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新聞

眼壓正常就沒事?醫警告:亞洲人多屬正常眼壓青光眼

眼壓正常就沒事?醫警告:亞洲人多屬正常眼壓青光眼#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只要眼壓正常,即使高度近視就不需擔心青光眼嗎?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亞洲人約有8成5以上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醫師提醒,若誤信眼壓正常就沒事,很可能因此錯過阻止惡化的關鍵時期。   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察覺時視力已受損 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是一種進行性不可逆疾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病人常沒有病識感,可說是「慈悲又可怕」的疾病,因為初期感受不到變化,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但一察覺到往往已經非常嚴重了。 青光眼成因是因眼內房水系統分泌失衡,或因眼球結構問題,房水累積眼內導致眼壓升高,或因其他因素導致視神經血液或氧氣供應不足,導致視神經不可逆損害。多數病患初期無症狀,當視力受損嚴重會導致周邊視野缺損,導致景象模糊或看不到,夜間視力變差、頭痛、噁心等,嚴重甚至失明。 「而亞洲最盛行的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卻會直接影響到視神經與視野感受,但在眼壓看不出任何異常。」呂大文解釋,眼壓測量時會受多重因素影響,例如夜晚量測比白天高、躺著量測比坐著高,甚至角膜厚度也會影響,「尤其是高度近視者做完近視雷射後,角膜變薄,眼壓較低,眼壓測量絕對不正確。」 40歲以上就應主動檢查眼壓、視野與視神經 眼壓是青光眼的變動因子,凡具有青光眼家族病史或高度近視者,都是青光眼的高危險群,應養成眼科健檢追蹤習慣,一般民眾40歲以上也應主動篩檢,透過眼壓檢查、視神經檢查、視野檢查,完整篩檢確認有無診青光眼,日常作息更應避免眼壓突然升高行為。 避免眼壓飆高5件事: 不牛飲,飲用每次不超過150毫升 避免高空彈跳、雲霄飛車、跳水、潛水 避免趴睡、搬重物、過緊的塑身衣或領帶 避免長時間滑手機或暗處滑手機、看電影,用眼30分鐘或休息10分鐘 避免醃漬與過鹹食物 呂大文解釋,視神經連接眼睛與大腦,當眼內的壓力超過視神經可承受極限,或是供應視神經養份的血液循環不良,將導致視神經受損而產生視野喪失。患者的視線範圍會因此受侷限,像是戴著塗抹了糨糊的眼鏡,視力模糊,眼前景物霧濛濛,臨床上也有不少病患以為近視度數加深,錯失檢查與治療先機。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提醒,任何會增加腹腔壓力的運動,像是高空彈跳、趴臥,或是食用醃漬過鹹食品、在暗處滑手機等行為,都應該盡量避免,「青光眼無法治癒也無法恢復已失去的視力,只要不介入就會持續惡化,務必早期治療。」

