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選用天然調味品 烹調呷健康

選用天然調味品 烹調呷健康#心血管疾病

料理食物使用調味料,主要的目的是增加食物美味、口感、提升對食物的接受性及保存食物等。由於科學的進步,近些年來,市面上的調味料及添加物的種類繁多,導致人們的味覺遲鈍、口味變重、及不當的攝取而影響身體的健康。日常使用的調味料,如:糖、鹽、醬油、 醋、辣椒、胡椒、蔥、蒜、豆辦醬、芥末、酒、蘇打、鹼、發粉…等。但主婦的你、我使用調味料只是為了好吃還是為了健康?美國羅馬琳達醫學院曾經作了一項食驗,將1種藥物(組織氨)、4種刺激性的調味料(乾紅椒、芥末、胡辣椒、丁香)溶於水中,形成膠液,經由胃管注入狗的胃中。每日重覆注射,2-6天後,結果顯示:有25%-66%的狗發生胃潰瘍,80%-100%的狗胃發生生理改變:即胃黏膜水腫、充血潰爛。其它的研究亦顯示,芥末、辣椒、胡椒粉、紅番椒粉(chili)等含有類番椒素(Capsaichinoids),是一種具有刺激性的含酚化合物,過量使用,可能會嚴重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的分泌,引起胃或十二指腸潰瘍,亦可能會造成對泌尿道的刺激,引發腎炎、腎盂炎。此外,一些經過發酵、添加防腐劑及人工添加物的調味料,食用過多亦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不用人工香料,要用什麼健康調味品? 臺安醫院營養師劉啟琴建議,使用天然溫和香料,如:蒜、韭菜、青蔥、洋蔥、芫荽、胡蘿巴香料、迷迭香、百里香、巴西里、鬱金香粉、薄荷葉、時蘿草、甜羅勒等,不僅可添加菜餚的香味、顏色、保存,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及植物性化合物等。根據一些研究報告顯示:選用天然香料作調味品,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癌症的發生率。一、天然香料與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1.蒜頭:含有豐富的蒜頭素(allicin)、硫化物及植物性化合物。臨床研究顯示:每天食用1/2-1瓣的蒜頭,有助抗凝血、放鬆血管、清血及降低高血壓及膽固醇,此外,還有殺菌的作用:抑制細菌、黴菌、及病毒的生長。2.洋蔥:與大蒜含的多種硫化物類似,可抗凝血、抑制血塊的形成,助消化及通便。研究報告亦顯示:洋蔥的萃取物可能有降低氣管的痙攣,可用來治療氣喘及氣管炎。另外,如:洋蔥、迷迭香(rosemary) 、山艾尖(sage)、百里香(thyme)及其他溫和香料,因含有豐富的類異黃素(flavonoids),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避免低密度脂蛋白(LDL-C)被氧化,形成血栓,抗發炎,可預防中風及心臟病的發生。3.亞麻子(flaxseed):亞麻子含少許飽和脂肪酸,卻含豐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植醇及水溶性纖維素。可將亞麻子磨碎加在穀類中,做成烘焙食品,有堅果粒的口感。常食用,有助降低血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抗凝血,但不會影響血中三酸甘油脂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4.胡蘿巴香料(Fenugreek):多用在印度的菜餚中,因含豐富的皂素(Saponins)及水溶性纖維素,可降低血膽固醇。此外,檸檬草及薄荷香料中因含萜類(Tepenoids)的物質,亦有抑制膽固醇合成的功效。二、天然香料與糖尿病的控制飲食與運動有助糖尿病血糖的控制。根據一些臨床實驗報告:常食用一些香料對血糖的控制是有益的。如:胡羅巴子((Fenugreek):含豐富的水溶性纖維素,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劉啟琴營養師指出,印度曾經作一項研究,在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中加入脫脂的胡羅巴香料(每天食用25-100毫克),10天後,患者的血糖、尿糖有顯著的改善,而胰島素的反應亦降低。此外,血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LDL-C)亦降低20%,但高密度脂蛋白(HDL-C)卻不受影響,不僅有助患者血糖的控制,亦可降低高血脂併發症的發生。其它香料,如:亞麻子、大蒜、洋蔥、月桂葉、小茴香及鬱金香等亦可能有助血糖的控制。三、天然香料與癌症的預防:劉啟琴營養師表示,一般常用的天然香料已被證實有抗癌的特性,這些香料包括:亞麻子、青蔥科(大蒜、洋蔥、韭菜)、薄荷科 (甜羅勒、俄勒岡、薄荷)、薑科(鬱金香)、繖狀花科(巴西里、大茴香、小茴香、蒔蘿草、芹菜、芫荽等 )。根據美國愛荷州的一項實驗顯示:大蒜中含的硫化物有降低胃癌及直腸癌的發生率。在荷蘭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多食用洋蔥(每天至少半粒)較不常食用洋蔥的的人減少50%以上罹患胃癌的機率。亞麻子內含有豐富的木質素(lignans)被認為有降低乳癌的機率,而鬱金香中含有一種類薑黃素(curcuminoids),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功效。其它如:帶有甜味,又微辛辣的甜紅椒或乾燥後磨成的粉,常用於菜餚的盤飾、蕃茄醬料、沙拉醬及湯內,以添增食物的紅色色澤及香味,因其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多使用,亦有降低癌症的發生。五穀、水果、蔬菜,豆類、堅果及種子類搭配天然溫和香料,依最自然、最簡單的方法調製,便是最有益、最養生的食物,其足以增添人的身體和心智方面一種堅強耐久的能力,是其他複雜而刺激性的食物所不能供給的。

