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中年男性要當心 心血管問題更甚癌症

中年男性要當心 心血管問題更甚癌症#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中年男性是社會的中堅份子,而男性四十五至六十四歲是卻也是健康改變最關鍵的年齡,此時許多代謝疾病開始發展,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都逐漸出現。從醫學上看來,中年男性具有最高的健康風險,是醫療介入價值最高,但也是介入最無力的一群,因為在此年齡層的人,重心仍放在打拚中的事業,對自己的健康通常絲毫不注意,也沒時間在意。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金蘭表示,「男性的健康問題比你想像的多太多!」相對地,六十五歲以上男性較在意自己的健康,主要是因為大多退休後,才發現病痛纏身;如果能在年輕時就控制危險因子,才可以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就不是成天往醫院跑。通常家中男性承受的壓力最大,再加上飲食不定時定量,菸、酒、應酬又多,腸胃自然不健康,易出現輕度胃炎和逆流性食道炎等上班族通病。  根據調查,中年人過重及肥胖者超過50%,高血壓盛行率高達三分之一,另有24%有血糖偏高問題,高尿酸、高血脂的比例也都相當高;但許多男性卻不自知,儘管輕微的胃部異常也不即刻就醫,還是必須定期追蹤檢測,以免引發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穿孔等嚴重後遺症。此外,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有腰圍過大,體脂肪比例過高,容易帶來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問題。許多人不知道,其實心血管疾病對生命的威脅高於癌症。阮綜合醫院院為提供最完善的健康檢查服務及客製化的「全身高科技健康檢查全餐」,除一般的全身性健康檢查之外,還備有全身癌症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對有癌症家族病史或想早期偵測癌症者,提供最精確的診斷。對懷疑有腦部疾病,或是如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則可藉助頭頸部核磁共振檢查,或是寶石能譜CT750電腦斷層攝影,進行心臟冠狀動脈檢查和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

風濕病人做好定期檢測 防骨鬆、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風濕病人做好定期檢測 防骨鬆、心血管疾病找上門#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風濕病患要注意了,老是覺得自己「倒縮」?當心骨質疏鬆症找上門,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醫師的賴寧生指出,骨質疏鬆症和心血管疾病,是風濕病的兩大殺手,風濕病患應定期做檢測,平時注意飲食控制也要多運動,照顧好自身健康,否則小心骨質疏鬆症和心血管疾病找上門來。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童建學醫師表示,「老倒縮」就是因為骨質疏鬆而導致,因為骨質流失過多,造成骨頭被身體重量壓扁,讓身高產生變化。骨鬆一般好發於停經後女性,也偶研究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紅斑性狼瘡病人本身就容易造成骨質流失,風濕病常服用的類固醇也是影響的因子,因此風免病人更應該預防骨質疏鬆。他建議民眾平常應多存骨本,多補充奶類或是木耳、髮菜等具有鈣質的食物,並出門曬曬陽光,增加維生素D的產生,增強鈣質吸收。風濕免疫科呂明錡醫師指出,根據最新的歐、美研究報告,風濕病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和糖尿病一樣高,是一般人的2~4倍。建議風濕病人應定期回診進行檢查,並控制飲食,減少油脂與膽固醇的攝取,減少腦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中正大學李淑芳教授指出,多運動可以提升鈣質的吸收,並且增強肌肉強度,就能在突發狀況時保護脆弱的骨頭,而賴寧生副院長也說,風濕病的產生,是由於體內的免疫細胞出問題,對人體進行攻擊,不立即處理就會越來越嚴重,等到組織被破壞殆盡就很難回復了。賴寧生副院長提醒民眾,由於目前健保針對骨鬆評估僅給付較嚴重的病人,最好能定期自費檢測,不要因為省小錢而延誤早期治療的機會。