常漏尿跑廁所好困擾!改善尿失禁用3招「躺著就能做」

常漏尿跑廁所好困擾!改善尿失禁用3招「躺著就能做」#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尿失禁或漏尿(Urinary incontinence)雖然不是一個致命疾病,但會影響長輩的生活品質,往往咳嗽或是用力提重物的時候,尿液就不小心跑出來,不僅會產生異味,也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導致有些長輩因為不好意思,而拒絕出門或社交,因此如何改善就很重要。   漏尿的類型 要知道如何改善漏尿的情況,就要先知道是哪種類型的尿失禁,才有辦法對症改善,一般把尿失禁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壓力型尿失禁:最常發生在年輕到中年的女性或停經後的婦女。通常因為壓力壓迫在膀胱導致滲尿的情形。好發的動作像是運動、咳嗽、打噴嚏、大笑或搬重物等等。 急迫型尿失禁:會突發性的感受到急迫的尿液,但往往尿的量不多或是無法久憋尿。常見的原因像是泌尿道感染、糖尿病、阿茲罕默症、帕金森氏症或中風等。 滿溢型尿失禁:因糖尿病、脊髓損傷或攝護腺肥大,造成身體對於膀胱的清空能力變弱,當尿意在膀胱中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漏出來,造成長輩頻尿且每次尿量不多的情況,而且往往尿完以後還會覺得有尿意。 功能型尿失禁:這類型長輩他們的泌尿功能是好的,但有可能因為其他因素導致他無法正常上廁所,舉例來說,長輩因為肢體障礙造成行動上有困難,導致他感受到尿意跟走到廁所去上的時間過長,他憋不住而造成的尿失禁就算是功能性的問題。 混和型尿失禁:可能是多種原因合併造成,最常併發的是壓力型與急迫型的尿失禁合併發生。 導致漏尿的因子 會增加漏尿的原因如下: 性別:女性是最容易發生壓力型尿失禁的族群,有可能因懷孕、生產、停經或是生理構造等因素造成。而男性則是因為攝護腺肥大的問題,發生急迫型或是滿溢型的漏尿。   年紀:隨著年紀增長,膀胱控制能力與周遭肌肉的強度會逐漸退化,當退化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導致漏尿的情況。   抽菸:菸草的使用會增加漏尿的機率。   過重:過多的體重會增加身體壓迫在膀胱與周遭肌肉的力量,當咳嗽或打噴嚏的時候就很容易漏尿。   家族史:急迫型尿失禁常與家族史有關連。   疾病引起:神經系統相關的疾病,帕金森氏症、阿茲罕默症、脊髓壓迫、椎間盤突出等等,另外像是糖尿病、泌尿道感染,均有可能引起漏尿的情況。 如何改善漏尿狀況? 相較過去,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可以改善尿失禁的方法與治療方式,日常膀胱控制訓練,整理如下: 骨盆肌肉訓練:又稱凱格爾運動,藉由重複縮放部分的骨盆底肌肉進行,用以幫助降低尿失禁的機率。流程如下: 收縮肛門與尿道的骨盆底肌肉 嘗試收縮並維持至少3秒後放鬆 重複循環10~15次 不一定要特別空出時間,早上起床前或睡覺前躺在床上做一下就可以 尿液急迫壓制訓練:透過訓練來避免急迫行漏尿,在每次想要急迫排尿前,先深呼吸,放鬆身體,並專心去收縮、維持骨盆腔底的肌肉,避免漏尿的發生。   制定排尿時程:透過規律化的排尿時程,像是固定睡前、起床、每2個小時一次等等的方式,讓自己主動去排尿,避免造成尿液累積。 適時尋求醫療協助,不要害羞! 當漏尿的情況持續無法改善,就應當透過專業醫療協助,目前的治療方式很多元,舉凡像是藥物治療、尿道填塞劑、電刺激或是手術,都可以幫助改善漏尿的狀況。 健康日常生活是改善漏尿的最根本 改善生活習慣可以有助於漏尿情況的改善,像是減重、戒菸、戒酒、多喝白開水或睡前減少喝水量等等。另外避免便秘、提重物、改善血糖等,都有助於改善尿失禁的狀況。 (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一用力就漏尿?帶你認識年長者的尿失禁|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失眠竟是因溫度調錯!想睡好別用電毯,醫教你助眠3招