喝豆漿降壞膽固醇 一分鐘血油自我檢測

喝豆漿降壞膽固醇 一分鐘血油自我檢測#心血管疾病

秋冬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為提醒國人注意氣溫與情緒壓力對健康的威脅,健康吉美健檢中心特別針對97年10大產業的血液檢驗數據進行風險評估;結果發現,大眾傳播、批發零售、物流倉儲、傳統製造及醫療環保等五大產業,員工的膽固醇平均超過190 mg/dl,接近異常值邊緣,顯示員工健康狀況已亮起紅燈。為協助民眾由日常飲食做起,徹底改善血脂異常問題,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醫師表示,豆漿內含豐富的大豆蛋白與大豆異黃酮,經研究證實,對人體膽固醇的調節有很好的助益。此外,根據醫學報導指出,每降低1%壞膽固醇,可減少1%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患有高血脂上班族連續飲用豆漿,六週共可減掉2公噸的膽固醇,且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可望降低16%!秋冬早晚溫差大,本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加上近期全球金融風暴襲捲、失業率節節高升,國人在民生、心理上普遍承受極大的壓力。根據醫學研究指出,長期累積的壓力會使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異常、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導致血管收縮、心跳速度加快,加重心臟負擔,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楊院長表示,今年冬天,溫差與壓力恐出現加乘效果,國人宜從改善日常飲食作起,避免爆發心血管疾病潮。為協助民眾養成日常保養的好習慣,健康吉美健檢中心特別設計一份「血油自我檢測表」,詳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幫助民眾檢視日常的飲食與作息,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 一分鐘血油自我檢測表 ■請評估以下的指標,針對您符合的項目進行勾選,可幫助您了解可能罹患心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多少: ___1. 我的年齡超過40歲___2. 我的BMI值大於27或腰圍超過標準【男≧90公分(35.5吋),女≧80公分(31.5吋)】___3. 我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包括高血壓、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等) ___4. 我有高血壓___5. 我常吃油炸類的食物,例如:炸雞、薯條、鹹酥雞___6. 我常吃甜食糕點類食物,例如:餅乾、蛋糕、巧克力___7. 我比較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蔬菜___8. 我常常3天以上沒有吃水果___9. 我常吃高膽固醇食物,例如:海鮮(蝦、蟹、魚卵)、動物內臟___10.每餐我都一定要吃足夠的米飯或麵食才會有飽足感___11.我常吃宵夜___12.我幾乎三餐有兩餐在外飲食___13.我常喝含糖飲料,例如:汽水、果汁、碳酸飲料、奶茶、可樂___14.我一週的運動量少於3次(每次30分鐘以上)___15.我常喝酒___16.我有抽煙的習慣,每天至少抽10支煙以上___17.我的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___18.我常常睡眠不足或晚上不易入睡  ___19.我長期處於高壓的工作環境或者工作時間過長,情緒容易緊張___20.我最近容易出現疲倦、心情低落或是精神不佳的狀況上述各項指標中,若回答為「是」越多,表示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越高。

