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改善恐慌、釋放壓力 試試橫隔膜式呼吸法

改善恐慌、釋放壓力 試試橫隔膜式呼吸法#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恐慌發作時,要容許它的存在,與之共處。要記得,恐慌會使人懷疑身體自我監測的天生能力,讓你比平常更不容易自制。此時採用矛盾意向法(又稱逆向操作法)來與恐懼互動是很有幫助的。你在感受恐懼與恐慌時,不必帶著任何條件來認同它們的存在,也不必採取任何反擊行動。這是讓你在被恐慌完全攫住之前,把恐慌的尖牙拔掉的方法之一。你無法阻止恐慌的出現,但你可以不被它控制住。恐慌本身並不危險,被它攫住才是真正的危險。腦中想著美好畫面能降低改變恐慌想要與恐慌共處,還可以同時搭配另外二個建議。首先是內心專注在某個平靜的畫面(最好事先在腦中準備好),可以是某個景象、一張畫、一個形象、宗教象徵等等,在必要時可以召喚,讓你保持沉著冷靜。最好的選擇是一向都能讓你有好心情的畫面。腦中只要想著這些美好的畫面,就能降低氧氣的消耗,使你的呼吸與心跳不再那麼急促,降低血壓、緩和緊張的情緒,也讓更多血液流進大腦中。換句話說,它會改變使恐慌發作的元素。這就像狄金生說的:「雙眼閉上就是旅行。」閉上你的眼,專注在某個畫面中,你就能脫離恐慌與無力感,一切就能平靜下來。這就是畫面的力量,也許能說明為什麼宗教圖像會被奉在神龕上,以帶來療癒的功效。橫膈膜式呼吸可釋放壓力處理恐慌的最後一招是呼吸。人在恐慌發作時會過度換氣。呼吸本來該用下肺部的橫膈膜做深度呼吸,但當人處在壓力中時會轉而用上肺部,也就是胸式呼吸,這是比較淺卻更急促的呼吸。當你做橫膈膜式深呼吸、把氣吸到肺臟下方時,馬上就能逆轉出於恐慌的呼吸。胸式呼吸是為了要因應恐懼的立即反應結果,可是現在並沒有恐懼的標的,所以此時做胸式呼吸沒有太大的效益。橫膈膜式呼吸是使人靜心的呼吸法,你可以先把眼睛閉上,每一次呼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十。你也可以告訴自己,吸氣時,正是納入來自宇宙的支持,吐氣時,則是把壓制在身上的恐慌與壓力釋放出來。迎接恐懼的出現、形成畫面,還有深呼吸,這些動作同時做,就能大幅降低恐慌。(本文摘自/當恐懼遇見愛/啟示出版)

專業戒菸 成功率比自己戒菸高20%

專業戒菸 成功率比自己戒菸高20%#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吞雲吐霧間是舒壓,還是燃燒生命的開始?陳先生一天抽30支菸已經維持了32年,透過藥物及衛教於105年11月成功戒菸,菸齡43年的吳先生也說,戒菸很困難,但想到自己的身體及家人的健康,也正式於105年8月戒菸。利用戒菸服務的成功率約25%研究發現,靠自己意志力戒菸1年後的成功率約5%,靠自己使用藥物戒菸的成功率約10%,而利用戒菸服務的成功率約25%。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指出,雖然尼古丁對有些人而言有提振精神、增加注意力等好處,成癮後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菸品中更有40多種化學物質被證實為致癌物。戒菸個案管理師盧琇也提到,戒菸的困難是很多人不願意戒菸的原因,包括身體對尼古丁的依賴,以及心理、行為的依賴。當身體缺少尼古丁時,菸癮者就會覺得難過、不舒服,必須補充尼古丁才會改善,而有的人用吸菸來舒解壓力、提神、讓心情愉快,進而演變成難以戒除的習慣。如何讓戒菸變得更簡單,民眾可以從下面幾點方法著手:1)    心理準備/大部分的人戒菸都會有困難,但是只要相信自己會成功戒菸,並配合專業人員的協助,這些困難都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改善。2)    行為策略/常用的戒菸方法包括:自我提醒、深呼吸、喝水、起來走走、洗臉、嚼清涼薄荷的糖果、用清涼薄荷牙膏刷牙、咬吸管、嗑瓜子、吃小黃瓜,拿筆任意塗鴉、畫畫、剝橘子等,都是有效的方法。想吸菸的念頭會在幾分鐘內消失。3) 藥物協助/自101年3月1日起,衛生署推出「實施二代戒菸治療試辦計畫」,將門診、急診及住院病人都納入戒菸治療適用對象,並將戒菸用藥費用比照一般健保用藥,每次看診只需自付掛號費及戒菸藥物處方費用(最高200元之部分負擔、低收入戶全免)。4) 他人協助/有許多人明明已經戒菸成功,但有時卻又因為受不了外界誘惑,或心情一時的起伏,再度點燃一根菸。盧琇戒菸個管師表示應該堅持對菸品說「不」,讓菸品永遠離開自己的人生。

