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榮民總醫院

停經前荷爾蒙陽性乳癌 兩款CDK4/6抑制劑今起納健保給付

停經前荷爾蒙陽性乳癌 兩款CDK4/6抑制劑今起納健保給付#臺中榮民總醫院

CDK4/6抑制劑合併抗荷爾蒙治療為轉移性乳癌病人帶來契機,過去健保給付僅限於停經後轉移性乳癌病人,在考量相較於現行標準治療,可延長存活期;好消息是,從今(2024)年一月起,健保已放寬停經前女性也可有條件給付,讓年輕乳癌病人,能不用擔心因治療而造成身體與生活太大的負擔,在家庭、職場上也能有所發揮。 今年一月起,年輕轉移性乳癌有條件給付CDK4/6抑制劑 臺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王國鐘提及,在台灣年輕型乳癌病人中,以荷爾蒙受體陽性類型居多,這類乳癌的特性與環境荷爾蒙及飲食型態有關,治療上是以口服抗荷爾蒙治療藥物為主;會針對有淋巴轉移、腫瘤較大顆等高風險族群會加上化學治療,之後再以抗荷爾蒙藥物為輔助治療。 「針對轉移性乳癌,現行臨床一線用藥主要是以抗荷爾蒙藥物加上CDK4/6抑制劑。」王國鐘醫師說,相較於停經後女性,對於停經前的女性,治療上必須同時抑制卵巢功能,所以須使用停經針、或若無生育需求可考慮切除卵巢,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只是在今年以前健保並未給付CDK4/6抑制劑在停經前女性,若要接受CDK4/6抑制劑,必須自費。」 CDK4/6抑制劑助力,乳癌病友得以接續治療 一名52歲上班族女性,於八年前確診為早期乳癌,當時有淋巴結轉移,在接受了先導性的化學治療並進行乳房全切除及腋下淋巴結手術後,使用口服抗荷爾蒙藥物,病情穩定。不幸於一年前發現有骨轉移現象,治療團隊建議使CDK4/6抑制劑合併抗荷爾蒙用藥,目前使用一年多,定期追蹤可見疾病無惡化。 王國鐘醫師進一步說明,CDK4/6抑制劑問世後,效果令人驚艷,臨床試驗發現,合併使用抗荷爾蒙藥物,其無疾病惡化期能從原本單獨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的一年,延長到兩年;再接續使用其他標靶藥物,病人需要開始接受化療時間更延緩至4年,「整體存活率有機會達到5年。」且整體生活品質較好,較不會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 目前健保已納入年輕轉移性乳癌病人,但設有給付2年效期,且必須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且HER2受體陰性,若僅有骨轉移或合併腦轉移的病人不在給付之列。 王國鐘醫師提醒,乳癌已成為台灣女性罹患癌症的首要原因;若不幸罹患,應尋求正規治療。根據國家衛生保健署公佈民國107至109年的資料顯示,臺中榮民總醫院在第一至第三期乳癌治療的存活率與醫學中心平均水平相當。值得一提的是,臺中榮民總醫院在第四期乳癌存活率表現優於醫學中心平均水平(如圖一),是「歸功於臺中榮總擁有優秀的乳癌治療團隊,對照護工作也十分用心,能即時處理藥物副作用,確保病人服藥順從性,進而顯著提高存活率。」 圖一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 王國鐘醫師)

