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

好朋友亂來?改善生理期不規律小撇步

好朋友亂來?改善生理期不規律小撇步#懷孕

「醫師,我的MC已經三個禮拜沒有來,我是不是懷孕了?」馬偕醫院婦產科楊文瑞醫師表示,很多年輕女生因為月經沒有在正常的時間報到而登門求診,除了極少數女生是因為意外懷孕外,反倒是因為緊張的情緒、生活壓力甚至不正常的作息、或是其他生理問題而出現「好朋友亂來」的情況。每個女性一生中幾乎都經歷過生理期不規律的狀況,這種狀況反應在近十年高度發展的國家中,主要都是因為心理或生理作息不規律造成的。一般來說,醫學上定義月經來臨的間隔如果在20至35天之間都屬於正常週期。楊醫師表示,如果晚來一個禮拜其實不用太擔心,但超過二個禮拜以上,建議還是要至婦產科接受醫師的檢查。楊醫師說明,針對經常發生週期不規律的人,婦產科醫師常會建議使用低劑量的口服避孕藥來幫助改善。口服避孕藥之所以能達到調理月經經期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在劑型的設計上,配合女性內分泌週期,將藥物的服用頻率設計成21顆藥丸的形式。從生理期來的第一天開始每天服用一顆,直到服完第21顆後,休息一週,月經即會在這停藥的一週當中報到。而到了停藥的第8天則繼續使用下一包口服避孕藥,如此週期性的使用,就可以達成生理週期規律的效果。楊醫師說,目前避孕藥的劑量設計上,常見有高低劑量的分別,主要是依據所含的雌激素劑量來劃分。高劑量的避孕藥較容易引起噁心嘔吐或是身體水腫的狀況,因此較多醫師會建議使用低劑量的口服避孕藥。此外,不少生理週期不正常的女性,容易伴隨青春痘、皮膚油脂分泌過剩的狀況,針對這樣的患者,楊醫師則建議可使用具有抗雄性化配方的新型避孕藥來改善,像是含DRSP成分的低劑量避孕藥等。因這類新型黃體素成分可以幫助降低皮脂腺分泌的狀況,並可減少在月經來臨前身體水腫的現象;受到較多女生青睞。楊醫師也建議,長時間處在高度壓力環境的女性,例如考生或是忙碌的上班族,平時可以養成紀錄經期的習慣,長時間觀察月經來臨以及間隔的時間是否規律,如有需要至婦產科詢問醫師時,這份記錄將是醫師很好的診斷資訊來源。適度的紓解壓力及規律的作息,也有助於月經週期的正常喔! 延伸閱讀:http://www.wewomen.com.tw/blog/doctor_article.asp?dataId=497

