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小心!冬季腸胃不適

小心!冬季腸胃不適#心血管疾病

冬天除了是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好發季節,其實腸胃不適也相當常見,因為隨著季節轉換,氣候溫差變化大,免疫力差的小孩、老人,往往無法適應,致腸胃出問題;而且天冷身體所需熱量增加,食慾變好,秋冬又是蝦蟹最肥美的時候,如果水產不新鮮、生冷食物吃太多,也容易引發腸胃不適。永和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 黃雅憫醫師說明,冬季的胃腸炎一般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由病菌或病毒所引起,一類則屬非病菌性,亦即食物所引發。第一類胃腸炎的元凶以病毒最常見,估計每年全球約有五百萬到八百萬人因此喪命,而這也是5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其中,50%的胃腸炎是由諾羅病毒(norovirus)引起,另外20%的個案與大部分的兒童嚴重病例,則歸咎於輪狀病毒(rotavirus),其他危害較大的病毒還包括腺病毒、星狀病毒(astrovirus)。黃雅憫醫師表示,秋冬是輪狀病毒好發的季節,小朋友應小心預防,一旦遭感染,目前並無有效治療,家長可以多補充水分,避免小孩脫水,如果病人高燒不退、躁動不安、食慾差,則應馬上就醫。至於細菌導致的胃腸炎,禍首眾多,主要有:沙門氏菌、腸細菌、葡萄球菌、空腸弧菌、大腸菌等。其傳染來源可能是食物的準備不當、被重複加熱的肉、海鮮、牛奶和麵包類產品。每種病菌引發的症狀只有些許不同,但都有腹瀉,也可能導致大腸炎。上述的胃腸炎,症狀通常是急性的,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食慾差、疲憊,嚴重者會有血便,但較少持續超過10天。第二類胃腸炎主要因為不當的食物所引起,如過度刺激的麻辣鍋,或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都可能造成胃腸不適;其症狀有噁心、腹脹悶痛、消化不良,但很少會腹瀉,且因是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所導致,症狀常可能反覆發生。黃雅憫醫師強調,冬季因為流汗少,一般人容易水分補充不足,再加上肉類、油脂類食用量增加,蔬果纖維質的攝取則相對減少,往往也會排便較不順,成為便秘好發的季節,許多人都常為腹脹、食慾不佳所苦,也須格外留意。要避免冬季的腸胃不適,除了注重個人衛生習慣、健康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外,銀髮族、小孩要特別注意保暖,黃雅憫醫師提醒外食族的民眾,須注意外食的衛生,少吃生鮮食物,同時節制飲食,勿暴飲暴食,自然可保腸胃健康過冬。

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

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心血管疾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加強民眾對代謝症候群的認知及健康腰圍的正確觀念,與財團法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於98年8月8日(星期六)上午9時30分,於臺北市政府市政大樓沈葆楨廳(中庭)辦理「父親節健康腰圍宣導活動」。以「摟他、愛他、關心他」作為慶祝父親節主題,以「臺北市」為首,從「鄰里」出發,將代謝症候群防治工作深耕至社區,讓市民有效落實預防代謝症候群,遠離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之威脅。■ 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死亡率已超過癌症97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炎、腎病症候群、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之死亡百分比達31.71%,已超過惡性腫瘤(29.54%),「代謝症候群」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之前驅,儼然成為我國及世界新興公共衛生重要議題,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工作刻不容緩。代謝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會造成生理學上的異常包括血管內皮機能障礙、葡萄糖失耐及凝血因子異常等的症候群,最重要的是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是一種”病前”的症候群,應及早介入以預防疾病發生。■ 臺灣代謝症候群盛行率14.99%,男性是女性的1.22倍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1年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研究調查顯示,高血壓(含有高血壓史、收縮壓高於140mmHg、或舒張壓高於90 mmHg)之盛行狀況,男性(24.9%)高於女性(18.2%);高血糖(含有糖尿病史、飯前血糖高於126 mg/dL、或糖化血紅素高於6%)之盛行狀況,男性(8.2%)高於女性(6.8%),高膽固醇血症(含有高血脂史、或血中總膽固醇高於240 mg/dL)之盛行狀況,男性(10.8%)女性(10.9%)相當。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15歲以上為14.99%(男16.9%,女13.8%),男性是女性的1.22倍,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且許多國外研究也指出,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分別為一般人的3倍、2倍,其衍生之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壓等疾病,每年皆位居臺灣十大死因之列,成為我國及全世界已開發國家重要的健康議題。    ■ 代謝症候群高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異常是胰島素阻抗及(或)腹部肥胖,與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息息相關。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因子包括:身體活動不足、肥胖、年齡增加、男性、有家族史(含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吸菸、嚼食檳榔、無運動習慣及很少攝食蔬果等。【預防代謝症候群、五大絕招要做到】第一招:聰明選,健康吃,均衡飲食最重要。第二招:運動手,運動腳。第三招:不吸菸,少喝酒,要戒菸酒有絕招。第四招:壓力去,活力來,處理壓力有撇步。第五招:做檢查(衛生局三高篩檢與國民健康局成人健檢等),早發現。

