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南部醫療再次躍進 醫院砸重金買機器

南部醫療再次躍進 醫院砸重金買機器#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醫療資源發達,各大醫院也為了台灣民眾的健康福祉,不斷的從國外引進位新的技術,以期治療方式更加精進且多元。而嘉南地區最大的心血管疾病重症照護中心奇美醫院,去(100)年就收近5000位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民眾,因此為了提升奇美醫院對於病患的醫療品質,引進國外最新機器,進行設備全面提升。 奇美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志成表示,本次醫院購入3D 心臟超音波、256切電腦斷層攝影、3T 核磁造影及達文西機械手臂等設施與設備,並且新增建置第三心導管室、改建心臟重症加護中心,全力提升心血管重症照護品質和效率。陳志成強調目前已整合全院急診、心血管疾病重症加護中心、即時心導管治療、先進256 切電腦斷層攝影診斷、3T 心肌血流灌注磁振造影檢查,再加上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有信心為南部民眾提供先進的全方位心血管重症疾病照護。(資料來源:奇美醫學中心第52期電子報)

男人別讓女人「傷心」!二手菸提高心臟病風險

男人別讓女人「傷心」!二手菸提高心臟病風險#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局100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發現,女性的吸菸率為4.4%,遠低於男性;而女性在家庭、職場二手菸的暴露率卻分別為17.3及13.1%,更顯示女性菸害來自二手菸暴露遠多於自身吸菸。根據美國衛生當局於2001及2006年發布的菸害報告皆指出,二手菸暴露會提高25至30%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此外,女性暴露於家庭二手菸與職場二手菸分別會提升30%及21%冠狀動脈心臟病之死亡危險性。若先撇開二手菸的危害不提,女性50歲以後發生「三高」的機率本來就大於男性,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國健局指出,根據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三高發生率,50歲之前女性普遍低於同年齡層的男性,但50歲之後卻高於男性;在50歲以後,女性腹部肥胖比率超過5成且高於男性。上述調查同時顯示,已經患有三高之個案未來發生心臟病及中風之風險比一般人高,體重過重及肥胖者導致心臟病之風險是體重正常者的1.48倍;而腹部肥胖者導致心臟病之風險亦為一般人的 1.37倍,不可不重視。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朋友受到健康狀態及環境二手菸「內憂外患」的影響之下,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其實早有研究顯示,若以婦女的健康為訴求,周遭親友戒菸的成效將會有所提升,因此國健局呼籲女性朋友,為了自己及家庭成員的健康權益,要勇敢、主動勸戒父親、丈夫及子女等親友戒菸。國健局表示,戒菸不必單打獨鬥,可以選擇專業人員的協助。戒菸管道包含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上網站http://www.tsh.org.tw/、戒菸門診(查詢電話:02-2351-0120),使家庭成員成功戒菸,以保護婦女與小孩免於家庭、職場等二手菸害。※優活健康網提醒您:吸菸有害身心健康、未成年者請勿吸菸。

長者嚴重頭昏 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增

長者嚴重頭昏 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增#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大林慈濟醫院在2012年的研究發現,年齡超過55歲,患有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如果發生眩暈或頭昏且嚴重到需送至急診或住院治療,罹患心血管疾病之的風險明顯高於一般民眾。醫師建議有類似情況的民眾,應定期接受專科醫師檢查,並調整生活型態、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清池表示,研究團隊於2012年針對急診之眩暈或頭昏之民眾(樣本數:二萬五千人)探討其發生心血管疾病之風險,研究發現民眾因眩暈或頭昏而至急診就診後,其於第一年追蹤時期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為2.6%,在控制其他因素後,其風險是對照組的2倍。但李清池指出,之前研究顯示眩暈、頭昏和中風無明顯關係,但近來有不少個案研究於高危險群,出現眩暈或頭昏可能是中風的前兆。大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於2011年發表於 Stroke期刊之論文,亦顯示在曾因眩暈住院且順利出院的民眾,其將來罹患中風的風險是一般民眾的3倍,而其中合併3種以上心血管危險因子之民眾,其4年內中風之風險更高達14%。李清池說,眩暈是指民眾覺得自己與周遭環境有相對運動,通常是水平旋轉,但也可能是上下浮動,或前後搖動;而頭昏則有頭重腳輕、快昏倒之感覺。眩暈可能是前庭神經受到病毒感染或內耳之內淋巴水腫或是耳石脫落引起,但是當小腦中風時,也可能會引起神經學症狀,輪替動作失調、跌倒及眩暈表現。李清池強調,大部分的眩暈或頭昏經由專科醫師診治後,症狀緩解後多無大礙。若曾因眩暈或頭昏嚴重至須住院或至急診就診之民眾,若有合併高齡年齡 (>55歲)、心血管危險因子則應提高警覺,將來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風險大大提升,建議應定期接受專科醫師追蹤,過濾有無心血管危險因子並接受治療,戒菸、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

