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新聞

2022清明連假》最新優惠整理:交通「這樣搭」半價

2022清明連假》最新優惠整理:交通「這樣搭」半價#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迎接周末4天兒童節暨清明連假,因應假期出遊人潮,交通部公路總局日前公布國內旅遊多項公共運輸優惠,只要使用指定付款方式還能享半價優惠;《優活健康網》更幫民眾整理好全台遊樂園優惠,不僅兒童免費,成人門票最高更省400元,就是要讓全家大小一起開心出遊!   清明連假搭公共運輸享通行優惠 全線國道優惠(4月1日0時~4月5日24時): 1. 全台共84條中、長途國道客運票價,享平日優惠或85折優惠 2. 搭乘高鐵、臺鐵及國道客運,且於10小時內轉乘在地客運,享基本里程或1段票優惠 3. 全台46條台灣好行路線,使用電子票證享半價優惠 東部旅遊客運優惠 持有東部合法旅宿住宿憑證或台灣好行套票,來回搭乘指定東部國道客運路線享「4人同行1人免費」,回程再享總票價折抵200元優惠,以上優惠須擇一使用。 連假期間遊樂園兒童、成人票價皆享優惠 今年清明節有4月1日~4月5日共4天連假,民眾除了返鄉掃墓也會規劃出遊行程,各大樂園更接連推出票價優惠活動,就是為了要吸引全家大小一起出遊玩得開心。 六福村 4月1日~4月5日期間,六福村招待12歲以下兒童免費入園,需出示本人身分證、健保卡或戶口名簿,只要是2010年4月3日以後出生者即符合免費資格,且不得與其他優惠方案合併使用;大人現場購票可享全民學童價699元,相當於原價999元打7折。 麗寶樂園 4月1日~4月5日期間,民眾於麗寶樂園現場購票入園,一律享「全民童樂價」599元,並加贈100元餐商抵用券(限當天使用);憑探索世界出園手章或麗寶OUTLET MALL消費累計滿千發票,購買摩天輪搭乘券享優惠價250元(原價350元)。 義大世界 4月1日~4月5日期間,12歲以下兒童入園只要1元,需搭配1名大人購買580元門票;13歲以上每人更只要580元。優惠方案需於現場票亭購票,最後售票時間至15:30止,且優惠不得合併使用。 遠雄海洋公園 4月1日~4月5日期間,優待3~6歲兒童(2015年1月1日~2019年4月5日出生)現場購票享100元,並加碼再贈隔日免費入園,現場需出示相關證件,此活動團體不適用。

