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單親引發尷尬?只因社會對家庭形式想像單一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單親引發尷尬?只因社會對家庭形式想像單一#媽媽寶寶

文/周雅淳 身為一個不隱瞞家庭及情感狀態的單親媽媽,我經常性地「引發」旁人的尷尬,已經數不清遇過多少次,如搬家公司的師傅、在捷運上問路接著閒聊起來的外國人、孩子學校的社團老師等,大家看到我獨自帶著孩子,總是自然地問:「你先生呢?」而我也總是笑瞇瞇地回答:「我沒有結婚。」 這個答案也總是引發對方的困窘,通常對方會「喔……」之後陷入尷尬的沉默,有些會連聲道歉,我甚至遇過以驚慌失措的口氣說:「我覺得你很勇敢,我也想過以後生小孩也不要結婚」的狀況。有時候,對方甚至會不好意思到我安慰他:「沒關係啦,我不介意告訴別人這件事。」但結局仍然永遠相同,閒聊通常到此結束。 用真實自己面對世界 我是很有意識地選擇這樣做。懷孕期間,曾經因為未婚懷孕的身分在某媽媽論壇遭到網路霸凌,因此我很清楚地知道,只有自己抬頭挺胸地活著,孩子才能看到她是在愛中出生,並且我們可以正直而坦然地用真實的自己面對世界,不需要有任何隱瞞或躲藏。 如果這樣會有問題,那是社會的偏見和對家庭樣貌的想像太過單一。直到某次看到另一篇專欄文章下方的評論,我才知道這種努力可能還有很久的路要走,那篇文章也在討論這種對方困窘的狀況,該則評論說:「讓對方尷尬,你有什麼好高興的?」 我沒有要讓對方尷尬啊,我只是誠實回答問題。我當然知道那個尷尬的根源,是因為對方得到了非預期答案,但要繼續追問的是,我們腦海中預設了怎樣的家庭樣貌,讓很多人會問出這種問題,並且不會認為其實是家庭隱私? 只是不跟爸爸住在一起  週末跟朋友家庭出遊,朋友的父母也同行。當長輩問我:「你先生怎麼沒有來?」我回答:「我沒有結婚。」長輩用更驚訝的口氣,用眼神示意著周米謎的方向繼續追問:「那她?」我微笑地說:「她是我的小孩,我沒有結婚。」長輩完全說不出話來,只能一直點頭。 其實,這些重點都不在提問的對方,而是在旁邊看著我如何應對的周米謎。隨著年齡漸長,她也越來越常遇到這樣的狀況。例如,她曾經問我:「為什麼某某大人會問我,沒有爸爸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可憐?這是什麼奇怪的問題?」或者當其他小朋友問她:「你為什麼沒有爸爸?」的時候,她會回答:「每個人都有爸爸,我們只是不跟爸爸住在一起而已。」 ※原文刊載於2019年9月號《媽媽寶寶》391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5639 ※延伸閱讀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當「弱隊友」想練習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與孩子一起「365天存錢法」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不是難搞、膽小!4指標.讀懂「高敏感」孩子的心

不是難搞、膽小!4指標.讀懂「高敏感」孩子的心#媽媽寶寶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楊琬琳 你的孩子很容易感到驚嚇、愛哭,或往往會「想很多」?別為孩子這些表現貼上負面標籤,或許,他只是擁有高度敏感的特質! 美國心理學家伊蓮.艾融博士所預估,全世界每5人就有1人屬於高敏感族。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楊琬琳說,「針對高敏感成人的研究中,最早是將高敏感族定義為:對於內在、外在刺激都比較有感覺,容易被情緒淹沒的一群人。」