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疱疹

50歲以上腎友當心!免疫低下恐為帶狀疱疹「開路」 腎友染「皮蛇」當心!病毒攻擊恐影響腎功能,心血管健康拉警報

50歲以上腎友當心!免疫低下恐為帶狀疱疹「開路」 腎友染「皮蛇」當心!病毒攻擊恐影響腎功能,心血管健康拉警報#帶狀疱疹

腎友當心皮蛇悄悄找上門!台灣長年位居全球洗腎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腎臟病(CKD)盛行率將近15%,等同每七位成年人就有一位罹患腎臟病;然而,腎友除了面對腎功能逐漸下降的挑戰,民間俗稱的「皮蛇」(帶狀疱疹) 對腎友來說,也是一個高度被忽視的健康風險!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醫師說明,慢性腎臟病患者免疫力較低,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且多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本就容易受感染,若不慎遭「皮蛇」上身,不僅可能引發長期的疱疹後神經痛,還可能影響腎功能與心血管健康,使病情更加難以控制! 每年 3月第二個星期四為世界腎臟日,許醫師也呼籲,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關注腎功能與心血管健康,也可積極預防帶狀疱疹,而接種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保護措施。國際指引建議50歲以上成人,或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類風溼性關節炎、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等,可與醫師討論後,採取積極的帶狀疱疹預防措施,而慢性腎臟病患者可更積極預防帶狀疱疹,以守護自身健康。 腎友免疫力低 感染風險帶狀疱疹飆升 民眾雖熟悉帶狀疱疹,但因為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往往不覺得急迫、需要預防,但依據CDC調查,90% 成人體內存在帶狀疱疹水痘病毒,一旦免疫力低下就可能引發問題;除了會依生長部位不同,造成患者如遭電擊、火燒般的疼痛,嚴重恐可能導致中風、失聰或失明危機,痊癒後還可能產生延續數月的疱疹後神經痛,使患者身心俱疲、生活大受影響。 腎臟病患本身免疫功能較弱,帶狀疱疹病毒更容易趁虛而入!研究指出,腎友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比無腎臟病者高出1.4倍,若合併其他共病,罹患風險更增加至1.65倍,而曾經過腎臟移植的患者,風險更高達9.13 倍!許醫師說明,腎臟病患者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若再受到額外免疫刺激,如感染帶狀疱疹,可能進一步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不僅可能影響腎功能,還可能影響食慾、睡眠,對整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於透析患者,由於白血球功能受到尿毒影響,其免疫能力低落,若感染過帶狀疱疹也更容易復發,若發生嚴重皮膚感染或神經痛,還可能影響透析遵從性,甚至增加住院風險。 帶狀疱疹加速腎臟病進展,免疫低下者更需積極預防 許多民眾以為帶狀疱疹只是擦藥就好,但其實帶狀疱疹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即便皮膚病灶痊癒,仍有約30%的患者持續經歷劇烈疹後神經痛,且可影響長達數月甚至數年。若病毒影響視神經或臉部神經,可能導致視力受損、劇痛或臉部癱瘓。此外,未妥善處理的傷口也可能引發細菌感染,留下永久性疤痕 許醫師強調,慢性腎病患者的用藥選擇也可能影響共病管理,因此日常用藥與感染治療上需特別謹慎,特別是在感染帶狀疱疹後的治療策略應由醫師評估,避免因錯誤用藥而影響腎臟代謝,甚至加重腎功能惡化。 醫籲腎友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一起遠離皮蛇 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慢性病與感染風險交織,帶狀疱疹對腎臟病患者的威脅不容忽視,許多人會認為「等發病再治療就好」,但帶狀疱疹一旦發作,除了疼痛難耐,更可能對腎臟與全身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因此透過疫苗接種在內的預防措施至關重要。許醫師表示,腎臟科醫師普遍會主動與病患討論疫苗接種的重要性,而帶狀疱疹疫苗因可有效降低年長者及免疫低下族群的發病風險,減少併發症、住院與長期照護需求,因此在公共衛生與醫療經濟學的觀點上,被視為具成本效益的健康投資。觀察其他國家例如英國、澳洲、新加坡等,都已將帶狀疱疹疫苗納入公費補助,而台灣目前部分縣市也陸續推動疫苗補助政策,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花蓮縣、苗栗縣、金門縣、馬祖縣、澎湖縣、新竹縣市等,許醫師也表示支持擴大補助政策,以減少國人感染風險,降低整體醫療負擔。 在世界腎臟日之際,許醫師提醒腎友,除了定期追蹤腎功能,也應與醫療團隊討論帶狀疱疹的預防對策,特別是50歲以上或合併慢性病的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從日常健康管理到疫苗預防,全面守護自身健康,才能遠離帶狀疱疹的威脅,穩定控制病情,享有更健康的未來。

