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走到哪頭皮屑就掉哪?原來是乾癬!

走到哪頭皮屑就掉哪?原來是乾癬!#心血管疾病

一名四十多歲女性因為頭皮屑長達一年多久治不癒,最近季節變化造成脫屑情況異常嚴重,走到哪裡,屑就掉到哪裡,掉屑、發紅發癢這些症狀造成病患很大的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社交生活,後經新光醫院皮膚科蔡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病患頭皮處有非常厚的銀白色皮屑,實際上是頭皮乾癬,是因為冬天較冷、乾燥,且缺乏陽光紫外線照射,易使皮膚免疫力下降導致頭皮乾癬更加惡化。經使用治療頭皮乾癬用的頭皮凝膠後,兩週內病人的頭皮乾癬症狀即得到緩解。(圖:病患頭皮處有非常厚的銀白色皮屑,實際上是頭皮乾癬)蔡昌霖醫師表示,頭皮容易掉屑,一般容易被認為是有脂漏性皮膚炎,但是有些病患實際上是頭皮乾癬。有高達80%的乾癬病患有頭皮乾癬病灶,並且有許多乾癬病患一發病時最開始的表現就是頭皮處的乾癬,而許多乾癬病患在診斷出乾癬後,才恍然大誤其實自己以前頭皮的症狀並不是脂漏性皮膚炎而是乾癬。蔡昌霖說,有頭皮屑時,一般民眾常使用開架抗屑洗髮精來治療,但是效果常常不理想;其中有一部份病人因為是頭皮乾癬,所以需要特別的藥物來治療才會有明顯的療效。另外中重度乾癬病患有較高的風險罹患「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症候群」,這可能與乾癬是種全身發炎性疾病有關,要特別注意。

寒流襲!老人及心血管病患確實保暖

寒流襲!老人及心血管病患確實保暖#心血管疾病

寒流一波波到來!尤其這幾天全台籠罩在攝氏9到12度的寒風刺骨中。國民健康局特別呼籲民眾,注意低溫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及老年長輩,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壓升高,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或中風的發生。國民健康局更提醒全國251萬位65歲以上長輩,由於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變遲鈍,在寒流來襲時,更需要確實保暖,及攝取足夠的熱食與水分,以維持熱量,避免過多的熱散失;如發生低體溫時,要設法取暖,迅速送醫。此外,寒冷或酷寒的天氣應儘量減少外出,以免因地面結冰,或因老人周邊循環及神經肌肉系統反應遲緩,而增加跌倒、前臂骨折及髖骨骨折的風險。建議早晨有出門運動習慣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長輩,寒流來襲期間,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運動,國民健康局提醒運動時之注意事項,包括:1.運動前要有暖身運動,慢慢開始,逐漸增加強度;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2.選擇合適的運動鞋,鞋子以富彈性具止滑效果為佳;選擇平整陰涼的運動場地。3.吃飯前後一小時內不宜運動。4.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時,應立即停止運動。5.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腰肩頸酸痛、手腳關節急性扭傷等個別健康問題者,應請專業醫師診察,接受醫師的評估,再選擇適合的運動種類與強度。

好冷!心血管疾病者防中風、心肌梗塞

好冷!心血管疾病者防中風、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

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位居臺北市十大死因之第2、第3及第9名,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99年國人每1個小時就有3個人因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死亡!每逢冬天寒流來襲時,因氣候變化差異大,加上血管驟然收縮或舒張,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與復發。臺北市衛生局林奇宏局長呼籲民眾寒流來襲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多關心長者,注意保暖的事宜。氣溫驟降,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市民,此時更需按時服藥,定期至門診追蹤,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減少誘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臺北市衛生局提供九大保健之道供市民參考。●注意保暖:早上醒來先動動手腳,再掀開棉被起床,穿戴帽子、口罩、手套、襪子等禦寒用物,另運動過後也要注意頭頸部的保暖,維持頭、手、腳全身血液循環順暢。●飲食方面:攝取適當而足夠的水份。勿太鹹、太油,少吃高膽固醇東西,避免刺激性食物。三餐勿吃太飽,可以減輕腸胃道及心臟負擔。避免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如冬令進補或過年時的大魚大肉,高油脂、高熱量、高鹽分的食物,在快速且大量的攝取進體內,反而對身體有害。多吃蔬菜水果、雜穀食物。●避免便秘,養成每天排便習慣,避免排便時用力。●規律運動:根據身體狀況及醫師的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若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應立即停止運動。避免深夜或大清早出門運動。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運動,且運動前要先暖身。 ●積極控制高血壓,天天量血壓,並按時服用藥物。●排除或治療其他危險因子,如吸菸、肥胖、糖尿病等。●保持情緒穩定,參加選舉造勢活動時,切忌情緒過於激動,年長者最好有家屬陪伴以及時應變。●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人就不能洗太熱的熱水澡,甚至連泡溫泉也不宜。●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少出入公共場所,充足睡眠與休息,足夠營養,增加抵抗力。 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及三高高危險族群,若突然感到肢體無力、口齒不清,有可能是中風的前兆,而胸悶、胸痛、冒冷汗則是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若有前述的症狀發作,請務必立即就醫,以免延誤黃金治療的時間3小時。

美國研究:養貓對心臟有益?

