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新聞

亂用保養品,小心長肝斑!醫教你「這樣吃」預防長斑

亂用保養品,小心長肝斑!醫教你「這樣吃」預防長斑#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38歲男子至皮膚科門診時,緊戴著寬邊鴨舌帽,並表示近2~3年臉頰兩側越來越黑,且過去並無長期曝曬陽光也沒有塗抹化妝品在臉上,臉部卻不斷長出斑點,顏色逐漸加深且面積變大,因此感到十分困擾。   安南醫院皮膚科醫師羅子焜指出,臉部斑點形成原因,主要在於表皮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活化,大量製造黑色素後轉移到表皮的棘狀層慢慢形成片狀,再往上代謝到表皮的角質層。黑色素細胞活化因素除了可分為紫外線照射、化學刺激、環境污染等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如身體代謝循環不佳,也會形成斑點。 常見臉部斑點「肝斑」主要與遺傳、賀爾蒙變化有關 羅子焜進一步說明,常見後天發生的臉部斑點可分為: 曬斑:為長期日曬所產生的一塊塊平坦且界線分明的棕色斑點。   老人斑:為單發或群聚的突起咖啡或黑色斑塊,隨時間或外在刺激會隆起而變粗變黑。   顴骨母斑:長在顴骨處的母斑,常發生於20~40歲之間女性朋友。   肝斑:為豬肝色且界線較不分明之黑斑,因顏色和肝臟相似而得名,常分布成一大片,主要和遺傳體質、紫外線、藥物、不當使用化妝品和保養品、懷孕與賀爾蒙變化有關。 5成孕婦有肝斑困擾,常長在額頭、兩頰及下巴皮膚 其中,研究發現孕婦產生肝斑的機率以5成為最高,且在肝斑案例中,每4位就有1位女性是懷孕時發生,常見於中年婦女及產後婦女的額頭、兩頰及下巴,其黑色素混合分佈在淺層與深層皮膚,目前主要治療方式可採外用藥膏、口服藥品、雷射光療、換膚治療等。 羅子焜表示,肝斑之黑色素細胞特別活躍,加上亞洲人真皮層有較多的發炎細胞聚集,較易受到外在刺激如能量過強的雷射而製造更多的黑色素,因而常見在醫美診所發生打完雷射反而更黑的案例,此時醫師可藉由皮膚鏡、伍式燈、光學共軛斷層掃描儀(OCT)等輔助工具,判別皮膚病灶及其深度,進而選擇適合病患病灶的最佳治療方式。 預防肝斑飲食建議,多攝取蔥蒜、蘆筍、花椰菜 想預防臉部長肝斑,羅子焜建議除了在生活習慣方面避免過度曬太陽、熬夜,每日做好臉部清潔、防曬或停用賀爾蒙製劑以外。飲食上則可多攝取: 1. 富含抗氧化微量元素維他命C / E、穀胱甘的食物:例如蘆筍、酪梨、菠菜及秋葵。 2. 含硫化物的食物:例如花椰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以及蔬菜、洋蔥、大蒜及蔥。 3. 含維生素C的食物:例如芭樂、柑橘類、奇異果等水果,及深綠色蔬菜等。 此外,在飲食禁忌方面可少吃或塗抹如九層塔、香菜、檸檬等會導致皮膚對陽光敏感的食物。羅子焜也提醒,如民眾自身有懷疑的病灶現象,請務必諮詢皮膚專科醫師,以獲得有效治療。

