,平時又疏於保養,將導致膝蓋關節須承受過多負擔,甚至影響產程進度,最可怕的莫過於子癇前症或子癇症引起的水腫症狀,若未及早發現,將使母胎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裘志信醫師指出,罹患子癇前症的準媽媽,除了下肢以外,雙手及臉部也會出現浮腫情形,並伴隨高血壓症狀;若為子癇症,準媽媽將會發生癲癇(無意識的全身性劇烈痙攣)及缺氧,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頭痛、右上腹疼痛的情形,甚至會發生胎盤早期剝離及腦溢血等後遺症,但若準媽媽遵從醫囑進行追蹤或治療,通常很少演變至此的情形。 • 原文刊載於2014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便祕新解法!

寶寶便祕新解法!#媽媽寶寶

(文/李佩璇) (採訪諮詢/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嬰幼兒和成人的腸胃功能不同,因此家長必須觀察寶寶每天排泄的狀況,藉此知道孩子的飲食是否需要調整。便祕是消化道問題的其中一種,以往認為讓寶寶多喝水即可改善,其實,對付便祕,現在有新的改善方法!「醫師,我家寶寶好幾天不大便了,需要吃藥嗎?」「醫生,多喝水不是可以軟便嗎?我給寶寶喝很多水了,還是沒有用,是因為喝得不夠多嗎?」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在門診的觀察中,便祕仍舊是令家長頭痛的問題,包含未及時觀察到便祕症狀,或是沒有找出便祕的真正原因,都是造成寶寶便祕治療期拉長的因素,以下提出一些對付便祕的新觀念,讓家長不再因為寶寶的「黃金」而頭痛。• 觀察寶寶是否有便祕症狀以尚未加入副食品的寶寶而言,每天攝取的食物很單純,只有奶水而已,不管是母奶或配方奶都包含在內。新生兒開始,媽咪就應該養成記錄寶寶飲食分量和排泄次數、形態的習慣,劉明發醫師表示,這段時間因孩子腸胃尚在發育,變化可能較迅速,加上每個寶寶的體質有差異,不管進食和排泄的狀態都很不一樣,做記錄的好處是抓到寶寶的規律和習慣,當次數或形態有別於日常時,就必須特別注意。一般來說,只要觀察到寶寶解便很用力、冒汗,看起來很痛或很不舒服,便便的形態是一顆一顆,就像羊的糞便一樣,或者雖然是成條狀的便便,但是看起來很硬,都可以算是廣義的便祕。劉明發醫師表示:「最主要的就是寶寶是否會不舒服,若孩子解便時看起來很輕鬆,不管糊或成形都沒有關係。」• 母奶寶寶,消化好全母奶寶寶的大便次數差異非常大,比較常見的是吃了就有「下落」,喝完奶後就會產出一包糊狀的「黃金」,至於大便次數很多時,媽媽會擔心營養是否沒吸收到?劉明發醫師表示,只要寶寶肯吃,活動力和體重增加都正常,就不需要煩惱。因為母奶容易消化和吸收,因此也有些母奶寶寶1至2個星期才上一次!劉明發醫師指出,如果是大便間隔時間很長的母奶寶寶,媽媽就要特別注意,雖然間隔比較長,只要每次上出來的大便是軟糊狀,解便時不需要用力,寶寶的進食和睡眠也都正常,就不必太過擔心。• 配方奶寶寶,大便易成型大便的形態與飲食最為相關,因此配方奶寶寶解便狀況和母奶寶寶會有些不同,配方奶中含有棕櫚油,跟母奶很接近,不過消化速度較慢,有些會跟鈣結合,沉積在大便裡面,因此喝配方奶寶寶的大便比較容易成型,是很正常的現象。