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剖腹產後可以自然產嗎?

剖腹產後可以自然產嗎?#媽媽寶寶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主治醫師薛雅蓮) 自然生產對媽媽和寶寶的好處多多,現代的觀念也提倡儘量自然生產,但有些媽媽因為胎位不正或其他因素必須接受剖腹產,使得下次生產時陷入了該剖腹產還是自然產的兩難。 剖腹後的自然生產風險 美國國家衛生局曾做過大型的回溯性報告,在1999-2002年蒐集3萬個前胎剖腹產的媽媽中,有一半是後胎嘗試自然產,另一半則是後胎剖腹產。資料顯示,前者的子宮破裂機率較高,胎兒的腦部病變也較多。 子宮破裂 前胎剖腹產後自然產最危險、令產科醫師聞之色變的就是「子宮破裂」,機率大約小於1%。雖然機率很低,但是一發生就會有致命的危險。薛雅蓮醫師說明,所有傷口在癒合時會有疤痕組織,相較於周遭肌肉,會較無彈性。而通常子宮破裂都是在分娩時,因子宮劇烈收縮,沿著先前剖腹產的疤痕裂開。 有時生產過程中會施打無痛分娩,若媽媽出現非常劇烈且持續的疼痛,已超越無痛分娩的藥效時,就可能是發生子宮破裂。同時,胎兒心跳變弱、媽媽也會因出血而感到腹部脹痛、心悸、冒冷汗或造成肩胛的反射痛。若出血量太大,會導致媽媽休克,須儘快開刀將寶寶取出,並縫合子宮。由於子宮是個大量充血的器官,若是發生子宮破裂,胎兒也可能因為劇烈的子宮收縮,經由破裂的傷口從子宮腔掉入媽媽的腹腔內。 哪些情況不適合自然產? 若沒有經歷過自然產,媽媽的產道就如同未生產過的女性,較容易發生產程遲滯等緊急狀況。雖然每個媽媽的骨盆腔開口都不一樣,但薛雅蓮醫師依然建議媽媽要注意胎兒的體重,儘量小於3,500公克以內。 如果媽媽曾經動過直向開口的剖腹產手術,因為傷口的張力容易被撐開而破裂,再嘗試自然產之前,最好到先前生產的醫療院所確認切口走向與處理狀況。曾經動過子宮手術,且傷口位於子宮頂端的媽媽也因為癒合較差,子宮容易破裂,較不適合自然產。 家人支持與了解產兆 薛雅蓮醫師認為,家人必須給予媽媽支持與肯定,但要對生產有充分的了解,也建議媽媽避免過度養胎,使胎兒過大。 產前須了解產兆,如規則宮縮(10分鐘2至3次,有規律且間隔會越來越短、強度漸增)、落紅與破水,若是持續強烈的疼痛就可能就是子宮破裂。手術過後的子宮壁會變薄,測量此處的厚度,若大於0.2公分,破裂的機率會降低一些。 也有大型研究建議,兩胎生產最好間隔18個月以上,剖腹產的子宮肌肉層也需要時間生長。若兩胎生產間隔18個月以上,子宮破裂的風險會降低很多,反之,風險則會增加三倍。薛雅連醫師也提醒後胎想嘗試自然產的媽咪,必須挑選設備完善,且能緊急應變的場所生產,以便隨時開刀剖腹。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掌握原則 和緩伸展紓解孕期腰痠背痛