美國研究:養貓對心臟有益?#心血管疾病

根據美國知名健康網站webMD一項新研究顯示,與從未養過寵物貓的人相比,養貓的人較少死於心臟病發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而這項研究發現發表於美國中風協會(ASA)國際中風會議上,此研究針對將近4,500位男性和女性做分析資料,年齡大約在30~75歲之間,他們參與過國家健康與營養檢驗研究,當他們在1970年代參與這項研究時,所有的人都沒有心臟血管疾病。研究結果發現在超過20年的研究期間,超過一半(55%)的貓咪飼主,和那些從未養過貓咪的人做比較,沒養過貓咪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會則高了40%,也比較容易死於其他心臟血管疾病,包括中風、心臟衰竭以及慢性心臟疾病。儘管在養狗的人身上並沒有調查到相關數據,不過美國Minnesota大學的中風研究所所長Farhan Siddiq醫學博士表示,只要是養寵物的人,或是寵物的愛好者,通常都有類似的個性,像是比較能夠對抗壓力,生活也比較不緊張,這些都可以保護他們防止心臟疾病與中風的風險。美國中風協會發言人Daniel Lackland醫學博士也同意,養貓或養狗都是好的,寵物可以讓你感覺更好,而且根據研究顯示,養寵物確實與提升整體健康有關,不過他也強調,即使養寵物能增進健康狀況,但人們在生活上仍應注意控制血糖、膽固醇與糖尿病的重要數值。

影音/大學生沉迷網路 恐致心血管疾病

影音/大學生沉迷網路 恐致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很多學生除了上課,就是坐在電腦桌前,上網查資料或玩線上遊戲,每天晚上至少花1小時,但常熬夜、日夜顛倒,也導致不少學生,連白天上課都想打瞌睡。長時間打電腦,真的會影響睡眠嗎?國內有醫師調查2643位大專新生,年齡從16到23歲,調查他們使用電腦情形,結果發現男學生平日大約花3小時打電腦,假日則增加4到5小時;而女學生時間更長,平日花2到5小時打電腦,假日則增加4到7小時。整體而言,大約有2成7學生,有日間嗜睡問題。醫師說,日間嗜睡會造成倦怠、注意力不集中,長期還可能增加併發心血管疾病機率,因此建議學生,最好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而且打電腦每半小時,就要讓眼睛休息一下,多做戶外運動,才能保持健康。優活聚焦:●卵巢扭轉!女網好手詹詠然腹部劇痛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112&HN_Yr=0&HN_Mon=0●當心!防中風藥「普栓達」有出血風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111&HN_Yr=0&HN_Mon=0●愛心藥師到家服務 協助老人正確用藥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110&HN_Yr=0&HN_Mon=0

天冷苦「腦」又傷「心」 三高群留意心腦血管疾病

天冷苦「腦」又傷「心」 三高群留意心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針對昨(28)日媒體一連報導國寶茂伯及馬偕醫院醫師疑似因心肌梗塞發作致死事件,對此,行政院衛生署長邱文達呼籲,原本已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民眾,容易因天氣寒冷及溫度變化劇烈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一定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之冬季保健!統計民國99年國人因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高達2萬5千餘人,平均每天有71人因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死亡,且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第2、3名。依據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快速上升,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提醒民眾一旦出現如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或感覺消化不良、心悸、冒冷汗,合併暈眩、疲倦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發生,應儘速就醫接受檢查和治療;有冠狀動脈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再送醫接受治療。    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是心臟病、中風之重要危險因子,依據國民健康局調查研究顯示,20歲以上民眾,有4成患有三高之中至少一項疾病。呼籲前述三高患者,以及肥胖、有吸菸習慣、缺少運動以及有家族遺傳心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天氣之變化,因為天氣變冷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需注意保暖。此外,建議早晨有出門運動習慣之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運動,且運動前要先暖身,若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應立即停止。亦提醒民眾應定期測量三高數值,並配合良好生活型態之配合,如健康飲食、減少鹽分攝取、不抽菸、節制飲酒、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重等。對於經醫師診斷需服藥控制病情的病患,除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外,更需遵從醫囑規律服藥,以達控制良好之目的。大學生畢製展創意 冬季不當「懶骨頭」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829&HN_Yr=0&HN_Mon=0茂伯猝逝 天冷慢性病患要當心!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812&HN_Yr=0&HN_Mon=0影音/天冷易「心寒」 心律異常要小心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65&HN_Yr=0&HN_Mon=0