正午過熱!心血管疾病者當心激烈運動造成猝死

正午過熱!心血管疾病者當心激烈運動造成猝死#心血管疾病

近來夏季高溫悶熱,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於酷熱時分進行運動,以降低猝死意外風險。日前一位任職於國內某知名金融企業的高階主管,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但即因在某日中午氣溫正高的時候,進行激烈的球類運動,不幸猝死。 張佳發中醫學博士表示,在台灣夏季普遍炎熱,氣溫偏高,人體水份流失快,如果水分補充不足,體內水分減少,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液循環受阻,很容易誘發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猝死。此外,由於酷熱的天氣,人的情緒容易煩躁,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加重心血管的負荷,所以在夏季發生心血管疾病意外的機率大增。俗諺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疾病亦非一天即形成,長期被忽略的慢性疾病,如:三高、肥胖、新陳代謝症候群、以及過度的心理壓力,也是可能引起猝死的他因,故保健應從平日做起。適度的運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但過度劇烈運動時,卻往往易增加血栓形成因子,提高血栓形成的機率,反而可能誘發心因性猝死的危險。因此規劃「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是必要的。體適能教練劉乙珮也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較適合做的是耐力性運動,即通過提高人體代謝率、消耗熱能的運動方式,提高心肺輸送氧氣量、促進血液循環,讓血脂肪轉化為能量消耗,可增加好的膽固醇比例、瘦身減重。如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都屬於是耐力性運動。若在酷熱季節運動或走路時出現胸悶、胸痛、乏力等症狀時,更須提高警覺就醫診療,讓專業醫生幫助判斷,以免發生不幸的意外。張佳發中醫學博士並說明,「活絡楂菊飲」是相當適合夏季的心血管保健茶飲,其材料為:山楂、菊花、洛神花、丹參各適量,將上述4種原料以1000cc沸水沖泡,代茶飲用,具有消暑降火、活血通脈、降脂的保健效果,可降低血栓的形成率以及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適用於高血脂、高血壓、新陳代謝症候群之族群日常生活保健。

代謝症候群當心!消化道健康亮紅燈

代謝症候群當心!消化道健康亮紅燈#心血管疾病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逐漸西化,「代謝症候群」已成為國人健康一大隱憂。目前世界上幾個知名研究機構,都提出肥胖、高血糖、高血壓及血脂異常,共同致病機轉可能為「胰島素阻抗」。衛生署參考國際潮流及國情,所提出的「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1. 腹部肥胖:腰圍男性超過90或女性超過80公分。2. 血壓上升:收縮壓超過130或舒張壓超過85毫米汞柱。3.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過低:男性低於40或女性低於50 mg/dl。4. 空腹血糖上升:超過100 mg/dl。5. 三酸甘油酯上升:超過150 mg/dl。符合上述五項中三項以上者,即屬「代謝症候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謝清睿指出,代謝症候群所造成的健康危機,首推心血管疾病,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週邊血管疾病等。近年來發現可能導致脂肪肝疾病,甚至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陸續也有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與消化道疾病的關聯,如胃食道逆流疾病、胃噴門部癌、大腸直腸癌等。代謝症候群影響層面極廣,不可掉以輕心。一、胃食道逆流疾病、巴瑞氏食道、食道腺癌肥胖者較易發生胃食道逆流,而在減重後,可降低胃食道逆流的嚴重度。胃食道逆流疾病嚴重的併發症,即巴瑞氏食道及食道腺癌,也被發現與肥胖有關。謝清睿醫師表示,可能的原因是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會增加腹內壓力,而造成胃內壓力增加或食道疝氣,引發胃內容物逆流。長久刺激後,食道的扁平上皮轉變為類似腸道的柱狀上皮(即巴瑞氏食道),甚至進一步形成腺癌。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瘦素等,可能促進細胞增生,而形成腺癌。二、胃喷門部癌歐美地區的研究指出肥胖與胃喷門部癌有關,但亞洲的研究並未證實。肥胖與胃喷門部癌的關係尚待進一步釐清。三、大腸直腸癌肥胖者發生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性較高,甚至腸息肉的危險性也增加。代謝症候群導致大腸直腸癌的機轉,可能是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造成腸道慢性發炎,而後發生癌化。此外,由於胰島素阻抗,體內處於高胰島素狀態,會激發一些細胞生長因子,而造成細胞不正常的增生。代謝症候群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嚴重影響,不容我們忽視。謝清睿醫師提醒民眾除了要定期體檢之外,最重要的是「三低一高」(低糖、低油、低鹽、高纖維)的飲食,規律的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以避免代謝症候群找上門。

北市免費護「心」巡迴健檢、講座開跑囉!