隨著愈來愈多人投入相關研究,使高敏感特質的內涵變得更豐富、立體。 高敏感族的典型特質 艾融博士曾在《高敏感族自在心法》一書中整理出高敏感族的常見4項特徵: 1.容易過度接受刺激 高敏感的人反應閾較低,只要接受一點點刺激,就會有所反應。當高敏感的人感受到太多刺激,不論是從外在環境,或者是來自內心的想像,都容易覺得受不了,因此感到緊張、焦慮,容易受到刺激,也可能過度興奮,甚至在當晚睡不著覺。 2.會深度處理訊息 高敏感的人除了容易過度接受刺激,也會比一般人更徹底地處理這些資訊,因此,每當進入新環境,通常需要一些時間仔細觀察後,才會採取行動。這些行為常被視為膽小、內向或優柔寡斷,但其實是因為他們會深度吸收、消化訊息,然後以更謹慎的態度評估。 3.能敏銳察覺細微刺激 由於高敏感的人較能察覺到細微的變化,可能會特別注意到他們不喜歡的點點滴滴,在外人眼裡的芝麻小事,卻讓他們很在意。例如:抱怨衣領標籤讓皮膚癢、襪子縫線讓人不舒服等。 4.情緒反應大、同理心強 由於高敏感的人容易注意小細節,又具有較強的感知能力,因此,容易被其他人的情緒所影響,讓情緒起伏比較大。 怎麼幫助高敏感兒適應環境? 父母如果也是高敏感一族,要注意不讓親子間的感受互相影響,反而要適時維持一些界線,給予彼此的空間。反之,若父母很不敏感,則要練習培養自己的敏感度,學習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家長可以藉由以下方法協助孩子: 1.釐清孩子不舒服的來源 學齡前的孩子還很難充分表達感受,無法說出哪些事情會令他感到不舒服。隨著家長試著去理解孩子,便能愈來愈了解他的感受,如同家長在照顧嬰兒時,學習覺察寶寶哭泣的原因,了解其背後的需求。隨著孩子表現出不舒服的事件一次次發生,家長也可以慢慢辨識出孩子對哪些事情感到排斥。 2.接納孩子的感受 面對較敏感的孩子,很重要的任務是「接納」,且不否定孩子的感受。楊琬琳心理師舉例,可以和孩子說:「媽媽平常不會擔心這些事,但是你會擔心對不對?我們可以怎麼做?」藉由同理孩子的心情,讓他放心接受自己的狀態,避免讓孩子否定、貶低自己。 3.讓孩子漸進式接觸刺激 若家長希望帶領高敏感的孩子更適應環境刺激,可以試著從最低強度的刺激開始,一步步讓孩子學習調適心情。例如:若孩子不喜歡很吵雜的聲音,或到人多的地方會感到很緊張,父母可以在平日的白天帶孩子逛街,利用人比較少的時候,帶著孩子慢慢適應。 4.事前預告.共同擬定應對策略 提前告知孩子會害怕或討厭的情境,能讓孩子有心理準備,並且學習如何應對。楊琬琳心理師提醒,當父母已經先事先預警,但孩子還是受驚嚇,感到很害怕,仍應試圖同理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的心態是認為孩子太敏感,或很難教、很難照顧,就較沒有辦法那麼積極跟孩子一起發想應對的策略。」   ※原文刊載於2019年9月號《媽媽寶寶》391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education/articles/15573 ※延伸閱讀 當高敏感孩子有適應困難.爸媽能怎麼做? 北鼻黏人又要抱~爸媽好累!從分床睡.副食品.學步期培養獨立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初期吃不下、想吐?6招K.O孕吐