第 25 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暨 SNQ 國家品質標章授獎

第 25 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暨 SNQ 國家品質標章授獎#臺中榮民總醫院

邁入第 25 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暨 SNQ 標章於2/14授證,本屆包括醫療與產品共五大類、17 項類組,超過 677 個項目競逐;經過半年專家嚴格評審選拔, 共 2 金、7 銀、19 銅獎項脫穎而出;本年惟二金獎榮耀,分別由台大基因醫學部治療 AADC 缺乏症團隊,以及輝瑞大藥廠以抗新冠肺炎倍拉維(Paxlovid)勇奪代表全球第一的最高殊榮! 從競爭最激烈的醫療類組,更看見許多台灣醫界創新突破、善用累積多年醫療數據結合科技優勢,進化各項醫療診療預警系統,成為本屆獲獎大亮點 : 台大基因醫學團隊勇奪金獎,締造全球唯一核准 AADC 缺乏症治療模式 AADC 是罕見遺傳性神經疾患,但居然與台灣人基因有密切關連! 全球 AADC 缺乏症個案中,超過三成個案來自台灣,罹患 AADC 兒童會有嚴重發展遲緩、運動異常等狀況,過去治療模式束手無策。 台大基因醫學團隊,成功找出基因缺損之處,透過精準立體定位手術將帶有AADC 基因之病毒載體,注射至腦部基底核核殼位置來治療,2010 年成功完成首例治療,更創下全球唯一治療小於 2 歲記錄,至今完成超過 30 例罕病兒童, 40%患者可以正常行動;2013 年團隊再運用 3-OMD 血片檢驗技術啟動新生兒篩檢,一連串照護模式,不僅在 2019 獲得國際兒科聖經級教科書級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引用。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更於 2022 年授予這項基因治療藥物的上市許可,成為全世界唯一獲准的 AADC 缺乏症治療方式。 北榮腎臟科團隊銀獎 首創遠紅外線治療透析血管 全球 2000 家透析室跟進! 全台有超過 10 萬洗腎國人同胞,最擔憂就是連結動脈與靜脈的洗腎廔管阻塞或血管通路併發症! 針對這個治療困境,台北榮總腎臟科團隊思索突破,創新以特定波長的遠紅外光照射治療,確保洗腎廔管維持通暢不產生病變,廔管阻塞率大幅降低 64.2%、血管通路重建率下降達 93.3%;在台這項創新治療法,已經成功推廣至世界五大洲、23 個國家,超過 2,000 家以上血液透析室跟進使用。2019 年,歐洲透析及腎臟移植學會(EDTA)的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及美國腎臟基金會(NKF)的 KDOQI 臨床指引,皆將北榮所開創遠紅外線治療納入建議治療。 臺中榮民總醫院 全國最大重症照護資料庫 精準預警 12 項重症,即時救命 台中榮總以十年超過 6600 萬筆資料,建構全國最大重症資料庫,經過 AI 智能協助,對於加護病房患者 24 小時不間斷監控生理數值、以及醫療風險指數據,包括在「呼吸重症」、「急性腎損傷」、「敗血症預測」、「死亡風險」等 12 項重症, 多項重症預測準確率達 83%以上,可以提早發出預警,讓醫師在危急病況發生前,即時處置! 中國醫藥大學附醫 一小時鑑定完 8 種抗藥菌株、抗藥性預測準確率達 95% 以往要檢測病患感染症細菌確認用藥,至少要耗費 72 小時! 中國醫藥大學附醫研發智抗菌平台,一次鑑定八種臨床常見多重抗藥性致病菌株,而且在 1 小時可以取得抗藥性預測結果,這個平台更整合「敗血症預測」、「藥物基因」等感染症所需要的關鍵資訊,利用 AI 智慧預警敗血症與致死率準確率達 84.5%、大幅降低敗血症死亡率 12%,而且抗藥性預測一致性可達 95%,更能夠提早 24 至 72 小時提出抗藥性預警,避免用錯抗生素,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 25 年 持續推廣台灣頂尖醫療、推進全球醫療進步!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在上百位醫界專家以及全台醫療團隊努力,25 年來,全台逾 3,000 組頂尖醫療團隊競逐,其中有 37 個團隊技冠全球,在「顯微重建」、「肝臟移植」、「心房顫動」、「心臟急重症」到「兒童罕病」、「腎臟血鉀異常」等治療領域,站上全球尖端地位!還有 80 個團隊的治療成果,引領亞太臨床新進展,改寫國際醫療指引、甚至建立診斷新準則!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作為醫界相互砥礪平台,持續發掘台灣推廣台灣頂尖醫療,共同推進全球醫療進步!