心肌梗塞奪藝人命!「健康搜查隊」追蹤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塞奪藝人命!「健康搜查隊」追蹤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許多人平時感覺身體無恙,就誤認自己健康狀況良好,但其實不佳的生活習慣早已埋下疾病的危險因子,成為健康未爆彈。心血管疾病就是一個例子!2007年台灣知名音樂人馬兆駿、2008年準內政部長廖風德都是心肌梗塞猝死,讓人不勝唏噓。本周公視「健康搜查隊」邀請腦中風專家胡漢華教授、行醫數十年的心臟內科洪惠風主任,以及已逝藝人馬兆駿的妻子Juby、曾經膽固醇過高現在很注重保養的吳敏,帶大家一探心血管疾病的面貌。到底什麼是心肌梗塞?洪惠風主任表示,心臟有三條血管,血管就是負責供應血液給心臟的肌肉,但是血管裡面如果突然有個血塊把它完全堵到,心臟肌肉得不到養分,肌肉就會壞死,這種情況就是心肌梗塞。洪惠風主任說,美國有個研究,研究人員從1948年在佛拉明罕這個城市作記錄超過60年,研究結果發現一件事,不管是心肌梗塞或猝死,62%的男生在發病之前沒有任何症狀,46%的女生在發病之前也沒有症狀,等於發病之前是沒有任何的感覺,不過哪一天要是突發起來,人一下就走了。馬兆駿就是心肌梗塞突發死亡,讓人措手不及,他的妻子Juby表示,四年前我跟他去吃牛肉麵,吃麵的過程當中我們都很愉快,從頭到尾都沒有聽他說哪裡痛、哪裡不舒服,吃完之後他就騎著摩托車載我到超級市場,到超級市場才剛把推車推出來,他就講完他人生的最後一句話,他說「我好暈…」,人就倒下去,就這樣走了。藝人吳敏的丈夫也是心肌梗塞猝死,丈夫的死讓她嚇到,也更注意飲食,不敢吃太油膩的食物,並會定時運動。根據統計,2010年心臟病仍然高居國人死因的第二名,恐怖的是半數民眾第一次發病就是心肌梗塞、甚至猝死,難道心臟病真的事前完全毫無預兆嗎?「健康搜查隊」找到一個案例,70歲的美麗最近覺得身體好像不太對,一走起來路左耳常常莫名發痛,怪異的是只要她稍微休息一下,疼痛馬上不翼而飛,幾次下來美麗決定乾脆去看醫師,最後檢查發現她心臟上面的三條冠狀動脈竟然都已經嚴重堵塞,再晚個幾天她極有可能面臨病發猝死的命運!胡漢華教授與洪惠風主任還提醒,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會引起動脈硬化、心臟病,人體從十幾歲開始就已經一天一天逐漸在老化,因此越早預防越好。另外心血管疾病另一頭號殺手「腦中風」,平均每天奪走近30人性命,面對這恐怖疾病你瞭解多少?你相信即使血壓低,仍有中風的機會嗎?前總統李登輝也有心臟問題,他到底裝了幾支支架?精彩的節目內容都在本周「健康搜查隊」,請於11月20日晚間19:00準時收看。●換了心個性跟著變?健康搜查隊直擊「器捐」問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79●小心「肝」爆掉了! 「健康搜查隊」追蹤無聲器官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04●歡歡吃安眠藥助睡吃到洗胃! 「健康搜查隊」帶你對抗失眠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07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心血管疾病

對罹患唐氏症的唐寶寶來說,大約45歲就已進入老年,造成「老人照護老人」情形,為了因應雙重老化的社會問題。唐氏症基金會舉辦「雙老無憂」全省巡迴論壇,在花蓮慈院小兒科醫師朱紹盈的積極爭取下,東區唯一一場論壇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行,除了花蓮慈院醫護團隊之外,更邀請了台大醫院、台東馬偕醫院、慈濟大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分享。唐氏症(Down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發生率大約是1/800到1/1000,正常人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唐氏兒是因第21對染色體突變,導致成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雖然很多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唐寶寶(唐氏症患者);但是朱紹盈醫師表示,唐寶寶是一份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讓我們有機會跳出一般世俗的框架去看待事情。雖然唐寶患有遺傳病,但若知道他們的特殊與優點,例如友善、節奏感好等,唐寶寶還是一樣可以成為傑出的人,有名的指揮家胡舟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生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另一項令家人擔心的就是提早老化的問題,唐氏症基金會執行長林美智最近也發現,就讀國三的兒子出現了白頭髮與白斑。唐氏症患者因年齡的成長,老化、退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家長年紀日益增長,可提供的照顧相對降低,雙重老化凸顯出唐氏症患者家庭需要多重照護服務的課題。因此,林美智表示,希望整合醫療、家庭與社會資源規劃而成「雙老無憂」健康論壇,能讓大家從中得到更多正確的照護知識,也希望當更多人透過論壇了解唐氏症後,能讓整個社會環境進步的速度加快,讓唐寶寶與家屬不再因為雙重老化造成困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