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新聞

大腸長息肉就是癌症?醫:出現「這5大症狀」恐是警訊

大腸長息肉就是癌症?醫:出現「這5大症狀」恐是警訊#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53歲陳女士本身有癲癇、憂鬱症病史,長期慢性便秘須仰賴軟便劑幫助排便。醫師以大腸鏡檢查於乙狀結腸發現2顆比鄰的鋸齒狀腺瘤,較大者有1公分,因此採取冷息切方式切除。 另有66歲盧先生長年於診所追蹤三高,衛生所檢驗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轉介至醫院胃腸內科門診。進一步作大腸鏡檢查時於整段大腸發現,長有大小不等的息肉共6顆,最大的息肉1.2公分位於乙狀結腸,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切除,診斷為管絨毛腺瘤。 大腸息肉是什麼?病變怎麼辦? 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詮斌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壁上的突起,由表皮不正常增生形成。依病理組織可分為: 1. 增生性息肉 2. 腺瘤性息肉 3. 鋸齒狀腺瘤 其中後兩者具癌化風險,需手術切除。而台灣50歲以上腺瘤性息肉發生率,男性約佔30~40%,女性則約15~20%。 林詮斌指出,大腸息肉通常無明顯臨床症狀,當發生以下異常症狀時,息肉往往已增大有明顯細胞病變,甚至已是大腸癌。因此早期發現腺瘤性瘜肉,並將其切除以預防大腸癌,就顯得格外重要。病變外顯症狀如: 腹痛 血便 排便習慣改變 裡急後重,即患者感覺急需大便卻無法順利排出 貧血 他提醒,50歲以上、近親罹患大腸癌、抽菸喝酒、肥胖缺乏運動、高油脂低纖維攝取都是大腸息肉的高風險族群。 大腸息肉治療方式有2種 大腸息肉治療前須評估病灶的位置、外觀、大小,目前主流是搭配內建影像強化設備輔助系統的內視鏡主機做評估。其中窄頻影像技術使用最廣泛,可將大腸息肉做清楚的分類。大腸息肉治療術主要根據息肉的大小選擇治療方式,小於0.5公分的息肉用切片夾摘除,大於0.5公分的息肉用鐵線圈套住切除,又可分為冷切除及熱切除2種方式。 冷切除不需接電燒機,故切除時間短,較熱切除不易發生延遲性出血等併發症,臨床上已廣泛使用於小於1公分以下的息肉切除,約90%的息肉皆可完整切除。1~2公分的扁平及粗莖息肉切除主要使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於黏膜下注射如生理食鹽水,使病灶充分隆起與肌肉層分離後,再以熱切除方式切除,可避免傷及肌肉層。 大腸息肉切除本身不會造成疼痛不適,但有極少數患者仍可能發生延遲性出血及大腸穿孔等併發症。一般建議息肉切除後2日內採流質及低渣飲食,第3天後可恢復正常飲食,1週內避免搬重物或劇烈運動。行息肉切除術後,如有發生持續大量血便、劇烈腹痛、不明原因發燒等症狀,需返院進行評估。 林詮斌呼籲,大腸癌的發生率已多年位居第1位,除了健康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外,糞便潛血篩檢陽性患者、息肉高風險族群應進行大腸鏡檢查,才能及早找出可能息肉病灶並切除,永保健康。

