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新聞

小心!每3天就有1童誤食,乾燥劑、優碘⋯甚至老鼠藥

小心!每3天就有1童誤食,乾燥劑、優碘⋯甚至老鼠藥#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最新研究調查發現,近5年間,平均每3天就有1件孩童誤食毒物的急診案件,且統計數字還不包含誤食異物。尤其最常發生在家中和5歲以下的孩童,顯示家長應更加重視孩童在家中環境的安全性。   想吃餅乾,卻吞下乾燥劑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室主任醫師李嶸表示,光是今年元旦連假,就收治3起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案件,幸經緊急處治後均無生命危險。李嶸分享,元旦早上剛忙完一波,上午10點多一位媽媽拿著一包乾燥劑,上氣不接下氣的帶著一對小姊弟奔入急診。原來4歲姊姊吃餅乾時,2歲弟弟誤食餅乾內的乾燥劑。經查明為矽膠乾燥劑無大害,媽媽才鬆了一口氣。 下午另一位媽媽帶著一個4歲弟弟入急診,原來是弟弟誤吞一個50元硬幣後乾嘔流口水,無法吃東西,醫師馬上安排異物移除。傍晚5點,又有一位焦急的媽媽帶著3歲跟2歲的兄弟衝入急診;媽媽說1個小時前,兄弟倆被家人發現打開櫃子玩老鼠藥,只見一個空藥盒,而且弟弟的嘴角還有老鼠藥殘留。所幸兩兄弟在緊急處理後並無危險。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醫師吳昌騰也指出,不久前有一名17歲男孩,因半夜起床想喝飲料,大量誤食祖母放在咖啡瓶內的優碘,造成缺氧、低血壓和心跳過緩,送急診並進入加護病房治療。 李嶸說明,台灣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急診案件層出不窮,近5年調查顯示,個案在誤食的毒物中,以藥物佔41.4%最多,殺蟲劑則是最常見的非藥物毒物誤食佔9.5%。若情況嚴重,不但需要急診住院,其中更有3.6%需住入加護病房。 家中環境藥物、清潔劑、玩具擺放7大關鍵 李嶸強調,任何東西都有可能造成孩童的誤食,例如藥物、錢幣、鈕扣電池、細小物品、玩具、清潔劑、殺蟲劑、酒精,甚至是含鉛物品與腐蝕性物質等。以下重點提醒家長注意: 1. 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並上鎖存放。 2. 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保存在原始包裝或原瓶中,不要分裝在其他容器,尤其是飲料瓶或食物容器中。 3. 亮麗包裝的洗衣膠囊對孩子更有吸引力,應放在孩童拿取不到的地方。 4. 接觸含鉛塗料物質後應用清水及肥皂洗手,以避免鉛中毒。 5. 應妥善回收用過的鈕扣電池,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 6. 孩童玩磁力珠玩具應有家長在旁陪伴,以避免誤食。 7. 在家中趴下用孩子的視角看房間,移除或鎖好兒童視野內可造成兒童誤食的危險物品。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建議,家長平日可學習心肺復甦術(CPR)和哈姆立克動作,為孩童誤食異物急救做好準備。若是誤食清潔劑或腐蝕性物質等毒物,則應立刻送醫,切勿自行催吐,以避免食道和腸胃道二次灼傷。若想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也可透過衛教影片了解家中隱藏的危機和防範作法。

