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善用多個自我 有效轉換工作模式

善用多個自我 有效轉換工作模式#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透過實際的體驗,微精通證明我們的確擁有多個自我。我們受到吸引的每一樣微精通,都代表著一個自我。我想練武術,也想畫畫、長距離地散步、寫作與烹飪。它們全是組成「我」這條繩索的其中一股纖維。不過,自我不只是一連串的世俗技能。我們還必須有同理心,對他人感興趣,關心別人。得建設也得破壞 可能同時具備相反的特性我們得建設,有時也得破壞。木匠與鐵匠必須擁有暴力的自我,才有辦法揮舞工作時的工具。園丁則必須擁有耐心十足與關懷大自然的自我。這些自我,全都能靠微精通呈現出來,或是成為微精通的重要元素。什麼事令你快樂?觀察自己平日固定做的小事,有的已發展為成熟的興趣,有的還在萌芽,等待開發。做各種事的時候,觀察一下自己,找出在做的過程中,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不同的自我有不同喜好。A 自我可能很喜歡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尋找新的商業點子。B 自我可能是「隱士」, 寫了好幾個小時的小說,才露一下面,連走出公寓都不想。不過, 如果「隱士」被迫待在外頭做高強度的運動,譬如跑上山坡,他可能突然搖身一變成為「登山者」,愛上體能考驗。觀察自己避免批判 每個自我都給一項微經通想改變人生,就從觀察開始,觀察時不要批判自己。不過,也不要反覆地過度觀察,以免變成想掌控各種自我,而不是想改變。觀察好之後,給每個自我都分配一項微精通(如果還沒有的話)。近日很紅的成人著色畫相當引人入勝。塗顏色可以啟動大腦喜愛細節、手藝精巧的那一面。世上有太多工作都是打鍵盤,我們平日不被允許展現手藝。大家靠「著色微精通」,進入不同的自我, 那是一個比較放鬆、享受樂趣的自我。不再抗拒多重的自我 可以幫助轉換調適狀態我們無法光靠一句話或一廂情願,就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狀態。我們需要進入不同的自我,而不是試圖冷靜下來。轉換到新的自我,就會立刻平靜下來。有沒有在生氣時跑到外頭劈柴的經驗?轉換到做體力活的自我,具有神效。誰沒見過好消息瞬間帶來的效果?我有一次感冒,躺在床上休息,但接到新工作錄取的消息後便跳下床,瞬間被「治癒」,只因為另一個自我上身了。這裡要講的不是沖喜可以治百病。然而,在某些情境下處於錯誤的自我,可能造成壓力雪上加霜,導致疾病。一旦接受多重自我,不再抗拒,自然會積極想辦法轉換。此時,微精通可以幫上忙。當你能替眼前的工作轉換到最好的自我,你會發現做起來變得輕而易舉。(本文摘自/微精通/大塊文化)