劉明發醫師強調,所有配方奶都必須符合國家訂製的標準,在符合此標準下的配方奶,成分其實大同小異,不會有哪個比較好的差別,就看寶寶的腸胃比較適應哪個品牌即可;不過,如果寶寶需要補充鐵劑,就是另外的變因,大便會變黑變硬,跟母奶或配方奶無關。• 一天大一次,就不算便祕嗎?配方奶寶寶可能2至3天大一次,或是一天大2至3次,都在正常範圍內,只要一個星期有兩次排便,大便時看起來不用力,吃睡和發育也正常,就不是便祕。劉明發醫師提醒,家長比較要注意的是,如果大便有血,可能是糞便太硬,造成肛門口裂開,就算每天都上一次大號,依然算是便祕。如果大便時寶寶常哭鬧、腹脹,並有體重下降情形,就是有腸胃方面的問題,必須請教醫師快點找出原因。• 急性便祕別緊張即使是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和成年人相較之下,所攝取的食物種類還是很單純,但腸胃功能尚未健全,可能因為感冒生病、吃藥、長牙睡不好、吃太少蔬菜水果等不同原因,發生急性便祕的情況!劉明發醫師表示,急性便祕都是很突然的,有時也找不到原因,但只要服用軟便藥,就能很快恢復,突發性的便祕只有一兩天,前後都沒有便祕現象,家長就不必緊張。 • 原文刊載於2014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小心媽媽手!預防重於治療

產後,小心媽媽手!預防重於治療#媽媽寶寶

(文/李佩璇)(採訪諮詢/安德復 復健專科診所院長曾清祥)手腕疼痛、手指無力,連包尿布都痛得掉眼淚!相信這是許多媽媽曾經有過的經驗,一旦讓「媽媽手」上身,就有吃不完的苦頭!其實,媽媽手是通俗的說法,泛指因為拇指肌腱受傷的患者,須留意預防重於治療,就能免於「手無縛雞之力」的辛苦過程。• 什麼是「媽媽手」?提到媽媽手一詞,就會直接聯想到手腕和大拇指的疼痛,到底媽媽手是哪條肌肉生病了?安德復復健專科診所院長曾清祥表示,媽媽手就是肌腱炎,最常發生在大拇指和手腕的交界處有一個腱鞘,剛好把兩條肌肉包在一起,一條是長的拇指外展肌;另一條是短的拇指伸肌。由於日常生活中會頻繁的使用,造成這兩條肌肉和腱鞘發炎,也就是俗稱的媽媽手;學名稱為「迪奎文氏症候群(de Quervain's)」,以症狀來區別,醫療上名為「橈骨莖狀突腱鞘炎」,手腕和大拇指相接處,以及手部相關區域,都會感覺疼痛難當,無法正常抓握物品。• 橈骨腱鞘發炎的原因造成媽媽手的原因,是因為大拇指過度使用,使得伸肌和外展肌動作很多,所以容易有發炎情形,除此之外,和懷孕後期時身體所分泌的鬆弛素也有關。曾清祥院長表示:「懷孕後期到生產前,母體為了讓生產更加順利,身體會分泌出鬆弛素,讓全身韌帶變得比較放鬆,手部也有許多韌帶肌腱,因此,平常可能做同樣分量的工作不會受傷,但是此時因韌帶較鬆弛,就容易傷及肌肉及腱鞘。」• 短時間大量使用拇指產後一步入新手媽媽階段,就有許多工作要忙,不管是擠奶、餵奶、換尿布、洗衣服和洗奶瓶,短時間內拇指的工作量大增,加上身體中鬆弛素的作用尚在,「這段時期真的非常容易受傷,可見產後媽咪的辛苦。」當然,除了產後媽咪之外,還有許多情況也會受傷,其中以運動傷害最常見,曾清祥院長指出,保齡球、乒乓球和高爾夫球,這些大量使用拇指和手腕的運動,也容易傷到同樣地方,或是有人健身的方式不正確,肌力尚未練足就只用單手做伏地挺身,也會因發炎而疼痛。• 動作太快 姿勢不正確曾清祥院長也提到,在門診中常遇到許多剛上任的新手媽媽,容易手忙腳亂,很多事情都急急忙忙地做,常以不正確的姿勢用力,或為了求快以手指施力,就很容易「媽媽手上身」,不可不慎。舉例而言:媽咪要拿很多物品進房門,卻剛好聽到寶寶在哭,沒有蹲下身再依序拿取,直接用拇指的力量把所有物品提起來,這個動作就非常容易受傷。