『健腦大作戰』孕期均衡飲食 有助幼兒腦部發展

『健腦大作戰』孕期均衡飲食 有助幼兒腦部發展#懷孕

人體大腦發展的非常早,懷孕約2個月左右,胎兒的腦部細胞便開始發育,從出生後到2歲,是腦部細胞發育的高峰期,此後一直到6、7歲,則為神經細胞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因此『健腦大作戰』必須從懷孕期就開始。為了開發孩子的腦力,許多父母會買昂貴的健腦補品給小孩吃。奇美醫院營養科王柏勝營養師表示,其實站在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只要孩子不偏食,均衡的攝取六大營養素,適當的補充腦細胞建構成份,就可獲得足量的健腦營養成分。生理作用中每種營養素都是強化智力的重要關鍵,並無孰輕孰重。了解這些健腦食物,善加利用,才能有效提升腦力。王柏勝營養師指出,腦部細胞構成所需的營養素有以下:一、醣類:為人體必須且最重要的營養之ㄧ,其中葡萄糖更是腦部主要的熱量來源。沒有吸收足夠的醣類,會使精神欠佳,而且不能集中。食物中主食類是醣類最大的來源。為了讓醣類充分被利用,足量的維生素B群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增加醣類攝取時,同時需要增加維生素B群的攝取量。二、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構成的原料,是製造細胞和神經傳遞物質的重要元素之一,能幫助腦部發展,食物如新肉類、雞蛋、豆腐、奶類等均屬優質蛋白質來源。人體細胞的製造過程繁複,所需的營養素種類更是多元,缺一不可。除攝取足夠蛋白質外,也必須攝取其他的維生素跟礦物質來協助蛋白質的利用。三、脂肪:包括磷脂質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及DHA,前者是製造細胞膜及神經髓鞘的主要元素,有助增強記憶力和集中力,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及豆漿、植物油及果仁等均蘊含豐富磷脂質;後者是大腦神經細胞的重要成份,也是腦部發育不可或缺的營養。EPA有促進細胞養分運送的功能;DHA是構成細胞和細胞表層膜層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在大腦皮質的功能上,與記憶力的維持方面,以至於幼兒成長過程中腦部發展,DHA都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大腦對DHA的需要從懷孕期便開始,整個懷孕過程中,母體中的DHA濃度是胎兒成長的關鍵,它影響胎兒頭部大小的發展,腦幹細胞的形成,眼部組織及心臟結構等等。醫學研究指出,由於懷孕的第3期(即最後3個月),以及在授乳期間的DHA補充,能直接加強胎兒及嬰兒的整體健康;故此,今日的嬰兒奶粉也加上了DHA作為其中的部分成份。自母體出生後,人必須依靠食物中的DHA來配合身體的需要,而肉類及蔬菜的DHA含量幾乎近於零,故此透過食用魚類生物而得到DHA,在魚類中又以深海魚的眼窩脂肪中含DHA量最豐富。如果以魚的品種來說,魚表面比較光或發亮的魚含較多DHA,包括秋刀魚、沙丁魚、鮪魚、鱈魚等等。四、維生素1. 維生素B群:能促進醣類分解提供熱量,協助蛋白質代謝,是維持腦細胞正常功能的必要物質。乾果類(如核桃仁、腰果、松子、榛子等)、種子果實類(芝麻、花生仁、南瓜子、西瓜子、杏仁、葵花子)、水草類(如紫菜、海菜等)、金針菇、香菇及其他黃綠色蔬菜;酵母製品、肝臟等都富含維生素B群。2. 維生素E:脂溶性抗氧化維生素,可降低體內氧化壓力,減輕疲勞。因此增加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及DHA的攝取,維生素E的補充就更顯得重要囉!食物當中維生素E含量較豐的有小麥胚芽油、紅花油、米糠油等植物油;五穀雜糧、番薯、黃豆、花生、芝麻、萵苣、菠菜、豌豆、青豆、荷蘭芹等蔬菜;瘦肉、蛋、肝臟。五、礦物質1. 鈣:補充鈣質可抑制腦細胞異常放電、穩定情緒促進良好的睡眠、減輕身體疲勞、增強抵抗力。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為金針菜、荷蘭芹、芥菜及其他葉菜類蔬菜;海帶、紫菜等海藻類;小魚乾、泥鰍及其他連骨小魚;牛奶及其製品(如乳酪、優格等);大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漿、腐竹、腐皮。2. 鋅:微量元素鋅可促進兒童發育及提高智力。鋅的來源可由攝取牡蠣及其他海產品(海菜、海帶、紫菜、蝦皮等);牛奶、瘦肉、玉米、芋頭、白蘿蔔及茄子等蔬菜。3. 碘:為甲狀腺素的主要成分,可促進兒童生長發育及提高腦力,預防甲狀腺腫、生長遲緩、智力低下等症。海菜、海帶、紫菜、蝦皮、海魚、魚鬆等海產品。台灣地區食鹽當中以添加碘,適當的攝取鹽份,也是很重要的喔!4. 磷:參與神經纖維傳導、能量生成及貯存,是大腦活動的必需物質。魚、肉、全榖類、牛奶、花生、杏仁、葵花子、豌豆、酵母粉等都含有大量的磷。六、其它在中醫醫學上,智力與情緒二大思維體系,分別歸屬於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所掌管,要開發幼兒的腦力,培養穩定樂觀的情緒,可從小根據體質適當食用健腦食物及藥膳。王柏勝營養師建議,可利用溫補中藥入菜,如:山藥、枸杞、百合、黃耆、人蔘等,也是不錯的方法。大腦的發育,需要許多種的營養成分協同作用才能完成。幼兒能完整補充各種飲食,應『從食物當中均衡攝取為主,健康食品補充為輔』的營養策略。而健康食品的選擇請認明有國家健康食品標章的產品, 除效果好外也會比較安全,讓小朋友頭好身體也能壯壯喔!