飲食『聰明分配法』 健康享瘦五管齊下

飲食『聰明分配法』 健康享瘦五管齊下#心血管疾病

根據1993至1996國民營養調查得知,三大營養素中的醣類平均攝取量佔總熱量的50.5%(衛生署建議量58-63%);蛋白質平均攝取量15.5%(衛生署建議量12-14%);脂肪平均攝取量34%(衛生署建議量25-30%)。由此可知,醣類攝取量普遍不足,蛋白質和脂肪又攝取過多。此外,大家也在一昧追求「天然」、「健康」的食品,反而忽略了唾手可得的各類新鮮食物,其反映出,國人對飲食錯誤的認知。在第三次國民營養調查及衛生署日前公布國人肥胖新標準BMI(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大於24為過重,大於27為肥胖,臺安醫院營養師李祥瑞表示,如依照此標準,國內成人有三分之一的人『過重』或『肥胖』。再加上這些年來,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排名與肥胖有密切相關性的慢性疾病便佔了其中的七項,可見得如果身體肥胖便容易誘發出8大疾病(糖尿病、膽囊疾病、高血壓、冠心病、骨關節炎、乳腺癌、子宮癌、結腸癌)。雖然如此,也有很多疾病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當你過胖時,絕對不會只有引發一種疾病,可能是3、4種疾病纏身,且隨著時間增長,其它疾病也會陸續報到。現代人生活在物資豐富、不虞匱乏的時代中,不再像從前生活只求溫飽,覺得能吃飽已是不易,何況要吃的好,甚至還吃的巧?! 如今在擁有充分的物質供應之後,人們卻又因肥胖所苦!因此李營養師提醒,要避免肥胖才能擁有健康,讓您健康生活。而為了避免肥胖應多方面一同著手。一、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流行病的調查發現,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50%取決於生活型態;而各種慢性疾病或肥胖症其實與自身的生活方式是有極大的相關性,在適當的生活方式下可以使人獲得最佳的健康並延長壽命。所以,養成每天規律的三餐且不吃零食、充足的睡眠、不吸煙、不喝酒,保持愉快的心情(舒緩壓力所帶來的不適),從身心靈多方一同豐富您健康的人生。二、進行適度、規律運動俗語說運動不一定能減肥,但減肥一定要搭配運動,運動可改善細胞活力、增強心肺功能、提高體內新陳代謝率。而依據近年來哈佛大學研究顯示,維持健康的體能活動(並不需要很激烈)或累積適當的體能活動量也可以降低疾病的罹患。因此,平日沒有規律運動的民眾,可從生活形態的活動做起(如:步行、快走、溜狗、園藝…等,全身大肌肉群的活動),再逐漸增加體能活動量,也能達到減重、預防慢性疾病、維持健康的效果。李營養師強調,要把運動融入到生活中才能隨時隨地的動一動,使運動健身「知易行易」。也請切記,運動非勞動,每日應有三十分鐘的運動。三、堅持正確減重觀念、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它。四、結合家人、朋友的力量一同來幫您或尋求減重同伴,相互鼓勵,分享喜悅及心得,不致半途而廢。五、健康飲食萬病起於攝食不當,要供身體各部機能維持正常健康狀況,不是藥品、補品、營養品可奏效,而必須在每日三餐飲食的種類做適當的選擇、調理,以求均衡為原則,過與不足、調配組成不妥都是健康之大忌。李祥瑞營養師建議,每日三餐飲食都應當『六類俱全』(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及油脂類),適當的攝取六類食物,以獲得所有食物完整的營養素(六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還要遵循『聰明分配法』,在搭配食物時要像金字塔般,以五穀根莖類為主要基礎、多吃蔬菜水果、適量攝食蛋豆魚肉和奶類。選擇每一類食物時,都要多樣選擇來彼此搭配,以提高各營養素的質與量。此外,選擇各類食物時,請『節制糖、油、鹽,多多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如此,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高血壓等文明病的機率。現代都會人外食比例增加,不妨『健康飲食彈性調整』。就是遵循均衡飲食、彈性搭配的藝術!例如,午餐吃了豐盛的一餐(蛋白質含量豐富的一餐),但無法攝取充足的蔬菜,此時晚餐記得要多吃蔬菜、少吃點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才能彈性調整,均衡一下!美食盛行的當下,別忘了節制飲食。減少出入吃到飽的餐廳及避免到處品嚐美食,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及不好的油脂種類,而造成健康的危害。在健康享瘦法的五管齊下,不但能夠達到瘦身的效果,還能吃喝享瘦又健康!