失眠怎麼辦?醫建議多曬太陽+多吃「這3種營養素」

失眠怎麼辦?醫建議多曬太陽+多吃「這3種營養素」#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明明天氣冷,感覺一上床就會很好睡,但實際上到了晚上,卻總是失眠?其實這是因為相較於夏季,冬天日照較短,跟夏天比起來足足少了3個小時,會影響大腦中「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同時也是褪黑激素的原料,如果原料不足,沒有辦法轉換足夠的褪黑激素,來幫助入睡和維持睡眠品質。所以曬不夠太陽,就會造成容易憂鬱、失眠。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3種可幫助入眠的營養素 失眠是指一周有3天以上,出現入睡困難、睡眠中斷等情形,長期失眠不僅會影響精神,還可能造成身體免疫力減弱、抑鬱、記憶力衰退、性功能減弱等現象。若想改善失眠問題,除了睡前不使用3C產品、放鬆身心之外,透過補充營養,也可以幫助入睡。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醫師林凱信就指出,平時可以透過攝取3種營養素: 1. 色胺酸 色胺酸是身體的一種必需胺基酸,也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但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想要改善失眠狀況,可以多攝取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包括:牛奶、蛋、肉類、香蕉、豆腐等食物。 2. 鈣 鈣,能幫助穩定情緒、放鬆肌肉,且可以幫助大腦利用色胺酸,來合成血清素、進而轉換為褪黑激素。而建議補鈣的最佳時機為3個時段:睡前補充、飯後補鈣、日曬後補充,可以攝取芝麻、豆類、堅果、牛奶、起司、小魚乾等食物。如果怕睡前吃東西不好消化,亦能服用鈣片來補充。 3. 鎂 鎂,能幫助放鬆神經,同時也幫助調節褪黑激素、消除疲勞…等,根據衛生署食品資訊網的資料,一般成年人,應該要攝取350毫克的鎂。富含鎂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海菜、豆類、堅果…等,但要提醒,腎臟功能不好的人,先詢問過醫師後再補充較為適當。 延伸閱讀: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 根據自殺防治學會調查統計,台灣15歲以上的民眾,約有1/4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擾。想要改善睡眠問題,除了多補充營養之外,早上也可以多曬太陽,讓身體自然產生血清素,不僅能讓心情更愉悅,也能轉換足夠的褪黑激素,讓晚上更好入眠。如果失眠問題遲遲無法改善,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改善失眠問題,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3C族冬天開暖氣恐眼乾又刺痛,醫教「3動作」緩解

3C族冬天開暖氣恐眼乾又刺痛,醫教「3動作」緩解#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冬天冷峰報到,氣溫大幅下降,民眾常為了防寒,在家都會開啟電暖爐跟除濕機保暖,但因冬天空氣較乾燥,本身就有乾眼症病人常會感覺眼睛沾黏、乾澀灼熱、有異物感,甚至刺痛、畏光、視力模糊和易流眼淚等症狀加劇,冬季罹患乾眼症的眼科門診病人數亦有明顯增加情形。   安南醫眼科中心洪純玲副院長表示,冬天因乾燥易使淚液過度蒸發,此時眼球表面因失去濕潤,促使眼睛乾澀、有異物刺痛感,嚴重時可能還會讓視力短暫模糊。由於每位病人的乾眼症成因和程度皆不同,故需量身訂作個人化人工淚液,針對缺水性較重的朋友,就要使用加強保濕之眼藥水,及水份較多的人工淚液。   長時間用3C、天氣乾冷,恐「油水不夠」乾眼症上身 洪純玲提醒民眾,在冬季日常需多補充水份,避免待在乾冷的乾燥環境過久,才不會發生乾燥症候群合併乾眼症。許多長者因年紀眼睛功能退化之故,導致油脂分泌較少,或眼瞼油脂腺管阻塞,因而造成淚水表面油脂不夠、水分容易蒸發,此時病患可考慮「熱敷」,讓油脂容易分泌至淚水表面,以減少蒸發。   此外,有青光眼的病患在冬天時乾眼症會更加厲害;經常使用3C產品、長時間在密閉空調空間內的上班族,也要特別注意,若長期盯螢幕又少眨眼,可能種下乾眼症危險因子。提醒3C上班族無論上下班,只要有使用3C及看電腦,每30分鐘就應適度「多眨眼」、「讓眼睛休息5分鐘」,雙眼較不會乾澀疲勞。 多補充水分、攝取omega-3、DHA食物,保養靈魂之窗 「眼睛畢竟不是機器。」洪純玲建議除可多補充水份外,也可考慮多吃含油脂性omega-3、DHA食物,如:鯖魚、秋刀魚、鮭魚、鮪魚、核桃、奇亞籽、亞麻仁、菜籽油、魚油等,來增加眼球潤滑度。而使用電熱器和烘乾器時,每次時間不宜過久,否則眼睛水份蒸發會更嚴重,恐讓眼睛更加乾燥不舒服,若能在室內放一杯水會更好。 洪純玲強調,每個人的乾眼症病症種類跟成因都不同,尋求專業眼科醫師診斷,才是治療靈魂之窗的上策。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人工淚液進行治療,這是相當危險的行為,方式若有不當,後果可能得不償失。

