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新聞

2022新制懶人包》基本工資漲、24類人疫苗需加強接種⋯

2022新制懶人包》基本工資漲、24類人疫苗需加強接種⋯#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本周末就即將告別2021年、迎向2022年的開端!而攸關民眾荷包和企業權益的重大民生新制,又有哪些自明年1月1日起就要開始上路呢?以下整理出2022元旦新制懶人包,包含基本工資上漲、疫苗強化接種等「6大新制」,一次通通告訴你!   1. 基本工資連6漲!時薪160元調整至168元 2022年1月1日起,基本工資從每月2萬4,000元調整至2萬5,250元,每小時基本工資由160元調整至168元,約250萬民勞工可受惠。若雇主未給足額,根據勞動基準法第79條第1項第1款,可開罰2萬元至100萬元。 勞工保險投保薪資分級表及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分級表,隨著基本工資調漲也會跟著調整,預估將分別影響逾349萬人及逾151萬人。 2. 防堵COVID-19擴散,24類人上工前需加強接種 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生福利部等四部會管理的多項場所從業人員,如補習班、KTV、學校、長照據點等,以及矯正機關、殯葬場所工作人員,意即COVID-19疫苗公費施打對象第1、2、3、7類,需完整接種2劑疫苗後滿14天才可上工。民眾若不確定自己是否為強化接種對象,可至疾管署公告的清單參照。 若來不及完成施打2劑,或是經由醫師評估且開立不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證明者,則須定期提供自費3日內PCR檢驗或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陰性報告。 3. 避免小額消費洗發票拚中獎,符合4大要件者不給獎 財政部修正統一發票給獎辦法第15條,為避免部分民眾有意以小額方式洗發票張數,試圖提升中獎機率,自2022年起,倘若中獎人同時符合「無正當理由、取得大量且金額微小的發票、不合常規的交易或付款方式、當期中獎發票達一定張數」等4大要件,經查明後可不予給獎。 4. 教召新制試行 國防部將原本後備軍人2年召集1次、1訓7天,自2022年開始,改為1年1訓、一次14天。由於新制教召天數較長,國防部會以2次註記,以示公平。 課程方面,射擊訓練從12小時增至28小時,總發數從86發提升至183發;戰鬥教練也從12小時變為56小時。此外,新制沿用舊制「後退先用、優先選用8年內退伍人員」的原則,安排在2022年第一至三季試行、第四季完整檢討。 5. 國道散落物,取消前30分鐘免費 考量歷年車輛貨物散落影響行車安全的案例逐年增加,高公局修訂「國道散落物處理收費要點」。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依第25條原先規定,汽車行經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時,若載運物品散落在車道或路肩,只要30分鐘內可以移走,就不會收費。 自2022年起,只要物品掉落國道便會收費3千元,每多30分鐘再加3千元,若是占用2個車道費用加倍,提醒駕駛務必把貨物妥善綑紮後再上路。 6. 自動販賣機需開立發票 財政部宣布,自動販賣機銷售食品、飲料,以及收取停車費的業者,2022年起需要逐筆開立統一發票。考量商家需要時間更新設備,2021年12月31日前取得食品、飲料販賣機者,有6年輔導期;2022年1月1日後取得食品、飲料販賣機,和所有使用停車場繳費機者,給予1年輔導期。輔導期間不會開罰。

