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無薪假薪水少3成 少了薪水不能少健康

無薪假薪水少3成 少了薪水不能少健康#胃癌

金融海嘯持續發威,無薪假情況更是持續延燒!根據調查,97年約有4成6的上班族放過無薪假,平均3成約一萬六左右的薪水,更有近8成的上班族表示有憂鬱傾向。趙強營養師表示,在持續蔓延的景氣寒流中,強大的壓力也讓民眾身體漸漸產生變化,最容易也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腸胃問題,像是胃脹、胃痛、腹瀉與便秘等。趙強營養師表示,雖然休無薪假少了薪水,身心承受龐大的壓力,但卻不能因此丟了健康,建議過去一直處於高壓力、工時長,身體健康早已亮紅燈的上班族,應把握無薪假好好調整身體,回復健康狀態,累積下次再出發的能量。避免壓力下所產生的腸道問題,其實可以借鏡世界長壽村的健康祕訣,從日常的飲食著手,就能輕鬆保健腸胃,吃出健康!根據研究指出,世界長壽村共同的健康秘訣,就在於天天飲用優酪乳,且此祕訣早在一百年前就被『乳酸菌之父』同時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梅基尼可夫(Metchnikoff)所證實。世界上有幾處知名的長壽村,其中以保加利亞是百歲以上老人比例最高的國家。經過梅基尼可夫研究發現,重點在於當地居民大量食用優酪乳,因為優酪乳中的乳酸菌能抑制腸內腐敗菌的增殖,維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延緩人類老化。有趣的是,當保加利亞人優酪乳的飲用量,從之前人均年消費量40公升下降至22公升的過程中,百歲老人量也跟著減少,顯示優酪乳的飲用量與健康長壽的相關性。趙強營養師也提醒:身體能否健康長壽,消化道健康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趙強營養師進一步說明:壓力大又生活緊張的現代人,如何用最方便的方式保養身體健康呢?長壽村民的健康秘訣-天天飲用優酪乳,可以作為我們很好的借鏡。雖然優酪乳所含的乳酸菌可以幫助腸胃健康,但是乳酸菌必須能通過胃酸與膽鹼的考驗於腸胃存活才能發揮效果,如「雷特氏B菌」,經人體實驗證實與健康食品認證,能有效抵抗胃酸及膽鹼的考驗直接到達腸胃,更可降低腸胃中壞菌-胃幽門螺旋桿菌(造成胃潰瘍、胃癌等的主因)數量,有效保護腸胃健康,避免毒素危害,是幫助健康長壽最方便簡單的選擇之ㄧ。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胃癌

國內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95年由第三升至第二,僅次於肝癌,而其死亡率也只在肝癌、肺癌之下,高居第三,對國人的威脅正逐漸竄升。而這類患者除少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大多是飲食與生活習慣所導致,最常見原因是抽菸、喝酒與飲食油膩、攝取紅肉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一般外科-姚逸興醫師指出,大腸癌病人最常見的症狀是大便帶血,一般人往往誤以為是痔瘡出血,自行買藥治療,結果病情越來越糟,等到發現是癌症時已來不及。其次,罹患大腸癌容易便祕、大便習慣改變、或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到後來甚至大便變細,這是因為腫瘤變大,阻塞腸子,就如同家中水管阻塞、水流變小一樣,而這些都是初期到中期的症狀,一旦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甚至腹水出現,癌症可能已進入中後期,姚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要診斷大腸癌,肛門內診加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是最常用的初步診斷,若糞便潛血呈陽性,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查或大腸攝影,再配合病理切片,幾乎可以診斷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有些人以為抽血可以篩檢大腸癌,並不正確,因為抽血檢出大腸癌的機率僅百分之六十,一般用於手術後追蹤。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必須儘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有時須合併放射或化學治療。姚逸興醫師表示,過去直腸癌病患常因腫瘤擴散嚴重,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改由腹部排便;現在醫學發達,藉由術前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癌細胞擴散,免去永久性人工肛門之苦。近年來運用腹腔鏡進行大腸切除術,開刀傷口變小,更大幅減少術後疼痛。此外,已知有大腸息肉者,姚醫師建議應每年定期檢查,因為部分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預防勝於治療,凡年滿四十五歲民眾,最好安排每年定期健康檢查,飲食方面更須注意,避免抽菸、喝酒,而太油膩的食物也最好少碰為妙。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胃癌