失眠竟是因溫度調錯!想睡好別用電毯,醫教你助眠3招#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名50多歲女性吃了20幾年安眠藥仍求助門診,主因是最近雖吃藥仍然不好睡,常無故流淚,甚至出現自殺念頭。醫師就提醒,若失眠沒有正確治療,容易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濫用⋯等,甚至會產生致癌的危險因子。   郭綜合醫院身心科主任黃泰銘表示,失眠症狀是指在環境合適且有機會睡覺的情況下,仍出現入睡困難、無法持續睡一整晚、比預定起床時間提早醒來且無法再入睡,或者一覺醒來仍感覺精神不好合併白天嗜睡等情形,且會影響患者情緒煩躁、認知或記憶力退化,以及白天日常生活及工作表現不佳。 失眠對身體疾病及心理疾病的影響 黃泰銘說明,一生的時間裡約有1/3是處在睡眠的狀態,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睡眠對於精神與身體健康的保健有重要相關性。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無時無刻不受生理時鐘的影響,與白天黑夜一天的光線循環相配合,人體生理活動受此24小時節律的影響,如內分泌、代謝、心血管活動、肝腎功能、腸胃活動與免疫作用,都產生了週期性的協調變化,來達到人體各系統功能的合協運作。 光刺激經由視網膜-下視丘徑路-視交叉上核系統調節,再主導體內的生理活動節律,並且掌控血清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分泌與核心體溫,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即是睡眠,晝夜節律即是人類的睡眠節律。一旦晝夜節律不協調,使晝夜節律失去恆定,睡眠就會開始產生障礙,進而影響身心造成心理疾病。 此外,黃泰銘指出,睡眠障礙也會造成各器官運作不協調,這些失序的生理活動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疾病問題,例如: 糖尿病 肥胖 甲狀腺疾病 免疫風濕病 心血管疾病 腸胃道疾病 氣喘 癲癇 精神疾病 致癌因子,如子宮內膜癌、 前列腺癌 瞭解晝夜節律與光線、溫度相關,應用於失眠調理 黃泰銘解釋,各類的助眠藥物是針對腦部神經介質不平衡之調節,醫師除了處方安眠藥,合併非藥物治療的導引方法,效果會最好。例如:在夜晚我們的核心體溫會往下調降,運用這個觀念,睡覺時房間可維持較冷的溫度約攝氏22~24度,避免用電毯影響核心體溫,會讓腦部得到更好的休息。 對於光線的調控,睡前不看手機或電視,睡眠的房間要保持黑暗,在適當的時間接受光照,尤其是清晨,都能讓睡眠得到改善。此外,減少擔心失眠的焦慮,睡覺時不要看時間,不管前一晚何時入睡,隔天均應設定鬧鐘以便早上在同一時間起床。定時作息建立體內睡醒節律,要有錯誤的時間睡眠量不等於對的時間之睡眠量及睡眠剝奪是累積性的,需要數個夜晚睡眠才能恢復的認知。 黃泰銘建議改善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可掌握以下3面向: 1. 以符合生理時鐘的角度來改善個人生活 暗黑療法——睡眠的房間要保持黑暗 如果夜晚起床上洗手間要使用微光 螢幕閃光太刺激腦部, 睡前不看手機或電視 在適當的時間接受光照,尤其把握清晨時段 2. 準備好適宜的睡前環境 約睡前1小時泡熱水澡15分鐘,剛好在身體降溫時上床入睡 睡時房間維持較冷的溫度約攝氏22~24度,不要用電毯 白天攝取充足能量 3. 定時作息建立體內規律的正確觀念 睡時不要看時間,不管前晚多晚睡,規定自己每天早上在同一時間起床 瞭解睡眠剝奪是累積性的,一晚沒睡好需要數個夜晚睡眠才能恢復 瞭解錯誤的時間睡眠量不等於對的時間之睡眠量

「膝關節退化」不動更嚴重!物理治療師授「護膝2招」

「膝關節退化」不動更嚴重!物理治療師授「護膝2招」#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使許多民眾生活日常侷限於自家空間,很多長輩更因此不敢外出活動,在家久坐機會變多,原本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也在不知不覺中更加嚴重。不少就診民眾納悶,膝蓋疼痛不是應該多休息嗎,怎麼反而越休息症狀越嚴重呢?   膝關節退化如老車,沒保養更嚴重 衛福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表示,其實膝關節的軟骨中心處是沒有微血管分布的,軟骨的營養是來自於膝關節囊液,而膝關節囊液的推動,需要藉助膝關節的活動。 李曉惠表示,若把退化的膝關節比喻為20年以上的老車,就會知道膝蓋應要如何保養,「試問,您敢將老車放在車庫裡1個月都不發動嗎?或是敢開著老車一路從台北殺到墾丁去嗎?」 李曉惠進一步解釋,「同理,已經退化的膝蓋更需要適當的活動,不宜完全不動或動得太多,建議可做如騎腳踏車或游泳等不承重的活動,或是不引發疼痛、少量多次的短程走路。」 簡單「護膝運動」鍛鍊股四頭肌、膝關節 若不適合外出,李曉惠建議民眾可在家執行以下護膝運動,主要鍛鍊2面向: 1.強化大腿股四頭肌肌力: 一次停留5~10秒,每回30次,一天3回。以保護膝蓋、增加膝關節穩定,減少膝蓋軟骨退化及摩擦。 2.強調膝關節活動度: 一次停留10~20秒,每回10次,一天3回,有緊的感覺即可,勿勉強。讓日常生活活動更自如。李曉惠提醒,若運動當中或運動後有不適感,請諮詢您的醫師或物理治療人員。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坐姿,伸直膝蓋、勾起腳板。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股四頭內側肌強化運動:膝蓋下方捲一小毛巾,大腿出力讓膝蓋下壓下方毛巾。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強調膝關節活動度的「抱膝運動」:坐姿,雙手抱在小腿處、讓腳後跟盡量靠近臀部。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強調膝關節活動度的「壓膝運動」:坐姿,足部放在前方板凳上,雙手下壓膝蓋。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亂用保養品,小心長肝斑!醫教你「這樣吃」預防長斑