掌握原則 和緩伸展紓解孕期腰痠背痛#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家瑋‧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吳佩青)  懷孕期間,隨著胎兒逐漸長大,沉重的壓力容易讓媽咪腰痠背痛的感受越來越明顯,為了不讓身體的負擔加重,生活中正確的姿勢與產前、產後刻意的鍛鍊,都能讓腰痠背痛消失於無形。 產後維持正確姿勢 林家瑋醫師觀察,懷孕期間的腰痠背痛,產後約8~9成會逐漸改善,但因為懷孕後身體處於修復狀態,頻繁照顧新生兒有時容易讓媽媽忽略正確的姿勢維持,進而讓腰痠背痛的情況持續發生,建議媽咪要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姿勢調整。 例如餵寶寶喝奶時,背後墊一個枕頭,儘量不聳肩;以側躺姿勢哺乳時,身後可以放置一個枕頭做為背部支撐;幫寶寶換尿布時,維持脊椎的直立,否則頻繁彎腰的結果,會讓痠痛無法緩解;久站時要記得適時活動一下變換姿勢;選購合適高度的嬰兒床,避免抱起熟睡中的嬰兒時總是需要過度彎腰。 林家瑋醫師指出,產婦的生理狀態,通常會在生產完後4~6週,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因此,媽咪產後就可逐漸恢復懷孕前的運動習慣。原則上建議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每週150分鐘。 此外,可針對大肌群加強肌力訓練,從背部、腹部以及大腿的肌肉開始,進行每週兩次的肌力及阻力訓練。 預防腰痠背痛可從孕前開始 核心肌群位於身體的中段位置,包含背部、腹部與骨盆部位的肌肉群,強壯的核心肌群可保護脊椎、穩定體態、支撐身體結構,並維持良好的平衡感,更能幫助解決腰痠背痛的惱人問題。 如果媽咪懷孕前即保有運動習慣,為了讓懷孕時的腰痠背痛症狀不那麼明顯,孕前即可加強訓練背部與腹部的核心肌群力量,讓懷孕後的身體負擔能因此減少;而產後若繼續鍛鍊,也能避免痠痛症狀持續,並有助於強化腹部與背部的肌肉力量,保護五臟六腑、維持體態。 中醫調養建議 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吳佩青表示,懷孕期間或是產後的腰痠背痛,對孕產婦的生活品質影響很大。 以中醫理論而言,妊娠期間,如果因為母體本身氣血不足或是勞傷,容易導致血氣運行不暢或是陰精虧虛,是導致孕期腰痠背痛的主因;而產後腰背痠痛的可能因素雖有血虛、風寒、腎虛或血瘀等,但主因仍為氣血不足。 臨床觀察,約有1/3的孕媽咪產後經過適度休息及調養後,約一個多月便能緩解腰痠背痛,但仍有部分產婦在產後一年半持續為腰痠背痛所苦,吳佩青醫師建議,若要改善痠痛,除了從矯正不良姿勢著手外,也可以服用適當中藥的方式來做治療。不論孕期或是產後,中醫的調理一般習慣採取調和血脈、補腎壯骨的中藥材進行治療。 例如使用杜仲、續斷、桑寄生、菟絲子、黃耆、當歸、黨參或人參等藥材,建議媽咪依據合格中醫師的建議,以辨別體質後所開立的藥物來做為腰痠背痛的預防或治療,坐月子期間,適度的走動或進行輕鬆的運動也是可行方法,但建議媽咪產後宜充分臥床休息,少採坐姿並避免維持蹲姿。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嬰兒搖晃症候群

嬰兒搖晃症候群#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對於頸椎及腦部尚未發展完全的寶寶來說,一旦劇烈來回搖晃他們的身體,便容易造成腦部損傷、癱瘓、失明、抽搐等症候群,嚴重者乃至死亡,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絕不可大意。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好發族群,起因常見於照顧者想逗寶寶玩,而出現拋接嬰兒的行為,但寶寶的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在腦殼與腦部之間,約有1公分的脊髓液空隙,如果過於劇烈搖晃寶寶的頭部,容易導致空隙中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進而引發嘔吐、癲癇、神智不清等症狀。 「寶寶的頸椎肌肉非常脆弱,只要稍微用力搖晃,脖子便無法支撐頭部,這將使頭部無法控制地大力晃動,且不管上下左右搖晃都會造成同樣嚴重的後果。」 發生機率及好發年齡 根據以往文獻指出,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當中,約有43%是因人為因素所引起,其中有高達85%發生在1歲以下(多集中在10個月大左右),甚至有剛出生不到17天的新生兒,代表只要照顧者多加注意,其實就可降低近半數的發生機率。 劉明發醫師說明,這些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小小患者,大約有19%~38%可能不治,剩下則有一半須長期復健,另一半則能夠完全康復;雖然國內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三十,可是一旦發生,順利存活並完全復原的機會只有三到四成,父母不可輕忽其帶來的後續效應。 如何觀察跡象 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可能會出現以下臨床症狀:倦怠、肌肉鬆垮、食欲不振、嘔吐、沒有笑容、不願與父母進行非語言交流、肢體僵硬、呼吸急促、抽筋、前囪門鼓起、頭部突然無法抬起、眼神沒辦法對焦、哭鬧等,有些甚至一週後才會開始出現慢性出血。 若符合多項症狀時,爸爸媽媽就不能忽略其可能性,應儘速帶寶寶就醫,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醫療處置 劉明發醫師表示,若寶寶的腦內只有輕微出血,血塊其實可經由體內自行吸收,之後再請醫師進行後續追蹤即可;但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就需請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腦中的血塊取出。若合併抽筋及腦壓上升等情形,醫師就會藉由注射藥物的方式,幫助緩和寶寶的病情。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哭鬧常見10大原因 給予合適安撫方法