”爬行”助感覺統合 寶寶學習、協調能力越佳

”爬行”助感覺統合 寶寶學習、協調能力越佳#懷孕

人無論在清醒或睡眠時,身體感官一直都在接收來自體內與環境的刺激,然後將這些刺激傳送到腦部分析處理,最後作出合適的反應,這樣的過程即是所謂的「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換言之,感覺統合是大腦組織整合感覺訊息,以因應環境需求,做出適應性反應的一個過程。這對人類生存非常重要,尤其在遭遇危險時,它會決定我們究竟要起而抵抗,還是逃跑保命;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經歷的每件事、執行的每個動作,大腦無時無刻都在進行這個過程。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魏巧俸職能治療師表示,當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各種感覺器官便逐步發展,從出生到幼稚園階段,則是感覺統合功能發展迅速的時期,而後在國小五、六年級大致成型,終生受用。如果感覺統合發展正常,情緒會比較穩定,學習力與環境洞察力也比較好,較會自我保護,因此,從小打好感覺統合的基礎十分重要。要幫助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媽媽懷孕時可多聽曲調溫和、節奏簡單的胎教音樂,說話宜輕聲細語,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吵雜環境;生活作息正常,可提供足夠的前庭刺激,因此非必要切勿減少活動量;時常按摩肚皮,使胎兒接收觸覺刺激,如果爸爸一起來,更能增進夫妻情感。在寶寶出生後,宜餵食母乳,吸吮乳頭會讓寶寶較有安全感,情緒亦較穩定;另外可在寶寶精神好、情緒佳時進行全身按摩,有效刺激觸覺整合,幫助孩子奠定日後肢體動作發展的基礎。魏巧俸提醒,當寶寶開始翻身、抬頭、坐起、爬行、站立時,父母應給予適當時間與空間去活動。尤其「爬行」對寶寶最為重要,因為爬行會牽動全身肌肉,啟發肢體的協調性,促進手部靈活,使日後手部精細動作如握筆寫字、畫畫、剪貼等表現較好,家長只要注意爬行時的安全衛生,不必太過保護,以免限制了孩子發展。魏巧俸表示,最近遇到一位有幼教背景的媽媽,因為求學時涉獵過感覺統合的資訊,她在懷一雙兒女時,便照著書本作胎教,兒女出生後,還買了治療球、滑板等感覺統合器材,在家訓練。結果,小孩上小學時,並未出現新環境的適應困難,不僅學習快,美勞作品得高分,字跡也十分工整。其實,小孩子都是直接從各種感覺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與周圍環境。我們雖無法透視孩子的大腦,但藉由他們的外在行為,如出現不當行為、異常行為,或是行為發展未依一般正常順序,便可猜想他的大腦可能有組織整合不佳的問題。因此,家長應多注意孩子各項大動作與精細動作的發展,如果小孩走路常跌倒、動作笨拙,身上總是受傷不斷,卻不知傷從何來,或對他人觸碰反應過度等,就要懷疑是否為感覺統合失調,及早就醫,千萬別以為這是「大雞晚啼,長大就會好」,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新避孕王道不可不知

