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醫訊/全方位認識腦中風

醫訊/全方位認識腦中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報告所顯示,2002年度國人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排名第2,一年奪走1萬5千多人性命,腦中風的致死率遠高於癌症。為增進腦中風病友群團體的疾病適應、經驗分享及情感交流,並吸收最新醫學常識及解決日常生活中因疾病而產生之相關問題,林口長庚醫院腦中風中心與社服課特合辦「腦中風病友座談會」,邀請腦中風中心主任李宗海醫師主講「給腦中風病友與家屬的鼓勵」;心臟內1科王俊力主治醫師主講「淺談冠狀動脈疾病與腦中風」;神經內科劉濟弘主治醫師主講「淺談缺血性腦中風」心臟內二科主任溫明賢醫師主講「淺談心律不整與腦中風」;另安排影片欣賞與抽獎。活動須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腦中風病友座談會時間:102年3月2日(六)上午09:10~11:30地點:林口長庚醫院(桃園龜山鄉復興街5號)復健大樓1樓第1會議廳洽詢:03-3281200分機5129 社服課 葉小姐

天冷「愛」注意!30歲男興奮過度爆血管送醫

天冷「愛」注意!30歲男興奮過度爆血管送醫#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冷,總讓人想「窩」在一起,但在天氣較寒冷的時候,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造成血管收縮!一名30歲男性,過去無任何身體不適狀況,在上個月某天寒冷夜晚與女友正發生親密行為一事,卻突然昏迷!被女友緊急叫救護車送急診,到院時量不到心跳及血壓,經醫師診斷為右腦動脈瘤破裂造成瀰漫性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經急救後入住加護病房,4天後仍因病危自動出院,搶救不治。新光醫院神經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醫師表示,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每10,000人發生一個,雖然只佔所有腦中風的5%,但是特殊且嚴重的腦血管疾病,1/3會死亡、1/3會深度昏迷。腦動脈瘤破裂的病人年齡較年輕,以45歲至65歲為最多,常常無明顯的症狀就發病,使人無法預防,其疾病致死率是所有腦中風最高。連立明指出,在天氣比較寒冷的時候,可能因為氣候變化造成血管收縮,而天氣冷時很多人的水分攝取也變少,血液變濃稠之下,就可能讓原本狹窄的血管產生血栓或更狹窄;根據國健局分析96年至97年,大台北地區14家醫院登錄的1萬6百多位個案中風登錄資料,中風發生時間以冬季時節較多。進一步對照中央氣象局所發布歷年每月氣象資料更發現,以96年最冷的1月份為例,當月份中風發生個案為各月平均的1.16倍,換句話說,天冷中風發生個案足足多出1成6。 連立明說,熬夜、過勞和壓力都容易導致腦中風,很多年輕人有糖尿病和高血壓,自己卻不知道,加上生活習慣不好如抽菸、喝酒,很容易導致腦中風,年輕人中風更造成家庭及社會的巨大衝擊。要預防腦中風,要戒菸、飲酒不過度、多運動等,一定不能太疲累和情緒起伏太大,保健之道基本就是每天睡足七、八小時、低鹽低油高纖維的飲食控制、與規則的藥物治療。

「心房顫動血壓計」 揪出中風危險因子

「心房顫動血壓計」 揪出中風危險因子#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國內20歲以上民眾每4個人就有一個患有高血壓,由於症狀不明顯,竟有高達四成患者渾然不覺,一發病就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傷害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科兼台灣高血壓相關心臟疾病臨床試驗聯盟江福田教授表示,高血壓、心房顫動是造成中風的最主要危險因子,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五倍以上,因此建議民眾養成定期監測血壓及心房顫動的好習慣,進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中風發病機率。台灣醫學研發出全球專利的「心房顫動血壓計」,量血壓的同時,還可精確的篩檢出病患是否患有心房顫動。根據BBC新聞報導,若65歲以上民眾使用心房顫動血壓計進行檢查,量血壓的同時,還可精確的篩檢出病患是否患有心房顫動,可大幅降低因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造成的醫療支出。 不怕高血壓,就怕找不出高血壓患者,國內有健保給付之後,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比例已經高達9成;為了提升全民高血壓及心房顫動防治,宣導民眾主動透過篩檢,預防腦心血管疾病,醫界專家特此共同成立「腦心血管疾病防治雲端大聯盟」,期盼結合政府、醫界、企業等各界力量運用雲端技術,於全國廣佈雲端血壓量測站,共同推動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新竹縣衛生局表示,新竹民眾只要持「健康樂活卡」就可以免費測量血壓,並可測心房顫動,無須奔波往返醫院,只要在臨近生活圈即可自我檢測,已在竹北市、湖口鄉、新埔鎮、關西鄉、竹東鎮等鄉鎮市正式發行。量測站系統更會將每次量測的血壓狀況自動儲存於「個人健康管理平台」的私人帳號中,民眾不僅能在家上網查詢過去的檢測數值,長期追蹤;並與多家在地醫事機構的系統整合,持卡民眾於就診時,醫師更能直接透過電腦調閱血壓紀錄報表,以提供更妥適的診斷處方建議。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金源表示,要讓台灣成為腦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重鎮,更想透過雲端血壓量測站,提升民眾對於高血壓及心房顫動的自知率,建立正確量測觀念,做到「量血壓、測房顫、顧心臟、防中風」健康四要訣,確實量測高血壓及心房顫動,才能預防腦中風與心血管疾病。

氣溫驟降 心腦血管疾病高峰期!