免油炸、抗氧化⋯營養師教你做「超健康起司可樂餅」

免油炸、抗氧化⋯營養師教你做「超健康起司可樂餅」#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疫情2年以來使大家盡量減少出門機會,許多民眾重拾「居家自煮」生活,就為了保障自己與家人的飲食安全。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曹長安與沈芝瑩特製「起司雙色地瓜可樂餅」食譜,利用富含營養澱粉與膳食纖維的地瓜為食材做成可樂餅,加上老少咸宜的起司,再搭配特製的咖哩蛋沙拉醬,邀請民眾一起在家做做看。   地瓜是「寶藏食材」!富含膳食纖維營養多 沈芝瑩表示,地瓜屬於低GI的食物之一,更富含多種營養素如: 澱粉 膳食纖維,每100公克地瓜就含約2.4至2.8克 胡蘿蔔素 花青素 抗氧化成分,如維生素C、E等 礦物質,如鉀、鐵、銅、硒、鈣等 其中,黃地瓜富含β-胡蘿蔔素,在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A,具有維持正常的視覺、成長發育並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紫地瓜則富含花青素,可以保護人體的膠原蛋白,維持細胞間的結構完整,並能抗氧化、抗衰老、護心肝,是很健康的食材。 可樂餅免油炸!薑黃粉添金黃外表,口感更外酥內軟 曹長安指出,市面上可樂餅大多使用油炸的烹調方式,以達外酥內軟的口感及金黃色表面的外觀,但此份食譜特別加入防疫與健康的概念,使用烘烤的烹調方式,不但可有外酥內軟的口感,也避免在享用美食的同時吃入過多的油脂。 此外,在使用烘烤的烹調方式下,為維持與油炸方式相同的金黃色外觀,將薑黃粉、沙拉油加入麵包粉攪拌均勻作為可樂餅的外衣食材,而薑黃粉中的薑黃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可說是一舉多得,十分推薦民眾在家實作。 食譜︰ 起司雙色地瓜可樂餅(10人份) 食材︰ 黃地瓜300克、紫地瓜100克、太白粉10克、起司片3片、玉米粒100克、低筋麵粉100克、雞蛋3顆、麵包粉100克、薑黃粉適量、沙拉油適量 調味料:砂糖、鹽巴 咖哩蛋沙拉醬:沙拉醬1包、水煮蛋3顆、咖哩粉、巴西里葉適量 做法︰ 1.黃地瓜和紫地瓜切塊,放入蒸鍋蒸到熟軟取出,壓成泥。 2.加入砂糖、鹽巴及太白粉,攪拌均勻並成糰。 3.烤箱預熱至200度C。 4.取出適量地瓜糰,包入起司片、玉米粒,塑形成圓餅型。 5.麵包粉加入薑黃粉、沙拉油攪拌均勻,塑型的地瓜餅分別沾上低筋麵粉、蛋液與混勻的麵包粉。 6.烤盤鋪上烘焙紙,將可樂餅放入預熱好的烤箱烤7~10分鐘至表面金黃色。 7.沙拉醬加入切碎水煮蛋、咖哩粉與巴西里葉攪拌均勻,作為可樂餅的淋醬或沾醬食用。

治便祕先看體質!大便有「這3種形狀」多吃蔬果也沒用

治便祕先看體質!大便有「這3種形狀」多吃蔬果也沒用#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過年期間大魚大肉零食飲料不間斷,讓你便秘了嗎?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有4成的人過完年平均胖1.7公斤,又因蔬果與水分攝取不足,連帶造成便秘情形,想上卻上不出來,此時通常只需增加蔬果食用量就能改善。但中醫師提醒,有部分民眾就算每天吃很多蔬菜水果,依然常面臨便秘困擾,若是吃益生菌多喝水還是無法順利排便,其實有可能是因腸胃性質過於寒濕,導致蠕動能力出現問題。   便祕受體質寒燥影響,形狀也會不同 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曾印正表示,此類型病患並非缺乏纖維素或水分,而是腸胃因其寒濕被「冰鎮住」了,以致影響腸胃蠕動狀況,其排便狀態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 1.大便前一小段硬,後段就成條狀偏軟,最後面偏糊狀。 2.大便分成一段一段,形似小香腸,便質不硬。 3.解出成條狀如同擠牙膏情況,上個廁所就要上好幾分鐘。 曾印正解釋,相較於另一種中醫描述為燥屎的患者,便便如同羊屎便顆顆分明、腹部皮膚溫度會比手掌心高溫,也就是腸胃偏熱者,可透過適量增加蔬果使用量來改善便秘情況之外;腸胃因寒濕而被冰鎮的患者由於氣虛相挾寒濕,影響其胃排空及腸子蠕動能力,所故腹部溫度常常比掌心冷,且冬天溫度下降不僅讓便秘更嚴重,甚至還會讓痘痘長得比夏天更茂密,更耐不住吃下更多生冷蔬果。可見雖同樣是便秘,但因寒熱體質不同,也應避免用相同方法來做調養,避免後果得不償失。 腸胃虛寒建議溫補,多吃薑黃避生食 曾印正指出,如便秘是偏虛寒濕性型,建議飲食上吃溫熟食,而暫時未經烹煮食物如水果、泡菜、生菜和生魚片應少食,且平常烹煮的過程中可加薑、薑黃,維持食物偏溫性的同時也勿過度煎炸,避免產生太多自由基傷害身體。此外,喝水時也要一口接一口慢慢喝,別一次喝一大杯,因為一下攝取過多水分恐會超過消化系統一次能處理的水量,非但多出來的水分無法被身體利用,反而堆積在體內產生濕氣。 曾印正提醒有便秘困擾的民眾,先具備以上正確調養飲食觀念前提,才能有效改善長久以來便秘困擾,如對自身體質不清楚的朋友,建議可諮詢專業的中醫師協助,切勿道聽塗說或聽電台買藥服用軟便成藥才是正途。