懷孕初期吃不下、想吐?6招K.O孕吐#媽媽寶寶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區慶建 剛懷孕的妳是這樣嗎?以前喜歡吃的食物,現在一口都吃不下,感到噁心、想吐?「孕吐」是懷孕初期很常見的現象,不少孕媽咪都深受其擾。為什麼許多孕婦有孕吐的現象?又有哪些緩解孕吐的好方法?我們邀請專家提供詳細解答! 你容易孕吐嗎?了解孕吐常見原因 荷爾蒙發生變化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區慶建表示,在懷孕初期,孕婦體內的荷爾蒙產生變化,包括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增加,刺激黃體素分泌。區慶建醫師表示,「當體內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指數較高,好處是較不容易流產,但若分泌濃度過高,就容易誘發孕吐。」黃體素會減少子宮肌肉的收縮,降低流產的機率,但也會減緩胃部肌肉的收縮,導致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增加,引發脹氣、噁心及想吐的情況。 心理因素 若孕婦在生活中感到壓力大,較容易感到緊張,或有精神疾病等情形,心理壓力也可能因此轉化為生理症狀,有較高機率產生孕吐的現象。 孕婦體質 若孕婦過去常有偏頭痛,或有暈機、暈船病史,也會提高孕吐的機率。孕婦也可能受到家族遺傳影響,或有孕吐病史,導致更容易有孕吐的情形。區慶建醫師說,「有研究發現,孕婦若懷第一胎吐得嚴重,其中約2/3的人也會有孕吐現象,而1/3的人孕吐情形更加嚴重。」 緩解孕吐的方法 孕吐讓人難受,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改善,試試以下幾個方法緩解孕吐: 1.避免吃刺激腸胃的食物 在害喜的這段時間,建議孕婦少吃比較油膩、辛辣的食物,以避免刺激腸胃道、消化不良。另外,基於衛生考量,孕婦不應吃生食,避免感染寄生蟲等問題。 2.少量多餐 一下子吃得太飽,原本就容易引發想吐的感受,且懷孕後腸胃蠕動速度較慢,食物停留在體內的時間也會比較長,所以,建議孕婦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減緩孕吐的狀況。 3.乾溼分離 有些人習慣在吃飯時,搭配喝好幾口湯,或用餐完緊接著喝一杯飲料,但攝取過多水分會增加飽足感,較容易誘發嘔吐。因此,孕媽咪應維持「乾溼分離」的飲食原則,分開吃乾和濕的食物。 4.避免服用含鐵補充品 區慶建主任指出,有些孕婦在懷孕早期會服用鐵劑或綜合維生素,以補充孕期需要的養分,但綜合維生素往往含鐵,會刺激腸胃道,容易引發嘔吐的情況。他建議,「若孕婦有孕吐的狀況,建議補充葉酸、維生素B6就好,如果需要進一步補充營養,建議諮詢營養師。」 5.補充維生素B6 區慶建醫師說,「維生素B6的藥物,有助於緩解輕度的噁心、嘔吐。」維生素B6被列為A級藥物,代表有足夠的研究、證據顯示不會危害到胎兒,因此,孕婦可以放心服用。他補充,「若懷前一胎有得妊娠劇吐,則建議提早吃維生素B6,不要等有了併發症再吃,這樣止吐效果會比較不好。」 6.遠離不喜歡的味道 有些孕婦聞到汽機車廢氣、抽油煙等味道,就會有噁心、想吐的感受,也有人在懷孕後,對於周邊的刺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區慶建醫師分享,曾見過孕婦在懷孕前不介意牙膏的味道,但懷孕後就特別不能忍受。他提醒,除了嗅覺之外,任何感官上會誘發嘔吐的狀況,也都應儘量避免。 ※原文刊載於2019年9月號《媽媽寶寶》391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5613 ※延伸閱讀 懷孕時嚴重嘔吐?出現2警訊應儘快就醫! 從得知懷孕那一刻起,做好適當的身心準備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解析新生兒照護常見6疑問!