成大醫療致力提升心肌梗塞治療水準

成大醫療致力提升心肌梗塞治療水準#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在台灣是一個主要導致死亡的原因,同時是一個重要而且可預防的公共衛生問題。根據全世界各國的調查,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同時急性心肌梗塞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見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造成急性血栓形成,因而導致冠狀動脈阻塞和心肌壞死。成大醫院心臟科李政翰醫師及李貽恆醫師,透過1999年至2009年台灣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的研究指出,在1999年,台灣總共有6,290位患者由於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經年齡調整後的發病率為男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41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女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13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近10年來台灣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逐步的上升。到了2008年,台灣總共有14,485名患者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經年齡調整後的發病率增加至男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76位患者,女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31位患者;發病率大為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在醫院使用雙重抗血小板治療,從68.3%上升至84.9%,在醫院使用的他汀類藥物控制膽固醇也從32.1%上升到50.1%。在這些年住院治療期間約有60%的患者接受β-受體阻滯劑治療,而約有70%的患者接受RAS抑製劑治療。在住院治療期間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的患者,由1999年的40.5%增加到2009年的61.3%,而約有6%的患者接受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藉由這些努力,台灣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的死亡率已經從2004年約14%,下降到2008年的12%。對於急性心肌梗塞,成大醫院希望藉由這些努力,進一步提升台灣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水準。

神奇!一日兩顆蘋果 減少心臟疾病危險

神奇!一日兩顆蘋果 減少心臟疾病危險#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多吃水果有益身體健康,不過根據英國「每日郵報」指出,美國「營養學與飲食學協會雜誌」刊登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更年期婦女每天只要吃兩個蘋果,就可降低膽固醇水平,且有助於防止心臟病。研究人員找了大約160名更年期婦女做研究,將160人分成兩組,一組食用75克的蘋果乾(相當於兩顆蘋果),另一組食用等量的李子,3個月之後,食用蘋果乾的女性,總體膽固醇水平下降了9%,壞膽固醇水平降低了16%。六個月之後,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水平分別下降了13%和24%,而食用李子的女性則僅僅微幅下降而已。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科學家表示,更年期婦女最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等,而新研究發現,絶經婦女常吃蘋果可顯著降低血脂,且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增加危及生命的心腦血栓危險的「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指出,其實多吃水果對心血管疾病有大的幫助,尤其是奇異果跟蘋果,因為這兩種水果不僅具有豐富的維他命c,也具有可改善人體慢性發炎情況的功能,提高免疫力,另外洛桑醫師也提醒大家,食用水果,最好不要侷限某幾種水果,最好秉持「少量、種類多」的原則,注意均衡飲食為佳!

健走簡單又實惠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

健走簡單又實惠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臺北市平均約每1小時51分鐘就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有鑑於近年來癌症的高盛行率威脅本市市民的健康,且證實癌症死亡率約有30%是由較高的BMI(身體質量指數)、蔬果的攝取不足,缺乏身體活動、抽菸及喝酒造成。在所有的運動方式中,「健走」是最簡單又經濟實惠的休閒運動方式。走路可以燃燒脂肪、強化心肺功能;也能愉悅心情、提升睡眠品質,每天健走30分鐘以上則更可幫助減重及降低血壓、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是國人目前最普遍的運動方式,除可達到健康、減重,又可促進良好人際互動。根據衛生署癌症登記相關資料顯示,自民國71年起,癌症即躍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30年,占臺北市民十大死因首位亦達39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癌症的初段預防至少可以減少30%的癌症個案,歐美國家經驗,推行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及大腸癌篩檢,已大幅降低癌症死亡率。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呼籲,為了您的健康及家人的幸福,請養成運動習慣及參與各項癌症篩檢,參加健走活動市民可獲市民健康卡1點,每參加1種癌症篩檢可集4點,首次乳癌或大腸癌篩檢者可集6點,相關訊息請撥打1999臺北市民當家熱線轉1845洽詢。