我的大腿拉傷了嗎?復健醫師教你「1分鐘」快速判斷法

我的大腿拉傷了嗎?復健醫師教你「1分鐘」快速判斷法#圖輯新聞

文/陳渝仁 為了突破個人的馬拉松最佳成績,阿俊近期的週跑量從50公里進展到100公里,儘管疲勞似乎逐漸累積起來,阿俊不以為意繼續跑著。然後一次衝刺訓練中,阿俊聽到大腿後側啪的一聲,然後就連走路都感覺疼痛。阿俊想起一位跑友也是這樣,醫師說是大腿後肌拉傷而且有輕微撕裂,阿俊擔心自己的跑步生涯會不會提前結束⋯⋯ 延伸閱讀: 大腿拉傷怎麼辦?醫師親授「4招」在家也能做的復健法 「大腿後肌」是什麼? 大腿後肌 (hamstring muscle),又名膕旁肌。顧名思義,是位於大腿後側的肌肉群,由三條肌肉組成: 股二頭肌 (biceps femoris):名為「二頭」,是因為有長頭跟短頭;長頭起源於坐骨,短頭起源於股骨,兩者合併後接在腓骨。 半腱肌 (semitendinosus):起源於坐骨,末端在脛骨。 半膜肌 (semimembranosus):起源於坐骨,末端在脛骨。 大腿後肌主要的功能是伸展髖關節(大腿向後伸展、足球踢球前起腳的姿勢)以及彎曲膝蓋。此外,大腿後肌也負責髖關節的內轉(半腱肌及半膜肌)以及外轉(股二頭肌)功能。因此,大腿後肌跟髖關節及膝關節的穩定度有關。 以功能來說,大腿後肌最常出力的動作是走路及跑步時的減速,以及快速跑動時的變換方向。 看文字敘述比較困難,我們想像一下跑步時,前腳的髖關節彎曲向肚子的方向、下肢向前,但是下肢不可能無止盡的向前,這時大腿後肌就要負責減速,將髖關節拉往背部的方向,並且將膝蓋彎曲。而足球踢球也是,全力將球踢出之後,大腿後肌要負責煞車將下肢拉回來。 然而,大腿後肌在拉長狀態下的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可能因過度拉長肌纖維而造成傷害,其中股二頭肌是最常受傷的肌肉。 大腿後肌受傷通常是在運動快速跑動或突然轉換方向時發生,可能會聽到「啪」一聲或是大腿後側紅腫熱痛,若是肌肉撕裂從斷端回彈,則可能會有局部凹陷。值得注意的是,坐骨神經緊鄰大腿後肌,因此若大腿後肌拉傷腫脹,有可能壓迫坐骨神經,造成下肢麻痛。 (資料來源:復健科醫師陳渝仁。製圖: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 骨折小心後遺症 術後復健先冷敷 為什麼會有大腿後肌拉傷? 肌肉拉傷佔運動傷害的30%,而運動傷害造成的肌肉拉傷中最常見的就是大腿後肌,據統計,大腿後肌受傷佔急性運動傷害的8~25%。 大腿後肌受傷的危險因子分為無法改變及可以改變因素兩類。 【無法改變因素】 曾經大腿後肌拉傷過 腳踝扭傷過 年紀過大,澳洲在美式足球員的研究發現,超過23歲的運動員大腿後肌受傷的機會比較年輕的球員多出1.3~3.9倍。聽起來很殘酷,但年紀上升,肌肉纖維確實會退化 【可以改變因素】 大腿後肌肌力不足 (相對於對側大腿後肌或同側股四頭肌) 暖身不足 訓練量過大 腳踝不穩定 特定運動:跑步、羽球、足球、籃球、美式足球 如何判斷是不是大腿後肌拉傷? 直接按壓法:按壓大腿後肌群的三條肌肉,特別是坐骨及膝蓋後側,如果有痛的話,可能是大腿後肌受傷。 (資料來源:復健科醫師陳渝仁。製圖:優活健康網。) 髖膝牽拉測試法:躺著,將髖關節及膝關節彎曲到極限,再由施測者快速將髖關節及膝關節伸直,若過程中在坐骨感覺疼痛,就可能是大腿後肌的近端受傷。 (資料來源:復健科醫師陳渝仁。製圖:優活健康網。) 參考資料 Seow, D., Shimozono, Y., Tengku Yusof, T. N. B., Yasui, Y., Massey, A., & Kennedy, J. G. (2020).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amstring Inju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Best-Worst Case 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9(2), 529–537. Sheth, U., Dwyer, T., Smith, I., Wasserstein, D., Theodoropoulos, J., Takhar, S., & Chahal, J. (2018). Does Platelet-Rich Plasma Lead to Earlier Return to Sport When Compared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Acute Muscle Inju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rthroscopy: The Journal of Arthroscopic & Related Surgery, 34(1), 281–288 Vermeulen, R., Whiteley, R., Van der Made, A. D., Van Dyk, N., Almusa, E., Geertsema, C., Targett, S., Farooq, A., Bahr, R., Tol, J. L., & Wangensteen, A. (2022). Early versus delayed lengthening exercises for acute hamstring injury in male athlete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作者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媒體長)