暈針怎麼辦?專家教「做這表情」有效預防暈針又減痛

暈針怎麼辦?專家教「做這表情」有效預防暈針又減痛#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你打針會暈針嗎?你知道暈針是什麼嗎?近期逢校園大規模開打流感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之際,以及先前的Covid-19新冠疫苗,在打完疫苗都會被醫護人員要求需坐下15分鐘,確認沒有問題後才能離開,這樣的做法除了預防急性藥物過敏之外,還因考量有些人會出現暈針現象。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其實暈針就是身體怕打針的生理反應,也叫做「針頭恐懼症」(needle phobia)。有人光看見針頭就暈,就算連針打在別人身上也暈,在抽血檢驗或是中醫針灸也時有所聞。根據美國研究統計,約有1成的人不願意接種Covid-19疫苗的原因,就是因為討厭針頭、懼怕打針。 延伸閱讀: 接種後胸悶、心悸久未好轉?醫教3招解「疫苗焦慮症」 什麼是暈針?有哪些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暈針被歸類為與壓力有關的反應,屬於疫苗不良事件的一種。壓力會引起複雜的身心症狀,當身體把打針視為一個壓力事件,心理有所緊張不安,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引起「戰」或「逃」反應,導致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甚至出現過度換氣、呼吸困難或抽筋等情形。 但在某些人身上,反而誘發副交感神經反應,嚴重程度者出現迷走神經昏厥,導致出現暈針情形,常見誘發原因如下: 心跳變慢 血壓急速下降 連帶大腦血流量不足 失去意識 有的暈針還伴隨發生前驅症狀,例如噁心、冒汗或臉色蒼白。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出現疑似暈針情形,應盡可能避免倒下時造成外傷,可嘗試坐下或平躺休息,設法緩解緊張,若症狀持續,應儘快送醫。 是暈針還是過敏性休克? 打針後瞬間失去意識,也可能是致命的過敏性休克發作。過敏性休克多半是藥物或食物引起,多半在給藥或進食後數分鐘至半小時發作,而暈針通常是打針完5分鐘內發作。此外,9成過敏性休克會伴隨皮膚癢疹、面部水腫或是舌頭、咽喉腫脹等,症狀還包括心跳加速、血壓急遽下降。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需要立即送醫,否則會危及生命。 因此,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疫苗接種後,應在觀察區休息至少15分鐘,離開後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如果曾經發生疫苗過敏的人,由於發生過敏反應的可能性較大,則建議至少觀察30分鐘再離開。 暈針如何預防? 想要預防暈針,可於接種前避免空腹及脫水、接種時採坐姿,或是等待時聊天聽音樂或看影片,都有助放鬆心情。然而,對於接種有負面經驗,曾經發生過昏厥、害怕打針以及有焦慮疾患病史者,均屬於接種後壓力相關反應的高風險族群。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以下方法,有助減低施打疫苗的疼痛與恐懼: 1. 接種前,告知醫療人員:若是高風險族群接種,建議有親友陪同前往,事先告知接種站或醫療機構自身狀況,協助安排合宜的場地,可以有獨立隱密空間,避免等待時間過久,或直接目睹其他人接種。 2. 等待時,不要緊盯著施打者的一舉一動:找人聊其他話題,找點事做,分散注意力。 3. 接種時,做鬼臉或微笑:有研究發現,和面無表情相比,微笑和做鬼臉可以減少40%的疼痛感覺。透過牽動臉部肌肉,改善受試者對打針的體驗,減輕身體對壓力的反應。 4. 周遭的人別說「打針不會痛」:聽到針頭、疼痛等字眼,非但不會和緩焦慮,反而使接種者更緊張,導致肌肉緊繃,注射時反而會更痛;也不要說「這沒什麼好怕」,企圖淡化、否定他的感覺。可以這麼說:「有人感覺像被戳到,有人覺得像被掐住,每個人感受不同,但通常很快就過去了。」允許他有自己的感覺,營造支持的氛圍,接納尊重他的恐懼。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暈針與疫苗本身安全性無關,也不會造成後遺症,只有對疫苗施打相關事項有正確的了解與認識,才能降低對於接種的恐懼。

吃口香糖降低蛀牙發生率?牙醫教「4招」預防口腔問題

吃口香糖降低蛀牙發生率?牙醫教「4招」預防口腔問題#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口罩戴太久,懶得刷牙嗎?近期因各國封城與戴口罩令,導致民眾對口腔衛生的重視程度下降許多。醫師提醒,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尤其是牙周疾病與糖尿病、心肌梗塞、口腔癌、大腸直腸癌、新冠肺炎重症和死亡率存在著雙向關係,建議民眾3至6個月應定期檢查,只要早期發現,及早改變保健習慣,許多口腔問題是可以恢復到健康狀態的。 3成年輕人無定期檢查口腔,6成5有牙痛 根據《台灣青年世代口腔健康問卷調查》顯示,台灣18至30歲年輕族群中,有6成5過去2年內曾發生牙齒疼痛、牙齦發炎出血或牙齒敏感等症狀;其中有3成的人沒有定期口腔檢查的習慣,出現病症卻仍置之不理,導致得花費更多金錢與時間就醫治療。 調查也發現,幾乎每2位就有1位正飽受口腔異味的困擾,超過半數民眾認為這個難以啟「口」的社交問題影響其自信心,也影響職場的人際互動。但多數民眾都是尋求增加刷牙次數(56.2%)、使用含氟漱口水(49%)以及嚼無糖口香糖(44%)等方式改善。 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副理事長黃耀慧提醒,口腔異味的成因複雜,可先尋求牙科醫師專業診斷是否為口腔疾病造成,後續才以刷牙、使用含氟漱口水或嚼無糖口香糖持續改善口氣問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發表的實證醫學文獻證實,嚼食無糖口香糖可有效控制口腔致齲菌數量,作為口腔預防性照護的輔助措施,但最主要的還是要清潔。」 黃耀慧解釋,飯後一段時間內,口腔中的細菌會持續將「可發酵性碳水化合物」轉化成有機酸,當酸的強度到達可溶解牙齒結構時,就會形成蛀牙;而嚼食口香糖能刺激唾液分泌,將細菌稀釋,增加對酸中和效果,降低蛀牙風險。 口腔異樣可能增加心肌梗塞、罹癌風險 「事實上,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千萬不要忽略,口腔異樣有可能會是疾病徵兆。」黃耀慧說明,口腔裡充滿細菌,若置之不理等同在嘴中埋「未爆彈」。當嚴重蛀牙引致牙齦組織發炎,細菌有可能隨血管到人體各部位,累積久了造成沾黏,可能形成血管粥狀硬化斑塊,恐提升罹患心肌梗塞風險;嚴重牙周病患者也是,意味身體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況,恐大幅增加罹癌風險。 黃耀慧指出,多份國外醫學研究報告顯示:牙周病與糖尿病具有雙向關係,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比率為一般人的3被,且心腎死亡的風險同樣比無嚴重牙周病的糖尿病患者高出3倍;而牙周病患者罹患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更高出2成,例如口腔癌、胰臟癌和大腸直腸癌等;重度齲齒患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也較普通人高出1.13倍。 同時,牙周病也與失智症呈現雙向相關,有牙周疾病者罹患失智症較普通人高出1.17倍、有失智症者罹患牙周疾病則是1.69倍。甚至,今年2月份出刊的《臨床牙周病學期刊》一篇研究也發現,有牙周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演變成重症、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機率,高出一般人3至5倍,死亡率更高達8.81倍。 黃耀慧建議民眾,可採取「檢、刷、線、嚼」4字訣: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每天使用牙「線」 (棒) 飯後「嚼」無糖口香糖20分鐘或使用含氟漱口水 他提醒,只要利用正確方法清潔維護口腔,長期為之就能好好享受有品質的健康生活,只要早期發現、及早改變保健習慣,許多口腔問題是可以恢復到健康狀態的。