有檢查有保庇 嘉義市用心照顧市民健康

有檢查有保庇 嘉義市用心照顧市民健康#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嘉義市黃敏惠市長、國民健康局成人健康組陳姿伶組長、署立嘉義醫院許家禎院長、嘉義基督教醫院陳誠仁院長、聖馬爾定醫院王中敬副院長及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胡昌國副院長等現場貴賓一起見證嘉義市今年的「整合性社區篩檢」正式起跑,並高聲喊出「有檢查有保庇,用心照顧咱自己」。黃敏惠市長指出,嘉義市這幾年不僅推動健康城市計畫、也是全國第一個辦理高齡友善城市示範計畫的城市,讓嘉義市展現出強大城市能量,這些都是因為有堅強醫療專業團隊的支持,配合市政推動策略共同守護市民健康,就像「嘉義市整合性社區篩檢活動」已經連續辦理五年,服務了三萬多個市民,也由檢查的結果發現市民的健康狀況,衛生局也依照結果分析調整對市民的健康照護政策。市府也編列預算增加相關的檢查項目。黃敏惠市長說:「有檢查有保庇」今年整篩除了有超過40項的檢查外,只要醫師評估為動脈硬化高危險群的市民即可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嘉義市政府衛生局表示,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0年度嘉義市有26%的死亡原因是因為心血管相關疾病,僅次於癌症的31%。且五年來接受整篩的民眾約一半有動脈硬化的傾向。今年將於第二階段發檢查報告時針對十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吸菸且有慢性腎臟病、高血酯及其他心臟血管等疾病經醫師評估為動脈硬化高危險群者可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動脈硬化的形成與高血壓、肥胖症、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年齡、生活方式(比如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吸煙、緊張)或遺傳因素有關。動脈硬化常引心絞痛、冒冷汗等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心肌梗塞」或導致腦細胞壞死,就形成「中風」或「暫時性缺血性中風」,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死亡率相當高。衛生局10月底前將辦理16場社區篩檢及一場為身心障礙者辦理的篩檢,希望市民能參與居家就近場次的篩檢,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向高血脂宣戰!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向高血脂宣戰!#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好的社區醫療照護就從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開始!」依基隆市衛生局資料顯示,去年度10大死因當中,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就佔了七項,顯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為提供民眾更適切的醫療照護服務,署立基隆醫院心臟科開辦「夜間」高血壓、高血脂門診,提供大基隆地區民眾下班後的醫療照護。許多人常常發現每次的身體健康檢查,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老是過高。汪建良醫師提到,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就是血液中的脂肪,一旦濃度過高就是高血脂了,高膽固醇會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率,也是動脈硬化的主因,可以說是心血管疾病隱形的推手。署立基隆醫院心臟科汪建良醫師說:依美國文獻中也指出,每降低1mmol的膽固醇,可使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降低24%,相較於血糖及血壓,血脂控制更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心血管疾病向高血脂宣戰!汪建良醫師將推動大基隆地區民眾控制血脂,來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自6月起開辦夜間高血壓及高血脂門診,以嘉惠上班族民眾,給基隆民眾更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此外,汪建良醫師也提到,民眾也應透過健康的飲食、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長期來維持正常的血脂防,提早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

長期牙周病應早療 易患心血管疾病

長期牙周病應早療 易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依據國健局的調查,40歲以上成年人90%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而初期牙周病症狀較不明顯,民眾常因對牙周病不了解,而耽誤了接受治療的最佳時機。多數的成人型牙周病患是在40到50歲時,自覺有牙齒的疾病,才會主動就醫,這時,牙周病情通常已到中末期了,病人覺得口腔內每顆牙都在動搖,而牙周病患易出現暫時性菌血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高。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發生細菌感染,主要致病原因是牙菌斑,一般人進食後數小時內就會有牙菌斑的形成,若無法有效清除,就會聚集附在牙齒上面形成牙結石,持續侵蝕破壞牙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等牙周組織,陸續會出現牙齦紅腫、口臭、流血、牙齒移位或搖動情形,甚至導致牙齒脫落,降低咀嚼消化的功能,影響到整個身體的健康。曾有研究指出,牙周病患於刷牙、進食、或接受口腔治療時,牙周病之致病菌可能隨血液進入到全身血液循環系統,會造成暫時性菌血症,可能導致全身循環系統產生炎性反應、細胞激素增加,間接導致血管壁斑塊堆積、血管內壁逐漸狹窄,增加心肌梗塞或腦部中風的可能性。牙周炎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5倍。(資料來源:健康九九網站-健康專欄)