解析新生兒照護常見6疑問!#媽媽寶寶

文.整理/劉敏涵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新生兒科醫師陳瑛芳.慈心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蔡莉娟.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文山館)護理長吳玫珠.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文山館)護理長葉芯瑜.慈心產後護理之家資深護理師陳依忻.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王詩欣 面對剛出生的小嬰兒,新手父母不免會感到緊張,尤其第一次替寶寶換尿布、餵奶、洗澡及穿衣等等,往往會出現很多疑問。針對新生兒照護的6個常見問題,我們邀請專家一一解答,相信父母熟能生巧,更能從容地面對育兒大小事。 Q1:抱新生兒的正確方式?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新生兒科醫師陳瑛芳表示,寶寶在2個月大以前,父母要儘可能採取「搖籃式抱姿」。家長抱起寶寶時,應以一隻手輕輕地放到寶寶頭下,用手掌包住整個頭部並且托住頸部,再以另外一隻手包覆寶寶的臀部,兩手以平均力量將寶寶慢慢抱起。另外,可以將寶寶的頭貼近左胸口,當寶寶聽見爸媽的心跳聲,會更有安全感,有助於適應環境,讓情緒更穩定。 Q2:替男寶女寶包尿布,要注意哪些事? 慈心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蔡莉娟指出,「換尿布有一個大原則就是,動作輕柔、盡量減少摩擦、皺褶處須特別注意清潔。」男嬰與女嬰因生殖結構不同,也有不同的注意事項;男嬰的龜頭、陰囊兩旁及下方的皺褶處、胯下等要特別翻開清洗;女嬰由於肛門處帶有細菌,為了降低泌尿道感染的發生機率,清洗方向宜由前往後,避免來回搓洗。 Q3:如何判斷寶寶是否餓了、喝得足夠? 當寶寶感到飢餓時,可能會開始哭泣、身體蠕動,並出現一些尋乳反應,如轉頭、伸舌頭等。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文山館)護理長吳玫珠指出,對於出生10天以內的寶寶,如果1天尿布有大於6罐養樂多的尿量,排便有超過2、3次,則代表寶寶有喝得足夠。比較理想的狀況,是寶寶出生第10天後,體重在1個禮拜內能增加150~200公克。 Q4:寶寶的臍帶脫落前,是可以洗澡的嗎? 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文山館)護理長葉芯瑜長說明,「寶寶的臍帶未脫落也可以洗澡,但洗澡後,要在肚臍處進行消毒及乾燥的步驟,以避免造成細菌感染。」首先,要以無菌的棉花棒沾75%的酒精,在肚臍中央往外擦拭,將臍帶根部清潔乾淨,再以棉棒沾濕95%酒精,同樣由內而外擦拭,讓肚臍周圍保持乾燥。 Q5:一般要為新生兒預備哪幾類衣服?需要幾件換洗? 「一般而言,會先考量嬰兒出生的季節,紗布衣、棉衣是新生兒衣著中最為常見的,其中又分為長版及短版,包屁衣、蝴蝶裝、兔裝等。」慈心產後護理之家資深護理師陳依忻指出,嬰兒衣服的固定方式有分綁帶式與扣子式,夏天的穿衣重點在於「輕薄透氣」,有時嬰兒會有流汗、溢奶等情形,因此衣物可準備5~6件做替換;冬天的穿衣重點則在於保暖,但仍需要注意嬰兒的體溫變化,視情況做調整。 Q6:寶寶哭的時候,應該立刻安撫嗎? 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王詩欣表示,在寶寶剛出生頭幾個月,建議爸媽正視寶寶哭鬧的情況,不要擔心會寵壞孩子而忽略其需求。「等到寶寶已經5、6個月大,跟父母有更多互動,已建立良好的默契時,寶寶自然就會擁有安全感。」若寶寶晚上在哭鬧只是因為想撒嬌,不必立刻將孩子抱起,可用平靜的口吻跟孩子說話、或放音樂等,協助緩和孩子的情緒。   ※原文刊載於2019年9月號《媽媽寶寶》391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babycare/articles/15637 ※延伸閱讀 該怎麼正確抱新生兒? 替寶寶洗澡.關鍵5問答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封面人物】「蔡桃貴」加入YouTuber行列!蔡阿嘎&二伯盼望兒子永保赤子之心

【封面人物】「蔡桃貴」加入YouTuber行列!蔡阿嘎&二伯盼望兒子永保赤子之心#媽媽寶寶