七旬伯傳統換膝手術半年恢復  機器手臂輔助隔日就站立!

七旬伯傳統換膝手術半年恢復 機器手臂輔助隔日就站立!#臺中榮民總醫院

今年74歲的蔡先生近年膝蓋經常疼痛、走起路來關節像「落鏈」,後期簡直寸步難行、「爬樓梯比登天還難!」,兩腳都必須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今年初先選擇在右膝動刀,但術後仍會感到關節卡卡的,總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膝蓋」,半年後輪到左膝時,在醫師的建議下,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術後不僅能快速下床行走,更明顯感受到雙腳在舒適度及疼痛感上的差異,讓蔡先生直呼「早知道就早點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開刀了!」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分享,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複雜、定位困難,患者傷口破壞大、需要較長時間康復,因此臨床上仍有兩成患者不滿意手術成效,近年來,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的出現,能做為傳統手術的輔助工具,不僅能在術前規劃好開刀路徑,在術中也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降低疼痛感且加快復原速度,幫助患者能於術後更快速回到日常生活! 全台逾350萬人默默隱忍關節疼痛 女性關節退化機率高於男性三到四倍! 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長期可能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王證琪醫師表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年紀,就像鞋子穿久了鞋底會被磨平,軟骨磨久了也可能造成軟骨磨損。另外女性由於賀爾蒙的關係,停經後會加速骨頭與軟骨的代謝,加上生活型態較常蹲以及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因此在65歲後,女性關節退化的機率更是男性的三到四倍。 王證琪醫師說明,依照關節磨損嚴重程度,會建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會先嘗試積極的保守治療,例如:復健運動、消炎止痛藥物、以及關節注射,不過當關節疼痛與病變太過嚴重,或是關節活動受限及明顯變形,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時,通常就會建議透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如果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有效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 手術需求多、動刀卻僅不到1/2,皆因手術疼痛、術後不適 近兩成民眾對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不滿意! 健保署統計,每年應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需求,實際上僅有不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接受手術,王證琪醫師指出,對手術的擔憂或迷思,導致許多患者寧可選擇忍痛或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卻反而導致膝關節嚴重退化到影響生活品質。 洪誌鴻醫師分享,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需要先切除受損的軟骨及部分骨頭,再換上人工膝關節替代,重建一個全新光滑的關節面。過往傳統手術中,醫師多仰賴自身經驗及術前的X光影像判斷,但每個患者的膝關節曲線、切骨角度都不盡相同,往往導致動刀了才發現與術前預估角度相差1-3度,部分患者術後抱怨「感覺不再是我的膝蓋」;另外,傳統手術中為了定位,必須以不銹鋼製長桿鑽入骨髓腔內,長桿相對短細不僅會影響定位,也可能增加一定程度的脂肪栓塞及術後出血。因此,洪誌鴻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上,約仍有兩成患者對於手術成效表示不滿意,像是膝蓋仍有異物感、僵硬等,而近年也出現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這類手術輔助,有機會改善手術效果。  智能減痛機器手臂三大優勢:精準+恢復快+智能減痛 引領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重拾好「膝」慣 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做為傳統換膝手術的輔助工具。洪誌鴻醫師說明,手術前,透過影像掃描重現患者膝關節3D骨模型,量身打造與患者原本一樣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手術中,機器手臂能協助醫師在對的角度下刀,不需侵入性定位,並降低人為移動誤差,精準度可<1mm,避免在術中碰觸重要區域,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術後恢復更快。洪誌鴻醫師表示,每位病患骨骼身形都不同、需求也不同,醫師經驗豐富也難免遇到不熟悉的角度,機器手臂就像導航系統一樣,幫助醫師在面對不熟的路況時,不僅能引導至對的道路上,也能及時回報臨時狀況。  王證琪醫師進一步說明,近年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皆追求個人化,會配合患者肌肉路徑進行手術,並搭配多模式止痛配方及麻醉科醫師的優化麻醉,可以做到讓患者手術當天即下床走路的術後加速康復療程,而機器手臂在術中即時運算、提供精準的數據與導引,包括軟組織平衡與下肢軸線,再搭配醫師自身經驗,輔助完成在各個彎曲與伸直角度下、關節內外側都十分平衡穩定的人工膝關節。國外報告也指出,相較於一般傳統手術,患者搭配機器手臂進行手術後會有更高的滿意度、活動度、與功能分數。 今年三月初、十月初才分別動過兩次換膝手術的蔡先生回憶:「當初右膝術後當晚不僅痛到要打麻醉才睡得著,膝蓋還會有點卡卡的,過了半年才完全恢復正常狀態;左膝開刀時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手術當天下午就能下床站立,而且不太會疼痛,兩次手術效果截然不同!」洪誌鴻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出現膝關節退化症狀,應及早就醫,如需進行手術也不用擔心,現在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以讓手術更加順利,鼓勵民眾可以多與醫師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長輩咳嗽很久吃藥都沒好?「肺阻塞」誤認感冒 拖延恐致呼吸衰竭