寶寶哭鬧常見10大原因 給予合適安撫方法#媽媽寶寶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主任陳培濤) 一歲內寶寶,還不懂得以清晰的語言表達,因此如有身心需求或不適等狀況,大多會採用哭鬧等方式表示。如果父母能了解寶寶的狀況,並適時給予安撫,相信將能為寶寶帶來安心感,對於親子關係也有幫助。 先排除生病因素 父母應主動探察訊息 一般來說,當寶寶哭鬧時,首先會檢視是否為生病所致(如發燒、腸胃症狀等);陳培濤醫師表示,寶寶生病不舒服的哭聲和平日的哭聲通常不太一樣,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能夠輕易察覺兩者差異。 一旦排除上述因素後,接下來,父母必須儘可能去釐清、了解哭鬧行為背後想傳達的「訊息」,如尿布濕、肚子餓、想抱抱等等;畢竟對寶寶來說,他們只是想藉由「哭鬧」尋求協助、解決問題,只要被滿足了,自然就能減少哭鬧的頻率。 狀況1/肚子餓 陳培濤醫師表示,寶寶因為肚子餓而哭鬧的機率很高;但事實上,在哭鬧前,寶寶早就已經透過某些微小或不尋常的動作,傳達出想吃東西的欲望,例如脖子或身體扭動、手指碰嘴巴、嘴巴微張甚至吐舌等。如果父母仍未察覺到這些跡象,等寶寶忍受飢餓太久、受不了,就會情緒爆炸而大哭。 【建議安撫法】 父母平日須密切觀察寶寶喝奶或吃副食品前後的狀態,進而掌握其行為模式,慢慢地就能在適合時間滿足寶寶飲食需求。 他提醒,應避免讓寶寶習慣在大哭後吃東西,長期下來,可能會讓他跳過前面的小動作、直接養成用哭泣來要東西吃的模式,這對於未來飲食習慣的養成毫無幫助。 狀況2/尿布濕 寶寶長時間穿著尿布,小屁屁處於潮濕悶熱的半密閉空間中,更別說還反覆接觸排泄物,這些刺激都會對寶寶嬌嫩、脆弱的肌膚造成不適,自然會引發哭鬧的情緒。 【建議安撫法】 每個寶寶的忍受程度不同,更換時間頻率稍有差異。但原則上,建議家長隨時主動檢查,只要察覺尿布濕或寶寶不太舒服的樣子,就可以更換乾淨尿布;除了減輕不適,也有助於預防尿布疹的發生。 狀況3/需要陪伴 有的寶寶會哭、大叫,可能只是單純地想要或喜歡家人的陪伴。陳培濤醫師說明,只要有家人在身旁,聽聽聲音、嗅聞氣味等,都能讓寶寶產生安心的感覺。另外,有的寶寶自己玩到很無聊時,也可能哭鬧,只為了吸引家人的注意。 【建議安撫法】 建議每天抽出時間,固定陪著寶寶玩耍、說說話;但提醒,別把這項責任只放在媽媽或爸爸身上,最好是父母輪流照顧,分擔壓力,寶寶也能同時和父母培養親密關係。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我家有個鼻過敏寶寶

我家有個鼻過敏寶寶#媽媽寶寶

(文/RURU  採訪諮詢/翁佩魁小兒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 每到季節變化的時刻,許多寶寶就開始出現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症狀,爸爸媽媽以為孩子感冒生病,於是急忙帶著去看醫生,經過詳細檢查,才知道原來孩子得的是過敏性鼻炎。究竟寶寶鼻子過敏的原因為何?本期透過專業小兒科醫師的說明,讓爸爸媽媽了解小兒過敏的預防與治療。 寶寶為何有過敏性鼻炎? 平常鼻子可藉由過濾吸入空氣中的有害或可致敏性顆粒,達到保護周邊呼吸道的作用;但也就是因為這個作用,使得鼻子成為異位性體質最容易表現的器官組織。盧英仁醫師解釋過敏性鼻炎的致病主因,是接觸到環境中的過敏原時,引起鼻腔內的過敏性發炎反應。 常見過敏性鼻炎6大症狀 1)鼻過敏的典型症狀為連續性噴嚏、不停流清鼻水和鼻塞。 2)鼻過敏發作時,會合併鼻子、眼睛、喉嚨覺得很癢。 3)鼻過敏的寶寶常常喜歡揉眼睛、揉鼻子及清喉嚨。 4)患有鼻過敏的寶寶,因鼻腔內的慢性發炎腫脹,導致靜脈回流不良而容易有黑眼圈。 5)長時間鼻塞會造成張口呼吸、打鼾、嗅覺不靈敏、中耳炎、聽力減退、頭暈、頭痛及鼻竇炎等併發症。 6)過敏發作造成的合併症會造成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 鼻過敏寶寶的照護 盧英仁醫師表示,爸爸媽媽都不忍心看到寶寶受過敏所苦,因此,在居家生活上處處留意、用心防護,才能讓引起寶寶過敏的來源降至最低。 Food 食的方面 1)儘量避免食用容易過敏的食物,最好能夠哺餵母乳到寶寶6個月大,母乳哺餵期間也應儘量避免攝食容易導致過敏的食材,以免間接引發寶寶過敏。 2)若無法親餵母乳,可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替代,以減少過敏發生。 3)若寶寶沒有明顯厭奶或體重不增,可把副食品添加期延緩到6個月大以後;如果寶寶出現明顯厭奶,則於4至6個月大時開始添加米粉、等到6個月大後再添加蛋白和魚勿仔魚以外的魚類,可減少寶寶的過敏發生率。 4)益生菌可以規律給寶寶服用,目前已有醫學研究證實,益生菌可有效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原文刊載於2015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吃飽了嗎?母乳親餵妳該知道的事

