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登革熱疫情大流行 疾管署設諮詢小組

登革熱疫情大流行 疾管署設諮詢小組#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疾管署公布上週高雄市新增的5例登革出血熱病例,其中2例死亡,為今年第3、4例登革出血熱死亡病例,其餘的3例分別位在鳳山區、前鎮區及三民區,且均康復出院。而今年截至目前共累計20例登革出血熱病例,其中16例已出院,4例死亡。為因應登革出血熱病例陸續出現,疾管署特地於高雄地區成立登革出血熱臨床諮詢專家小組,由10位具登革出血熱診治專業及臨床經驗的專家組成,提供各醫院臨床醫師診治登革出血熱病患時之處置諮詢,並視需要召開病例討論會,增加診療經驗之交流,以期降低重症或死亡個案發生。若被發生孳生源 將依法開罰疾管署表示,高雄地區登革熱病例數正快速增加,包括出血熱病例也持續出現,已有4例死亡,目前防治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除孳生源,請民眾務必主動動手清除家戶內外的孳生源,並持續巡查以維持環境整潔,保障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若經查核發現有孳生源,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將予土地或建物之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處新台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的罰鍰;如未依限改善,尚可按次處罰。今年入夏後 登革熱本土病例為1904例上週共新增363例本土病例及13例境外移入病例,本土病例分別為屏東縣3例、台中市2例、彰化市1例、高雄市則有357例,且病例數仍持續增加中。今年截至目前為止,累計共2070例登革熱病例,包括境外移入病例152例及本土病例1918例,其中今年入夏後本土病例為1904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來源分別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緬甸、諾魯、印度、柬埔寨、越南、中國大陸、法屬玻里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及吐瓦魯及孟加拉。慢性病史患者 為登革出血熱的高危險群目前正值登革熱流行期,高雄地區病例持續增加,疾管署提醒曾感染過登革熱或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或罹患癌症的民眾,務必做好防蚊措施,避免感染登革熱而發生較嚴重登革出血熱。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活動史及慢性病史等資訊,此外,醫師務必提高警覺,加強登革熱疑似個案通報,並注意病患的病程進展,是否有登革出血熱的警示徵兆,並即時採取適當的臨床處置,避免重症及死亡個案發生。

中秋連假暗藏危機 未來兩週將為登革熱疫情關鍵

中秋連假暗藏危機 未來兩週將為登革熱疫情關鍵#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疾管署公布上週高雄市新增1例登革出血熱病例,為鳳山區50歲女性,8月27日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關節痛等症狀而就醫,住院期間並陸續出現皮膚點狀出血及黏膜出血、血小板下降及血漿滲漏等症狀,經醫院通報後檢驗確認,已於一般病房住院治療中。目前累計共15例登革出血熱病例,其中12例已康復出院,1例住院治療中,2例死亡。而上週登革熱疫情共新增338例本土病例及4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新增的本土病例,分別為屏東縣、台南市、澎湖縣、台中市及高雄市,此外,病例數正持續增加。今年入夏後本土病例共累計為1541例今年截至為止,共累計1694例登革熱病例,包括境外移入病例139例及本土病例1555例,其中今年入夏後本土病例為1541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來源分別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諾魯、柬埔寨、中國大陸、緬甸、法屬玻里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印度、越南、吐瓦魯及孟加拉。中秋後兩週出現發燒、頭痛 恐為登革熱警訊疾管署提醒國人於中秋連續假期間因旅遊、探親,南來北往交流或出國短期旅遊機會增加,可能加速登革病毒的傳播,未來1至2週民眾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活動史等相關資訊,以利醫師診療及通報。另外,也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於診治病患時應特別留意發燒病患,如有懷疑感染登革熱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相關單位及時採取防治措施,杜絕登革熱疫情延燒。 