孩子網路成癮,全因父母壓力大!醫教你「3步驟」避免

孩子網路成癮,全因父母壓力大!醫教你「3步驟」避免#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父母的壓力程度,可能影響孩子使用電視、電腦、3C螢幕的時間長度!最新研究指出,在疫情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達到建議值(每天2小時為限)的3倍,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有些甚至高達13小時。   整體來說,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則呈現中度到高度;相較於壓力為低/中等水平的父母,高水平壓力的父母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更多,顯示父母壓力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 疫情讓興趣轉向數位化,但不應取代實體互動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體互動被剝奪、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增加是可以預期的。本來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疫情後許多事情都轉向數位化,像是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自然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 吳佑佑建議父母,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他們可從事的休閒活動,例如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避免因限制幾分鐘關掉電腦/電視、沒收手機/平板方式與孩子產生摩擦。 實質的社會互動跟學習,對兒童發展相當重要。吳佑佑提醒,6~12歲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找樂趣,同時特別需要被陪伴;若父母處於壓力狀態下,很難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此外,父母不用因為孩子使用螢幕時間增加而感到自責,除了陪伴孩子讀書,可盡量抽時間多與孩子互動,像是玩撲克牌、下棋、玩桌遊等實體互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自己稍微喘口氣、紓緩壓力。 3步驟紓解父母自我壓力、同時促進親子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兒童比起青少年更需要父母的引領,且相對來說,父母在這個時期為孩子所做的安排也會比較有成效,若家長希望避免自己與孩子因螢幕使用而影響身心健康,建議可透過「3步驟」: 1. 「覺察」自己的壓力現況: 釐清自己的壓力源,例如工作問題(超負荷)、經濟問題(入不敷出)、空間問題(房間/客廳即教室、客廳即工作場所),檢視壓力因素並擬定改善方法,如無法改善就調整自己去適應接受。 2. 「創造」親子一起做的事情: 以正向的態度看待疫情帶來的好處,像是增加親子共處時間、省了外出的舟車勞頓,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助手與同伴,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 3. 「規劃」螢幕使用時間可做的身體活動: 後疫情時代為避免群聚,遠距工作、線上課程都是必要的方式,我們很難限縮螢幕的使用,但可以避免使用過程中的久坐問題,像是看新聞節目時邀請孩子一起站著甩手、抬腿、深蹲,有規則、計畫性地去執行,有助於紓緩壓力維持健康的身心。 葉雅馨呼籲,在邁入後疫情時代,即將迎接新的一年的同時,父母不妨有意識地改變現況,找出自己的興趣並建立紓壓習慣,不僅能幫助孩子降低螢幕使用時間、也能促進彼此的心理健康。

男性不孕不只看精液濃度!懷孕「4關鍵」DNA是重點

男性不孕不只看精液濃度!懷孕「4關鍵」DNA是重點#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對30多歲的年輕夫妻,反覆流產2次無法順利維持懷孕,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先生有少弱畸精症候群的症狀故導致不孕,因此建議可以做試管嬰兒,並幫先生檢驗精蟲DNA碎片測試(SDF),發現有高達52%異常(正常值為30%)。   後來太太總共取了10顆卵,並醫師考量先生精蟲DNA碎片比例過高,為避免受精率過低,產生無卵可用的窘境,故採用一半做體外人工受精,受精率只有20%;一半做單一精蟲顯微注射術方式,有80%受精率,順利懷孕後成功生下一名健康的男寶寶。 另有一對30歲的太太與40歲的先生,因反覆流產2次亦無法順利維持懷孕,經檢查後發現先生有少弱畸精症候群,經由精蟲DNA碎片測試為25%異常,夫妻決定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太太總共取了19顆卵,由於先生精蟲DNA碎片比例正常,全部使用體外人工受精,受精率高達90%,太太也順利懷孕並成功生下一名健康的女寶寶。 不孕激增!全球男性未來恐靠完全人工生殖技術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林毅倫指出:因為環境污染、晚婚、老化及高壓工作等因素影響,現今男性所佔的不孕症成因比例越趨重要。根據美國學者研究,西方男性的精蟲在過去40年間減少了6成,以此速率推論大約2045年全球男性精蟲的中位數就會降至0,意即必須完全借助人工生殖技術才能受孕。 不同於傳統精液檢查以濃度、活動度及精蟲外型作為標準,新的DNA碎片檢驗方式透過了解精蟲DNA受損程度,幫助挑選合適的受精方式,以提升受精率及懷孕率。林毅倫說明,根據國外資料顯示,比起傳統檢查結果,精蟲DNA碎片檢驗結果可讓懷孕率差異高達3.5倍。 精蟲DNA是否正常,決定受孕「4關鍵」 林毅倫進一步解釋,傳統的精液檢查都是針對精蟲的外在表現,未針對內在遺傳物質是否能夠正常受精進行檢測。事實上,精蟲的外在及內在標準都需要被重視,精蟲的DNA是否正常,會決定以下「受孕4關鍵」,治療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1. 卵子能否正常受精 2. 受精卵能否正常分裂及發育 3. 胚胎是否能夠正常著床 4. 會否發生自發性流產 林毅倫表示,治療不孕症的常見情況包括:反覆性流產2次以上、反覆人工授精或者植入失敗、進行試管療程時受精比例過低、男性被診斷為精索靜脈曲張、或不明原因不孕症等。若遇以上情形,都可利用精蟲DNA碎片測試,釐清精子的功能性是否正常,亦能作為追蹤男性生殖能力及治療成效的指標。 除了讓男性不孕症病患,能更加了解自身精蟲功能性之外,也能提升動機、積極改善導致不孕的不良生活習慣。林毅倫補充,針對有檢查出尿道感染或精索靜脈曲張的男性,亦可以考慮抗生素或手術治療,並持續追蹤精蟲DNA碎片測試的變化,來了解疾病是否獲得改善,可望提高懷孕成功率,讓求子之路更加事半功倍。

