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中年男性菸酒過度 罹患「胃癌」風險增高

中年男性菸酒過度 罹患「胃癌」風險增高#胃癌

現代人不僅生活壓力大,連飲食習慣也和以往有極大的不同。種種的外在因素不僅讓身體造成負擔,更有可能引發胃癌。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嘉齊表示,胃癌在台灣盛行比例偏高,而胃癌初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一旦出現症狀時,就已經確定是胃癌。王嘉齊醫師表示,胃癌患者通常有上腹部疼痛、不適、食慾不佳、消化不良,甚至有黑便、消瘦和貧血等症狀。胃癌發生在男性身上的機率比女性來的高,其中最容易好發於50歲左右的中年男性,由於這時期的男性菸酒過度、生活壓力大,因此最容易讓胃癌找上門。王嘉齊醫師也說,有研究指出,全世界超過50%人口在消化系統上有幽門螺桿菌。而幽門螺旋桿菌大部分是在小時候抵抗力差,造成病從口入導致感染,但是到長大後才逐漸有症狀產生。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進而造成胃潰瘍。胃潰瘍通常出現在胃和十二指腸,並分為良性和惡性,要做切片檢驗才能確定是否有害。王嘉齊醫師提醒,一般胃癌的產生和飲食有極大的關聯。常吃醃漬、燒烤的人較容易有胃癌,有抽菸、喝酒的人也是罹患胃癌的高危險群。另外,家族病史有胃癌的人也要多加注意,除了避免以上危險因子,也一定要定期到醫院做檢測,才能真正的預防胃癌發生。愛喝啤酒易罹胃癌!比喝葡萄酒風險更大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22胃酸過高致胃潰瘍? 醫師:主要是胃幽門桿菌引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82胃癌患者怎麼吃? 掌握3少2多1不原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229

愛喝啤酒易罹胃癌!比喝葡萄酒風險更大

愛喝啤酒易罹胃癌!比喝葡萄酒風險更大#胃癌

根據英國《路透社》(Reuters)報導,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如果男性酗酒的話,罹患胃癌的比例比小酌兩杯的人還要高。這項研究分析了超過50萬的歐洲成人,從數據當中可以發現到,如果一天喝超過四杯的男人,比起那些只喝一點點的男人,罹患胃癌的機會要多出一倍。至於在女性的部分,罹患胃癌的現象並不明顯。(圖片翻攝自HealBlog.net)這個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也表示,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喝酒一定會得到胃癌,只能證明兩者之間有極大的關連性,而且在研究中也指出,喝啤酒的人得胃癌的機會比葡萄酒還要高。最後研究人員提出一個假設,就是酒精的代謝產物乙醛是一種致癌物質,而這種物質如果太多,就會誘發身體產生病變,形成癌症。憂鬱症將成21世紀黑死病 台灣政府狀況外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20爆炸案傷者黃銀裕本要進行植皮 肺發炎暫緩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18轎車輾過腳背微痛 竟成「腔室症候群」險截肢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19

