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醫談養生

月經來嗑甜食 不容易變胖?

月經來嗑甜食 不容易變胖?#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33期 整理/黃秀美)每到夏天,就是女性減重的旺季,但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往往會大吃甜食,體重增加,許多女性因而認為月經失調,是導致肥胖的主因。生理期前,常忍不住想吃甜食的欲望,狂嗑巧克力、蛋糕、冰淇淋,吃完之後,即便一時心情大好,但往往撐不了多久,又感到疲憊、頭痛?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經前症候群,好發於生育年齡的女性。 而在醫學文獻上,發生在月經前三天到前十天的經前症候群,相關症狀可高達兩百多種,嗜吃甜食只是其中之一,焦慮不安也很常見,目前尚未找出經前症候群的病理原因,有可能肇因於女性排卵週期時,女性荷爾蒙的濃度改變,有些症狀和其他內分泌的失調,例如:血液中的胰島素阻抗(編按: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功能不好,易讓血糖不穩定 )、大腦中的傳導物質血清素或前列腺素分泌異常等等因素有關聯。 千萬別以為月經期間吃甜食、巧克力,不會發胖,或是誤以為月經來潮時,代謝特別好,是減重的最佳時機,這可都是美麗的誤會,且常與月經前的生理性水腫有關。 這種生理性的水腫,並不是腎臟功能出了什麼差錯,但確切的原因仍不明,可能是體內促腎上腺素皮質醇(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簡稱ACTH )增加、女性荷爾蒙變化或是血管滲透性增加,導致體內水分儲積。 有這種體質的女性,在月經前,可能會發現早上剛起床時,臉、手指頭、身體比平常腫脹,可起來活動一陣子後,又會稍微改善,若量體重,可能會比平時多個一、兩公斤。而在月經來潮後,又迅速瘦下一、兩公斤,就只是體內水分的變化,跟脂肪、肌肉的增減毫無關聯。 本週由專精女性減重的周輝政醫師,分享如何做好月經調理,讓女性朋友避免肥胖的關鍵之道。 多吃全穀類,讓血糖平穩 甜食中的精緻糖分,雖可讓體內的血糖濃度快速上升,帶來短暫的愉悅感,但當血糖濃度快速下滑時,又會讓人躁動、不安,想要再多吃一點甜食來補充糖分,是一種甜甜相扣的惡性循環。 這些額外攝取的多餘熱量,若沒有被消耗掉,當然,還是會讓體重逐漸增加,建議月經前,易胃口大開、嗜吃甜食的女性,可改吃需要充分咀嚼、糖分較低的全穀類、蔬菜及不甜的水果(如:蔬菜條、切片的芭樂 ),較能維持血糖的平穩不失控。 體脂肪過高,經期會混亂 正值生育年齡女性的卵巢,每隔二十八天左右會有一個濾泡,逐漸長大、成熟後破裂,釋放出卵子(即排卵)。若卵子在輸卵管沒有受精或受精卵沒著床在子宮,便會隨著子宮內膜的剝落,形成月經來潮。 卵巢的排卵功能,相當的敏感,尤其當有熬夜、壓力、體脂肪過高時,都會干擾排卵,讓經期愛來不愛,也有可能因不排卵而有不孕的困擾。 太胖、太瘦,都會影響到月經的規律性。這與體脂肪有密切關係,脂肪組織不只可儲存多餘的熱量,也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即可分泌女性荷爾蒙,也會釋放發炎物質。 若體脂肪太高或太少時,女性荷爾蒙不穩定,即會讓內分泌失調,導致排卵異常、月經不規則。當發炎物質過多時,則有可能導致身體的慢性發炎,產生胰島素阻抗,引發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異常等三高疾病。 舉例來說:在台灣,有不少月經混亂的粉領族女性,明明看來不特別胖,食量也很小,做體檢卻被發現有脂肪肝引起的肝功能偏高、血脂異常。 進一步檢查常會發現她們每天的基礎代謝率遠低於一般女性的一千二百卡,可能僅有九百到一千卡左右,且體脂肪可高達三○到四○%,已達體脂肪高於三○%的肥胖標準,而影響到正常的排卵功能。 這往往是與根本不運動,飲食上偏愛過於精緻的食品,又習慣以「少吃一點」來控制體重,使得體內的脂肪多、肌肉少,基礎代謝率越來越低有關。 