伊波拉疫情失控 已奪走887命

伊波拉疫情失控 已奪走887命#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期西非的伊波拉病毒出血熱已蔓延至奈及利亞,且該國的衛生部表示,照顧首例患者之醫師已經確診,至少有3名醫療接觸者出現疑似症狀隔離檢驗中,因此,當地恐有院內感染的風險。故自即日起將把奈及利亞伊波拉病毒出血熱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所以,提醒各位民眾若有意前往當地者,應加強防護,避免至醫院探病或接觸病人。疫情截至為止已發生1603例 致死率達55%奈及利亞截至為止,通報病例共累計4例,其中1例死亡,另有數名接觸者隔離檢驗中,至今尚未排除。此外,奈及利亞亦傳出醫師罷工事件,可能有影響醫療量能的疑慮。考量奈及利亞為全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且有院內感染風險,甚至疫情蔓延之情形,因此,才將該國旅遊疫情提升。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資料顯示,截至8月1日,西非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及奈及利亞等4國共累計1603例,其中887例死亡,致死率55%。民眾應避免前往疫情國家 以免受到感染疾管署提醒民眾應盡量避免前往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等疫區,返國後21天內,應自主健康監測,如出現有發燒、嘔吐、腹瀉、皮膚出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醫師如遇有西非返國病患,務必詢問旅遊史、接觸史、職業及家庭或工作環境等,倘發現疑似病患應立即收治於隔離病房,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典型,醫護人員照護病患需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實施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呼吸道衛生、避免體液噴濺等。 

登革熱疫情難檔 逐漸擴散中

登革熱疫情難檔 逐漸擴散中#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上週公布國內登革熱確定病例,共新增24例本土病例,其中有9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境外移入,目前本土疫情正持續增溫,尤其是近日經常有豪大雨發生,使得積水容器易形成孳生源,因此,提醒民眾應主動巡查居家戶內、外環境,並落實孳生源清除,防止疫情蔓延。今年截至為止共124起病例新增的24例本土病例中,有1例居住於嘉義市西區,曾有高雄市前鎮區活動史,另23例分別居住於高雄市前鎮區、小港區、大寮區、左營區、鳳山區及旗津區,除了病例數增加外,疫情也有擴散的趨勢。今年截至為止,共累計162例登革熱病例,包括境外移入病例87例及本土病例75例,其中入夏以來本土病例累計61例。而境外移入病例,感染來源分別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諾魯、泰國、柬埔寨、法屬玻里尼西亞及吐瓦魯。身體若出現不適 應盡速就醫檢查對此,疾管署呼籲,目前正值登革熱流行期,民眾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活動史等相關資訊,以利醫師診療及通報,也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於診治病患時應特別留意發燒病患,如有懷疑感染登革熱應立即通報。 

腸病毒肆虐 全台已累計四例重症

腸病毒肆虐 全台已累計四例重症#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腸病毒已進入流行高峰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教育局共同辦理「腸病毒防治宣導記者會」,教導小朋友正確洗手5時機「看病後」、「接觸幼兒前」、「如廁後」、「擤鼻涕後」、及「吃東西前」。衛生局呼籲,家長跟師長們也要一起來「手」護寶貝的健康。北市腸病毒疫情較去年嚴重臺北市衛生局林奇宏局長表示,歷年來腸病毒約自4月初進入流行期,6月達高峰,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今(103)年截至6月16日止,全國已確診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臺北市近4週(21~24週,5/18~6/14)腸病毒急診就診千分比平均值也高於前3年同期平均值。鑑於腸病毒進入流行期,北市衛生局已於3月底前,針對本市國小、幼兒園與托育中心與孩童喜歡出入遊玩的大型公共場所等,完成環境消毒、洗手設備等腸病毒防治查核與輔導工作,提醒教托育機構加強宣導勤洗手、定期進行環境消毒、落實病例通報,保持高度警戒心與落實各項防治工作。正確洗手是防範腸病毒的基本功,且可有效降低腸病毒傳播機會,臺北市衛生局及教育局會持續透過不同的宣導管道與方法,提醒大人小孩,勤洗手(溼、搓、沖、捧、擦)及洗手5時機(看病後、接觸幼兒前、如廁後、擤鼻涕後、吃東西前)的重要性。也提醒家長注意,若幼童出現發燒、嘔吐、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等部位出現小紅疹或水泡等疑似腸病毒症狀時,應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學童應請假在家休息;若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性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症狀時,應儘速至大醫院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疫情高峰期 1歲童染腸病毒克沙奇A型