解決孩子無理取鬧 抱緊7秒試試看

解決孩子無理取鬧 抱緊7秒試試看#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育兒沒有正確解答。我自己讀過非常多育兒書籍,其中也有很多是無法拿來參考的。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孩子也有不同的個性,所以育兒方法當然有千百種。總覺得好不容易跨過一個階段,但下一個難題卻立刻冒出來。雖然理性上可以理解,但怎麼做都不順利時,在情感上還是會覺得厭煩,甚至有走投無路的感覺。孩子不講理 緊抱七秒能安定情緒當你因為教養孩子而感到迷惘時,請試著緊緊擁抱孩子7秒鐘。孩子對什麼都說「不要」時、鬧彆扭時、脾氣暴躁大鬧時、大聲哭個不停時、突然變得跟嬰兒一樣不講理時、突然開始尿床時、一直咬指甲時、不肯吃飯時……請每天都緊抱孩子一次看看。為什麼是7秒呢?因為當擁抱時間超過7秒,就能讓情緒安定下來,體內會分泌出讓人感到幸福的荷爾蒙。不但能讓孩子穩定下來,父母自己情緒也會變好。此外,若能「1、2、3、4、5、6、7」地數出聲,會更有效果。因為當你在數數時,孩子會問你:「你在數什麼呢?」請回答孩子:「這樣做就會變得很幸福喔!」如果孩子問你:「為什麼要數到7呢?」請告訴她:「因為緊緊擁抱7秒以上,就會出現幸福的魔法唷!」這樣,以後當孩子渴望感覺幸福時,就會對你提出「抱抱」的要求,她也會成為一個想讓人感覺幸福時,就會緊緊擁抱對方的孩子。這個動作在固定時間進行會更好。譬如,說「早安」時、說「我出門了」時、說「我回來了」時、說「晚安」時、說「謝謝」時、說「對不起」時……養成在固定時間擁抱的習慣後,到了那個時間,所有的不安都會歸零;不管是孩子或大人,都會感到不安的,只要能知道歸零的方法,就算感到不安,也能毫無畏懼地往前邁進。因為,你已經知道隨時能讓自己安心、讓自己感受到愛的魔法了。(本文摘自/決定女孩一生的0~6歲教養法/大好書屋出版)

講座/失智症行為及精神問題的處理治療

講座/失智症行為及精神問題的處理治療#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症會伴隨精神狀態不穩、情緒差,有時容易與他人起衝突。缺乏外出機會也可能使精神心理狀態更加惡化,面對失智患者,家人往往要付出更多心力。要怎麼樣才能與之和平共處,一直是家屬難解的謎題。本次講座由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謝明憲主講,藉由「失智症行為及精神問題的處理治療」的主題,帶您認識失智症,失智症行為及精神問題的處理治療,了解與之相處的方法,活動中也會介紹養生操、其他專家講座及家屬互助團體、社會福利資源介紹。講座內容豐富,只要是失智症患者家屬都歡迎踴欲參加!時間:106年7月15日(六)上午 9:00-12:00地點:YWCA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401教室(台北市青島西路7號4樓)對象:已確定診斷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洽詢:王雅玲專員 02-25988580分機33/0933-510334報名簡章:https://goo.gl/zLPbDM.