產後腰更痛!專家「5招」助媽媽放鬆腰背、強化核心

產後腰更痛!專家「5招」助媽媽放鬆腰背、強化核心#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見有女性懷孕到了第二孕期(4~6月)時,隨著體重增加,開始在站立或行走時出現腰部痠痛的症狀,雖然休息可稍微緩解,但無法久站或久走,行走時也有骨盆歪斜的步態,造成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疼痛。直到生產後,又因緊接著面臨育兒照護,不僅使原本腰痛的情況加劇,還出現手部肌腱發炎的症狀,俗稱「媽媽手」,嚴重影響到生活和照顧寶寶的品質。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韻曲說明,每個新生命都在準媽咪翹首期盼中來臨,在孕育寶寶的過程中隨著胎兒成長茁壯,孕婦的身體負擔也隨之增加。若能提早透過核心與肢體的肌力訓練、骨盆動作控制訓練,與手部肌肉伸展放鬆,提升體力外也能大幅改善疼痛,更能放心與寶寶互動。   懷孕媽媽肌肉力量流失難恢復 產前可先做緩和運動 陳韻曲表示,由於胎兒的重量在媽媽肚子的前方,孕期進程使得腰椎的壓力變大,加上催產素分泌,讓骨盆更鬆弛而向前傾,於是腰部肌肉易緊繃造成痠痛、臀肌與腹肌亦被拉長而變得較無力,同時腿部力量減弱,影響平衡能力,進而形成了「企鵝步態」。   生產後雖然肚子重量減輕,但姿勢和活動的習慣卻無法立刻回復,加上高重覆性的育兒工作,餵奶、洗奶瓶、抱小孩等動作,很容易產生肩頸、腰背酸痛,嚴重甚至痛到膝蓋和足底。   陳韻曲指出,準媽咪在孕期中就可以開始進行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游泳),來減輕孕期的不適感。可利用緩和伸展放鬆肌肉,改善腰部疼痛或腿部抽筋等症狀,腿部訓練則可強化肌肉的強度來增進體力,使產程更順利。   而生產後,運動目的則是在促進身體的復原,降低因生產造成的不適與功能失調、調整體態、以及預防在照顧寶寶過程中累積的傷害,讓媽媽能有更強健的身體和更愉快的心情和寶寶相處。陳韻曲也提供進行產後運動的「2大原則」以及「5招運動方法」:   進行產後運動先知這「2大原則」 1. 自然產於產後1周後,剖腹產於產後2周後,可以開始漸進式進行。 2. 過度疲勞或運動過程中,覺得疼痛不舒服時,應停止運動。   5招產後運動方法:訓練核心、放鬆腰部肌肉 1. 凱格爾運動:可鍛鍊骨盆底肌肉群、提升陰道緊實度、預防或改善產後尿失禁。 平躺雙腳踩於床面,吸氣緩慢收縮尿道口、陰道口與肛門周圍肌肉,像憋尿的動作停留3~5秒,重複5次。產婦在傷口不痛時就可開始練習,勿在小便過程中訓練以免回流造成感染。   2. 胸肩運動:可提升胸廓活動度與肩關節肌耐力、預防因哺乳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 坐姿雙手伸直向身體兩側打開至水平,翻轉手肘至手掌朝向天花板,吸氣將胸口擴張停留3~5秒後放鬆,重複5次。   3. 骨盆運動:可調整孕期過度前傾的骨盆位置、促進核心肌群、放鬆腰部緊繃的肌肉。 平躺雙腳彎曲踩於床面,吸氣至後腰感覺肋骨撐開,吐氣將骨盆往床面方向下壓,停留3~5秒再慢慢放鬆,重複5次。   4. 腰背核心運動:可提升脊椎活動度、放鬆緊繃的腰背、促進核心肌群。 四足跪姿(勿在太軟的床面執行),吸氣眼睛看向前方,將胸口往床面下沉,吐氣眼睛看向肚臍,拱背成弧形,重複5次。熟悉後可加上輪流將手或腳伸直抬高至水平,維持3~5秒,重複5次。   5. 拱橋運動:可強化臀肌與後腿肌群、提高關節的穩定。 平躺雙腳踩床與臀部同寬,由尾椎開始往上,將脊椎一節一節抬離床面,抬到下肋骨離開床面即停止,停留3~5秒,重複5次。   陳韻曲也提醒產後媽咪,任何運動還是要量力而為,千萬別急於恢復產前身材而忽視自己的健康,循序漸進才是最佳原則,改善身形外也能調整好自己的體態。如有相關問題也可以尋求專業的醫師、物理治療師來評估及調整,讓產後運動正確又不傷身。