受傷了⋯傷口要縫合嗎?醫授「傷後照護4招」防留疤

受傷了⋯傷口要縫合嗎?醫授「傷後照護4招」防留疤#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兒子額頭的傷口一直流血。」林媽媽焦急地說。醫師問:「怎麼受傷的?」林媽媽回答:「剛剛在打球的時候和同學相撞,兩個人都受傷了。」醫師小心地掀開紗布,額頭上的撕裂傷便流出血來。   「這傷口要不要縫合?要不要打破傷風?會不會留疤?」林媽媽一口氣問了好幾個問題。日常生活中,大家多少都有受傷的經驗,也都會有類似的問題,讓我們請醫師來解答。 哪些傷口需要縫合? 決定撕裂傷口要不要縫合,第1個要考慮傷口的深度及長度,新英格蘭診所乳房外科院長黃柏榮指出,一般而言超過1公分以上的傷口可能需要縫合,若傷口太深,傷及到肌肉組織、肌腱、韌帶、骨頭時,可能需要一併修復。 第2個要考慮出血的流量,黃柏榮說,流血速度較快的傷口,若加壓10分鐘以上還止不了血,一定要盡快到醫院處理。  第3個要考慮傷口的位置,黃柏榮解釋,例如位在關節處的撕裂傷在日常活動時會打開,很難自行癒合,建議要縫起來,幫助傷口癒合。另外,撕裂傷口若靠近臉部或生殖器,可能對美觀或功能造成影響,最好能夠縫合處理。「別小看臉部的傷口!」黃柏榮提醒,「或許傷口不大,但是若傷到肌肉,可能會影響眼輪匝肌的功能,就要縫合修補,千萬不能輕忽。」 第4個要考慮受傷的原因,黃柏榮分析,如果是較乾淨的傷口,大多會立刻縫合;至於動物咬傷的傷口,因為細菌量較多,感染風險較高,除了清潔、止血之外,也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續再評估適合縫合的時機。 受傷了,需要打破傷風嗎? 在台灣,破傷風疫苗是常規接種的疫苗,大家在嬰幼兒時期、6歲會接受預防接種。一般而言,破傷風疫苗可以維持10年左右的保護力,爾後需要定期追加。只要患者不確定自己的接種狀況,所有的傷口都需要打破傷風疫苗。黃柏榮解釋,如果患者確定接種過3次或以上的破傷風疫苗,就要評估是否需要追加注射破傷風疫苗。 針對小而乾淨之傷口,若最後一劑破傷風疫苗已超過10年,便需要追加注射;針對所有其他傷口,若最後一劑破傷風疫苗已超過5年,便需要追加注射。 傷口照護重點提醒 在傷口完全癒合前,大家都要好好照顧傷口,黃柏榮說,請準備好換藥材料,包括滅菌手套、棉棒、生理食鹽水、消毒水、抗生素藥膏、膠帶、紗布、或有助傷口癒合的敷料。在換藥前務必用乾淨的肥皂洗手,小心移除舊敷料,然後清潔、消毒傷口,塗上抗生素藥膏,然後以敷料妥善覆蓋傷口。 如何照顧傷口? 包紮好傷口後,盡量不要有外力衝擊或碰觸,並避免潮濕或污染。黃柏榮說,飲食中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幫助傷口癒合。每天都要觀察傷口,如果出現發紅、發熱、腫脹、疼痛、化膿等,代表傷口可能有感染,要盡快就醫。 如何預防疤痕形成? 「想預防疤痕,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受傷!」黃柏榮說,「如果已經受傷了,就要好好處理,包括把傷口清乾淨、正確縫合、正確換藥、避免感染等,都有助於降低疤痕形成的機會。」如果是縫合性傷口,可以使用具有抗張纖維束之免縫膠帶,黃柏榮說,免縫膠帶是以垂直傷口的方向黏貼,幫助傷口黏合得較平整。 請務必以紗布、或人工敷料妥善覆蓋傷口,降低傷口感染的機會。像是不沾黏類型的人工敷料則可以減少換藥的不適。另外,選擇有助保持傷口濕度及溫度的人工敷料則能有助形成適合傷口癒合的環境,較不會造成過度生長的疤痕。 「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纖維膠原過度增生與過度發炎有關,可能造成疤痕凹凸不平的問題,」黃柏榮說「若是具有蟹足腫體質,膠原蛋白容易過度增生,更需要使用正確的敷料。有些人工敷料可以吸收組織液,提供濕潤、良好的癒合環境,盡量避免纖維膠原過度生長。」 因為在換藥時需要反覆撕掉、貼上膠帶,黃柏榮說,若是皮膚較脆弱、敏感、或怕痛的病人,可以嘗試使用矽膠膠帶,以降低不適。 貼心小提醒 割傷、撕裂傷皆是很常見的狀況,受傷時請以乾淨的紗布加壓止血,然後盡快就醫處理,回家之後記得每天換藥好好照顧傷口。黃柏榮說,傷口遭到感染時,可能出現幾個徵象,如果發現有明顯的肉芽組織隆起、增生,摸起來硬硬的,就要提高警覺。接下來就是發紅、腫脹、發熱、疼痛,且出現異常分泌物,黃色、灰色、深咖啡色分泌物都有可能。隨著感染惡化,將造成全身性感染反應,便會開始發燒、畏寒。 如果有任何疑問,請盡快回診,才能避免小傷口,變成大麻煩!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2022新制懶人包》基本工資漲、24類人疫苗需加強接種⋯