教養地雷 9句話千萬不要說

教養地雷 9句話千萬不要說#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教練式父母做法:糾正的作用很大─但鼓勵的作用更大。周婉湘以民國83、84及86年所收集之台灣大學學生共317名(男124人,女193人)為樣本,讓受試者填寫負向言語開放式問卷,先請受試者圈選,是否聽過27類不同的負向言語,再請受試者針對第一部份所勾選曾經聽過的話語,進一步填答在5個發展階段,是否聽過此類話語,若聽過則舉一次印象最深刻的實例,在每一個實例中,受試者寫下父母實際說過的負向話語、當時發生的情境、聽到負向話語時的感覺、以及當時的反應。最後請受試者以五點量表評估聽到負向話語當時的傷害程度。 父母的負向話語內容可能影響子女的反應。相反的,子女如何因應父母的負向話語,也可能再進一步引發父母不同的反應,進而衍生出不同的衝突解決模式及管教結果。結果發現:父母在多種日常瑣事中,皆會使用負向言語作為管教手段,有多種管教的情境具有文化特殊性,且依各個發展階段中常出現之生活事件不同,而有不同的言語管教內容。雷庚玲一項有趣的研究,是針對父母言語傷害孩子的調查,調查對象是針對大一新生,請他們回憶小時候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親曾經說了那些話,讓他們覺得受傷了,一直到現在都還記得。經過統計後,父母親語言傷害孩子的9種類型為:1) 說孩子笨。2) 說孩子沒有用、沒出息。3) 用粗話罵孩子。4) 說要把孩子趕出門、叫孩子不要回來、叫孩子去死。5) 說要把孩子丟掉、送人、叫警察或鬼抓走。6) 用反諷式的話罵孩子。7) 說希望當初沒有生下那麼不聽話的孩子、說懷疑自己是從醫院抱錯的。8) 說孩子把父母的臉丟光。9) 問孩子怎麼不多學鄰家的小孩,人家的孩子都如何又如何。糾正作用很大 但鼓勵的作用更大記得小時候,如果我沒有順從父母親的意思,或照著他們的要求行事,或調皮搗蛋時,他們偶而也會略帶恐嚇的語氣說:「再調皮就叫警察把你抓走」、「不乖喔,叫鬼把你帶走」、「你是從垃圾堆撿回來的」。也許是想嚇嚇我吧,要我乖乖地聽話,也許沒有惡意,但自己就會收斂一些。德國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文學家及西方主要思想家之一歌德曾說:「糾正作用很大,但鼓勵的作用更大。」正面話語會帶來激勵,負面話語會帶來傷害。你有沒在人生的低潮中,遇見有人適時扶你一把,對你說些激勵、安慰與肯定的話,讓你在軟弱中有力量站起來,在絕望中重見希望。你有沒有被別人的話語傷害過,一直到現在都還耿耿於懷,過不去呢?這些話也許不是故意的,但都帶來傷害,嚴重的話令人心碎。(本文摘自/Coach父母學/大寫出版)