年紀越小體重過重 心血管疾病比例高

年紀越小體重過重 心血管疾病比例高#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教育部100年統計,現在每4個小學生中,就有一個人過重或是肥胖,BMI指數超標,佔了每所學校的兩成,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白白胖胖,但是現在可得改變觀念了,「肥胖」會造成身體健康5項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及腰圍〉,而且如符合其中3項時,就表示已有「代謝症候群」。年紀愈小體重過重者,可能提早發生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腦中風和心血管等疾病比例較高。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10年調查,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比率達44.1%,其中男性50.8%,女性36.9%,學齡兒童每4人有1個體重過重或肥胖。如果到了青少年還是胖小孩,超過三分之二機率會成胖成人。人體每天必須攝取營養成份分為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果類及油脂類等5大類,食物細分為「紅黃綠」,再將「綠燈走,紅燈停,黃燈要小心」的概念轉換於食物中,提供給家長選擇食物的參考,期許民眾培養自己健康自己照護關念。綠燈食物以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為主要選用食物,如米飯、饅頭、低脂奶、涼拌豆腐、清蒸魚、烤雞、蒜泥瘦肉、燙蔬菜及新鮮水果等。黃燈食物油、糖、鹽分含量較高,是必須限量的食物,如炒飯、甜鹹麵包、全脂奶、油炸豆腐、煎魚、炸雞、炸豬排、大油炒蔬菜、水果沙拉等。紅燈食物主要提供熱量其營養素含量很少,列為保持安全距離偶爾解讒用食物。例如炸薯條、洋芋片、豆腐乳、鹹魚、臘肉、香腸、培根、醬菜、蜜餞、甜果汁、糖果、巧克力、汽水、可樂等。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建議民眾,父母每日飲食以「三低一高」為原則並留意孩童飲食內容,多選擇天然食材減少調味料使用,為下一代做好健康把關。

醫訊/溫馨五月天 關心女性三大死因

醫訊/溫馨五月天 關心女性三大死因#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99年統計,女性十大主要死因前三順位,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其中女性心血管疾病常因警覺不足加上症狀不典型,容易錯失治療期;因此在溫馨五月天,為關懷偉大的女性同胞,基隆長庚心臟內科醫療團隊特舉辦本座談會,邀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運動健康與休閒系林怜利主任主講『心血管疾病的運動處方』,以及心臟內科楊甯貽醫師主講『女性心臟血管疾病簡介及預防保健』,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講座時間:5/18(五)上午8:40~中午12:00講座地點:基隆長庚醫院5樓第三會議室講座洽詢:基隆長庚社會服務課 陳政宏先生(02)24313131轉3088

早晚溫差大 心血管疾病者要注意

早晚溫差大 心血管疾病者要注意#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正值季節交替的時候,隨著天氣逐漸炎熱、白天陽光和煦,不過因季節交際早晚氣溫溫差大,血管易受刺激而產生劇烈收縮、血壓容易波動,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要特別注意。季節交替之際,民眾常會感覺到白天陽光毒辣、氣溫炎熱,不過其實早晚溫差大;根據醫學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季節交替時,血壓容易發生波動,易引起血管痙攣,因此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進入高復發階段,需謹慎注意。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見疾病,尤其好發於冬季,很多病患在冬季相當注意身體防護,但是季節交替氣溫回升後,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易疏於防護;其實交替時雖然白天炎熱,但早晚溫差大,血管易受刺激而產生劇烈收縮、導致心血管負荷加重,就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復發。根據醫學的建議,有腦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早晚應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與免疫力弱的患者;此外,患者必須按時規律服藥,並多攝取膳食纖維食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