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心臟健康、快樂生活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心臟健康、快樂生活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99年國人的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與腎臟病分別居第2、3、5、9、10名,而上述的五種死因都是心血管疾病或與心血管疾病有著密切關聯,提醒您重視心血管疾病的威脅。馬偕紀念醫院院長蔡正河教授表示,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但要如何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呢?許多的研究已經反覆證明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預測的,也就是說,只要能杜絕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當然是可以預防的。至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與家族史,其中年齡、性別與家族史是無法改變的,而其它幾項則可以用生活方式或藥物加以控制。然而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又是如何呢?國民健康局在92年公布的台灣人口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簡稱三高)的盛行率報告中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報告顯示,不論性別只要隨著年齡增長,高血壓的盛行率皆明顯增加。而女性在60歲以前罹患高血壓的比率明顯比男性少,過了60歲後就和男性相當,至於女性在高血壓的認知、治療與控制上,依近10年來的研究顯示皆優於男性;即便如此,也只有近三成的高血壓婦女將血壓控制良好。蔡正河教授說,糖尿病的盛行率與高血壓類似,未滿60歲者,女性罹患率較男性低,但60歲以上則比例差不多。目前國際上一致認為,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度和得曾有心肌梗塞的患者相當。此外,糖尿病的人口比例目前在世界各國都持續上升,值得大家重視。高血脂的發生則可從一些健康指數觀察,一般而言,總膽固醇在50歲以前男女的差異不大,過了50歲以後,女性明顯比男性來的高。然而膽固醇有不同的成分,其中高密度膽固醇具有保護心血管防止動脈粥狀硬化的作用,也就是所謂「好的膽固醇」;而低密度膽固醇則是一般所稱的「壞的膽固醇」。女性的高密度膽固醇在各年齡層都高於男性,而低密度膽固醇在50歲以後則比男性略高。血脂的另一成分是三酸甘油脂,研究指出,未滿60歲的女性,三酸甘油脂比男性低,過了60歲以後就高於男性了。有了以上的認識,那麼大家要如何預防自己及家人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呢?蔡正河教授指出,教大家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您每天的日常生活做起。由於三高的發生與日常中攝取的鹽分、卡洛里和脂肪有密切的關係,加上許多的研究證明鹽分、卡洛里和脂肪攝取量愈多,則血壓、血糖和血脂就會分別上升,所以建議您三餐多吃蔬菜水果,減少鹽分、澱粉類與脂肪的比重。除了注意飲食之外,運動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增加糖分的代謝與高密度膽固醇,且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防止骨質疏鬆,還可增進體能和抗老化,是十分值得我們去推廣。蔡正河教授說,至於吸煙的問題則要從各方面著手,根據多年的看診經驗發現,許多人吸煙的習慣都是在30歲以前養成,因此只要能針對求學期間與踏入職場的前幾年推廣不吸煙運動,相信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婦人長期吃素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仍飆高

婦人長期吃素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仍飆高#心血管疾病

羅東博愛醫院最近有一病例,一位長期吃素的婦女,某天早上在公園運動時,突然胸痛劇烈,送醫後診斷發現她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超標。為恭醫院營養師彭雪雲表示,吃素者如果攝取太多油脂與熱量,會導致壞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造成身體負擔。一般來說,素食含有較少的油脂(膽固醇與飽和脂肪酸)以及較多的纖維素,能有效降低體內膽固醇,不過若「烹調方式」不健康,可就對身體有不好影響。營養師彭雪雲表示,有些素食者常會以油炸方式烹調食物,或是食用太多加工素食,因加工品較為重鹹、放入較多調味料,導致攝取太多油脂與熱量,會讓三酸甘油脂和壞膽固醇增加,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彭雪雲指出,素食者若使用太多椰子油或棕櫚油烹調食物,會攝取太多飽和油脂,對身體造成負擔,若又不常運動,恐怕會造成肥胖問題,也可能引發「代謝症候群」。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告「台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只要5項危險因子中(腹部肥胖、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易併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吃素瘦身反增胖? 許多女性吃素吃得不健康!http://www.uho.com.tw/bk_ctadmin/Index.asp吃肉比較聰明? 營養專家:半素半葷最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914從中醫觀點建議民眾如何吃出健康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186