亂用保養品,小心長肝斑!醫教你「這樣吃」預防長斑#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38歲男子至皮膚科門診時,緊戴著寬邊鴨舌帽,並表示近2~3年臉頰兩側越來越黑,且過去並無長期曝曬陽光也沒有塗抹化妝品在臉上,臉部卻不斷長出斑點,顏色逐漸加深且面積變大,因此感到十分困擾。   安南醫院皮膚科醫師羅子焜指出,臉部斑點形成原因,主要在於表皮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活化,大量製造黑色素後轉移到表皮的棘狀層慢慢形成片狀,再往上代謝到表皮的角質層。黑色素細胞活化因素除了可分為紫外線照射、化學刺激、環境污染等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如身體代謝循環不佳,也會形成斑點。 常見臉部斑點「肝斑」主要與遺傳、賀爾蒙變化有關 羅子焜進一步說明,常見後天發生的臉部斑點可分為: 曬斑:為長期日曬所產生的一塊塊平坦且界線分明的棕色斑點。   老人斑:為單發或群聚的突起咖啡或黑色斑塊,隨時間或外在刺激會隆起而變粗變黑。   顴骨母斑:長在顴骨處的母斑,常發生於20~40歲之間女性朋友。   肝斑:為豬肝色且界線較不分明之黑斑,因顏色和肝臟相似而得名,常分布成一大片,主要和遺傳體質、紫外線、藥物、不當使用化妝品和保養品、懷孕與賀爾蒙變化有關。 5成孕婦有肝斑困擾,常長在額頭、兩頰及下巴皮膚 其中,研究發現孕婦產生肝斑的機率以5成為最高,且在肝斑案例中,每4位就有1位女性是懷孕時發生,常見於中年婦女及產後婦女的額頭、兩頰及下巴,其黑色素混合分佈在淺層與深層皮膚,目前主要治療方式可採外用藥膏、口服藥品、雷射光療、換膚治療等。 羅子焜表示,肝斑之黑色素細胞特別活躍,加上亞洲人真皮層有較多的發炎細胞聚集,較易受到外在刺激如能量過強的雷射而製造更多的黑色素,因而常見在醫美診所發生打完雷射反而更黑的案例,此時醫師可藉由皮膚鏡、伍式燈、光學共軛斷層掃描儀(OCT)等輔助工具,判別皮膚病灶及其深度,進而選擇適合病患病灶的最佳治療方式。 預防肝斑飲食建議,多攝取蔥蒜、蘆筍、花椰菜 想預防臉部長肝斑,羅子焜建議除了在生活習慣方面避免過度曬太陽、熬夜,每日做好臉部清潔、防曬或停用賀爾蒙製劑以外。飲食上則可多攝取: 1. 富含抗氧化微量元素維他命C / E、穀胱甘的食物:例如蘆筍、酪梨、菠菜及秋葵。 2. 含硫化物的食物:例如花椰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以及蔬菜、洋蔥、大蒜及蔥。 3. 含維生素C的食物:例如芭樂、柑橘類、奇異果等水果,及深綠色蔬菜等。 此外,在飲食禁忌方面可少吃或塗抹如九層塔、香菜、檸檬等會導致皮膚對陽光敏感的食物。羅子焜也提醒,如民眾自身有懷疑的病灶現象,請務必諮詢皮膚專科醫師,以獲得有效治療。