長輩咳嗽很久吃藥都沒好?「肺阻塞」誤認感冒 拖延恐致呼吸衰竭#臺中榮民總醫院

門診老遠就聽到60歲的陳伯伯在咳嗽,一到胸腔內科門診就跟醫師說:「醫師我是不是『感冒』了?咳嗽很久都沒好,體力也變差,以前爬山都不會喘,現在怎走一下就喘了⋯⋯」這樣的案例幾乎時不時就在胸腔內科上演。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組中區委員、臺中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臨床試驗科主任傅彬貴醫師表示,疫情之後民眾開始對肺部疾病有所警覺,也會擔心「肺纖維化」問題,但卻很少人真正認識「肺阻塞」(COPD)是什麼。 「咳、痰、喘」超過8週要立即就醫 台灣一年有超過5千人因肺阻塞(COPD)死亡,肺阻塞初期有三個典型症狀,就是「咳、痰、喘」,但多數人會誤以為自己是感冒或氣喘,拖了很久、直到病情嚴重了才就醫。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流鼻水、喉嚨痛等,而肺阻塞(COPD)則是呼吸道反覆發炎、阻塞所引起,是下呼吸道、各支氣管及肺的問題。傅彬貴醫師說明,最明顯判斷肺功能出問題的指標,就是咳嗽已經超過8週,近期行動也越來越喘,若再加上菸齡高,或曾在有粉塵的環境工作,透過肺功能檢測又有問題,幾乎就可判定為肺阻塞。 9成肺阻塞患者是吸菸引起 肺阻塞主因是長年呼吸道累積很多外來污染物質,像是抽菸、粉塵等,或者是曾經暴露在有污染的環境當中(如二手菸),造成氣管長期發炎。當氣管反覆發炎,且長期累積很多痰,不僅會一直想咳嗽,氣管也會像緊縮的管子一樣,讓人吸不到空氣。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9成肺阻塞患者是因吸菸引起。傅彬貴醫師強調,肺功能不佳的人,如果繼續抽菸沒有盡快治療,惡化速度會相當快,甚至會造成急性呼吸衰竭,有致死可能性。 肺阻塞的嚴重性不亞於心臟病或腦中風,但一般民眾疾病意識不高,對於「肺功能檢查」認識也不夠,常常無法及早發現問題。如果不治療,症狀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肺功能檢查是最重要的診斷依據。 4指標自我檢視提早警覺 傅彬貴醫師表示,民眾可尋求有「肺功能檢查」的醫療單位,或使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出的一分鐘登階測試做自我評估。如果有以下情形,可能屬於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就應該要到胸腔內科就醫評估: 40歲以上、曾暴露或在有粉塵的環境中工作 有長期抽菸習慣者 出現「咳、痰、喘」症狀,且咳嗽持續3週以上 一分鐘登階測試中,爬不到30階就覺得喘 傅彬貴醫師特別提醒,如果家中長輩有符合上述條件,應盡早檢測肺功能,才能盡早轉診到胸腔內科治療。目前肺阻塞的藥物治療相當多元,除口服藥物,也有吸入劑可使用,治療效果都很好,只要提早介入,就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北、中、南巡迴車免費肺功能檢測體驗 盡早自我評估或進行專業的肺功能檢查,是預防肺阻塞急性惡化的最佳方式。為了提升民眾對肺阻塞(COPD)的認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除了推動「一分鐘登階」讓民眾可自行評估罹病風險之外,今年更首度與台中榮總、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合作,分別在北、中、南以「愛肺功能衛教專車」宣導。 專車10月分別已在台北青年公園、台中中央公園及中榮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讓民眾體驗肺功能檢測;10月12至14日則會前往高雄,現場將有呼吸治療師駐點衛教,歡迎帶家中長輩一起參加。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活動詳情 每日檢測時間:11:30-18:30 ※18:00為最後開放上車時間 台北場:10/3(一)-10/5(三) 台北青年公園 台中場:10/6(四) 台中榮民總醫院、10/7(五)-10/8(六) 台中中央公園 高雄場:10/12(三) 和雲高雄勞工公園停車場、10/13(四)-10/14(五)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圖/台中榮總胸腔暨重症專科 傅彬貴醫師)    