文/劉敏涵 總是透過影片帶給眾人歡樂的蔡阿嘎、二伯,如今家中增加小小新成員「蔡桃貴」,萌味十足、活潑好動的模樣,讓不少人都成為其忠實粉絲。 蔡阿嘎笑說,兩人在生孩子前討論到完美的狀態,就是孩子遺傳到二伯的外表,搭配自己的個性,沒想到願望成真!蔡桃貴個性活潑好動,和蔡阿嘎很相似。「他除了睡覺之外,一直在動,像一條蟲一樣!」蔡桃貴的表情也很豐富,似乎遺傳到爸爸,擁有天生的表演欲望。 父子同樣找爸爸「求救」 蔡阿嘎的性格熱情、開朗,所拍攝搞笑、充滿個人特色的影片深受眾人喜愛。但其實蔡阿嘎並非天生的開心果,父親在他小時候離世,小小年紀,就經歷失去親人的悲傷,感受到人生苦短,因此,蔡阿嘎更加珍惜和家人的相處。 多了父親的角色後,蔡阿嘎更注重身體健康,工作上也更積極注意安全。「現在有了老婆、小孩要守護,以前騎摩托車,車速都是70、80,和二伯在一起後降速為50、60,有蔡桃貴後,又騎得更慢了。」 雖然父親很早過世,但有些和父親相處的情景,仍深刻烙印在蔡阿嘎的心中。他分享,「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次考試考差了被罵,就哭著找爸爸尋求安慰。」他笑說,「印象中,爸爸是非常寵小孩的人,甚至有點太寵我了,會買很多玩具給我,讓其他家人很頭痛。」 二伯分享,家中擔任「白臉」角色的蔡阿嘎,如今也成為蔡桃貴挨罵時求助的對象。她笑說,「蔡桃貴會用很渴求的眼神看著他,像在發出求救訊號,我就叫他多多享受這種感覺。」 用影像保存珍貴回憶 蔡阿嘎生長在沒有數位相機的年代,再加上家裡很少拍照,所以小時候的照片只有少少幾張。如今,蔡阿嘎期盼透過影片拍攝捕捉家庭生活日常,完整記錄孩子的成長歷程,保存珍貴的畫面、回憶,於是蔡桃貴的系列影片隨之誕生。 「有些行為之後就不會再做了,像蔡桃貴學會翻身的剎那,如果當下沒有拍下來,這輩子再也看不到了。」蔡阿嘎、二伯決定透過影片記錄生活日常,除了回顧蔡桃貴不同階段的模樣,更是未來送給蔡桃貴的禮物。 蔡阿嘎開玩笑說,「我希望蔡桃貴長大以後……要帥!有沒有錢沒關係,長得跟彭于晏一樣,不怕找不到工作!帥,一定先被錄取。」說著說著,夫妻兩人笑成一團,接著二伯才道出兩人真實的心聲,「世界上險惡的事情,由我們來扛就好!希望蔡桃貴長大也能抱持赤子之心,對世界充滿希望,快快樂樂長大。」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verstory/articles/15457 ※延伸閱讀 經歷求子之路.宋米秦&女兒Ellie沉浸幸福氛圍 旅居杜拜的時尚媽咪吳思顏,如何拿捏「媽媽」這個新角色的心境?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一次解決追奶、塞奶問題,第一次哺乳就成功!

一次解決追奶、塞奶問題,第一次哺乳就成功!#媽媽寶寶

文/游資芸 採訪諮詢/馬偕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長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傅美玲.國泰產後護理之家諮詢護理師謝玉潔.榜生聯盟產後護理之家督導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劉美芳護理博士 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如果能夠,每個媽媽都希望能純母乳哺育,然而,哺乳過程中常經歷乳房脹痛、乳腺阻塞、寶寶掛奶等問題,讓媽媽累到無法休息。其實,不需經過血淚過程,只要擁有家人的支持,並且用對方法,如:儘早與寶寶做皮膚接觸、爸爸學會手擠乳技巧、母嬰調整哺乳姿勢等,哺乳可以比妳想得更輕鬆。母愛唯有搭建在快樂之上,才能真正地幸福! 建立3觀念.產後住院期哺乳不失敗 「母乳哺餵,是一家人的事!」住院期間的哺乳,關鍵在於3觀念的建立:家人支持、手擠乳和多接觸。因此,產後儘早與寶寶進行皮膚接觸,爸爸幫忙安撫寶寶,並學習幫媽媽手擠乳,是邁向哺乳成功的第一步。 學會輕鬆3法.月子期間哺乳沒壓力 女性坐月子期間,必須面對產後傷口的疼痛,同時又是新手哺乳媽媽,常會手忙腳亂。學習讓自己輕鬆快樂的哺乳方法,包括:依寶寶需求餵食、哺乳採最舒服的姿勢,以及做好哺乳規劃、不要過度擠乳等,將會大大減輕月子期哺乳的壓力。 寶寶喝飽了嗎?快看懂他給的暗示 新手媽媽對於寶寶何時想喝奶、喝多少、是否喝得夠,總是一知半解、並且擔心不已,其實寶寶感到餓時、喝飽後,會給予媽媽一些暗示,如飢餓時會轉頭、舔舌、嘴巴動,喝飽後手腳會放鬆等,多觀察寶寶的狀態,照護會更上手。 寶寶喝夠、媽媽舒服的2大追奶密技 「追奶」這件事,絕對是哺乳的網路關鍵字熱搜!