胃癌患者怎麼吃? 掌握3少2多1不原則

胃癌患者怎麼吃? 掌握3少2多1不原則#胃癌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與家人同聚享受中秋美食,可說一大樂事,但全台卻有近兩萬名的胃癌患者,望著美味的月餅食不下嚥。台灣癌症基金會特別在今年的中秋前夕,邀請知名甜點達人陳妍希老師,根據「3少2多1不」的原則,設計胃癌患者適合吃的月餅,提醒飲食及HER2基因檢測都兼顧,給患者更多呵護。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台灣為胃癌發生的高危險區,根據衛生署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指出,97年各有男性1571人與女性827人因胃癌死亡,佔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五位,全台約有一萬八千多名胃癌患者,其中約四成為轉移性胃癌,無論是胃癌病友本身或是家屬,常常對於胃容量減少之後的飲食準備感到困擾,特別是節慶飲食常常無法與家人共享,而感到遺憾,為此提出無論癌友或一般民眾都適用的餐點與月餅,以提升胃癌病友與家庭身心靈上的滿足。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正雄醫師表示,過去轉移性胃癌患者僅能依靠化療來控制病情,存活期通常不超過一年,且因為癌細胞轉移,多會造成嚴重腹水、吞嚥困難與腸阻塞,嚴重時無法進食,只能進行管灌飲食、或是經由腸造口灌食。張正雄醫師也表示,經歷過手術或化學治療之後,臨床上常見病人的體重減輕10公斤以上,而在醫學上體重減輕10%,即代表有需要接受營養照護。隨著醫療的進步,轉移性胃癌也早邁入個人化醫療時代,臨床統計約有16%的轉移性胃癌患者為HER2陽性基因,張正雄醫師提出,一項名為ToGA的第三期全球臨床試驗報告已經證實,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搭配化療,可以抑制HER2蛋白質的過度反應,大幅延長中位存活期達35%,由11.8個月提升至16個月,突破過去轉移性胃癌治療上,中位存活期不超過一年的瓶頸。部分經治療達緩解的病人,將可因病情改善或暫停化療,而部分解除疲倦、噁心、疼痛、吞嚥困難、嘔吐、厭食與腹水的症狀,患者生活品質得以提升。在不適症狀緩解後,病人因體力恢復,自然會開始想嘗試吃過去熟悉喜歡的食物,此時要如何進行飲食型態的改變,是臨床上很重要的課題,因為吃得好才能儲備面對未來挑戰的本錢。台灣癌症基金會賴怡君營養師表示,其實只要遵守「3少2多1不」的原則,胃癌飲食也能多樣化。所謂「3少2多1不」分別代表少量、少油脂、少纖維,多餐多蛋白,並且甜食不過量。這個原則的訂立,是考量胃癌病人胃容量的減少而設計的,例如針對胃切除的病人,因為胃容量縮減,餐後高濃度、高滲透壓食物直接進入小腸,容易造成傾食症候群,故應採取高蛋白低糖飲食,糖分的攝取減量,每日控制在100~130克為原則。且因為胃容量縮小,飲食習慣需更改為少量多餐,同時胃癌病人常伴隨腹瀉的困擾,所以纖維的攝取量也不應過多,如果要補充蔬菜類,可選擇像切細碎的葉菜類、可燉軟爛的胡蘿蔔或瓜類等,而水果的部分則像是木瓜、奇異果、火龍果與水蜜桃等等,質地柔軟,容易入口,都是不錯的選擇。營養師也特別提醒,傾食症候群也應該要注意「乾濕分離原則」,優先選擇乾式食物,液體食物應在餐後30~60分鐘或是餐與餐中間食用,避免加重傾食症候群的症狀。賴基銘醫師提醒,近年來烤肉成為中秋節的全民運動,若於中秋節應景食用燒烤類食物時,應優先攝取新鮮蔬菜增加抗氧化力,多準備適合的燒烤類蔬菜,或將烤肉片捲入蔥段、洋蔥等以增加風味,並避免食用烤焦的部位;此外吃燒烤不宜飲用酒精飲料,最好搭配新鮮水果、果汁或淡茶進食,才能降低對胃部黏膜的刺激。

「運動防護先驅」楊天放 擊敗胃癌重返體育界

「運動防護先驅」楊天放 擊敗胃癌重返體育界#胃癌

「台灣運動防護先驅」楊天放先生一直默默耕耘基層、長期為運動傷害防護工作努力奉獻,並曾獲頒體委會國光體育獎章;70歲的他在去年檢查出罹患胃癌,仍以堅強的鬥志接受治療,並再次回到運動場,讓人佩服。楊天放是在民國70年從國小老師轉攻運動傷害防護,並成為第一個赴美國專研防護的運動防護師,舉凡中華運動代表團隊參加亞奧運、國際錦標賽等,楊天放都是頭牌保姆,深獲運動員的信任。許多運動員都在他的精湛醫術下,得以延長運動生命,繼續為國爭光,包括金臂人黃平洋以及及女網名將詹詠然等 。不可思議的是,去年4月楊天放被醫生宣布罹患胃癌末期,只剩下3個月的生命,但他展現頑強的生命鬥志,歷經18次化療、25次放療,走出死亡陰影,再次挺著身子返回運動場。對於楊天放熱愛運動、關懷運動員,以及意志頑強、熱愛生命的這段奮鬥歷程,中華奧會副主席林鴻道相當感佩他的求生意志,並表達無比的敬意。