素食有助改善體質 教你如何吃出健康

素食有助改善體質 教你如何吃出健康#心血管疾病

現代人吃素,已經不像從前一樣,單純為了宗教的理由,而更多的因素是為了獲得身體的健康。國人的素食花樣比較多,有純素、奶素、蛋奶素、禪食、部分素食等。根據研究指出,人類的消化系統和牛馬羊一樣,比較適合素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韓丁頓博士所做的人體腸道解剖分析報告中顯示,人類不適合肉食,而適宜素食。因為肉食性動物的小腸短,大腸直而平滑;素食動物的小腸長,大腸也長。而人類的腸子約是自己身高的10~11倍,並且來回排列,腸壁不平滑且重疊在一起,此種腸胃較適合食素。再者,肉食中的動物脂肪,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長期食用容易引起膽固醇過高及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同時也有致癌的可能性,再加上近年來口蹄疫、狂牛病、禽流感…等動物間傳染疾病的發生更是提醒我們該重新思考自己的飲食行為及習慣,建立一個更健康的均衡飲食。素食,究竟有什麼優點呢?臺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群提出以下四點供民眾參考:一、許多研究顯示健康的素食能減少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退化性疾病。例如:豆腐不僅比同重量的肉類熱量低,不含飽合脂肪酸,且完全沒有膽固醇(只有動物性食物才含有膽固醇),所以吃素者有較低的血膽固醇,加上膳食纖維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故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利,並且能延緩小腸中葡萄糖的吸收,可幫助糖尿病人血糖的控制。植物性食物體積大、熱量低,且具有飽足感,因此對於控制體重預防肥胖也有幫助。二、植物性飲食,包括:全穀類、豆類、蔬菜及水果,有降低人體罹患癌症機率的作用。根據研究指示,黃豆可減少乳癌的罹患率。因為黃豆中所含的植物固醇(Phytoestrogen)可減少腫瘤發生。黃豆所含的蛋白抑制劑可阻止及避免大腸癌、口腔癌、肺癌及肝癌的發生,這可能是因含有異黃素(Isoflavones)及其他抗癌酵素的關係。植物性食物中的植物固醇及皂素(Saponins)也可減少罹患大腸癌機率。三、素食可以減少癌症發病率.尤其是直腸癌,結腸癌。這是因素食中含有大量纖維素,能刺激腸蠕動加快,使糞便快速通過腸道,讓有害的物質及時排出,降低了有害物質對腸壁的損害。據美國研究發現,素食者比肉食者癌症發病率低百分二十至四十。 四、素食對預防骨質疏鬆症亦有好處。老年人(尤其停經後的婦女)為了防止骨質疏鬆,提倡多吃含鈣質的食品,而維生素C有利於鈣質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綠色蔬菜,和某些瓜果等)含有豐富的維生C。相反,動物食品有時卻會影響身體利用鈣質的能力。因此素食不但可以淨化血液,預防便秘及痔瘡的產生,預防癌症,骨質疏鬆症,養顏美容,並且安定情緒。和肉食比起來,素食在養生方面實在益處多多。然而,吃素就是只能吃蔬菜、水果嗎?素食是不是會改變體質?就醫學研究的觀點而言,吃素確實可以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但是必須以『營養均衡』的方式來吃素食,如此才能達到改善生活品質及健康生活的目的。那麼應如何均衡、健康的吃素食呢?有些人常會擔心吃素是否營養足夠?某些營養素,如:蛋白質、鈣質、鐵質是否會有缺乏的問題?事實上,多樣性、廣泛的選用食物,吃的正確,絕對可以獲得足夠的營養。1.廣泛的選擇各種食物,達到均衡的飲食,也就是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類及其豆製品、豆奶、油脂類】。2.攝取適當的熱量,維持理想體重。3.多選用未精製的榖類食物(糙米、大麥、小麥、燕麥…等)以替代精製的白米、白麵。4.