2022新制懶人包》基本工資漲、24類人疫苗需加強接種⋯#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本周末就即將告別2021年、迎向2022年的開端!而攸關民眾荷包和企業權益的重大民生新制,又有哪些自明年1月1日起就要開始上路呢?以下整理出2022元旦新制懶人包,包含基本工資上漲、疫苗強化接種等「6大新制」,一次通通告訴你!   1. 基本工資連6漲!時薪160元調整至168元 2022年1月1日起,基本工資從每月2萬4,000元調整至2萬5,250元,每小時基本工資由160元調整至168元,約250萬民勞工可受惠。若雇主未給足額,根據勞動基準法第79條第1項第1款,可開罰2萬元至100萬元。 勞工保險投保薪資分級表及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分級表,隨著基本工資調漲也會跟著調整,預估將分別影響逾349萬人及逾151萬人。 2. 防堵COVID-19擴散,24類人上工前需加強接種 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生福利部等四部會管理的多項場所從業人員,如補習班、KTV、學校、長照據點等,以及矯正機關、殯葬場所工作人員,意即COVID-19疫苗公費施打對象第1、2、3、7類,需完整接種2劑疫苗後滿14天才可上工。民眾若不確定自己是否為強化接種對象,可至疾管署公告的清單參照。 若來不及完成施打2劑,或是經由醫師評估且開立不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證明者,則須定期提供自費3日內PCR檢驗或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陰性報告。 3. 避免小額消費洗發票拚中獎,符合4大要件者不給獎 財政部修正統一發票給獎辦法第15條,為避免部分民眾有意以小額方式洗發票張數,試圖提升中獎機率,自2022年起,倘若中獎人同時符合「無正當理由、取得大量且金額微小的發票、不合常規的交易或付款方式、當期中獎發票達一定張數」等4大要件,經查明後可不予給獎。 4. 教召新制試行 國防部將原本後備軍人2年召集1次、1訓7天,自2022年開始,改為1年1訓、一次14天。由於新制教召天數較長,國防部會以2次註記,以示公平。 課程方面,射擊訓練從12小時增至28小時,總發數從86發提升至183發;戰鬥教練也從12小時變為56小時。此外,新制沿用舊制「後退先用、優先選用8年內退伍人員」的原則,安排在2022年第一至三季試行、第四季完整檢討。 5. 國道散落物,取消前30分鐘免費 考量歷年車輛貨物散落影響行車安全的案例逐年增加,高公局修訂「國道散落物處理收費要點」。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依第25條原先規定,汽車行經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時,若載運物品散落在車道或路肩,只要30分鐘內可以移走,就不會收費。 自2022年起,只要物品掉落國道便會收費3千元,每多30分鐘再加3千元,若是占用2個車道費用加倍,提醒駕駛務必把貨物妥善綑紮後再上路。 6. 自動販賣機需開立發票 財政部宣布,自動販賣機銷售食品、飲料,以及收取停車費的業者,2022年起需要逐筆開立統一發票。考量商家需要時間更新設備,2021年12月31日前取得食品、飲料販賣機者,有6年輔導期;2022年1月1日後取得食品、飲料販賣機,和所有使用停車場繳費機者,給予1年輔導期。輔導期間不會開罰。