清醒夢練習幫助心靈 打開恐懼的結

清醒夢練習幫助心靈 打開恐懼的結#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艾拉赫在實驗中,也記錄到了有效力量的增加,這說明了一方面,確實沒有發生肌肉生長的情形,然而另一方面,運動流程的協調卻改善了。若在使用相同力氣的情況下,其使用效率能變得更佳,那結果就又會更加亮眼。以前人只敢在字面上做夢的那些訓練方法,現在已經變得有可能。清醒夢練習 也能幫助心靈調適從樂器的練習我們知道,如果慢慢訓練,就可以達到最好的成果。緩慢地提升速度,雖然也會達到規定的最低速度,但同樣的學習技巧,我們也可以像全力向上跳躍般,一鼓作氣達成。清醒夢訓練的美好之處,在於它行得通,夢境過程會簡單地在分鏡中播放過,就好像練習是在月球上進行的一樣。清醒夢所展現出的不可多得益處,不是只有在體能訓練方面而已,在心靈方面,許多事也顯示出能藉由其協助而輕鬆運用。每個人都希望能更佳地掌握、應付錯誤發展,而且最好趁還在理解其形成的階段就發現,尤其適用於恐懼,以及對害怕的想像,這都會成為再三襲來的夢魘。其問題基本上在於:透過壓抑情節的強迫性重複,只會讓這些情節更加強化及生根,並無法解除。現在若成功保留住本身加強的機制,並另外將恐懼的結打開,就會開啟一條治療的道路。將日間的不安情緒拆散 解決恐懼有人試著在白天就達到類似的目標,方法是有意識地審視夜間的惡夢,並專注地檢視故事,以求最後能期待一個好的出路方案。所期望的是,有一天,夢中的本我也能與東西的新轉折相互一致。只是隨著時間過去,我們與屬於夢境內容的恐懼想像都會隨之消散。因此現在在清醒夢中所嘗試的,是當場將方法重複一遍,這樣就能直接在痛處進行操作。若在無意識中的某處,東西排列在一起並不美觀的話,它們就應該馬上再拆散才是,現在也期望以類似這樣的方法,來處理日間的不安情緒。在上台之前會感到害怕的人(例如,受到怯場的折磨),應該能藉由我們的新方法獲得幫助。若現實中無法不受干擾進行的,我們便在夢中練習,並成功實際測驗。好比足球守門員面對十二碼罰球時的恐懼,也可以避免;而鋼琴晚會前,鋼琴師顫抖的雙手,也同樣能藉此平靜下來。(本文摘自/是鴨子還是兔子/麥田出版)

實驗:能不能靠投藥消除恐懼記憶?

實驗:能不能靠投藥消除恐懼記憶?#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情況糟到單靠見識也無法改善的話,那我們該怎麼辦?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神經科學幫我們準備萬能藥,只需要投這種藥,不斷蔓延的恐懼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茴香黴素這種抗生素,在老鼠身上進行的實驗中,會導致杏仁核中的經典恐懼制約受到阻礙。然而要將其應用到人體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動物實驗 除去不快記憶同樣地,也適用在第二個可能性,也就是在一隻老鼠的記憶中,喚醒錯誤的想像。其方法是透過光遺傳學,也就是藉由基因改造對腦部細胞進行操縱。這會產生作用,讓神經元可以藉由光脈衝開啟與關閉,不快的回憶也就可以這樣輕易除去。但若去思考運用在人類身上的話,現在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幻想。談到記憶內容刪除的臨床運用,只有傳統的電擊治療受到普遍認可。然而其中有個問題,也就是此方法並不是相當精準。個別的不快回憶並無法以此方式消除,更不用說會有一連串的副作用。情緒性認知存在 將感受中立化但不久前我們還是成功地進一步了解到,在恐懼這方面,之後所發生的事可以如何反過來影響之前所學習的內容。曾經有個實驗請參與者在中立環境下,學習不同單字表上的內容,接著再給他們其他的單字表,同時施加(適量的)電擊。此時發現,不是只有在單字表上與電擊的負面感受所連結的內容,記得比較牢而已;同時,電擊還會再展現出逆向的效果。第一張表上面的內容記得更熟──這部分內容,也就是在未有痛覺的情況下學到的內容,同時也與之後在疼痛狀態下學到的詞彙有關。其記憶效果不是在施加痛覺隨後而已,反而是長期的。一方面,這也成功讓原本中立的內容開始載有情緒,因為現在這些內容,也會反向與伴隨著痛覺的詞彙產生連結。另一方面,這樣的情緒加載過程,也被用來加強對這些內容的記憶。對此,科學家做出結論:情緒性認知這種東西確實存在,且這樣的認知也能做為逆向應用。就我們的討論範圍而言,只需要再將同樣的程序以反方向完成,不是依照感受將尚未情緒化的內容加載上去,而是將已載有情緒的回憶依循感受中立化。(本文摘自/是鴨子還是兔子/麥田出版)