我的小孩有弱視嗎?歪頭、瞇瞇眼⋯醫揭「評估3關鍵」

我的小孩有弱視嗎?歪頭、瞇瞇眼⋯醫揭「評估3關鍵」#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歲彤彤有著一雙明亮大眼,但看電視時總是頭歪一邊,閱讀繪本也常瞇著眼,加上最近走路摔得到處瘀青,媽媽原以為是平衡感不好、運動神經差,直到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弱視,需進行矯正治療。   弱視常見症狀及評估方法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醫師李昇達說明,弱視發生的原因,是病患在視覺發育期內,由於異常的視覺經驗,引起單眼或雙眼矯正視力下降,而又無器質性病變的一種眼科疾病。 李昇達舉例,若發現家中小朋友看東西必須湊很近,或者拿取物品時抓不準距離、下樓時常跌倒,甚至喜歡歪頭、瞇著眼看電視及閱讀書本等,一旦又出現異常的頭位看東西,此時就得警覺不僅僅是視力出現問題,甚至已經對身體其他部位的發育造成影響,像是肢體活動不協調,左右不分等。 此外,由於患有弱視時,雙眼的屈光度會出現差異,若出現以下症狀就需警惕: 1. 在陽光下弱視的那隻眼睛,容易會瞇成一條線,越來越怕光 2. 視力隨之下降,並出現眼神飄移渙散、無法注視物體 3. 眼球沒有規律地來回轉動、顫動 不少家長不易察覺幼童弱視症狀,一般而言,6歲以上兒童可利用以下方法,評估是否有弱視問題: 視力是否無法達到0.8以上 兩眼最佳矯正視力,相差視力表有2行以上 弱視主要治療方法,把握12歲前效果最佳 不少家長擔心弱視問題會影響孩子一生,李昇達提醒,0~3歲是兒童弱視治療的關鍵期,3~8歲是治療的敏感期,若超過12歲以後再治療弱視,視力恢復的機會就越來越小,因此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家長務必要把握治療年齡黃金期。治療弱視的主要方法如下: 1. 消除弱視危險因素 例如:配戴眼鏡以矯正屈光不正、手術治療(適合白內障、玻璃體或角膜混濁、上眼瞼下垂)。 2. 藥物性或光學性壓抑療法 例如:遮蓋和壓抑優勢眼,以促使弱視眼積極反應,提高較差眼睛的視力,有助於改善斜視的狀況。如果非弱視眼是屬於遠視眼,也可以透過藥物性壓抑療法治療。 李昇達再次強調,0~6歲是孩子眼睛發育的重要時期,一旦錯過了發育治療的關鍵時期,導致日後出現斜視或視差,將會影響到雙眼立體感發育,不僅一輩子視力會有所影響,日常生活也會深受其擾,影響開車、繪畫或測量等工作,因此當發現孩童出現弱視相關症狀時,一定要盡早就醫檢查,才能及時治療。