經期悶痛、血量多⋯她健檢才知「卵巢長10公分瘤」

經期悶痛、血量多⋯她健檢才知「卵巢長10公分瘤」#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原以為只是經痛,但到後來連平常時腹部都有悶悶痛痛的感覺。」51歲陳小姐表示健康檢查中,發現子宮肌瘤再度復發,且卵巢右側還有10公分大的卵巢瘤。由於5年前才做過一次子宮肌瘤手術,解決當時經血量大的問題,然而最近在經期時,腹部開始出現悶痛且血量多等症狀,就連運動跑步、甚至平躺都會沉重悶痛,連睡覺也睡不好,一直忍痛直到健檢才發現是子宮肌瘤復發,同時還多了卵巢瘤的問題。   「子宮肌瘤、卵巢瘤同時發生,其實不常見。」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醫師李佩蓁表示,陳小姐卵巢瘤約10公分、子宮肌瘤約7公分左右,其中卵巢瘤已經大到在肚臍的位置就能摸得出來,而子宮肌瘤也不止1顆,還有其他小顆的肌瘤,這也造成她嚴重貧血、腹痛、經期異常。 在與陳小姐討論與評估治療方式時,因得知陳小姐之後並無生育計畫,醫師選擇以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從肚臍處開一個約2公分的小孔,搭配組織袋以避免卵巢及子宮等組織在移除過程掉到腹腔;手術不到1小時就完成右側卵巢瘤摘除及子宮次全切除,並保留她的子宮頸及左邊的卵巢。 卵巢瘤沒症狀!直到「長太大」引發下腹劇痛 「陳小姐的卵巢瘤屬於良性畸胎瘤。」李佩蓁說明,一般卵巢畸胎瘤都是沒有症狀,不會痛也沒有感覺,一旦腫瘤長到超過5公分,因重量不均勻就有較高的機率因為運動或姿勢改變而扭轉,導致月經異常或卵巢缺血引起下腹痛或劇烈腹痛,這時就需以手術來切除腫瘤。 而在子宮肌瘤合併卵巢手術治療上,相較於傳統剖腹手術,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僅傷口更小、出血也少,住院天數也少、復原更快,除了在術後當天就可下床走路之外,亦能減少傷口裂開及疝氣的發生。 女性過30歲經期異常、腹痛要當心,近5成恐子宮肌瘤 李珮蓁指出,30~50歲的女性,約4至5成都有子宮肌瘤,大部分的人沒有症狀,但若是出現經血多、經痛、慢性不孕或是壓迫症狀造成頻尿或排便異常,就需要就醫治療;另外,已檢查出患有子宮肌瘤的病患,因為在未停經之前,肌瘤每年都有可能會慢慢的長大,建議病患每年定期回診做超音波追蹤檢查。 在急診或門診中,常常遇到女性病患忍痛或害羞而延遲就醫,險導致卵巢受損等狀況。李佩蓁提醒,女性朋友若是經期異常、下腹痛,千萬不要忍耐或不好意思就醫,其實超音波檢查就能快速幫助病患做出初步的子宮或是卵巢異常的診斷,及早找出病灶,不僅可以把握黃金治療時期,往往在治療後也可有良好的結果。