「產前,媽媽會小心留意彎身姿勢,拿取東西時也會放慢動作,並懂得利用到手腕和手臂的力氣協助,但因照顧新生兒較忙亂,未注意姿勢就很容易受傷。」但仍要提醒,即使媽咪使用正確的姿勢,如果用到拇指的次數太多,還是會受傷喔!• 為什麼不是「爸爸手」?近年來愈來愈多爸爸積極參與育兒事物,因此門診中也出現一些認真的爸爸會手腕痛,但「橈骨莖狀突腱鞘炎」為何俗稱媽媽手,而非「爸爸手」呢?曾清祥院長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研究,根據學者所做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女性在不用力的狀態下,拇指側兩條肌肉的位置,與手腕連接的角度比較大,結構上拇指基部所連接的腕骨和橈谷的位置比較彎,因此肌腱伸展較為費力,像有阻礙卡住一般。在每次動作的過程中,肌腱所承受的壓力都比男性做同樣動作來得大,因此若男性和女性以大拇指做相同頻率和幅度的動作,女性會比男性容易受傷,也許,這是此疾病一直以來被稱為媽媽手的原因喔!   • 原文刊載於2014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件事 自然產前一定要知道!

3件事 自然產前一定要知道!#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新生命的誕生,總為大家帶來無限喜悅,然而,為了迎接小生命的到來,女性必須歷經懷孕與生產,特別是在生產過程中,潛藏不可知的風險,即使是自然產也不例外。小生命的降臨,總為人們帶來無限喜悅,卻也潛藏不可知的風險,過去,流傳著一句極為貼切的話,「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然而,在愈來愈重視生產品質的今日,人們往往忽略了風險的存在。事實上,自古至今,生產的風險未曾消失,若與其他婦科手術的風險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指出,「在先進的醫療設備與技術『加持』下,醫護人員儘可能將風險所造成的影響程度降低而已」。因此,對於生產,孕婦與家人應抱持「生產並非零風險」的觀念,及早做好風險管理,以避免讓意外造成的傷害程度擴大。與剖腹產的風險相比,一般人稱為「自然產」的「陰道分娩」,發生意外的風險雖然較小,但請記住,「低風險」終究不是「零風險」,所以,當產前被評估可自然產時,孕媽咪該知道哪些事呢?1)雖是自然產可能仍須借助外力。經由陰道生產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為不需依靠器械協助的自然生產,以及器械式生產,包括:以產鉗夾住胎兒頭部的產鉗助產,和利用負壓吸住胎兒頭部的真空吸引器助產,但黃閔照祕書長說,「如今,產鉗幾乎已算是失傳藝術了」。一般自然分娩的產婦不需器械的協助即可順利將寶寶生下,不過,生產過程中,若出現胎兒窘迫現象、產程延長或是產婦精疲力盡,為了不讓產婦或胎兒的健康受到影響,此時就必須考慮以器械來協助產婦生產,在子宮頸全開及胎頭已經進入陰道時,他強調,「這是比剖腹產可以更快解決問題的方式」,透過真空吸引器的輔助力量,將寶寶從產道拉出。因為是把真空吸引器的罩杯放在寶寶頭上以將之吸出,因此,寶寶的頭部難免有些皮下腫脹或有血腫的現象,請父母不要擔心,「幾天後多會消失」。