青少年愛吃速食要當心 不要小小年紀就一身病

青少年愛吃速食要當心 不要小小年紀就一身病#心血管疾病

因國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像飲料、炸雞、薯條等食物,漸漸成為大家的主食,現代人長期吃這類食物,加上日常運動量逐漸減少,自然會引發新陳代謝問題,俗稱「新世紀文明殺手」的新陳代謝症候群,已無形中已經對許多人產生威脅。民眾若是體內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越來越高,長期以來對心血管會造成傷害。根據醫學研究,男性腰圍若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代表「腹部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之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告「台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只要5項危險因子中(腹部肥胖、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中廣型」的肥胖者也潛藏健康危機,非常容易同時併發多種代謝失調的病症,包括血糖上升、血壓上升、血脂不良等。肥胖對健康有不小的威脅,許多青少年愛吃高熱量速食,造成營養不均衡、纖維攝取不足,加上又少運動,造成血脂肪異常,現在10多歲的青少年已經出現代謝症候群。醫師建議,青少年除了要定期做新陳代謝的檢查外,也應避免吃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並且多運動,才對健康有益。 醫師建議民眾,如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威脅,除了少吃精緻食物、多運動、多吃蔬果、控制體重,並堅持不吃消夜、不喝酒、不喝含糖飲料。醫師並建議患者,能減少10%的體重、減輕30%的腹內脂肪,達到改善血脂及血壓的異常,進而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別讓急性心肌梗塞找上! 癮君子快戒菸

別讓急性心肌梗塞找上! 癮君子快戒菸#心血管疾病

近年來,國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有升高趨勢,根據調查,性別分析結果,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國民健康局呼籲民眾應戒菸、戒酒與檳榔,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前曾發生客運駕駛在國道途中突然心肌梗塞發作,他忍著身體不適穩住方向盤,將車開往路肩停靠後就昏迷,雖送醫急救仍不治。國民健康局分析民國85到98年健保住院資料發現,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快速上升,從85年每10萬人有39.2人,上升至98年的79.8人,13年間增加2倍。且性別分析結果,男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國民健康局並發現,從事運輸業以及倉儲業的男性工作者,吸菸比率很高,且不少司機除了吸菸,還有喝酒、嚼檳榔的習慣,對健康影響甚大。國民健康局也提醒癮君子戒菸,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體內需要多少「膽固醇」才是好的?

體內需要多少「膽固醇」才是好的?#心血管疾病

一聽到膽固醇過高,相信大家都會很害怕,害怕之後自己可能有得某些慢性疾病的可能。署立桃園醫院檢驗科表示,其實,膽固醇是種肝臟製造像脂肪的東西,不是所有的膽固醇都是不好的東西,我們的身體還是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膽固醇來維持正常機能。在我們的體內有兩種膽固醇,一種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是血管栓塞的禍首,被認為是「不良」的膽固醇!另一種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因為能清除血管內的膽固醇,所以被認為是「良性」膽固醇。膽固醇過高有時候可能是遺傳的關係,不過它卻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通常跟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關係。當體內的膽固醇多過身體所需時,它會在通往心臟或腦的血管壁上沈積形成斑塊,阻塞血管的血流,這種情況稱之為『動脈粥狀硬化』。當血栓由斑塊凝結,如果通往心肌的血流遭到阻斷,就會造成心肌缺氧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如果通往腦部的血流遭到阻斷,就會造成腦中風。署立桃園醫院檢驗科強調,膽固醇並不全是壞東西,它在血管的強化和維持上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製造荷爾蒙、消化酵素的重要材料。因此,膽固醇過高過低都不是件正常的事情。膽固醇值較低時,可能是缺乏酵素引起的原發性膽固醇血症或營養失調。另外,肝硬化,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時,膽固醇也會降低。「他汀類」藥物通常用於治療多數膽固醇病患者。這些藥物會封鎖一種在肝臟內製造「不良」 膽固醇的酶。他汀類藥物能降低一些患心臟病的風險,目前被視為具有高風險患者或已患有心臟病患者的必備藥物。提醒民眾,控制膽固醇,自我的調控當然是最好的一個選擇,大多數膽固醇過高的人,都是肥胖,吃太多,運動不足,喝酒引起的。喝酒的人最好能節制喝酒次數,而肥胖或運動不足的人,則要養成運動的習慣,控制飲食等,就可以做到自我控制,進而可以改善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如果飲食、運動治療無效時,即須接受藥物治療。