腎友患「皮蛇」風險高1.4倍!醫警「這年齡後」慎防感染:恐傷心血管

腎友患「皮蛇」風險高1.4倍!醫警「這年齡後」慎防感染:恐傷心血管#帶狀疱疹

腎友當心皮蛇悄悄找上門!台灣長年位居全球洗腎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將近15%,等同每7位成年人就有1位罹患腎臟病;然而,腎友除了面對腎功能逐漸下降的挑戰,一旦免疫力低下,也要面臨「皮蛇」(帶狀疱疹) 感染風險,不僅可能引發長期的疱疹後神經痛,還可能影響腎功能與心血管健康,痊癒後部分患者更會產生疱疹後神經痛。

痛到坐不住!連比基尼都不敢穿醫師示警:長期高壓 恐增帶狀疱疹風險

痛到坐不住!連比基尼都不敢穿醫師示警:長期高壓 恐增帶狀疱疹風險#帶狀疱疹

「皮蛇的痛不是一般人能想像!」2024金鐘雙料得主藝人苗可麗近日大方分享自己罹患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的血淚經驗,形容疼痛如電流竄過神經、火燒刀割,連拍戲時都只能側坐,還被誤會成「賣弄性感」!她分享,最初只有神經痠痛,沒想到逐漸變成刺痛,最後竟成一片密密麻麻的水泡。過去一直以為帶狀疱疹得過一次就不會再發作,沒想到其實只要免疫力下降,隨時可能復發,而她長期因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竟多次罹患帶狀疱疹,苦不堪言! 藉由今年「全球帶狀疱疹衛教週」,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感染科黃建賢醫師表示,帶狀疱疹不只是皮膚病,而是一種侵犯神經的病毒,會沿著神經擴散,導致劇烈疼痛,影響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長期的疼痛若影響睡眠時間、睡眠品質,也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進而增加帶狀疱疹復發風險,形成惡性循環。從苗可麗反覆復發帶狀疱疹的案例即可觀察到此現象。黃醫師提醒,50歲以上成人,或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類風溼性關節炎、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等,應與醫師討論後,採取積極的帶狀疱疹預防措施;而長期處於高壓、工時長、睡眠不足的職場族群多數面臨高風險而不自知,黃醫師呼籲此族群也應重視帶狀疱疹的預防,避免讓疾病趁虛而入。 高壓職場族群當心!壓力恐成帶狀疱疹誘發主因 現代職場競爭激烈,高壓與長工時已成為許多行業的常態。根據國外研究,以感知壓力量表(PSS)調查發現,中度壓力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恐增加14%!在台灣,根據2024年一項調查顯示,台灣最爆肝行業依序為工程師、醫護、客貨運司機、警消、保全、影視從業人員;醫師、律師、會計師「三師」專業人士也屬於長期高壓的一族。黃醫師指出,帶狀疱疹是由同樣會引發水痘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平時潛伏在脊髓神經節,等患者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誘發帶狀疱疹的發生。黃醫師提醒,這類型職場族群經常面對的高壓狀態、工作時間不固定、日夜顛倒或睡眠不足會削弱免疫系統功能,都是可能造成帶狀疱疹的高風險因子,應適時檢視身體及心理健康狀態,並與醫師討論行動方案,如改善睡眠品質、適時舒壓或接種疫苗等。 帶狀疱疹不只是皮膚病!10%患者恐反覆發作,神經痛恐持續數年 根據疾管署報告指出,台灣民眾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機率約為32.2%,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皮蛇上身!尤其帶狀疱疹發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皮膚症狀,僅感覺局部疼痛,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是肌肉痠痛或過度勞累,導致錯失治療時機。隨著病程進展,疼痛區域的皮膚會出現紅疹與水泡,此時疼痛感可能進一步加劇,甚至引發併發症,恐影響視力或顏面神經,帶狀疱疹引起的疱疹後神經疼痛還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研究顯示,約10%的患者會經歷帶狀疱疹復發,甚至可能在首次發病後短短兩個月內再次發作。黃醫師分享,臨床就有患者因免疫功能不佳導致帶狀疱疹反覆發作,神經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同時又因治療藥物副作用引起嘔吐,最終不得不多次掛急診,不只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睡眠,也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苗可麗分享「皮蛇」折磨,呼籲高壓、工時長族群主動預防! 苗可麗分享,過去輕忽帶狀疱疹的嚴重性,甚至嘗試過民間偏方;但因工作忙碌無法好好治療,只能忍受反覆發作,直到後來才意識到,高壓、工時長、睡眠不足正是帶狀疱疹的誘因,且神經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她的母親也曾罹患帶狀疱疹,病灶痊癒後仍長期受神經痛折磨,甚至痛到「快活不下去」,讓她更深刻體會此病的影響,如今她更重視預防,並已計畫接種疫苗。 對此,黃建賢醫師表示,帶狀疱疹的發病與年齡增長、壓力、免疫力下降息息相關,因此50歲以上或是18歲以上高風險族群,都應積極與醫師討論包括接種疫苗在內的預防對策。觀察其他國家例如英國、澳洲、新加坡等,都已將帶狀疱疹疫苗納入公費補助,而台灣目前部分縣市也陸續推動疫苗補助政策,如嘉義市、嘉義縣、花蓮縣、苗栗縣、金門縣、馬祖縣、澎湖縣、新竹縣市等。黃醫師表示,樂見政府對民眾健康的重視與投資,可協助促進醫療平等、進而降低長期醫療負擔,也能提高國人整體健康防護力,幫助更多人遠離帶狀疱疹困擾。