常見6種頭暈症狀,醫警告「這1種最嚴重」恐中風前兆

常見6種頭暈症狀,醫警告「這1種最嚴重」恐中風前兆#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頭暈是一般民眾常見的症狀,但在神經內科門診因頭暈來看診的病患,每個人形容自己的感受是各式各樣,不僅昏昏的、脹脹的、頭重腳輕、天旋地轉,甚至有走路不穩、地震般晃動、噁心嘔吐等現象,且各個年齡層皆會有頭暈症狀,尤其是在長輩族群。   頭暈症狀大不同,眩暈最常見 原因:眩暈症 症狀:搖晃如天旋地轉、冷汗想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友芳表示,頭暈最常見的是眩暈,常是陣發性的,患者感受有如天旋地轉,或是突然感覺如地震般晃了一下,嚴重時可能伴隨冷汗、嘔吐,或走路困難等現象。 原因:梅尼爾氏症 症狀:視力模糊、耳鳴 若有時還感覺視力模糊,其實是因為眼睛出現規則的跳動,也就是神經學所謂的眼震,表示內耳、腦幹及或小腦病變。常見原因是內耳的耳石掉到半規管所引起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如果伴隨有耳鳴及聽力減退現象,通常為梅尼爾氏症,有時因病毒感染引起前庭神經炎所致。 原因:腦幹病變 症狀:走路不穩講話不清楚 如果走路不穩更勝於暈的感覺,則可能是腦幹及小腦的病變或是後腦循環不良而引起腦幹或小腦的灌流不足。如果伴隨講話不清楚、複視、臉及肢體麻木無力、意識不清或吞嚥困難,則可能是腦幹及小腦中風。 原因:焦慮、細菌感染、慢性疾病 症狀:常感頭痛、悶脹沉重 沒有天旋地轉的頭暈,常常讓人覺得頭部悶悶脹脹、重重不清爽的感覺,比較少是因為掌管平衡的神經病變引起的。這種頭暈,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焦慮、神經衰弱症、失眠、貧血、病毒或細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原因:自律神經失調、降血壓藥物 症狀:頭昏眼花又瞬間恢復 若是突然站起來會頭昏眼花,眼前一片黑,甚至昏過去,通常幾秒鐘就恢復正常,這種情形最常是因為姿勢性低血壓。這種頭暈是因為自律神經的失調或是降血壓的藥物,使得下肢的血管收縮不足,血液回流減少,引起腦血流不足造成頭暈。 原因:受強烈刺激、心血管疾病 症狀:恐誘發迷走神經性暈厥 另外還有迷走神經性暈厥,也就是患者在受到外在強烈刺激下,產生暈厥情況,但少數心血管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嚴重心瓣膜疾病、中風等也會出現這樣情況,因此還是建議患者就醫檢查。 治療頭暈醫建議前庭復健法 周友芳指出,頭暈的治療,除了針對頭暈原因使用適當的藥物治療,慢性頭暈也可以藉由「前庭平衡復健」(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exercise)來改善,是透過簡易的眼球動作控制、重複性頭部運動等動作,來加強平衡能力的訓練,可增進生活品質,預防跌倒。研究指出,同時並用前庭復健與藥物治療,比單獨服用前庭神經抑制藥物效果較好。雖然,對中樞前庭神經病變不是主要治療方式,卻仍有相當程度的療效。 前庭復健有許多方式,一些新的科技如虛擬實境、任天堂Wii系統,也有設計前庭平衡的復健,但是簡單的自我訓練也可以達到相當效果。例如,坐著或躺的時候,伸出一隻手臂食指比一,眼睛注視食指,頭往左往右往上往下轉動,頭轉動的時候,眼睛保持注視食指,如此反覆做20次。其他還有彎腰撿球、閉眼站立、坐姿轉圈、雜耍拋球、旋轉雨傘等遊戲復健方式。 周友芳提醒,頭暈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因為跌倒外傷,引起生命危險。找到頭暈的原因,予以適當治療,並配合前庭復健運動,改善因為頭暈引起的步伐不穩,除了減少跌倒,期能重拾信心走向戶外,享受生活。