北市免費護「心」巡迴健檢、講座開跑囉!#心血管疾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6月6日(六)至10月24日(六)辦理10場次「護『心』巡迴健康檢查和講座」,民眾不只可以享受免費的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檢測,三高異常的民眾可獲心力量表暨估算十年內發生缺血性心臟病的機會評估,更有專業醫師於現場諮詢,讓民眾立即獲得正確的衛教指導,歡迎市民踴躍參加!心血管疾病除先天基因影響,不良生活作息是致病主因。飲食中,過多膽固醇囤積在體內,經過15至20年就會開始堵塞血管,導致嚴重心血管問題。缺乏運動、吸菸、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及高膽固醇均列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或排除。據研究指出,控制高血壓可避免20%心臟病發作、控制總膽固醇可減少24%、不抽菸則減少11.7%,固定運動也減少5%,如果這些風險因子都控制良好,冠心症的死亡率可減少近五成,如果加上藥物,則可降低九成。本次活動希望對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高危險族群或已罹患心血管疾病之患者,建立正確的飲食、運動、醫療等健康生活型態。民眾可至辦理之臺北市各區健康服務中心自由參加(如附表),講座中還有「有獎徵答」喔!每班預計50個名額,歡迎踴躍參加,成為我們尋找的「護心達人」!

賣力不「賣命」 別讓工作賠了健康

賣力不「賣命」 別讓工作賠了健康#心血管疾病

英國倫敦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從1985到1999十四年間,針對一萬多名35至55歲職場人士,進行長期有關工作壓力與新陳代謝疾病的相關性研究。研究結果證實:不分性別,長期處於高度工作壓力下的工作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研究人員提出可能的解釋:第一、從事工作壓力大行業的人,較不容易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因此容易有吸煙、過度飲酒、運動不足、營養攝取失衡…等行為產生。其次是長期累積的壓力會導致心跳速率加速,加重心臟的負擔。最後,長期的工作壓力會影響神經分泌系統的正常運作,因為身體為了應付壓力情境,必須分泌壓力賀爾蒙以保持警戒,卻導致其他賀爾蒙分泌功能(如組織再生)被抑制。主持此一研究的Chandora博士表示「工作壓力與心跳加速以及心律變異(每次心跳之間的細微變化)降低有關。經常處於工作壓力下的人們,身體中有著較高濃度的壓力賀爾蒙,以致於身體其他正常的功能無法正常發揮。」這是不是表示為了自己的健康,就必須辭掉工作呢?其實不然!邱永林醫師表示,細數所有的行業中,警察可能算是工作壓力最高的其中一個族群。一項研究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郡警察執勤時身心壓力的報告指出,當一位身體健康的警察看見歹徒手上持有槍械時,瞬間的心跳速率平均高達每分鐘230下!即使當任務已經結束,在恢復期間的心跳仍高達每分鐘130下以上。但另外一群警員,之前已經學習過由醫師以及心理師指導的「生理回饋壓力管理」課程,在任務完成後立即練習這些疏壓技巧,幾乎可以馬上恢復每分鐘70到80下的正常心跳速率。邱醫師表示,對於公司以及企業而言,除了提供員工具有科學實証效果的壓力管理課程之外,還可以考慮以下幾項建議:將工作環境重新設計,提供員工充分的疏壓設備以及課程。對於明顯壓力過大的員工,應聘請心理師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對於個人而言,除了積極參加專業的壓力管理課程之外,平日應多注意以下幾項建議:偵測情緒的生理警訊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至少要有一個人能傾聽你的困擾攝取營養均衡的食物每天讓至少頭腦「放空」半小時持續探索紓壓技巧