孩子網路成癮,全因父母壓力大!醫教你「3步驟」避免

孩子網路成癮,全因父母壓力大!醫教你「3步驟」避免#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父母的壓力程度,可能影響孩子使用電視、電腦、3C螢幕的時間長度!最新研究指出,在疫情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達到建議值(每天2小時為限)的3倍,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有些甚至高達13小時。   整體來說,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則呈現中度到高度;相較於壓力為低/中等水平的父母,高水平壓力的父母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更多,顯示父母壓力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 疫情讓興趣轉向數位化,但不應取代實體互動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體互動被剝奪、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增加是可以預期的。本來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疫情後許多事情都轉向數位化,像是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自然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 吳佑佑建議父母,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他們可從事的休閒活動,例如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避免因限制幾分鐘關掉電腦/電視、沒收手機/平板方式與孩子產生摩擦。 實質的社會互動跟學習,對兒童發展相當重要。吳佑佑提醒,6~12歲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找樂趣,同時特別需要被陪伴;若父母處於壓力狀態下,很難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此外,父母不用因為孩子使用螢幕時間增加而感到自責,除了陪伴孩子讀書,可盡量抽時間多與孩子互動,像是玩撲克牌、下棋、玩桌遊等實體互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自己稍微喘口氣、紓緩壓力。 3步驟紓解父母自我壓力、同時促進親子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兒童比起青少年更需要父母的引領,且相對來說,父母在這個時期為孩子所做的安排也會比較有成效,若家長希望避免自己與孩子因螢幕使用而影響身心健康,建議可透過「3步驟」: 1. 「覺察」自己的壓力現況: 釐清自己的壓力源,例如工作問題(超負荷)、經濟問題(入不敷出)、空間問題(房間/客廳即教室、客廳即工作場所),檢視壓力因素並擬定改善方法,如無法改善就調整自己去適應接受。 2. 「創造」親子一起做的事情: 以正向的態度看待疫情帶來的好處,像是增加親子共處時間、省了外出的舟車勞頓,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助手與同伴,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 3. 「規劃」螢幕使用時間可做的身體活動: 後疫情時代為避免群聚,遠距工作、線上課程都是必要的方式,我們很難限縮螢幕的使用,但可以避免使用過程中的久坐問題,像是看新聞節目時邀請孩子一起站著甩手、抬腿、深蹲,有規則、計畫性地去執行,有助於紓緩壓力維持健康的身心。 葉雅馨呼籲,在邁入後疫情時代,即將迎接新的一年的同時,父母不妨有意識地改變現況,找出自己的興趣並建立紓壓習慣,不僅能幫助孩子降低螢幕使用時間、也能促進彼此的心理健康。