插尿管扯到該怎麼辦?台大醫教你「做對3件事」避血尿

插尿管扯到該怎麼辦?台大醫教你「做對3件事」避血尿#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80多歲老先生日前因急性尿滯留急診就醫,醫師協助放置導尿管排尿,並返家照護,預計1個星期後到泌尿科門診就診追蹤。但這幾天老先生覺得下腹部開始有脹痛感,會陰部也覺得疼痛,且發現都沒有什麼尿液流進去尿袋裡,因而再度就醫。   新竹台大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陳冠賓表示,看診時讓老先生躺到床上檢查,脫下褲子跟內褲後,發現尿道口有一些血在尿管上,露在外面的尿管長度比正常情況長,使用超音波檢查膀胱,發現膀胱脹滿尿液,膀胱裡面沒有看到尿管末端打起來的水球,推測應該是尿管有被拉扯到因此外滑,導致尿管的水球卡在尿道裡,除了失去排尿功能也造成尿道損傷疼痛和出血。 長輩有尿袋起身走動要小心 經過老先生回想表示,應是午覺起來時,起身得太匆忙,沒有先拿起尿袋就直接下床走動而拉扯到尿管,當下只覺得會陰部痛一下,但是沒有特別注意,後來就越來越不舒服。 陳冠賓說明,處置方式為協助老先生先將尿管水球裡的水抽出來,把原本的尿管移除,再嘗試將新的尿管沿著尿道放置進去,所幸新的尿管還是可以順利進入並放置於膀胱,如果無法放進去,就有可能需要做經下腹穿刺的膀胱造廔管手術。 新的尿管置入後,把尿液引流出來,老先生的下腹脹痛感就獲得改善,但是引流到最後的尿液則因為尿道損傷的關係,呈現出血尿的情形,而血尿的情況通常還會維持數日後,才會逐漸改善。 最好多喝水,避免導尿管因沉澱物或血塊阻塞 陳冠賓提醒,日常使用尿管要注意: 1. 尿管避免拉扯,在要改變姿勢或活動時,都要先注意到尿管尿袋的位置後,再開始動作。 2. 若是連續3、4個小時,尿袋裡面的尿液量都沒有明顯增加,就要注意下腹是否有脹痛感或是尿道口是否有漏尿,因可能有尿管阻塞情形。 3. 在有放置尿管時,除了因心臟或腎臟功能異常者不適合攝取較多水分,一般都會建議患者需比平常多喝一些水分,來增加每天的尿液量,可幫助避免尿管被沉澱物或血塊阻塞。 陳冠賓呼籲,尿管是目前醫療上很常使用的管路,也常見於家中或長照機構內持續使用,但是在照護上仍需要小心,以避免相關併發症產生。