眼壓正常就沒事?醫警告:亞洲人多屬正常眼壓青光眼

眼壓正常就沒事?醫警告:亞洲人多屬正常眼壓青光眼#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只要眼壓正常,即使高度近視就不需擔心青光眼嗎?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亞洲人約有8成5以上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醫師提醒,若誤信眼壓正常就沒事,很可能因此錯過阻止惡化的關鍵時期。   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察覺時視力已受損 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是一種進行性不可逆疾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病人常沒有病識感,可說是「慈悲又可怕」的疾病,因為初期感受不到變化,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但一察覺到往往已經非常嚴重了。 青光眼成因是因眼內房水系統分泌失衡,或因眼球結構問題,房水累積眼內導致眼壓升高,或因其他因素導致視神經血液或氧氣供應不足,導致視神經不可逆損害。多數病患初期無症狀,當視力受損嚴重會導致周邊視野缺損,導致景象模糊或看不到,夜間視力變差、頭痛、噁心等,嚴重甚至失明。 「而亞洲最盛行的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卻會直接影響到視神經與視野感受,但在眼壓看不出任何異常。」呂大文解釋,眼壓測量時會受多重因素影響,例如夜晚量測比白天高、躺著量測比坐著高,甚至角膜厚度也會影響,「尤其是高度近視者做完近視雷射後,角膜變薄,眼壓較低,眼壓測量絕對不正確。」 40歲以上就應主動檢查眼壓、視野與視神經 眼壓是青光眼的變動因子,凡具有青光眼家族病史或高度近視者,都是青光眼的高危險群,應養成眼科健檢追蹤習慣,一般民眾40歲以上也應主動篩檢,透過眼壓檢查、視神經檢查、視野檢查,完整篩檢確認有無診青光眼,日常作息更應避免眼壓突然升高行為。 避免眼壓飆高5件事: 不牛飲,飲用每次不超過150毫升 避免高空彈跳、雲霄飛車、跳水、潛水 避免趴睡、搬重物、過緊的塑身衣或領帶 避免長時間滑手機或暗處滑手機、看電影,用眼30分鐘或休息10分鐘 避免醃漬與過鹹食物 呂大文解釋,視神經連接眼睛與大腦,當眼內的壓力超過視神經可承受極限,或是供應視神經養份的血液循環不良,將導致視神經受損而產生視野喪失。患者的視線範圍會因此受侷限,像是戴著塗抹了糨糊的眼鏡,視力模糊,眼前景物霧濛濛,臨床上也有不少病患以為近視度數加深,錯失檢查與治療先機。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提醒,任何會增加腹腔壓力的運動,像是高空彈跳、趴臥,或是食用醃漬過鹹食品、在暗處滑手機等行為,都應該盡量避免,「青光眼無法治癒也無法恢復已失去的視力,只要不介入就會持續惡化,務必早期治療。」