新避孕王道不可不知#懷孕

「吞精液會不會懷孕?性器官接觸會不會懷孕?」根據一份年度觀察報告發現,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在諮詢時被年青人所提出,且諮詢者有超過五成都是未成年少女,顯見時下年輕人對性知識嚴重不足。高雄榮總崔冠濠醫師表示,性行為的發生常是突發的、非計畫性的,加上青少女自主避孕觀念不夠,常依賴男性準備避孕措施;但事實上保險套的避孕效果僅有七成至八成左右,要避免意外懷孕憾事一再發生,首先應強化女性自主避孕行為,而避孕藥就很適合年輕健康女性的自主避孕選擇。據估計全球每年有8000萬婦女意外懷孕,4500萬婦女最終選擇人工流產(註1),不安全的性行為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十大致病致死原因之一,包括愛滋病及墮胎比例的增加。為了加強全世界對避孕觀念的宣導,全球數十個國家共同宣導9月26日的「世界避孕日」。崔冠濠醫師強調「安全的性行為」,須由男方正確配戴「保險套」,來降低性病傳染率,而要達到99%以上避孕效果則是由女方服用「口服避孕藥」!這種「避孕藥+保險套雙重防護措施」在歐美國家早已行之有年,以全球墮胎率最低的荷蘭及德國為例,在政府長期的宣導與教育之下,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率約在5成以上,但台灣卻不到1成。國人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率低,主要是由於女性對於口服避孕藥仍有許多錯誤的認知。崔醫師表示,目前口服避孕藥的趨勢是以”低劑量成分”為主流,除了避孕效果趨近百分之百外,能大幅改善傳統高劑量避孕藥易引發的噁心、嘔吐、頭暈、水腫等副作用,安全且副作用低外,更具備許多調理內分泌機能的功效。避孕藥不但不會引發不孕,反而有助降低骨盆腔炎,保護生育力,有些具有抗雄性化配方還能改善年輕女性常有的長粉刺痘痘、皮膚易出油及四肢體毛生長旺盛等症狀,並使月經前後更舒適。對於擔心體重的女性朋友來說,有些新型配方還具有消水腫、減少經前食慾增加及飢餓感的附加好處,能使大多數女性保持體重穩定,甚至輕微降低體重。其實,墮胎對女性身心的傷害遠高於任何一種避孕方法,未來應加強避孕教育,並宣導女性應該提高身體自主權之意識及對於不預期懷孕之決定權,經由自主避孕的觀念及行動,才能夠有效降低年輕女性因為意外懷孕及墮胎所帶來的傷害。崔冠濠醫師也提醒,想利用口服避孕藥來避孕的女性,初次服用前,應先諮詢婦產科醫師及專業醫藥人員。同時,崔醫師也鼓勵青少年平時應充實正確的性知識,若一旦開始有性生活後,必須具備適當的避孕知識及了解自己的身體,,如此女性可以在安全的防護之下,享受性愛之歡愉。只有安全的性行為才能使雙方盡情的享受親密關係,並避免因意外懷孕尋求墮胎或染上性病的風險。(註1)  The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 (AGI), Sharing responsibility: women, society and abortion worldwide, New York:AGI, 1999.延伸閱讀:http://www.wewomen.com.tw/blog/doctor_article.asp?dataId=485 