寶寶吃飽了嗎?母乳親餵妳該知道的事#媽媽寶寶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IBCLC國際泌乳顧問暨愛哺母乳中心執行長蕭如芳) 如果能夠選擇,親餵是順利哺乳最簡單的方式,然而親餵母乳由於無法了解自己究竟餵了多少,新手媽媽容易感到不安,其實只要透過細心觀察,不安的感受也能一掃而空。    媽媽我餓了 對新生兒而言,吃飽、睡好是穩定孩子成長的首要大事,但由於寶寶不會說,如果肚子餓,哭泣往往已經是寶寶餓到受不了的最後訊息,IBCLC國際泌乳顧問暨愛哺母乳中心執行長蕭如芳提醒,新生兒只要感到肚子餓,就會開始慢慢左右轉頭嘗試搜尋乳房,張開嘴巴、吐出舌頭,此時若再等不到母親哺餵,就會開始吃手、吸舔嘴唇,如果媽媽仍然還沒發現寶寶的飢餓訊息,寶寶就會開始從小小聲的哭泣到放聲大哭,且有些寶寶一旦生氣大哭,就容易影響喝奶的穩定節奏,因此,建議媽媽不要等到孩子大哭才餵奶;此外,許多長輩會以手指放在寶寶嘴角測試寶寶是否飢餓,事實上,孩子表現飢餓會是自發性的行為,若因為手指放在嘴角而轉頭,常常是天生的反射行為(尋乳反射)所導致,不代表一定是飢餓的訊息。 看懂孩子的飽足訊息 因為不願意孩子挨餓,新手媽媽在進行親餵時,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寶寶沒有吃飽,除了不知道寶寶究竟吃了多少量之外,也因為看不到奶水消耗的量而感到不安,種種原因容易讓媽媽放棄親餵,然而,蕭如芳泌乳顧問表示,其實只要學會觀察寶寶反應與乳房狀況,親餵也能帶給媽媽安心感。 1)觀察尿布/無論是母奶或配方奶,一天當中只要有達到6片濕尿布,就表示寶寶當天的奶水攝取量足夠。 2)觀察乳房/當寶寶吸吮時,除了以聽到吞嚥聲來確定寶寶有吃到奶水,乳房慢慢的鬆軟,也表示奶水已逐漸被移出。 3)觀察寶寶/寶寶的飽足反應包括:將頭轉離乳房、對含乳沒興趣、滿足的放鬆四肢與手掌進入睡眠,蕭如芳泌乳顧問指出,當寶寶攝取足夠的奶水時,會睡得安穩、排便順暢、清醒時很有反應,且每個月體重增加至少500g,反之,若寶寶沒吃飽,他喝完奶後會顯得很不滿足、常常煩躁或哭泣,而且體重也不會逐月增加。 ※原文刊載於2015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6大因素遠離陰道炎