常漏尿跑廁所好困擾!改善尿失禁用3招「躺著就能做」

常漏尿跑廁所好困擾!改善尿失禁用3招「躺著就能做」#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尿失禁或漏尿(Urinary incontinence)雖然不是一個致命疾病,但會影響長輩的生活品質,往往咳嗽或是用力提重物的時候,尿液就不小心跑出來,不僅會產生異味,也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導致有些長輩因為不好意思,而拒絕出門或社交,因此如何改善就很重要。   漏尿的類型 要知道如何改善漏尿的情況,就要先知道是哪種類型的尿失禁,才有辦法對症改善,一般把尿失禁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壓力型尿失禁:最常發生在年輕到中年的女性或停經後的婦女。通常因為壓力壓迫在膀胱導致滲尿的情形。好發的動作像是運動、咳嗽、打噴嚏、大笑或搬重物等等。 急迫型尿失禁:會突發性的感受到急迫的尿液,但往往尿的量不多或是無法久憋尿。常見的原因像是泌尿道感染、糖尿病、阿茲罕默症、帕金森氏症或中風等。 滿溢型尿失禁:因糖尿病、脊髓損傷或攝護腺肥大,造成身體對於膀胱的清空能力變弱,當尿意在膀胱中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漏出來,造成長輩頻尿且每次尿量不多的情況,而且往往尿完以後還會覺得有尿意。 功能型尿失禁:這類型長輩他們的泌尿功能是好的,但有可能因為其他因素導致他無法正常上廁所,舉例來說,長輩因為肢體障礙造成行動上有困難,導致他感受到尿意跟走到廁所去上的時間過長,他憋不住而造成的尿失禁就算是功能性的問題。 混和型尿失禁:可能是多種原因合併造成,最常併發的是壓力型與急迫型的尿失禁合併發生。 導致漏尿的因子 會增加漏尿的原因如下: 性別:女性是最容易發生壓力型尿失禁的族群,有可能因懷孕、生產、停經或是生理構造等因素造成。而男性則是因為攝護腺肥大的問題,發生急迫型或是滿溢型的漏尿。   年紀:隨著年紀增長,膀胱控制能力與周遭肌肉的強度會逐漸退化,當退化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導致漏尿的情況。   抽菸:菸草的使用會增加漏尿的機率。   過重:過多的體重會增加身體壓迫在膀胱與周遭肌肉的力量,當咳嗽或打噴嚏的時候就很容易漏尿。   家族史:急迫型尿失禁常與家族史有關連。   疾病引起:神經系統相關的疾病,帕金森氏症、阿茲罕默症、脊髓壓迫、椎間盤突出等等,另外像是糖尿病、泌尿道感染,均有可能引起漏尿的情況。 如何改善漏尿狀況? 相較過去,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可以改善尿失禁的方法與治療方式,日常膀胱控制訓練,整理如下: 骨盆肌肉訓練:又稱凱格爾運動,藉由重複縮放部分的骨盆底肌肉進行,用以幫助降低尿失禁的機率。流程如下: 收縮肛門與尿道的骨盆底肌肉 嘗試收縮並維持至少3秒後放鬆 重複循環10~15次 不一定要特別空出時間,早上起床前或睡覺前躺在床上做一下就可以 尿液急迫壓制訓練:透過訓練來避免急迫行漏尿,在每次想要急迫排尿前,先深呼吸,放鬆身體,並專心去收縮、維持骨盆腔底的肌肉,避免漏尿的發生。   制定排尿時程:透過規律化的排尿時程,像是固定睡前、起床、每2個小時一次等等的方式,讓自己主動去排尿,避免造成尿液累積。 適時尋求醫療協助,不要害羞! 當漏尿的情況持續無法改善,就應當透過專業醫療協助,目前的治療方式很多元,舉凡像是藥物治療、尿道填塞劑、電刺激或是手術,都可以幫助改善漏尿的狀況。 健康日常生活是改善漏尿的最根本 改善生活習慣可以有助於漏尿情況的改善,像是減重、戒菸、戒酒、多喝白開水或睡前減少喝水量等等。另外避免便秘、提重物、改善血糖等,都有助於改善尿失禁的狀況。 (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一用力就漏尿?帶你認識年長者的尿失禁|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失眠竟是因溫度調錯!想睡好別用電毯,醫教你助眠3招