小心!每3天就有1童誤食,乾燥劑、優碘⋯甚至老鼠藥

小心!每3天就有1童誤食,乾燥劑、優碘⋯甚至老鼠藥#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最新研究調查發現,近5年間,平均每3天就有1件孩童誤食毒物的急診案件,且統計數字還不包含誤食異物。尤其最常發生在家中和5歲以下的孩童,顯示家長應更加重視孩童在家中環境的安全性。   想吃餅乾,卻吞下乾燥劑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室主任醫師李嶸表示,光是今年元旦連假,就收治3起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案件,幸經緊急處治後均無生命危險。李嶸分享,元旦早上剛忙完一波,上午10點多一位媽媽拿著一包乾燥劑,上氣不接下氣的帶著一對小姊弟奔入急診。原來4歲姊姊吃餅乾時,2歲弟弟誤食餅乾內的乾燥劑。經查明為矽膠乾燥劑無大害,媽媽才鬆了一口氣。 下午另一位媽媽帶著一個4歲弟弟入急診,原來是弟弟誤吞一個50元硬幣後乾嘔流口水,無法吃東西,醫師馬上安排異物移除。傍晚5點,又有一位焦急的媽媽帶著3歲跟2歲的兄弟衝入急診;媽媽說1個小時前,兄弟倆被家人發現打開櫃子玩老鼠藥,只見一個空藥盒,而且弟弟的嘴角還有老鼠藥殘留。所幸兩兄弟在緊急處理後並無危險。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醫師吳昌騰也指出,不久前有一名17歲男孩,因半夜起床想喝飲料,大量誤食祖母放在咖啡瓶內的優碘,造成缺氧、低血壓和心跳過緩,送急診並進入加護病房治療。 李嶸說明,台灣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急診案件層出不窮,近5年調查顯示,個案在誤食的毒物中,以藥物佔41.4%最多,殺蟲劑則是最常見的非藥物毒物誤食佔9.5%。若情況嚴重,不但需要急診住院,其中更有3.6%需住入加護病房。 家中環境藥物、清潔劑、玩具擺放7大關鍵 李嶸強調,任何東西都有可能造成孩童的誤食,例如藥物、錢幣、鈕扣電池、細小物品、玩具、清潔劑、殺蟲劑、酒精,甚至是含鉛物品與腐蝕性物質等。以下重點提醒家長注意: 1. 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並上鎖存放。 2. 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保存在原始包裝或原瓶中,不要分裝在其他容器,尤其是飲料瓶或食物容器中。 3. 亮麗包裝的洗衣膠囊對孩子更有吸引力,應放在孩童拿取不到的地方。 4. 接觸含鉛塗料物質後應用清水及肥皂洗手,以避免鉛中毒。 5. 應妥善回收用過的鈕扣電池,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 6. 孩童玩磁力珠玩具應有家長在旁陪伴,以避免誤食。 7. 在家中趴下用孩子的視角看房間,移除或鎖好兒童視野內可造成兒童誤食的危險物品。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建議,家長平日可學習心肺復甦術(CPR)和哈姆立克動作,為孩童誤食異物急救做好準備。若是誤食清潔劑或腐蝕性物質等毒物,則應立刻送醫,切勿自行催吐,以避免食道和腸胃道二次灼傷。若想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也可透過衛教影片了解家中隱藏的危機和防範作法。

失眠怎麼辦?醫建議多曬太陽+多吃「這3種營養素」

失眠怎麼辦?醫建議多曬太陽+多吃「這3種營養素」#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明明天氣冷,感覺一上床就會很好睡,但實際上到了晚上,卻總是失眠?其實這是因為相較於夏季,冬天日照較短,跟夏天比起來足足少了3個小時,會影響大腦中「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同時也是褪黑激素的原料,如果原料不足,沒有辦法轉換足夠的褪黑激素,來幫助入睡和維持睡眠品質。所以曬不夠太陽,就會造成容易憂鬱、失眠。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3種可幫助入眠的營養素 失眠是指一周有3天以上,出現入睡困難、睡眠中斷等情形,長期失眠不僅會影響精神,還可能造成身體免疫力減弱、抑鬱、記憶力衰退、性功能減弱等現象。若想改善失眠問題,除了睡前不使用3C產品、放鬆身心之外,透過補充營養,也可以幫助入睡。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醫師林凱信就指出,平時可以透過攝取3種營養素: 1. 色胺酸 色胺酸是身體的一種必需胺基酸,也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但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想要改善失眠狀況,可以多攝取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包括:牛奶、蛋、肉類、香蕉、豆腐等食物。 2. 鈣 鈣,能幫助穩定情緒、放鬆肌肉,且可以幫助大腦利用色胺酸,來合成血清素、進而轉換為褪黑激素。而建議補鈣的最佳時機為3個時段:睡前補充、飯後補鈣、日曬後補充,可以攝取芝麻、豆類、堅果、牛奶、起司、小魚乾等食物。如果怕睡前吃東西不好消化,亦能服用鈣片來補充。 3. 鎂 鎂,能幫助放鬆神經,同時也幫助調節褪黑激素、消除疲勞…等,根據衛生署食品資訊網的資料,一般成年人,應該要攝取350毫克的鎂。富含鎂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海菜、豆類、堅果…等,但要提醒,腎臟功能不好的人,先詢問過醫師後再補充較為適當。 延伸閱讀: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 根據自殺防治學會調查統計,台灣15歲以上的民眾,約有1/4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擾。想要改善睡眠問題,除了多補充營養之外,早上也可以多曬太陽,讓身體自然產生血清素,不僅能讓心情更愉悅,也能轉換足夠的褪黑激素,讓晚上更好入眠。如果失眠問題遲遲無法改善,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改善失眠問題,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3C族冬天開暖氣恐眼乾又刺痛,醫教「3動作」緩解