為什麼麻醉千萬別「只麻上半身」?醫:關鍵風險在⋯

為什麼麻醉千萬別「只麻上半身」?醫:關鍵風險在⋯#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上次換關節時,半身麻醉一針打完就不會痛了,這次手術也可以只麻醉上半身就好嗎?」76歲張女士前年因右膝退化性關節炎接受膝關節置換,當時麻醉方式為半身麻醉,接受麻醉後手術也順利完成,術後恢復良好。這次因在陽台洗衣服時不慎滑倒,右手著地後造成手腕附近的右橈骨骨折劇痛,經骨科醫師評估需要開刀固定。在術前麻醉評估時,張女士想起上次換關節時只有下半身麻醉,因此這次先請教麻醉科醫師。   半身麻醉分2種 用針穿脊髓神經注麻藥 新竹台大分院麻醉部醫師陳柏思表示,以傳統定義的半身麻醉來說,僅麻醉上半身不但難進行脊椎穿刺,且副作用風險極高,因此答案是不行的。半身麻醉主要分為「脊椎麻醉」和「硬脊膜外麻醉」2種: 1. 脊椎麻醉:以一根細針(粗細大約與疫苗注射針頭相仿)從脊椎骨間的空隙穿入脊髓腔,將麻醉藥注射進脊髓液中而麻醉脊髓神經。 2. 硬脊膜外麻醉:以一根較粗的針(大約與傳統鉛筆筆芯相仿)從相同位置進針,到達硬脊膜外腔後置入一根細塑膠軟管並從中給予麻醉藥物,以麻醉附近的脊髓神經節。藥物可以從軟管多次給予,減痛分娩就是屬於此種麻醉方式。 在大部份手術情況下,麻醉科醫師說的「半身麻醉」其實是指脊椎麻醉。其操作單純、止痛效果良好,藥物只作用於脊椎神經,因此對其他器官如心、肺、肝、腎等影響較少,是一個相對安全又有效的麻醉方式。尤其對於年老且心肺功能較差的病患,在接受下肢或下腹部手術時,脊椎麻醉是十分理想的麻醉方式。 可麻醉下半身卻無法麻醉上半身 關鍵差異在脊椎空隙 「為什麼不能麻醉上半身呢?」陳柏思進一步解釋,上半身若要進行脊椎穿刺十分困難,且副作用極大。人體脊椎從上而下分為頸椎、胸椎、腰椎和薦椎,頸椎和胸椎骨頭堆疊緊密,骨頭之間空隙相當狹窄,注射針不易進入脊髓腔注射藥物;相對腰椎間的空隙很大,注射針容易進入到脊髓腔。 加上人體脊髓從頸椎出發,到達腰椎第2、3節左右會從圓柱狀分散成很多根神經束,神經束在脊髓液中就像麵條泡在湯裡是可以移動的。因此細針從腰椎水平進入脊髓腔時,細針比較不會對泡在脊髓液裡可移動的神經束造成傷害,相對於頸椎胸椎來說較為安全。 若麻醉頸椎神經,呼吸會被阻斷! 陳柏思補充,脊椎麻醉的特性是:「當某一水平的脊髓神經被麻醉後,此水平以下大部分神經傳導都會被阻斷。」例如:「在腰椎水平進行麻醉,腰椎和薦椎神經都被阻斷。若在頸椎水平進行麻醉,則頸椎、胸椎、腰椎和薦椎全都受到影響。代表全身除了腦部外,大部份器官都會失去控制,這是會危及性命的。」 陳柏思表示,由於下肢和下腹部的神經大都由腰椎和薦椎發出,所以只要在腰椎水平進行麻醉即可順利進行手術。但掌控手臂的神經是由頸椎發出,且出發點附近有控制橫膈膜呼吸的膈神經,因此若從頸椎麻醉而阻斷手臂神經的話,會連呼吸一起阻斷,因此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現今隨著工具和藥物的發展,麻醉方式已有更多元化的應用,針對不同手術與疼痛控制也有著更精準及安全的選擇。陳柏思也建議民眾在術前麻醉評估時,不妨與麻醉科醫師多加討論及了解。