大多數媽媽都能餵飽自己的寶寶,只要根據寶寶的需求餵食,想追奶時,多增加餵奶的次數和頻率,並在餵完後再擠奶,很快就能供需平衡。 塞奶3階段處理方法詳解.原來乳房硬塊這樣做就通了! 塞奶,從輕微到嚴重分為:局部乳腺阻塞、乳房腫脹及乳腺炎,應即時處理。避免塞奶的方法,可參考5「餵」口訣:「早早餵、常常餵、親餵(或常擠奶)、餵對、餵好」,有助於解決許多哺乳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breastfeeding/articles/15481 ※延伸閱讀 做好3大準備.職業媽咪不退奶 只要餵奶,不要塞奶!讓哺乳不再是產後夢魘!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為什麼一直哭鬧?哭了要立刻抱嗎?

寶寶為什麼一直哭鬧?哭了要立刻抱嗎?#媽媽寶寶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特約醫師羅玉芳  新手媽媽看著寶寶哭個不停,不免會感到焦慮,同時擔心孩子的健康是否有問題。若抱持負面的情緒照顧孩子,其實不只給予自己龐大壓力,更可能影響寶寶未來的人格發展。預先了解寶寶哭泣的常見原因,試著以平靜的心情觀察、應對,更能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由於寶寶不會說話、溝通,「哭」成了最自然的表達方法。然而,許多家長一看到孩子哭得歇斯底里,不免懷疑寶寶生病、身體出問題。但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特約醫師羅玉芳指出,孩子哭泣的原因五花八門,卻只有5~10%的寶寶是真正因生理疾病而哭泣,家長可先評估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否被滿足。 寶寶哭泣常見原因 1.肚子餓 2.太熱或太冷 3.尿布濕 4.對奶類過敏 5.嬰兒腸絞痛 安撫孩子前.先穩定自身情緒 有些新手媽媽一看到寶寶哭得歇斯底里,便視為不得了的情形,非要孩子停止哭泣不可;有些媽媽則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或設想寶寶生了嚴重的疾病,一開始就將孩子哭泣看作危險的訊息,進而陷入過度焦慮的情緒中。 羅玉芳醫師指出,媽媽若隨時處在焦慮的心情當中,孩子也會接收到這樣的情緒,有研究指出,寶寶長大後也會因此變得較負面,較悲觀地看待事情。她提醒,「媽媽要理解到,『哭』是寶寶的表達方式,不用完全阻止寶寶透過哭以表達需求。」寶寶會透過哭鬧引起父母的注意,藉而讓照顧者滿足他的生心理需求,因此父母不需要過度慌張,在安撫孩子之前,先穩定自身的情緒,以平靜的態度觀察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孩子安全感,通常情況都能迎刃而解。 孩子哭了要立刻抱嗎? 除了疾病、或生理因素,孩子也會透過哭泣尋求父母的陪伴、擁抱,而不少父母擔心寶寶因此養成用哭來撒嬌的習慣,紛紛在親子論壇提問:「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 羅玉芳醫師指出,「我們希望孩子要學會等待,處理自己的情緒。但也不能因為怕孩子過度依賴、黏人,而漠視孩子的需求。」在不同時期,家長對待帶孩子的標準也應不一樣。根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論,0~1歲的發展任務,是對於他人產生信任感,若寶寶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媽媽的關愛、照顧,則有助於往後的發展;反之,若孩子的需求未被滿足,則會容易使孩子在未來難以信任他人。 羅玉芳醫師說道,要允許孩子透過哭泣來表達,並給予孩子安全感,但不代表孩子一哭就要立刻抱起。例如:若孩子本來在睡覺,而開始哇哇大哭,家長可以到嬰兒床旁邊,用平靜、愉快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也可以放音樂、讓寶寶玩玩具。重點是給予孩子安全感、信任感,他會慢慢停止哭泣。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babycare/articles/15473 ※延伸閱讀 為何寶寶總在半夜哭鬧不休?談嬰兒腸絞痛 寶寶半夜哭不停!我該怎麼辦…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吃麻辣鍋、咳嗽、便祕會早產?這些意想不到的狀況,恐讓寶寶提前來報到!