全台九成年輕女性 避孕只會靠男人

全台九成年輕女性 避孕只會靠男人#懷孕

根據今年八月台北婦女保健協會委託A.C.Nielsen市調公司,針對全台15至25歲年輕女性所做的首份大規模女性自主避孕調查出爐。調查發現,超過4成年輕女性已有性經驗(42%),其中18歲以下女性有性經驗者佔二成五,相較於國民健康局2000年統計,18歲以下青少女性經驗比率約為10%,已有近一成五成差距。然而,在避孕行為上,15至25歲年輕女性中卻只有7%懂得自主避孕,另外93%的女性則依賴男性主導避孕。避孕態度與行為 心口不一調查指出,台灣年輕女性普遍對避孕方法的「有效度」認知不清,近6成女性認為保險套的避孕成功率高於其他避孕措施(除結紮、子宮內避孕器外),並有近二成年輕女性常規性地使用避孕效果低的體外射精、算安全期等方式避孕。對於避孕態度上,雖然有近九成的女性表示會主動準備避孕措施,但在實際行為上,竟有超過六成的女性慣性依賴性伴侶準備,態度和行為上有近四成的差距!避孕只求依賴、方便  台灣女性避錯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祕書長仇思源醫師表示,每年全球約有5千1百萬例的意外懷孕起源於女性未使用任何避孕方式,而其他的2千5百萬例意外懷孕則肇因於未正確的使用避孕方式,或是沒有持續的避孕或是避孕方法使用不當。在台灣,年輕人初次性經驗的年齡層逐年降低,加上長期錯誤的避孕觀念與衛教宣導的不足,導致台灣年輕女性意外懷孕比率居高不下。根據2007年內政部戶政司資料統計,15至24歲女性生育率為千分之43,推估當年度共有32671名寶寶是由這些年輕未婚懷孕的媽媽所生,佔當年度全部生產數16.2%!然而,不論是墮胎或是生下,意外懷孕對於這些女性的身體及心理都充滿了風險及傷害。台北婦女保健協會常務理事陳思銘醫師指出,台灣女性對於自主避孕認知雖感贊同,但在實際行為上卻欠缺對身體的自主控制力,對於實踐自主避孕的觀念也顯為薄弱,其可能原因之ㄧ是政府對於性、避孕教育的推廣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墮胎藥物的氾濫,使得避不避孕或避孕方式效果好不好,已不是那麼的重要。由調查可發現,方便性已成為這些女性選擇避孕措施時的主要考量因素。仇思源醫師也說明,如何教導兩性正確的避孕措施已是當今重要課題,更重要的是喚起女性重視自已身體的自主權,尤其對於年輕女性,應該灌輸其重視避孕效果及自主避孕的好處。目前,歐美先進國家大多提倡年輕人使用「雙重防護措施」,即女生服用避孕藥及男生配戴保險套,這是因為口服避孕藥可提供99%以上的高效避孕效果,而且是女性可以自我掌控的避孕方式,由女性自己控制何時生育,而保險套則可用來降低性傳染病機率。「雙重避孕防護」不僅是男女共同參與的避孕新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預防“臨時起意”或遇上不願意戴保險套的男生,在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下,“鬧出人命”。世界避孕日 要妳負責疼惜自己網路知名兩性作家女王表示,在自己身邊週遭看到許多奉子成婚的朋友,然而,在這些奉子成婚的喜訊下,在社會上卻有更多女性是因為意外懷孕而不得不選擇墮胎的悲劇。因此,身為現代年輕女性,就更應該自己為自己的未來及身體負責,由自己來決定自己的人生,決定自己什麼時候想生,因為對自己負責,絕對比找到願意對你負責的男人,還要重要。陳思銘及仇思源兩位醫師強調,臨床上由於常接觸年輕女性意外懷孕或墮胎的案例,深感落實避孕教育的重要性,並且應加強宣導女性提高自我保護及自主避孕的觀念。 在9月26號「世界避孕日」的前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及台北婦女保健協會提醒,年輕人在做愛做的事之前,一定要先確認是否做好「避孕」準備,千萬不要受到一時的氣氛催化,而創造出意外的「小生命」來訪,讓自己的青春歲月變了調。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懷孕