坐骨神經痛怕脊椎開刀?醫:這手術「1公分傷口」搞定

坐骨神經痛怕脊椎開刀?醫:這手術「1公分傷口」搞定#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坐下時下背疼痛、屁股有灼燒針刺感,卻找不到原因?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長期壓迫到坐骨神經所致。許多病患常會害怕脊椎手術傷口大又恢復慢,導致拖延看診與治療時機。   29歲李小姐近2個月來出現右側下背痛問題,雖然有持續接受復健治療,但疼痛卻未能有效緩解。直到至大醫院求診,才發現是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右側坐骨神經根而產生不適感。 而63歲的王先生,某日下班後開始出現左側坐骨神經痛的情形,嘗試多種藥物治療後仍無法改善,經醫師檢查確認為腰椎第4、5節椎間盤突出。 下背痛、腿灼燒感逾1週 恐腰椎突出壓迫坐骨神經 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威傑表示,坐骨神經痛其實只是神經被壓迫後造成的「症狀」,原因通常發生於腰椎椎間盤突出,導致壓迫到腰椎神經所引起的疼痛,一般會出現下背痛、腳麻無力等狀況。 生活中常需要搬重物、久坐、肥胖、姿勢不良者,都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發生。若出現以下7種症狀並超過1週以上,就要當心: 下背痛 麻木感、刺痛感 腰、屁股、腿感覺疼痛,尤其是坐下時更明顯 有針刺般、燒灼感延伸到整條腿 感覺異常,穿鞋穿褲子時,兩隻腳的感覺不太一樣 走路偏斜,走一走會軟腳 合併有大腳趾無力,無法上翹 脊椎內視鏡手術僅微創傷口 2天就可出院 曾威傑說明,過去面對脊椎手術,不少病患都害怕傷口大又復原慢的問題。然而,現行有脊椎內視鏡手術,可透過僅1公分的小傷口來執行微創手術,因此有傷口小、術中失血少、手術風險低等優點。適合治療許多脊椎疾病,如: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椎間管狹窄症等。 2位病患經醫師建議,接受脊椎內視鏡手術,術後傷口僅1公分且疼痛感輕微,在住院1至2天即出院返家,幫助他們擺脫困擾許久的疼痛。 曾威傑提醒,民眾在工作或日常生活時,若常需要搬重物、長時間久坐、肥胖、姿勢不良、甚至是糖尿病患者等,都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發生,應盡量注意避免。若出現相關症狀超過1週以上,建議及早就醫檢查,找出真正病因,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防疫又禦寒,營養師教你7步驟做「菠菜5色鹹湯圓」