2022清明連假》最新優惠整理:交通「這樣搭」半價

2022清明連假》最新優惠整理:交通「這樣搭」半價#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迎接周末4天兒童節暨清明連假,因應假期出遊人潮,交通部公路總局日前公布國內旅遊多項公共運輸優惠,只要使用指定付款方式還能享半價優惠;《優活健康網》更幫民眾整理好全台遊樂園優惠,不僅兒童免費,成人門票最高更省400元,就是要讓全家大小一起開心出遊!   清明連假搭公共運輸享通行優惠 全線國道優惠(4月1日0時~4月5日24時): 1. 全台共84條中、長途國道客運票價,享平日優惠或85折優惠 2. 搭乘高鐵、臺鐵及國道客運,且於10小時內轉乘在地客運,享基本里程或1段票優惠 3. 全台46條台灣好行路線,使用電子票證享半價優惠 東部旅遊客運優惠 持有東部合法旅宿住宿憑證或台灣好行套票,來回搭乘指定東部國道客運路線享「4人同行1人免費」,回程再享總票價折抵200元優惠,以上優惠須擇一使用。 連假期間遊樂園兒童、成人票價皆享優惠 今年清明節有4月1日~4月5日共4天連假,民眾除了返鄉掃墓也會規劃出遊行程,各大樂園更接連推出票價優惠活動,就是為了要吸引全家大小一起出遊玩得開心。 六福村 4月1日~4月5日期間,六福村招待12歲以下兒童免費入園,需出示本人身分證、健保卡或戶口名簿,只要是2010年4月3日以後出生者即符合免費資格,且不得與其他優惠方案合併使用;大人現場購票可享全民學童價699元,相當於原價999元打7折。 麗寶樂園 4月1日~4月5日期間,民眾於麗寶樂園現場購票入園,一律享「全民童樂價」599元,並加贈100元餐商抵用券(限當天使用);憑探索世界出園手章或麗寶OUTLET MALL消費累計滿千發票,購買摩天輪搭乘券享優惠價250元(原價350元)。 義大世界 4月1日~4月5日期間,12歲以下兒童入園只要1元,需搭配1名大人購買580元門票;13歲以上每人更只要580元。優惠方案需於現場票亭購票,最後售票時間至15:30止,且優惠不得合併使用。 遠雄海洋公園 4月1日~4月5日期間,優待3~6歲兒童(2015年1月1日~2019年4月5日出生)現場購票享100元,並加碼再贈隔日免費入園,現場需出示相關證件,此活動團體不適用。

暈針怎麼辦?專家教「做這表情」有效預防暈針又減痛

暈針怎麼辦?專家教「做這表情」有效預防暈針又減痛#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你打針會暈針嗎?你知道暈針是什麼嗎?近期逢校園大規模開打流感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之際,以及先前的Covid-19新冠疫苗,在打完疫苗都會被醫護人員要求需坐下15分鐘,確認沒有問題後才能離開,這樣的做法除了預防急性藥物過敏之外,還因考量有些人會出現暈針現象。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其實暈針就是身體怕打針的生理反應,也叫做「針頭恐懼症」(needle phobia)。有人光看見針頭就暈,就算連針打在別人身上也暈,在抽血檢驗或是中醫針灸也時有所聞。根據美國研究統計,約有1成的人不願意接種Covid-19疫苗的原因,就是因為討厭針頭、懼怕打針。 延伸閱讀: 接種後胸悶、心悸久未好轉?醫教3招解「疫苗焦慮症」 什麼是暈針?有哪些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暈針被歸類為與壓力有關的反應,屬於疫苗不良事件的一種。壓力會引起複雜的身心症狀,當身體把打針視為一個壓力事件,心理有所緊張不安,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引起「戰」或「逃」反應,導致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甚至出現過度換氣、呼吸困難或抽筋等情形。 但在某些人身上,反而誘發副交感神經反應,嚴重程度者出現迷走神經昏厥,導致出現暈針情形,常見誘發原因如下: 心跳變慢 血壓急速下降 連帶大腦血流量不足 失去意識 有的暈針還伴隨發生前驅症狀,例如噁心、冒汗或臉色蒼白。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出現疑似暈針情形,應盡可能避免倒下時造成外傷,可嘗試坐下或平躺休息,設法緩解緊張,若症狀持續,應儘快送醫。 是暈針還是過敏性休克? 打針後瞬間失去意識,也可能是致命的過敏性休克發作。過敏性休克多半是藥物或食物引起,多半在給藥或進食後數分鐘至半小時發作,而暈針通常是打針完5分鐘內發作。此外,9成過敏性休克會伴隨皮膚癢疹、面部水腫或是舌頭、咽喉腫脹等,症狀還包括心跳加速、血壓急遽下降。一旦發生過敏性休克,需要立即送醫,否則會危及生命。 因此,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疫苗接種後,應在觀察區休息至少15分鐘,離開後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如果曾經發生疫苗過敏的人,由於發生過敏反應的可能性較大,則建議至少觀察30分鐘再離開。 暈針如何預防? 想要預防暈針,可於接種前避免空腹及脫水、接種時採坐姿,或是等待時聊天聽音樂或看影片,都有助放鬆心情。然而,對於接種有負面經驗,曾經發生過昏厥、害怕打針以及有焦慮疾患病史者,均屬於接種後壓力相關反應的高風險族群。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以下方法,有助減低施打疫苗的疼痛與恐懼: 1. 接種前,告知醫療人員:若是高風險族群接種,建議有親友陪同前往,事先告知接種站或醫療機構自身狀況,協助安排合宜的場地,可以有獨立隱密空間,避免等待時間過久,或直接目睹其他人接種。 2. 等待時,不要緊盯著施打者的一舉一動:找人聊其他話題,找點事做,分散注意力。 3. 接種時,做鬼臉或微笑:有研究發現,和面無表情相比,微笑和做鬼臉可以減少40%的疼痛感覺。透過牽動臉部肌肉,改善受試者對打針的體驗,減輕身體對壓力的反應。 4. 周遭的人別說「打針不會痛」:聽到針頭、疼痛等字眼,非但不會和緩焦慮,反而使接種者更緊張,導致肌肉緊繃,注射時反而會更痛;也不要說「這沒什麼好怕」,企圖淡化、否定他的感覺。可以這麼說:「有人感覺像被戳到,有人覺得像被掐住,每個人感受不同,但通常很快就過去了。」允許他有自己的感覺,營造支持的氛圍,接納尊重他的恐懼。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暈針與疫苗本身安全性無關,也不會造成後遺症,只有對疫苗施打相關事項有正確的了解與認識,才能降低對於接種的恐懼。