老翁染「皮蛇」竟右手偏癱!醫:糖友患帶狀疱疹神經痛「風險高50%」

老翁染「皮蛇」竟右手偏癱!醫:糖友患帶狀疱疹神經痛「風險高50%」#帶狀疱疹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1週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

糖友注意!秋冬「皮蛇纏身」風險高●●倍,醫呼籲:優先做1事可預防

糖友注意!秋冬「皮蛇纏身」風險高●●倍,醫呼籲:優先做1事可預防#帶狀疱疹

隨著流感季節的到來,對於免疫力較弱的高風險族群,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除注意流感、呼吸道疾病的預防之外,也要特別小心帶狀疱疹( 皮蛇)上身。醫師指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患上帶狀疱疹的可能性大約是一般人的2倍,後遺症更比一般人高1.5倍。

高風險族群當心!流感+帶狀疱疹恐成今年秋冬雙重威脅,慢性病患風險翻倍

高風險族群當心!流感+帶狀疱疹恐成今年秋冬雙重威脅,慢性病患風險翻倍#帶狀疱疹

公費流感疫苗今日正式開打,為預防病毒引發嚴重併發症,政府每年也積極呼籲50歲以上、特別是慢性病患等族群及早接種流感疫苗。然而,對於免疫力較弱的高風險族群,如患有慢性腎病、糖尿病、免疫系統受損(有癌症病史)等,單單預防流感是不夠的,另一個常被忽略但同樣具威脅性的疾病—帶狀疱疹(俗稱皮蛇)也需格外留意。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指出,50歲以上、尤其免疫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僅是流感的高風險族群,也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對象,隨著年齡增加,帶狀疱疹的感染風險會顯著提高,最高可達一般人的3.8倍,因此更應及早預防。 每年秋冬,各種呼吸道傳染疾病盛行,包含流感、新冠肺炎、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黴漿菌等,而帶狀疱疹也容易因季節交替而在此時發作;醫師提醒,50歲以上免疫力不佳族群今年除了接種流感疫苗,也可考慮同步諮詢帶狀疱疹預防措施,尤其現在已進入預防重於治療的後疫情時代,民眾可藉由接種流感疫苗的同時與醫師諮詢、根據自身風險與需求評估帶狀疱疹疫苗之接種必要性,雙重守護健康保障。 免疫力不佳族群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發生率翻倍,後遺症恐持續數年 帶狀疱疹的重症高風險族群輪廓與流感類似,皆為50歲以上、慢性病患等免疫力不佳者;吳醫師指出,慢性病(如慢性腎病、糖尿病等)會影響患者免疫功能,也因此更容易罹患帶狀疱疹、流感等感染性疾病,尤其帶狀疱疹病毒平時潛伏在脊髓神經節,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易誘發。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機率比一般人高2倍,其他像是曾接受免疫抑制劑的腫瘤癌症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相對風險更為一般人的10倍。 不只如此,即便帶狀疱疹痊癒,病毒也仍會在神經節潛伏,更可能併發嚴重後遺症。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痊癒後,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了將近50%,痛楚可能持續數天至數年,還可能提高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風險;血液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則可能容易出現瀰漫性帶狀疱疹、疱疹性腦炎等嚴重後果。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無終生免疫,每三人就有一人中!中壯年應盡早預防 許多中壯年容易覺得帶狀疱疹離自己很遙遠,然而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高達99.5%的40歲以上成人體內存在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疾管局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民眾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機率約為32.2%,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皮蛇上身,免疫力下降如熬夜、壓力大或換季,均可能引發帶狀疱疹發作。