黃閔照祕書長指出,「對於使用減痛分娩的產婦而言,使用真空吸引器將寶寶吸出的機會可能會比未用減痛分娩者多一些,因麻醉藥降低反射能力,使得產婦用力效果不佳,所以,需要真空吸引器的輔助力量幫忙把寶寶拉出」。2)歷經產痛仍可能需要挨刀。即使產前被評估可以自然產,卻也可能因在產程中出現一些狀況,而不得不改以剖腹產方式生產,雖然有的媽媽會懊惱「自然產的產痛都痛過了,最後還是要挨上一刀,真是划不來」,然而,與胎兒平安出生相比,相信不少媽媽仍甘願一次承受兩種痛。黃閔照祕書長指出,「原本預估可以自然產,但是當母胎處於緊急狀況,為避免危難發生,就需要改以剖腹產方式生產」,可能導致此一結果的狀況如下:• 產程遲滯/產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產程是指規則陣痛到子宮頸全開;第二產程是指子宮頸全開到胎兒娩出;第三產程則是從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他表示,「產程遲滯」是指第一產程中進入活動期(子宮頸擴張4公分至全開)或在第二產程的時間過久。一般而言,子宮頸擴張4公分至全開,初產婦約需費時6小時以上,經產婦如進度不佳須考量子宮收縮強度不夠或其他原因,即算「產程遲滯」;待子宮頸開全之後,進入「第二產程」,這時胎頭會慢慢往下降以進入骨盆底,產婦會感到疼痛的部位也逐漸往下移,而在第二產程超過2~3小時,胎頭仍無下降之跡象,亦屬「產程遲滯」。黃閔照祕書長表示,一旦產程延長,可能會增加胎兒窘迫的發生機會,這時,產科醫師就得評估是否需要改以剖腹產方式生產。由於成功順產取決於「3P」:Power(產婦肌耐力與子宮收縮力)、Passenger(胎兒大小及位置)以及Pass-way(孕婦骨盆腔及產道的結構),若是因胎兒過大或骨盆過於狹窄,無法經由陰道順利分娩,剖腹產可說是不得不的選擇。  • 原文刊載於2014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心孕期泌尿道感染

小心孕期泌尿道感染#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蕭聖謀主任)【案例分享】34歲的玫湘,懷孕已經6個多月,但在1個月前,她發現自己有頻尿的現象,排尿時有灼熱感及疼痛感,也常常覺得腰部痠痛,困擾至極的她開始懷疑,是不是泌尿道發生感染?由於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的變化,讓許多準媽媽容易遇到泌尿道感染的問題,不僅自己感到不舒服,也深怕泌尿道感染會影響到胎兒的健康。但是泌尿道方面的問題,總是令許多準媽媽難以開口求醫,到底該怎麼預防及治療,也成了不少孕婦應學習的課題。• 造成泌尿道感染的原因根據統計,大約每6位女性之中,就有一位曾發生過泌尿道感染,尤以懷孕女性為甚。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蕭聖謀主任表示,懷孕中的婦女,容易因為體內荷爾蒙分泌變化,導致輸尿管擴張,使細菌上升至膀胱,再加上逐漸擴大的子宮壓迫到膀胱,種種原因,皆會促使泌尿道成為細菌易孳生的環境。此外,除了孕婦以外,容易憋尿或是以往曾經罹患過泌尿道感染的婦女,也都屬於罹患泌尿道感染的高危險群;不過,除了懷孕女性以外,其他族群很少會發生嚴重的併發症。如果準媽媽忽視頻尿警訊,小心將可能演變為急性膀胱炎或急性腎盂腎炎;若是罹患急性腎盂腎炎,除了母體有生命安全上的疑慮之外,甚至會提升胎兒早產的風險。