夢境連結現實!人生必做事項的反思

夢境連結現實!人生必做事項的反思#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若我們的記憶會在夜間啟動,那麼我們就得討論到兩種不同類型的未來。在其中的深眠階段,討論的是已有的目標,以及底下這個問題:過程如何能為了可能的重複,而同時變得可理解,且最佳化?在緊接著,以睡夢或快速動眼睡眠開始的階段,所負責的是我們遠程目標的夢想生活。所有自白天經歷所獲得的,現在將拼湊出一個更大的關聯性。夢中會開啟新的靈感泉源 造成不安夢中會開啟新的靈感泉源,並導致原先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得以在新的環境及新的景象周遭內被感受。這樣的重新創作,其目標基本上是為了造成不安。不安到讓我們至少會保持開放的態度,來看待固定的方法以及習慣的例行瑣事是否有新的處理方式。在草稿階段如此的不安,還可以一定程度上理解為玩心。白天的時候,我們也常更改我們的過程,然後交換東西看看那樣我們喜不喜歡。但若夢境是跟整體有關,也就是與我們人生最後想要達成或成為什麼有關,那麼遊戲就要認真了,而夢可能成為第一個可以改變我們人生的普遍性不安。由於這樣肆無忌憚的誠實,其門檻可能很高。也因此,夢境有時帶有教育的性質。換言之,夢境會逐步帶領著我們,提出一個準則性的問題。夢境針對人生中必須做的事 提出相反的強迫性我們每個人都對下面的場景不感到陌生:在夢境中我們人在路上,而且跟人有個重要的約。在赴約的路上,遇到認識的人,時間變得不太夠。接著我們又開錯路,時間變得更趕,把車子停在立體停車場的時候,又忽然目睹一件罪案發生,醒來以後才發現那是星期天晚上看犯罪影集所留下的印象。每次遲疑,心中的感覺就會更加強烈,覺得跟人家的約會,更不可能準時趕上,最後心中只剩恐慌。到了最後,夢境以這樣作結:我們陷入某種不尋常形式的絕望,並胡亂繼續思考著「現在該怎麼辦」。而這個我們或許會從夢境帶回現實的問題,是個必須捫心自問的問題:這件自己認為一定要去做的事情,我們真心想要嗎?夢境針對這種強迫性,在人生中一定要達到這個、達到那個,提出了相反的強迫性:至少要想像一下我們所無法想像的事,然後看看會如何發展。夢境像是陪伴者 白天沒入意識中與普遍的幻想所告訴我們,以及古老解夢認定為無庸置疑所不同的是,我們在夢中不會得到叫我們「你要變成這個或那個」的內容。夢境更像是個陪伴者,當我們再度將注意力轉向夢境的順序時,它卻在告別後,隱密地沒入白天的意識當中。(本文摘自/是鴨子還是兔子/麥田出版)

團圓別拿孩子做比較!4招減親子鴻溝

團圓別拿孩子做比較!4招減親子鴻溝#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小學六年級男生,跟欺負他的同學打架,回家卻沒跟家長說起隻字片語,直到老師寫聯絡簿才知道出大事,傷心的媽媽不知道如何協助孩子處理後續問題,找上身心科醫師。孩子認為以前講了都被罵,不願意把發生的事告訴家長,常常是挫折經驗累積的結果。久而久之跟媽媽講話形成壓力,孩子選擇不如不要講。父母練習4方法 處理孩子情緒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蕭亦伶指出,上一代家長從小被教養時不容許有負面情緒,認為有情緒等於不好、受傷,然而孩子的情緒不是被處理而是被停止。當他們自組家庭,複製這個模式,孩子知道情緒不會被理解,因為怕被罵決定根本不講,將情緒隱藏起來。對大人來說的小事,往往是孩子世界的大事。蕭亦伶醫師表示,承接孩子情緒是為人父母很重要的功課,家長不妨多利用寒假期間,親子比較多相處時間,練習4個協助孩子處理情緒的方法:1)不要急著教導孩子正確的方式/先試著同理,讓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生氣的情緒。2)了解事情完整經過與原因,親子討論後續策略。3)相信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讓孩子自己說看看,如果再發生一次,有沒有其它期待的處理方式。即使天馬行空、無厘頭都好,列出愈多方式愈好,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的要幫孩子解決,以免跟孩子期待不同,反而以後不敢跟父母講事情。4)親子共同討論,找出孩子最期待的結果/用幽默有趣的方法提供建言,列出方法與結果,反覆練習改變互動模式。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建立金錢概念常見孩子為春節壓歲錢大鬧脾氣,家長不妨同理孩子壓歲錢被拿走的心情,讓孩子講出原本的規劃,問孩子的想法、怎麼運用錢。也可以跟大一點的孩子討論存錢,學習「延遲滿足」必須的等待。與其家長把錢全部收走,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如讓孩子從小養成存錢、用錢的概念,存到多少就可以買想要的東西。蕭亦伶醫師提醒,家族團聚常會拿孩子的學業成績、才藝做比較,不論什麼年齡,被拿來比較都會讓人不舒服,尤其不要強迫不想秀才藝的孩子公開表演。可以事先詢問子女的意願,不必為了炫耀讓孩子為難。稱讚其它親戚孩子很認真努力,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被比較批評。