適量攝取身體所需的蛋白質:均衡的素食足可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而肉食往往會造成蛋白質攝取過多,導致人體罹患腎結石、骨質疏鬆症、心臟病與某些癌症。每天從五穀根莖類、豆類、核果類、種子類中選用食物,就可以達到『互補作用』,提昇蛋白質的利用率。如:黃豆糙米飯、紅豆麻薯…等,這種組合足以媲美蛋與牛奶,可提供優質的蛋白質。5.均衡素食,可獲得身體所需的鈣質:一般人都認為牛奶及奶製品、小魚乾等為豐富鈣質的來源,其實許多植物性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豆類、豆腐、芝麻、髮菜等,亦含有豐富的鈣質。許多研究報告顯示,動物性蛋白質其中所含的『甲硫氨酸(Methionine)』,在代謝後,易與鈣質結合成硫化物,隨著尿液流失,這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罹患率偏高的原因之一。相反的,素食者,即使是純素食,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比例卻較低。6.每餐要吃水果,尤其是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以增加鐵質的吸收。植物性食物,如乾果類(葡萄乾、紅棗、加州梅)、全榖類、核果、種子類、及深綠色蔬菜等均含豐富的鐵質,只要與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果一起食用,即可促進鐵質的吸收及利用。7.選擇各式各樣的蔬果,包括深黃色及深綠色蔬菜。選用各式各樣新鮮的蔬菜、水果,每天至少含一份深綠色或深黃色的蔬菜,及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如:柑橘類水果、奇異果、芭樂、蕃茄等,以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8.多選用天然(未經加工)植物來源的油脂,不使用任何提煉精製油。台灣許多寺廟裡的素食餐普偏含大量炒菜油,屬於高油脂、高熱量素食,用於烹調素食的植物油(玉米油、葵花油、沙拉油、花生油、大豆油等),和動物油一樣,都是高熱量食物,吃多了一樣會使人增胖,也一樣會促成動脈血管硬化,演變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其他動脈硬化疾病。天然的植物油脂來源為核果及種子類,如:杏仁豆、腰果、核桃、松子、芝麻、葵瓜子、南瓜子…等。9.少吃油炸素食:炸茄子、炸蕃薯等素食是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已喪失原來低熱量素食的益處。油炸素食的另一個缺點是高溫油炸時,原有的有益性植物性化合物被破壞變質;例如紫色茄子皮和黃色蕃薯含豐富的類胡蘿蔔素植物性化合物,具抗氧化作用,能保護人體細胞,使其免於氧化物的破壞,經高溫炸後,這種植物性化合物因變性而喪失抗氧化作用,十分可惜。10.發霉的素食不能吃:花生、玉米、米、麥等食物容易感染黴菌而長霉,有些黴菌能釋出黃麴毒素,是強烈致癌物,能使正常肝細胞病變成癌細胞,引起肝癌。雖然並非所有發霉的食物都含這種致癌毒素,但為了安全,凡是發霉的食物,一律不吃才是上策。11.應選用不含農藥的素食:過多殘留農藥可引起急性中毒,但這種病例不多。含殘留農藥的食物久食後,難免有得癌的危險性,理由是許多農藥量大時,易造成消化道受損害,得消化道癌的機會較多。無論中外,政府衛生單位無法有效約束農人使用農藥和農作物經農藥噴灑後的採收時間,故消費者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來保健。12.縮短烹調時間、降低烹調溫度:食物經高溫或烹調一、二小時後,養分和有益的植物性化合物被破壞殆盡,剩下的營養素可說是微乎其微。蛋白質經久煮後也會變質而不利於健康。事實上,以素食來提供健康且均衡的營養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總之,低脂(低油)、低熱量、高纖、多水分、低糖的素食有益健康,只要不偏食(不過量)、食材新鮮、來源可靠、烹調得當,素食是一個營養又健康的選擇。