疫情高峰期 1歲童染腸病毒克沙奇A型#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腸病毒重症案又添一例,日前疾病管制署公布今第4例腸病毒重症案,是一位住在南部1歲多男童,他在5月多時出現發燒、咽峽炎、抽搐、左下肢無力及步態不穩等,疑似急性腦脊髓膜腦炎症狀,所幸即時就醫治療,目前已康復出院,經研判後確診為克沙奇A5型腸病毒重症。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為止主要流行的腸病毒為克沙奇A型,而截至為止前,已累計共4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克沙奇A2型、A16型、A5型各1例,另一例為腸病毒71型。A型病毒多為輕症表現 5歲以下幼童為高危險群感染克沙奇A型病毒大多數是以輕症表現,過去少有重症個案,最容易導致重症的腸病毒71型並無明顯開始活躍的跡象,研判近期發生大規模重症疫情的風險仍低,但請醫師與民眾持續保持警覺,注意防範。疾管署提醒各位民眾,家中若有5歲以下的嬰幼兒應多加留意,因為他們為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此外,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更需特別注意,腸病毒感染者有時症狀並不明顯,或僅有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但仍具傳染力,且不容易察覺及預防,所以,無論在家中或公共場所,都要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勤洗手,才能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

小兒麻痺疫情升溫 敘利亞為高危險區

小兒麻痺疫情升溫 敘利亞為高危險區#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國際間小兒麻痺症傳播列入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並對有小兒麻痺症疫情且發生移出病例的3個國家(巴基斯坦、喀麥隆、敘利亞),以及有疫情未有移出病例但具風險的7個國家(阿富汗、赤道幾內亞、衣索比亞、伊拉克、伊朗、索馬利亞、奈及利亞)提出臨時建議。其中包括應確保全民及長期居留者於出國前4週至12個月,均完成1劑OPV或IPV疫苗接種,對於未能完成接種之緊急或頻繁出國旅客,應確保於離境前接種1劑OPV或IPV疫苗,另須提供旅客疫苗接種狀態證明文件以供備查,期望該等措施能有效阻斷病毒傳播。小兒麻痺疫情逐漸增加中據WHO公布的評估資料顯示,歷年1至4月為小兒麻痺低傳播季節,只是全球目前為止,累計通報達68例小兒麻痺症病例,已超過去年同期通報24例,且分析近期個案後發現,約6成小兒麻痺症患者歸屬於國際間傳播所致,多由成年旅客攜帶病毒造成傳播,使得疫情恐危及全球根除小兒麻痺症計畫成果,甚至造成病毒於國際間散播的風險升高。台灣雖為根除地區 但國際交流頻繁仍需注意此外,疾管署也表示,我國雖已於2000年由WHO公告為小兒麻痺根除地區,但國際交流頻繁,且國際間傳播風險提升下,我國將面臨病例自國外移入的風險,未完成疫苗接種者仍為高危險群。因受到全球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缺貨影響,特別提醒家中有年滿18個月之幼兒,請於年滿27個月(2歲3個月)時,配合第三劑日本腦炎疫苗接種時程再一起接種五合一疫苗第四劑,該兩項疫苗可以同時間分開不同部位接種,提醒家長務必按時攜帶幼兒完成接種,以預防感染。預透過疫苗 防勝於治療最後,疾管署呼籲各位民眾,小兒麻痺症主要是由小兒麻痺病毒所引起,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染,傳染力極強,感染者在暴露病毒36小時後可在咽喉分泌物中檢測到病毒,72小時後即可透過糞便排放病毒,時間長達3-6週,且由於超過95%以上的感染者症狀不明顯或無症狀,僅小於1%%會出現麻痺症狀。且在國際傳播風險提升下,但可以透過疫苗有效預防,所以,若要前往高風險地區前,應至國際旅遊醫學門診諮詢評估,未完成小兒麻痺疫苗接種之幼兒應避免隨行。

疫情升溫!今年首例女嬰染腸病毒重症

疫情升溫!今年首例女嬰染腸病毒重症#疫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居住於中部的9個月大女童,4月下旬出現發燒、疱疹性咽峽炎、意識不清、抽搐及左側肢體無力等疑似腦炎症狀,所幸即時就醫治療,目前狀況穩定恢復中,經研判為克沙奇A2型腸病毒重症個案。因此,疾管署呼籲民眾預防方法仍為落實正確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有重症前兆立即至大醫院接受治療。腸病毒種類繁多 勿輕忽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目前即將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期,社區流行之腸病毒以克沙奇A10型及A2型病毒為主,但由於腸病毒種類繁多,其他型別偶爾也有導致重症案例,醫師與民眾仍然不可掉以輕心。疾管署再次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家庭及教托育機構常見群聚感染,疾管署提醒民眾應定期進行環境清潔,兒童常接觸之物品及玩具,應時常清洗消毒,並應教導兒童做好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