3C族冬天開暖氣恐眼乾又刺痛,醫教「3動作」緩解#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冬天冷峰報到,氣溫大幅下降,民眾常為了防寒,在家都會開啟電暖爐跟除濕機保暖,但因冬天空氣較乾燥,本身就有乾眼症病人常會感覺眼睛沾黏、乾澀灼熱、有異物感,甚至刺痛、畏光、視力模糊和易流眼淚等症狀加劇,冬季罹患乾眼症的眼科門診病人數亦有明顯增加情形。   安南醫眼科中心洪純玲副院長表示,冬天因乾燥易使淚液過度蒸發,此時眼球表面因失去濕潤,促使眼睛乾澀、有異物刺痛感,嚴重時可能還會讓視力短暫模糊。由於每位病人的乾眼症成因和程度皆不同,故需量身訂作個人化人工淚液,針對缺水性較重的朋友,就要使用加強保濕之眼藥水,及水份較多的人工淚液。   長時間用3C、天氣乾冷,恐「油水不夠」乾眼症上身 洪純玲提醒民眾,在冬季日常需多補充水份,避免待在乾冷的乾燥環境過久,才不會發生乾燥症候群合併乾眼症。許多長者因年紀眼睛功能退化之故,導致油脂分泌較少,或眼瞼油脂腺管阻塞,因而造成淚水表面油脂不夠、水分容易蒸發,此時病患可考慮「熱敷」,讓油脂容易分泌至淚水表面,以減少蒸發。   此外,有青光眼的病患在冬天時乾眼症會更加厲害;經常使用3C產品、長時間在密閉空調空間內的上班族,也要特別注意,若長期盯螢幕又少眨眼,可能種下乾眼症危險因子。提醒3C上班族無論上下班,只要有使用3C及看電腦,每30分鐘就應適度「多眨眼」、「讓眼睛休息5分鐘」,雙眼較不會乾澀疲勞。 多補充水分、攝取omega-3、DHA食物,保養靈魂之窗 「眼睛畢竟不是機器。」洪純玲建議除可多補充水份外,也可考慮多吃含油脂性omega-3、DHA食物,如:鯖魚、秋刀魚、鮭魚、鮪魚、核桃、奇亞籽、亞麻仁、菜籽油、魚油等,來增加眼球潤滑度。而使用電熱器和烘乾器時,每次時間不宜過久,否則眼睛水份蒸發會更嚴重,恐讓眼睛更加乾燥不舒服,若能在室內放一杯水會更好。 洪純玲強調,每個人的乾眼症病症種類跟成因都不同,尋求專業眼科醫師診斷,才是治療靈魂之窗的上策。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人工淚液進行治療,這是相當危險的行為,方式若有不當,後果可能得不償失。