創造好心情 一周送自己3個「禮物」

創造好心情 一周送自己3個「禮物」#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想到開心的事就會情緒高昂,面對討厭的事則會心情低落,這是人的習性。事先準備能讓自己心情雀躍的「禮物」,就能保持好心情。可以在一周內準備三個禮物給自己,關鍵在「可實現的範圍內」以及「能讓心情亢奮」。簡單一點的像確保閱讀時間,或是把自家收藏的高級紅酒開來喝,種類和方法都不限,無論是玩賽馬或賽船、看職棒或足球比賽、睡上十個小時、欣賞繪畫或是買花回家裝飾居家生活都可以。善待自己 從微小的發現中找到樂趣在忙碌的生活中,人的感覺會漸漸變得遲鈍,進而對任何事失去興趣,對原本喜歡的事物也變得麻木,如果你怎樣都找不到可以當作「禮物」的樂趣,就請你好好回顧自己的生活。試著從日常生活的微小之處找到樂趣,然後再加以延伸也是一種方法,像這樣追求屬於自己的樂趣即可。團體生活中許多人都有斬不斷的人際關係,就像不愛吃甜食的A平時很受B的照顧,某一天收到B送的大福,雖然A的真心話是不想吃大福,但還是勉強吃了一口,然後說「真好吃」。結果,B一心認定「送甜食能讓A開心」,從此之後一有機會就送甜食給A,到最後A也不敢說自己其實不喜歡甜食,所以感到壓力很大。與其自己痛苦 不如勇敢說「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驗,好比不敢不送年終禮品或賀年卡給曾經照顧過自己的人,或是不敢拒絕上司的酒席邀請,社會中這些複雜的人際關係,讓每天都過得不愉快。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就從現在開始改變吧!偶爾提起勇氣,試著說「不」。對於不合胃口的伴手禮,可以直說「很抱歉,我不愛吃」;面對不想參加的酒席,回答「我有事不能去」也OK。總是壓抑自身情緒的人,都會對說「不」感到猶豫,但是說「不」也是一種溝通,無論對方立場為何,只要自己不能接受或不能忍受,就要老實說出來。如果對方是通情達理的人,就算雙方都對彼此說出真心話,關係也不會改變,只要不要用情緒性發言攻擊對方就好,坦率地表明真心話與情緒化是兩回事。(本文摘自/不被情緒勒索的51個方法/三采出版)

信念還是藥物更能使人痊癒?