另一個,常與女性肥胖、長期不排卵(編按:指月經與月經的間隔,長達四十五天以上,或是每年的月經次數不到六次 )有關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也常合併有男性荷爾蒙過高的問題,患者會有青春痘、多毛、皮膚很油,甚至禿頭的症狀,做超音波檢查會發現卵巢上,同時有多個呈小囊狀、沒有發育成熟小濾泡,因此,才有多囊性卵巢之稱。 當發現有經期混亂時,不管是透過補充女性荷爾蒙或排卵藥,來調整月經,只能讓月經規則,並不能徹底改善內分泌的狀況,對於體脂肪過高或過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問題沒有改善效果。當然,也不可能減重。 睡飽多運動,刺激瘦體素 想靠調經藥來改善肥胖問題,無異是緣木求魚、治標不治本,建議可從睡飽、多運動做起。睡眠充足時,會刺激瘦體素(Leptin )、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助抑制食欲、維持體重,對卵巢功能的正常運作,也相當重要。 每週至少應有一百五十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騎飛輪、慢跑、快走、有氧舞蹈,運動到微喘、流汗的程度,同時,可再配合重量訓練,增加對肌肉的鍛鍊。若能持續規律運動兩個月,應可看到體脂肪下降、肌肉增加,月經變得較規則。 【延伸閱讀】3秘訣月經來不發胖體脂肪過高,讓月經愛來不來、健康檢查上的脂肪肝紅字,以及雙臂難看的蝴蝶袖,都是生活形態不良的結果。與其吃調經藥催經,不如做好3大生活調整。● TIP1騎飛輪等可達到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 TIP2每日3次,運用啞鈴做10次的手臂重量訓練,可鍜鍊肌肉、修飾線條。● TIP3睡眠充足、不熬夜,調適生活壓力,減少對卵巢功能的干擾,讓排卵正常。值班醫師 周政輝經歷:臺安醫院助理教學副院長現職:臺安醫院院長室策略長、婦產科主治醫師專長:婦女減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包含肥胖、月經失調、青春痘)、婦科腫瘤※ 更多精彩文章,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喝水就水腫 可能心肝腎有病?

喝水就水腫 可能心肝腎有病?#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32期 整理/黃秀美)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讓人忍不住想多喝水,但不少民眾也擔心水喝太多,會不會造成身體水腫?人到底為什麼會水腫,跟水喝太多、腎不好有關?夏天流汗量大,身體易缺水,倘若水喝得不夠多,有可能因為排尿量過少,導致泌尿道感染,或是讓尿液的草酸鈣、尿酸濃度增高,增加尿道結石(如:腎結石)、痛風發作的風險。 而有腎結石的患者,常會被建議要攝取充足的水分,來降低結石的復發。不過,二○一三年五月,在《美國腎臟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JASN)最新發表一項囊括十九萬人的八年追蹤研究,卻發現每天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的人比每週喝含糖飲料少於一次者,得到腎結石的風險高出二三%。可見得含糖飲料,並不適合做為人體水分補充的替代品。 人的體內有六成到七成是水分,當人體缺水時,有可能導致血液量減少,讓血壓下降,輕微會出現口渴、頭昏、心跳加快、尿液減少的症狀,嚴重時,有可能導致腦循環不足,甚至引起肝、腎衰竭。 但水喝得太快、太多,腎臟來不及排出時,又會讓體內的電解質失衡,有可能引起低血鈉(俗稱水中毒,血鈉值低於一百三十五毫克當量/升,正常的血鈉值是一百三十五到一百四十五毫克當量/升,)易造成腦水腫,同樣會覺得頭昏,也可能會全身抽筋、失去意識而昏迷。 本週由專精腎臟學的朱柏齡醫師,分享正確喝水關鍵之道。 ● 尿少色深,身體已經缺水了 健康成人,每天從體表蒸發的水量約在五百到八百毫升左右(又稱無感水分流失),每天適當的排尿量約在一千到一千五百毫升左右(每天約會解尿五到七次)。