胃癌,台灣四大死亡癌症之一

胃癌,台灣四大死亡癌症之一#胃癌

文/奇美電子報第22期 肝膽胃腸科 郭樂明醫師胃癌是亞洲國家如日本、中國等地相當常見的消化道癌症,根據近年來的統計胃癌在台灣癌症的死亡原因中高居第四名位。因此在胃腸科來講胃癌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種癌症。事實上發生在胃部的惡性腫瘤不只一種,除了常見的胃腺癌還包括胃惡性肉瘤、惡性淋巴瘤以及類癌腫瘤等,其中以胃腺癌占了90%以上,因此一般民眾認知的胃癌指的就是胃腺癌。發生胃癌的原因胃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釐清,但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認為內在因素,如遺傳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如食品添加致癌物質及硝化物質以及環境中的其他致癌物質都是發生胃癌的可能的原因。文獻顯示,家族中若有人罹患胃癌,其家屬得病比例有增加傾向。飲食方面則應避免醃製、煙燻、燒烤以及黴變的食物,此類食品被認為是促進胃癌發生的誘因。此外,近年來為醫界及一般民眾所熟知的幽門螺旋桿菌也被認為是發生胃癌的危險因素。原因是幽門桿菌感染所導致的胃上皮細胞增殖增加了細胞惡性變化的可能性。胃癌的臨床症狀胃癌早期並無特殊症狀,然而隨著腫瘤的增大會逐漸出現一些徵兆,較常表現的症狀為上腹痛、上腹脹感、食慾減退、體重減輕以及胃出血,另外臨床症狀也可能依腫瘤發生位置而有所差異,如靠近賁門的胃癌呈現吞嚥不暢或吞嚥疼痛、腫瘤靠近幽門位置則會顯現阻塞症狀,如飽脹、嘔吐等。若是求診者出現嚴重腹痛,且併有延伸性下背痛或有異常腹脹,腹水現象,可能癌症已侵犯到後腹壁周圍組織以及擴散到腹腔內,已屬晚期癌症,因此提高警覺早一點去找胃腸專科醫師作檢查,才有機會早日診斷、早期治療。診斷胃癌的方法胃癌的診斷方法有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檢查以及上消化道X 光攝影。主要還是以胃鏡檢查容易確認病灶,並可同時作病理切片來證實癌細胞的存在。尤其是早期病變以胃鏡檢查較為不易漏診,然而對於一些胃黏膜破壞不明顯或是黏膜下發展的腫瘤,有時則要靠X 光、內視鏡超音波或CT 配合檢查。另外,對於已經確定為惡性病變的病灶,胃鏡可以幫助認定癌症的分期,有利於決定後續的治療。早期胃癌的定義為癌細胞只侵犯到胃壁的黏膜或黏膜下層,由於早期胃癌的預後良好,手術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95%,中晚期胃癌則降至10~40%因此診斷早期胃癌是胃腸科醫師一項重要的課題。診斷早期胃癌的要點如下:早期胃癌通常缺乏明顯的症狀,因此建議成年人尤其是40 歲以上者,以及高危險群患者應定期接受內視鏡檢查。如經常出現上腹不適症狀,尤其是上腹痛、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不明原因貧血,都應接受胃腸專科醫師診察及安排胃鏡檢查。若是屬於胃癌高危險群者,如有家族癌症病史,罹患慢性萎縮性胃炎或胃黏膜小腸化生、胃腺瘤性瘜肉、胃手術後十年以上者以及慢性胃潰瘍皆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治療原則上以外科手術為主,視情況配合內科相關科系做綜合治療。早期胃癌的治療率為90%以上,大部份優先考慮外科根除性手術,或視情況而定安排內視鏡或腹腔鏡手術。晚期癌症因有周圍淋巴或器官的波及手術治療並非根治方法,此時常需合併化學抗癌藥物治療或加上放射線治療。

消化器官癌症 你了解多少?