防疫又禦寒,營養師教你7步驟做「菠菜5色鹹湯圓」#圖輯新聞

防疫蔬食好料理,冷冷的冬天裡,最適合在家煮上一鍋菠菜5色鹹湯圓,防疫又暖胃!   讓營養師教你以冬季當令食材菠菜,加上紅肉火龍果、薑黃等天然食材,與中藥材色素-青黛做為色素,加入糯米粉中,揉製成5種色彩繽紛的鹹湯圓,即可享用一頓鹹香又飽足的溫暖美味。 冬天就要吃菠菜!強化骨頭增免疫力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戴千慈表示,每年的秋冬季節是菠菜的盛產期,菠菜富含葉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K,除了有利骨頭強健外,更可使免疫細胞增強、增加抵抗力。 紅肉火龍果富含多酚類及花青素等植化素,具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有預防細胞衰老、抗凝血的功效;更可以當作天然染色劑,使食物顏色更繽紛。薑黃則含薑黃素,有非常強的抗發炎及抗氧化能力,進而提高免疫力。 菠菜5色鹹湯圓 食材︰ 1. 糯米粉300g、水220ml、菠菜50g、紅肉火龍果1/4顆、薑黃粉適量、青黛粉適量(此次使用未達藥效量,若對青黛有過敏者、脾胃虛寒、非實熱證者,慎服。若不確定自身是否適合服用中藥,應向中醫師諮詢專業建議)。 2. 內餡︰素肉末20g、乾香菇絲10g、毛豆末20g、五香粉適量 3. 湯頭︰菠菜100g、大白菜30g、紅蘿蔔絲30g、香菇絲10g、黑木耳絲10g、香油適量、醬油適量、鹽適量 做法︰ 1. 將菠菜洗淨切段煮熟及紅肉火龍果切小丁後,分別用調理機打成汁(若殘渣太大可過濾)。 2.糯米粉與水放入調理盆先混合成糯米糰,然後分成1大4小。 3. 分別取1小塊糯米糰用滾水煮到浮在水面上。 4.煮過的糯米糰與原來糯米糰揉搓在一起。 5. 4個小糯米糰分別加上適量菠菜汁、紅肉火龍果汁、薑黃粉及青黛粉搓揉,最後變成光滑不黏手,即可做成小湯圓。 註:若糯米糰太乾,可用手沾些許水搓揉調整;反之,太濕可再添加糯米粉。 6. 內餡:乾香菇泡軟後切末,再與素肉末、毛豆末加上五香粉及調味料拌勻。 7. 大糯米糰切成適當大小並包上內餡,即製成鹹湯圓。

便便有血絲!嬰幼兒常見牛奶蛋白過敏

便便有血絲!嬰幼兒常見牛奶蛋白過敏#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花出生前檢查狀況都很好,出生後由媽媽純母乳哺餵。但很快媽媽的泌乳量漸漸不夠,還未滿月的小花就開始喝一般嬰兒配方奶。1週後媽媽幫小花換尿布時發現,大便裡竟然有鮮紅色的血絲!就醫時醫師了解小花進食狀況與症狀表現,發現小花臉頰上有一些濕疹,也詢問到媽媽自己有氣喘體質,診斷小花可能是對牛奶蛋白過敏。牛奶蛋白是嬰幼兒食物中最常見過敏原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賴馥蘋說明,根據統計,牛奶蛋白是嬰幼兒食物中最常見的過敏原,小於1歲的嬰兒更有2至3%對牛奶蛋白過敏。對於牛奶蛋白過敏的小寶寶,以母乳哺育者仍可持續哺餵母乳,但母親自己的飲食要避開乳製品;若以一般嬰兒配方奶哺育的寶寶,就會建議更換成高度水解配方奶,並觀察2至4週,若症狀緩解更能確定診斷。其他動物性配方奶如羊奶粉等,造成過敏的機會也很高。另外,雖然多數嬰兒牛奶蛋白過敏患者對豆奶的反應良好,但仍有10至14%過敏機會,且只建議在6個月大以上的嬰兒嘗試。都不是建議的方案。建議純母乳哺育至孩子4至6個月大賴馥蘋醫師表示,嬰兒牛奶蛋白過敏常以皮膚、呼吸道或腸胃道症狀為主訴。皮膚症狀主要為蕁麻疹與異位性皮膚炎;呼吸道可能有像氣喘般的喘鳴聲;而腸胃道常見症狀,則包括頻繁的溢吐奶、嬰兒腸絞痛、食慾不振、腹瀉、便秘、糞便中帶血絲黏液等,甚至會導致缺鐵性貧血與生長遲滯。雖然這些症狀專一性不高,但若同時影響1個以上的器官,更要提高警覺。母乳含有最適合初生嬰兒成長所需的各種營養,是嬰幼兒哺育的首選。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足月產正常新生兒於出生後應盡速哺育母乳,並持續純哺育母乳至4至6個月大。不過,當無法持續哺育母乳時,就需慎選適合寶寶的嬰兒配方奶。配方奶、母奶媽媽飲食要慎選一般配方奶多以牛奶為基底,再調整或添加營養成分以符合正常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需求。但賴馥蘋醫師表示,牛奶與母乳中的蛋白質組成成分有所差異,當這些牛奶蛋白質通過發育尚不健全的腸胃道時,容易誘發免疫反應,這便是造成牛奶蛋白過敏的主要元兇。即便是哺育母乳,母親飲食中若含有大量乳製品,這些過敏原還是有可能透過母乳傳遞給嬰兒,造成過敏。嬰兒牛奶蛋白過敏的預後相當良好,隨著年紀增長,腸胃道的發展更臻成熟,約75%以上寶寶3歲後就不再對牛奶蛋白過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