自戀無罪!想變美要先變成自己的粉絲

自戀無罪!想變美要先變成自己的粉絲#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走在路上的時候,鏡子不必說,只要看到窗玻璃、櫥窗、汽車後照鏡等任何倒映出自己的東西,就立刻全身360度檢查一下。一有空就從皮包拿出手鏡,檢查膚況和妝容。就算被別人目瞪口呆地說「妳是有多自戀啦」,也無所謂。花心思了解自己 一切都要悉心檢查有時一點皮膚乾燥,會在隔天引發肌膚問題。所以膚況、身體曲線、服裝和髮型,只要是與自己有關的一切,都要悉心檢查,是我的習慣。比方說,買衣服的時候不僅要對著全身鏡檢查,也要請店員用手機前後拍攝全身照,如果每個角度都好看,就決定購買。只要覺得有一點怪,就不買。我的肩寬很窄,所以都會特別留意肩線是否好看。不只是衣服,臉部也是如此。有時候從正面看很美,但別的270度卻不怎麼樣,就等於是「展現美麗」失敗了。腮紅也是,從正面看和從側面看,上色的位置不一樣呢。如果只有一個角度好看,難得花時間花錢,不覺得可惜嗎?下功夫變美前 要先客觀了解自己有太多人有強烈的「想要變漂亮」的欲望,卻不願意花心思去瞭解自己。不量體重、連一面全身鏡也沒有、只有早上出門前瞄一眼鏡子,這樣是不會變美的。不論是好的部分或壞的部分,客觀地瞭解自己是很重要的。對於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要下工夫讓它們「展現美麗」。「自己的這個部分容易這樣,所以得像這樣處理」,必須像這樣對症下藥,不斷地累積有效的對策。這樣的努力,與挑選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將室溫調節到舒適的溫度這些維持健康的功夫其實是一樣的。能夠客觀地觀察自己,無論優缺點都徹底瞭解的人,就可以維持自己的最佳狀態。健康、美容與時尚都是相同的道理。如果想要變美,第一步就是成為自己的頭號粉絲!(本文摘自/女醫師才知道的正確美容法/平裝本出版)

青春輓歌 被親情勒索的崩壞人生

青春輓歌 被親情勒索的崩壞人生#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稀尹,幫我籌一筆八千塊,有急用!」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和哥哥交談的機會,只剩下要錢的時機,不必過問發生了什麼事,他也從不說明細節,其他的時間,我們形同陌生人。經歷父母多年的冷漠、遷徙、不穩定之後,本該憧憬浪漫的十七歲,我對青春卻已不再期待。還是高中生的我,被現實逼迫掉入金錢遊戲,陷入其中無法掙脫。或者也可以說,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對我做反向拉扯,而我選擇無視。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我這麼對自己說。不過,傷害卻無所不在。不愛唸書,就要學會一技之長,才養得起自己。小姑丈推薦到保齡球館工作,同時又透過好朋友引介,進入一間新穎的髮廊,從學徒開始做起,每天和同事一起上下班,那是我第一次嚐到獨立的自由。沒想到的是,自由過了頭,代價未必擔得起。髮廊老闆是個大哥哥,幽默風趣長得帥氣,又相當照顧幾個小妹妹,迷得我們這些學徒團團轉,誰和老闆對到了眼,誰就高興一整天,若再多說兩句話,作夢也會笑。你看──像這樣綁髮飾,好看嗎?雖然只是洗頭小妹,但我仍然把自己穿得美美的,化點口紅、眉毛,無比希望老闆多看我一點。「稀尹,妳今天眉毛很好看!」看來這招果然奏效,大哥哥有注意到。從此之後,下班不再與同事走了,而是坐上他的摩托車,到處閒晃、玩耍吃飯,「因為妳是我女朋友啊!」他這麼說呢,我也就傻傻相信了,這份相信,包含著情感和身體上的託付。女孩的第一次,遂以此為記。我把事情經過寫在一封信裡面,準備寄給在高雄認識的國中同學,分享這份玫瑰心事,不料住址寫反了,信件輾轉寄回了家中,被家人發現。家人私自打開信件,當下的心情──震驚、不知如何啟齒,只能等到晚飯過後,連同爸爸把我叫到房間去,把信拿給父親。「你女兒做的事,自己看。」大概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姑姑點了引信,等著爸爸反應。「男生的電話給我拿來!」震怒之下的父親,場面幾乎失控,他氣到只脫口這句。「你是那個誰誰誰嗎?我女兒還未成年耶!……」我覺得不被尊重,大人們何必如此,只是男女之間的正常交往,可以罵我做錯事情,可是為什麼逼我交出電話號碼,當著我的面打電話給對方?然後開始監控我的行動,還跟對方索討「遮羞費」。「老闆被仙人跳了。」所有人都在耳語,細微卻清楚。男女合情合意的來往,怎麼到了別人眼中,就成了金錢糾紛?我身上像是長了刺,遠遠地遇到我,所有人都一轟退散,連眼神都不屑對上。我心裡明白,他們會在身後聚攏,用種種不堪的言語,數落我的處心積慮。說到底,都是為了錢。是不是只要有了錢,父親就能不再生氣,解決所有的事情?恐懼的事,我竟然猜對了謎底。當時跟著爸爸到場,和男方拿了錢之後,他便不再生氣,也不再提起這件事,當這一切從未發生過。騙誰,怎麼會沒改變呢,爸爸?因為這件事,我被冠上背叛失信的罪名,在同領域的生活圈當中,我再次失去朋友。我做了什麼事情呢?而且錢拿了,這筆錢呢?大人到底把我當成了什麼?為了錢,寧願犧牲掉我的愛情和朋友。爸,錢可以買到所有東西嗎?包含我碎成片片的心嗎?想要的自由,讓我付出昂貴代價。這份難以企及的渴盼,我已高攀不起。<BOX尋路線索>那燃成熊熊烈焰的妒恨,源自不滿;唯有釜底抽薪,才能從耿耿於懷的情緒恐嚇中獲得紓解。冥冥之中的宇宙力量,將為夜行的人們指引方向,重點是張開心眼,聆聽自己的內在聲音。命運,有跡可循;當下的念轉,造就未來的人生。(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轉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兒童健康亮紅燈 父母過度管教恐為兇手