消化器官癌症 你了解多少?#胃癌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居於首位,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因癌症過世,使得人人談癌色變。導致死亡的前十種癌症,消化器官竟然占了六項,分別是第2位的肝癌,第3位的大腸直腸癌,第5位的胃癌,第6位的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第9位的食道癌,以及第10位的胰臟癌。消化器官的癌症,可說是國人的痛,也是醫界亟需努力防治的目標。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謝清睿說明並解釋,如何預防這些癌症。肝癌:台灣有三百萬B型肝炎及三十萬C型肝炎患者,部份走向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要避免這些結果,建議民眾抽血篩檢是否為帶原者,若為帶原者每3-6個月須追蹤肝功能、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治療。若肝功能持續偏高,由醫師評估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從源頭阻斷肝炎病毒的感染,可避免日後的併發症,所以要施打B型肝炎疫苗以產生抗體,避免共用刮鬍刀、牙刷、針頭、不必要的輸血,及安全的性行為。保肝、愛肝的原則是食物要新鮮、少喝酒、維持理想體重、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及規律作息。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是年紀大、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的個人史或家族史、家族性腺性多發性息肉、遺傳性非多發性息肉大腸直腸癌、發炎性腸疾患,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肥胖、高油脂低纖維飲食等。預防之道是維持理想體重、少吃動物性油脂、多吃蔬菜水果。50歲以上或其他高危險群建議做大腸癌篩檢,如糞便潛血試驗、乙狀結腸鏡、大腸鏡、大腸鋇劑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等,可與醫師討論適當的篩檢方式。若有息肉或早期癌及早接受內視鏡切除術,可避免日後需手術治療。如有血便、糞便潛血反應陽性、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腹痛、貧血、體重減輕等,請儘快就醫。胃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危險因子,可能經由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上皮化生不良等步驟而轉變為胃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主要有碳13同位素尿素呼氣試驗或經由內視鏡夾取組織來化驗。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接受「三合一」藥物除菌治療。其它的危險因子為抽菸、喝酒、常吃煙燻、燒烤的食物、曾接受部分胃切除、有胃息肉、有胃癌家族史等。若有上腹痛、悶脹或不適、嘔吐、解黑便、貧血、體重減輕等,宜儘快就醫。口腔癌:嚼檳榔、抽菸、喝酒是三大危險因子,尤其以嚼檳榔為最主要的元兇,而菸酒有加成的作用,所以避免這些嗜好是預防口腔癌最有效的方法。平日保養為注意口腔衛生,若口腔有難以癒合的潰瘍、腫塊或白斑,請務必就醫檢查。食道癌:多數為扁平細胞癌,其危險因子是抽菸、喝酒、嚼檳榔、熱茶、煙燻或燒烤的食物、曾有食道腐蝕性傷害等。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曾有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患者,發生食道癌的機率也會增加。少數的食道癌屬於腺癌,與長期的胃食道逆流疾病有關,可能經由逆流性食道炎、腸上皮化生(巴瑞氏食道)、上皮化生不良等步驟而轉變為腺癌。預防食道癌要避免菸、酒、檳榔,多吃新鮮蔬果,妥善追蹤治療胃食道逆流疾病。若有吞嚥困難或疼痛、胃酸或食物逆流、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宜儘早就醫。胰臟癌:抽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他有男性、喝酒、高油脂食物、膽結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等。預防胰臟癌要避免菸、酒,少吃動物性油脂、多吃蔬菜水果。若有黃疸(茶色尿、眼白或皮膚變黃)、上腹痛、體重減輕、突然發生糖尿病或糖尿病突然難以控制,務必及早就醫。謝清睿進一步說明,綜合以上所述,可發現消化器官的癌症,其共同的危險因子是菸、酒、高油脂低纖維及加工食品等,因此避免不良嗜好、少油少加工食物及多吃新鮮蔬果,是預防多數癌症最基本的方法。若有個人或家族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必須定期篩檢追蹤。個人的致癌基因及環境中的致癌因子,不是我們能完全瞭解的,早期癌症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在重視預防醫學的今天,「健康檢查」是值得考慮的方向。謝清睿提醒民眾,如果有相關的症狀出現,絕對不要諱疾忌醫,儘快就醫找出原因,做適當的治療,早日遠離消化器官癌症的威脅。

體重減輕鬧胃痛?早期檢查杜絕胃癌

體重減輕鬧胃痛?早期檢查杜絕胃癌#胃癌

天氣涼,感冒、腹痛的人也多了,腹痛的病人一般都會以為胃不適,吃一點成藥拖過不痛就好了,可是不要忘記如有上腹痛一至兩週沒有好轉或反覆發作,一定要到醫院做檢查。尤其40歲以上的人,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外胃癌的發生率還是有的。癌症位居台灣主要死因第一名,胃癌即佔居第五名,胃癌的死亡率是佔第五名,患病初期有58.2%出現上腹部不適的症狀,經由體檢發現為胃癌初期的有5.8%。在日本40歲以上民眾每年皆做胃鏡檢查,所以他們的早期診斷率相當高,相對的手術後五年以上的生存率也高。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胃癌最常見在50-60歲,高危險群是血型A、抽菸、喝酒、吃較鹹、燻製的危險食物,及發酵可保存的魚乾、肉乾等食物。有過慢性胃炎、惡性貧血,幽門桿菌引起的胃潰瘍及有切胃手術的病人都是高危險群。體重減輕、腹痛都是胃癌常見症狀,有些也會有解黑血便、貧血、嘔吐、厭食及吞嚥困難來表現,等到有摸到腹部腫塊、淋巴節及腹腔有水已是末期了。所以胃鏡及切片是最好又準確的診斷工具。早期診斷無法用身體觸診及血液來判斷,但這幾年有新的發明,例如用PET-CT可檢查全身有沒有癌症發生,而透過胃鏡切片檢查胃癌更有100%的準確率。若只透過胃攝影(UGI series)對初期胃癌檢查較無幫助,而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是用來幫忙診斷肝、腹腔、淋巴有無癌細胞轉移。如果多處轉移,治療效果就會比較差,可能給予患者緩和症狀的治療。初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高達90%,可是整體而言,胃癌開刀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小於30%,所以早期診斷與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診斷早期胃癌 內視鏡最有利