受傷了⋯傷口要縫合嗎?醫授「傷後照護4招」防留疤

受傷了⋯傷口要縫合嗎?醫授「傷後照護4招」防留疤#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兒子額頭的傷口一直流血。」林媽媽焦急地說。醫師問:「怎麼受傷的?」林媽媽回答:「剛剛在打球的時候和同學相撞,兩個人都受傷了。」醫師小心地掀開紗布,額頭上的撕裂傷便流出血來。   「這傷口要不要縫合?要不要打破傷風?會不會留疤?」林媽媽一口氣問了好幾個問題。日常生活中,大家多少都有受傷的經驗,也都會有類似的問題,讓我們請醫師來解答。 哪些傷口需要縫合? 決定撕裂傷口要不要縫合,第1個要考慮傷口的深度及長度,新英格蘭診所乳房外科院長黃柏榮指出,一般而言超過1公分以上的傷口可能需要縫合,若傷口太深,傷及到肌肉組織、肌腱、韌帶、骨頭時,可能需要一併修復。 第2個要考慮出血的流量,黃柏榮說,流血速度較快的傷口,若加壓10分鐘以上還止不了血,一定要盡快到醫院處理。  第3個要考慮傷口的位置,黃柏榮解釋,例如位在關節處的撕裂傷在日常活動時會打開,很難自行癒合,建議要縫起來,幫助傷口癒合。另外,撕裂傷口若靠近臉部或生殖器,可能對美觀或功能造成影響,最好能夠縫合處理。「別小看臉部的傷口!」黃柏榮提醒,「或許傷口不大,但是若傷到肌肉,可能會影響眼輪匝肌的功能,就要縫合修補,千萬不能輕忽。」 第4個要考慮受傷的原因,黃柏榮分析,如果是較乾淨的傷口,大多會立刻縫合;至於動物咬傷的傷口,因為細菌量較多,感染風險較高,除了清潔、止血之外,也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續再評估適合縫合的時機。 受傷了,需要打破傷風嗎? 在台灣,破傷風疫苗是常規接種的疫苗,大家在嬰幼兒時期、6歲會接受預防接種。一般而言,破傷風疫苗可以維持10年左右的保護力,爾後需要定期追加。只要患者不確定自己的接種狀況,所有的傷口都需要打破傷風疫苗。黃柏榮解釋,如果患者確定接種過3次或以上的破傷風疫苗,就要評估是否需要追加注射破傷風疫苗。 針對小而乾淨之傷口,若最後一劑破傷風疫苗已超過10年,便需要追加注射;針對所有其他傷口,若最後一劑破傷風疫苗已超過5年,便需要追加注射。 傷口照護重點提醒 在傷口完全癒合前,大家都要好好照顧傷口,黃柏榮說,請準備好換藥材料,包括滅菌手套、棉棒、生理食鹽水、消毒水、抗生素藥膏、膠帶、紗布、或有助傷口癒合的敷料。在換藥前務必用乾淨的肥皂洗手,小心移除舊敷料,然後清潔、消毒傷口,塗上抗生素藥膏,然後以敷料妥善覆蓋傷口。 如何照顧傷口? 包紮好傷口後,盡量不要有外力衝擊或碰觸,並避免潮濕或污染。黃柏榮說,飲食中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幫助傷口癒合。每天都要觀察傷口,如果出現發紅、發熱、腫脹、疼痛、化膿等,代表傷口可能有感染,要盡快就醫。 如何預防疤痕形成? 「想預防疤痕,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受傷!」黃柏榮說,「如果已經受傷了,就要好好處理,包括把傷口清乾淨、正確縫合、正確換藥、避免感染等,都有助於降低疤痕形成的機會。」如果是縫合性傷口,可以使用具有抗張纖維束之免縫膠帶,黃柏榮說,免縫膠帶是以垂直傷口的方向黏貼,幫助傷口黏合得較平整。 請務必以紗布、或人工敷料妥善覆蓋傷口,降低傷口感染的機會。像是不沾黏類型的人工敷料則可以減少換藥的不適。另外,選擇有助保持傷口濕度及溫度的人工敷料則能有助形成適合傷口癒合的環境,較不會造成過度生長的疤痕。 「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纖維膠原過度增生與過度發炎有關,可能造成疤痕凹凸不平的問題,」黃柏榮說「若是具有蟹足腫體質,膠原蛋白容易過度增生,更需要使用正確的敷料。有些人工敷料可以吸收組織液,提供濕潤、良好的癒合環境,盡量避免纖維膠原過度生長。」 因為在換藥時需要反覆撕掉、貼上膠帶,黃柏榮說,若是皮膚較脆弱、敏感、或怕痛的病人,可以嘗試使用矽膠膠帶,以降低不適。 貼心小提醒 割傷、撕裂傷皆是很常見的狀況,受傷時請以乾淨的紗布加壓止血,然後盡快就醫處理,回家之後記得每天換藥好好照顧傷口。黃柏榮說,傷口遭到感染時,可能出現幾個徵象,如果發現有明顯的肉芽組織隆起、增生,摸起來硬硬的,就要提高警覺。接下來就是發紅、腫脹、發熱、疼痛,且出現異常分泌物,黃色、灰色、深咖啡色分泌物都有可能。隨著感染惡化,將造成全身性感染反應,便會開始發燒、畏寒。 如果有任何疑問,請盡快回診,才能避免小傷口,變成大麻煩!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