免油炸、抗氧化⋯營養師教你做「超健康起司可樂餅」

免油炸、抗氧化⋯營養師教你做「超健康起司可樂餅」#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疫情2年以來使大家盡量減少出門機會,許多民眾重拾「居家自煮」生活,就為了保障自己與家人的飲食安全。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曹長安與沈芝瑩特製「起司雙色地瓜可樂餅」食譜,利用富含營養澱粉與膳食纖維的地瓜為食材做成可樂餅,加上老少咸宜的起司,再搭配特製的咖哩蛋沙拉醬,邀請民眾一起在家做做看。   地瓜是「寶藏食材」!富含膳食纖維營養多 沈芝瑩表示,地瓜屬於低GI的食物之一,更富含多種營養素如: 澱粉 膳食纖維,每100公克地瓜就含約2.4至2.8克 胡蘿蔔素 花青素 抗氧化成分,如維生素C、E等 礦物質,如鉀、鐵、銅、硒、鈣等 其中,黃地瓜富含β-胡蘿蔔素,在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A,具有維持正常的視覺、成長發育並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紫地瓜則富含花青素,可以保護人體的膠原蛋白,維持細胞間的結構完整,並能抗氧化、抗衰老、護心肝,是很健康的食材。 可樂餅免油炸!薑黃粉添金黃外表,口感更外酥內軟 曹長安指出,市面上可樂餅大多使用油炸的烹調方式,以達外酥內軟的口感及金黃色表面的外觀,但此份食譜特別加入防疫與健康的概念,使用烘烤的烹調方式,不但可有外酥內軟的口感,也避免在享用美食的同時吃入過多的油脂。 此外,在使用烘烤的烹調方式下,為維持與油炸方式相同的金黃色外觀,將薑黃粉、沙拉油加入麵包粉攪拌均勻作為可樂餅的外衣食材,而薑黃粉中的薑黃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可說是一舉多得,十分推薦民眾在家實作。 食譜︰ 起司雙色地瓜可樂餅(10人份) 食材︰ 黃地瓜300克、紫地瓜100克、太白粉10克、起司片3片、玉米粒100克、低筋麵粉100克、雞蛋3顆、麵包粉100克、薑黃粉適量、沙拉油適量 調味料:砂糖、鹽巴 咖哩蛋沙拉醬:沙拉醬1包、水煮蛋3顆、咖哩粉、巴西里葉適量 做法︰ 1.黃地瓜和紫地瓜切塊,放入蒸鍋蒸到熟軟取出,壓成泥。 2.加入砂糖、鹽巴及太白粉,攪拌均勻並成糰。 3.烤箱預熱至200度C。 4.取出適量地瓜糰,包入起司片、玉米粒,塑形成圓餅型。 5.麵包粉加入薑黃粉、沙拉油攪拌均勻,塑型的地瓜餅分別沾上低筋麵粉、蛋液與混勻的麵包粉。 6.烤盤鋪上烘焙紙,將可樂餅放入預熱好的烤箱烤7~10分鐘至表面金黃色。 7.沙拉醬加入切碎水煮蛋、咖哩粉與巴西里葉攪拌均勻,作為可樂餅的淋醬或沾醬食用。

治便祕先看體質!大便有「這3種形狀」多吃蔬果也沒用

治便祕先看體質!大便有「這3種形狀」多吃蔬果也沒用#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過年期間大魚大肉零食飲料不間斷,讓你便秘了嗎?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有4成的人過完年平均胖1.7公斤,又因蔬果與水分攝取不足,連帶造成便秘情形,想上卻上不出來,此時通常只需增加蔬果食用量就能改善。但中醫師提醒,有部分民眾就算每天吃很多蔬菜水果,依然常面臨便秘困擾,若是吃益生菌多喝水還是無法順利排便,其實有可能是因腸胃性質過於寒濕,導致蠕動能力出現問題。   便祕受體質寒燥影響,形狀也會不同 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曾印正表示,此類型病患並非缺乏纖維素或水分,而是腸胃因其寒濕被「冰鎮住」了,以致影響腸胃蠕動狀況,其排便狀態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 1.大便前一小段硬,後段就成條狀偏軟,最後面偏糊狀。 2.大便分成一段一段,形似小香腸,便質不硬。 3.解出成條狀如同擠牙膏情況,上個廁所就要上好幾分鐘。 曾印正解釋,相較於另一種中醫描述為燥屎的患者,便便如同羊屎便顆顆分明、腹部皮膚溫度會比手掌心高溫,也就是腸胃偏熱者,可透過適量增加蔬果使用量來改善便秘情況之外;腸胃因寒濕而被冰鎮的患者由於氣虛相挾寒濕,影響其胃排空及腸子蠕動能力,所故腹部溫度常常比掌心冷,且冬天溫度下降不僅讓便秘更嚴重,甚至還會讓痘痘長得比夏天更茂密,更耐不住吃下更多生冷蔬果。可見雖同樣是便秘,但因寒熱體質不同,也應避免用相同方法來做調養,避免後果得不償失。 腸胃虛寒建議溫補,多吃薑黃避生食 曾印正指出,如便秘是偏虛寒濕性型,建議飲食上吃溫熟食,而暫時未經烹煮食物如水果、泡菜、生菜和生魚片應少食,且平常烹煮的過程中可加薑、薑黃,維持食物偏溫性的同時也勿過度煎炸,避免產生太多自由基傷害身體。此外,喝水時也要一口接一口慢慢喝,別一次喝一大杯,因為一下攝取過多水分恐會超過消化系統一次能處理的水量,非但多出來的水分無法被身體利用,反而堆積在體內產生濕氣。 曾印正提醒有便秘困擾的民眾,先具備以上正確調養飲食觀念前提,才能有效改善長久以來便秘困擾,如對自身體質不清楚的朋友,建議可諮詢專業的中醫師協助,切勿道聽塗說或聽電台買藥服用軟便成藥才是正途。