男性不孕不只看精液濃度!懷孕「4關鍵」DNA是重點

男性不孕不只看精液濃度!懷孕「4關鍵」DNA是重點#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對30多歲的年輕夫妻,反覆流產2次無法順利維持懷孕,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先生有少弱畸精症候群的症狀故導致不孕,因此建議可以做試管嬰兒,並幫先生檢驗精蟲DNA碎片測試(SDF),發現有高達52%異常(正常值為30%)。   後來太太總共取了10顆卵,並醫師考量先生精蟲DNA碎片比例過高,為避免受精率過低,產生無卵可用的窘境,故採用一半做體外人工受精,受精率只有20%;一半做單一精蟲顯微注射術方式,有80%受精率,順利懷孕後成功生下一名健康的男寶寶。 另有一對30歲的太太與40歲的先生,因反覆流產2次亦無法順利維持懷孕,經檢查後發現先生有少弱畸精症候群,經由精蟲DNA碎片測試為25%異常,夫妻決定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太太總共取了19顆卵,由於先生精蟲DNA碎片比例正常,全部使用體外人工受精,受精率高達90%,太太也順利懷孕並成功生下一名健康的女寶寶。 不孕激增!全球男性未來恐靠完全人工生殖技術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林毅倫指出:因為環境污染、晚婚、老化及高壓工作等因素影響,現今男性所佔的不孕症成因比例越趨重要。根據美國學者研究,西方男性的精蟲在過去40年間減少了6成,以此速率推論大約2045年全球男性精蟲的中位數就會降至0,意即必須完全借助人工生殖技術才能受孕。 不同於傳統精液檢查以濃度、活動度及精蟲外型作為標準,新的DNA碎片檢驗方式透過了解精蟲DNA受損程度,幫助挑選合適的受精方式,以提升受精率及懷孕率。林毅倫說明,根據國外資料顯示,比起傳統檢查結果,精蟲DNA碎片檢驗結果可讓懷孕率差異高達3.5倍。 精蟲DNA是否正常,決定受孕「4關鍵」 林毅倫進一步解釋,傳統的精液檢查都是針對精蟲的外在表現,未針對內在遺傳物質是否能夠正常受精進行檢測。事實上,精蟲的外在及內在標準都需要被重視,精蟲的DNA是否正常,會決定以下「受孕4關鍵」,治療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1. 卵子能否正常受精 2. 受精卵能否正常分裂及發育 3. 胚胎是否能夠正常著床 4. 會否發生自發性流產 林毅倫表示,治療不孕症的常見情況包括:反覆性流產2次以上、反覆人工授精或者植入失敗、進行試管療程時受精比例過低、男性被診斷為精索靜脈曲張、或不明原因不孕症等。若遇以上情形,都可利用精蟲DNA碎片測試,釐清精子的功能性是否正常,亦能作為追蹤男性生殖能力及治療成效的指標。 除了讓男性不孕症病患,能更加了解自身精蟲功能性之外,也能提升動機、積極改善導致不孕的不良生活習慣。林毅倫補充,針對有檢查出尿道感染或精索靜脈曲張的男性,亦可以考慮抗生素或手術治療,並持續追蹤精蟲DNA碎片測試的變化,來了解疾病是否獲得改善,可望提高懷孕成功率,讓求子之路更加事半功倍。