信念還是藥物更能使人痊癒?#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些提議就像《教父》中上演的劇情一樣,是無法拒絕的。這種看似友善的提議,實際上是惡劣的威脅或騙局,但在字面上卻不帶一絲威脅。當一名槍手叫你打開保險箱,如果你慢條斯理思索他的提議,那你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當警察在車站將你的同伴攔下,「先生,請讓我問幾個問題」,拒絕他們友善的請求,也是愚蠢又毫無意義的。如果信念更有效 也難以輕易相信不過,有些提議卻只能拒絕,因為它們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假設你身體不適、感到難受又虛弱(抱歉我又拿病痛當例子),因此去看醫生,沒想到醫生給了以下的治療建議:讓你好起來是沒有問題的,你有兩種方法可以選擇。每天吃這個藥四次,持續一週。這藥的確很難吃,而且會造成頭痛,但你一定會好起來。你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只要深信自己一定會痊癒就好;只要你展現信念,便可緩解身體不適,這種信念就跟藥物一樣有效,這樣你就不必吃那難吃的藥。我可沒有胡說八道,有大量的證據證明信念有助於病痛痊癒,因為信念源自於大腦,而大腦的狀態會影響身體。醫生笑了笑,並補充說「信念」的選項最合理,而你也同意了,為了避開藥物,你寧願選擇醫生推薦的「信念」選項。然而,你真的可以選擇相信某件事情嗎?這個選項是否不可能成真呢?畢竟信念不像電源可以開關自如。聽信他人說法 自我相信遇障礙那麼,讓我們稍微修改一下這個故事:你選擇了藥物,因為你認為它會讓你痊癒。但你不知道的是,藥物本身其實沒有療效,而醫生很清楚這點。它只是一罐添加了有色且難吃添加劑的水。這個藥不過是安慰劑而已。病患之所以在吃藥之後感到比較舒服,是因為他們誤以為是藥的化學物質起了作用,因此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好起來,而正是這樣的信念使他們康復。此時,知道事實的醫生,也許會忍不住喃喃自語:只要我的病人相信藥物會讓他們好起來,這個藥物便會讓他們好起來。如果你偷聽到了這句話,認為醫生說的是實話,你便會想要相信它:只要我相信藥物會讓我好起來,這個藥物便會讓我好起來。可是,此時你就再也無法相信這個藥了,至少你無法理性地相信它。這是弔詭的,醫生可以相信這個事實,但你卻無法。因為你在「自我相信」上遇到了困難。(本文摘自/為了活命,你會吃人嗎?/EZ叢書館)

照顧長者負擔重 別忽視自己的需求

照顧長者負擔重 別忽視自己的需求#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身為女兒,我們究竟該如何定義自己對母親的責任與義務?這是一個艱困的主題,身旁一定有很多自以為可以插手指導妳和母親的親友。但只有妳最清楚自己的能力到哪裡,而妳需要確保自己的身體與神智維持在健康的狀態。就算母親生病或守寡,都不該以此為藉口變得行為乖張。光是聽從她的指示與要求,就會帶給妳巨大壓力,妳沒有承擔生活被徹底打亂的義務。照顧母親健康 也別忽視自己身心靈狀況我知道這類狀況不好處理,但妳仍得努力保障自己的權益。我並不是要妳完全拋棄生病或需要陪伴的母親,只是在幫助她的同時,妳得先將自己的腳步站穩,才能真正量力而為。如果母親生病了,妳能做的就是與醫生保持聯繫,幫助她做出與治療相關的決定,而不是每天親自照顧她。如果母親守寡,妳或許願意在開頭一個月花上大把時間陪伴,但之後仍得幫她尋找獨居與尋找友伴所需的資源。無論面對多麼高壓的危機,妳都得找出對自己而言最健康的解決方法。正如我們談過與母親重新協商關係的注意事項,這一次,妳也得照顧自己的需求與界線。藉此,妳才能主動選擇以合理的程度與方式,對母親付出品質最好的照護及關愛。總忽略自己的需求 心靈創傷難痊癒有些時候,儘管他人對「女兒」的定義及賦予的責任讓妳壓力甚大,但卻不至於無法忍受,於是妳選擇將自己的最佳利益放到一邊。因此,一旦母親面臨危機,而妳發現自己無法克制地符合他人期待,完全看不到自己的需求時,請想辦法找回妳的魄力、非防禦性溝通技巧,以及設立界線的能力。這些訓練能為妳爭取一些時間與空間,幫助妳依循個人最佳利益及內在智慧採取行動。如果妳仍感到內疚或進退維谷,請記得長久以來,妳所得到的承諾很少兌現,需求也很少得到滿足。那個總被忽略的孩子仍活在妳的心中,但唯有看到她的存在,並努力展現自我,妳才有可能確切地走在痊癒之路上。每當妳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他人之後,請重新提醒自己這件事:妳的幸福,只有妳自己能守護。(本文摘自/母愛創傷/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