診斷早期胃癌 內視鏡最有利#胃癌

根據IARC2002年的報告,胃癌的發生率是所有癌症的第4位,僅次於肺癌、乳癌及大腸直腸癌。世界各國於2002年胃癌的發生率從每十萬人中三人至七十人。在2002年胃癌發生率估計有934,000人次。而胃癌造成的死亡率是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約占所有癌症死亡的10%。胃癌好發的地區包括東亞、東歐及南美,而北美、北歐、東南亞及大洋洲是胃癌發生率較低的地區。胃癌好發在男性,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的1至3倍。大部分的胃癌發生在中年至老年身上,除了不分化型胃癌外,此型態之胃癌易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而普遍癒後不好。在1962年Murakami將早期胃癌定義為胃腺癌侵犯深度局限於黏膜層或黏膜下層而不管是否有淋巴結的轉移。由於不論東方或西方的報告,早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均高於90%,所以認為早期胃癌是可能治癒之癌症。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表示,大部分的早期胃癌可能是沒有症狀或者有類似潰瘍的症狀。大多數的病患是在接受健康檢查時而意外發現,此外,而類似潰瘍的症狀可以因為使用一般的胃藥而改善。因此對於胃癌盛行率高的地區:如台灣,應在其有類似潰瘍的症狀發生時,接受完整的內視鏡檢查及切片。張君照醫師指出,內視鏡是診斷早期胃癌最有利的工具。早期胃癌在內視鏡觀察的發現包括黏膜顏色的異常、黏膜表面血管的消失、黏膜層凹陷或凸起增厚、不規則的結接節、潰瘍周邊不正常的黏膜皺摺。色素內視鏡也被應用在早期胃腸道癌症的診斷。其中Lugol's solution常用於早期食道癌的偵測,methylene blue用於巴洛氏食道合併腸異化上皮的偵測。而0.1~0.8 %的indigo carmine則常用於早期胃癌的診斷。Indigo carmine是屬於一種層次性染劑,它可以將病灶與周邊正常黏膜的界限明顯區分。使用時可利用一支噴射狀導管或直接將20ml左右的indigo carmine均勻噴灑在病灶。檢查完後應將胃內殘留的indigo carmine抽掉。   早期胃癌發生遠處轉移及腹膜轉移的機會是非常低,主要是因為胃癌僅侷限在胃壁內。唯一轉移的途徑是經由淋巴管途徑。張君照醫師解釋,早期胃癌轉移至淋巴結與胃癌侵犯至胃壁的深度有關;胃黏膜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機會極低(<3%),而且主要是發生在不分化型胃癌。胃黏膜下層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機會約有20%。若胃癌侵犯至肌肉固有層則淋巴結轉移的機會就高達50%。 對於術前診斷早期胃癌的深度及判斷是否有淋巴結的轉移,可以依據傳統的內視鏡或者色素內視鏡觀察胃癌病灶的外觀,其正確率約為70-80%。此外使用高頻率內視鏡超音波(12MHz or 20MHz)可提高診斷率,但是也有研究認為二者對於評估使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術前早期胃癌深度判斷之準確性,傳統內視鏡為80%,內視鏡超音波為78%,二者並無明顯差異。內視鏡的治療方法包括傳統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及新的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或稱做內視鏡黏膜下層切開剝離術)。此種方法可以局部切除早期胃癌,有機會不需要傳統的外科手術治療並且保持器官的完整性也減少術後的疼痛感,但此內視鏡的治療必須經過醫師仔細評估。本院消化內科已經成功完成十例早期胃癌、早期食道癌的內視鏡切除治療。張君照醫師強調,早期胃癌是否能治癒與否,與是否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密切相關。所以若是有胃癌家族史或是經常有胃不舒適感者,應接受內視鏡檢查及切片以其排除胃癌發生之可能。此外若不幸發現胃癌,也希望是屬於早期胃黏膜癌,如此患者便有機會不需要傳統的外科手術治療,而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或內視鏡黏膜下層切開剝離術加以治療。切記大部分的早期胃癌都沒有任何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