吃口香糖降低蛀牙發生率?牙醫教「4招」預防口腔問題

吃口香糖降低蛀牙發生率?牙醫教「4招」預防口腔問題#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口罩戴太久,懶得刷牙嗎?近期因各國封城與戴口罩令,導致民眾對口腔衛生的重視程度下降許多。醫師提醒,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尤其是牙周疾病與糖尿病、心肌梗塞、口腔癌、大腸直腸癌、新冠肺炎重症和死亡率存在著雙向關係,建議民眾3至6個月應定期檢查,只要早期發現,及早改變保健習慣,許多口腔問題是可以恢復到健康狀態的。 3成年輕人無定期檢查口腔,6成5有牙痛 根據《台灣青年世代口腔健康問卷調查》顯示,台灣18至30歲年輕族群中,有6成5過去2年內曾發生牙齒疼痛、牙齦發炎出血或牙齒敏感等症狀;其中有3成的人沒有定期口腔檢查的習慣,出現病症卻仍置之不理,導致得花費更多金錢與時間就醫治療。 調查也發現,幾乎每2位就有1位正飽受口腔異味的困擾,超過半數民眾認為這個難以啟「口」的社交問題影響其自信心,也影響職場的人際互動。但多數民眾都是尋求增加刷牙次數(56.2%)、使用含氟漱口水(49%)以及嚼無糖口香糖(44%)等方式改善。 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副理事長黃耀慧提醒,口腔異味的成因複雜,可先尋求牙科醫師專業診斷是否為口腔疾病造成,後續才以刷牙、使用含氟漱口水或嚼無糖口香糖持續改善口氣問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發表的實證醫學文獻證實,嚼食無糖口香糖可有效控制口腔致齲菌數量,作為口腔預防性照護的輔助措施,但最主要的還是要清潔。」 黃耀慧解釋,飯後一段時間內,口腔中的細菌會持續將「可發酵性碳水化合物」轉化成有機酸,當酸的強度到達可溶解牙齒結構時,就會形成蛀牙;而嚼食口香糖能刺激唾液分泌,將細菌稀釋,增加對酸中和效果,降低蛀牙風險。 口腔異樣可能增加心肌梗塞、罹癌風險 「事實上,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千萬不要忽略,口腔異樣有可能會是疾病徵兆。」黃耀慧說明,口腔裡充滿細菌,若置之不理等同在嘴中埋「未爆彈」。當嚴重蛀牙引致牙齦組織發炎,細菌有可能隨血管到人體各部位,累積久了造成沾黏,可能形成血管粥狀硬化斑塊,恐提升罹患心肌梗塞風險;嚴重牙周病患者也是,意味身體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況,恐大幅增加罹癌風險。 黃耀慧指出,多份國外醫學研究報告顯示:牙周病與糖尿病具有雙向關係,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比率為一般人的3被,且心腎死亡的風險同樣比無嚴重牙周病的糖尿病患者高出3倍;而牙周病患者罹患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更高出2成,例如口腔癌、胰臟癌和大腸直腸癌等;重度齲齒患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也較普通人高出1.13倍。 同時,牙周病也與失智症呈現雙向相關,有牙周疾病者罹患失智症較普通人高出1.17倍、有失智症者罹患牙周疾病則是1.69倍。甚至,今年2月份出刊的《臨床牙周病學期刊》一篇研究也發現,有牙周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演變成重症、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機率,高出一般人3至5倍,死亡率更高達8.81倍。 黃耀慧建議民眾,可採取「檢、刷、線、嚼」4字訣: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每天使用牙「線」 (棒) 飯後「嚼」無糖口香糖20分鐘或使用含氟漱口水 他提醒,只要利用正確方法清潔維護口腔,長期為之就能好好享受有品質的健康生活,只要早期發現、及早改變保健習慣,許多口腔問題是可以恢復到健康狀態的。