且根據2024最新研究,曾感染COVID-19的患者相比未感染者,帶狀疱疹風險恐增加2.16倍。 成大醫院家醫科吳至行主任醫師提醒,帶狀疱診即使痊癒,病毒仍會潛藏在民眾體內,約一成的民眾會經歷帶狀疱疹復發,且最快兩個月內就可能再次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此外,帶狀疱疹還可能造成不同器官的功能性損傷,以眼部為例;眼部周圍帶狀疱疹約占所有帶狀疱疹病例的10-15%,若未及時治療,恐導致嚴重視力受損,甚至中風與心臟病機率大增,因此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格外重要。 接種流感疫苗同時可諮詢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疫苗資訊,打造秋冬雙重防線 吳醫師呼籲,除了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適當紓壓外,對於中壯年及高風險族群而言,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是預防嚴重後遺症的關鍵措施。因此,鼓勵高風險族群可把握公費流感疫苗施打時機,與專業醫師討論適時的帶狀疱疹預防措施;也同時提醒,特定人群(如免疫抑制者或慢性病患者)應在接種前與醫師討論,以確保疫苗接種的適當時機。透過全面提升自身免疫防線,才能有效在秋冬季節,於呼吸道傳染疾病盛行之時,也同時降低流感與帶狀疱疹對健康的雙重威脅。

新冠感染打亂企業家退休計畫,躺半個月休養仍喘

新冠感染打亂企業家退休計畫,躺半個月休養仍喘#帶狀疱疹

一名66歲企業家原計劃退休後環遊世界,雖已接種肺炎鏈球菌、流感和帶狀疱疹疫苗,卻僅完成3劑新冠疫苗便未再追加。不料出國後染疫,返台後病情加重,需急診治療並臥床休養近兩週。如今仍受呼吸困難、持續咳嗽等長新冠症狀困擾,被迫中斷旅行計畫。醫師提醒,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國外病毒種類更多,出國更不可掉以輕心。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醫師表示,自2019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以來,由於對此新病毒認知有限,全球一直持續密切監測症狀表現,長新冠問題更是備受關注。 持續3個月不適、心肺耐力差、變沒精神都屬長新冠 吳至行醫師解釋,凡新冠感染後3個月以上仍持續不適,且無法確認為其他身體問題所致的症狀,如虛弱、心肺耐力下降、精神不濟等,皆可視為長新冠。此狀態下,患者更易感染其他病毒。目前研究顯示,長新冠可能提高日後帶狀疱疹感染[1]及慢性肺病[2]的風險。 吳至行醫師強調,相較於已研究百年的流感,醫學界對新冠肺炎的了解僅有4年。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即便輕症也可能造成長期影響,絕不可輕視感染對身體的破壞力。因此,他建議高風險群體,如年長者、幼兒、免疫力較弱者、重大疾病患者、慢性病患(如三高、肺病患者)、器官移植接受者、洗腎患者,甚至體重過重者,都應接種新冠疫苗以加強防護。 吳至行醫師指出,接種疫苗的目的是降低感染後的傷害,避免重症,即使出現症狀也能借助現代醫療快速康復。最新mRNA疫苗技術不斷進步,不僅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對身體的免疫反應也大幅降低,意味著副作用減少。若接種疫苗後出現發燒或身體灼熱感,也僅表示免疫系統正在啟動,出現嚴重反應的機率已相當低,年長者無需過度擔心。 新變種病毒來襲 接種疫苗才能面對挑戰 未來半年,JN.1家族的變異株將成為新冠病毒的主要流行株,吳至行醫師強調,必須接種疫苗以應對。疾管署近期的數據也顯示,90-95%的重症患者都是未施打疫苗或未施打加強劑(XBB)疫苗所致。10月1日起開始施打的更新JN.1疫苗能有效對抗最新病毒株(JN.1, KP2, KP3等),提供超過100-200倍抗體的保護力,不僅能降低重症和死亡率,對預防輕症(降低感染率)也有顯著效果。且經過近年的大數據分析顯示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並無問題,因此建議高風險群可同時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  