過去的一年多,台灣人民的生活因為高速鐵路的啟用,不僅僅在交通運輸上提供了舒適便捷的選擇,也改變了國人的休閒生活習慣。同樣的在人的身體內也需要靠著高鐵的串聯來維持良好的運作。人的身體內除了有六大營養素(醣類、脂肪、蛋白質、鈉、鉀、氯),鈣、磷、鎂之外,同時還需要多種的微量元素(指佔人體組成不到0.01%的物質),其中包括鐵、鋅、銅、錳、碘等離子,來做為體內代謝時所需的運作介質。鐵質在人體內扮演什麼角色?鐵質缺乏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營養素缺乏;而全世界最多引起貧血的原因也是缺鐵性貧血。可見這個問題不得不特別提出來探討。臺安醫院小兒科賴彥廷醫師表示,在健康足月兒的身體中含有約0.5克的鐵質,這是在懷孕過程中母親經由胎盤提供給胎兒生長所需;而正常成年男性的體內則含有約4.0克的鐵質;女性則有2.5克;這代表了從出生後平均每天必須經由飲食中攝取約0.8毫克的鐵質才能供給寶寶成長所需及正常生理上消耗,同時累積達成成年時體內的存量。身體內的鐵質主要以兩種型式存在:功能性及貯存性;在體內以功能性的鐵質佔大多數,其中約有75%存在於紅血球內的血紅素和肌肉內的肌紅素;15%組成身體各組織細胞內的酵素成份;其餘的則是以貯存的型態儲存在細胞組織內。簡單地來說,只要是細胞使用氧氣呼吸、肌肉收縮、以及中樞神經發展都需要有鐵質的參與。在懷孕時期如果鐵質缺乏會增加早產及低體重兒的發生機會;在嬰幼兒時期要是有鐵質缺乏會導致大腦認知功能發展的永久性遲緩;在青少年時期鐵質缺乏會影響記憶及心智功能;在成人時期若是鐵質缺乏則會容易疲勞進而影響日常工作表現。鐵質缺乏 ≠ 缺鐵性貧血賴彥廷醫師特別強調,貧血只會在鐵質嚴重缺乏時才會出現。當身體需要量增加或是流失量增多,同時再加上補充攝取量不足,那麼身體內所貯存的鐵質便會開始下降,此時會先消耗組織內所貯存的鐵,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隨著長時間鐵質補充不足,體內貯存的鐵質完全耗盡,接下來便會減少紅血球和肌肉內的鐵質含量,此時便會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而表現出容易疲勞、影響日常工作表現。更重要的是根據研究指出一旦組織內的鐵質開始出現組織貯存上的缺乏便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的發展,而且即便發現後給予口服鐵劑補充,某些部份的認知功能並無法恢復,造成永久地損傷。什麼人較易有鐵質缺乏的風險?一旦身體內的供需不平衡時就容易出現鐵質缺乏的情形。一、懷孕婦女:在懷孕期間提供胎兒孕育時所需的鐵質。二、進入青春期及生育年齡的女性:每月會有固定月經週期流失,相對所需的量增加。三、嬰幼兒及兒童,在這段時期是身體各方面快速成長的時期,特別是:早產或是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出生時的儲存量就不足;純哺餵母乳但在六個月後未添加富含鐵質副食品的嬰幼兒;使用一般非鐵質強化嬰兒配方哺餵的嬰幼兒;一歲以前使用牛奶代替嬰兒配方或是母乳的嬰幼兒;六個月到三歲大的嬰幼兒童常會因偏食而導致攝取不足夠的鐵質。如何避免鐵質缺乏?一般說來在嬰幼兒時期,大多藉由均衡的飲食來攝取足夠的鐵質便足以提供成長所需,以下針對各個年齡期的飲食加以介紹,希望提供各階段完整的飲食。首先必須先認識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不同型態的鐵質在人體腸胃道會有不同的吸收率。簡單地說,動物性的鐵質會較植物性的鐵質好經由腸胃道吸收;母乳(human milk)和嬰兒配方奶粉(infant formula),國人母乳的含鐵量是0.5~1.0毫克/公升,在腸胃道的吸收可達50%;相較於嬰兒配方奶粉內的鐵質都經過特別強化,含量約12毫克/公升,但是在腸胃道的吸收卻只有10%,因此母乳中的鐵質最容易給寶寶吸收利用。賴彥廷醫師也提醒,許多的食物成份會相互影響吸收,例如同時食用維生素C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而若是和抑制物同時食用會與鐵質互相競爭吸收,例如鈣質和許多植物所含植酸(phytate)會與鐵質結合,大幅降低鐵質的吸收。一、早產兒和低體重兒自出生後便需要開始補充口服鐵劑製品,由兒科醫師追蹤並且決定何時可以停止;哺餵母乳可以持續至一到兩歲,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可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奶粉替代。二、足月產的嬰幼兒母乳哺餵可以持續至二歲大,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替代;在前六個月只要哺餵純母乳或是鐵質強化嬰兒配方便足夠;只是到了六個月大以後便需要開始添加富含鐵質豐富的副食品,例如鐵質強化的穀物和肉類,同時添加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以幫助植物性鐵質吸收。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像是動物內臟、肉類、蚌、牡蠣、深綠色蔬菜、穀物和豆類含較多的鐵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逐漸接觸各種種類的食物,並且可以多補充富含鐵質食物的攝取量,便可提供足夠的鐵質量。賴醫師表示,往往有許多新手爸媽會因為不清楚而害怕讓寶寶接觸新的副食品,擔心寶寶接觸過敏原,錯失養成寶寶接受新食物的時機,而造成寶寶僅僅依賴嬰兒配方為唯一營養來源,導致偏差的飲食習慣。藉此機會要讓大家了解寶寶成長所需營養素,能提供寶寶成長各階段所需的均衡營養,把握成長黃金時期,要讓寶貝贏在起跑點。