我的小孩有弱視嗎?歪頭、瞇瞇眼⋯醫揭「評估3關鍵」

我的小孩有弱視嗎?歪頭、瞇瞇眼⋯醫揭「評估3關鍵」#圖輯新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歲彤彤有著一雙明亮大眼,但看電視時總是頭歪一邊,閱讀繪本也常瞇著眼,加上最近走路摔得到處瘀青,媽媽原以為是平衡感不好、運動神經差,直到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弱視,需進行矯正治療。   弱視常見症狀及評估方法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醫師李昇達說明,弱視發生的原因,是病患在視覺發育期內,由於異常的視覺經驗,引起單眼或雙眼矯正視力下降,而又無器質性病變的一種眼科疾病。 李昇達舉例,若發現家中小朋友看東西必須湊很近,或者拿取物品時抓不準距離、下樓時常跌倒,甚至喜歡歪頭、瞇著眼看電視及閱讀書本等,一旦又出現異常的頭位看東西,此時就得警覺不僅僅是視力出現問題,甚至已經對身體其他部位的發育造成影響,像是肢體活動不協調,左右不分等。 此外,由於患有弱視時,雙眼的屈光度會出現差異,若出現以下症狀就需警惕: 1. 在陽光下弱視的那隻眼睛,容易會瞇成一條線,越來越怕光 2. 視力隨之下降,並出現眼神飄移渙散、無法注視物體 3. 眼球沒有規律地來回轉動、顫動 不少家長不易察覺幼童弱視症狀,一般而言,6歲以上兒童可利用以下方法,評估是否有弱視問題: 視力是否無法達到0.8以上 兩眼最佳矯正視力,相差視力表有2行以上 弱視主要治療方法,把握12歲前效果最佳 不少家長擔心弱視問題會影響孩子一生,李昇達提醒,0~3歲是兒童弱視治療的關鍵期,3~8歲是治療的敏感期,若超過12歲以後再治療弱視,視力恢復的機會就越來越小,因此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家長務必要把握治療年齡黃金期。治療弱視的主要方法如下: 1. 消除弱視危險因素 例如:配戴眼鏡以矯正屈光不正、手術治療(適合白內障、玻璃體或角膜混濁、上眼瞼下垂)。 2. 藥物性或光學性壓抑療法 例如:遮蓋和壓抑優勢眼,以促使弱視眼積極反應,提高較差眼睛的視力,有助於改善斜視的狀況。如果非弱視眼是屬於遠視眼,也可以透過藥物性壓抑療法治療。 李昇達再次強調,0~6歲是孩子眼睛發育的重要時期,一旦錯過了發育治療的關鍵時期,導致日後出現斜視或視差,將會影響到雙眼立體感發育,不僅一輩子視力會有所影響,日常生活也會深受其擾,影響開車、繪畫或測量等工作,因此當發現孩童出現弱視相關症狀時,一定要盡早就醫檢查,才能及時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