健康十大祕訣 輕鬆成為健康績優股

健康十大祕訣 輕鬆成為健康績優股#心血管疾病

您吃對了嗎?現代人的飲食有許許多多的迷思,各式佳餚食譜、營養食品處方等,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常言道:「病從口入。」「吃什麼東西,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奇美醫院營養科 - 李春松主任表示,早期台灣人多死於傳染疾病,而威脅現代人的隱形殺手是慢性的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分析兩者的差異,台灣人以前的飲食習慣不錯,只不過是衛生條件差。而現代台灣人的慢性病又可稱為「生活習慣病」,這些病在五十年前的台灣是很少發生的,因為許多病情是因為錯誤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所引起,若能遵行正確的飲食法,可以讓身體情況改善,健康過生活。李春松主任特別提供以下一些健康祕訣:1. 疾病不是神給我們的考驗或懲罰,而是不良習慣不斷累積的結果。2. 烹調之後放置一段時間的油炸食物絕對不可再吃,因為不論哪一種油,與空氣接觸,很快即開始氧化;此外,應避免人造奶油。3. 直接食用穀物、豆類、堅果或植物的種子等食物,這是安全且健康的油脂攝取方式。4. 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的比例為85:15,其中穀物50%(最好選擇未精製的產品),蔬菜和水果占35~40%,動物性食物占10~15%。5. 選擇未精製的新鮮食物,盡可能保持自然的狀態。6. 乳糖不耐症、過敏體質的人,以及不喜歡牛奶和乳製品的人更要完全避免牛奶和乳製品。7. 充份咀嚼,勿暴飲暴食。每一口要咀嚼30~50次,這樣的話,普通的食物都能完全嚼碎,很自然的下嚥。若是堅硬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則不妨咀嚼70次。人類的身體,越咀嚼唾液的分泌越旺盛,與胃液、膽汁等充份混合後,可幫助消化。 8. 要預防小兒氣喘、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肌梗塞、心臟麻痺等疾病,務必養成就寢時讓胃部淨空的習慣。9. 夜裡實在難忍飢餓的人,建議吃少量新鮮而富含酵素的水果。含有酵素的水果非常容易消化,大約三、四十分鐘就可從胃部移動至腸內。因此吃了水果,經過一個小時後睡覺就無需擔心逆流的問題。10. 攝取大量好水,每天約1500c.c.。 李春松主任建議,只要有空,就閉起眼睛深呼吸。每天深呼吸數十次,即可充分獲得足夠的氧,使精神狀態安定,還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效果。希望大家都能夠在「不生病」的狀態下,活出健康、長壽的豐富人生!

常態性久坐、超時工作 當心過勞症上身

常態性久坐、超時工作 當心過勞症上身#心血管疾病

根據臺北市96年死因統計,心臟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佔中年族群(45-64歲)十大死因的2、3名。缺乏規律運動、肥胖、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糖尿病、有抽菸習慣、有家族早發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史,以及爭強好勝的人格特質,都與心臟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而大客車駕駛因工作時需久坐,若缺乏規律運動,容易成為心臟及腦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疲勞原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只要適當的休息,短時間內就可以恢復。但是,愈來愈多的疲勞致死或意外案例,讓人不得不正視過勞的問題。臺北市衛生局96年針對臺北市職場員工進行身心健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三成的調查對象每週工時超過48小時,遠高於法定工時標準及全國工時常模;在自覺工作壓力方面,有32.8%的工作者「常常」或「一向」感到工作壓力很大,此比率顯著高於2004年全國受雇者(19%)。所謂的「過勞症」在醫學上的正式用語是「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指的是工作壓力與職業因素所引起的腦血管以及心臟疾病的急性發作。其判定必須考量工作的規則與職業的特異性,是否有超出尋常工作的特殊壓力之事實,如不規律的工作、工作時間過早、輪班、夜班或在工作現場猝發的急性疾病……等。常見過勞之工作行業為:駕駛、勞動時間長、長期站立或姿勢不良、輪班制……等等。預防過勞首要條件是認識過勞,過勞症初期為工作壓力影響情緒的症狀,患者常有「感覺憂鬱、心情低落」,「難以入睡、易醒或早醒」,「做什麼都沒有興趣,一直快樂不起來」,「很想換工作,但又沒辦法離開」等情緒症狀。若此時沒有適當休息,緊接著身體出現不適的現象,包括:頭痛、噁心、暈眩、肢體麻痺無力等腦血管疾病之症狀,或胸悶、胸痛、冒冷汗、臉色蒼白、呼吸急促等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症狀就會發生。衛生局提醒您,疲勞為身體防禦機能中的警告訊號,即勞動生活中達到上限之前的一種安全警覺措施,因此不必太擔心疲勞的發生,重要的是要避免過度勞累,同時採取積極性的恢復疲勞措施。有關過勞症防治手冊之相關資訊,歡迎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 http://www.health. gov.tw/ )或上職場健康促進互動網( http://www.healthcity.net.tw/workhealth/ )查詢。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心血管疾病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高度經濟成長,公共衛生發達,平均壽命延長,逐漸邁向歐美等「老人國」的社會形態,根據另一項統計指出,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每兩人便有一人患有重聽,溝通困難。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耳鼻喉科陳正文主任指出,銀髮族的聽力減退,除了少數是由耳垢栓塞,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等外耳及中耳的問題而引起的,其他絕大部份的問題出在內耳耳蝸毛細胞或聽神經的一種良性的生理退化現象。而此種聽力退化的現象乃是緩慢徐徐而生,患者本身往往並不自覺,等到出現溝通上的困難,此時通常已經是中度或重度重聽了,因此如何能早期發現而加以矯治(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對於適應未來的生活起居一定大有幫助。「聽力退化」雖然是一種自然老化的過程,但是許多研究均顯示,若是不及早好好地保養聽力,則這種老化的現象有可能提早出現,並且加速惡化,陳正文醫師提供一些日常保健之道,以預防「未老先衰」!1. 避免噪音:研究顯示噪音與聽力退化有加乘作用,長期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下絕對會加速聽力老化的程度,只是因個人體質不同而影響程度不一而已。像長期使用隨身聽,累積下來後,便對耳朵造成莫大的負擔,加速聽力的退化。2. 控制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脂症等均可能影響內耳血管循環,進而加速聽力老化,因此好好控制這些疾病,則有助於減緩退化的進行。3. 慎用耳滴劑及耳毒性藥物:多數耳滴劑及某些藥物都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神經細胞,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使用。4. 定期聽力檢查:一旦檢查出聽力已有早期病變,則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即使已有配戴有助聽器也應該時時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求教於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助聽器廠商廠商做必要的檢查或調整。資訊時代來臨,生活形態的改變,家庭制度的簡化,已經使得「耳根清靜」不再是老人的一種福氣;相反的,為了不與社會脫節疏離,造成更多家庭悲劇,我們更應一起來重視銀髮族「聽」的權利!