因此,每天所需的飲水量,約在一千五百到二千五百毫升左右。若大量流汗時,須增加飲水量。 一旦出現輕微缺水的情況,人體會啟動調節機制,一是會覺得口渴,驅動喝水的渴望,二是尿量減少,尿液的顏色,也會因為尿液濃縮而變黃變深。 口渴是由腦部、大腦及中腦之間的間腦中第三腦室的下視丘所掌管,當身體缺水時,使血鈉值上升,飲水中樞(Drinking center)會受到刺激,讓人產生口渴、找水來喝的欲望。 而人體缺水與中暑,最不同的是,中暑必須兼具有缺水、高熱兩個條件,但缺水有可能會在天氣不很熱的環境下發生。 人體最容易感到缺水的時刻,分別是經過一夜睡眠,早上剛起床的時候,可先喝杯水,還有就是天氣太炎熱,氣溫高於攝氏三十度、活動量高或從事較粗重的工作,大量流汗時,也須多喝些水,建議喝到不感覺口渴、尿液變清澈為止。 即使是身體健康的成人,也要注意每小時的飲水量,不要超過一千五百毫升以上,每天的總飲水量不可超過十二公升,以免飲水過量而水中毒。 在冷氣房內工作的上班族,建議上午、下午可以各喝水兩到三次,每次可喝二百五十到三百亳升左右。 如果不會覺得口渴、尿液清澈、每天排尿量有一千五百毫升,代表水分喝得夠多,有足夠的尿量,可沖洗泌尿道,較不會有尿路感染,同時,可減少尿路結石、痛風發作的機會。 腎臟,除了有排毒功能,也是維持人體水分跟電解質(如:鈉離子、鉀離子等)平衡的重要器官。當水分過少,腎臟會減少排尿,當水分過多,腎臟則會加速排尿速率,讓人頻頻跑廁所。 ● 下肢水腫,成因百百種 腎臟功能有問題的患者,不管是有大量蛋白尿或腎絲球過濾量減少,都會使得水分滯留在體內,易出現下肢水腫的症狀,若用手指按壓小腿的前側皮膚,會出現局部凹陷的現象,壓痕持續的時間越久,代表水腫越嚴重。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會造成下肢水腫的疾病,不只有腎臟疾病。雙腿水腫,也有可能是其他全身性的疾病,像是心臟、肝臟,或是服用藥物(如:治療高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某些糖尿病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鹽分攝取過量有關。 若是單腳水腫,則有可能是深層靜脈栓塞、蜂窩性組織炎、淋巴阻塞、痛風等等。 另一種,與水分滯留無關的下肢水腫,則與黏多醣體的堆積有關,特色是用手指按壓時,並不會出現皮膚凹陷,病因常與甲狀腺功能不足有關,且常合併有胃口差、精神不振、體重增加的症狀。 當懷疑有下肢水腫時,會依臨床症狀做相關的抽血、尿液檢查,必要時,可以安排超音波或X光等影像檢查來做鑑別診斷。 ● 心腎功能差,水別喝多 心臟收縮功能不佳的心衰竭患者,因為血流迴流到心臟的能力下降,常有下肢水腫的情況,必須限制水分及鹽分(編按:鹽含鈉離子,當體內血鈉值升高時,腎臟會想辦法留住水分,不讓水分排出體外,且容易覺得口渴想喝水)的攝取量,每天飲水量建議不要超過一千毫升,鹽分希望能控制在每日二到三公克以內,以免體內的水分堆積過多,心臟負荷更大,喘得更厲害。 而有晚期腎臟疾病或洗腎的患者,腎臟產生尿液的功能受限,水分喝到體內後,很難順利排出體外,同樣也要留意限水及限鹽。【延伸閱讀】3個時間喝水準沒錯現代人飲食的口味偏鹹,當血鈉值升高時,易導致口渴,讓人拚命喝水、拚命上廁所來維持血鈉值平衡,但長久下來會增加高血壓、腎臟病的機率,留意鹽分攝取跟水分適度補充一樣重要。TIP1》早上起床易口渴,喝杯水,可補充睡眠中新陳代謝失去的水分。TIP2》排尿次數及尿量變少、尿液變深,代表體內水分不足。TIP3》天熱、運動後,須多喝水,喝到不感覺口渴、尿液變清澈為止。 值班醫師 朱柏齡經歷: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任、三軍總醫院教學副院長現職: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國防醫學院內科教授、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專長:腎臟學、毒物學、內科學 ※ 更多精彩文章,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