金馬影后淑芳姨被警告莫熬夜!醫曝免疫低此病毒恐作亂

金馬影后淑芳姨被警告莫熬夜!醫曝免疫低此病毒恐作亂#帶狀疱疹

有「國民阿嬤」稱號的金馬影后陳淑芳表示,「有一定年紀後,對身體狀況、特別是免疫力更是要好好照護,過去拍片壓力大、作息也較不正常,感冒就會比較多;看身邊有些朋友甚至因為免疫力低,引發帶狀疱疹,痛到無法工作、正常生活,甚至還留下後遺症,看到他們人生真的變黑白,讓我領悟到醫生的話真的要聽,除了不要熬夜、飲食也要均衡,保持身體免疫力,才能減少帶狀疱疹風險。」 水痘病毒潛伏體內 免疫力低落恐引帶狀疱疹上身 帶狀疱疹其實與大多人小時候感染過的水痘有關。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甯醫師表示,初次感染水痘痊癒後,其實病毒可能仍潛藏在人體的感覺神經節內,等待免疫力下降時,伺機而動再次大量增生,導致神經發炎,產生帶狀分布的紅疹與水泡。 「只要是得過水痘的人,病毒都有可能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統計,大約三分之一的人一生會罹患一次帶狀疱疹!帶狀疱疹也非年長者的專利,像我自己就曾經在30歲出頭時經歷過!」彭莉甯醫師提到發現帶狀疱疹的經過,當年仍是住院醫師,經常要熬夜值班的她,某日突然感覺背部皮膚有異,警覺可能是帶狀疱疹,雖迅速用藥,但神經痛仍糾纏了她三個月之久,無法忽視的痛感,甚至讓她夜裡都睡不好。 黃金治療期易錯過 疱疹後神經痛後遺症痛不欲生 帶狀疱疹可能會引發強烈的疼痛,有患者形容疼痛如電擊、火燒,若帶狀疱疹長在眼睛附近還可能導致角膜炎、鞏膜炎等問題,少數嚴重案例甚至失明!一旦有帶狀疱疹相關症狀產生,務必及早就醫治療。彭莉甯醫師說明,當帶狀疱疹發作時,有所謂的3天黃金治療時間,在皮膚病灶出現後的72小時內給予抗病毒藥物,可以縮短病程、降低疼痛程度,口服類固醇及消炎止痛藥物也能幫助緩解疼痛。 「最讓人痛苦的還包括被稱為『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彭莉甯醫師強調,即使在帶狀疱疹痊癒後,仍有相當比例的病人感受到長期疼痛。根據研究,60歲以上者超過4成在帶狀疱疹的皮膚症狀痊癒後,仍持續遭受疼痛,70歲以上者更是高達5成。且疱疹後神經痛的表現方式十分多元,可能如刀割或針刺般痛,或如同火燒一樣灼熱,甚至可能只要皮膚接收任何輕微的刺激,如僅髮梢輕觸,都會感到強烈的疼痛。 積極預防為上策:規律作息、提升免疫力可防堵帶狀疱疹活化 「對病人來說要能早期警覺、迅速就醫其實非易事,因此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就更顯其重要性。」帶狀疱疹的發生與免疫力息息相關,除50歲後免疫力逐漸下降外,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都可能降低免疫力,導致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因此,彭莉甯醫師也提醒民眾,盡量降低生活與工作壓力,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同時可根據自身風險評估與需求,與醫師討論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將帶狀疱疹的發生機率降至最低,積極守護自身健康。 點擊下方連結,聽聽淑芳阿姨如何迎戰帶狀疱疹威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lVIZE-cMx8%2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