兒童健康亮紅燈 父母過度管教恐為兇手#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兒少虐待的新聞時有所聞,因為旁人的疏忽、加上組成家庭型態日趨多元,兒虐常常發生在你我的身邊。據2016年統計,平均10分鐘就至少有一位兒童或青少年被通報受虐,每35分鐘就有一件兒少受虐案件發生。生病除了健康亮紅燈 家庭、學校也有可能出問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兒少保護小組召集人暨小兒部主治醫師陳文發表示,兒科醫師的使命就是保護兒少的健康。除了疾病之外,包含生理、心理及社交都必須處於一種完全安寧的狀態。換言之,生病除了是身體的生理狀況亮紅燈外,其背後的家庭、學校、經濟、甚至是社會也可能都出了問題。兒科醫師往往需站在第一線為弱勢的兒童發聲,保護他們不受欺負。兒童腹痛 竟是父母過度管教導致的陳文發醫師舉例,雖然大部分的兒童腹痛可能是急性腸胃炎、便秘、消化性潰瘍等引起的,但用心細問病史,才發現可能孩子是因為考試心理壓力過大、裝病(fastitious disorder)以期獲得大人們的關注、在學校受到霸凌,甚至父母在家中的過度管教造成的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所導致。門診中遇過腹痛病情最嚴重的是遭父母施暴。高度懷疑兒虐 都應該主動通報陳文發醫師表示,兒科醫師常常需要保持高度敏感,除了病史詢問以及身體檢查,有時候甚至還要安排實驗室抽血檢驗、或是影像學檢查來輔助或排除診斷。初步臆測病童可能受虐或疏忽,或者判斷病童處在高風險家庭,醫師常常需要跨團隊的合作照顧,如護理師的情緒安撫、社工師的介入幫忙,包括通報及尋找社政資源以更全面性和長遠地照顧追蹤病童。陳文發醫師呼籲,任何人只要高度懷疑或證實兒虐,都應該主動通報。兒童和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梁,然而成長過程中無法完全獨立地保護自己,而你我都可以是他們成長路上的保護神,關心兒少受虐及疏忽,實際地採取行動而不是事不關己的漠視,許孩子們一個更健全成長的環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