秋冬保養4要素 遠離心血管疾病

秋冬保養4要素 遠離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天氣逐漸變涼,時序即將進入秋冬,又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了。造成秋冬好發的原因有很多。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醫師   盧怡旭舉例說明,秋冬溫差大,易出現高血壓;天氣不穩定,戶外運動減少;而且進入進補季節,易造成肥胖與高血脂症。結果,對心血管的危險因子是不利的。盧怡旭進一步表示,由於心血管疾病是血管硬化累積而成,所以需及早預防,尤其是從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著手。我們應注意以下要點:一、飲食方面:注意鹽分的攝取與熱量的控制。鹽分與血壓的上升有直接關係,因此飲食需控制調味品的使用,越少越好。冬令進補應飲食均衡。少吃肥肉、內臟與魚類以外的海鮮,以免肥油上身。二、規律的運動:維持輕度的運動(例如:健走),可以消耗熱量、加速心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我們是保健而非競賽,所以適度即可,只要達到出汗、或說話略喘的程度,並且持續至少15分鐘。運動的頻率以每週5至7次為宜。三、戒煙!吸煙不但容易致癌、產生肺氣腫,也影響心血管功能。例如:刺激血管收縮而高血壓、促進凝血產生血栓、加速動脈硬化斑塊的生長等。這些作用,使供應心臟營養的冠狀動脈狹窄而心肌缺氧,發生心絞痛。雖然要改變斑塊的生長非一朝一夕可及,但是血管收縮與血栓生成的作用,可於戒煙三至五日後立即獲得改善。四、定期追蹤、按時服藥。年過三十,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的心血管保護作用逐漸消失。因此,定期健檢,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十分重要。如有疑問,應與醫師討論,研擬治療的策略。如果需要服藥控制,也應與醫師密切配合。盧怡旭提醒民眾,多一分準備,才能減一分危險。希望大家更健康,更能享受愉快的時光。

運用營養師的小撇步 中秋烤肉健康吃、零負擔

運用營養師的小撇步 中秋烤肉健康吃、零負擔#心血管疾病

中國人是個講究吃的民族,而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莫過於月餅和柚子,以及近年來盛行的烤肉活動。月餅的特色,因地而異,較為人知的有:蘇式月餅、廣式月餅、京式月餅等。近年來更有各式各樣的月餅上市,例如:冰皮月餅、水果月餅、海味月餅、寒天月餅、藥膳月餅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 - 康甄真 營養師提醒,民眾在選購月餅時,除口味上的喜好,更應檢視衛生安全及營養的標示:一、衛生安全上:注意外觀是否有變質及標示是否完整,標示內容項目如:內容物名稱及重量、食品添加物、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有效日期及保存條件等。二、營養標示上:注意總熱量及碳水化合物、脂肪的百分比例及總重量,一般市售月餅所含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皆偏高,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熱量,而危害身體健康。康甄真營養師指出,特別是餡料中有蛋黃的月餅,一個蛋黃約含有膽固醇250毫克,不得不謹慎食用。另外還有比較容易被忽略是鈉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特別提醒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淺嚐即可、切勿貪食而導致病情惡化。含有高纖維及豐富維生素的柚子,則是最佳的體內清道夫。除此之外,許多民眾會選擇烤肉來歡度中秋佳節,享受的同時,康甄真營養師建議,應注意以下事項:一、可在烤肉架上舖上一層鋁箔紙,避免食物烤焦以及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二、蔬菜是最佳的食材選擇,除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質外,還有對人體最有幫助的植物化學物質,其次是海鮮類或豆製品。針對需要減重的人,可以搭配多量應時蔬菜,如:四季豆、洋蔥、皎白筍、鮮香菇、甜椒等,如此不但可以減少肉攝取,更可以吃得較健康。三、維他命C是非常好的抗氧化物,如果搭配維他命C含量高的蔬果,如:青椒、蕃茄、高麗菜芽、蕃石榴、奇異果、柳橙等食用,或者可防癌食物如:十字花科蔬菜、菇類、蔥蒜類,都可以為健康加分。四、不管是否有慢性疾病都應該將調味料或烤肉醬對半稀釋後使用。建議也可以DIY自製一些低鹽分的香草植物醬、蔥蒜醋醬等,以避免高鈉鹽分之攝取。除了以上的過節方式,在秋高氣爽的夜晚,也可以自備幾樣滷味、涼拌小菜來代替烤肉,擺上一盤組合式的文旦及月餅,再砌上一壺清香淡淡的茶(易影響睡眠者可選擇花草茶),相信這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休「鹹」食品 遠離中風危機