夏天到肥胖現形! 別做大腹男女

夏天到肥胖現形! 別做大腹男女#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也到了肥胖身材現形的季節,台灣平均每五個人中,就約有一個人屬於中廣身材。別小看腹部肥胖的情況,不僅影響體態美觀、造成活動不方便,若符合代謝症候群的條件,將增加罹患心血管、糖尿病等的危險性。台灣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36腰),女性80公分(30腰)為準,超過就屬於腹部肥胖。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雅芳表示,男性腰圍每增加1公分,代謝症候群機率上升14%;女生腰圍每增加1公分,代謝症候群機率增加5%。張雅芳營養師說,除了腰圍以外,也可進一步計算腰與臀圍比例來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若男性大於0.9,女性大於0.85,則為上身肥胖,比較有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危險。現代人壓力過大、生活飲食型態不正常。張雅芳指出,包括,吃的多、動的少。或是有飲酒及抽煙的習慣,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熱量攝取過多、腹部脂肪囤積,腰圍變粗,進而使身體中胰島素產生阻抗,造成血糖偏高、血壓上升、血脂異常,加上一般普遍缺乏運動,都使罹患代謝症候群機率提高。想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威脅,張雅芳建議,採用低脂高纖維之健康飲食型態,像是油脂方面,盡量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性油脂,減少五花肉、肥肉的攝取,糖類選擇上,則盡量選用含纖維質多,如燕麥、糙米、全麥,並減少精製糖類攝取,另外建議每日最好攝取5份以上之蔬果,肥胖與血糖高者,建議增加蔬菜而水果以2份為原則,飲食上也要減少調味料的攝取。張雅芳營養師也提醒大家,不要邊看電視、邊吃零食,要戒菸、戒酒,多運動來維持健康體重,這樣可預防糖尿病和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記得要定期檢測血壓、血糖及血脂肪。

吃豆類降低膽固醇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吃豆類降低膽固醇 預防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國內每年統計的10大死因排行榜中,糖尿病一直是高居不下的疾病之一,尤其以肥胖者為主的第2型糖尿病(俗稱成人型糖尿病)罹患率特別高,相對來說飲食方面的控制相當重要。針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做研究,發現平時吃豆類多過吃白米飯的患者,血糖會較低不易飆升。與白米飯相較之下,豆類的澱粉含量較低,但部分如紅豆、綠豆、花豆也屬於含澱粉量較高的豆類,糖尿病患者仍得小心攝取。聽說吃豆類會讓胃腸產生脹氣?中醫師羅明宇說,很多人都擔心豆類會引起脹氣的問題,豆類確實會讓胃腸產生脹氣,這是因為細菌攻擊留在腸道內難以消化的物質所造成的。而以下建議可以減輕食用豆類所引起的不適,如:罐裝豆類和豆泥比較不會引起脹氣。如果經常少量地吃豆子,身體會適應這種食物,消化的問題也會減少。但有人說吃豆子容易放屁,這是真的嗎?羅醫師回應,許多人認為吃豆子會常放屁,所以對豆類食物敬而遠之,事實上並非所有豆類都會造成放屁。美國研究發現,吃不同種類的豆子,放屁程度會不太一樣,而且依個人體質放屁程度也會出現差異。為什麼吃豆類食物會增加放屁量?研究人員解釋,豆類富含纖維質及寡糖,腸道酵素無法充分消化這些碳水化合物,所以就必須交由腸道細菌分解,這些成分在腸道就會開始發酵,多數放屁、脹氣氣體來自細菌發酵。林佳靜營養師也說,豆類食物的膽固醇含量遠低於魚、肉、蛋、奶等動物性蛋白質,再加上豆類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纖維質,除可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又因為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和卵磷脂,可以促進神經發展、降低血中的膽固醇,可說是預防心血管疾病最佳的食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