為了避免以上症狀,平時就應養成多喝開水,並定時解尿的生活好習慣。• 泌尿道感染並無好發時期蕭聖謀主任指出,泌尿道感染並沒有特別的好發時期,如果保養得宜,就算是得病率較高的懷孕期間也可免於細菌感染。不過,準媽媽在懷孕初期與懷孕後期必須特別注意,因為在懷孕初期,子宮會漸漸變大,壓迫到前方的膀胱,便容易造成準媽媽增加小便的次數;到了懷孕後期時,胎兒頭部向下,將再度壓迫到膀胱,因此又會出現較明顯的頻尿情況,若沒有定時解尿,讓尿液在膀胱中停留太久,可能就會出現發炎現象。• 感染途徑泌尿系統會受到感染,通常有許多案例都是因生活習慣所造成,例如長期處在悶熱、潮濕又不通風的環境,就會造成陰部容易孳生病菌,進而導致泌尿系統發炎,且女性陰道原本就具有鏈球菌及陰道菌等菌落,若不重視衛生保健,也會成為致病因素之一。此外,到了懷孕中、後期,準媽媽的輸尿管蠕動速度會變慢,若沒有定時解尿,便會導致尿液無法順利排出腎臟及膀胱,造成相關部位產生發炎現象。• 感染症狀蕭聖謀主任表示,泌尿道感染大致分為兩個部位,分別為上泌尿道及下泌尿道。若感染的器官為腎臟或輸尿管,稱為「上泌尿道感染」;反之,感染部位如果位於膀胱、尿道擴約肌或尿道,則稱做「下泌尿道感染」。泌尿道遭受感染時,大多患者都會出現急尿、頻尿、排尿異常等狀況,且排尿的時候,尿道及尿道口會伴隨疼痛,嚴重者甚至會尿中帶血。若感染部位為腎臟,除了出現上述症狀之外,準媽媽也會發燒、感到疲憊、噁心或嘔吐感,連帶還會引起腰痠背痛等不適。最嚴重的,就是演變為尿路感染,細菌可能會藉由血液感染到其他部位,引起敗血症;有些尿路感染的患者則沒有任何症狀,但可從尿液檢驗結果檢查出有尿路感染的跡象。• 孕婦泌尿道感染恐造成早產如果準媽咪忽視泌尿道感染問題,延遲就醫治療的時間,約有3成的比例會演變成急性膀胱炎,有些甚至會演變為急性腎盂腎炎,而後者會造成患者嘔吐、發燒、噁心及腰痛等症狀,需住院用抗生素治療。此外,一旦尿液在膀胱積存太久,會孳生細菌,進而沿著輸尿管上行至腎臟,而腎臟遭受感染的準媽媽當中,約有4分之1的患者血液中含有細菌,造成胎兒早產或罹患敗血症。• 感染後有可能再度復發蕭聖謀主任表示,只要泌尿系統受到感染,都有可能再度復發,這是因為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很容易附著在尿道上,如果體內的抗生素無法一次殺死這些細菌,就會再度引起感染。其中,罹患腎盂腎炎的患者,復發機率大約為6%~8%,若檢驗尿液之後發現有大量細菌,有2、3成的患者過幾天後可能會演變成腎臟發炎或敗血症,不可不慎。 • 原文刊載於2014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哺乳媽咪必知:母乳保存法

哺乳媽咪必知:母乳保存法#媽媽寶寶

(文、整理/李佩璇)(採訪諮詢/台灣母乳協會秘書長高宜伶、知名部落客Vera)最近有愈來愈多媽咪加入哺育母乳的行列,但隨著產假結束之後,有些媽咪必須回到職場上班,或是有出差及短期出遊的計畫,為了讓寶寶能持續喝母乳,就必須擠出來保存,但母乳該怎麼保存才不會變質呢?• 收集母乳的原則母奶媽咪可依自己的習慣,清潔雙手後,以手或擠乳器收集母乳,儲存在奶瓶或母乳袋中,並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以職場媽咪為例,如果工作場所有冰箱,可在下班前把當天收集好放在冰箱冷藏的母乳,依照寶寶每餐的分量,分裝在奶瓶或集乳袋中,再帶回家。