孕婦關節反覆腫痛 原來是”復發性風濕病”

孕婦關節反覆腫痛 原來是”復發性風濕病”#懷孕

黃小姐(化名)去年七月懷第二胎時,於某天發現左手背腫脹疼痛,休息幾天後腫脹又自行緩解,原以為是使用電腦過度,但過幾天又換成右手拇指腫痛,接著換成右膝腫痛,疼痛就這樣反覆於手指、手腕、膝蓋或腳踝發生,每次都是單一關節發作,並於一週內恢復。黃小姐原以為是痛風,但血中尿酸值很正常,經醫院詳細檢查後,診斷她是罹患復發性風濕病,但當時擔心治療影響胎兒,於是僅選擇於急性期以口服藥物治療。今年三月順利生產後,黃小姐發現關節腫痛發作越來越頻繁,每次發作時侵犯的關節數由單一個增加為二至三個,緩解的時間也由一週延長為二至三週,甚至持續腫痛超過兩個月,尤以早上起床時症狀特別明顯。光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國棟表示,像黃小姐這種狀況,已由復發性風濕病進展成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只要給予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就會逐步改善。洪國棟醫師表示,復發性風濕病好發年齡為20至50歲之間,但其他年齡層也可能發生,男性與女性比率相同,常以手指、腳趾、手腕、腳踝與肩膀關節紅腫熱痛表現,但也可能以關節旁組織發炎或腱鞘滑膜炎表現。每次發作大多侵犯一或二個部位,很少同時侵犯三個部位以上;即使不治療,大多也會在數小時至數天內自行緩解,很少會持續發作一週以上。兩次發作間期可由數天至數年之久,不發作時病患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此病目前確切原因不明,大部分病患無特定誘發因素。發病多年後約有一半患者仍停留在復發性風濕病,但約有三分之一患者會進展成類風溼性關節炎,部分患者也可能進展成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等。由於該項疾病易被診斷成痛風,故需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與實驗室檢查加以鑑別診斷,尤其停經前女性罹患痛風的機會不高,若有關節反覆腫痛情形,應考慮復發性風濕病之可能。而痛風患者大多先由腳趾或踝關節開始侵犯,較少一開始就侵犯手指或手腕關節,也較少以關節旁組織炎或腱鞘滑膜炎表現,因此若病患發作方式非典型痛風表現,也應考慮復發性風濕病的可能。復發性風濕病的治療,在急性期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為主,急性期過後即可停藥。但有些病患關節炎發作十分頻繁,洪國棟醫師建議,則可給予免疫調節藥物,以降低發作頻率、減少發作時侵犯關節數,縮短發作天數。若病患由復發性風濕病進展成類風濕性關節炎,則需使用改變病程抗風濕藥物,同時配合物理治療等,使關節炎獲得改善。而近幾年來,隨著腫瘤壞死因子擷抗劑等新型生物製劑上市,即使過去對傳統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之病患,其治療成果也可獲得大幅改善。