氣溫驟降 心腦血管疾病高峰期!#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面對寒流持續來襲,嘉義基督教醫院腦中風中心特別呼籲民眾在寒流期間要特別留意保暖,若發生腦中風情形發生時應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腦中風總是在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不僅是造成肢體障礙的主因,對家庭起居上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宋昇峰表示,中風主要是腦血管產生病變,引發出血或血流不通暢。而且往往發生在一瞬間,讓人措手不及,在照顧上更成了家庭與社會沉重的負擔。而腦中風的種類可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臨床上,又以缺血性腦中風居多,約佔80%左右。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情形時,民眾務必熟記並活用「FAST」口訣,即突發性臉部歪斜(Face),手臂單側無法高舉(Arm),或說話含糊不清(Speech),記下發作時間後立即就醫(Time),有上述三種情形時,應盡快叫救護車送醫,能在三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其治療效果是最好的。宋昇峰再度提醒,寒流又要來襲,氣溫變化差異大,是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高峰期,民眾務必要留意自我的健康,每天量血壓外,只要出現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把握黃金三小時的救護時間。 (圖片來源:嘉義基督教醫院提供)

冬季易誘發腦中風 注意三訣能遠離

冬季易誘發腦中風 注意三訣能遠離#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冬天,是老年人的無形殺手,許多老年人,因具有心血管疾病,導致冬天時刻,時常傳出中風或是心肌梗塞等嚴重病症出現,也讓台灣各大醫院的急診室,總在這樣的季節裡爆滿。對此,預防醫學機構納祖德醫師提醒,氣溫驟降要特別注意腦中風,尤其是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患者。對於這些腦中風高危險族群,納祖德提出三建議,如下,「注意保暖」,冬季天氣變化快,氣溫驟降會使血壓升高,有高血壓的人要多注意保暖。尤其是早晨或半夜從被窩起身前應先在床上活動再起身,避免冷暖差太大,引起身體不適。「控制血壓」冬季要特別注意血壓的變化,高血壓藥應定時服藥,且千萬要忌口,避免太鹹的食物,做好血壓控制。「情緒愉悅」情緒過度起伏會使血壓升高,應控制情緒,保持心情愉悅,以免血壓變化劇烈。 

讓頭頸部血管「說話」 預防腦中風

讓頭頸部血管「說話」 預防腦中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國人十大死因排行顯示,腦血管疾病死亡高居第三名,其中有八成是缺血性腦中風。很多的腦中風的病人或家屬都認為,平常身體都好好的,怎麼會突然腦中風,原因是血管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的初期,經常都是完全沒有症狀的,一旦發生腦中風,可能會導致腦血管狹窄或阻塞,往往造成病患失去工作能力,嚴重者還需要專人長期照顧。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來源,因此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中風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頸動脈狹窄最主要的原因的就是動脈粥狀硬化,若頸動脈狹窄會造成血栓或血流不足,進而導致缺血性腦中風。頸動脈狹窄的症狀的嚴重程度不一,輕者完全無症狀、頭暈、視線模糊,或暫時性缺血症狀,重者便直接導致腦中風,造成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半身不遂。澄清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指出,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煙、以及男性。頸動脈狹窄程度越嚴重,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就越高,若是民眾有腦中風病史、多重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週邊動脈疾病、曾接受過頭頸部放射治療者、或經理學檢查發現有頸部血流雜音,便要提高警覺,透過檢查給頭頸部血管有「說話」的機會,當發現異常時應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即時給予適當的預防治療,將可大大降低腦中風的機會。

中風發病年輕化 31歲成植物人

中風發病年輕化 31歲成植物人#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年輕人別以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日前一名三十一歲的高姓男子與家人共同晚餐時,突然昏迷倒地,送醫急診到院前已無意識。經台北醫院神經外科檢查證實為腦幹出血中風,評估有生命危險,急救後雖然生命狀態趨於穩定,但因大量的腦幹出血,仍不幸成為植物人。根據衛生署資料統計,腦中風為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三名,一年約有三萬五千人發病,有將近一萬五千人死於腦中風,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林水龍院長表示,中風患者過去以中高齡居多,但近年中風發病年齡逐漸下降,提醒年輕族群也應維持健康體態、正常作息與均衡飲食,認識腦中風進而預防並降低發病率,中高齡者更應注意養生,如發現有中風早期症狀,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儘速就醫。 台北醫院神經外科廖俊智主任表示,中風的高危險群如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中風家族史或中風病史、體重過重等,高男有高血壓病史,且屬於病態性肥胖患者,但未按照醫囑控制血壓,突然中風造成日後生活失能等問題,需有人照護。林水龍呼籲,民眾應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與體重,可以降低腦中風的機率,高血壓患者應按照醫囑服用藥物,控制血壓下降時,腦中風的機率也會跟著降低,不要驟然停藥及擅自調整藥物劑量,避免病情惡化導致不良後遺症。

醫訊/顧腦~防中風

醫訊/顧腦~防中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衛生署報告,2002年度國人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排名第二,一年奪走1萬5千多人性命,腦中風的致死率遠高於癌症。為此,台大醫院台北總院腦中風中心特舉辦「腦中風防治講座~顧腦防中風」座談及講座,邀請葉馨喬醫師、胡名霞副教授、郭月霞營養師,他們依序主講「認識腦中風」、「規律運動˙預防腦中風」、「吃出健康」。該單位歡迎家屬、病友與民眾等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該單位,以免臨時更動而向隅,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腦中風防治講座~顧腦防中風時間:101年12月1日(三)下午13:10~16:3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兒童醫療大樓(台北市中山南路8號)B1講堂洽詢:02-2312 3456轉6211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