產後腰更痛!專家「5招」助媽媽放鬆腰背、強化核心

產後腰更痛!專家「5招」助媽媽放鬆腰背、強化核心#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見有女性懷孕到了第二孕期(4~6月)時,隨著體重增加,開始在站立或行走時出現腰部痠痛的症狀,雖然休息可稍微緩解,但無法久站或久走,行走時也有骨盆歪斜的步態,造成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疼痛。直到生產後,又因緊接著面臨育兒照護,不僅使原本腰痛的情況加劇,還出現手部肌腱發炎的症狀,俗稱「媽媽手」,嚴重影響到生活和照顧寶寶的品質。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韻曲說明,每個新生命都在準媽咪翹首期盼中來臨,在孕育寶寶的過程中隨著胎兒成長茁壯,孕婦的身體負擔也隨之增加。若能提早透過核心與肢體的肌力訓練、骨盆動作控制訓練,與手部肌肉伸展放鬆,提升體力外也能大幅改善疼痛,更能放心與寶寶互動。   懷孕媽媽肌肉力量流失難恢復 產前可先做緩和運動 陳韻曲表示,由於胎兒的重量在媽媽肚子的前方,孕期進程使得腰椎的壓力變大,加上催產素分泌,讓骨盆更鬆弛而向前傾,於是腰部肌肉易緊繃造成痠痛、臀肌與腹肌亦被拉長而變得較無力,同時腿部力量減弱,影響平衡能力,進而形成了「企鵝步態」。   生產後雖然肚子重量減輕,但姿勢和活動的習慣卻無法立刻回復,加上高重覆性的育兒工作,餵奶、洗奶瓶、抱小孩等動作,很容易產生肩頸、腰背酸痛,嚴重甚至痛到膝蓋和足底。   陳韻曲指出,準媽咪在孕期中就可以開始進行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游泳),來減輕孕期的不適感。可利用緩和伸展放鬆肌肉,改善腰部疼痛或腿部抽筋等症狀,腿部訓練則可強化肌肉的強度來增進體力,使產程更順利。   而生產後,運動目的則是在促進身體的復原,降低因生產造成的不適與功能失調、調整體態、以及預防在照顧寶寶過程中累積的傷害,讓媽媽能有更強健的身體和更愉快的心情和寶寶相處。陳韻曲也提供進行產後運動的「2大原則」以及「5招運動方法」:   進行產後運動先知這「2大原則」 1. 自然產於產後1周後,剖腹產於產後2周後,可以開始漸進式進行。 2. 過度疲勞或運動過程中,覺得疼痛不舒服時,應停止運動。   5招產後運動方法:訓練核心、放鬆腰部肌肉 1. 凱格爾運動:可鍛鍊骨盆底肌肉群、提升陰道緊實度、預防或改善產後尿失禁。 平躺雙腳踩於床面,吸氣緩慢收縮尿道口、陰道口與肛門周圍肌肉,像憋尿的動作停留3~5秒,重複5次。產婦在傷口不痛時就可開始練習,勿在小便過程中訓練以免回流造成感染。   2. 胸肩運動:可提升胸廓活動度與肩關節肌耐力、預防因哺乳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 坐姿雙手伸直向身體兩側打開至水平,翻轉手肘至手掌朝向天花板,吸氣將胸口擴張停留3~5秒後放鬆,重複5次。   3. 骨盆運動:可調整孕期過度前傾的骨盆位置、促進核心肌群、放鬆腰部緊繃的肌肉。 平躺雙腳彎曲踩於床面,吸氣至後腰感覺肋骨撐開,吐氣將骨盆往床面方向下壓,停留3~5秒再慢慢放鬆,重複5次。   4. 腰背核心運動:可提升脊椎活動度、放鬆緊繃的腰背、促進核心肌群。 四足跪姿(勿在太軟的床面執行),吸氣眼睛看向前方,將胸口往床面下沉,吐氣眼睛看向肚臍,拱背成弧形,重複5次。熟悉後可加上輪流將手或腳伸直抬高至水平,維持3~5秒,重複5次。   5. 拱橋運動:可強化臀肌與後腿肌群、提高關節的穩定。 平躺雙腳踩床與臀部同寬,由尾椎開始往上,將脊椎一節一節抬離床面,抬到下肋骨離開床面即停止,停留3~5秒,重複5次。   陳韻曲也提醒產後媽咪,任何運動還是要量力而為,千萬別急於恢復產前身材而忽視自己的健康,循序漸進才是最佳原則,改善身形外也能調整好自己的體態。如有相關問題也可以尋求專業的醫師、物理治療師來評估及調整,讓產後運動正確又不傷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