擔心產後尿失禁!?輕鬆學會提肛運動

擔心產後尿失禁!?輕鬆學會提肛運動#懷孕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生育年齡婦女尿失禁發生率約20%,停經後5年尿失禁的發生率約比停經前增加10%以上。的確婦女進入更年期後隨著體內女性荷爾蒙的減少,除了典型的更年期症狀,如停經、盜汗 、熱潮紅之外,生殖泌尿系統方面也會因為尿道黏膜上皮變薄,而容易產生頻尿、夜尿、尿失禁等症狀。根據國際尿禁制協會(ICS)的定義,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流出的一種情況,是一種個人衛生及社會的問題。而臨床上常見尿失禁的種類可分為以下四種:一、應力性尿失禁:當咳嗽、打噴嚏或大笑時就會漏尿,因支撐膀胱頸和尿道的韌帶以及骨盆底的肌肉,由於懷孕、生產或體重過重等因素造成拉傷而失去彈性所造成的。二、急性尿失禁:一旦急尿就要立刻上廁所,否則就會漏尿。這是因為膀胱太敏感或膀胱逼尿肌不穩定,常見造成的原因就是膀胱炎。三、溢滿型尿失禁:主要為神經病變或長期憋尿而導致膀胱功能性障礙,因而膀胱變大且缺乏張力所造成。四、混合性尿失禁:患者通常合併應力性尿失禁與急性尿失禁兩種。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廖文劍指出,尿失禁經由專科醫師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治癒的成功率是相當高的,診斷的方法包括了問診、內診、尿液常規檢查、尿路動力學檢查、棉墊漏尿測試,同時患者也可自行紀錄解尿日記以協助醫師診斷。輕微的尿失禁是可以經由自我訓練骨盆底肌肉(提肛)運動而得到改善的。廖文劍醫師表示,像「凱格爾提肛運動」是由在1948年所提倡的,這項運動適用來訓練骨盆底肌肉群,以達到強化肌肉群的功效。由於膀胱、陰道、子宮骨盆底器官就是由這群肌肉所支撐,所以做此運動可用來預防及治療輕微的因為此肌肉群鬆弛所引發的疾病,包括應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膀胱脫垂、陰道鬆弛等問題。以下就簡單教導民眾在家如何自行學習操作凱格爾運動:1. 收縮骨盆底肌肉此動作就像平常解小便中途忽然憋住的動作。2. 初學者可將食指放在陰道內來感受肌肉收縮的力量,如果動作正確則手指會有被壓迫的感覺。3. 除了提肛肌群請注意腹部、大腿、臀部均不可用力。4. 過程中請持續收縮約5秒再放鬆10秒如此重複10次每天一次。5. 凱格爾運動不受人、時、地影響皆可輕鬆操作。廖醫師提醒,骨盆底肌肉運動需終身施行且持之以恆,成功率約70%左右。由於提肛肌肉群隱藏於骨盆腔內,外觀既看不到也摸不到,所以初學者常需透過專業醫師或技術員的指導才能做的正確。

Menu