預防老年失智:多用腦、運動、攝取不飽和脂肪食物

預防老年失智:多用腦、運動、攝取不飽和脂肪食物#心血管疾病

隨著國內人口老化,失智症患者也有增加趨勢,如何加強防治成為重要課題。失智症是因大腦進行性的退化,導致記憶力減退,同時伴隨認知功能損害的一群疾病,最常見的病因是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目前都無法根治。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神經內科-王志弘醫師表示,根據現有研究,有一些方法確實能夠延遲失智症的發生,或減緩疾病的進行,以下便從「預防疾病」及「減少腦力的衰退」兩個層面,教導民眾如何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一、預防疾病的進行1.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目前認為,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僅能減少血管性失智的發生,對於阿茲海默症的病情、提升大腦認知功能也有幫助。因此,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戒菸、多運動都很重要;王志弘醫師指出,其中降低血壓及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所謂好的膽固醇)效果最明確。2. 調整飲食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也會增加失智症的機會。多攝取魚類及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的食物(紅花籽油、粟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及果仁等)可以減少失智的危險。至於補充維他命C和E、以及一些抗氧化劑(如胡蘿蔔素)、銀杏萃取物等,預防失智的效果較有爭議,尚無明確的結論。另外比較爭議的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與「荷爾蒙」的使用。過去認為大腦的退化與發炎有關,因此有人推測,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但有的研究說有效,有的說沒效,結果相當分歧。王志弘醫師提醒,由於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恐有胃腸出血副作用,目前並不建議。另外,補充女性荷爾蒙和預防失智的關係,目前尚有爭議;至於男性荷爾蒙與失智症的發生,則有待進一步研究。二、如何減少腦力的衰退1. 多用腦:多動腦可以減少智能退化,不僅年長時多使用腦力有助降低失智風險,年輕時的教育、工作是否需要大量腦力,也和日後失智的機率有關。目前有人正研究一些刺激大腦的運動,看能否減少大腦智能、甚至整體生活機能的退化。2.安排休閒活動:研究證實有些休閒活動可以減少失智症的風險,包括:閱讀、打牌、下棋、玩樂器、跳舞等,多從事這些休閒活動同時也可提升生活品質。3.培養運動習慣:運動對身體有益,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對減少失智症的發生也有幫助。不一定要劇烈運動,即使單純的走路也可以降低失智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