6大因素遠離陰道炎#媽媽寶寶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蘇聖淵) 陰道是寶寶來到這個世上的第一道關卡,通往新世界的生命之門,但許多女性由於清潔過度,或是生活習慣不佳而導致陰道炎。孕媽咪若是罹患陰道炎,容易使胎兒早產,甚至流產。 1)生活作息不正常 現代生活步調快,壓力大、熬夜、睡眠不足、飲食不正常等不良習慣會破壞自體免疫力,改變陰道裡的菌落,進而引發陰道炎。 2)不當清潔 很多女性會使用陰道清潔劑或使用沐浴乳,但若是清潔過度或使用錯誤,都可能破壞陰道平衡。上大號擦拭的方向也很重要,由於肛門附近有大腸桿菌,若是方向錯誤就可能造成感染,正確的方向應由前往後擦拭。 3)性行為頻繁 蘇聖淵醫師表示,性行為過度頻繁也可能破壞陰道內的酸鹼值,導致陰道發炎。 4)身體疾病 免疫功能與荷爾蒙息息相關,器官的疾病包括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肝腎功能不佳亦或是使用化療藥物、免疫抑制的藥物等,這些藥物會造成免疫功能上的缺陷,改變女性荷爾蒙的調節以及陰道內正常的細菌分布,進而增加陰道感染的機會。 5)女性荷爾蒙 女性荷爾蒙是影響女性健康的關鍵,他會控制陰道的分泌物、月經週期等,這些都是維護女性生理機能運作,因此,若是女性荷爾蒙失調會造成身體的保護機制被破壞,引發不正常的細菌孳生。 6)衣著與個人衛生 時下流行的緊身褲雖然展現了女性的美好體態,卻容易造成私密處悶熱、不透氣,而許多人也有使用護墊的習慣,卻使之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提升感染陰道炎的機率。 如何預防陰道炎? 蘇聖淵醫師提醒孕媽咪,維持生活作息正常、多運動可增強免疫力。懷孕期間,陰道的分泌物會隨著週數增加而變多,這些分泌物對於陰道都有保護作用,不一定都是負面影響。很多孕媽咪因為需要臥床安胎,長時間躺著,此時陰道分泌物就會堆積,進而感染發炎。懷孕時維持正常作息,有助於改善發炎症狀。 ※原文刊載於2015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7大胎教 生出好帶寶寶

7大胎教 生出好帶寶寶#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樂寶兒婦幼健康聯盟護理主任薛惠珍) 寶寶的品格好壞與否,是所有媽咪最在意的育兒環節之一,為了讓寶寶擁有好性格,不少準媽媽在懷孕期間下足功夫,嘗試各種胎教,可見其用心與期望。本文將告訴媽咪胎教的方法及好處,藉此給予胎兒各種層面刺激,以提早啟發胎兒感官發展。 1)撫摸肚子 初產婦大約在胎兒第20~25週大時會感受到微弱胎動,經產婦則是會在第15~17週時就能感覺到胎兒在動,當出現胎動之後,爸爸媽媽就可以摸摸肚皮,與媽咪肚子裡的胎兒進行簡單的互動。薛惠珍主任建議,這項胎教方式不妨交由準爸爸來實行,畢竟大多數的胎教與懷孕過程皆由準媽媽經歷,為了提升老公的參與感,並藉此增加爸爸與孩子之間的親密依附,當準爸爸有空時,就可先讓準媽媽平躺,用手在肚皮上方,由上至下、從左至右來回撫摸,並用手指輕輕按壓及拍打,給胎兒觸覺的刺激;若已能從腹部明顯地觸摸到胎兒的肢體時,此時就可以增加推動的動作,每次5~10分鐘為佳。 2)聽音樂 薛惠珍主任指出,胎兒6個月大左右,就可聽到外界的聲音,但準媽媽不妨從懷孕初期就把握黃金時機,開始聆聽優美音樂。市售音樂類型千變萬化,在選擇音樂種類時,建議準媽媽選擇起伏不大、節奏輕柔的輕音樂,且根據研究指出,聆聽莫札特的古典樂甚至能對胎兒腦力產生正面影響,因此不妨以這類型的音樂為首選。不過,準媽媽並不用特別局限於輕音樂,如果在懷孕前就習慣聆聽某些時下的流行音樂,在懷孕過程時選擇其做為胎教音樂,其實也能帶來不錯的放鬆效果,只要準媽媽能感到心情愉悅,基本上都可列入選擇清單內。 3)與胎兒說話 準媽媽可以在懷孕6個月之後,以明朗、輕快、柔和且充滿感情的音調,對腹中胎兒說話,若覺得單方面對肚子說話的方式過於單調,可以每天固定安排一個時間閱讀繪本或溫馨的新聞,在閱讀同時一邊唸給胎兒聽,或許就不會感到太無聊;薛惠珍主任也建議,由於胎兒對中低音頻較有反應,所以準爸爸平常應多參與寶寶的語言胎教,若搭配撫摸肚子的效果會更好,「爸爸其實不需太過刻意對著媽咪的肚皮說話,只要平時有時間時,和老婆多聊聊天,在聊天的同時撫摸媽咪的肚皮,就能達到一樣的目的。」 ※原文刊載於2015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