大腸癌,以往都被認定是歐美西方人的疾病,但這幾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人數節節昇高,已經超越胃癌。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癌症死亡人數,大腸直腸癌分別各佔男、女癌症第三大原因,僅次於肝癌和肺癌。隨著國人飲食方式,越來越接近西方飲食,缺乏纖維素攝取,大腸癌也將越來越多,更不容我們輕忽。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表示,大腸癌患者依據腫瘤發生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現。比方說,左側大腸癌常會排便習慣改變、突然間便祕、解出的糞便變細,或便祕腹瀉交替、解出血便、腸阻塞。如果腫瘤接近肛門,可有解不乾淨、裡急後重感;對於右側大腸癌患者,並不會出現阻塞症狀,多以貧血、腹部腫塊、腹痛表現。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患者還是先拜訪腸胃科醫師,評估是否須要進一步檢查。對於完全沒有症狀的人,就必須靠篩檢。蔡青岩醫師指出,大腸癌篩檢方式依據發生的危險機率,分為一般危險群和高危險群,其定義如下:一般危險群:汎指五十歲以上民眾。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發現有腺瘤,即腺體型息肉。過去曾罹患大腸息肉、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子宮癌病人。炎性大腸炎患者。多發性腺體型息肉症候群。多發性幼年性息肉患者。非息肉型遺傳性大腸癌家族。針對一般危險群,篩檢建議:每年糞便潛血檢驗,若為陽性反應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或大腸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檢。每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如發現息肉且經切片證實為腺體型息肉,或發現超過一公分之息肉,均必須再接受大腸鏡將全部大腸檢查。或結合1與2,每年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鏡檢。蔡醫師強調,對於高危險群中1.家族史,特別是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中,有人於五十五歲前即有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有腺瘤者,更須確實篩檢,建議於四十歲時開始檢查,方式如同一般危險群建議,其餘高危險群各有不同建議。大腸癌是一種生長較為緩慢的惡性腫瘤,對於各種治療,均有不錯效果。較早期大腸癌治療,預後五年存活率常可達八成以上,因此更值得早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認識胃癌

認識胃癌#胃癌

胃癌的好發年齡以50~70歲佔大多數,男性比女性來得多。然而近年發現年紀在40歲以下者亦不在少數,尤其是年輕的女性。光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黃志仁指出一般而言,胃癌的發生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飲食習慣與社會經濟階層有關。據統計喜吃煙燻及鹽漬物者,胃癌的發生率較高。食物內的硝酸鹽,經腸道細菌還原成亞硝酸鹽,再形成亞硝酸胺,經動物實驗證實,亞硝酸胺為一致癌物,可引起胃癌。由於醫學科技的進步,胃內視鏡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早期診斷胃癌的機會。也是提高胃癌存活率最有效的方法。改良型式的胃鏡,直徑不及一公分,鏡管也是以材質較軟的玻璃纖維,在檢查過程中較敏感的人會稍嫌不適外,不會造成任何痛苦和傷害。檢查時要遵從醫師的指示輕鬆的吞嚥,胃鏡進入喉部後即平靜的進行腹部呼吸,則能輕鬆的接受檢查,通常只要幾分鐘即可檢查完畢;檢查完畢後,由於喉部麻醉作用將持續半小時,不要立即進行漱口或在一小時內吃東西,亦不要短時間內開車,以免發生危險。胃鏡除了可觀察胃部黏膜微小變化外,更可以適時地經由胃鏡做活體切片病理檢查及細胞學檢查,診斷十分正確。由於日本的胃癌發生率居世界之冠,他們對早期診斷的普查工作特別努力,早期胃癌的病例約佔1/3以上。因此,4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最好每年能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民眾若有懷疑胃部疾病,可赴醫院作詳細的胃鏡檢查,以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