如此一來,每次擠出的母乳都在冰箱中變成同一溫度,再分裝成寶寶每次要喝的分量,每次回溫只要拿出一包集乳袋(或奶瓶)即可,不會因為參雜到不同溫度的母乳而腐敗。工作場所如果沒有冰箱,使用保冰袋加上冰包,其實也綽綽有餘,有些較專業的擠奶器具包,背包內已設計好保冷袋。• 保存母乳的工具市面上常見的儲乳工具,主要有集乳袋及集乳瓶兩大類。集乳袋通常是透明的塑膠袋,常見有50ml、80ml、100ml、160ml、200ml等不同容量,並且可以密封,建議依照寶寶一餐的奶量選用適合的容量,並依照產品指示將封口密封後寫上儲存的日期及容量再冷藏或冷凍。必須留意的是,集乳袋是消耗品,只要裝過母乳就必須拋棄,設計上不能重複使用,以免乳汁受到感染。集乳瓶的外觀和奶瓶類似,通常直接連接在集乳器的下方,不管是手動或電動的集乳器,都可以購買該廠牌的集乳瓶使用,通常媽咪們會以家裡的奶瓶交替使用,選擇上以無雙酚A材質為優先。集乳瓶和奶瓶相同,可以重複使用,每次用完必須謹慎清洗和消毒,避免殘留奶水讓細菌有機可乘。• 吸乳器的選購原則建議媽媽在懷孕後期時,就可以思考未來要以什麼方式哺餵母乳,再決定是否需要購買集乳器。職場媽咪可以在產假即將結束之前,按原定計畫先在家嘗試使用集乳器,習慣使用方式並估算大約要多久擠一次、一次會擠多久。至於要買手動還是電動,則依照媽咪的習慣,只要用得順手即可。上班如果有擠乳的時間壓力,可以考慮購買省時省力的雙邊式電動吸乳器;若平常都是親餵,只是短時間內無法親自哺乳,像是出遊等,則可以用雙手擠乳、購買單邊手動擠乳器或向親友暫時借用。家有早產兒或初期哺乳困難的媽咪,可考慮向廠商租用專業型擠奶器。• 考慮吸乳器的頻率親餵的時候,寶寶吸吮媽媽的乳頭喝到奶水,有特定的吸吮節奏,感覺上是「吸、放、停」的吸吮頻率,如此才不會讓媽媽的乳頭受傷,而寶寶也才有足夠的時間吞嚥奶水。因此,在選購吸乳器時,應了解「吸力強並不等於吸力好。」吸乳器的吸吮頻率應該接近寶寶的吸吮節奏,才不會造成媽媽的乳頭受傷。• 出國存母乳:Vera教妳好方法身為日本東京通的Vera,即使在有了兒子ㄉㄨㄞ ㄉㄨㄞ後,還是常常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去日本,因此研發出一套出國也能擠母乳的經驗法則(下列狀況皆以東京為例),提供給要短期出國旅遊或出差的媽咪參考!• 出國擠乳前必須先做的準備要踏出國門之前,必須先確認自己的目的、行程,如何在旅途中安排可以擠乳的時間和地點。首先Vera建議,訂機票時先跟航空公司確認少量母乳與保冷劑是否可帶上飛機,偶爾候機時剛好要擠乳,就會攜帶少量的母乳隨身。有些航空公司會要求保冷劑必須託運,否則可能被海關人員丟掉。不過,Vera以自身經驗來說,通常跟海關說保冷劑是為了保持母乳低溫,同時看出媽咪攜帶擠乳器材,一般不會被刁難,但強烈建議媽媽們出發前必須先跟航空公司確認好,以免有突發狀況。  • 原文刊載於2014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媽咪急產應對守則

孕媽咪急產應對守則#媽媽寶寶