染疫後帶狀疱疹發作風險增?醫:施打疫苗為上策

染疫後帶狀疱疹發作風險增?醫:施打疫苗為上策#臺中榮民總醫院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曾罹患新冠肺炎族群,被發現帶狀疱疹發作的風險高出未染疫者15%(註)。臺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醫師表示,門診上確實有發現十幾歲的案例得了新冠肺炎後,之後帶狀疱疹也發作。陳伯彥醫師說明,新冠肺炎被發現會影響免疫力系統,而帶狀疱疹是體內病毒的活躍引起,確實有這樣的關聯。 50歲以上「疹後神經痛」比例高 止痛藥也難緩解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一種病毒引起的症狀,會在人體神經節周圍長出簇集性水泡且異常疼痛,這樣的病毒潛藏在體內,在免疫力降低時就會伺機而出。 陳伯彥醫師說明,水泡好發部位為胸部、臉、大腿,在皮膚水泡病兆未出現前就會有疼痛感,初期常被誤認為神經或者是肌肉痛。病毒侵犯後如果沒有及時就醫,在臉上可能因為侵犯到神經造成發炎影響視力,如果是在靠近私處,甚至有可能影響泌尿道功能;歐美藝人小賈斯汀也因為帶狀疱疹而發生面部癱瘓、無法眨眼的後遺症。 帶狀疱疹最可怕的地方是「疹後神經痛」,陳伯彥醫師表示,疼痛指數1~10,疹後神經痛高達8,且止痛藥的效果並不佳,因此病患非常痛苦。不僅無法入睡也影響生活,有些甚至陷入憂鬱,且年紀越大越容易有疹後神經痛情形。 陳伯彥醫師說明,根據臨床案例顯示,台灣50歲以上帶狀疱疹發作的比例,在亞洲來說相對較高,可能與生活模式、工作型態或壓力有關,因此更要特別提高警覺。 非活性疫苗防護力高達9成5 要如何預防帶狀疱疹發作?陳伯彥醫師表示,即便長過水痘,成人也有1/3機會再感染帶狀疱疹,除了平時多注意生活作息調整,最好的預防方法還是施打疫苗。 陳伯彥醫師說明,以往帶狀疱疹有一種活性疫苗,在美國使用後發現效果不佳,免疫系統有缺陷、慢性病患者也無法使用。而目前所使用的非活化疫苗,不僅一般人防護力能達到9成5,80歲以上也能有8成以上效果;另外免疫力缺陷者也適用,他建議除了50歲以上,若18歲以上有免疫力問題者都應儘早施打。 建議施打對象: 50歲以上族群 生活壓力大 常感到疲勞者 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族群 需長期服用藥物者 生活作息不正常 夜班工作者 敏感度高者 若為以上族群,陳伯彥醫師建議完整施打兩劑,間隔2~6個月,提早做好帶狀疱疹最佳防護。 註:根據美國《開放論壇傳染病雜誌》,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資料。 (圖/臺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醫師)  