經期悶痛、血量多⋯她健檢才知「卵巢長10公分瘤」

經期悶痛、血量多⋯她健檢才知「卵巢長10公分瘤」#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原以為只是經痛,但到後來連平常時腹部都有悶悶痛痛的感覺。」51歲陳小姐表示健康檢查中,發現子宮肌瘤再度復發,且卵巢右側還有10公分大的卵巢瘤。由於5年前才做過一次子宮肌瘤手術,解決當時經血量大的問題,然而最近在經期時,腹部開始出現悶痛且血量多等症狀,就連運動跑步、甚至平躺都會沉重悶痛,連睡覺也睡不好,一直忍痛直到健檢才發現是子宮肌瘤復發,同時還多了卵巢瘤的問題。   「子宮肌瘤、卵巢瘤同時發生,其實不常見。」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醫師李佩蓁表示,陳小姐卵巢瘤約10公分、子宮肌瘤約7公分左右,其中卵巢瘤已經大到在肚臍的位置就能摸得出來,而子宮肌瘤也不止1顆,還有其他小顆的肌瘤,這也造成她嚴重貧血、腹痛、經期異常。 在與陳小姐討論與評估治療方式時,因得知陳小姐之後並無生育計畫,醫師選擇以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從肚臍處開一個約2公分的小孔,搭配組織袋以避免卵巢及子宮等組織在移除過程掉到腹腔;手術不到1小時就完成右側卵巢瘤摘除及子宮次全切除,並保留她的子宮頸及左邊的卵巢。 卵巢瘤沒症狀!直到「長太大」引發下腹劇痛 「陳小姐的卵巢瘤屬於良性畸胎瘤。」李佩蓁說明,一般卵巢畸胎瘤都是沒有症狀,不會痛也沒有感覺,一旦腫瘤長到超過5公分,因重量不均勻就有較高的機率因為運動或姿勢改變而扭轉,導致月經異常或卵巢缺血引起下腹痛或劇烈腹痛,這時就需以手術來切除腫瘤。 而在子宮肌瘤合併卵巢手術治療上,相較於傳統剖腹手術,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僅傷口更小、出血也少,住院天數也少、復原更快,除了在術後當天就可下床走路之外,亦能減少傷口裂開及疝氣的發生。 女性過30歲經期異常、腹痛要當心,近5成恐子宮肌瘤 李珮蓁指出,30~50歲的女性,約4至5成都有子宮肌瘤,大部分的人沒有症狀,但若是出現經血多、經痛、慢性不孕或是壓迫症狀造成頻尿或排便異常,就需要就醫治療;另外,已檢查出患有子宮肌瘤的病患,因為在未停經之前,肌瘤每年都有可能會慢慢的長大,建議病患每年定期回診做超音波追蹤檢查。 在急診或門診中,常常遇到女性病患忍痛或害羞而延遲就醫,險導致卵巢受損等狀況。李佩蓁提醒,女性朋友若是經期異常、下腹痛,千萬不要忍耐或不好意思就醫,其實超音波檢查就能快速幫助病患做出初步的子宮或是卵巢異常的診斷,及早找出病灶,不僅可以把握黃金治療時期,往往在治療後也可有良好的結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