(文/李佩璇) (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新聞報導中看到有孕婦在計程車或救護車上產子的消息,難道真的會生這麼快嗎?事實上,有些媽媽確實可能在短時間內生下寶寶,稱為「急產」,婦產科醫師提醒,急產仍有風險,尤其對這些來不及趕到醫院而生在路上的寶寶來說,更是危險!相信許多產婦都有到了醫院卻被「退貨」的經驗,尤其若是預計生產醫院離家裡較遠,真的是很麻煩!因此醫師和護理師也會在最後幾次產檢時給予衛教,教產婦怎麼分辨假性陣痛及產兆,大概什麼時候要來醫院。但有些媽咪卻擔心被退貨,產兆發生後沒有及時到院,卻不巧有急產的現象,就有可能把寶寶「生」在去醫院的途中,因此,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提醒,若有了明顯產兆,還是建議產婦跑一趟醫院比較安心!• 怎樣稱為「急產」?一般人對生產的印象,就是會花上大半天,中間可能因為愈來愈頻繁的宮縮而痛很久。黃建霈醫師指出,從產兆開始出現,一直到胎兒完全娩出,這個過程不到3個小時,就稱為急產。在醫學上對急產的定義則為:第一胎初產婦,每小時子宮頸擴張的速度大於5公分;經產婦,每小時子宮頸擴張速度大於10公分。這樣子宮頸快速擴張的現象,就是有急產的狀況。黃建霈醫師表示,在臨床上急產的機率不高,大約不到1%,初產婦較少有急產的情形。曾經也有遇過產婦對於產兆的感受較不敏感,當產兆一開始出現時產婦沒注意或是沒感覺,所以當媽咪感覺到產兆時,其實已經不是產程的開端,所以入院之後生得很快,產婦就會感覺產程變短了。• 急產高危險群要注意雖說一般產婦大約需要6至18小時的產程才能順利分娩,但有些情況特殊的媽咪,還是可能遇到急產。黃建霈醫師提醒,對有些產婦來說,產兆不太容易分辨,加上產程的快慢和變化差異非常大,因此建議急產的高危險孕婦,一旦有了產兆,就要馬上到醫院檢查,不需要在家計算宮縮頻率,以免來不及讓醫療人員協助接生寶寶。• 曾有急產經驗通常經產婦比初產婦發生急產的機率大,若上一胎(或前幾胎)曾有過急產經驗的,這一胎也很可能發生。另外有些產婦的子宮頸比較鬆,宮縮不必到很劇烈的程度,子宮頸就有開指的現象,也屬於急產的高危險群。此外,自然產的經產婦子宮頸曾經被撐開過,要再次撐開就比較容易,因此前面生了愈多胎、愈密集的經產婦,發生急產的機率自然愈高。• 寶寶的體型較小在例行產檢時,醫師總會耳提面命,要孕媽咪控制體重,免得寶寶太大生不出來,相對的,如果在超音波預估中,胎兒的體型小、體重輕,頭圍也比較小者,又剛好碰上孕媽咪骨盆和身材較高大,也可能生得太快而變成急產。• 適當催生預防急產黃建霈醫師指出,在35週或36週產檢時,會測試媽咪是否感染乙型鏈球菌,若確認感染的話,自然產的媽咪必須在胎兒通過產道之前,施打4個小時的抗生素,來防止乙型鏈球菌對胎兒的威脅,若在施打抗生素的4個小時內胎兒就娩出,還是有感染的危機,胎兒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因此,如果孕婦為急產的高危險族群,醫院離住家很遠,又有乙型鏈球菌的問題,綜合評估下有時間安排的需求,也可以跟接生醫師商量,提早到醫院催生,較能控制寶寶出生的時間,避免因急產而來不及打完抗生素或到醫院的問題。事實上,以黃建霈醫師的臨床經驗顯示,在最後幾次產檢時,醫師透過內診會稍微看一下子宮頸,如果是急產高危險群,加上有乙型鏈球菌問題,並且子宮頸已經開始有變化,醫師會與產婦商量是否要直接住院催生,並配合抗生素的施打。黃建霈醫師指出:「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看子宮頸的狀況,就可以幫忙抓個大概時間,大概多久之後會生,有時孕媽咪沒有感覺到產兆,但產程確實已經有啟動的跡象,而有乙型鏈球菌感染的自然產婦,必須預留時間打抗生素。」  • 原文刊載於2014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