失眠竟是因溫度調錯!想睡好別用電毯,醫教你助眠3招#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名50多歲女性吃了20幾年安眠藥仍求助門診,主因是最近雖吃藥仍然不好睡,常無故流淚,甚至出現自殺念頭。醫師就提醒,若失眠沒有正確治療,容易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濫用⋯等,甚至會產生致癌的危險因子。   郭綜合醫院身心科主任黃泰銘表示,失眠症狀是指在環境合適且有機會睡覺的情況下,仍出現入睡困難、無法持續睡一整晚、比預定起床時間提早醒來且無法再入睡,或者一覺醒來仍感覺精神不好合併白天嗜睡等情形,且會影響患者情緒煩躁、認知或記憶力退化,以及白天日常生活及工作表現不佳。 失眠對身體疾病及心理疾病的影響 黃泰銘說明,一生的時間裡約有1/3是處在睡眠的狀態,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睡眠對於精神與身體健康的保健有重要相關性。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無時無刻不受生理時鐘的影響,與白天黑夜一天的光線循環相配合,人體生理活動受此24小時節律的影響,如內分泌、代謝、心血管活動、肝腎功能、腸胃活動與免疫作用,都產生了週期性的協調變化,來達到人體各系統功能的合協運作。 光刺激經由視網膜-下視丘徑路-視交叉上核系統調節,再主導體內的生理活動節律,並且掌控血清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分泌與核心體溫,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即是睡眠,晝夜節律即是人類的睡眠節律。一旦晝夜節律不協調,使晝夜節律失去恆定,睡眠就會開始產生障礙,進而影響身心造成心理疾病。 此外,黃泰銘指出,睡眠障礙也會造成各器官運作不協調,這些失序的生理活動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疾病問題,例如: 糖尿病 肥胖 甲狀腺疾病 免疫風濕病 心血管疾病 腸胃道疾病 氣喘 癲癇 精神疾病 致癌因子,如子宮內膜癌、 前列腺癌 瞭解晝夜節律與光線、溫度相關,應用於失眠調理 黃泰銘解釋,各類的助眠藥物是針對腦部神經介質不平衡之調節,醫師除了處方安眠藥,合併非藥物治療的導引方法,效果會最好。例如:在夜晚我們的核心體溫會往下調降,運用這個觀念,睡覺時房間可維持較冷的溫度約攝氏22~24度,避免用電毯影響核心體溫,會讓腦部得到更好的休息。 對於光線的調控,睡前不看手機或電視,睡眠的房間要保持黑暗,在適當的時間接受光照,尤其是清晨,都能讓睡眠得到改善。此外,減少擔心失眠的焦慮,睡覺時不要看時間,不管前一晚何時入睡,隔天均應設定鬧鐘以便早上在同一時間起床。定時作息建立體內睡醒節律,要有錯誤的時間睡眠量不等於對的時間之睡眠量及睡眠剝奪是累積性的,需要數個夜晚睡眠才能恢復的認知。 黃泰銘建議改善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可掌握以下3面向: 1. 以符合生理時鐘的角度來改善個人生活 暗黑療法——睡眠的房間要保持黑暗 如果夜晚起床上洗手間要使用微光 螢幕閃光太刺激腦部, 睡前不看手機或電視 在適當的時間接受光照,尤其把握清晨時段 2. 準備好適宜的睡前環境 約睡前1小時泡熱水澡15分鐘,剛好在身體降溫時上床入睡 睡時房間維持較冷的溫度約攝氏22~24度,不要用電毯 白天攝取充足能量 3. 定時作息建立體內規律的正確觀念 睡時不要看時間,不管前晚多晚睡,規定自己每天早上在同一時間起床 瞭解睡眠剝奪是累積性的,一晚沒睡好需要數個夜晚睡眠才能恢復 瞭解錯誤的時間睡眠量不等於對的時間之睡眠量

「膝關節退化」不動更嚴重!物理治療師授「護膝2招」

「膝關節退化」不動更嚴重!物理治療師授「護膝2招」#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使許多民眾生活日常侷限於自家空間,很多長輩更因此不敢外出活動,在家久坐機會變多,原本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也在不知不覺中更加嚴重。不少就診民眾納悶,膝蓋疼痛不是應該多休息嗎,怎麼反而越休息症狀越嚴重呢?   膝關節退化如老車,沒保養更嚴重 衛福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表示,其實膝關節的軟骨中心處是沒有微血管分布的,軟骨的營養是來自於膝關節囊液,而膝關節囊液的推動,需要藉助膝關節的活動。 李曉惠表示,若把退化的膝關節比喻為20年以上的老車,就會知道膝蓋應要如何保養,「試問,您敢將老車放在車庫裡1個月都不發動嗎?或是敢開著老車一路從台北殺到墾丁去嗎?」 李曉惠進一步解釋,「同理,已經退化的膝蓋更需要適當的活動,不宜完全不動或動得太多,建議可做如騎腳踏車或游泳等不承重的活動,或是不引發疼痛、少量多次的短程走路。」 簡單「護膝運動」鍛鍊股四頭肌、膝關節 若不適合外出,李曉惠建議民眾可在家執行以下護膝運動,主要鍛鍊2面向: 1.強化大腿股四頭肌肌力: 一次停留5~10秒,每回30次,一天3回。以保護膝蓋、增加膝關節穩定,減少膝蓋軟骨退化及摩擦。 2.強調膝關節活動度: 一次停留10~20秒,每回10次,一天3回,有緊的感覺即可,勿勉強。讓日常生活活動更自如。李曉惠提醒,若運動當中或運動後有不適感,請諮詢您的醫師或物理治療人員。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坐姿,伸直膝蓋、勾起腳板。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股四頭內側肌強化運動:膝蓋下方捲一小毛巾,大腿出力讓膝蓋下壓下方毛巾。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強調膝關節活動度的「抱膝運動」:坐姿,雙手抱在小腿處、讓腳後跟盡量靠近臀部。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強調膝關節活動度的「壓膝運動」:坐姿,足部放在前方板凳上,雙手下壓膝蓋。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