休「鹹」食品 遠離中風危機#心血管疾病

大家都知道高血壓是無聲的殺手。今年的世界高血壓日,大會更以「鹽和高血壓:兩個無聲的殺手」,來強調「高鹽」和高血壓一樣都有害健康,治療高血壓除了要規律服藥,飲食上限制鹽分的攝取也是必要的。根據心臟病高血壓治療指引,正常的血壓是130/80mmHg,血壓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就加倍,而每降低2mmHg就可降低7~10%的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風險。 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指出,台灣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每三至四人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壓這其中將近三分之一患者的病情是與飲食中過量鈉鹽很有關聯的。鈉鹽除了會升高血壓而間接的加速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外,在沒有高血壓的民眾身上也發現,鈉鹽的攝取量直接就會影響血管的功能。張靜芬解釋,這個研究是以沒有高血壓的肥胖民眾為對象,分別測試限鹽飲食(約三.五公克/天)與不限鹽的正常飲食(約七公克/天)他們的血管擴張與血流情形。因為排列在血管內側的內皮細胞有助於調節血流,結果顯示,限鹽飲食之後,他們血管內皮組織的功能比以前獲得改善;而不限鹽的正常飲食組的人則不見改善。也就是說,要預防血管病變,不只高血壓的人要限制鈉鹽,一般沒有高血壓的民眾也不宜攝取太高鹽分。■ 口味淡不見得是低鹽營養師張靜芬表示,限鹽是健康,但並非不吃鹽就更健康。因為食鹽的成分是氯化鈉,鈉可以維持身體的滲透壓與酸鹼平衡,氯離子則還參與生產胃酸,幫助消化,都是極為重要的礦物質。只是身體所需要量並不多,每天若有攝取15OO~2OOO毫克的鈉(即四~六公克食鹽,大約一平茶匙)就不致於有缺乏的現象。然而,知道容易能做到卻很難,因為習慣吃鹹以後,口味變重,就無法接受不鹹的東西。根據調查,國人鈉的攝取量幾乎到達建議量(2400毫克)的二~三倍。以口味的鹹淡這種主觀的感覺來判斷高鹽或低鹽是不可靠的,何況食物經過多元的調味,縱使高鹽也不見得會太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年輕人最愛吃的休閒食品「洋芋片」,一片接一片,讓人不知不覺中就吃完了一大包(150公克),鈉量就可能高達一千毫克,就算整天的飲食都不再加鹽也已經足夠量了。■ 留意隱藏的鹽分因此,要計劃一個休「鹹」飲食,須要先「理智」的認知鈉鹽的食物來源和含鈉量的食品標示,並採取限量或避免高鹽食品的食用,才能維護身體的健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一千大卡食物,鈉的攝取量應該為一千毫克(二.五公克鹽),一個成人一天以不超過三三OO毫克(八.二五公克鹽)為每日的極限,兒童則應更低。國民健康局則建議國人每日鈉總攝取量為二四OO毫克(即食鹽六公克)。營養師張靜芬說,以此準則扣除食物天然的鈉,我們每天只須一平茶匙的鹽就足夠了,一平茶匙鹽若代換成其他調味料也務必要限量。「高鹽」、「低鹽」在英國食品標準局的定義為:每一百公克食品中如果鈉含量超過五百毫克,就屬於高鹽食品;鈉含量低於一百毫克,屬於低鹽食品。所以,我們在選用時應注意食品的標示,張靜芬提醒,大多數休閒食品含鈉量都是很高的,應該少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