世界高血壓日 邀您品嚐低鈉健康牛肉麵

世界高血壓日 邀您品嚐低鈉健康牛肉麵#心血管疾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學會暨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於5月17日(星期日)上午在國父紀念館西側廣場舉行「世界高血壓日活動」,提供低鈉衛教觀念闖關,包括:血壓風險計算機、血壓安穩急急棒、找找鈉在哪、低鈉牛肉麵品嚐及健康樂透抽獎站等活動,歡迎市民踴躍參加。高血壓是國人最常見的疾患之一,是腦溢血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根據衛生署的統計,96年台灣地區高血壓死因排名,仍居十大死因之內第10名,其死亡百分比佔1.4。而96年臺北市死因統計中高血壓疾病,居死因別第11名,其死亡百分比佔0.97。隨著年齡的增加,罹患高血壓者越多,這些高血壓患者中,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者僅一半左右,而其中能好好加以控制的人也僅約半數而已。高血壓治療是長期性的,若不好好控制五年或十年後的合併症,將會引起腦中風、心臟衰竭及腎臟疾病,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高血壓疾病的認知,積極推展北市40歲以上民眾接受「血壓、血糖及血膽固醇」三高篩檢,希望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高血壓的預防著重於日常生活自我健康管理,其預防及非藥物控制方法有:定期檢查血壓,最好自己與家人也學會量血壓。控制食鹽使用量。控制脂肪的攝取量,少吃肝、豬油等高脂肪食物。不要吃的太飽﹐忌暴飲暴食。戒菸、少喝酒。控制體重,適量運動,以保持心臟強健。應養成習慣維持輕鬆開朗的心情,凡事不急不躁,心平氣和。今年的「世界高血壓日」為5月17日,主題是「Salt and High Blood Pressure:Two silent killers」,當日活動現場將舉辦低鈉飲食教學以及名人趣味競賽,透過現場民眾投票,選出最有低鈉飲食創意與健康觀念的「低鈉飲食達人」。以互動遊戲宣導減鹽低鈉、以及血壓安穩之觀念,設置血壓相關檢查、血壓量測示範、服務及自我測量區。需養成日常三餐低鈉飲食的習慣,才能保持血壓正常健康的狀態。歡迎大家踴躍前往,共襄盛舉!

捍“胃”健康 九成五民眾失守

捍“胃”健康 九成五民眾失守#心血管疾病

2008年,廖風德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趙寧因膽囊癌病逝令人感到惋惜;藝人徐華鳳長期胃痛,警覺有異時已罹患胃癌第三期,所幸即時開刀處理、抗癌成功,讓她深刻體驗到定期檢查的重要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醫師指出,根據聯安2008年針對5,114位受檢者的健診數據統計顯示,腸胃及心血管危險因子出現異常的比例高,是威脅國人健康的兩大因素。前十大健康異常排名分別為:痔瘡、胃部異常、體重過重、脂肪肝、飯前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GPT(肝功能)、尿酸及低密度膽固醇偏高。  ■ 胃腸問題 位居健康異常之首鄭乃源院長表示,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加上經常外食、熬夜及吃宵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出現腹脹、胃痛、便秘或腹瀉等不適症狀卻不以為意。5仟多位受檢者當中,高達九成五的受檢者檢查出發炎、潰瘍等異常,但卻僅有一成的受檢者在健檢前有主訴腸胃狀況不佳,顯見腸胃問題很容易被忽視,長時間下來,即可能發展成痔瘡、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疾病,甚至錯過早期篩檢腸、胃癌的可能性。■ 七項心血管危險因子檢測異常比例高鄭乃源院長進一步指出,除了腸胃問題之外,十大健康異常排行中,即有高達六項與心血管危險因子相關,包括超過五成的受檢者體重過重、近五成有脂肪肝、約兩至三成有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異常現象,顯示除了腸胃問題外,心血管問題成為第二大的健康殺手,若不加以控制,即可能導致血脂代謝異常、血管阻塞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心肌梗塞及腦中風。建議民眾平時應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再透過運動,做好體重及血脂的控制,改善異常狀況以遠離疾病威脅。■ 健康異常的潛在危機--癌症鄭乃源院長表示,透過健康檢查除可及時掌握健康狀況,更能預防重大疾病或及時攔截致命的危機—癌症。根據聯安2008年統計,共篩檢出36位受檢者罹患癌症,其中女性罹患乳癌比例最高(7位)、男性罹患肝癌次居(6位),其他包括腸、胃、肺、鼻咽、子宮頸癌等;罹癌男性年齡集中在50~60歲,女性集中在40~50歲,但仍發現年僅33歲的受檢者,沒有家族病史也無不適症狀,卻罹患卵巢癌的案例,顯示罹癌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且不一定有徵兆可循。從聯安2008年受檢者的十大健康異常統計可反應出國人健康狀況,但許多民眾習慣自己當醫生,因而錯失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良機。鄭乃源院長建議,民眾應透過專業人員的諮詢,依據年齡、性別、個人及家族病史等因素,量身訂做符合需求的健診項目,透過定期做健檢了解身體發出的警訊,進而依循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改善作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高品質的健康人生!前往焦點企劃 》預防醫學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