吃麻辣鍋、咳嗽、便祕會早產?這些意想不到的狀況,恐讓寶寶提前來報到!#媽媽寶寶

文/游資芸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林康 早產的發生常找不到原因,不免使孕媽咪在懷孕過程中膽戰心驚,尤其有些意外造成的早產,更是孕媽咪想都沒想過的狀況,如:吃了刺激性食物、嚴重咳嗽、便祕時用力解便、泌尿道感染、受到撞擊等,產科醫師以真實臨床案例進行解說,給孕媽咪多一份提醒。 可能原因1.嚴重咳嗽 可能令很多孕媽咪感到驚訝,咳嗽竟是造成寶寶早產的可能因素之一。林康醫師分析,多數孕媽咪感冒、咳嗽一般是因上呼吸道黏液的病毒感染所致,補充維生素、多喝水就會改善。但若是罹患肺炎、氣喘、支氣管與細支氣管感染、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感染,引發嚴重的咳嗽,就要小心可能有早產的風險。 尤其孕媽咪不明原因咳嗽超過3天,合併有黃痰或濃痰的情形,代表病情不是只有單純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趕快回想自己是否曾有群聚接觸史、出國,或是大寶生病、家人感冒長達1~2個禮拜並發生咳嗽的狀況,此時要有警覺性,是否已罹患其他細菌性非典型肺炎。當孕媽咪慢性咳嗽超過1週,務必諮詢醫師、尋找病因並治療,以緩解咳嗽的症狀,免得誘發不規則的宮縮。 可能原因2.刺激性食物 孕媽咪吃太多刺激性食物,加上水分補充少、壓力大,會不會引發不規則宮縮,進而誘發早產?林康醫師分析,這是有可能的,所以懷孕時飲食要注意,每人的體質不同,曾碰過正在懷第四胎的媽媽,疑似因為吃了某種食物而引起不明原因的宮縮,結果必須住院安胎。 建議重口味的孕媽咪,在品嘗辛辣食物的時候,儘量淺嘗即止,若想吃麻辣鍋之類的料理,吃個半碗或一碗就好,份量以一個拳頭大為宜。林康醫師叮嚀,孕媽咪選擇食物以溫和為主,平常不太吃的刺激和生冷食物,在孕期就不要嘗試,尤其別去吃生魚片和生雞蛋,以免發生拉肚子或感染的風險。 可能原因3.泌尿道交互感染 上班族孕媽咪憋尿、喝水太少,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會有小便灼熱、疼痛的症狀。由於女性的泌尿道、生殖道、腸胃道開口接近,在相互作用下可能誘發不明原因的次發性感染,造成子宮出現早期宮縮,進而容易發生早產。 可能原因4.便祕解便太用力 上一胎有早產經驗、子宮頸長度短於2公分以上的孕媽咪,都屬於早產的高風險群,在做出用力的動作時,要特別小心。林康醫師認為,便祕時解便會增加腹壓,本身子宮頸長度過短的孕婦,在長期腹部用力之下,可能讓子宮頸漸漸地鬆開,使得發生早產機率大增。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5494 ※延伸閱讀 留意早產警訊.讓寶寶健康誕生 懷孕了! 什麼情況需要安胎?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