年輕人手麻腳麻小心多發性硬化症  及早發現穩定治療是正解

年輕人手麻腳麻小心多發性硬化症 及早發現穩定治療是正解#臺中榮民總醫院

突然發現自己手腳麻木,甚至稍微影響行動,連續幾次想要就醫檢查時,症狀卻又大幅度緩解好像恢復正常,小心是多發性硬化症找上自己!1名23歲男性因手麻就醫,原本以為是神經壓迫,藉由核磁共振檢查卻發現,腦部以及脊髓有多處白色斑塊,確診多發性硬化症,隨後立即透過口服藥物治療,阻止神經持續因受損。 異常免疫細胞攻擊神經系統 訊號傳導受阻最嚴重恐癱瘓 臺中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政達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為不正常免疫細胞在不明原因下攻擊神經系統,導致神經髓鞘受損。發病初期病患容易感受到手腳麻木、走路不穩或講話不清楚,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最嚴重可能導致癱瘓、大小便困難、視力喪失等嚴重後果。 周政達醫師解釋,神經髓鞘就像電線外層塑膠,包裹著神經傳導組織,當神經髓鞘發生傷害,神經訊號傳導也會受到影響,隨著時間推移受傷神經區域增加,症狀會不斷加重,長期累積後甚至會產生腦部萎縮。目前多發性硬化症實際發生原因不明,好發年紀正是人生黃金時期的20至40歲,女性發生機率是男性兩倍。 每次發病會越來越嚴重 規律治療可減少最高6成復發機率 周政達醫師提醒,大部分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症狀出現都是突發性,病症會出現一段時間,大約數週後慢慢有部分緩解,但一段時間後病症就再次出現,每次發病都會更嚴重。因此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目的在於穩定免疫系統阻止發病,讓神經不繼續受到攻擊而受傷,也就能降低嚴重症狀出現。  周政達醫師說明,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急性期會用類固醇緩和免疫力系統,當症狀緩解後大致上可區分為針劑與口服藥物的治療,使免疫細胞穩定、避免異常攻擊神經。口服藥物對於年輕病患的日常為方便,因此藥物遵從性也較高。若病患能夠聽從醫師指示規律服藥,一線針劑至二線藥品可以降低3成至6成多年復發機率,也能減少腦部影像新病灶出現機率約7到9成,台中榮總一線到二線藥物都有,對不同疾病程度之病患皆有可選用之藥物。 擅自停藥讓神經傷害持續擴大 積極治療規律用藥才能避免惡化 周政達醫師提醒,自己臨床上曾有1名男性病患,因右手與右腳突然抬不高就醫,檢查發現多發性硬化症,一開始使用類固醇讓症狀緩解,但是要規律服藥時,他卻沒有回醫院複診,等到5年後在診間再次看到他,右手已經沒有辦法向上抬且出現新病灶,不但沒有辦法改善症狀,也無法再持續維持工作。 周政達醫師特別說,確診多發性硬化症不要害怕,現在已經有非常良好的治療方式,能夠穩定病情阻止繼續惡化。當發現自己出現疑似症狀,應馬上至神經內科就醫並積極治療,按照醫師指示規律用藥,就能防止疾病反覆發作,減少持續惡化機率,千萬不要擅自停藥,不利於病情外,也非常容易發生不可逆病徵。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政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